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高考数学(文科)总复习精品专题讲义
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6.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h(x)在(-1,0)上为增函数,在(0,+∞)上为减函数. h(x)max=h(0)=0,h(x)≤h(0)=0, 即f(x)≤g(x).
.
【规律方法】 综合法是一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即由已 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等式或不等式成立.因此,综合 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 推理方法,这就要保证前提正确,推理合乎规律,才能保证结论 的正确性.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法证明的本质是证明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② ⇒①,所以①是②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
3.△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的对边 分别为a,b,c.求证:a+1 b+b+1 c=a+3b+c.
证明 要证a+1 b+b+1 c=a+3b+c, 即证a+a+b+b c+a+b+b+c c=3也就是a+c b+b+a c=1, 只需证c(b+c)+a(a+b)=(a+b)(b+c), 需证c2+a2=ac+b2, 又△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故B=60°,
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
对点自测
知识点一
直接证明
1.要证明 3 + 7 <2 5 ,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
合理的是( )
A.综合法
B.分析法
C.反证法
D.归纳法
.
解析 要证明 3 + 7 <2 5 成立,可采用分析法对不等式两 边平方后再证明.
答案 B
.
2.用分析法证明:欲使①A>B,只需②C<D,这里①是②的 ()
.
J 基础回扣·自主学习
理教材 夯基础 厚积薄发
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六章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精讲课件 文
2bn 4 (3)若 cn= ,证明:c1+c2+„+cn<3. anan+1
思路点拨:当单独用综合法或分析法难以奏效时,可以综合
法与分析法并用,取长补短,以利于迅速地将题设与欲证结 论相互贯通. (1)证明:当n=1时,S1=2a1-1,得a1=1. ∵Sn=2an-n,∴当n≥2时Sn-1=2an-1-(n-1), 两式相减,得an=2an-2an-1-1, ∴an=2an-1+1.∴an+1=2an-1+2=2(an-1+1). ∴{an+1}是以a1+1=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解析:由(1)得an+1=2×2n-1=2n,∴an=2n-1,n∈N*. ∴bn=log2(an+1)=log22n=n,n∈N*.
∴AB=2.∴AB2+BC2=AC2.∴AB⊥BC. 由已知AB⊥BB1, ∴AB⊥平面BB1C1C. 又∵AB⊂平面ABE,∴平面ABE⊥平面BB1C1C. (2)证明:取AC的中点M,连接C1M,FM. 在△ABC中,FM∥AB,而FM⊄ABE, ∴直线FM∥平面ABE. 在矩形ACC1A1中,E,M都是中点, ∴C1M∥AE.
2
用分析法证明命题
【例 2】 已知 a>b>c,且 a+b+c=0,求证: b2-ac< 3a.
自主解答: 解析:要证 只需证b2-ac<3a2, 只需证b2+a(a+b)<3a2, 只需证2a2-ab-b2>0, 只需证(a-b)(2a+b)>0, 只需证(a-b)(a-c)>0.
因为已知a>b>c,所以a-b>0,a-c>0, 所以(a-b)(a-c)>0,显然成立, 故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分析法的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是逆向思
高三数学(文)一轮复习课件6-6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ppt版本
A2=π2-A1, 得B2=π2-B1,
C2=π2-C1,
那么,A2+B2+C2=π2,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相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又显然△A2B2C2 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A2B2C2 是钝角 三角形。
答案:钝角
3.(2016·洛阳模拟)数列{an},{bn}的每一项都是正数,a1=8,b1=16,且 an,bn,an+1 成等差数列,bn,an+1,bn+1 成等比数列,n=1,2,3,…。
(1)求 a2,b2 的值;
解析:(1)由 2b1=a1+a2,可得 a2=2b1-a1=24。 由 a22=b1b2,可得 b2=ab221=36。
(2)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解析:(2)∵an,bn,an+1 成等差数列, ∴2bn=an+an+1。① ∵bn,an+1,bn+1 成等比数列, ∴an2+1=bnbn+1。 ∵数列{an},{bn}的每一项都是正数, ∴an+1= bnbn+1。② 于是当 n≥2 时,an= bn-1bn。③ 将②③代入①式,可得 2 bn= bn-1+ bn+1。 又 b1=16,b2=36, ∴数列{ bn}是首项为 4,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 ∴ bn= b1+(n-1)d=2n+2,
C.a+2 b2-1-a2b2≤0
D.(a2-1)(b2-1)≥0
解析:∵a2+b2-1-a2b2≤0⇔(a2-1)(b2-1)≥0,故选 D。 答案:D
2.(2016·德州模拟)如果△A1B1C1 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A2B2C2 的 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A2B2C2 是____是“都大于 60°”。 答案:B
4.设 a,b,c 都是正数,则 a+1b,b+1c,c+1a三个数( ) A.都大于 2 B.都小于 2 C.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2 D.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2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六章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件 理
类
比
上
述
方
法
,
请
计
算
“
1 1×2×3
+
1 2×3×4
+
…
+
nn+11n+2(n∈N*)”,其结果为________.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答案:4n+n2+13nn+2
提
示
:
拆
项
:
1 kk+1k+2
=
1 2
1 kk+1
-
k+11k+2,k=1,2,3,…,n
第二十四页,共44页。
【例4】 若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bànjìng)为r,三边的长分别为
第六页,共44页。
解析:根据图(1)、(2)、(3)、(4)和定义的运算知,A对应 (duìyìng)竖线,B对应(duìyìng)正方形,C对应(duìyìng)横线, D对应(duìyìng)圆,∴(M)对应(duìyìng)B*D,(N)对应 (duìyìng)A*C.故选B.
答案:B
第七页,共44页。
第二十页,共44页。
考点(kǎo 类比推理(lèi bǐ tuī lǐ) diǎn)二
【例3】 已知命题: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am=a,an=
b(m≠n,m,n∈N*),则am+n=
;b现n-已a知m等比数列(děnɡ
bǐ shù liè){bn}(bn>0,n∈N*),bm=a,bn=b(mn-≠nm,m,n∈N*),若
答案: 1R(S1+S2+S3+S4) 3
点评:关于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类比,通常可抓住几何 要素(yào sù)的如下对应关系作对比: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变式探究 (tànjiū)
高考数学(文)一轮复习 6-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33
28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数学(文)
命题角度 2 证明存在性问题 例 4 若 f(x)的定义域为[a,b],值域为[a,b](a<b),则 称函数 f(x)是[a,b]上的“四维光军”函数. (1)设 g(x)=12x2-x+32是[1,b]上的“四维光军”函数, 求常数 b 的值; (2)是否存在常数 a,b(a>-2),使函数 h(x)=x+1 2是区间 [a,b]上的“四维光军”函数?若存在,求出 a,b 的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注意到:“至多有一个”的否定应为“至少有两 个”,知需选 B.
11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数学(文)
3.若实数 a,b 满足 a+b<0,则( ) A.a,b 都小于 0 B.a,b 都大于 0 C.a,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0 D.a,b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 0
解析 假设 a,b 都不小于 0,即 a≥0,b≥0,则 a+b≥0, 这与 a+b<0 相矛盾,因此假设错误,即 a,b 中至少有一个 小于 0.
19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板块四
高考一轮总复习 ·数学(文)
【变式训练 1】 已知 x,y,z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
x+y+z=1,求证:1x-11y-11z -1>8. 证明 因为 x,y,z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且 x+y+z=1,
所以1x-1=1-x x=y+x z>2
yz,① x
1y-1=1-y y=x+y z>2
b1=a1=1,q=f(m)=m2+m3,
17
板块一
高考数学(人教新课标文科)配套课件:7-6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例 1 (2013·广东)设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已知 a1=1,2nSn =an+1-13n2-n-23,n∈N*.
(1)求 a2 的值;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n,有a11+a12+…+a1n<74.
