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规划设计
绿道地规划设计标准
word文档
标准?适用于XX省绿道的规划设计与建立实施,自10月30日起执行。
标准?将慢行系统分为都市型、郊野型、生态型三类。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立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
都市型绿道从平安角度考虑,不宜设置综合慢行道;步行道单独设置时宽度不小于两米,与市政道路结合时不小于3米。
郊野型、生态型步行道设置均不小于1.2米。
郊野型综合慢行道不小于3米,生态型综合慢行道不小于两米。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必须设置绿化保护带,生态型绿道每一侧的绿化保护带宽度不宜小于15米,郊野型不宜小于10米。
都市型绿道应设置绿化隔离带,新城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宜小于3米,旧城不宜小于1.5米,旧城中心或改造难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小于1米。
标准?提出,绿道选线要尽可能表达XX省自然特色、历史人文景观等,并
尽量选取生态条件优越、方便群众的地段。
绿道与城市隧道、桥梁合并设置时,自行车道宽度不宜小于两米,效劳设施宜集中设置于驿站。
精品文档分享。
绿道整体规划建设策划方案
配套设施: 选择配套设 施完善、服 务功能齐全
的区域
居民需求: 选择居民需 求旺盛、使 用频率高的
区域
绿道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 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
功能多样:满足不同人群 的需求,提供多种休闲、
健身、娱乐等功能
美观舒适:注重景观设 计,营造舒适宜人的休
闲环境
安全可靠:保证绿道的 安全性,避免安全隐患
生态区:保护生态环境, 提供生态教育、生态体 验等功能
2
交通区:连接城市交 通节点,提供便捷的 出行方式
4
运动区:提供运动场 地和设施,满足市民 运动健身需求
6
2 绿道建设实施
建设周期
1
前期准备:包括 项目立项、可行 性研究、规划设
计等
2
施工阶段:包括 场地平整、道路 建设、绿化种植
等
3
竣工验收:包括 工程质量检查、 竣工资料整理等
社会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绿道的维护 和管理,提供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合作共赢: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绿道 的建设和运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管理措施
制定绿道管理规 章制度,明确管 理职责和权限
建立绿道巡查制 度,定期检查绿 道设施和绿化情 况
加强绿道保洁和 绿化养护,保持 绿道整洁美观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形、 气候、植被等条件进行设
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文化传承:挖掘当地历史 文化,融入绿道设计中,
提升文化内涵
绿道功能分区
1
休闲区:提供休闲、 娱乐、健身等设施, 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3
5
文化区:展示地方文化、 历史、民俗等,提高市 民文化素养
商业区:提供商业服 务,满足市民购物、 餐饮等需求
绿道规划设计
目次1 总则 (3)2 绿道定义 (4)绿道的定义 (4)绿道的构成 (4)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8)绿道分级 (8)绿道分类 (9)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10)绿道规划类型 (10)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10)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11)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11)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2)绿道选线原则 (12)绿廊 (13)慢行道 (15)驿站 (18)标识 (22)节点 (23)1 总则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表2-1 绿道组成要素表2 绿道定义绿道的定义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绿道主要功能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
绿道的构成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绿廊、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五个部分。
绿廊系统是慢行道两侧由植物群落、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人工系统由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等四个部分构成。
绿道组成的具体要素见表2-1。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绿道分级为构建覆盖全省的各级绿道系统,区分不同等级绿道的功能和形象特征,联系不同空间跨度的区域,协调区域间绿道建设标准,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和县级绿道三个级别。
省级绿道是指连接两个及以上设区市,串联我省主要中心城市和重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风景游览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区域级绿道是指在设区市行政区域内连接两个及以上县(市、区),串联市域内主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市域生态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旅游网络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区域级绿道是设区市级的干线绿道。
绿道方案设计
绿道方案设计绿道,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设计为连接城市不同区域的绿色通道,提供人们休闲、健身和交通出行的空间。
绿道的设计方案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路线规划、景观布置、设施设置等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绿道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讨论。
一、路线规划绿道的路线规划是整个方案设计的基础,它需要考虑到市民的出行需求以及周边环境的特点。
在选择路线时,应该尽量避免通过繁忙的交通路口和拥堵区域,以保证市民的安全和舒适度。
此外,应该优先选择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路段,使市民在通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二、景观布置绿道的景观布置是提升绿道品质和吸引市民的重要手段。
在景观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可以在必要的地方进行景观的创造。
可以考虑种植各种树木和灌木,以增加绿道的绿化率,并提供更多的阴凉和氧气。
此外,还可以设置花坛、草坪、休息亭等设施,以提供市民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三、设施设置为了方便市民的使用,绿道还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设施。
