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例题及其讲解.doc
化学方程式计算例题
类型一:基本计算题1、20g红磷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精确到0.1g)同时消耗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O2的密度是1.43g/L)(精确到0.01g/L)【思路点拨】在初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都是质量关系。
若要求出待求气体的体积数,则要将已求出的气体质量换算成体积;若有一定体积的气体参加反应,则先要换算成气体的质量。
【解析】首先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求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再把已知量、未知量写人相应物质的下面,然后列出比例式,求解。
所求的是气体的体积,得先求出质量,再换算成体积。
【答案】解:设可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x,消耗氧气的质量为y。
4P+5O22P2O54×315×322×142=124=160=28420g y x=x==45.8g=y==25.8g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3g/L,所以25.8g氧气的体积为18.04L。
答:20g红磷完全燃烧可生成45.8克五氧化二磷,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是18.04L。
【总结升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首先要注意解题格式和步骤一定要准确;另外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的是物质间的质量比,当涉及到气体体积时,应通过气体的密度进行计算;还有就是计算时要注意单位问题。
类型二:利用质量守恒法计算题2、在A+B=C+2D中,已知2.9gA跟4.9gB完全反应,生成6gC,又知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思路点拨】本题可以利用质量守恒法解,质量守恒法是利用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原理进行求解。
【解析】由题意得知2.9gA和4.9gB是完全反应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物C 和D的质量之和应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因此生成D的质量为:(2.9g+4.9g)-6g=1.8g。
然后再根据AD反应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然后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
初三化学 典型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解析【例1】(北京市崇文区)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煤燃烧时产生的烟尘B.汽车排放的尾气C.燃放烟花爆竹的产物D.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剖析】空气污染是一大社会热点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考查空气污染的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如汽车尾气、烟尘等;另一块则是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如燃烧氢气以及对空气污染少的清洁燃料等内容.【答案】D【例2】(哈尔滨市)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下列活动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②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③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和塑料制品垃圾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⑤减少空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防止形成酸雨A.③④⑤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③④【剖析】环保——社会的热点.弄清楚哪些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哪些活动会造成环境污染呢?本题给了一些例子.提醒考生注意有关环境的问题.(多学科、多角度)【答案】D2.化学与生活【例3】(北京市西城区)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因此,买来的蔬菜在食用前最好用稀碱水或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浸泡蔬菜时可加入适量()A.纯碱B.白酒C.白糖D.食醋【剖析】蔬菜上有残留农药是老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命题人将学生不熟悉的用碱水浸泡可除去(大部分)蔬菜上的残留农药与学生熟悉的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结合起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答案】A【例4】(河北省)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喝纯净水,市场上出售的纯净水有一些是蒸馏水.对于这一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能够导电B.它的pH=0C.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D.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剖析】本题联系日常生活中饮用水考查了水的一些性质.主要包括酸碱性、导电性、是否含有矿物质以及长期饮用是否对健康有益等内容.将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通过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考查是中考的命题趋势.【答案】D【例5】(上海市)下列用途中不正确的是()A.草木灰用作钾肥B.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作催化剂C.氯气在自来水生产中的作用是吸附悬浮物D.碳纳米管材料的强度是钢的100倍,轻而柔软,可用于制防弹衣【剖析】这是一道比较“前卫”的考查物质用途的题目.本题既涉及了考生已学过的知识,又涉及了考生未写写学(能用已有知识或经验解决)过的知识.而要正确答出本题则还需用到“排除法”等解题方法.【答案】C【例15】(黑龙江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玻璃筒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二边沉到筒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如此反复.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剖析】本题是一道用化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的题目.解题过程中,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阿基米德原理、重力、浮力等,涉及的入学知识是盐酸跟碳酸钙的反应.根据题意不难看出,鸡蛋上浮,证明它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鸡蛋下沉,说明它所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解题应从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鸡蛋为什么上浮、为什么下沉来层层剖析.物理课学过,“鸡蛋在盐酸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盐酸的重力.”鸡蛋上浮说明它所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鸡蛋排开盐酸的质量一定大于上浮以前.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鸡蛋的体积逐渐增大而质量却几乎不变呢?联想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可以想到,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相遇便会生成二氧化碳,附着在鸡蛋壳上,使得“鸡蛋”的体积逐渐增大,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鸡蛋上浮;当气泡愈来愈多时,便离开鸡蛋表面,使得“鸡蛋”的体积又逐渐减小.以至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鸡蛋下沉.命题人将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考查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这类题也应从两个角度入手——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出哪类反应可能发生.从未知入手,探讨解题需要哪些物理、化学的知识以及这些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答案】当鸡蛋壳与盐酸接触时,便开始有二氧化碳生成,附着在鸡蛋壳的表面.随着附着在鸡蛋壳表面的气体的逐渐增多,鸡蛋所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上浮.当鸡蛋壳表面的气体足够多的时候,气体便脱离开鸡蛋壳,使得鸡蛋所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鸡蛋下沉.【例16】(浙江省)一位遇上海难的水手,随着木排在海洋上漂流.他用完了淡水,仍感到异常的口渴,虽然周围的海水十分清澈,但他不喝海水,因为他知道喝海水会致命.理由是()A.海水有苦涩味,根本喝不下去B.海水中含有多种盐,能使肠胃腐烂致人死亡C.海水中有许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致人死亡D.海水会造成水分从血液和组织内脱离出来,进入肠胃中,使人脱水死亡【剖析】在海上,遇到最多的是海水,最紧缺的是淡水.因为人不能靠饮用海水维持生命.解题应从海水的组成这一化学问题和海水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什么影响这一生物问题入手加以解释.海水是由氯化钠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溶液.很多人都到大海中去游过泳,想必大多数同学都误喝过海水,相信大家都不能同意A、B、C选项的观点.那为什么人饮用海水会致命呢?生物课的学习告诉我们,人体内氯化钠的含量约0.9%,海水中盐的含量要高得多.因此,饮用海水后,会因渗透压的不同导致脱水,造成死亡.命题人从教会同学们“学会生存”的角度考查了相关的化学知识.【答案】D1.探究性试题【例1】(安徽省)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已经知道,在稀盐酸中存在着H2O分子、H+离子和Cl-离子,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研究下面的问题:可能是稀盐酸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点拨】稀盐酸冲存在着H2O分子、H+离子和Cl-离子,可能是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呢?