【解析】 (1)由已知条件得,2=a2-2,故 a2=4. (2)由已知有 2Sn=nan+1-13n3-n2-23n, 于是当 n≥2 时,2an=2(Sn-Sn-1) =nan+1-13n3-n2-23n-[(n-1)an-13(n-1)3-(n-1)2-23(n -1)] =nan+1-(n-1)an-n(n+1). 整理得na+n+11-ann=1,n≥2.
答案 a,b 都不能被 5 整除
3.设 p=2x4+1,q=2x3+x2,x∈R,则 p 与 q 的p-q=2x4-2x3-x2+1 =2x3(x-1)-(x+1)(x-1) =(x-1)(2x3-x-1) =(x-1)2(2x2+2x+1)≥0, ∴p≥q.
1.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 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
,
经过一系列的 推理论证 ,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
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P⇒Q1―→Q1⇒Q2―→Q2⇒Q3―→……―→Qn⇒Q
2.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
(2)连接 AC,设 AC∩BD=E,取 PD 的中点 F,连接 EF, MF.
因为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所以 E 为 BD 的中点. 因为 F 为 PD 的中点,所以 EF 綊12PB.
又 AM∥12PB, 所以四边形 AEFM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MF∥AE.
高考数学总复习专题7.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导学案理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最新考纲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知识梳理1.直接证明(1)综合法①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__推理论证__,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__成立__,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框图表示:―→―→―→…―→(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P⇒Q1Q1⇒Q2Q2⇒Q3Q n⇒Q公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2)分析法①定义:从要证明的__结论__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__充分条件__,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②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2.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原命题__不成立__(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__矛盾__,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3.利用反证法证题的步骤(1)反设:假设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否定命题)成立;(否定结论)(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推导矛盾)(3)立论:因为推理正确,所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原命题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原命题成立.(命题成立)4.反证法证明中,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原结论词反设词原结论词反设词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对所有x成立存在某个x不成立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对任意x 不成立存在某个x 成立至少有n 个至多有n -1个p 或q ﹁p 且﹁q 至多有n 个至少有n +1个p 且q﹁p 或﹁q典型例题考点一 分析法的应用【例1】 已知a >0,证明 -≥a +-2.a 2+1a 221a规律方法 (1)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特别是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常考虑用分析法.(2)分析法的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逐步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或本身已经成立的定理、性质或已经证明成立的结论等,通常采用“欲证—只需证—已知”的格式,在表达中要注意叙述形式的规范性.【变式训练1】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求证:+=.1a +b 1b +c 3a +b +c【证明】 要证+=,1a +b 1b +c 3a +b +c即证+=3,也就是+=1,a +b +c a +b a +b +c b +c c a +b ab +c只需证c (b +c )+a (a +b )=(a +b )(b +c ),需证c 2+a 2=ac +b 2,又△ABC 三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故B =60°,由余弦定理,得b 2=c 2+a 2-2ac cos 60°,即b 2=c 2+a 2-ac ,故c 2+a 2=ac +b 2成立.于是原等式成立.考点二 综合法的应用【例2】 已知函数f (x )=ln(1+x ),g (x )=a +bx -x 2+x 3,函数y =f (x )与函数y =g (x )的图象在交点1213(0,0)处有公共切线.(1)求a ,b 的值;(2)证明:f (x )≤g (x ).【解析】 (1)f ′(x )=,g ′(x )=b -x +x 2,11+x 由题意得Error!解得a =0,b =1.(2)证明:令h (x )=f (x )-g (x )=ln (x +1)-x 3+x 2-x (x >-1),1312h ′(x )=-x 2+x -1=,1x +1-x 3x +1∵x >-1,∴当-1<x <0时,h ′(x )>0;当x >0时,h ′(x )<0.则h (x )在(-1,0)上为增函数,在(0,+∞)上为减函数.h (x )max =h (0)=0,h (x )≤h (0)=0,即f (x )≤g (x ).规律方法 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常与分析法结合使用,用分析法探路,综合法书写,但要注意有关定理、性质、结论题设条件的正确运用.【变式训练2】设{a n }是首项为a ,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d ≠0),S n 是其前n 项的和.记b n =,nnS nn 2+c∈N *,其中c 为实数.若c =0,且b 1,b 2,b 4成等比数列,证明:S nk =n 2S k (k ,n ∈N *).【证明】由题意得,S n =na +d .n ⇐n -1⇐2由c =0,得b n ==a +d .S n nn -12又因为b 1,b 2,b 4成等比数列,所以b =b 1b 4,即2=a,化简得d 2-2ad =0.2(a +d2)(a +32d )因为d ≠0,所以d =2a .因此,对于所有的m ∈N *,有S m =m 2a .从而对于所有的k ,n ∈N *,有S nk =(nk )2a =n 2k 2a =n 2S k .考点三 反证法的应用 命题角度一 证明否定性命题【例3】 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S n 是它的前n 项和.(1)求证:数列{S n }不是等比数列;(2)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解析】 (1)证明:若{S n }是等比数列,则S =S 1·S 3,即a (1+q )2=a 1·a 1(1+q +q 2),∵a 1≠0,∴(1221+q )2=1+q +q 2,解得q =0,这与q ≠0相矛盾,故数列{S n }不是等比数列.(2)当q =1时,{S n }是等差数列.当q ≠1时,{S n }不是等差数列.假设q ≠1时,S 1,S 2,S 3成等差数列,即2S 2=S 1+S 3,2a 1(1+q )=a 1+a 1(1+q +q 2).由于a 1≠0,∴2(1+q )=2+q +q 2,即q =q 2,∵q ≠1,∴q =0,这与q ≠0相矛盾.综上可知,当q =1时,{S n }是等差数列;当q ≠1时,{S n }不是等差数列.命题角度二 证明“至多”,“至少”,“唯一”性命题【例4】 已知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又SB =SD =,SA =1.2(1)求证:SA ⊥平面ABCD ;(2)在棱SC 上是否存在异于S ,C 的点F ,使得BF ∥平面SAD ?若存在,确定F 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1)证明:由已知得SA 2+AD 2=SD 2,∴SA ⊥AD .同理SA ⊥AB .又AB ∩AD =A ,∴SA ⊥平面ABCD .(2)假设在棱SC 上存在异于S ,C 的点F ,使得BF ∥平面SAD .∵BC ∥AD ,BC ⇐平面SAD .∴BC ∥平面SAD .而BC ∩BF =B ,∴平面FBC ∥平面SAD .这与平面SBC 和平面SAD 有公共点S 矛盾,∴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这样的点F ,使得BF ∥平面SAD .规律方法 反证法的适用范围及证明的关键(1)适用范围: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宜用反证法来证.(2)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变式训练4】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1)推导{a n }的前n 项和公式;(2)设q ≠1,证明数列{a n +1}不是等比数列.【解析】 (1)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当q =1时,S n =a 1+a 1+…+a 1=na 1;当q ≠1时,S n =a 1+a 1q +a 1q 2+…+a 1q n -1,①qS n =a 1q +a 1q 2+…+a 1q n ,②①-②得,(1-q )S n =a 1-a 1q n ,∴S n =,∴S n =Error!a 1⇐1-q n ⇐1-q课堂总结1.分析法和综合法各有优缺点.分析法思考起来比较自然,容易寻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缺点是思路逆行,叙述较繁;综合法从条件推出结论,较简捷地解决问题,但不便于思考.实际证题时常常两法兼用,先用分析法探索证明途径,然后再用综合法叙述出来.2.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就要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3.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课后作业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三角形三个内角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时,应假设( )A.