比如,可以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跑步道,以满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
此外,应该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供市民休息。
还可以设置公共厕所、饮水处等公共设施,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夜间使用时,还需要设置适当的照明设施,以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四、交通引导为了方便市民到达和离开绿道,应该设计合理的交通引导措施。
可以在入口处设置指示牌和标识,告知市民绿道的名称、长度以及周边的交通情况。
对于没有自行车或步行的市民,还可以考虑在绿道周边设置公共交通站点,以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
五、活动空间绿道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通道,还可以作为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场所。
在绿道的设计中,应该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供市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体育运动。
比如,可以设置篮球场、足球场和健身器材,以满足市民锻炼和娱乐的需求。
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吸引更多人来绿道参与。
综上所述,绿道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路线规划、景观布置、设施设置、交通引导和活动空间。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 绿道功能 (3)3.2 绿道组成 (3)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 绿道分级 (5)4.2 绿道分类 (5)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 规划设计原则 (6)5.2 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 基本要求 (9)6.2 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7.1 绿道游径系统 (11)7.2 绿道绿化 (14)7.3 绿道设施 (15)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1 总则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与规划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与规划1. 绿道的概念和发展背景绿道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绿色廊道,通常用于连接城市中的不同区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通的场所。
绿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意识的提高,绿道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绿道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2.1 促进生态保护绿道作为一种廊道式景观设计手法,可以连接起城市中分散的自然资源,并提供一个连续、完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保护并恢复自然环境,并提供适合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2.2 改善空气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空气质量成为了现代都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绿道作为一个开放空间系统,在城市中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绿道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3 促进社区互动绿道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廊道,更是一个社区互动的场所。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在绿道上设置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居民提供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和社交互动的场所。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促进社区凝聚力和邻里关系。
3. 绿道设计与规划原则3.1 环境适应性原则在进行绿道设计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并根据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
例如,在山区地区可以利用山体起伏进行步行道路、自行车道等设置,在河岸地带可以设置人行步道、观景平台等。
3.2 多功能性原则绿道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廊道,还应具备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可以在绿道上设置公园、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可以设置健身设施、运动场地等,满足人们的健身运动需求。
3.3 连通性原则绿道应具备良好的连通性,能够连接起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和景点。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绿道与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并与周边景点相连。
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中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以绿色植物为主,以建成环境为依托的、符合人们活动和生产需求的、开放的绿化线性空间。
城市绿道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健身、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今天,本文将探讨城市绿道建设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一、主题设置与规划目标城市绿道的主题设置应基于城市的气候、地形、植被、环境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生活需求。
主题设置要注重创新,充分融入本地和时代的特点,体现出文化、历史、人文等元素,尽量贴近当地居民,让城市绿道成为人们热爱的公共场所。
规划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造用地多元化,增加人们的用地选择,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二是达到城市景观的绿化美化和绿地水源涵养的生态复育效果,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和生存条件;三是构建便利通达,增强城市交通枢纽的性能和空间连通性,方便市民通行,促进城市旅游和经济商业的发展;四是强化城市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当地历史文化精神,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和居民的综合素质。
