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代数部分)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回归方程知识点

高三数学回归方程知识点

高三数学回归方程知识点回归方程是高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数据分析和预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回归方程的知识点对于高考数学复习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三数学回归方程的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回归方程的定义回归方程是用于描述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通过已知数据点的坐标来找到最佳拟合曲线或直线,进而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1. 简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最简单的回归方程形式,它描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 ax + b,其中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a和b是常数。

2. 最小二乘法求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常用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最小二乘法通过最小化实际观测值与回归方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来确定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三、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 简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是一种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模型。

方程的一般形式为:y = a1x1 + a2x2 + ... + anx + b,其中y是因变量,x1、x2、...、xn是自变量,a1、a2、...、an和b是常数。

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可以使用矩阵运算的方法,通过求解正规方程组来得到最佳拟合曲面或超平面的系数。

四、非线性回归方程1. 简介非线性回归方程是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非线性关系的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很多现象和数据并不符合线性关系,因此非线性回归方程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求解非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法和参数估计法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问题和数据的特点。

五、回归方程的应用回归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数据分析、预测和模型建立等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科学的决策和预测。

六、总结回归方程是高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回归方程的知识点对于数学复习和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汇总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汇总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汇总回归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进行预测。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中回归方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并提供一些实例和应用场景供参考。

一、线性回归方程1.1 线性关系与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指的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直线关系,可用一条直线来近似表示。

线性回归方程是线性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常用形式为 y = kx + b,其中 k 表示直线的斜率,b 表示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1.2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确定线性回归方程中斜率 k 和截距 b 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最小化观测值与回归直线的拟合误差平方和,找到最佳的拟合直线。

1.3 直线拟合与误差分析直线拟合是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将观测数据点拟合到一条直线上。

误差分析可以评估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常用指标有决定系数R²、平均绝对误差 MAE 等。

二、非线性回归方程2.1 非线性关系与非线性回归方程非线性关系指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条直线来近似表示,而是需要使用曲线或其他非线性形式进行描述。

非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是多项式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形式。

2.2 最小二乘法拟合非线性回归方程与线性回归相似,最小二乘法也可以用于拟合非线性回归方程。

但由于非线性方程的复杂性,通常需要借助计算工具进行求解,例如利用数学软件进行非线性拟合。

2.3 模型选择和拟合优度检验在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模型的拟合优度和实际应用的需求。

常见的方法包括比较不同模型的决定系数 R²、检验残差分布等。

三、应用实例3.1 人口增长模型以某地区的人口数据为例,通过拟合合适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2 经济增长模型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分析经济数据,例如拟合国民生产总值与时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3.3 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利用回归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

高三数学回归分析知识点

高三数学回归分析知识点

高三数学回归分析知识点回归分析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未来的趋势。

它在高三数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三数学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回归分析是通过对一组相关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从而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在回归分析中,通常将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进行关联,通过构建回归方程来描述这种关系。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回归分析的方法1. 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是回归分析的最基本形式,它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线性回归中,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个线性关系。

通过最小化残差平方和来确定最佳拟合直线,从而建立回归方程。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简单线性回归的扩展,它研究多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并进行变量筛选和模型检验,以建立具有良好拟合度和预测能力的回归方程。

3. 非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是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它通常通过将自变量进行变换或引入非线性项来拟合数据。

非线性回归可以更好地适应非线性数据的变化,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三、回归分析的应用1. 预测分析回归分析在预测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结果。

这在金融、经济学、市场营销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产品开发和优化回归分析可以用于产品开发和优化过程中。

通过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对于产品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改进产品的设计和质量。

3. 策略制定在管理和决策层面,回归分析可以帮助制定策略和决策。

通过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到最佳决策方案,并预测其效果。

四、总结高三数学回归分析是一门重要的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中考复习:回归课本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中考复习:回归课本数学基本知识点总结