三个内角都不大于60°B.三个内角都大于60°C.三个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D.三个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答案】B【解析】“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的反面是“都大于60°”.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a+b+c为偶数,则“自然数a,b,c恰有一个偶数”时正确反设为( ) A.自然数a,b,c都是奇数B.自然数a,b,c都是偶数C.自然数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D.自然数a,b,c中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答案】D.【解析】由于“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的否定是“自然数a,b,c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故选D .3.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已知a ,b ∈N ,若ab 可被5整除,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时,反设正确的是( )A .a ,b 都不能被5整除 B .a ,b 都能被5整除C .a ,b 中有一个不能被5整除 D .a ,b 中有一个能被5整除【答案】A.【解析】对原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叙述是:a ,b 都不能被5整除.4.设x ,y ,z 都是正实数,a =x +,b =y +,c =z +,则a ,b ,c 三个数( )1y 1z 1xA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B .都小于2C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D .都大于2【答案】 C【解析】 若a ,b ,c 都小于2,则a +b +c <6, ①而a +b +c =x ++y ++z +≥6, ②1x 1y 1z显然①②矛盾,所以C 正确.5.若 P =+,Q =+(a ≥0),则 P ,Q 的大小关系是( )a a +7a +3a +4A .P >Q B .P =QC .P <QD .由a 的取值确定【答案】C.【解析】 不妨设P <Q ,∵要证P <Q ,只要证P 2<Q 2,只要证2a +7+2<2a +7+2·,a ⇐a +7⇐⇐a +3⇐⇐a +4⇐只要证a 2+7a <a 2+7a +12,只要证0<12,∵0<12成立,∴P <Q 成立.6.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答案】等边三角形.【解析】由题意2B =A +C ,又A +B +C =π,∴B =,π3又b 2=ac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a 2+c 2-2ac =0,即(a -c )2=0,∴a =c ,∴A =C ,∴A =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π37.已知点A n (n ,a n )为函数y =图象上的点,B n (n ,b n )为函数y =x 图象上的点,其中n ∈N *,x 2+1设c n =a n -b n ,则c n 与c n +1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答案】∴c n >c n +1.【解析】由题意知,a n =,b n =n ,∴c n =-n =.显然,c n 随着n 的增大而n 2+1n 2+11n 2+1+n减小,∴c n >c n +1.8.设a ,b ,c 均为正数,且a +b +c =1.证明:(1)ab +bc +ac ≤;(2)++≥1; (3)++≤.13a 2b b 2c c 2a abc 3【证明】 (1)由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得a 2+b 2+c 2≥ab +bc +ca ,由题设得(a +b +c )2=1,即a 2+b 2+c 2+2ab +2bc +2ca =1.所以3(ab +bc +ca )≤1,即ab +bc +ca ≤.13(2)因为+b ≥2a ,+c ≥2b ,+a ≥2c ,a 2b b 2c c 2a故+++(a +b +c )≥2(a +b +c ),即++≥a +b +c .a 2b b 2c c 2a a 2b b 2c c 2a所以++≥1.a 2b b 2c c 2a(3)欲证++≤,a b c 3则只需证(++)2≤3,a b c 即证a +b +c +2(++)≤3,ab bc ac 即证++≤1.ab bc ac 又++≤++=1,当且仅当a =b =c =时取“=”,ab bc ac a +b 2b +c 2a +c213∴原不等式++≤成立.a b c 39.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S 3=9+3.{a n }22(1)求数列的通项a n 与前n 项和S n ;{a n }(2)设b n =(n ∈N *),求证: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S n n{b n }【解析】(1)由已知得Error!∴d =2.故a n =2n -1+,S n =n (n +).2210.已知f (x )=x 2+ax +b .(1)求f (1)+f (3)-2f (2).(2)求证:|f (1)|,|f (2)|,|f (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解析】 (1)因为f (1)=a +b +1,f (2)=2a +b +4,f (3)=3a +b +9,所以f (1)+f (3)-2f (2)=2.(2)证明:假设|f (1)|,|f (2)|,|f (3)|都小于,12则-<f (1)<,-<f (2)<,-<f (3)<.121212121212所以-1<-2f (2)<1,-1<f (1)+f (3)<1,所以-2<f (1)+f (3)-2f (2)<2,这与f (1)+f (3)-2f (2)=2矛盾,所以假设错误,即所证结论成立.。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_知识讲解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要点梳理】要点一:直接证明直接证明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它们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不同的推理方法. 综合法定义:一般地,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演绎推理,一步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我们把这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基本思路:执因索果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它是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导出待证结论或需求的问题.综合法这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综合法的思维框图:用P 表示已知条件,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123...i Q i n =(,,,,)为已知的定义、定理、公理等,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11223...n P Q Q Q Q Q Q Q ⇒→⇒→⇒→→⇒(已知) (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结论)要点诠释(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由因导果,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推理的思维轨迹;(3)因用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 则D ”的思考过程可表示为:故要从A 推理到D ,由A 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B 、B 1、B 2等,可由B 、B 1、B 2进一步推演出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C 、C 1、C 2、C 3、C 4等等.所以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推理途径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瓶颈”.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不等式(1)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2)2a b +≥a ,b ∈R*,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3)a 2≥0,|a |≥0,(a -b )2≥0;(4)2b a a b +≥(a ,b 同号);2b a a b+≤-(a ,b 异号); (5)a ,b ∈R ,2221()2a b a b +≥+, (6)不等式的性质定理1 对称性:a >b ⇔b <a .定理2 传递性:a b a c b c >⎫⇒>⎬>⎭. 定理3 加法性质:a b a c b c c R >⎫⇒+>+⎬∈⎭. 推论 a b a c b d c d >⎫⇒+>+⎬>⎭. 定理4 乘法性质:0a b ac bc c >⎫⇒>⎬>⎭. 推论1 00a b ac bc c d >>⎫⇒>⎬>>⎭. 推论2 0*n n a b a b n N >>⎫⇒>⎬∈⎭.定理5 开方性质:0*a b n N >>⎫⇒>⎬∈⎭ 分析法定义一般地,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基本思路:执果索因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它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分析使之成立的条件,即寻求使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分析法这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分析法的思维框图:用123i P i =L (,,,)表示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Q 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用分析法证明可用框图表示为: 11223...Q P P P P P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结论) (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已知)格式: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因为……成立,所以原不等式得证.要点诠释:(1)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即从“未知”看“需知”,执果索因,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充分条件.