二、绿道线路选择选择城市绿道的线路应考虑到城市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布局等各个方面因素,确定绿道的线路走向和规模框架。
绿道的线路应穿梭在城市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域,贯穿公园、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线性绿地区域,并尽量沿山、沿河、沿海等自然地形,吸纳周边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格局。
绿道的线路设计应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分布情况、城市公园、娱乐区、商业中心等生活场所布局,综合考虑绿道线路的环境质量、吸引力、通达性等因素,确定分段路线,逐步实现城市绿道的连通和完善。
三、绿化设计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部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景观美化功能。
需要在绿化设计上花费更多精力,从植物的选择到布局设计,都要以美化为目的,使城市绿道成为吸引人眼球、引导人们走路的绿色走廊。
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的要点
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的要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绿地日益减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城市绿道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绿道的功能定位、规划原则、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绿道的功能定位绿道的功能定位是绿道规划的首要任务。
绿道的功能可以分为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交通连通、文化传承等方面。
首先,绿道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设施,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其次,绿道还应该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供栖息地和通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此外,绿道还可以作为交通连通的纽带,连接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最后,绿道还可以承载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场所。
二、绿道规划的原则绿道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绿道的功能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绿道规划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相契合。
其次,绿道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绿道规划还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绿道设计的要点绿道设计是绿道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绿道的功能和使用需求。
首先,绿道设计应该注重景观的营造,通过植物配置、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置,打造出美丽宜人的环境。
其次,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交通的便利性,通过合理的道路布局、交通设施的设置,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人性化的设施,提供舒适的休息点、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最后,绿道设计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生态修复和水体处理,提高绿道的生态功能。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一、绿道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1.生态优先:强调保护和恢复绿道的生态功能,保护绿道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2.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绿道资源,平衡绿道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3.功能多样:综合考虑绿道的休闲、运动、游憩、交通等多种功能需求,根据具体区域的特点,确定绿道的主要功能,并兼顾其他次要功能。
4.景观美化:注重绿道的景观效果,通过园林设计手法提高绿道的美观性和舒适度,增加景观元素,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5.人性化设计:为绿道用户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舒适的体验环境,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合理的照明、座椅、步道等设施。
二、绿道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1.调查研究:对绿道的地理、气候、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研究,了解绿道的现状和潜力,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规划目标: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确定绿道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明确绿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3.制定规划方案:综合考虑绿道的功能需求和地理条件,制定绿道的布局方案和设计方案,确定绿道的主要路线、节点和景观元素。
4.设计细化方案:对绿道的路线、节点和景观元素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绿道的道路结构、景观节点的布置和绿化植被的选择等。
5.编制规划报告:将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编制绿道的规划报告,包括绿道的总体规划、详细设计和实施计划等内容。
三、绿道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1.路线选择:根据绿道的功能需求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道路线,借助地形和自然景观,以及交通和市政设施的布局,确定绿道的主线和支线。
2.景观设计: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景观节点的设置和景观元素的布置,提高绿道的景观品质,增加绿道的美观性和艺术感。
3.设施建设:根据绿道的功能需求,合理设置休息站、饮水点、厕所、座椅、自行车停车场等设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功能。
4.绿道管理:建立健全的绿道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制定绿道的使用规则和管理办法,定期对绿道进行巡查、维护和修复,保证绿道的良好运营。
绿道规划方案
绿道规划方案绿道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人们休闲、健身、旅游和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