有两种思路:如果能证明含有H2O分子和Cl-离子,不含H+离子的溶液都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则可能是H+离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如果能证明含有H+离子不含Cl-离子的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也就证明了可能是H+离子使石蕊试液变红.溶液中的H+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一个科学事实,但是学生并不了解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考生回答本题时,需要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来证实这个假设.方法一使用的是“归纳法”,方法二和方法三使用的是“排除法”.这三种方法所产生的实验现象都可为“可能是溶液中的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一假设提供支持,但要最后证实这个假设,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解决这类题目一般应包括如下环节: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计划;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答案】方法一:分别取少量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酸溶液于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三只试管中的溶液都变红.三只试管的溶液中均有大量H+,因此可能是H+使石蕊变红.方法二:用两只试管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均不变色,说明H2O分子和Cl-均不能使石蕊变红.因此,可能是盐酸中的H+使石蕊试液变红.方法三:用试管取少量稀盐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试管中的溶液由红变紫,最后变成蓝色.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2O分子和Cl-离子依然存在,而H +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说明H2O分子和Cl-都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可能是稀盐酸中的H +使石蕊试液变红.【例2】(安徽省)以下两道题中,请你选做一题.如果两题都做,按得分高的一题计分.为了节约时间,建议你最好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题作答.(1)土壤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一块土地的酸碱度(写出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2)雨水的酸碱度可以反映出大气受硫的氧化物或氮的氧化物污染的情况.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定当地一次降雨时雨水的酸碱度(写出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点拨】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检测是一个实用的化学实验课题,具有探究的特点.要设计好这个实验,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实验用品和试剂.要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最好选择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只能进行定性检验)测定土壤浸出液pH 的方法.因此,要选择烧杯、玻璃棒、蒸馏水用于配制溶液,选择pH试纸用于检测溶液的pH.实验步骤则是先配制土壤浸出液,待浸出液澄清后再用pH试纸检验.应该注意pH试纸的正确使用.检测雨水的酸碱度与上述过程相似,不再赘述.【答案】(1)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pH试纸、蒸馏水.实验步骤:①采集土样;②取少量土样放入烧杯中,然后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③待溶液澄清后,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2)实验用品:烧杯、滴管(或玻璃棒)、pH试纸.实验步骤:①用烧杯采集雨水样品一份;②用pH试纸检测雨水的酸碱性.【例3】(南京市)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测.这是化学学习中必须训练的科学方法.请你仿照下表中示例的思维过程,以初中学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例,填写所有空格(所填规律不能重复):【点拨】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对素质教育进行考查的重要方式.同学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首先举出实验事实,然后概括出一般规律,最后利用此规律推测同类物质应具有的性质.从我们已有的知识看,酸在水中由于能电离出大量氢离子,因而具有通性;碱在水中由于能电离出大量氢氧根离子,因而也具有通性;而可溶性硫酸盐在水中由于都能电离出大量硫酸根离子,因而都能跟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溶性氯化物与此相似.活泼金属跟酸的反应也能总结出类似的规律等等.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不难答好类似的题目.【答案】(1)盐酸盐溶液都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向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钾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硫酸钠、硫酸钾溶液跟氯化钡溶液反应,都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锌溶液也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4)锌、铁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活泼金属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镁也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2.学科间的综合与知识的应用【例4】(上海市)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维生素C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维生素C是氧化物B.维生素C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组成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1∶12D.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忌偏食【点拨】本题题干给出了三种信息:维生素C的化学式;维生素C的存在;维生素C 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本题选项中的信息涉及的知识有:氧化物的概念;根据化学式判断原子个数比、质量比等.维生素C含有三种元素,所以它不可能是氧化物;元素应该论种而不应该论个;由于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有防癌作用.所以,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忌偏食.本题是化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题目.从现有材料看,在这类题目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比较简单.只要能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这类题目的解答还是比较容易的.【答案】A B【例5】(天门市)为了验证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实验室采用了下面一种装置(如图5—2),并将它置于适宜的温度(25℃~35℃)环境中.几天后,发现位于水面以上与位于水面以下的种子没有萌发.只有位于水面处的种子萌发了.由此说明,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子萌发时会发生呼吸作用,由此可观察到小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2【点拨】种子萌发的条件除了适宜的温度以外还需要空气和水分,这是同学们所知道的.实验结果是“位于水面以上与位于水面以下的种子没有萌发.只有位于水面处的种子萌发了”,说明即使在适宜温度下,缺乏水分和缺乏空气都不能使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时会发生呼吸作用,由此而产生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答案】需要空气(或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例6】(辽宁省)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一粒不跟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悬浮于液面(位置如图5—3),将处理废电池得到的锌片放入烧杯中,该同学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杯中的盐酸完全反应后,此时小球所处位置与原来相比________(不变、上浮、下沉).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3【点拨】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小球的上浮与下沉与小球本身并无关系,而只能与溶液密度的变化有关.将锌片放入盐酸中,锌便跟盐酸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根据我们平时对实验的观察可知,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不大,而溶液的质量却增大很多,密度也相应增大.因此,小球排开液体的重力即小球受到的浮力也相应增大.综合物理知识、化学知识解决同一问题是这类题的特点.解题的一般规律是先看一看所发生的现象与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然后再将其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结合起来.一般讲,外在现象是物理因素引起的,但其本质上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有气泡产生;上浮;阿基米德原理,氯化锌溶液的密度比原来盐酸的密度大.【例7】(北京西城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用鸡蛋、稀盐酸和大玻璃筒做了如下实验: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大玻璃筒牛,鸡蛋沉到筒底,其表面产生气泡并有部分气泡附着在鸡蛋表面,过一会儿,鸡蛋徐徐上升.这个实验用白醋代替稀盐酸也能完成,你不妨回家试一试.(1)请简述鸡蛋徐徐上升的原因.(2)请写出碳酸钙跟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酸跟碳酸盐的反应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点拨】本题有五个考点.