(2)由于分析法是逆推证明,故在利用分析法证明时应注意逻辑性与规范性,即分析法有独特的表述.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横向联系(1) 综合法是把整个不等式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欲证不等式的分析、观察,选择恰当不等式作为证题的出发点,其难点在于到底从哪个不等式出发合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正确运用作为定理性质的不等式,还要注意这些不等式进行恰当变形后的利用.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而综合法的优点是宜于表述,条理清晰,形式简洁.我们在证明不等式时,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即从结论出发,逐步缩小范围,进而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因”,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证题过程.分析法一般用于综合法难以实施的时候.(2)有不等式的证明,需要把综合法和分析法联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 .若由P 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这种边分析边综合的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分析综合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命题“若P 则Q ”的推演过程可表示为:要点二: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不是从正面确定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面为假,或改证它的等价命题为真,间接地达到目的,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定义: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假设——矛盾——肯定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②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③由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定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反证法的格式: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它的全部过程和逻辑根据可以表示如下:要点诠释:(1)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在已知条件和“假设”这个新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与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临时假设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即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2) 反证法的优点: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3)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要点诠释:(1)结论的反面即结论的否定,要特别注意:“都是”的反面为“不都是”,即“至少有一个不是”,不是“都不是”;“都有”的反面为“不都有”,即“至少有一个没有”,不是“都没有”;“都不是”的反面是“部分是或全部是”,即“至少有一个是”,不是“都是”;“都没有”的反面为“部分有或全部有”,即“至少有一个有”,不是“都有”(2)归谬的主要类型:①与已知条件矛盾;②与假设矛盾(自相矛盾);③与定义、定理、公理、事实矛盾.宜用反证法证明的题型:①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比如“存在性问题、唯一性问题”等;②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比如带有“至少有一个”或“至多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要点诠释:反证法体现出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补集的思想)和以退为进的思维策略,故在解决某些正面思考难度较大和探索型命题时,有独特的效果.【典型例题】【高清课堂:例题1】类型一:综合法证明例1.求证:a4+b4+c4≥abc(a+b+c).【证明】∵a4+b4≥2a2b2,b4+c4≥2b2c2,c4+a4≥2c2a2,∴(a4+b4)+(b4+c4)+(c4+a4)≥2(a2b2+b2c2+c2a2),又∵a2b2+b2c2≥2ab2c,b2c2+c2a2≥2abc2,a2b2+c2a2≥2a2bc,∴2(a2b2+b2c2+c2a2)≥2abc(a+b+c).∴2(a4+b4+c4)≥2abc(a+b+c),即a4+b4+c4≥abc(a+b+c).【总结升华】利用综合法时,从已知出发,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要证明的结论,并且在用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时,一要注意均值定理运用的条件,二要运用定理对式子作适当的变形,把式分成若干部分,对每部分运用均值定理后,再把它们相加或相减.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a,b是正数,且a+b=1,求证:114a b+≥.【证明】证法一:∵a,b∈R,且a+b=1,∴2a b ab +≥,∴12ab ≤, ∴1114a b a b ab ab++==≥. 证法二:∵a ,b ∈R +,∴20a b ab +=>,11120a b ab +≥>, ∴11()4a b a b ⎛⎫++≥ ⎪⎝⎭. 又a +b =1,∴114a b+≥. 证法三:1111224a b a b b a a b a b a b a b b a+++=+=+++≥+⋅=.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变式2】求证:5321232log 19log 19log 19++<. 【证明】待证不等式的左端是3个数和的形式,右端是一常数的形式,而左端3个分母的真数相同,由此可联想到公式,1log log a b b a =转化成能直接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化简的形式. ∵ 1log log a b b a =, ∴左边∵, ∴5321232log 19log 19log 19++<. 例2.已知数列{a n }中,S n 是它的前n 项和,并且S n +1=4a n +2(n =1,2,…),a 1=1.(1)设b n =a n +1-2a n (n =1,2,…),求证: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2)设2n n na c =(n =1,2,…), 求证:数列{c n }是等差数列. 【证明】(1)∵S n +1=4a n +2,∴S n +2=4a n +1+2,两式相减,得S n +2―S n +1=4a n +1―4a n (n =1,2,3,…),即a n +2=4a n +1―4a n ,变形得a n +2―2a n +1=2(a n +1―2a n ).∵b n =a n +1-2a n (n =1,2,…),∴b n +1=2b n (n =1,2,…).由此可知,数列{b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由S 2=a 1+a 2=4a 1+2,a 1=1,得a 2=5,b 1=a 2―2a 1=3.故b n =3·2n ―1.(2)∵2n n n a c =(n =1,2,…) ∴11111122222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b c c ++++++--=-== 将b n =3·2n -1代入,得134n n c c +-=(n =1,2,…). 由此可知,数列{c n }是公差34d =的等差数列,它的首项11122a c ==,故3144n c n =-. 【总结升华】本题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数列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实现了数列间的转化,从而使问题获解,综合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常用的证明方法.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数列{}n a 满足15a =, 25a =,116(2)n n n a a a n +-=+≥.求证:{}12n n a a ++是等比数列;【证明】 由a n +1=a n +6a n -1,a n +1+2a n =3(a n +2a n -1) (n ≥2),∵a 1=5,a 2=5∴a 2+2a 1=15,故数列{a n +1+2a n }是以15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变式2】在△ABC 中,若a 2=b (b +c ),求证:A =2B .【证明】∵a 2=b (b +c ),222222()cos 22b c a b c b bc A bc bc+-+-+==, 又222222222()22cos 2cos 12121222()2a c b b c b c b bc c b B B ac a b b c b ⎛⎫+-++---⎛⎫=-=-=-== ⎪ ⎪+⎝⎭⎝⎭,∴cos A =cos2B .又A 、B 是三角形的内角,故A =2B .例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PD =DC ,E 是PC 的中点,作EF ⊥PB 交PB 于点F .求证:(1)P A ∥平面EDB ;(2)PB ⊥平面EFD .【证明】(1)连结AC 交BD 于O ,连结E O .∵底面ABCD 是正方形,∴点O 是AC 的中点,在△P AC 中,E O 是中位线,∴P A ∥E O .而E O ⊂平面EDB 且P A ⊄平面EDB ,∴P A ∥平面EDB .(2)PD ⊥底面ABCD 且DC ⊂底面ABCD ,∴PD ⊥DC .由PD =DC ,可知△P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DE 是斜边PC 上的中线,∴DE ⊥PC .①同样由PD ⊥底面ABCD ,得PD ⊥BC .∵底面ABCD是正方形,∴DC⊥BC,∴BC⊥平面PDC.而DE⊂平面PDC,∴BC⊥DE.②由①和②推得DE⊥平面PBC.而PB⊂平面PBC,∴DE⊥PB.又EF⊥PB且DE∩EF=E,∴PB⊥平面EFD.【总结升华】利用综合法证明立体几何中线线、线面和面面关系的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设在四面体PABC中,90ABC∠=o,PA PB PC==,D是AC的中点.求证: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证明】连PD、BD因为BD是Rt ABC∆斜边上的中线,所以DA DC DB==又因为PA PB PC==,而PD是PAD∆、PBD∆、PCD∆的公共边,所以PAD∆≅PBD PCD∆≅∆于是PDA PDB PDC∠=∠=∠,而90PDA PDC∠=∠=o,因此90PDB∠=o∴PD AC⊥,PD BD⊥由此可知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变式2】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SA平面ABCD,且SA=AB,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SC的中点.