中考复习 回归课本 数学基本知识点一、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1、实数的分类:实数包括有理数和.2、无理数 归纳起来有三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923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3π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零的相反数是,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0=+b a ,a =—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a |≥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 |=a ,则a ≥0;若|a |=-a ,则a 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1,反之亦成立.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和,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或二次方跟).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零的平方根是;没有平方根.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2、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记作“a ”.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0()0(2a a a a a a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00a a 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或a 的三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33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n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1、数轴: 规定了、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边的数总比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 、b 是实数,b a b a >⇔>-0;b a b a =⇔=-0;b a b a <⇔<-0.(3)求商比较法:设a 、b 是两正实数,;;;b a bab a b a b a b a <⇔<=⇔=>⇔>111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代数式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1、单项式: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注意: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b a 2314-就是错误的,应写成b a 2313-.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c b a 235-是次单项式. 2、同类项: 所含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也分别相同的几个单项式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考点二、多项式 1、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整体”代入. 2、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3、幂的运算:同底数幂乘法:)(都是正整数,n m a a a n m n m +=∙; 同底数幂除法:)0,(≠=÷-a n m a a a n m n m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都是正整数,)(n m a a m n n m =;积的乘方:)()(是正整数n b a ab n n n =; 零指数幂:)0(10≠=a a ; 负整数指数幂:)0(1为正整数,m a aam m≠=-4、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2222)(b ab a b a +-=-.考点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1)提公因式法:)(c b a ac ab +=+ (2)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222)(2b a b ab a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二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三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1、分式的概念分母中有的有理式叫做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 )()(为整数n ba b a n n n =; c b a c b c a +=+; bdbcad d c b a +=+. 考点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因式是;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以后,如果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1))0()(2≥=a a a ; (2)⎩⎨⎧≤-≥==)0()0(2a a a a a a ;(3))00(≥≥∙=b a b a ab ,; (4))00(≥≥=b a bab a ,.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三、方程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方程:含有的等式叫做方程.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考点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正组的解法:(1)消元法;(2)消元法.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b a x =+2)(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b a x ±-=;当b <0时,方程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 b ab a +=+±,把公式中的a 看做未知数x ,并用x 代替,则有222)(2b x b bx x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4、因式分解法:(1)提公因式法;(2)十字相乘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中,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ac b 42-=∆.当0>∆时,方程实数根;当0>∆时,方程实数根;当0>∆时,方程实数根.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若方程)0(02≠=++a 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是21x x ,,则a b x x -=+21,ac x x =21. 考点六、分式方程1、分式方程: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四、不等式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当任何数x 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集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函数考点一、平面直角坐标系1、和y 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点P (x ,y )在x 轴上0=⇔y ,x 为任意实数点P (x ,y )在y 轴上0=⇔x ,y 为任意实数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 (x ,y )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相等点P (x ,y )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y 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 轴、y 轴或远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 与点'P 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P 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与点'P 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 (x ,y )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P(x ,y )到x 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 ,y )到y 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 ,y )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2y x +.7*、两点间距离公式;已知点A (x 1,y 1),点B (x 2,y 2),则()()221221y y x x AB -+-=.8*、中点坐标公式,已知点A (x 1,y 1),点B (x 2,y 2),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则)22(2121y y x x M ++,. 考点二、函数关概念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 ,如果对于x 在它的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 考点三、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b kx y +=(k ,b 是常数,k ≠0),那么y 叫做x 的.特别地,当一次函数b kx y +=中的b 为0时,kx y =(k 为常数,k ≠0).这时,y 叫做x 的函数.2、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kx y =有下列性质:(1)当k >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2)当k <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 3、一次函数b kx y +=(k ,b 是常数,k ≠0)的图像: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是经过点(0,b )的直线;正比例函数kx y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4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kx y =(k ≠0)中的常数k 需要1个点的坐标;确定一个一次函数b kx y +=(k ≠0)中的常数k 和b 需要2个点的坐标,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考点四、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xk y =(k 是常数,k ≠0)叫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1-=kx y 的形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0(≠=kky 的图像是. 过反比例函数)0(≠=k xky 图像上任一点P 作x 轴、y 轴的 垂线P A ,PB ,则所得的矩形P AOB 的面积S =P A ∙PB =xy x y =∙.k S k xy xk y ==∴=,, .考点五、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叫做二次函数的式.2、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abx 2-=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数图像的画法:五点法:(1)描出顶点M ,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2)描出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若有)两个交点A ,B 及与y 轴的交点C ,及点C 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 (2)顶点式:)0()(2≠+-=a k h a k h x a y 是常数,,, (3)两根式:))((21x x x x a y --=.6、二次函数)0(2≠++=a c b a c bx ax y 是常数,,,中,c b 、、a 的符号判定: ①抛物线开口向,0>a ;抛物线开口向,0<a ;②对称轴在y 轴侧,b a ,同号;对称轴在y 轴侧,b a ,异号;③抛物线与y 轴交于点)0(c C ,, 点)0(c C ,在y 轴半轴,0>c ;点)0(c C ,在y 轴半轴,0<c ;点)0(c C ,在,0=c . 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若令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值0=y ,即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情况:当∆>0时,图像与x 轴有交点; 当∆=0时,图像与x 轴只有交点;当∆<0时,图像与x 轴交点.8、函数图像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平移,亦遵循: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六、统计与概率考点一、统计学中的几个概念1、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 考点二、统计量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n x x x ,,, 21,那么,)(121n x x x nx +++= 叫做这n 个数的,x 读作“x 拔”.2、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3、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方差:在一组数据n x x x ,,, 21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2s ”表示,即])()()[(1222212x x x x x x ns n -++-+-= .考点三、频数分布①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②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 )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 ③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考点四、统计图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 考点五、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1、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0)(1)(A P A P ;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在每次试验中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有的事件在每次试验中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叫做不可能的事件. 2、随机事件:(1)(0≤≤A P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放声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考点六、概率的意义1、概率与频率的关系: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就叫做事件A 的概率. 2、古典概型的概率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个等可能的结果,其中事件A 发生的结果有m 个,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A )=nm . 3、概率求法:列表法和树状图法,面积比法. 七、图形与证明考点一、相交线、平行线1、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最短.3、线段垂直平分线①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 4、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逆定理:角的内部,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5、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 ②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③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 ④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相等、互补.考点二、三角形1、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第三边.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两个内角的和,并且大于其中任何一个.考点三、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 ,A S A ,AAS ,SSS , HL考点四、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边上的中线、边上的高重合(三线合一).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 =180°—2∠B ,∠B =∠C =2180A ∠-︒.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是°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于第三边,并且它的一半.考点五、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 =AC ∙BC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考点六、四边形1、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2、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n 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考点七、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定理2:对角线互相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定理3:一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 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考点八、矩形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性质:(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2)矩形的对角线.3、矩形的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是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的四边形是矩形;(3)定理2: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4、矩形的面积:S 矩形=长×宽=ab考点九、菱形1、菱形:有一组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互相垂直.3、菱形的判定(1)定义:有一组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定理1: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定理2:对角线互相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4、菱形的面积:S 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考点十、正方形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四条边都,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3、正方形的判定(1)有一组邻边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的菱形是正方形.4、正方形的面积:设正方形边长为a ,对角线长为b ,则S 正方形=222b a 八、图形变换考点一、平移1、定义: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2、性质: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考点二、轴对称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该直线叫做对称轴.2、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2)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上.3、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考点三、旋转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2、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考点四、中心对称1、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成,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2、性质: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3、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y x P --,; 2、关于x 轴对称的点:点P (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y x P -,; 3、关于y 轴对称的点: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y x P ,-.九、相似形考点一、比例的性质 ①bc ad d c b a =⇔=; ②ac b cb b a =⇔=2. 考点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成比例.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考点三、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用数学语言表述如下:∵DE ∥B C ,∴△A DE ∽△ABC3、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判定定理1: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3:三边的两个三角形相似.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4)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5、位似图形性质:每一组对应点和位似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它们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都等于位似比.利用位似变换可以把一个图形或缩小.十、锐角三角函数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1、如图,在△ABC 中,∠C =90° ①正弦:ca A A =∠=斜边的对边sin ; ②余弦:cb A A =∠=斜边的邻边cos ;③正切:b a A A A =∠∠=的邻边的对边tan 2、锐角三角函数: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31、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依据在Rt △AB 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1)三边之间的关系:222c b a =+(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ba A cb Ac a A ===tan cos sin ,,. 十一、圆考点一、圆的性质1、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2、垂径定理: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3、圆的轴对称性:圆既是是图形又是图形.4、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5、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6、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7、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等于它所对的的一半.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考点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设⊙O 的半径是r ,点P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则有:d<r ⇔点P 在⊙O 内;d =r ⇔点P 在⊙O 上;d>r ⇔点P 在⊙O 外.2、过三点的圆: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3、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圆.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圆内接四边形对角.考点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如果⊙O 的半径为r ,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那么:直线l 与⊙O 相交⇔d<r ;直线l 与⊙O 相切⇔d =r ;直线l 与⊙O 相离⇔d>r ;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的半径.4、切线长: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相等.5、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圆.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考点四、正多边形1、正多边形:各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正多边形都是对称图形.一个正n 边形共有n 条对称轴.边数为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考点五、圆的度量1、圆的周长r C π2=,圆的面积2r S π=;2、弧长公式: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180πr n l =3、扇形面积公式:lR R n S 213602==π扇, 其中n 是扇形的度数,R 是扇形的半径,l 是扇形的弧长.4、圆锥的侧面积:ra r a S ππ221=∙=, 其中a 是圆锥的长,r 是圆锥的半径.。

