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论姚鼐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姚鼐(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姚鼐(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
历充山东、湖南中京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
四库馆开,充纂修官。
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
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
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
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汉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
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
先生貌清曜,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
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
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
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
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
”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二(选自《清先正事略选》,有删改)材料二:姚君姬传,甫学尊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
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
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髯,未娶。
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明年,余以攀学应举,复至京师。
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
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
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日:“人皆可以为尧舜。
”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
若夫棚尊生如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选自刘大樨《送姚姬传南归序》,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 B.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 C .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 D.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类别之一,由各州、府主持,一般在八月举行, 故又称“秋闱二B.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译文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恩格斯的名字是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面对全球化时代更为复杂的困境和难题,我们是多么需要向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探究的“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语)请教,他是一位多么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和隆重纪念的伟人!资本批判的复杂性在于,不仅要厘清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现实机制,更需要从理论上勾画和建构起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布展”的逻辑及其“抽象—具体”体系。
这是最为艰难的思想创造,也正因如此,《资本论》的写作成为马克思毕生最重要的工作。
遗憾的是,尽管完成了《资本论》大部分初稿,并于1867年出版了第一卷,但直到1883年去世,马克思也没有完成第二、三卷的定稿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对资本逻辑和体系结构的揭示并未完整地呈现出来,而这一工作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
恩格斯以毕生无私的付出,资助马克思的生活,配合和协助马克思的工作,晚年又以近乎双目失明的代价整理亡友的手稿。
诚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批判并不是纯粹的理论建构,更需要将其转化为变革资本社会的实践。
但变革资本社会并非轻而易举,相反,它充满艰难和坎坷。
为此,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方式和途径问题。
他与马克思超越一般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基于对无产阶级改变自身命运、变革资本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这种人的解放不是生命个体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的社会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总体与局部之间、长远与短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犬牙交错,充满了矛盾,致使革命之路极不平坦。
为此,恩格斯晚年特别注意到,“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理论,如果直接引入实践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天津市部分区2023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经典必须明其读法。
否则(),弃取失当,就会入宝山而空回,对古典中国依然()。
而若是目迷五色,郢书燕说,就会自以为了解古典中国,却走不出当代中国的困境。
首读《庄子》,就一举接上了轴心时代的磅礴元气,完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灌顶。
次读《史记》,就能理顺始皇以前的中国与始皇以后的中国,既血肉相关又形质相异的逻辑关系,知其源流,明其得失。
再读《三国演义》,就能破译后轴心时代的庙堂专制的文化基因,找到“天下分合”的历史渊源。
______。
最后读《红楼梦》,就能洞察在庙堂因腐败而控制力渐弱,江湖被()而创造力枯槁之后,古典中国的完成形态必定由糜烂臻于贫乏,经衰竭直至终结。
(选自张志远《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买椟还珠隔阂碾压B.买臣覆水隔膜挤压C.买椟还珠隔膜挤压D.买臣覆水隔阂碾压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B.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C.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被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D.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5单元11-1谏逐客书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缪.公( ) 蹇.叔( )鄢.( ) 功施.到今( )穰.侯( ) 灵鼍.( )犀.象( ) 马夬马是· ()外厩.( ) 叩缶.( )搏髀.( ) 黔.首(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遂散六国之从( )(2)四君却客而不内( )(3)而陛下说之,何也( )(4)西蜀丹青不为采( )(5)河海不择细流(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使之西面..事秦古义:今义:方位词。
西边。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古义:今义:①表示因果关系。
②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4.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东.得百里奚于宛(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3)遂散.六国之从( )(4)蚕.食诸侯(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8)王者不却.众庶(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
(1)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 译文:(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 译文:(3)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译文:二、语基习题化细练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陛下说之②藉寇兵而赍盗粮③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④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⑤昔缪公求士⑥王者不却众庶⑦河海不择细流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A.①③⑥ B.②④⑧C.①⑤⑦ D.④⑥⑨7.下列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以富强..,百姓乐用B.不问可否,不论曲直..C.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D.裹足..不入秦8.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B.故能明.其德C.蚕.食诸侯D.却宾客以业.诸侯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B.东得百里奚于宛C.迎蹇叔于宋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B.至今治.强治:治理C.弹筝搏.髀搏:击打、拍打D.故能就.其深就:成就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以殷.盛殷:富足B.功施.到今施:施加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让:辞让,拒绝D.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附着,加上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李斯论(姚鼐)(2)原文