本文将围绕绿道规划方案展开讨论,介绍绿道的定义及作用,探讨绿道规划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并提出一套完整的绿道规划方案。
一、绿道的定义及作用绿道是指以河流、湖泊、海岸线、绿化带等为主体,连接城市内外自然景观的线性休闲空间。
它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的健康与交流。
绿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绿化城市空间:通过绿道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增加氧气含量,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 促进交通与出行:绿道的规划不仅考虑到人们的休闲需求,还需要兼顾交通功能。
绿道可以作为人们步行、骑行、慢跑的通道,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出行便利性。
3. 丰富文化与旅游资源:城市绿道的规划可以结合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线路,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绿道规划要素在进行绿道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要素,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1. 土地选择:选择适宜的土地作为绿道建设的基础,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因素。
2. 交通连接:绿道应与城市交通网络相连接,方便居民出行,提高绿道利用率。
同时,绿道之间的连接也要保证便捷性和连贯性。
3. 空间规划:根据绿道的长度和使用人群,合理规划绿道的宽度和设计风格,确保绿道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4. 植被选择:绿道的植被选择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同时要注重植物的生态性能和观赏价值。
5. 设施设备:绿道规划中需要考虑设置休息座椅、自动售卖机、垃圾桶等设施设备,以方便人们在绿道上的停留与休息。
三、基于以上要素,下面是一套完整的绿道规划方案:1. 绿道位置:选择沿城市主要河流岸线的区域,通过增加绿带和景观廊道,打造与城市生态结合的绿道系统。
2. 绿道设计:绿道宽度控制在10-15米,设计宽敞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化带,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通行。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1 规划设计原则1.1 系统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城乡发展,衔接相关规划,整合区域各种自然、人文资源,加强城乡联系,引导形成绿色网络,发挥综合功能。
1.2 人性化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注重人性化设计,完善绿道服务设施,保证城乡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
1.3 生态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环境和自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最小干扰和影响,避免大拆大建。
通过绿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强化生态连通和“海绵”功能,构建连通城乡的生态网络体系。
1.4 协调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排水防涝、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相关工程相协调。
1.5 特色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结合不同的现状资源与环境特征,突出地域风貌,展现多样化的景观特色。
1.6 经济性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规模,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
鼓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
2 规划设计成果2.1 绿道规划设计分为绿道网规划及绿道设计两个层次。
绿道网规划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绿道系统布局,绿道设计是单条绿道的实施性设计。
2.2 绿道网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三个部分。
规划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详见表5-1。
表5-1 绿道网规划成果及主要内容2.3 绿道设计应符合绿道网规划。
绿道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各阶段均应包括设计说明与设计图纸两部分。
1.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5-2;2.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见表5-3。
绿道 建设 实施方案
绿道建设实施方案绿道建设实施方案。
一、前言。
绿道是指以城市、乡村、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方式,以休闲、健身、交通、生态等功能为目的的线性休闲绿地。
绿道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健康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绿道建设实施方案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规划。
1. 绿道规划范围,根据城市实际情况,确定绿道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绿道的主要走向和覆盖范围。
2. 绿道设计原则,绿道应以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为依托,注重景观与功能的结合,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3. 绿道规划布局,根据城市道路、水系、公园等现有资源,合理规划绿道的布局,形成完整的绿道网络。
三、建设步骤。
1. 绿道勘测,对绿道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植被等进行详细勘测,为后续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2. 绿道设计,根据规划布局和勘测结果,进行绿道的详细设计,包括路线、景观节点、交通设施等内容。
3. 绿道环境治理,对绿道沿线的环境进行整治和改善,包括植被绿化、水体治理、垃圾清理等工作。
4. 绿道设施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绿道的硬质设施建设,包括步道、自行车道、休息点、标识系统等。
5. 绿道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绿道周边的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桶等,提升绿道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确定绿道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投入计划,确保建设资金的充足和有效使用。
2. 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绿道管理机制,包括责任部门、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确保绿道的长期良好运营。