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解析几何

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解析几何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解析几何)直线部分一、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注意: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o0,所以直线的倾斜角α的范围是o o(2)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o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①斜率是用来表示倾斜角不等于o90的直线对于x 轴的倾斜程度的。

②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但并不是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斜率(直线垂直于x 轴时,其斜率不存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直线的有关问题时,应考虑到斜率的存在与不存在这两种情况,否则会产生漏解。

③斜率计算公式: 设经过),(11y x A 和),(22y x B 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k , 则当21x x ≠时,2121tan x x y y k --==α;当21x x =o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点斜式:过已知点),(00y x ,且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00x x k y y -=-;注意:①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②k x x y y =--0表示:)(00x x k y y -=-直线上除去),(00y x 的图形 。

(2)斜截式:若已知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b kx y +=;注意:正确理解“截距”这一概念,它具有方向性,有正负之分,与“距离”有区别。

(3)两点式:若已知直线经过),(11y x 和),(22y x 两点,且(2121,y y x x ≠≠),则直线的方程:121121x x x x y y y y --=--;注意:①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②当两点式方程写成如下形式0))(())((=-----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适应在于任何一条直线。

高三数学代数部分知识整理

高三数学代数部分知识整理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代数部分)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2.对集合A B 、,AB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n2,12-n ,12-n.22-n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U U U C AB C A C B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U U U C A B C A C B =5.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12|{2++==x x y x A ;}12|{2++==x x y y B ;}12|),{(2++==x x y y x C }12|{2++==x x x x D ;},,12|),{(2Z y Z x x x y y x E ∈∈++==;}12|),{(2++==x x y y x F ;},12|{2xyz x x y z G =++==6.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

7.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8.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B A ⊆,则A 是B 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 9.反证法:当证明“若p ,则q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q ⌝则p ⌝”成立,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回归课本高中数学公式+简洁版

回归课本高中数学公式+简洁版

高中数学公式第一部分:集合、条件、不等式p是q的充分不必要②④技巧:小范围推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小范围,即小的推大的,大的不能推小的R R R{x|x≥0}{x|x≠0}R{y|y≥0}R{y|y≥0}{y|y≠0}过定点c>d>1>a>b过定点(1,0)时,y=00<c<d<1<a<b;(3)伸缩变换①y=f(x)1a>1,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a倍,纵坐标不变10<a<1,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a第三部分:三角函数(公式、图像、解三角形)150°180°270°第四部分:解析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两条直行(1)若,①②.(2)若,①②⑶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可设为01=++c By Ax ⑷与直线垂直的直线可设为02=+-c Ay Bx .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121212||,l l k k b b ⇔=≠12121l l k k ⊥⇔=-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11112222||A B C l l A B C ⇔=≠1212120l l A A B B ⊥⇔+=2222S棱柱、棱锥、棱台求表面积需要求各个面的面不外乎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几何法求角的步骤:(1)一作:作辅助线.(2)二证:证明作出的角是所求角.(3)三求:解三角形,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1,平面β的法向量为n 2,〈n 1,n 2〉=|n ·n 2|,则|cos φ|=|cos θ|=|n 11||n 2|.第七部分:平面向量、复数()11,a x y =(),,b x y =22(,则1212a b x x y y +=++),,第八部分:排列组合、二项式、期望方程1221!n =--⋅⋅=A n n n n n()()r n r rn nn n a b C a C a b C a b C a b C b-+=++++++nn n n n n n --011222(),,,:n C C C n n n 012+++++=n r n :C C C C n n n n 011352n -C C C C C C 1+++=+++=n n n nn n 024,0,1,2,,k m --P X k C NnM N M kn k()===C C P Xk C p p k n ()()==-=1,0,1,2,n kk k-n。