李斯论(姚鼐)(2)原文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
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
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上说: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
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
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
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李斯论(姚鼐)原文
李斯论(姚鼐)原文姚鼐《李斯论》原文及原文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李斯论(姚鼐)(3)原文
李斯论(姚鼐)(3)原文注释(1)李斯:秦代政治家。
原为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
曾从战国著名学者、政治家荀卿学习,后入秦。
秦统一全国,李斯为丞相,秦始皇用其建议,禁私学,焚《》、《》,以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2)苏子赡:即宋代文学家苏拭。
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
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3)孝公:秦孝公,战国时秦国君,公元前361-338年在位,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4)商鞅:战国政治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
后因战功封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
孝公六年任为秦国左庶长,实行变法,升为大良造,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进一步实行变法。
其变法内容主要是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大小定爵位等级,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
(5)燔(fan凡)《诗》、《书》:烧掉《诗经》、《尚书》等书籍,以统一思想。
燔:焚,烧。
按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见于《和氏》所引。
(6)告坐之过: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
《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7)游宦之民:他国来游以求仕进者。
(8)因:凭藉,依靠。
(9)习以为善:习以为常,不知其弊。
(10)逆探:猜度试探。
逆:猜测。
二世:秦二世,名胡亥。
(11)中(zhong仲):投合。
侈君:残暴放纵的君主。
(12)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13)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
(14)尚督责:李斯上书二世说: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
群臣百姓救过不给,若此则帝道备。
二世于是行督责益严。
(《史记李斯列传》)督:督察,检查;责:责之以法。
重庆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重庆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
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
姚鼐?李斯论?原文(yuánwén)及翻译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xún qīnɡ)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gānyú)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èr shì)之心〔10〕,非是缺乏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è rén),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乙)大索,逐客。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不可与久游。
”乃亡去。
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李斯论(清)姚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斯论(清)姚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李斯论》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翻案散文。
此文开篇以苏轼的“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观点为鹄的,由此生发其义,论析“为臣之道”这一主题,接着充分讨论而得出李斯并不是在实行荀卿之学而是“趋时”这个结论全文融论史、论政与论时为一体,观点鲜明而论证严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斯论(清)姚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李斯论(清)姚鼐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
”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苏锡常镇高三9月调研测试语文古代诗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子思、孟柯,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苟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苟卿论》) 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斯亦未尝以其学事奏。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住,得商鞅任之。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
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注]。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战!(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一语文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一语文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
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论姚鼐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李斯论姚鼐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姚鼐《李斯论》是一篇翻案文章,作者姚鼐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即投"侈君"之所好,而邀恩宠,以保持自己的权...
姚鼐《李斯论》是一篇翻案文章,作者姚鼐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即投"侈君"之所好,而邀恩宠,以保持自己的权势地位。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姚鼐《李斯论》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⑴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⑵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
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
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⑶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
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
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⑷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注释:①燔:焚烧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③逆探:预先了解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姚鼐《李斯论》文言文阅读题
22.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
答)(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3分)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24.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2分)
25.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第⑵段论述
第⑶段论述
26.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姚鼐《李斯论》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22.(1分)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名家为苏子瞻苏东坡)。
23.(3分)C 24.(2分)侈(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答"固"算错,"固"尚不
足以体现作者最深刻的认识)25.(4分)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2分)2、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2分)
26.(3分)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2分)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