求证:(1)EF⊥CD;(2)平面SCD⊥平面SCE.【证明】(1)∵SA⊥平面ABCD,F为SC的中点,∴AF为Rt△SAC斜边SC上的中线.∴12AF SC=.又∵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B⊥AB.而由SA ⊥平面ABCD ,得CB ⊥SA ,∴CB ⊥平面SAB .又∵SB ⊂平面SAB ,∴CB ⊥SB .∴BF 为Rt △SBC 的斜边SC 上的中线,∴12BF SC =. ∴AF =BF ,∴△AFB 为等腰三角形.又E 为AB 的中点,∴EF ⊥AB .又CD ∥AB ,∴EF ⊥CD .(2)由已知易得Rt △SAE ≌Rt △CBE ,SE =EC ,即△SEC 是等腰三角形,∴EF ⊥SC .又∵EF ⊥CD 且SC ∩CD =C ,∴EF ⊥平面SCD .又EF ⊂平面SCE ,∴平面SCD ⊥平面SCE .类型二:分析法证明例4. 设0a >、0b >,且a b ≠,用分析法证明:3322a b a b ab ++>.【证明】要证3322a b a b ab +>+成立,只需证33220a b a b ab +--> 成立,即证22()()0a a b b b a -+->成立,即证22()()0a b a b -->成立,也就是要证2()()0a b a b +->成立,因为0a >、0b >,且a b ≠,所以2()()0a b a b +->显然成立,由此原不等式得证.【总结升华】1.在证明过程中,若使用综合法出现困难时,应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一下要证明结论成立需要怎样的充分条件是明智之举.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找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的方法.2. 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一定要恰当地用好“要证”“只需证”“即证”“也即证”等词语.举一反三:【变式1】设a ,b ,c ,d ∈R ,求证:ac bc +≤【证明】当ac +bc ≤0时,不等式显然成立.当ac +b d >0时,要证明ac bd +只需证明(ac +b d)2≤(a 2+b 2)(c 2+d 2),即证明a 2c 2+2abc d+b 2d 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只需证明2abc d≤a 2d 2+b 2c 2,只需证明(a d -bc )2≥0. 而上式成立,∴2222ac bd a b c d +≤+⋅+成立. 【变式2】求证:123(3)a a a a a --<---≥【证明】分析法: 要证123(3)a a a a a --<---≥成立, 只需证明321(3)a a a a a +-<-+-≥, 两边平方得232(3)232(2)(1)a a a a a a -+-<-+--(3)a ≥, 所以只需证明(3)(2)(1)a a a a -<--(3)a ≥, 两边平方得22332a a a a -<-+,即02<,∵02<恒成立,∴原不等式得证.【变式3】用分析法证明:若a >0,则212122-+≥-+a a a a . 【证明】要证212122-+≥-+a a a a , 只需证212122++≥++aa a a . ∵a >0,∴两边均大于零,因此只需证2222)21()21(++≥++a a a a 只需证)1(222211441222222a a a a a a a a +++++≥++++, 只需证)1(22122a a a a +≥+,只需证)21(2112222++≥+a a a a , 即证2122≥+a a ,它显然成立.∴原不等式成立.例5. 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2b a ++ lg 2c b ++ lg 2a c +>lg a +lg b +lg c . 【证明】要证lg 2b a ++ lg 2c b ++ lg 2a c +>lg a +lg b +lg c , 只需证lg 2b a +·2c b +·2a c +>lg (a ·b ·c ), 只需证2b a +·2c b +·2a c +>abc . 但是,2b a +0>≥ab ,2c b +0>≥bc ,2a c +0>≥ac .且上述三式中的等号不全成立,所以,2b a +·2c b +·2a c +>abc . 因此lg 2b a ++ lg 2c b ++ lg 2a c +>lg a +lg b +lg c . 【总结升华】这个证明中的前半部分用的是分析法,后半部分用的是综合法.在实际证题过程中,分析法与综合法是统一运用的,把分析法和综合法孤立起来运用是脱离实际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也没有分析.问题仅在于,在构建命题的证明路径时,有时分析法居主导地位,综合法伴随着它;有时却刚刚相反,是综合法导主导地位,而分析法伴随着它.举一反三:【变式1】设a 、b 是两个正实数,且a ≠b ,求证:3a +3b >22ab b a +【证明】证明一:(分析法)要证3a +3b >22ab b a +成立,只需证(a +b )( 2a -ab +2b )>ab (a +b )成立,即需证2a -ab +2b >ab 成立.(∵a +b >0)只需证2a -2ab +2b >0成立,即需证()2b a ->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 ≠b ,有a -b ≠0,所以()2b a ->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证明二:(综合法)∵a ≠b ,∴a -b ≠0,∴()2b a ->0,即2a -2ab +2b >0,亦即2a -ab +2b >ab . 由题设条件知,a +b >0,∴(a +b )( 2a -ab +2b )>(a +b )ab即3a +3b >22ab b a +,由此命题得证.【变式2】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 +=++++ 【证明】要证原式成立,只要证3a b c a b c a b b c +++++=++, 即只要证1c a a b b c+=++ 即只要证2221bc c a ab ab b ac bc+++=+++; 而2A C B +=,所以060B =,由余弦定理得222b a c ac =+-所以222222222221bc c a ab bc c a ab bc c a ab ab b ac bc ab a c ac ac bc ab a c bc+++++++++===+++++-+++++. 类型三:反证法证明例6.【证明】=只需证22≠,即证10≠5≠,即证2125≠,而该式显然成立,≠不成等差数列.=2125≠∵,5≠,10≠∴,即3720+≠,即2≠,∴ ≠∴【总结升华】结论中含有“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等词语的命题,此类问题的反面比较具体,适宜应用反证法. 举一反三:【变式1】求证:函数()f x =不是周期函数.【证明】假设()f x =则存在常数T (T≠0)使得对任意x ∈R ,都有成立.上式中含x=0,则有cos01=,2m =π(m ∈z 且m≠0). ①再令x=T ,则有1=,2n =π(n ∈Z 且n ≠0). ②②÷①得:32n m =, 这里,m ,n 为非零整数,故n m为有理数,而32无理数,二者不可能相等. 因此3()cos f x x =不是周期函数.【变式2】设{a n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1)求证:数列{S n }不是等比数列.(2)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解析】(1)证明:假设{S n }是等比数列,则2213S S S =, 即222111(1)(1)a q a a q q +=⋅++.∵a 1≠0,∴(1+q )2=1+q +q 2.即q =0,与等比数列中公比q ≠0矛盾.故{S n }不是等比数列.(2)解:①当q =1时,S n =na 1,n ∈N*,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②当q ≠1时,{S n }不是等差数列,下面用反证法证明:假设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则S 1,S 2,S 3成等差数列,即2S 2=S 1+S 3,∴2a 1(1+q )=a 1+a 1(1+q +q 2).∵a 1≠0,∴2+2q =1+1+q +q 2,得q =q 2.∵q ≠1,∴q =0,这与等比数列中公比q ≠0矛盾.从而当q ≠1时,{S n }不是等差数列.综上①②可知,当q =1时,数列{S n }是等差数列;当q ≠1时,数列{S n }不是等差数列.【变式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S n 满足S n =2a n -3n (n ∈N *).(1)求证{a n +3}为等比数列,并求{a n }的通项公式;(2)数列{a n }是否存在三项使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1) 证明:∵S n =2a n -3n (n ∈N *),∴a 1=S 1=2a 1-3,∴a 1=3.又由112323(1)n n n n S a n S a n ++=-⎧⎨=-+⎩得a n +1=S n +1-S n =2a n +1-2a n -3, ∴a n +1+3=2(a n +3),∴{a n +3}是首项为a 1+3=6,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a n+3=6×2n-1,即a n=3(2n-1).(2)解:假设数列{a n}中存在三项a r,a s,a t (r<s<t),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由(1)知a r<a s<a t,则2a s=a r+a t,∴6(2s-1)=3(2r-1)+3(2t-1),即2s+1=2r+2t,∴2s+1-r=1+2t-r(*)∵r、s、t均为正整数且r<s<t,∴(*)左边为偶数而右边为奇数,∴假设不成立,即数列{a n}不存在三项使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例7. 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14.【证明】证法一: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即1(1)4a b->,1(1)4b c->,1(1)4c a->,三式相乘,得1 (1)(1)(1)64a ab bc c-⋅-⋅->,又211 (1)24a aa a-+⎛⎫-≤=⎪⎝⎭,同理1(1)4b b-≤,1(1)4c c-≤,以上三式相乘,得1 (1)(1)(1)64a ab bc c-⋅-⋅-≤,这与1(1)(1)(1)64a ab bc c-⋅-⋅->矛盾,故结论得证.证法二:假设三式同时大于14.∵0<a<1,∴1-a>0.∴(1)11(1)242a ba b-+≥->=.同理(1)122b c-+≥,(1)122c a-+≥.三式相加,得33 22 >,∴原命题成立.【总结升华】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的问题多用反证法.比如这类带有“至少有一个”等字样的数学问题.举一反三:【变式】已知,,,0,1a b c R a b c abc ∈++==,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32. 【证明】假设,,a b c 都小于或等于32, 因为 1abc =,所以,,a b c 三者同为正或一正两负,又因为0a b c ++=,所以,,a b c 三者中有两负一正,不妨设0,0,0a b c ><<,则1,b c a bc a +=-=由均值不等式得()2b c bc -+≥,即12a a ≥, 解得33273482a ≥≥=,与假设矛盾,所以 ,,ab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32. 例8.已知:直线a 以及A ∉a .