高考数学三轮知识点回归大总结

高考数学三轮知识点回归大总结

简单的 线性规划
注意区域 边界的虚实。 注意实际问题对变 量的限制。
问题 解法
1
算法、推理与证明
顺序结构 算法 逻辑 结构 基本 语句 推理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推理 与 证明 数学 证明 数学 归纳 法 直接证明 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依次执行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 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
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即 z
(a + bi) (c + di) =
ac + bd bc − da + i(c + di 0, a, b, c, d R) c2 + d 2 c2 + d 2
z = a 2 + b2
一一对应 一一对应 = a + bi ⎯⎯⎯ → 复平面内的点 Z (a, b) ⎯⎯⎯ → 向量 OZ

程序框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 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 图形。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由部分具有某种特征推断整体具有某种特征的推理。
由一类对象具有的特征推断与之相似对象的某种特征的推理。 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性命题为真的推理. 综合法 由已知导向结论的证明方法。 分析法 由结论反推已知的证明方法。
(1) a 不等式的性 质 (4) a (5) a 两个实数的顺序关系:
b,c d a + c b + d
a b a −b 0 a = b a −b = 0 a b a −b 0

b 0,c d 0 ac bd ; n * n n n (6) a b 0,n N ,n 1 a b ;a b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材料:函数基本概念(基础回顾)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材料:函数基本概念(基础回顾)

函数基本概念回归课本复习材料1一.考试要求:(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基础知识: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2..解连不等式()N f x M <<3.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k f k f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0(02≠=++a c bx ax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21k k 内,等价于0)()(21<k f k f4.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二次函数)0()(2≠++=a c bx ax x f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只能在a b x 2-=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当a>0时,若[]q p ab x ,2∈-=,则 {}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b x ,2∉-=,{}max max ()(),()f x f p f q =, {}min min ()(),()f x f p f q =.当a<0时,若[]q p ab x ,2∈-=,则 {}min()min (),()f x f p f q =,若 []q p ab x ,2∉-=,则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5.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依据:若()()0f m f n <,则方程0)(=x f 在区间(,)m n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6.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依据(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L (形如[]βα,,(]β,∞-,[)+∞,α不同)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0f x t ≥(t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min (,)0()f x t x L ≥∉.(2)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二次不等式(,)0f x t ≥(t 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0()man f x t x L ≤∉.(3)0)(24>++=c bx ax x f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000a b c ≥⎧⎪≥⎨⎪>⎩或2040a b ac <⎧⎨-<⎩. 7.函数的单调性(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121在⇔>--上是增函数; []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121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数.7.如果函数)(x f 和)(x g 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x g x f +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u f y =和)(x g u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x g f y =是增函数.8.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9.若函数)(x f y =是偶函数,则)()(a x f a x f --=+;若函数)(a x f y +=是偶函数,则)()(a x f a x f +-=+.10.对于函数)(x f y =(R x ∈),)()(x b f a x f -=+恒成立,则函数)(x f 的对称轴是函数2b a x +=;两个函数)(a x f y +=与)(x b f y -= 的图象关于直线2b a x +=对称. 11.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点)0,2(a 对称; 若)()(a x f x f +-=,则函数)(x f y =为周期为a 2的周期函数.12.多项式函数110()n n n n P x a x a x a --=+++L 的奇偶性多项式函数()P x 是奇函数⇔()P x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多项式函数()P x 是偶函数⇔()P x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13.函数()y f x =的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 a x f a x ⇔+=-(2)()f a x f x ⇔-=.(2)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2a b x +=对称()()f a mx f b mx ⇔+=- ()()f a b mx f mx ⇔+-=.1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1)函数()y f x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0x =(即y 轴)对称.(2)函数()y f mx a =-与函数()y f b mx =-的图象关于直线2a b x m +=对称. (3)函数)(x f y =和)(1x fy -=的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15.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若将曲线0),(=y x f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曲线0),(=--b y a x f 的图象.16.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a b f b a f =⇔=-)()(1.17.若函数)(b kx f y +=存在反函数,则其反函数为])([11b x f ky -=-,并不是)([1b kx f y +=-,而函数)([1b kx f y +=-是])([1b x f ky -=的反函数. 18.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1)正比例函数()f x cx =,()()(),(1)f x y f x f y f c +=+=.(2)指数函数()x f x a =,()()(),(1)0f x y f x f y f a +==≠.(3)对数函数()log a f x x =,()()(),()1(0,1)f xy f x f y f a a a =+=>≠.(4)幂函数()f x x α= '()()(),(1)f xy f x f y f α==.(5)余弦函数()cos f x x =,正弦函数()sin g x x =,()()()()()f x y f x f y g x g y -=+,(5)三角函数型:()tan f x x = ----- ()()()1()()f x f y f x y f x f y ++=-。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知识点总结补充不等式的解法与二次函数(方程)的性质1、a>0时,||x a >⇔x a x a <->或,||x a <⇔a x a -<<2、配方:2ax bx c ++=224()24b ac b a x a a-++ 3、△>0时,20ax bx c ++=(0a >)的两个根为12、x x (12x x <),则1x =2b a -,2x =2b a-, 20ax bx c ++>⇔12x x x x <>或,20ax bx c ++<⇔12x x x <<4、△=0时,20ax bx c ++=(0a >)的两个等根为0x =2ba-,则 20ax bx c ++>⇔0x x ≠,20ax bx c ++<无解 20ax bx c ++≥⇔x R ∈,20ax bx c ++≤⇔0x x =5、△<0时,20ax bx c ++=(0a >)无解,则20ax bx c ++>⇔x R ∈,20ax bx c ++<无解6.根与系数的关系若20ax bx c ++=(0a ≠)的两个根为12,x x 则1212,b c x x x x a a+=-∙= 第一章:基础知识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记作:N }{0,1,2,3........n 正整数集 N*或 N+}{1,2,3........n 整数集Z }{.......3,2, 1.0,1,2,3........n ---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3、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4、“包含”关系—子集 B A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材料:概率、二项式基本概念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材料:概率、二项式基本概念