3. 宣传推广,加强绿道建设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市民对绿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绿道建设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绿道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和有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绿道建设的目标,为城市和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和便利。
环城绿道工作方案设计
环城绿道工作方案设计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中的绿化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绿道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环城绿道工作方案,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
1. 美化城市环境,通过环城绿道的建设,打造宜人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 促进居民健康,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
3. 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三、工作内容。
1. 绿道规划设计,选取城市周边适宜的区域,进行绿道规划设计,确定绿道的走向和布局,确保绿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 植被种植,根据绿道规划设计,进行植被的种植工作,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花草,打造宜人的绿色景观。
3. 道路修建,对绿道路面进行修建和整治,确保道路平整、宽敞,方便市民行走和骑行。
4. 垃圾清理,定期对绿道进行垃圾清理,确保绿道的整洁和美观。
5. 安全设施设置,在绿道上设置合适的安全设施,如护栏、标识牌等,确保市民在绿道上的安全。
6. 环保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环保的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四、工作流程。
1. 确定绿道规划设计方案,由相关部门确定绿道规划设计方案,征求市民意见,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2. 植被种植和道路修建,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植被种植和道路修建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3. 垃圾清理和安全设施设置,定期对绿道进行垃圾清理和安全设施的设置,确保绿道的整洁和安全。
4. 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工作保障。
1. 资金保障,确保绿道建设的资金来源,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保障绿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人力保障,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绿道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
3. 管理保障,建立健全的绿道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绿道的长期稳定运行。
城市绿道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绿道的规划与设计一、前言城市绿道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景观和环保意义,也是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规划和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城市绿道的建设与发展。
二、城市绿道的规划城市绿道的规划需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以绿道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落实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
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需要考虑城市绿道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地点,以及绿道的功能定位。
地理位置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城市内现有情况,如市民活动、居住区、交通情况等。
从功能定位出发,可分为遊憩娛樂、體驗教育、聯通交通、緩解壓力、環保與生態等等。
2. 绿道的规划长度建议城市绿道的规划长度应符合城市规模和实际需要,不必追求过长的绿道。
应根据实际情况规划长度,同时考虑到后期维护和管理的问题,建议长度最好不要过长。
3. 车辆道路规划城市绿道的规划需要考虑到车辆道路的规划。
在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需要将道路分配给行人、自行车和车辆,使绿道实现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无缝衔接。
4. 植被种植规划植被种类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当地气候和环境,理顺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和绿地的美化。
5. 绿道设计和相关设施设置城市绿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功能,如步道、自行车道、公共休息区、儿童游乐区等的设置,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污水以及垃圾的处理和收集。
三、城市绿道的设计城市绿道的设计需要注重绿道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央城市的规划区内的居民及其实际需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
1. 桥梁规划设计在城市绿道的规划与设计中,桥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针对现有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以及不同地势和交通状况,对绿道与桥梁的联系方式进行确定。
2. 绿化设计针对城市绿道的绿化,要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的树种、花卉等植物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使城市绿道更具环保效益和审美价值。
同时应保证植物的合理密度和生长状态,以保证绿道的健康和美化。
绿道设计规范
绿道设计规范绿道是指在城市、乡村或风景区内因地制宜建的带有休闲、观赏、健身等功能的专用通道,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绿道的设计规范对于保障绿道的功能和安全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绿道设计规范。
一、绿道的宽度绿道的宽度应根据通行人口流量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城市的绿道宽度应不小于2米,乡村的绿道宽度应不小于1.5米。
同时,还需根据绿道的使用人群,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进行适当的宽度扩展。
二、绿道的材料选择绿道的材料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环保性、耐久性、抗滑性等。
