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 (一)定义: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整个成长过程。它是儿童心理学中的一 个核心概念。
2
• (二)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 • 2.心理活动从无意性为主到有意性为主。 • 3.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
8
• (二)发展的定向性 • 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
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 势是向上的。
9
• (三)发展的不平衡 • 1.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
的速度。 •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10
• (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 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水平
13
• (二)环境因素 •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分不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 1.物质环境为儿童生存提供必备的物质条
件。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 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 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在社会环境中, 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4
• 2.社会环境的作用:第一,使心理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决定着心理发展 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5
• (1)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①新生儿期(出生至1个月);②婴儿期
(1个月至1岁);③幼儿早期(1至3岁); ④幼儿期((学龄前,3至6岁);⑤童年期 (学龄初期,6至11、12岁);⑥少年期 (学龄中期(11、12至14、15岁);⑦青年 期(学龄晚期,14、15至17岁)。
6
• (2)年龄特征: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 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

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二)

幼儿心理学课件: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二)

(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 儿作出一定的努 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 过难。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 小时听 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 要求就过 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 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 萝卜》、《小 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 对 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 的兴趣和愿望。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三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语发 展水平,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 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 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 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 从而他的口语交往水平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例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好好学画,争 取“六一”节参加画展。当这一要求变成幼 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时,他们上美术课就更专 心、更认真了。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是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包 括幼儿在反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 特征、年龄特征等等。比如,思维方面,婴 儿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幼儿思维带 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言语方面,二、三岁 的幼儿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句和个别复 合句,五六岁幼儿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复合句。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 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 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 对立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已有的 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幼儿心理 在这个过 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 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与根据。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过程。

它涉及了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思维、语言、学习、性别认同、自我概念、道德发展和亲子关系等。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不同阶段,儿童会经历特定的认知发展特征和认知错误,例如中心思维、逆转思维等。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思维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帕夫洛夫(Ivan Pavlov)提出的,它主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反应习惯的形成。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关联形成的。

通过对一种刺激的重复暴露,儿童能够建立起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例如为了获得其中一种奖励而表现出的特定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和习惯具有指导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

根据这个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就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提供积极的行为模式和环境。

4.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是由潜意识的动力驱动的。

他关注儿童的个性和性别认同的形成,认为人类性别角色是在童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和家庭关系中形成的。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情绪、性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它强调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3、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就是各种符号(包括语言)。
(3)最近发展区(ZPD)
1、两种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现实能力);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可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能力)
2、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表现)之间的潜能范围。
相关研究:
<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2、行为主义观
【华生】(早期行为主义)
理论:
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发展史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①是随意的、主动的
②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
③实现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④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2)心理发展的内化说
1、“由外而内”——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心理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
1.2前运算阶段(2-6岁)
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主导。
1.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优秀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优秀课件

诚实
成年早期18-25 亲密---孤独
性爱.婚姻

成年中期25-50 繁衍---停滞
家教.传统
关心
成年晚期50-- 自我整合---绝望 人类.亲友
贤明
列昂节夫——以主导活动为标准
年龄 0-1岁 1-3 3-7 7-11 11-15 15-17
主导活动 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 操作实物的活动 游戏活动 学习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专业的学习活动
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
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年龄
主要矛盾
中心环境 形成品质
婴儿期0-1.5 信赖---不信赖 母亲
希望
儿童早期1.5-3 自律/主---羞耻.怀 疑
学前期3-6 主导性---罪恶感
双亲 家庭
意志力 目标
学龄期6-12 勤奋---自卑
邻居.学校
能力
青年期12-18 同一性---同一性扩散 同伴
单元练习
•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 A 心理发展是不连续的 B 心理发展没有什么阶段可言 C 心理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 以发展快速期为分界点,发展进程就呈现出一个个不同阶段
• 皮亚杰划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____
• 艾里克森理论中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____
单元练习
• 以下观点错误的是____ A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C 各年龄阶段会出现本阶段特有的典型特征 D 心理发展和年龄之间存在大体对应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优 秀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的动力
基因的力量
掌握语言?
Kanzi
Panbanisha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学科。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通过感知、感觉和行动来理解世界,并逐渐发展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社会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来实现的。

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发展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幸福与困惑、努力与罪疚、青春期角色认同与角色模糊、孤独与亲密、生殖与抚育、成熟与自我完善。

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挑战,儿童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和挑战来实现社会发展。

3.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亚历山大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的互动来实现的。

亚历山大提出了九个情感发展阶段:依恋、保持、协调、分离、分心、动摇、补偿、分离与动摇、释放。

他认为父母和其他关键人物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4.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班杜拉提出了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建立认知模型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

他认为社会认知是儿童在社会环境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法。

以上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同时,这些理论也为教育者、家长和社会提供了指导,以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x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x
第五节ꢀ相互作用论
一、皮亚杰生平简介
皮亚杰(J.Piaget ,1896 — 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 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一生发表500多篇论文和 50多部专著。
皮亚杰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创立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 通过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智慧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 识论和逻辑学相贯通,以揭示认知增长的机制,从而把传 统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经验科学。
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
①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basic trust versus mistrust ,0— 1岁) 。 ② 自主对羞耻和疑虑(autonomy versus shame and doubt ,1— 3
岁) 。 ③ 主动对内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 ,3— 6岁) ④ 勤奋对自卑(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6— 11岁) 。 ⑤ 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identity versus identity confusion ,青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 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 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 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 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 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 家格塞尔( A.Gesell ,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 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 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 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 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 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观
一、华生的观点
1.华生生平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内,思维、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下面将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关键理论和相关的重要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