高三数学回归课本复习材料:概率、二项式基本概念基础知识:1.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12n N m m m =+++.2.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12n N m m m =⨯⨯⨯.3.排列数公式m n A =)1()1(+--m n n n =!!)(m n n -. (n ,m ∈N *,且m n ≤).注:规定1!0=.4.排列恒等式(1)1(1)m m n n A n m A -=-+;(2)1mmn n n A A n m-=-;(3)11m m n n A nA --=; (4)11n n n n n n nA A A ++=-; (5)11m m m n n n A A mA -+=+.(6) 1!22!33!!(1)!1n n n +⋅+⋅++⋅=+-.5.组合数公式mnC =m n m mA A =m m n n n ⨯⨯⨯+-- 21)1()1(=!!!)(m n m n -⋅(n ∈N *,m N ∈,且m n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mn C =mn nC - ;(2) m n C +1-m nC =m n C 1+. 注:规定10=n C .7.组合恒等式(1)11m m n n n m C C m --+=; (2)1m m n n n C C n m -=-; (3)11mm n n n C C m --=; (4)∑=nr r n C 0=n 2;(5)1121++++=++++r n r n r r r r r r C C C C C . (6)n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 . (7)1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 (8)1321232-=++++n n n n n n n nC C C C . 8.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m mn n A m C =⋅! .9.单条件排列 以下各条的大前提是从n 个元素中取m 个元素的排列.(1)“在位”与“不在位” ①某(特)元必在某位有11--m n A 种;②某(特)元不在某位有11---m n m n A A (补集思想)1111---=m n n A A (着眼位置)11111----+=m n m m n A A A (着眼元素)(2)紧贴与插空(即相邻与不相邻)①定位紧贴:)(n m k k ≤≤个元在固定位的排列有km k n kk A A --种.②浮动紧贴:n 个元素的全排列把k 个元排在一起的排法有kk k n k n A A 11+-+-种.注:此类问题常用捆绑法; ③插空:两组元素分别有k 、h 个(1+≤h k ),把它们合在一起来作全排列,k 个的一组互不能挨近的所有排列数有kh h h A A 1+种.(3)两组元素各相同的插空 m 个大球n 个小球排成一列,小球必分开,问有多少种排法?当1+>m n 时,无解;当1+≤m n 时,有n m n nn m C A A 11++=种排法.(4)两组相同元素的排列:两组元素有m 个和n 个,各组元素分别相同的排列数为nn m C +.9.分配问题(1)(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件等分给m 个人,各得n 件,其分配方法数共有mnn 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n C C C C C N )!()!(22=⋅⋅⋅⋅⋅=-- . (2)(平均分组无归属问题)将相异的m ·n 个物体等分为无记号或无顺序的m 堆,其分配方法数共有mn nn n n n mn n n mn n mn n m mn m C C C C C N )!(!)!(!...22=⋅⋅⋅⋅=--.(3)(非平均分组有归属问题)将相异的)12m P(P=n +n ++n 个物体分给m 个人,物件必须被分完,分别得到1n ,2n ,…,m n 件,且1n ,2n ,…,m n 这m 个数彼此不相等,则其分配方法数共有!!...!!!! (212)11m n n nn p n p n n n m p m C C C N mm=⋅⋅=-. 10.二项式定理 n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 222110)(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rr n r n r b a C T -+=1)210(n r ,,, =..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1) 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 (2) 若n 为偶数,中间一项(第2n +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 为奇数,中间两项(第21+n 和21+n +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3)0122;n n n n n n C C C C +++⋅⋅⋅+= 021312;n n n n n C C C C -++⋅⋅⋅=++⋅⋅⋅=11.F(x)=(ax+b)n展开式的各项系数和为f(1);奇数项系数和为)]1()1([21--f f ; 偶数项的系数和为)]1()1([21-+f f ; 11.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m P A n=. 12.互斥事件A ,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 +B)=P(A)+P(B).n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 1+A 2…A n )=P(A 1)+P(A 2)+…+P(A n ). 13.独立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P(A ·B)= P(A)·P(B).14.n 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P(A 1· A 2· A n )=P(A 1)· P(A 2)· P(A n ).15.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1).k k n kn n P k C P P -=-16.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事件A 与B 、A 与B 及事件A 与B 也都是互斥事件;17.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不发生的概率是1-P (AB )=1-P(A)P(B); 18.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 、B 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是 1-P (A •B )=1-P(A )P(B );19.样本平均数∑==+⋅⋅⋅++=ni i n x nx x x n x 1211)(1])()()[(1222212x x x x x x nS n -+⋅⋅⋅+-+-=)(1)(121221x n x n x x n n i i n i i -=-=∑∑== 规律:kx 1+m,kx 2+m,…kx n +m 的平均数为k x +m.方差为k 2S 2. 20抽样方法: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了解);③分层抽样的各自特点及适用范围;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等概率抽样.对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中,“每次抽取时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必修1到必修5知识点详解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必修1到必修5知识点详解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必修1到必修5知识点详解一、《集合与函数》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