第一,考查学生对教材要求的家庭小实验——碎鸡蛋壳跟稀盐酸反应是否做过了;第二,考查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掌握(初二物理知识);第三,考查学生对碳酸钙跟盐酸反应的掌握;第四,考查学生能否应用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综合解释实验现象;第五,考查学生能否应用酸跟碳酸盐反应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题目的问题情境是一个趣味实验——会浮水的鸡蛋,题目从解释鸡蛋为什么会徐徐上升开始发问,然后追问到发生这种现象的化学本质,最后要求应用酸跟碳酸盐的反应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由点到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除了题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以外,题目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就是说,通过改变题目的设问,可以考查更深层次的能力.鸡蛋能徐徐上升的直接原因是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浮力大于重力,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里有由于气泡附着在鸡蛋表面使其浮力增大的问题,也有由于鸡蛋壳跟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质量和体积减小的问题,还有反应前后溶液密度变化的问题等等.因此,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答案】(1)鸡蛋壳中的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且附着在蛋壳表面,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2)CaCO3+2HCl CaCl2+H2O+CO2↑(3)①用稀盐酸或白醋除去水垢.②做馒头时,加入适量的纯碱使馒头松软多孔且无酸味.③用柠檬酸和小苏打制汽水.④据媒体报道,为了防治’酸雨对“乐山大佛”的严重腐蚀,政府决定关闭“乐山大佛”附近的硫酸厂.【例8】(山西省)如图5—4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 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应是()图5—4A.浓硫酸B.氢氧化钠固体C.蔗糖固体D.氧化钙固体【点拨】U型管一端与大气相通,另一端密封于广口瓶中,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只能是广口瓶内外的压强不再相等.而造成广口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只能是瓶内的温度发生了变化.哪些因素能引起瓶内温度的变化呢?只要看一下四个选项中谁遇水放出热量(唯一的原因)便可以了.当容器不能压缩、反应容器内分子数目又没有变化时,造成压强差的原因就应该是温度的变化.【答案】C【例9】(苏州市)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臭氧的化学式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O2,并放出大量的热,O3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若将O2通过臭氧发生器,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O2中含有约3%的O3.臭氧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中含量极少,在离地面约25km处有一个厚度极薄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超音速飞机排出废气中的CO、CO2、NO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从而使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1)O2和O3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臭氧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3)写出在臭氧发生器中O2转变为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4)应采用什么方法保护臭氧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SO2遇O3微热即被迅速氧化成SO3,SO3跟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除去废气中SO2的理想方法.写出SO2与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点拨】化学阅读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题给信息,并将新信息与课堂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题给的最重要的信息有如下几点:“O3的氧化能力比O2强得多”;“在无声放电条件下,从臭氧发生器出来的O2中含有约3%的O3”;“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中的CO、CO2、NO 等气体、家用电冰箱中使用的致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O2和O3的构成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性质.O3比O2的氧化性更强,因而支持燃烧的性质应更突出.O2转化为O3的条件是放电.从限制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的角度去探索保护臭氧层的方法.SO2被O3氧化成SO3的反应条件是微热即可.通过以上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答案】(1)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2)木条着火,且比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3)3O22O3(4)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废气处理后再排放;严禁使用“氟里昂”等致冷剂.(5)3SO2+O33SO23.联系实际与创新【例10】(北京市西城区)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北京市有大量清洁燃料公交车投入运营,其中清洁燃料车CNG的燃料是天然气.CNG的主要成分是()A.一氧化碳B.甲烷C.氢气D.氧气【点拨】本题首先介绍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及北京市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题目的问题是CNG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当给出信息后,答题也就比较简单了.这类题目有时看似难答,有时还会以科技含量更高的航天飞机等高科技产品为起点,但实际上,都落在我们学过的知识上,有时还是非常简单的知识.因此,大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准落脚点,大胆答题.【答案】B【例11】(上海市)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开创了“飞秒(10-15min)化学”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点拨】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如何将新信息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之中,是解这类题的关键.题目给出的信息是:“飞秒化学”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即人们可以观测到分子中原子的运动.而所涉及的初中的化学知识则是头脑中分子与原子的模型.【答案】D【例12】(黑龙江省)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但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制得的氧气却有异常的气味.将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通入蒸馏水中,然后滴加含硝酸的硝酸银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根据上述事实,作出下列结论:①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②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中含有氯元素.③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中至少有一种含氯元素的物质.④上述过程中至少发生了两种化学反应.上述结论正确的是()A.只有①、③B.只有①、②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点拨】这是一道对化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创新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实验,同学们也都非常清楚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分解制得的氧气有异常的气味.但很少有人去追问为什么.本题正是在探讨大家都视而不见的问题,从而引导同学们要重视化学实验中的细节.为研究这个问题,命题人设计了将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通入蒸馏水中,然后滴加含硝酸的硝酸银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判断由此得出的结论的正确与否.至此,应用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答案】D【例13】(广东省)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试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这是一道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是一类实验试题的典型代表.要求同学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新金属能用小刀切开,说明其硬度不大;能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能跟水剧烈反应,说明它的活泼性强;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说明它跟水反应时有气体产生;跟水反应时能熔化,说明它的熔点低;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说明它是银白色金属.据此归纳该金属的物理性质也就比较简单了.【答案】(1)质软(2)银白色金属(3)密度小于1g/cm3(4)熔点低于100℃【例14】(吉林省)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亚硝酸钠有咸味,外形与食盐很相似.但亚硝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食盐的水溶液呈中性.根据以。
最新中考初中化学总复习经典习题(含答案)
中考初中化学总复习经典习题(含答案)典型例题1.某种物质经鉴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一定是稀有气体B.该物质肯定是纯净物C.该物质肯定是单质D.该物质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解析:由于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如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C60等单质。
而物质又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当一种元素只构成一种单质时,该物质为纯净物;当一种元素构成的几种单质混合在一起时,则为混合物。
故D正确而B、C不一定正确。
而单质不一定是稀有气体,还可能有其它的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故A也不全面。