一般来说,绿道的地面材料可以选择水泥、沥青、木材、人造材料等,但需要保证材料的平整度和舒适性,以防止人员跌倒和滑倒。
三、绿道的灯光设施绿道的灯光设施应根据使用时间和安全考虑进行合理布置。
夜间使用的绿道应配备适当的照明设施,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通行。
灯光设施要选择光线柔和、无眩光、无频闪的照明方式,同时考虑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环保性。
四、绿道的标识标线绿道的标识标线是指为了引导和提醒人们正确使用绿道而设置的标识和标线。
标识可以为指示牌、路牌等,标线可以为斑马线、提示线等。
标识标线需根据绿道的功能设置合理的位置和数量,以提高人们对绿道的认知和利用率。
五、绿道的设施设置绿道的设施设置是指为了提供一定的服务和便利而设置的设施,如休息椅、公共厕所、饮水机等。
设施设置需要根据使用人群的需求和使用频率进行合理布置,同时保证设施的质量和维护的方便性。
六、绿道的植被设计绿道的植被设计是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供好的视觉效果和空气净化功能。
植被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美观性、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例如花草、树木等。
七、绿道的排水系统绿道的排水系统是指为了防止积水和影响绿道使用而设置的排水设施。
排水系统应包括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以确保绿道的干燥和舒适。
八、绿道的安全设施绿道的安全设施是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和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而设置的设施,如防护栏、警示牌等。
绿道设计规范
绿道设计规范绿道是指沿江、河、湖、湖泊、水库、海滩、沉山河道等水域,并根据当地环境、文化、历史以及未来发展需求,有效融合水域保护、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生态走廊,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绿道设计规范。
一、绿道规划设计原则1. 综合考虑: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交通出行等因素,确保绿道功能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2. 生态保护: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合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确保绿化植物的多样性,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3. 人文景观:绿道规划设计应注重景观效果,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和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和景观走廊。
4. 城市交通:绿道规划设计应考虑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提供安全便捷的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促进可持续出行方式的使用。
5. 设施设备:绿道规划设计应合理设置休闲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提供公共厕所、室外座椅、亭子、解说牌等便民设施。
二、绿道设计要点1. 绿化设置:绿道应设置沿线绿化带,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效果。
2. 公共空间:绿道应设置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花坛、游乐设施等,用于人们休闲、活动和社交。
3. 卫生设施:绿道应设置垃圾桶、垃圾箱等卫生设施,保持绿道的整洁和环境卫生。
4. 安全防护:绿道应设置护栏、标识牌等安全设施,确保游客和居民的人身安全。
5. 照明设施:绿道应设置照明设施,提供夜间安全照明,增加绿道的使用时间和安全性。
6. 道路交通:绿道应设置步行和非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网络相衔接,保障出行的便利和安全。
7. 文化元素:绿道应设置文化元素,包括雕塑、纪念碑、历史遗迹等,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8. 水域景观:绿道应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设置观景平台、桥梁、码头等,提供水上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三、绿道管理与维护1. 绿化养护:定期对绿道沿线的植物进行养护和修剪,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美观效果。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6.09.21
•【文号】建城函[2016]211号
•【施行日期】2016.09.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
建城函[2016]21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园林绿化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规划局、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重庆市规划局、园林事业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我部组织编制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21日。
绿道设计导则
绿道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绿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手段。
绿道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绿道设计的导则,以期为城市绿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绿道是城市中一种绿色的、线性的、多功能的、连续的、开放的、公共的、自然的、景观的和文化的线性公园设施。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征,绿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交通绿道:主要用于步行、骑行和运动的绿道,通常连接城市的主要景点和公共设施。
2. 自然绿道:主要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廊道。
3. 文化绿道:主要用于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城市中有意义的文化景点。
4. 休闲绿道:主要用于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场所,是城市中重要的休闲设施。
二、绿道设计的原则1. 适应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绿道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绿道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和改善。
3. 体现场所特色和文化价值绿道应体现场所特色和文化价值,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景观和文化元素,打造有特色的绿道。
