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B 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6.2)--第二章第6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如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否受到民众的支持;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电⼦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书第⼆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认识是⼈类的⼀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次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命变⾰,它不仅科学地揭⽰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般规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上学性,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节 认识的产⽣及本质⽣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从地球上出现⼈,便有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是⼈改变外部世界,⼀是⼈认识外部世界。
⼈的认识活动与⼈的存在⼀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个统⼀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了认识产⽣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刻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产⽣认识是指⼈所特有的⼀种能⼒和活动。
同⼈是怎样产⽣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样,作为⼈所特有的认识能⼒的产⽣也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的。
认识是⼈同外部世界的⼀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的劳动实践的产⽣⽽产⽣,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发展,从⼈类产⽣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 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 会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它们在矛盾运动 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06
CATALOGUE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回顾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反作用。
实践的本质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 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像。
意识的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映形式
意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 ,以抽象的形式反映物质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能动的飞跃。
下章预告
重点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关系、生 产力等。
预习内容
请学生预习第三章,了解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思考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PPT演示、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其特点包括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5.2)--第二章第5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2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三)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
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例如,牛顿力学作为真理是以物体宏观低速运动为其成立的范围和条件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它就不再适用。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论断是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如果不顾条件的变化加以运用,就会产生错误。
因此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1当然,谬误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真理。
谬误不同于偏见。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
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一个自觉地运用真理发展的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3.2)--第二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1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但整个说来,感性认识仍然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6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5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 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3.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 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A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B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A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 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马克思荀子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 是先天就有的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王守仁贝克莱(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两个阶段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 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具体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各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抽象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判断——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目的2.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
这是基础
B、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第谷
开普勒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 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 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注意: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
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 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 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合 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 B
a
C
毕达哥拉斯
c
b
A
2 2 2 a +b =c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备课重点和难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备课重点和难点总体思路: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和价值;第三节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重要的是第一节,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是结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阐述。
正是先有客观世界,才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章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即认识产生发展的规律。
这里讲实践与第一章讲实践的侧重点不同。
前面主要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说的,这里主要是从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的角度认识的。
前面侧重说的是:实践是什么,后面则是怎么样实践。
认识论中实践主要是解释认识来源的。
所以第一节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即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等三方面论述的。
在这里首先明确的是: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教材中写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实践,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但是实践不是主体,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方式。
这就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人,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体。
马克思强调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时,它指的正是实践的中介作用,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不是本体作用。
当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主客体之间、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辩证统一的基础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实践的作用。
正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每时每刻在证明着有一个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
人的实践的成功和失败,表明人不可能心随人愿,而取决于主体在何种程度上形成有关客体的正确认识。
正像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所说的,“每一种感觉都迫使他相信世界和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存在,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提醒他在他以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虚的,而真正是把他灌饱的东西”。
重点难点:(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强调了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和谬误
(二)真理的属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认识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硬!
红!
甜!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B、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 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苹果(知觉)=红+甜+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C、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A、直接性: 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 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 知。 B、具体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有 两方面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 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认识的本 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 世界的。
真理的绝对性:
毕达哥拉斯定理:
B 毕达哥拉斯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 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 现象。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 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A、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第二,可知论(所有的唯物
主义者和大部分唯心主义者 )
可凡 以以 知知 ,, 物人 之之 理性 也也 。;
不可知论(少部分唯 心主义者: 如大卫·
休谟和康德)
第三,辨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论 的机械的反映论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 动的飞跃,更重要的 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 一个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65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无限的 辨证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 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 性
反复性 和无限 性的原 因:…
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认识客体
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
飞船上天
古人问天
人 类 登 天
客观实在性
对象性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体 反映与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客 体
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思想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思想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 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 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来源于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水果
柏拉图
人的概念 : 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行走 的动物。
理性认识的形式:
B、判断的含义: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白菜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C、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朱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徐悲鸿画马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王安石:咏菊 昨夜西风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人的自然的 物质存在
狼孩卡玛拉
人脑的存在
社 会 历 史 性
有伤 风化 !
残 疾 !
真 美 !
能 动 性
蜡春 炬蚕 成到 灰死 泪丝 始方 干尽 。,
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 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个人。
群体:由个体所组成的认识主体。 人类整体: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 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B 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 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 计划;
C 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 为群众的自觉性动。
62
三 认识辨证运动的总过程
1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麦哲伦
63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 验了1600多种材料, 经历了8000多次的 失败,才找到了合 适的电灯灯丝。
2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 2 2 a +b =c
a
C
c
b
A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一、认识的产生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认识论和本体论 3、认识和认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 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 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 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 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 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 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 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 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 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 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一个平庸的人,人却能立即认
出别人的天才来
——佚名
案例点击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孙志刚案
牛顿
孙志刚生前的自画像
爱因斯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运动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真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第四章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 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 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 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 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 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 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 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 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 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 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 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 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 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 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 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 合。 ……….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 要同特的历史发展阶段的 客观实践相适 应。 ………. ………. ……
认识的非理性倾向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 本能就是本我,以里比多的 方式表现其能量。 本能遵循快乐原则,因此经 常要被压抑下去。 本能可以分成生的本能和死 的本能。
2、认识论和本体论
本体论:主观唯心主义 (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认识论:良知 (人心中固有)
王守仁
本体论:客观唯心主义 (理 ) 认识论:良知 (认识是天赋)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
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观察、 研究的物质手段。 ★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