因此,若某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可能为单质,也可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粒子为原子时,n的数值为;该粒子为阳离子时,n的数值为;该粒子为阴离子时,n的数值为。
解析:该粒子核外共有18个电子,如果该粒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8,则为中性原子;如果该粒子核内的质子数大于18,应是带有正电荷的阳离子;如果该粒子核内质子数小于18,应是带有负电荷的阴离子。
因此,要清楚原子与阴、阳离子在结构上的差别。
答案:18;大于18;小于183.有一包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适量炭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①取样品,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把足量的盐酸滴入冷却后的残渣中,残渣全部溶解,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问:(1)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2)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实验过程中肯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为证明它是否存在。
你认为可采取的方法是,该方法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对于这类问题,抓住特征反应就找到了突破口。
由①知,产生的气体是CO2。
而能产生CO2的反应有三种:碳酸钙分解、炭粉与氧化铁反应、炭粉与氧化铜反应。
由②知,残渣全部溶于酸,因铁、氧化钙能与酸反应而铜不能,故残渣不可能是铜,说明原混合物中一定没有氧化铜。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和解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互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主题是“水的性质和水的净化”。
教师在课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水的蒸发、沸腾、溶解等。
3. 结果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净化方法,以及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本次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结果分析和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文的正文部分,由于篇幅原因,未能将所有细节展开。
希望这个案例分析对您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如有需要,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拓展和调整。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本文旨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化学综合题考点+例题_全面解析
化学综合题考点+例题_全面解析一、中考化学综合题1.某地规定:工业排放的气中SO2的含量不超过0.4mg•L-1,某兴趣小组利用反应SO2+l2+2H2O=H2SO4+2HI,测定某工业废气中SO2的含量,测试装置如图所示。
测试步骤:①碘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1.27g碘单质,加入少量碘化钾,先溶解在100mL水中,续加水配制成1000mL溶液。
②取5mL上述溶液,加入试管中,滴入2~3滴淀粉试液,溶液变蓝。
③把100mL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后,插入试管的橡皮塞中,如图所示。
然后缓缓向外拉注射器,每次抽取的气体为100mL,重复抽取n次,直到溶液变为无色(废气中的其它成分不与淀粉碘溶液反应)。
(1)步骤②中,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_______mg,步骤③中缓缓向外拉注射器,“缓缓”的目的是_______,(2)按步骤测试某工业废气,抽取次数为80次后,溶液刚好变为无色,试计算该废气中SO2含量,并判断是否符合排放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35mg使二氧化硫充分反应0.2mg/L<0.4mg/L,排放达标【解析】(1)5mL溶液中溶有碘单质为,步骤③中缓缓向外拉注射器,“缓缓”的目的是使二氧化硫充分反应;(2)设抽80次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 SO2+l2+2H2O=H2SO4+2HI64 2546.35mg解得:=1.6mg所以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
0.2mg/L<0.4mg/L,排放达标。
2.金属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的材料。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
(填“元素符号”)(2)铁钉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多次出现,下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ⅰ)变化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_______发生反应。
(ⅱ)变化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ⅲ)如果用a、b分别代表光亮的铁钉和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关系_______。
初中化学教学实例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实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化学知识,更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实例为载体,深入剖析化学教学的方法、策略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目标的确立以“水的电解”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掌握水的电解过程、理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能够设计简单的电解水实验、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实际需求,使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达成性。
2.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以“水的电解”为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回顾已有知识:回顾水的性质、电解质的定义等基础知识。
(2)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电解除垢、电解制氢等,引出水的电解主题。
(3)讲解电解水实验:介绍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4)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气体的性质等,并能够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5)拓展与应用:介绍电解水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氢能源、水的净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水的电解”为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法: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水的电解”为例,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小组讨论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思维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化学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题题型和解决方法
初中化学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题题型和解决方法一、直接利用公式法例题1、40克氯化钠投入100克水中完全溶解后剩余固体4克,求此时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2、20克明矾晶体(化学式是KAl(SO4)2•12H2O)投入100克水中完全溶解,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3、已知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问把3。
1克氧化钠加入50克水中,形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题4、已知某温度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8克,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2O=Ca(OH)2 ),问把5。
6克氧化钙加入50克水中,形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利用公式直接求溶质或者溶剂例题5、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为2%AgNO3溶液500克,应称取AgNO3多少克?加入水多少毫升?思考:溶液配制的三个步骤是什么?三、溶液的稀释例题6、溶质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500克,加多少水可以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例题7、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为20%,溶液密度为1.14克/厘米3,体积为500毫升的稀硫酸,需要量取溶质的质量分数浓度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多少毫升?四、两液相混例题8、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质量混合,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题9、5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20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五、溶液的增浓例题10、10克20%的硫酸钠溶液中含有溶质多少,溶剂多少?欲使10克20%的硫酸钠溶液浓度增加一倍,应该:(1)增加溶质多少克?或(2)蒸发溶剂多少克?(3)与60%的溶液多少克想混?六、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互算例11、在30℃时,CuSO4的溶解度是25克,计算该温度下硫酸铜饱和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是多少?例12、在某温度时,硫酸铜饱和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是30%,计算该温度下CuSO4的溶解度是多少克?七、化学反应例题13、100克稀硫酸和13克锌恰好反应,求原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化学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工作。