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渐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情感和社会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认知发展。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环境,支持孩子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从传感期到操作期、形成期和运算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恰当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

此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建立情感关系,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并开始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社会发展方面,孩子开始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这些情感和社会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者应该提供一个支持社交和情感发展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还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学习语言和沟通,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了解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育者提供合适的语言刺激和支持孩子的语言发展。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在学前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认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价值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三个问题:
一、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二、领会是社会和教育提出的要求变为儿童
新的需要的中间环节 三、需要与心理水平的关系 内因论与综合动力论
思考题
1、简介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作用问题的几
派理论? 2、什么是成熟和遗传素质?遗传素质表现在 那些方面? 3、试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 4、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新旧反映之间的矛盾
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 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 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 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的动力。
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无 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 我保证能把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 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 强盗。
(三)二因素论
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
心理学家吴伟士
基本观点:两种因素的简单结合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
前提
1、遗传现象及其规律与遗传学
2、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与优生学
近亲结婚 过多或滥用药物 营养
身体的健康状况
情绪和态度 烟和酒
生育年龄
放射线
3、遗传素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
(1)含义:遗传素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讲稿共70页文档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讲稿共70页文档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讲稿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水平、教育制度、社会稳定性等。
04
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个性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 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表现出 独立性和自主性。
02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 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心理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等。此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02 03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活动。此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故事讲 述。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性欲和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 方式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森理论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自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 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危机,儿童需 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阶段性
(三)发展的方向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个别差异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质变的出现形成了阶段性,他们在各个发展 阶段表现出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质的特征,即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 征。
3、班杜拉
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
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环 个行 境 体为
观 察 学 习 ( observational learning),就是指个体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 的替代性(间接性)学习。
这种学习不需要直接做出 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 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接受的行 为结果就能完成学习。
在格赛尔看来,支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但主要是成熟。格赛尔认为成熟与内部因素有关,这种内部因素决定机体 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学习作为一种和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是给发展 提供了适当的时机,学习对发展只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二)婴儿童的养育
1.教养应以婴儿童为中心 2.父母应掌握婴儿童成熟的知识
(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与学前儿童早期经验有关,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 的活动能力,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五个渐进的阶段,分别是口腔 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1
5
1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1Fra bibliotek313
•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的生理基础
(3)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 功能。 (4)神经元的联系 神经元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其联系方式是相 互形成突触。
图片二:儿童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这是幼儿具有具体性认知特点的根本 原因。
哇,好软,噢,妈 妈说的“柔软”是 这种感觉呀
• 4—5岁(中班)
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开始能够遵守规则;开始组织游戏。 • 5—6岁(大班)
好学好问;抽象能力开始萌芽,能分类,掌握一些数的概念;个性 初具雏形。
• 3、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1)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 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如: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 期; 0- 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 3岁: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8岁: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4-5岁 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 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 一、简单分析 • 1. 2岁多的孩子有时不愿听从成人的吩咐, 不让做的,他偏要做。他经常会一扭身子, 大声说不,表示不采纳成人的建议。成人 就纳闷:为什么会这样?成人该怎么办呢?
2、中班幼儿喜欢向老师告状,常常发生告状行为。 请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3、小班的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玩手绢, 老师说:“某某,把你的手绢收起来。”结果原 先不玩手绢的小孩也玩起了手绢。一会儿,一个 孩子要上厕所,其他几个孩子也马上提出要上厕 所。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结果孩 子一下全跑光了。老师就纳闷:为什么会这样? 我该怎么办呢?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顺应和同化可结合p49的例子进行理解)
平衡: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平衡,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5、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
6、社会认知论
6.1社会认知论和社会学习论的区别:
社会学习理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习得,社会认知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操作。
6.2班杜拉认为,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自我效能感)。强调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从内向外”)
3、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其中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
3.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认为,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4、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来确立个人标准。儿童根据成人的反应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2.3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理论:
1、成熟: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
2、成熟是推动个体发展的主要动力
3、成熟与学习的区别:成熟是一个内部因素,决定这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学习室一个外部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4、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5、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相关研究:
<双生子爬楼梯研究>
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和训练难有显著的效果。

二、行为主义观
【华生】(早期行为主义)
理论:
1、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发展史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曾提出可以把婴儿养成任何职业…)
相关研究:
<通过条件反射习得害怕>
得出结论——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
理论:
1、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2、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

操作性行为: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eg:斯金纳箱)
3、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4、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如游泳、写字等等,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同时,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三、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理论:
1、观察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
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

(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2、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3、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等。

4、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来确立个人标准。

儿童根据成人的反应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5、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

6、社会认知论
6.1 社会认知论和社会学习论的区别:
社会学习理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习得,社会认知论着重于人类行为的操作。

6.2 班杜拉认为,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自我效能感)。

强调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其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四、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1、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1 前意识: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

1.2 潜意识: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

2、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1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无意识、非道德的,受快乐原则的支配。

2.2 自我: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协调本我、超我的关系)
2.3 超我:人格的最高部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3、精神分析论着重于对“无意识”的探究。

4、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心理性欲的发展。

4.1 力比多(libido)
4.2 性感区
4.3 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心理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耻、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1岁)
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
2、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3、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4、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五、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从内向外”)
3、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其中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

3.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3.2 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可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3 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大得多。

(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但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
3.4 平衡化
3.4.1 认识(思维)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3.4.2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格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

3.4.3 格式:类似于认知结构。

格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思维水平的高低。

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个体已有的格式。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以适应环境。

(顺应和同化可结合p49的例子进行理解)
平衡: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机体的格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
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断发展着
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平衡,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
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追求更好状态的连续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