求证:经过直线a 和点A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证明】(1)“存在性”,在直线a 上任取两点B 、C ,如图.∵A ∉a ,B ∈a ,C ∈a ,∴A 、B 、C 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A 、B 、C 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B ∈α,C ∈α,∴a ⊂α,即过直线a 和点A 有一个平面α.(2)“唯一性”,假设过直线a 和点A 还有一个平面β.∵A ∉a ,B ∈a ,C ∈a ,∴B ∈β,C ∈β.∴过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有两个平面α、β,这与公理矛盾.∴假设不成立,即过直线a 和点A 不可能还有另一个平面β,而只能有一个平面α.【总结升华】 这里证明“唯一性”时用了反证法.对于“唯一性”问题往往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要注意与“同一法”的区别与联系.举一反三:【变式】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即有两种可能:(1)若直线a 、b 无交点,那么a ∥b ,与已知矛盾;(2)若直线a 、b 不止有一个交点,则至少有两个交点A 和B ,这样同时经过点A 、B 就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高考数学复习全套课件 第六章 第六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应先否定结论 解析: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应先否定结论. 答案: 答案:B
3.设a,b∈R,已知 :a=b;q:( 设 , ∈ ,已知p: = ; : q成立的 成立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必要条件 解析: : = 是 : 解析:p:a=b是q:( 答案: 答案:B
可得MG⊥NG. ⊥ 可得 所以MN= = 所以 .┄┄┄┄┄┄┄┄ 分) ┄┄┄┄┄┄┄┄(6分 ┄┄┄┄┄┄┄┄
(2)证明:假设直线ME与BN共面, 证明:假设直线 与 共面 共面, 证明 与平面DCEF交于 交于EN. 则AB⊂平面 ⊂平面MBEN,且平面 ,且平面MBEN与平面 与平面 交于 由已知,两正方形不共面, 由已知,两正方形不共面,故AB⊄平面 ⊄平面DCEF.┄(8分) ┄ 分
-
≥a+ +
-2,只要证 ,
, +4≥a2+2+ + +2 (a+ + )+2, + ,
从而只要证 2 ≥ (a+ + ), , ), ,
只要证4(a 只要证 2+ 即பைடு நூலகம்2+
)≥2(a2+2+ +
≥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1.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数学命题有: 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数学命题有: 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数学命题有 (1)结论本身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一类命题; 结论本身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一类命题; 结论本身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一类命题 (2)关于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 关于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 关于唯一性 (3)结论以 至多 、“至少 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结论以“至多 至少”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结论以 至多”、 至少 等形式出现的命题; (4)结论的反面比原始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研究的命题; 结论的反面比原始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研究的命题; 结论的反面比原始结论更具体 (5)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 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 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 推 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 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
高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05 第6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件 文
则a+b+c
=(x2-2y+ )+( y2-2z+ )+(z2-2x+ )
2
3
6
=(x-1)2+( y-1)2+(z-1)2+-3.
因为-3 0,(x-1)2+( y-1)2+(z-1)2 0,
所以a+b+c 0,与a+b+c 0矛盾.
因此,假设不成立.
故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t 与假设矛盾,或与某个真命题矛盾.从而判定綈 q 为假,推出 q 为真的方法,叫做反证法.
典例分析
题型一 综合法 【例1】(2011·湛江模拟)定义:若数列{An}满足An+1=A2n, 则称数列{An}为“平方递推数列”,已知数列{an}中, a1=2,点(an,an+1)在函数f(x)=2x2+2x的图象上,n∈N*, 求证:数列{2an+1}是“平方递推数列”.
所以 x + y 2; 2x y 2y x 3
再证 x + y 2, x 2y y 2x 3
只需证3x(2x+y)+3y(x+2y) 2(x+2y)( y+2x),
即2xy x2+y2,显然成立,
所以 x + y 2 . x 2y y 2x 3
综上所述,存在常数c= 2 ,使对任意的正整数x、 3
大于60°”时,应假设( )
A. 三个内角都不大于60°
B. 三个内角都大于60°
C. 三个内角至多有一个大于60°
D. 三个内角至多有两个大于60°
解析:因为“至少有一个”的反面是“一个也没有”,所 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60°” 的否定 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一个也没有不大于60°”,即“三 个内角都大于60°”,故选B.
个小于2.
a
高三数学(文)一轮总复习(人教通用)课件:第6章 第六节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1 .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3 + 7 < 2 5 成立时, ________ 把 “ 3+ 7<2 5”作为已知条件.(填“能”或“不能”)
答案:不能
2.用反证法证明“如果 a>b,那么 a3>b3”时假设的内容为 ________.
答案:a3≤b3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D.(a2-1)(b2-1)≥0
答案:D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2.设a=lg 2+lg 5,b=ex(x<0),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 ( A.a>b C.a=b
答案:A
)
B.a<b D.a≤b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1.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就要证…”等 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P,再说明所要证明的数学 问题成立. 2.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 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板块命题点专练(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栏目 导引
Hale Waihona Puke 栏目 导引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证明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证明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解析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栏目 导引
第十二章
选考部分
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1)推导{an}的前n项和公式; (2)设q≠1,证明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
高考数学总复习 专题06 第6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件 理
10.(2012
年高考上海卷理科
18)
设
an
1 sin n
n
25
,
Sn a1 a2 an ,在 S1, S2 ,, S100 中,正数的个数是
()
A.25
B.50
C.75
D.100
11,(2012 年高考全国卷理科 12)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1,点 E 在边 AB
上,点
F
在边
BC
练习巩固
1.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a>b,那么 3 a > 3 b ”时,假设的内容应 是( )
A. 3 a=3 b C. 3 a=3 b且3 a<3 b
B. 3 a<3 b D. 3 a=3 b或3 a<3 b
答案:D
2. 下列条件:①ab>0,②ab<0,③a>0,b>0,④a<0,b<0,
(2012 年高考江苏卷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
设集合 Pn {1,2,…,n }, n N .记 f (n) 为同时 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 A 的个数:
① A Pn ;②若 x A ,则 2x A ;
③若 x Pn A ,则 2x Pn A . (1)求 f (4) ;
(2)求 f (n) 的解析式(用 n 表示).
证明 假设a,b,c都不大于0, 即a≤0,b≤0,c≤0,则a+b+c≤0, 而a+b+c=x2-2y+π2+y2-2z+3π+z2-2x+π6=(x -1)2+(y-1)2+(z-1)2+π-3. ∵π-3>0,且(x-1)2+(y-1)2+(z-1)2≥0, ∴a+b+c>0,这与a+b+c≤0矛盾. 因此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点拨
综合法从正确地选择已知真实的命题出发,依次推出一系列的真命题,最后 达到我们所要证明的结论.在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必须首先找到正确的出 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广泛地联想已知 条件所具备的各种性质,逐层推进,从而由已知逐渐引出结论.