4. 强调多功能性绿道应具有多功能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的多功能性,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设施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5. 考虑社会安全绿道应考虑社会安全问题,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设施和服务,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三、绿道设计的要素1. 绿道的路线和长度绿道的路线和长度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1 总则 (2)2 绿道定义 (5)2.1 绿道的定义 (5)2.2 绿道的构成 (5)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6)3.1 绿道分级 (6)3.2 绿道分类 (7)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 (7)4.1绿道规划类型 (7)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 (8)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 (8)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 (9)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 (13)5.1 绿道选线原则 (13)5.2 绿廊 (14)5.3 慢行道 (16)5.4 驿站 (19)5.5 标识 (23)5.6 节点 (24)1 总则1.0.1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绿道的规划设计工作。
1.0.2 本导则为我省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基本技术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深化。
1.0.3 本导则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绿道定义2.1 绿道的定义2.1.1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以自然人文景观和休闲设施为串联节点,由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等组成的绿色开敞空间廊道系统。
2.1.2绿道主要功能是我省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
2.2 绿道的构成2.2.1绿道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两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绿廊、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五个部分。
2.2.2绿廊系统是慢行道两侧由植物群落、水体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2.2.3 人工系统由慢行道、驿站、标识和节点等四个部分构成。
2.2.4绿道组成的具体要素见表2-1。
3 绿道的分级与分类3.1 绿道分级3.1.1为构建覆盖全省的各级绿道系统,区分不同等级绿道的功能和形象特征,联系不同空间跨度的区域,协调区域间绿道建设标准,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和县级绿道三个级别。
3.1.2省级绿道是指连接两个及以上设区市,串联我省主要中心城市和重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风景游览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3.1.3区域级绿道是指在设区市行政区域内连接两个及以上县(市、区),串联市域内主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市域生态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旅游网络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区域级绿道是设区市级的干线绿道。
3.1.4县级绿道是指除省级和区域级绿道之外,县(市、区)行政区域内,连接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节点,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人文节点)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居住社区、中心商业区、大型文娱体育区、公共交通枢纽等)的绿道。
3.2 绿道分类3.2.1根据绿道所处区域和功能要求,分为城镇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三种类型。
3.2.2城镇型绿道是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供居民休闲、游憩、出行、健身等的绿道。
3.2.3乡野型绿道是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托林地、园地、湿地、水体、农田,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农业观光区、特色乡村、农家乐等的绿道。
3.2.4山地型绿道是针对我省多山的特点而设立的特殊类型绿道,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主要沿自然河流溪谷、古道、登山径设立,不能满足普通自行车通行,仅供徒步及攀登的绿道。
4绿道规划总体要求4.1绿道规划类型4.1.1绿道规划分为省级绿道网规划、设区市绿道网规划、县(市、区)绿道网规划、绿道详细规划。
4.1.2绿道网规划内容一般包括现状基础与资源要素分析、规划目标及原则、绿道总体布局、绿廊控制规划、慢行道规划、驿站规划、其他基础设施规划、标识规划、节点衔接规划、分期实施规划等。
4.2.3 绿道详细规划是以绿道网规划为依据,以单条绿道为单元编制的实施性规划。
绿道详细规划应落实绿道具体线位和绿廊控制范围,确定慢行道设计方案,明确驿站及各类设施配建要求,提出节点衔接方案。
4.2省级绿道网规划要求4.2.1省级绿道网规划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是指导各地开展绿道规划的依据。
4.2.2 省级绿道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省域绿道网络建设目标及要求,明确省级绿道网布局及原则走向,指导下层级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
4.3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要求4.3.1 设区市绿道网规划由设区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相衔接。
4.3.2设区市绿道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设区市行政辖区为规划编制范围,细化落实省级绿道,明确区域级绿道布局,指导所辖县(市、区)的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
4.4 县(市、区)绿道网规划要求4.4.1 县(市、区)绿道规划由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县(市)域总体规划为依据,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相衔接。
4.4.2县(市、区)绿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细化落实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省级绿道、区域级绿道,明确县级绿道布局。
图2-1 绿道组成要素示意图5绿道规划设计要求5.1 绿道选线原则5.1.1 城镇型绿道选线应突出连贯性,尽可能串联公园绿地、广场,重要的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空间及城市景观标志地段;充分利用绿色环境,发挥绿色生态功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出行、健身和休闲游憩等需求。