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文将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分析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实践体会。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选取的是初中阶段“化学反应”这一章节的内容。
该章节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能够识别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化学反应现象?”通过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讲解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可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例如,通过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化学反应的相关问题。
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化学反应的实质,总结判断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烧碱制玻璃、金属的腐蚀等,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存在。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铁丝燃烧、酸碱中和等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的现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四类氢氧化钠变质题
四类氢氧化钠变质题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一种碱,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考查更是热点,下面就列举四例相关的考查题型。
一、考查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例1 氢氧化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氢氧化钠敞口放置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同时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生成碳酸钠和水。
答案 2NaOH+CO2=Na2CO3+H2O二、考查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例2 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B.取少量样品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C.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看是否变色D.取少量样品,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解析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只需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碳酸钠。
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稀酸(如稀盐酸、稀硫酸),若有气体(二氧化碳)放出,则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或将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可溶性的钡盐或钙盐,若生成难溶性的碳酸盐沉淀,则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可溶性物质,且它们的溶液都显碱性,所以通过溶解性和酸碱性,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手直接触摸。
故答案为B。
三、考查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例3 几位同学在实验室打扫卫生时,意外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的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
小刚的猜想:。
【实验探究】小丽和小刚设计探究实验,证明各自的猜想。
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实验时的现象: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步骤一取少量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有生成氢氧化钠已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二取少量上述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色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得出结论:小丽的猜想正确。
【实验反思】下列物质能代替探究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填序号)。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性质决定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课后习题 1. 为了飞艇的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A. 空气B. 氧气C. 氦气D. 二氧化碳解析要使飞艇飞起,充入气体的密度一定要比空气小,而且该气体的性质要稳定。
氦气是属于稀有气体的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爆炸,且密度比空气小很多。
故答案为C。
2.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放置片刻后,饮料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A. 氮气B. 氧气C. 水蒸气D. 二氧化碳解析因为从冰箱中拿出来的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
故答案为C。
请根据空气中有关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在下表中填空。
保护气、制化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与用途,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高温、高能量条件下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用于制化肥;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氩气——蓝紫色光;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氙气——特强白光),可用于霓虹灯和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且化学性质很稳定,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答案氧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氩气用于霓虹灯、激光技术氦气点拨上述三道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准确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并能根据这些性质了解其相应的用途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题 1.以下关于氮气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可用于充氮灯泡B. 氮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来制取多种化肥和炸药C. 空气中约78%是氮气,氮气能供给呼吸D. 可利用液氮给手术刀降温,作制冷剂2. 相信你能“举一反三”。
“举一”:空气可用于制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
“反三”:请你举出实例,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
(1)空气中含有氧气:。
(2)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离子的检验及简单的物质推断
离子的检验及简单的物质推断一、离子的检验例 1 有一种无色液体,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该溶液中一定有A. 一定含有SO 24 B 一定含有CO 23- C. 一定含有Ag + D 可能含有Ag +或SO 24变试题1.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则固体中含有碳酸根离子B .向某固体中加入熟石灰研磨,闻到刺激性气味,则固体中含有铵根离子C .向某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则该溶液为酸性溶液D .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有Cl —,先加稀盐酸除去氢氧根离子,再加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Cl —2.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 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 .只含有Mg2+、SO42-B .一定含有K+、Mg2+、Cl-、SO42-C .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D .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3.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有三种 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C.