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名师讲义 第六章 第六节直接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知识梳理一、直接证明1.综合法:从题设的已知条件出发,运用一系列有关已确定真实的命题作为推理的依据,逐步推演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推理方向是由已知到求证,表现为由因索果,综合法的解题步骤用符号表示是:P0(已知)⇒P1⇒P2⇒…⇒P n(结论).特点:由因导果,因此综合法又叫顺推法.2.分析法:分析法的推理方向是由结论到题设,论证中步步寻求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如此逐步归结到已知的条件和已经成立的事实,从而使命题得证,表现为执果索因,分析法的证题步骤用符号表示为B(结论)⇐B1⇐B2⇐…⇐B n⇐A(已知).特点:执果索因,因此分析法又叫逆推法或执果索因法.二、间接证明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1.反证法的解题步骤:否定结论—推演过程中引出矛盾—肯定结论.2.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原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为真,在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就可以转化为证明它的逆否命题成立.3.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常采用以下步骤:(1)假定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进行推理,在推理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3)由于上述矛盾的出现,可以断言,原来的假定“结论不成立”是错误的;(4)肯定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即“反设—归谬—结论”.4.一般情况下,有如下几种情况的证明题目常常采用反证法:第一,问题共有n 种情况,现要证明其中的1种情况成立时,可以想到用反证法把其他的n -1种情况都排除,从而肯定这种情况成立;第二,命题是以否定命题的形式叙述的; 第三,命题用“至少”、“至多”的字样叙述的;第四,当命题成立非常明显,而要直接证明所用的理论太少,且不容易说明,而其逆命题又是非常容易证明的.基础自测1.设t =a +2b ,s =a +b 2+1,则下列关于t 和s 的大小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t >s B .t ≥s C .t <sD .t ≤s解析:因为s -t =a +b 2+1-a -2b =(b -1)2≥0,所以s ≥t . 答案:D2.实数a 、b 、c 不全为0是指( ) A .a 、b 、c 均不为0 B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为0 C .a 、b 、c 至多有一个为0 D .a 、b 、c 至少有一个不为0解析:不全为“0”并不是“全不为0”,而是“至少有一个不为0”.故选D. 答案:D3.(2012·广东六校联考)定义运算法则如下:a b =a 12+b 13,ab =lg a 2-lg b .若M=2141258,N =2 125,则M +N =__________.解析:由定义运算法则可知,M =2141258=94+31258=32+52=4, N =2⊗125=lg(2)2-lg ⎝⎛⎭⎫12512=lg 2+lg 5=1, ∴M +N =5. 答案:54.(2013·保定模拟)若P =a +a +7,Q =a +3+a +4,a ≥0,则P 、Q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解析:分析法,要证P <Q ,需证P 2<Q 2即可. 答案:P <Q1.如图所示,在四面体P ABC 中,PC ⊥AB ,P A ⊥BC ,点D ,E ,F ,G 分别是棱AP ,AC ,BC ,PB 的中点.(1)求证:DE ∥平面BCP ; (2)求证:四边形DEFG 为矩形.证明:(1)因为D ,E 分别为AP ,AC 的中点, 所以DE ∥PC .又因为DE ⊄平面BCP , 所以DE ∥平面BCP .(2)因为D ,E ,F ,G 分别为AP ,AC ,BC ,PB 的中点, 所以DE ∥PC ∥FG ,DG ∥AB ∥EF . 所以四边形DEFG 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PC ⊥AB , 所以DE ⊥DG ,所以四边形DEFG 为矩形.2.(2013·江苏卷)已知向量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0<β<α<π. (1)若|a -b |=2,求证:a ⊥b ;(2)设c =(0,1),若a +b =c ,求α,β的值.(1)证明:由|a -b |=2,即(cos α-cos β)2+(sin α-sin β)2=2,整理得cos αcos β+sin αsin β=0, 即a ·b =0,因此a ⊥b .(2)解析:由已知条件⎩⎪⎨⎪⎧cos α+cos β=0,sin α+sin β=1,又0<β<α<π,cos β=-cos α=cos(π-α),则β=π-α, sin α+sin(π-α)=1,所以sin α=12,得α=π6或α=5π6.当α=π6时,β=5π6(舍去).当α=5π6时,β=π6.1.(2013·惠州第三次调研)如图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分别为DD 1、DB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ABC 1D 1; (2)求证:EF ⊥B 1C ;(3)求三棱锥VB 1-EFC 的体积.(1)证明:连接BD 1,如图,在△DD 1B 中,E 、F 分别为D 1D ,DB 的中点,则⎭⎬⎫EF //D 1BD 1B ⊂平面ABC 1D 1EF ⊄平面ABC 1D 1.⇒EF //平面ABC 1D 1.(2)证明:⎭⎬⎫B 1C ⊥ABB 1C ⊥BC 1AB ,B 1C ⊂平面ABC 1D 1⇒⎭⎪⎬⎪⎫B 1C ⊥平面ABC 1D 1BD 1⊂平面ABC 1D 1⇒⎭⎪⎬⎪⎫B 1C ⊥BD 1EF //BD 1⇒EF ⊥B 1C .(3)解析:因为CF ⊥平面BDD 1B 1, ∴CF ⊥平面EFB 1且CF =BF =2, 因为EF =12BD 1=3,B 1F =BF 2+BB 21=(2)2+22=6, B 1E =B 1D 21+D 1E 2=12+(22)2=3.所以EF 2+B 1F 2=B 1E 2即∠EFB 1=90°, 所以V B 1-EFC =VC -B 1EF =13·S △B 1EF ·CF =13×12×EF ×B 1F ×CF = 13×12×3×6×2=1.2.设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 (1)已知a 1=1,d =2, ①求当n ∈N *时,S n +64n的最小值; ②当n ∈N *时,求证:2S 1S 3+3S 2S 4+…+n +1S n S n +2<516.(2)是否存在实数a 1,使得对任意正整数n ,关于m 的不等式a m ≥n 的最小正整数解为3n -2?若存在,则求a 1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1)解析:①∵a 1=1,d =2,∴S n =na 1+n (n -1)d 2=n 2,S n +64n =n +64n ≥2n ×64n=16,当且仅当n =64n ,即n =8时,上式取等号.故S n +64n 的最小值是16.②证明:由①知S n =n 2,当n ∈N *时,n +1S n S n +2=n +1n 2(n +2)2=141n 2-1(n +2)2, 则2S 1S 3+3S 2S 4+…+n +1S n S n +2=14112-132+14⎝⎛⎭⎫122-142+…+141n 2-1(n +2)2=14⎝⎛⎭⎫112+122+…+1n 2-14132+142+…+1(n +1)2+1(n +2)2=14⎣⎢⎡⎦⎥⎤112+122-1(n +1)2-1(n +2)2, ∵1(n +1)2+1(n +2)2>0, ∴2S 1S 3+3S 2S 4+…+n +1S n S n +2<14112+122=516. (2)对∀n ∈N *,关于m 的不等式a m =a 1+(m -1)d ≥n 的最小正整数解为c n =3n -2, 当n =1时,a 1+(c 1-1)d =a 1≥1;当n ≥2时,恒有⎩⎪⎨⎪⎧a 1+(c n -1)d ≥n ,a 1+(c n -2)d <n ,即⎩⎪⎨⎪⎧(3d -1)n +(a 1-3d )≥0,(3d -1)n +(a 1-4d )<0, 从而⎩⎪⎨⎪⎧3d -1≥0,(3d -1)×2+(a 1-3d )≥0,3d -1≤0,(3d -1)×2+(a 1-4d )<0,⇒d =13,1≤a 1<43.当d =13,1≤a 1<43时,对∀n ∈N *且n ≥2时,当正整数m <c n 时,有a 1+m -13<n .所以存在这样的实数a 1,且a 1的取值范围是⎣⎡⎭⎫1,43.。
高考数学总复习 基础知识 第六章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理
高考数学总复习基础知识第六章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理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知识梳理一、推理的概念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事实(或假设)得出一个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推理、从结构上说,推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或假设),叫做前提,另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二、合情推理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又具体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的推理,归纳推理简称归纳、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______到________的推理,类比推理简称类比、答案:1、部分整体个别一般2、特殊特殊三、演绎推理从____________出发,推出____________下的结论、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__________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答案:一般性的原理某个特殊情况一般到特殊基础自测1、定义A*B,B*C,C*D,D*A的运算结果分别对应下图中的(1),(2),(3),(4),那么下图中的(M),(N)所对应的运算结果可能是()A、B*D,A*DB、B*D,A*CC、B*C,A*DD、C*D,A*D解析:根据图(1),(2),(3),(4)和定义的运算知,A对应竖线,B对应正方形,C对应横线,D对应圆,∴(M)对应B*D,(N)对应A*C、故选B、答案:B2、给出下列类比推理的命题:①把a(b+c)与loga(x+y)类比,则有loga(x+y)=logax+logay②把a(b+c)与sin(x+y)类比,则有sin(x+y)=sin x+sin y③把a(b+c)与ax+y类比,则有ax+y=ax+ay、④把a(b+c)与a(b+c)类比,则有a(b+c)=ab+ac、其中,类比结论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__、解析:任意判断前3个类比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只有第4个类比的结论是正确的、答案:13、观察下列不等式:1+<,1++<,1+++<,…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依据前3个式子的变化规律,可得第五个不等式为1+++++<、答案:1+++++<4、用火柴棒摆“金鱼”,如图所示:按照上面的规律,第n 