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案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新诗(二)殷夫、中国诗歌会与臧克家教学目标:了解这一时期

第十六章新诗(二)殷夫、中国诗歌会与臧克家教学目标:了解这一时期

第十六章新诗(二)

殷夫、中国诗歌会与臧克家

教学目标:

了解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整体状况,各流派创作特点及其诗歌见解。中国诗歌会创作倾向。

知识点: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一、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新诗

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

二、前驱诗人殷夫

殷夫(1909—1931)中国诗人。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笔名一署白莽,浙江象山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前后到上海读书,即与党发生关系,并开始作诗。1928年加入太阳社。1929年离开学校,从事青年工人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团中央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早期的抒情诗表现了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追求,也带有伤感情绪;后来的鼓动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生前作品结集未能出版,建国后编印了《殷夫选集》、《殷夫集》。

让死的死去吧!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

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头。

他们的血画成地图,

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

他们光荣地死去了,

我们不能向他们把泪流。

敌人在瞄准了,

不要举起我们的手!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

漫漫的长途横在前头。

走去吧,

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

他们尽了责任,

我们还要抖擞。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学时:64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温儒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的十卷本,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影

印本;后两个十年的两套《大系》,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课程介绍

参照国家教委师范司编著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有关播音与主持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适应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编纂。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为培养播音与主持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讲述从1917年“文学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现代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新诗、现代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又通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文学概论》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高中语文最新-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精品

高中语文最新-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精品

白莽作《孩儿塔》序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深沉、炽热的情感。

2、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理解作者评人评诗的写法。

说明:

本文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序。本文虽名为序,却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作者没有就

诗论诗,而是或叙或议、或抒情,以深沉的强烈的感情,对

白莽的诗作作了激情昂扬的高度评价,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

深怀念之情。建议对本文的处理,可以从文本入手,抓住关

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课

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

识,缩短与作者的时空距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关键语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在文章中的统领作用,体会作者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2、重点:了解本文“诗一样的语言”的特点。

3、难点:知人论世,体会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孩儿塔》的作用。

说明:

解读本文的思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从人物的音容笑貌到其作品的重要意义,再到作者的深沉、炽热的感情。经过

教师的点拨,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对文章具体字句的品位和感悟中,各抒己见,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的感情是非常炽热的强烈的,但他对诗作的评价也是很客观的。在分析时,先做好铺垫工作,不要急于求成,不然学生难以理解诗作的重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态度,或者可能留于表面。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阅读。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先期了解白莽生平、诗歌,鲁迅的作品等相关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和鉴赏,最好以演示文稿形式在课堂上展示。接着,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经过教师的点拨,共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情感思路、战斗精神、人物描写、修辞手法(比喻和排比)和“诗一样的语言”等。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学会借助资料,理解文,品味语言的方法。理解关键语句所凝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提高注重关键语句品味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前准备:

印发《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及关于鲁迅、白莽的背景资料。学生充分预习,利用印发的资料通读文,质疑。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时导入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检查学生对原有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在他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

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鲁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解题《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意思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通过解读题目,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的内容,同时检查学生有关“文体”的知识掌握情况。“序”、“杂文”的意思“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研读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第三段中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度。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诗写序→产生惆怅由信的开首而回忆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形象
• 白描手法(神态、语言、外貌) • 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 • 怀念之情
原因2
• “捏着一团火”——流布亡友遗作的急切、 焦灼心情 • “不懂诗”、“没有诗人朋友”——自谦; 白莽的诗不同于庸俗、反动、卖国的诗。 • “因为我不能”——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讥 讽、抨击,表达了愤懑之情。
出离惆怅
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
文学常识
• • • • • • • 鲁迅: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编》
题解
• 1、白莽 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殷夫等 • 2、《孩儿塔》 • 3、序 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集《孩儿塔》 作的序文。
• 爱憎分明(“国民诗人”—“民众诗人”) • 敏感率直(很悔和我相见,好像受了威压) • 执著乐观
背景
• 1931年2月7日深夜,白莽(殷夫)、柔石等五位 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政府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烈士牺牲两周年之时。 • 从1936年春开始,鲁迅的病情加重,常常需要卧 床。3月10日接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请他 给《孩儿塔》诗集写序,他“大病初愈,才能起 坐”,当天夜里,“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立 即写了一点短文”,3月12日便寄出了,《白莽 作〈孩儿塔〉序》便是写于烈士牺牲的五年之后。