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硝酸钙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思考题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Cl-、Ca2+、Zn2+、CO32-、SO42-,现取两份溶液各100mL分别进行如下实验: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沉淀物6.63g,经足量硝酸洗涤、干燥后, 沉淀质量为4.66g;在所得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有关原溶液的论断不正确的是A.Cl-一定存在B.CO32-和SO42-一定存在,且二者的个数比为1:2C.Zn2+和Ca2+一定不存在D.100mL溶液中K+的质量不小于2.34g二、简单推断例1 7分某无色溶液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质;某化学小组为探究该溶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I:取无色溶液少量,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过滤,得白色滤渣和无色滤液;Ⅱ:向步骤I所得白色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Ⅲ:向步骤I所得无色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⑴通过步骤I、II可知该溶液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⑵步骤I中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判断的物质有 ;要证明其是否存在,可采取的操作是若有多种物质,任选一种证明;变试题1.6分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 Na2CO3 、B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已知,步骤Ⅰ中无明显现象;步骤Ⅱ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步骤Ⅲ可观察到有气体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包固体中以定不存在的物质有;2写出步骤Ⅱ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步骤Ⅱ所得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4以上步骤完成后,还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具体做法是: ;2.6分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3.6分某无色废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探究其组成,小亮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1取少量废液放入试管中,滴加1-2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并有气泡产生;根据以上实验,小亮同学得出结论:无色废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可能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小强同学认为小亮的结论不正确,无色废液中可能还含有 ,证据是;2小亮同学继续开展实验,验证出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钠;正确的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无色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再,有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该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现有一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氯化钡、氢氧化钾、硝酸钾、氯化镁、氯化铵、硫酸铜中的几种混合而成;为证明其组成,做如下实验:1取一定量该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液体;过滤得白色沉淀①,无色滤液①;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 _;2向无色滤液①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无任何现象;再加入过量的某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白色沉淀②,无色滤液②,则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 ;3向无色滤液②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然后将所得的液体蒸干,得到固体A;如果固体A中只含有2种元素,原混合物中一定还不含有_ _,则加入的碳酸盐溶液是___ ___;5.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CuSO4、CaCO3、BaCl2、Na2SO4、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证明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白色沉淀可能是 ,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 ;2向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3将实验1中得到的滤液分成两份,将实验2中产生的无色气体先通入其中的一份,无沉淀产生;气体导出后再通入另一份滤液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过滤;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实验2中产生的气体里含有 ;4向实验3中过滤后所得的滤液里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此现象推断,原混合物中一定还含有 ,根据实验全过程推断,原混合物中还含有 ;6.某白色粉末状固体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溶液乙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为探究它们的成分,某化学小组开展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A呈_______填“酸性”、“中性”、“碱性”;步骤Ⅱ中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_______ 2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滤液C中除了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3根据步骤Ⅳ不能确定固体甲中某物质一定存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现象;6.已知在某化肥K2SO4样品中可能混入了NH4Cl、NH4NO3、K2CO3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推测混入的物质种类,现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1常温下,气体B水溶液的pH 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7.2实验步骤②的现象证明可能混入的三物质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3根据上述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E中存在的溶质有写化学式4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 NH4Cl、NH4NO3、K2CO3三种物质中,还不能确定是否混入化肥K2SO4样品中物质是写化学式5要进一步推理化肥样品中的物质,可用溶液E再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7.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炭粉、氧化铜、氧化铁、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①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把适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试推断:8.1该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_.9.2该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______,为证实该物质是否存在,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8.某碳酸钾固体样品,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钾、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B是______,步骤②中放出的气体是______.2杂质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_.3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基本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可以确定物质中元素的质量,推测不纯物质中杂质的质量等,这对于现实生活与化学实验有着重要意义。
例题 铝是食品污染源之一,每人每日的摄入量应控制在0.004 g 以下。
若在1 kg 米面食品中加入明矾2 g 【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 4)2·12H 2O ,相对分子质量为474】,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指的是 (填字母)。
a .铝元素b .铝单质c .铝合金d .只有明矾(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K ∶Al ∶S ∶O ∶H =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如果某人一天吃了100 g 上述面食品,通过计算说明其摄入的铝的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解析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K ∶Al ∶S ∶O ∶H =24:320:64:27:39)241(:)2016(:)232(:27:39=⨯⨯⨯。
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每天铝元素的摄入量=g gg 21000100⨯×5.7%=0.0114 g >0.004 g ,所以超标。
答案 (1)a (2)39:27:64:320:24 5.7% (3)一天吃超过100 g 上述面食品,摄入的铝的量是0.0114 g ,超过安全摄入量。
变式1 现有某不纯的尿素【CO(NH 2)2】样品(杂质中不含氮),其中尿素的质量分数为60%,求此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解析 此题涉及的是不纯物质,这个不纯的物质中主要物质是尿素,同学们应认真理解尿素的质量分数为60%的真正含义,它是指在100 g 样品中含有60 g 尿素,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我们先不妨求100 g 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由题意可知,样品中的氮元素都来自于存在于尿素,而尿素的质量已经知道,氮元素的质量应等于尿素的质量乘以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60 g ×28/60×100%=28 g ,知道了氮元素的质量与样品的总质量,我们就可以方便地求出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实验探究中和反应
实验探究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应用以及实验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热点,而最常见的中和反应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考试题常以这个反应去诠释中和反应知识。
例题小何进行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的实验,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才发现忘记了加入指示剂。
为了判断该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他进行了如下探究:(1)提出问题:小何要探究的问题是。
(2)猜想与假设:所得溶液可能显碱性,也可能显酸性,还可能显性。
若溶液显碱性,则溶液中使其显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
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要对所得溶液进行沉淀处理,你认为处理的方法是。