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

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

函数定义域好求。

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

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

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

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

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

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

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税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

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

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

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

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

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

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

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三、《不等式》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

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次向着低次代,步步转化要等价。

数形之间互转化,帮助解答作用大。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整理

高考数学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整理

回归课本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 函数、导数与不等式(一)函数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①函数解析式有意义;②符合实际意义;注意:做函数题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

忽视定义域,苦头吃不尽!!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①待定系数法,②配方法,③换元法,④函数方程法等 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 ;②利用函数单调性 ;③换元法 ;④利用均值不等式 2222b a ba ab +≤+≤;⑤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⑥利用函数有界性(xa 、x sin 、x cos 等);⑦利用导数 2.分段函数: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注意:分段函数的表达式必须写成用大括号联结的形式。

3.复合函数(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g(x)≤b 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 ∈[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u f y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u f y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x g u =的值域。

4.函数的奇偶性⑴)(x f 是奇函数⇔0)()()()(=+-⇔-=-x f x f x f x f ; ⑵)(x f 是偶函数0)()()()(=--⇔=-⇔x f x f x f x f ;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⑶奇函数)(x f 在原点有定义,必有0)0(=f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5.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用定义判断单调性时,必须将差值)()(21x f x f -分解因式到可以判断正负为止;⑵判定单调性的常用方法:①定义法;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4(2)同增异减);④图像法。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三回归方程知识点总结在高中数学学科中,回归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它广泛应用于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未来趋势。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回归方程的定义、求解方法和应用技巧。

本文将对高三回归方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全面理解和运用回归方程。

一、回归方程的定义回归方程是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

通过回归方程,我们可以根据已知自变量的取值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回归方程一般为线性方程,可以表示为:Y = a + bX其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a和b分别表示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

截距表示当自变量为0时,因变量的取值;斜率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率。

二、回归方程的求解方法1.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求解回归方程的常用方法。

它通过求解使得观测值与回归方程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的截距和斜率,得到最佳拟合的回归方程。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是最小化残差平方和,即使得残差的平方和最小。

2. 直线拟合法直线拟合法是一种简化的回归分析方法,适用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的情况。

它通过选择一条直线,使得观测值与该直线的距离之和最小。

具体求解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和几何法等。

3. 曲线拟合法曲线拟合法适用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满足非线性关系的情况。

它通过选择一条曲线,使得观测值与该曲线的距离之和最小。

常见的曲线拟合法包括多项式拟合、指数拟合和对数拟合等。

三、回归方程的应用技巧1. 判断线性关系在使用回归方程前,需要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观察数据点的分布情况,若呈现一定的直线趋势,则可以考虑使用回归方程进行拟合。

2. 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为了评估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需要使用拟合优度来进行检验。

拟合优度的取值范围为0到1,值越接近1表示拟合效果越好。

拟合优度可以通过计算残差平方和与总平方和的比值得到。

3. 预测未来趋势回归方程可以用于预测未来趋势。

高中数学知识点课本回归

高中数学知识点课本回归

高中数学课本回归(1)第一章、集合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定义 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便于理解:B A ⊆包含两个意思:①A 与B 相等 、②A 是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定义7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补充知识点 对集合中元素三大性质的理解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集合A 和元素a ,要么a A ∈,要么a A ∉,二者必居其一.比如:“所有大于100的数”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而“较大的整数”就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它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再如,“较大的树”、“较高的人”等都不能构成集合.(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任何两个相同的对象在同一集合中时,只能算作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如:由a ,2a 组成一个集合,则a 的取值不能是0或1.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的次序无先后之分.如:由123,,组成一个集合,也可以写成132,,组成一个集合,它们都表示同一个集合.帮你总结:学习集合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a 与{}a 的区别.a 是集合{}a 的一个元素,而{}a 是含有一个元素a 的集合,二者的关系是{}a a ∈.(2)注意∅与{}0的区别.∅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而{}0是含有元素0的集合.(3)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一定不能犯用{实数集}或{}R 来表示实数集R 这一类错误,因为这里“大括号”已包含了“所有”的意思.用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具备哪些特征性质,从而准确地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集合{()x y y =,中的元素是()xy ,,这个集合表示二元方程y =或者理解为曲线y =集合{x y =中的元素是x,这个集合表示函数y =x 的取值范围;集合{y y =中的元素是y,这个集合表示函数y =y 的取值范围;集合{y =中的元素只有一个(方程y =,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集合.(4)常见题型方法:当集合中有n 个元素时,有2n 个子集,有2n-1个真子集,有2n-2个非空真子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代数部分)一、集合与简易逻辑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2.对集合A B 、,AB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n2,12-n,12-n .22-n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U U U C A B C A C B=”;“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U U U C A B C A C B =5.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12|{2++==x x y x A ;}12|{2++==x x y y B ;}12|),{(2++==x x y y x C }12|{2++==x x x x D ;},,12|),{(2Z y Z x x x y y x E ∈∈++==;}12|),{(2++==x x y y x F ;},12|{2xyz x x y z G =++==6.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