2015杨浦高级中学各学科校本研修活动

2015杨浦高级中学各学科校本研修活动

2015杨浦高级中学各学科校本研修活动

说明:我校2015年除了全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外,各学科都有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高考新政下学校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2015年7月1日暑期校本培训

一、学习与理解上海高考招生改革政策

(一)实施时间:2017年整体实施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科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

2、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

3、考试安排

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

4、成绩呈现方式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按照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四)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1、不分文理

2、2017年起,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

3、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

4、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

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五)高考招生录取模式

1、高考成绩构成语、数、外各150分,三门等级考各70分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分

等级性考试成绩计算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沪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指导

写作任务:

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大千世界,风云变幻。人在世上,总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究,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求和坚守。请以“我的人生价值观”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高中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段值得一辈子珍藏的人生经历,也是一段值得永久铭记在心的美好岁月。它不仅是学生体格快速成长的青春时期,也是学生需要立志读书的黄金时期,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并尽早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需要用心用力的,也是责无旁贷的。而作为语文教材编写者,选择一些经典作品让学生阅读欣赏是需要文化眼光的,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在高二语文教材(上)第五单元中,编写者选择了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和迈耶·莱文的《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三篇经典文章,以“书评”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笔法阐述了三位作者对生命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思考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青年作家白莽为革命理想牺牲自己的情怀,去感受和理解史学大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深沉感情和强烈爱憎,去感受和理解“天生的作家”安妮在“二战”苦难的折磨中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命制了这道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提示语、题目及作文要求。要写好这道作文题,关键是读懂提示语和理解“我的人生价值观”这个题目的含义。

白莽作孩儿塔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朋友,有什么呢? 朋友,有什么呢? 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 革命的本身就是牺牲, 就是死,就是流血, 就是死,就是流血, 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 同志们,快起来奋争! 同志们,快起来奋争! 你们踏着我们的血、 你们踏着我们的血、骨、头颅, 头颅, 你们要努力地参加这次战争! 你们要努力地参加这次战争! 《在死神未到之前》 在死神未到之前》
这是东方的微光(阳光?),是林中 这是东方的微光(阳光?),是林中 东方的微光 ?), 响箭(利箭?) ?), 冬末的萌芽( 的响箭(利箭?),是冬末的萌芽(春的 萌芽?) ?), 进军的第一步, 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 者的爱的大纛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爱的大纛, 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碑。
文 坛 从 此 感 徨 。 彷
先 生 已 经 古 , 痛 忆 旧 雨 , 作
中 国 何 人 领 喊 ? 呐
译 书 尚 未 功 , 惊 闻 殒 星 , 成
斯 诺
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 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 颜色是黑黑的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 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 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 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 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 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 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 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 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 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 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 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 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 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 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上海市建平中学王国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序言的特殊之处;

2.品味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了解真实的鲁迅蕴藉深沉的思想。

说明:

这是一篇非常特殊的文章。

第一,编者把它编排在高二上第二单元《书话与书评》,作为第一篇,又是鲁迅的名篇,分量不轻。但是从写法上来看,本文名虽为序,却似乎并不符合常规的书序的写法,而是突破了一般的序文平实介绍的框框,以深沉强烈的感情,抒发了对革命者的深深怀念之情,委婉表达了对年轻人参与改变社会现实的看法。所以,文末的练习题二要求学生“试以本文为例,谈谈书序写作的特点”,就有些难以落实。有鉴于此,将本课教学目标如此设定。

第二,文章写于1936年3月11日夜。1936年其实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先生在“大病初愈,才能起坐”时,受托为序,“夜雨淅沥,怅然有怀,便立即写了一点短文。”文虽短,意却长。回忆亡友,反观现实,鲁迅的情感是复杂深沉的,鲁迅的语言是委婉沉郁的,所以,对本文的处理就从文本入手,通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沉的思想,缩短与作者的时空距离,走进作者真实的心灵世界,体会先生真诚、善良的襟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难点:鲁迅到底有没有走出“惆怅”?