绿道选线应尽量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
5.1.2乡野型绿道选线应串联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人文遗迹、历史村落、传统街区等景观休闲节点,宜环湖、环山、环景,沿河、沿路、沿线、沿岸,优先利用现有废弃道路,可借用村道、田间道路、景区游道等路径,充分挖掘和展示地方特色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游憩、旅游健身、科普教育等需求。
5.1.3 山地型绿道选线应注重发挥山野自然生态景观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古道、登山径,并结合山林防火隔离廊道,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健身、观光探险、旅游野营、科普教育等需求。
5.2 绿廊5.2.1绿廊是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维护各项设施正常运转的生态和景观基底,绿道沿线应划定一定范围作为绿廊,并与各类城乡规划的绿线控制要求相衔接。
5.2.2 绿廊划定后,应加强对原生环境、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禁止破坏控制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地带性植物群落、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
5.2.3 绿廊范围内禁止开发住宅、大型商业、宾馆、工业、仓储等建设项目;禁止经营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餐饮设施、农家乐等;禁止进行砍伐树木、捕猎、采石、挖沙、取土等破坏绿道环境的活动;禁止建设与绿道开发利用无关的临时建(构)筑物。
5.2.4绿廊范围内仅允许建设最基本的绿道设施(包括交通衔接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标识设施等),并严格控制绿道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高度等;绿道设施在绿廊范围外的,按照相关城乡规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与管制。
5.2.5鼓励以生态培育、生产防护、景观美化、休闲遮荫等为主导功能的绿化美化活动。
慢行道施工完成后应做好恢复性绿化,加强慢行道与周边环境协调,应结合场地条件灵活采用多样的绿化方式,原则是生态优先、自然融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1)城镇型绿道的绿廊绿化应强调遮荫和隔离效果,以乔、灌木为主体,垂直绿化为补充,采用原有绿化利用和补充改造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色廊道空间,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衔接与协调。
(2)乡野型绿道的绿廊绿化应强调原有植被的维护和利用,不宜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改造,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植被(如农作物、野草等),减少使用人工化的园林植物,注重突出原生态的景观价值。
(3)山地型绿道的绿廊绿化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注重突出植物群落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5.2.6绿道的绿化植物应符合下列要求:(1)植物种类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2)植物种类选择应注重安全性,严禁选用有毒植物,少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植物。
(3)植物种类选择应注意季相变化和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
(4)紧邻绿道慢行道的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乔木,枝下净空一般不小于2.2m。
(5)在景观较好的区域不宜过密种植植物,应提供一些视线通廊,确保视野可达绿道周边的人文及自然景观。
(6)营造色彩、层次、空间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绿道的景观风貌和游赏乐趣。
5.2.7对于绿廊范围内的水体,应避免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应采用水质生态恢复措施,恢复已经遭到污染的水体,改善提高水质;应根据不同河段的功能,保证河流两侧缓冲带的宽度,不得影响行洪安全;水体岸线尽量采用自然生态化处理。
5.2.8城镇型绿道的总宽度(含绿廊和慢行道)一般不小于20米,并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绿线相衔接;乡野型绿道的总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山地型绿道的总宽度一般不小于200米。
5.3 慢行道5.3.1慢行道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即步行、自行车混行道路)三种类型。
5.3.2慢行道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生态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不开山、不填河、不改变原有道路的线路,尽量借乡间小路、河堤、公园路、林荫道、古道等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利用。
5.3.3慢行道严禁设置在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段,慢行道穿越滨水地带应注意防洪安全。
5.3.4慢行道一般不直接借用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借用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严格限制借用国道、城市快速道,不鼓励借用省道、县道和城市交通性干道,允许合理借用乡村道路和城市步行商业街。
(2)因绿道联通成网需要必须借用国道、省道的,在借道路段的机动车道应设置警示标识,同时在绿道慢行道与机动车道间设置安全隔离设施,设置的优先次序为绿化隔离带、隔离墩、护栏。
(3)绿道借用县乡道结合时,应设置警示标识和其他绿道标识。
(4)受现状条件限制,必须借用城市道路的,宜借用有独立非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并设置清晰的绿道标识。
(5)慢行道借用省道及以上等级公路或无独立非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的单段长度不宜超过2km,借用路段的累计长度不宜超过绿道总长度的20%。
5.3.5慢行道最小宽度宜遵循表5-1的要求:表5-1 慢行道宽度控制表5.3.6慢行道路面材料应尽量选用经济、环保、生态的地方材料。
慢行道路面材料选择建议见表5-2。
表5-2慢行道路面材料建议表5.3.7慢行道坡度宜遵循表5-3之规定表5-3 慢行道的坡度控制表5.4 驿站5.4.1驿站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绿道的服务设施由管理服务设施、商业设施、休憩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境卫生设施、车辆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设施组成,主要的服务设施集中于驿站。
5.4.2驿站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承担综合服务功能;二级驿站承担常规服务功能;三级驿站承担最基本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