7.判断命题的真假要以真值表为依据。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逆命题与其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当一个命题的真假不易判断时,可考虑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8.判断命题充要条件的三种方法:(1)定义法;(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若B A ⊆,则A 是B的充分条件或B 是A 的必要条件;若A=B ,则A 是B 的充要条件;(3)等价法:即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9.反证法:当证明“若p ,则q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q ⌝则p ⌝”成立,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10.书本重要习题:习题1.3 7,8 习题1.5 7 习题1.7 2,3,4 复习参考题一 (A)11, 12, 13 (B)1, 2, 3, 6二、函数1.指数式、对数式,m na =1m nm aa -=,log a Na N = log (0,1,0)b a a N N b a a N =⇔=>≠>,.01a =,log 10a =,log 1a a =,lg 2lg51+=,log ln e x x =,log log log c a c b b a=,.log log mn a an b b m =.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A 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B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A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B 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B 的子集”.(2)函数图像与x 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y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4)原函数与反函数有两个“交叉关系”:自变量与因变量、定义域与值域.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分三步:逆解、交换、定域(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并作为反函数的定义域). 注意:①1()()f a b f b a -=⇔=,1[()]f f x x -=,1[()]f f x x -=,但11[()][()]f f x f f x --≠.②函数(1)y f x =+的反函数是1()1y f x -=-,而不是1(1)y f x -=+.(5)函数解析式的求法: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6)函数值域的求法: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2n m x c bx ax x f ∈++=的形式;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y 来表示x ,再由x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y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n m x dcx bax y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0(>+=k xkx y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3.单调性和奇偶性 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1)()(±=-x f x f (f(x)≠0);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单调函数的反函数和原函数有相同的性;如果奇函数有反函数,那么其反函数一定还是奇函数.注意:(1)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等.对于偶函数而言有:()()(||)f x f x f x -==. (2)若奇函数定义域中有0,则必有(0)0f =.即0()f x ∈的定义域时,(0)0f =是()f x 为奇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鉴定)、导数法;在选择、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图像法)、特殊值法等等. (4)函数单调是函数有反函数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5)定义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任意一个函数,都可表示成“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或差)”. (6)函数单调是函数有反函数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奇函数可能反函数,但偶函数只有()0({0})f x x =∈有反函数;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0f x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7)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 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

(即复合有意义) (8)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㈠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0)(>'x f 能推出)(x f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

如函数3)(x x f =在),(+∞-∞上单调递增,但0)(≥'x f ,∴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㈡0)(≠'x f 时,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0)(='x f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0)(≠'x f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x f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0)(>'x f 。

∴当0)(≠'x f 时,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㈢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x f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0)(≥'x f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0)(≥'x f ,即为0)(>'x f 或0)(='x f 。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0)(='x f ,则)(x f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

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㈣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x f y = (1)分析 )(x f y =的定义域;(2)求导数 )(x f y '='(3)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㈤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