说明:

文本解读的思路是从感性到理性,以文中的关键词句为抓手,在教师点拨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变化,从而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情感复杂,表达委婉,思想蕴藉而深沉。文中反复凸显“惆怅”一词,实为情感线索。

具象感知,以象逆志

具象感知,以象逆志

具象感知,以象逆志

作者:王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10期

象喻是人类体认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经典作品里存在着十分丰富的象喻现象,经作者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且常与文本情理、脉络、结构有着重要关联,具象感知,以象逆志,是读者生成体验、获取意义的必经之路,是文本解读的题中之义。此外,经典文本中的象喻艺术对高中生的语言面貌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也有诸多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喻手法,激发学生象喻思维的觉醒,从而更自觉地去探究文学作品中象喻手法的奥妙,成为象喻艺术的养育者与创造者,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也会事半功倍。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探寻文学作品之“象”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关联,发掘援用象喻手法推进文本深读的路径。

细处探幽——以“象”证文心

在经典作品中,作者微妙、婉曲的情感和思想,时常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读。由于汉字本身的象形特征,很多时候,抓住作品中的关键字词,把握字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往往是解读文心的管龠。《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中,鲁迅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排比对《孩儿塔》的价值表达了高度的肯定,其中“这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中的“大纛”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容易因陌生而被忽视,其实这一陌生词语正是破解作者情感的密钥。“纛”是个会意字,指古代军中的大旗,许浑《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有“柳营出号风生纛”的诗句。军中大旗有标志、引领的作用;“爱的大纛”就是爱的标志,爱的引领;军中大旗的招展由鏖战、牺牲换来,《孩儿塔》的问世同样伴随着鏖战和牺牲,白莽及其战友就是证明。通过对“纛”字的字义溯源、具象感知,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烈士白莽及其诗集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热情礼赞。

高二语文新教材《拿来主义》教案

高二语文新教材《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学习本文如何提出论点以及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生动形象说理的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1、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说理的特点;

2、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其中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其中精彩的论述,可见这篇文章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了近70年的名篇。

二、学习课文

〔一〕作家作品

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作<孩儿塔>序》,还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些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屏幕〕

〔二〕写作背景

我们经常说“好文章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的〞,例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是“‘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还有法国的巴尔扎克,恩格斯评价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历史。〞可见,一部好的作品总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作《拿来主义》呢?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呢?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得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类比和比喻

类比和比喻

类比和比喻

类比和比喻

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请看以下两例。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基本要求丁薇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基本要求丁薇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教学基本要求丁薇

高二语文教案(表四)

高二语文教案(表四)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教学基本要求宗捷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导读

迈耶·莱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这篇书评,从内容上看并不难理解,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安妮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安妮的日记》的经典内蕴。学生能够通过自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一个15岁女孩的心灵及其成长历程。教师可在下面3个问题上加以导引:1.《安妮的日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作者是从多方面进行评述的,“几乎完美表达了青春时期的剧码”,“是温馨而坦然的表白”,“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安妮·弗兰克的声音成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是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的答案,因为她告诉我们,一般老百姓如何在苦难的折磨中坚守对人类价值的执著”等语句正揭示了作品的经典意义。

2.本篇课文仍是书评,其论证结构、论证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3.可以拓展一些《安妮的日记》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与文末“锥心刺痛的喜悦”,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安妮的内心世界。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教学基本要求祁敏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教学基本要求张蕾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高中语文教案(表四)

《草莓》一文导读

《草莓》是一篇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抒情散文。文章细腻的文笔给读者以充分的美感享受和哲理启迪。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教师可在下面问题上加以导引:

高中语文现代文重点篇目整理

高中语文现代文重点篇目整理

第一册

重点篇目概述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主要人物、百年、美丽、写法)

作者:梁衡

文章主人公:居里夫人

百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美丽:“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结构与写法:倒叙和侧面描写(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合欢树》(作者、线索、写法)

作者:史铁生

线索:合欢树

故事梗概:作者以合欢树为线索,回忆了母亲为治疗“我”瘫痪的腿奔波,以及对我的写作理想的支持和帮助,母亲去世后,“我”几次探访老家,母亲当年种下的合欢树苗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写法:借物抒情的手法。合欢树象征了作者的经历,也有着同样顽强的生命力,同时,还象征着母爱。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主题、线索、写法)

作者:欧·亨利(美国)

世界三大小说家: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线索:常春藤叶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写法:1、欧·亨利式结尾: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2、反衬:人物外貌与心灵之间的反差: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舍己救人。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及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及答案

《鲁迅研究》知识类练习

(2012年11月)

[填空练习]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

就在同一期的《新青年》上,作为新诗写作者的鲁迅所使用的笔名则是___唐俟______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