(3)实验与分析:小何从烧杯中取了部分反应后的溶液置于一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了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了溶液显中性的结论。
小张认为小何得出的结论不正确,你认为小张的理由是。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张取试管中的溶液做了 (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忽略不计) 的实验。
(4)交流拓展:第二天,小明也做同样的实验。
当他向氢氧化钠溶液加稀盐酸时,发现溶液有气泡冒出,你认为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1)该实验若不使用酸碱指示剂,就不易判定反应进行的程度,也不易直接判断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所以小何要探究的问题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2)酸碱中和反应,若完全中和,反应所得溶液就显中性,若酸过量则显酸性,若碱过量则显碱性,碱溶液里含有大量的OH-,若对碱性溶液进行沉淀处理,可以加入可溶性铜盐、可溶性铁盐等,然后滤去沉淀即可。
(3)在使用酚酞溶液鉴别溶液酸碱性时,若溶液显无色,则不能判断溶液是中性还是酸性。
正确的方法有:加活泼金属(看是否冒气泡)、加氢氧化钠溶液(看是否出现红色)、加碳酸盐(看是否冒气泡)等。
(4)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生成了碳酸钠。
参考答案(1)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溶液的酸碱性(2)中性 OH-滴加氯化镁溶液至无沉淀生成,然后过滤(3)盐酸过量时溶液也不变色取样,加入锌粒,观察现象等(4) Na2CO3+2HCl = 2NaCl+H2O+CO2↑变式题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了一定量的稀盐酸。
(完整版)初中化学经典例题及其讲解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讲解[例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A. Na2O+H2O=2NaOHB. KOH + NaNO3= NaOH + KNO3C. 2Ag + H2SO4(稀)=Ag2SO4 + H2↑D. 2Fe+6HCl=2FeCl3+3H2↑解析:A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2O、CaO、BaO、Na2O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NaNO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是:①两种反应物都可溶;B有错,KOH属于碱,3②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
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
答案:A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金属活动顺序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③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连接。
[例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初三化学压轴题典型例题
初三化学压轴题典型例题初三化学压轴题典型例题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成绩,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初三化学压轴题例题。
1. 某物质经过加热分解,产生氧气和钠元素。
试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解释为什么该反应是一种分解反应。
解答: 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2NaClO3 -> 2NaCl + 3O2。
这是一种分解反应,因为某物质被加热后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物质。
2. 一瓶含有酸性物质的溶液,当加入蓝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请问该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并给出解释。
解答: 该溶液是酸性溶液。
蓝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3. 下列哪种物质是一种化合物?铁、氧气、氯气、纯净水。
解答: 纯净水是一种化合物,由氢和氧元素组成。
4. 某实验室用物质A和物质B进行反应,产生物质C和物质D。
物质C和物质D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同于物质A和物质B。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反应?解答: 这是一种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5.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来调节pH值。
请解释什么是pH值,并说明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pH值范围。
解答: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pH值的范围是0-14,数值越小表示溶液越酸,数值越大表示溶液越碱。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这些典型的初三化学压轴题例题涵盖了化学反应、溶液性质和pH值等重要概念,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和考试前,多做类似的题目,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相信能够取得更好的化学成绩。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巧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巧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阶段一个重要定律,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它在求解化学问题中有多方面的应用. 下面举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一、确定物质的化学式例1 铜生锈的反应原理是2Cu + O 2 +H 2O+ACu 2(OH)2CO 3 ,A 所代表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 H 2 B. CO C. CO 2 D. CH 4解析 解答本题依据的原理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
生成物中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而反应物中含有2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还缺少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所以A 的化学式应为CO 2。
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未知物化学式时,一定要注意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答案为C 。
二、确定化学计量数(配平化学方程式)例2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xCO + Fe 3O 4yFe + qCO 2,则x 、y 分别是( )。
A . 4 3 B. 3 4 C. 2 3 D. 3 2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不变可知,y=3(反应前后铁原子的数目不变),x+q (反应前后碳原子的数目不变)x+4=2q (反应前后氧原子的数目不变),进一步计算得出x =4。
答案为A 。
三 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例3 有化学反应A + B = C + D ,已知A 、B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6和98,生成C 和D 的质量比为76 : 1,则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1B. 76C. 152D. 154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可知,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于A 、B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即C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为56 + 98 = 154。
又因为C 和D 两物质质量之比为76 : 1,故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217676154=+⨯。
答案为C 。
四 推知纯净物的组成例4 山茶油是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
【初中化学】碳循环的例题解析
【初中化学】碳循环的例题解析?? 1.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燃料中的碳?? 「解析」人体中的碳元素来自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
而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的有机物,故而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自由扩散?? 「解析」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呼吸作用是把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释放到大气中,自由扩散是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中交换的方式,蒸腾作用与碳循环无关。
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3.下列那种情况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中(?? )?? A. 燃烧。
?? B. 呼吸作用。
?? C. 光合作用。
?? D. 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 「解析」释放碳进入碳循环实质是指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燃烧、呼吸作用和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因此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的就是光合作用。
?? 「答案」C??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 )?? A.反复循环的?? B.单向运动的?? C.逐级递减的?? D.逐级递增的?? 「解析」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和残体****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再消化再合成,各种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经典例题讲解[例 1] 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A.Na2O+H2O= 2NaOHB.KOH + NaNO3= NaOH + KNO3C.2Ag + H2SO4(稀) =Ag2SO4 + H2↑D.2Fe+6HCl=2FeCl3+3H2↑解析: A 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K2O、 CaO、 BaO、 Na2O 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 有错, KOH属于碱,NaNO3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是:①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 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如水、气体和沉淀。