条“金鱼”需要火柴棒的根数为________、解析:由图形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一个图中有8根火柴棒,第二个图中有8+6根火柴棒,第三个图中有8+26根火柴棒,以此类推第n个“金鱼”需要火柴棒的根数是8+6(n-1),即6n+2、答案:6n+21、(xx陕西卷)观察下列等式:12=112-22=-312-22+32=612-22+32-42=-10…………照此规律,第n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分n为奇数、偶数两种情况,第n 个等式的左边为12-22+32-…+(-1)n-1n2,当n为偶数时,分组求和:(12-22)+(32-42)+…+[(n-1)2-n2]=-;当n 为奇数时,第n个等式右边=-+n2=,综上,第n个等式:12-22+32-…+(-1)n-1n2=n(n+1)、答案:12-22+32-…+(-1)n-1n2=n(n+1)2、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解析:两个正四面体的体积比应等于它们的棱长比的立方,故应为1∶8、答案:1∶81、(xx茂名一模)211=2,2213=34,23135=456,241357=5678,…,依此类推,第n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观察已知中的等式:211=2,2213=34,23135=456,241357=5678,………由此推断,第n个等式为:2n13…(2n-1)=(n+1)…(2n-1)2n、答案:2n13…(2n-1)=(n+1)…(2n-1)2n2、在平面中△ABC的角C的内角平分线CE分△ABC面积所成的比=(如图1),将这个结论类比到空间,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DEC平分二面角ACDB且与AB交于E(如图2),则类比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将平面几何中的面积类比为立体几何中的体积,平面几何中的线段类比为立体几何中的面积,可得类比结果为=、答案:=。
高考数学总复习 第6章 第6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件 新人教A版
【审题】(1)先判断它们的大小,可用特例法.(2)用分析 法探寻证题思路.(3)用综合法完成证明.事实上,取a=1,b =2,c=4,则f(a)+f(c)=f(1)+f(4)=log23+log26=log2 18, 2f(b)=2f(2)=2log24=log216,
于是由log218>log216,猜测f(a)+f(c)>2f(b).
第六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 分析法和综合法. 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 2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 反证法.了解反证 法的思考过程及特点.
一、直接证明 内容 综合法 分析法
定义
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 步寻求使它成立的 学定义、公理、定理 充分条件,直至最 等,经过一系列的 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 推理论证 ,最后推导出 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 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 的条件 由因导果 执果索因
1+b 1+a 已知 a>0,b>0,且 a+b>2,求证: , 中 a b 至少有一个小于 2.
思路点拨: 否定结论 → 寻找矛盾 → 命题得证
1+b 1+a 证明:假设 、 都不小于 2, a b 1+b 1+a 则 ≥2, ≥2, a b
∵a>0,b>0,∴1+b≥2a,1+a≥2b, ∴1+1+a+b≥2(a+b),即 2≥a+b. 1+b 1+a 这与已知 a+b>2 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即 , a b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 2.
原结论词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n个 至多有n个
反设词 一个也没有 至少有两个 至多有n-1个 至少有n+1个
原结论词 对所有x成立 对任意x不成 立 p或q p且q
反设词 存在某个x不 成立 存在某个x成 立 綈p且綈q 綈p或綈q
高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知识点课件
证明 假设a,b,c都不大于0,即a≤0,b≤0,c≤0,…………..2′
则a+b+c≤0, …………………………………………………...4′
而a+b+c=x2-2πy+ +y2-2π z+ +z2-2πx+ =(x-1)2+(y-1)2+(z-1)2+
2
3
6
π-3. …………………………………………………………….6′
题型三 反证法的应用
π
π
【 c=例z23-2】x(+π14分. )若a,b,c均为实数,且a=x2-2y+2 ,b=y2-2z+3 ,
6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
分析 命题伴有“至少……”“不都……”“都不……”“没 有……”“至多……”等指示性语句,在用直接方法很难证明时, 可以采用反证法.
出发,逐步寻求使
,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从论要归证结明的结论
为 它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
明的判方定法一叫个做明分显析成法立.的条件
(4)反证法:一般地,假设 原命题不(成即立在原命题的条件下,
结论不成立),经过
正,最确后的得推出理矛盾,因此说明
,
从而假设错误 ,这样证的明证了明原方命法题叫成做立反证法.
证明:假设p为奇数,则均为奇数.①
因奇数个奇数之和为奇数,故有
奇数=
②
=
③
=0.
但奇数≠0,这一矛盾说明p为偶数.
答案: ① a11,a21,...a77
② a 1 1 a 2 1 ... a 7 7 ③ a 1 a 2 ... a 7 1 2 ...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最新考纲】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1.直接证明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1.(质疑夯基)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综合法的思维过程是由因导果,逐步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
(2)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3)用反证法证明时,推出的矛盾不能与假设矛盾.()
(4)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再用综合法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答案:(1)√(2)×(3)×(4)√
2.要证明3+7<25,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合理的是()
A.综合法B.分析法
C.反证法D.归纳法
解析:要证明3+7<25成立,可采用分析法对不等式两边平
方后再证明.
答案:B
3.要证:a 2+b 2-1-a 2b 2≤0,只要证明( )
A .2ab -1-a 2b 2≤0
B .a 2+b 2
-1-a 4+b 42≤0 C.(a +b )22
-1-a 2b 2≤0 D .(a 2-1)(b 2-1)≥0 解析:因为a 2+b 2-1-a 2b 2≤0⇔(a 2-1)(b 2-1)≥0.
答案:D
4.(2014·山东卷)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 +b =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 .方程x 3+ax +b =0没有实根
B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一个实根
C .方程x 3+ax +b =0至多有两个实根
D .方程x 3+ax +b =0恰好有两个实根
解析:“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没有”.
答案:A
5.已知a ,b ,x 均为正数,且a>b ,则b a 与b +x a +x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解析:∵b +x a +x -b a =x (a -b )(a +x )a
>0, ∴b +x a +x >b a
.
答案:b+x
a+x
>
b
a
一种关系
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关系:分析法与综合法相辅相成,对较复杂的问题,常常先从结论进行分析,寻求结论与条件的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再运用综合法证明;或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两个防范
1.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要证…”“就要证…”等分析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
2.利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时,要假设结论错误,并用假设命题进行推理,没有用假设命题推理而推出矛盾结果,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
两点注意
1.反证法证题的实质是证明它的逆否命题成立.反证法的主要依据是逻辑中的排中律,排中律的一般形式是:或者是A,或者是非A.即在同一讨论过程中,A和非A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不能有第三种情况出现.
2.反证法证明的关键:①准确反设;②从否定的结论正确推理;
③得出矛盾.
一、选择题
1.(2017·佛山质测)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数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有理实数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假设a,b,c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B.假设a,b,c至多有两个偶数
C.假设a,b,c都是偶数
D.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解析:“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一个都没有”,即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答案:D
2.设a=3-2,b=6-5,c=7-6,则a、b、c的大小顺序是()
A.a>b>c B.b>c>a
C.c>a>b D.a>c>b
解析:∵a=3-2=
1
3+2
,
b=6-5=
1
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