所驱逐”。

3、“隋洛文”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通

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沈从文就是

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称他是“吾家彦弟”。

5、鲁迅对青年作家特别关爱,无私提携,小说《幸福的家庭》其副标题为“拟许钦文”

就是典型的例子。

6、鲁迅的长孙名字叫周令飞,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7、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他自己的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的阴冷”,这篇小

说是《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

节描写出自小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

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段描写出自鲁

迅的小说《孤独者》。

11、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杜戏》。

12、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

高二下语文重要课文篇目

高二下语文重要课文篇目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作者、内容、体裁)

作者:贾平凹

书信体散文

特点:行文迂曲——文章重点在向即将成人的小妹讲述自己读书做人的经验,却从回忆寒弱家境、自己童年读书的经历写起,先叙后议,酸涩的回忆,殷殷的告诫,既有深厚的兄妹情,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和读书方法的深刻理解。

内容:

1、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

2、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3、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读。

4、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出,我就在地上翻着跟头,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爬在我身上哭。

《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读书方法、写法)

作者: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写法:本文采用了层进式的写法,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感性体验。内容:

1、教养具有非功利的色彩

2、获得教养的途径有三:“研读经典”,“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

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白莽作孩儿塔序》(作者、文体、内容、赏析)

作者:鲁迅

内容:本文为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叙述了写序的原因、与白莽的关系、抒发了对《孩儿塔》的赞许以及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热忱。

文体: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是写在一部书或诗文前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沪教版高二上第二单元的必读课文,该单元是“书话与书评”

专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书评,遨游书海,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学习书评写作,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发现传递给别人,营造书香氛围。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无韵之离骚》和《密室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情感;

2.理解白莽诗作问世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序”的一般写法,了解整句散句特点,体会二者结合的效果。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为何高度评价诗作出版的意义。

2.体会整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白莽简介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殿夫、白莽、

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

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

代表作《别了,哥哥》、《血字》

2.关于“序”

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

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

多介绍或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

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另还有传序、赠序、寿序等。

补充:《琵琶行》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

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

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

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3.鲁迅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

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

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的写作杂文,倾注了他的最热烈、

最真挚,也最鲜明的政治感情。……对于中国人民的全部热爱和

对于人民敌人的全部情恨。……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二)文章分析

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序的缘由

第二段回忆白莽

第三段欲为亡友遗诗作序,又难以实现

第四段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地创作意义

第五段强调《孩儿塔》出版的价值

第六段交代写序的时间地点作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

惆怅(文眼)文中指忧伤、烦恼、凄凉

2)围绕“惆怅”,梳理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

凄凉、惆怅——更加惆怅——回忆、思念——愤懑——对白莽作品的赞美——对革命文学充满信心

3.关键句理解

1)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比喻,“真如捏着一团火”表现鲁迅想要流布亡友诗集的心情之焦

灼与迫切。“流布”的意思是,“流传散布”。】

2)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简直”:完全如此之意。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

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

文人的诗。(当时充斥文坛的的是庸俗的诗、反动的诗、卖国的诗。)“也许”:表示不肯定。既表现对白莽早逝的深深遗憾,隐含着对当

时黑暗社会的讥讽、抨击;同时也暗示自己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

因为志同道合。(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

3)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虽然“我”不说但“我”心中依然凝聚着对于白莽的炽热的爱和怀

念。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使我不能说的深层原因。从

中表现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抨击。】

4)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三种修辞手法。高度肯定了《孩儿塔》

诗集的战斗精神,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 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进军的第一步:预示革命高潮的来临;

冬末的萌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又是严冬时节,白莽的诗篇向人们报道了春的消息,蕴含着勃勃生机;

爱的大纛:表达了对革命者的无限热爱,激励人们团结战斗;

憎的丰碑:记录了敌人的罪恶,记录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憎恨,好像铭刻着的碑文。

5)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作序对作者而言是份内事。即使没有序,白莽的诗照样会流布,因为他

有许多前仆后继的战友,他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并且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而长存。“我”的惆怅已经不复存在,只是感到如释重负般的无限欣慰,所以说“何需我的序文之类”。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4.小结

一般的序文评人评诗,但鲁迅不仅如此,而且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这篇序言显示鲁迅杂文的战斗锋芒,体现作者强烈的爱憎、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战斗精神。全文用诗化的语言,用一连串的比喻和排比的整句表达,语势酣畅,充分抒写了作者对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