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

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 /(x 0)=0不能得到当x=x 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 0时,函数有极值⇒ f /(x 0)=0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1)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像关于直线0=x(y 轴)对称.推广一:如果函数()x f y =对于一切x ∈R ,都有()()f a x f b x +=-成立,那么()x f y =的图像关于直线2a b x +=(由“x 和的一半()()2a x b x x ++-=确定”)对称.推广二:函数()x a f y +=,()y f b x =-的图像关于直线2b ax -=(由a x b x +=-确定)对称. (2)函数()x f y =与函数()x f y -=的图像关于直线0=y (x 轴)对称.推广:函数()x f y =与函数()y A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2Ay =对称(由“y 和的一半[()][()]2f x A f x y +-=确定”). (3)函数()x f y =与函数()y f x =--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推广:函数()x f y =与函数()y m f n x =--的图像关于点(,)22n m 中心对称.(4)函数()x f y =与函数()1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推广: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y x b =+的对称曲线是(,)0f y b x b -+=; 曲线(,)0f x y =关于直线y x b =-+的对称曲线是(,)0f y b x b -+-+=.(5)曲线(,)0f x y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所得曲线是(,)0f y x -=(逆时针横变再交换).特别:()y f 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90,得()x f y -=,若()y f x =有反函数1()y f x -=,则得1()y f x -=-.曲线(,)0f x y =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所得曲线是(,)0f y x -=(顺时针纵变再交换).特别:()y f x =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得()xf y =-,若()y f x =有反函数1()y f x -=,则得1()y f x -=-.(6)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若()y f x =图像有两条对称轴,()x a x b a b ==≠,则()y f x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2||T a b =-.若()y f x =图像有两个对称中心(,0),(,0)()A a B b a b ≠,则()y f x =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2||T a b =-.如果函数()y f x =的图像有下一个对称中心(,0)A a 和一条对称轴()x b a b =≠,则函数()y f x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4||T a b =-.如果()y f x =是R 上的周期函数,且一个周期为T ,那么()()()f x nT f x n ±=∈Z .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 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 ︱的周期函数; 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 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 ︱的周期函数; 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ba -的周期函数;若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 ≠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ba -的周期函数;特别:若()()(0)f x a f x a +=-≠恒成立,则2T a =.若1()(0)()f x a a f x +=≠恒成立,则2T a=.若1()(0)()f x a a f x +=-≠恒成立,则2T a =.如果()y f x =是周期函数,那么()y f x =的定义域“无界”.5.图像变换(1)函数图像的平移和伸缩变换应注意哪些问题?函数()y f x =的图像按向量(,)a k h =平移后,得函数()y h f x k -=-的图像.(2)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变换中,图像的特殊点、特殊线也作相应的变换.(3)图像变换应重视将所研究函数与常见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鱼钩函数()0ky x k =+>”及函数()0k y x k =+<等)相互转化. (4)掌握函数)0();0(>+=≠-+-+=++=c xcx y ac b c x ac b a c x b ax y 的图象和性质;注意:①形如y ax bx c =++的函数,不一定是二次函数.②应特别重视“二次三项式”、“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曲线”之间的特别联系.③形如(0,)ax b y c ad bc +=≠≠的图像是等轴双曲线,双曲线两渐近线分别直线dx =-(由分母为零确定)、直线a y c =(由分子、分母中x 的系数确定),双曲线的中心是点(,)d a c c-. ④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⑤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1)分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⑥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0f(b)0f(a)(0f(b)0f(a)b)u (a 0(0)()()(⎩⎨⎧≤≤⎩⎨⎧≥≥⇔≤≤≤≥+=或)或x h u x g u f ;6.补充内容: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①)()()(2121x f x f x x f +=+⇒正比例函数)0()(≠=k kx x f②)()()(2121x f x f x x f ⋅=+;)()()(2121x f x f x x f ÷=- ⇒ )1,0()(≠>=a a a x f x ③)()()(2121x f x f x x f +=⋅;)()()(2121x f x f x x f -= ⇒)1,0(log )(≠>=a a x x f a ④)2()2(2)()(212121x x f x x f x f x f -⋅+=+⇒x x f cos )(= 7.书本重要习题:习题2.1 6 习题2.2 6 习题2.3 5,6 习题2.4 4,5 习题2.5 2,6,7 习题2.7 3 习题2.8 4§2.9例1 ,例3 本节练习题2(你能利用此题改编出一道最值问题的应用题吗?) 本章小节与复习的参考例题1,2,3复习参考题二 (A )3,12, (B ) 2, 3, 5 三、数 列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注意:112211()()()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121121n n n n n a a aa a a a a ---=⋅⋅⋅⋅.2.等差数列{}n a 中:(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1(1)n a a n d =+-()m a n m d =+-;p q m n p q m n a a a a +=+⇒+=+.(3)1(1){}nk ma +-、{}n ka 也成等差数列. (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5)1211,,m k k k m a a a a a a ++-++++++仍成等差数列. (6)1()2n n n a a S +=,1(1)2n n n S na d -=+,21()22n d dS n a n =+-, 2121n n S a n -=-,()(21)n n nn A af n f n B b =⇒=-.(7),()0p q p q a q a p p q a +==≠⇒=;,()()p q p q S q S p p q S p q +==≠⇒=-+;m n m n S S S mnd +=++.(8)“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n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9) 对等差数列{a n },当项数为2n 时,S 偶—S 奇=nd ;项数为2n -1时,S 奇-S 偶=a 中(n ∈N*);(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n a 中:(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 (1)11n n a a q -=n m m a q -=; p q m n p q m n b b b b +=+⇒⋅=⋅.(3){||}n a 、1(1){}n k m a +-、{}n ka 成等比数列;{}{}n n a b 、成等比数列{}n n a b ⇒成等比数列.(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 (5)1211,,m k k k m a a a a a a ++-++++++成等比数列.(6)111111 (1) (1)(1) (1)(1)1111n nn n na q na q S a a a a q a q q q q q q q q ==⎧⎧⎪⎪==--⎨⎨-+≠=≠⎪⎪----⎩⎩. 特别:123221()()nn n n n n n a b a b a a b a b ab b ------=-+++++.(7) m n m nm n n m S S q S S q S +=+=+.(8)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首项”加上“公比”与“偶数项和”积的和.(9)并非任何两数总有等比中项. 仅当实数,a b 同号时,实数,a b 存在等比中项.对同号两实数,a b 的等比中项不仅存在,而且有一对G =也就是说,两实数要么没有等比中项(非同号时),如果有,必有一对(同号时).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优先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的方法主要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四种形式).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1)如果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那么数列{}na A(n a A 总有意义)必成等比数列.(2)如果数列{}n a 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log ||}(0,1)a n a a a >≠必成等差数列.(3)如果数列{}n a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那么数列{}n a 是非零常数数列;但数列{}n a 是常数数列仅是数列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4)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有公共项顺次组成新数列,那么常选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讨,且以其等比数列的项为主,探求等比数列中那些项是他们的公共项,并构成新的数列. 注意:(1)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nm a b =.但也有少数问题中研究n n a b =,这时既要求项相同,也要求项数相同.(2)三(四)个数成等差(比)的中项转化和通项转化法.5.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三种形式), ③1123(1)2n n n ++++=+,22221123(1)(21)6n n n n ++++=++,2135(21)n n ++++-=,2135(21)(1)n n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3)倒序相加法:在数列求和中,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n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将其和转化为“一个新的的等比数列的和”求解(注意:一般错位相减后,其中“新等比数列的项数是原数列的项数减一的差”!)(这也是等比数列前n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之一).(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①111(1)1n n n n =-++, ②1111()()n n k k n n k =-++, ③2211111()1211k k k k <=---+, 211111111(1)(1)1k k k k k k k k k-=<<=-++--, ④1111[](1)(2)2(1)(1)(2)n n n n n n n =--++++ ,⑤11(1)!!(1)!n n n n =-++,⑥<<,⑦1(2)nn n a S S n -=-≥,⑧1111m m m m m m n n n n n nC C C C C C --+++=⇒=-. 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分类讨论.(6)通项转换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