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 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 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
答案: A说明: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①金属活动顺序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③ 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连接。
[例 2] 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A. 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B. 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C. 氧化反应,化合反应D. 置换反应,还原反应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
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点燃或三种分类法(如:2H2+O22H2O,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
显然,选项 A 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 B 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C 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 B[例 3] 表中 1~ 5 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1234 5酸硝酸硫酸盐酸酸式硫酸钠氢硫酸碱烧碱纯碱苛性钠碱式碳酸铜消石灰盐大理石胆矾纯碱蓝矾石灰石A. ①③④B. ②③⑤C. ④⑤D. ①③⑤解析: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 HNO3 24)、盐酸( HCl)、氢硫酸(2)、硫酸( H SO H S)都是由若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 NaOH)、苛性钠( NaOH)、消石灰 [ Ca(OH )2 ]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 Na2 3 3 4 2CO )、大理石、石灰石( CaCO),胆矾、蓝矾( CuSO?H O),它们由金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 NaHSO4)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 Cu2(OH )2CO3 ]属于碱式盐。
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 D【考点突破】【考点指要】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约占试题数目的 1/4 ,约占试卷分值的 1/5 。
考查的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上。
例如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结构和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的有关概念、质量守恒定理和化学用语等,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可采取分类法,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则可采取类比法,列表分析它们区别和联系。
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则可采取辩证的方法。
有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运用综合练习的习题复习法。
【典型例题分析】[例 1] 1 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B.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C.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D.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解析: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 D[例 2]1 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例解析: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 A 13]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C.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D.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解析: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 C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本讲主要内容】初中总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一)【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空气和水的比较表 1空气和水的比较空气水物质类别混合物纯净物N2占 78%,O2占 21%,稀有气体 0.94%,宏观:氢、氧元素组成物质组成CO20.03%, H2O0.03%等微观:水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体积分数)两个氢原子和一个O 原子构成的实验过程:红磷在空气里燃烧实验过程:电解水组点燃方程式: 4P+O22P2O5现象:黄白色黄、热、白烟,水面约通电方程式: 2H2O2H2↑ +O2↑现象:接正极的试管中放出气体使带成上升 1/5测结论:( 1) O2占空气体积的1/5 定( 2)红磷燃烧产物是P2O5 实( 3)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验矿物燃料燃烧,工厂废气排放污染源污染粉尘、气体(SO2、 CO、 NO2)污染物与火星木条复燃,接负极的试管中放出气体可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 2结论:(1)水由H、O 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 2 个 H 原子一个 O 原子构成;(2)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中施加农药、化肥的水的排放工业“三废” ,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防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加强对水质的检测;防治污染源。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治保护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2.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表 2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氧气 (O2) 2 2氢气 (H ) 二氧化碳 (CO ) 通常状况下:通常状况下:通常状况下: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比气重;轻;空气重;能溶于水;加难溶于水;熔、沸点很难溶于水;熔、沸点很低。
压、冷却易变成无色液低。
体和雪状固体——干冰。
干冰可直接气化。
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非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点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化学性质金属、金属等多种物质燃或加热条件下可跟许多烧,不能燃烧,且不助发生氧化反应,具有氧物质发生反应,具有可燃性呼吸;跟水反应;跟碱化性。
和还原性。
液反应。
制工业分离液态空气法。
电解水;分离水煤气;天然高温煅烧石灰石。
法制法:(物理变化)气等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实 原活泼金属和稀酸反应: 大理石(或石灰石)和 验 2KMnO 4Zn 2HCl ZnCl 2 H 2稀盐酸反应。
理室 K 2 MnO 4 MnO 2 O 2Zn H 2SO 4 (稀) CaCO 3 2HCl CaCl 2 制2 KClO 3MnO22 KCl3O 2ZnSO 4 H 2CO 2H 2O法装 置块状固体+液体→气体固体+固体气体启普发生器块状固体+液体→气体启普发生器收 集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检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不纯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验 燃时有爆鸣声。
用途供给呼吸;气割气焊; 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 灭火剂;致冷剂;人工 炼钢;液氧炸药等。
料;降雨;化工原料等。
生产盐酸;冶炼金属等。
3.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表 3CO 与 CO 2 比较名 二氧化碳 CO 2一氧化碳 CO称俗 碳酸气,固态时叫干冰煤气名物 理 性 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重,溶于水,凝 无色、无味气体,有剧毒,比 质 固点为 78.5 C空气轻,难溶于水化 学 性 ① 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可燃 性:质② 与水作用: H O COH CO点燃2CO 222CO O 2223③ 与碱作用: ② 还原性: 3CO Fe 2 O 3 高温CO 2 Ca (OH ) 2 CaCO 3H 2O④氧化性: C高温2CO2 Fe3CO 2CO 2是酸性氧化物。
COCuOCu CO 2是不成盐氧化物。
制 ① 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① 工业制法:碳不充分燃烧法CaCO 3 高温2C 点燃2COCaO CO 2O 2② 实验室制法② 水煤气法:CaCO 3 2HClCaCl 2 H 2 O CO 2高温C H 2O CO H 2用 作灭火剂,致冷剂,用于人工降雨,作化 作还原剂,冶炼金属、作气体途工原料燃料4.氢气、碳、一氧化碳的比较表 4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C COH 2化学反应方程点燃式2H 2 O22 H 2O可燃性淡蓝色火焰,放热,火反应现象焰上所罩干冷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化学反应方程式CuO H 2Cu H 2O还原性反应现象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5.有机化合物点燃2C O22CO2CO O2点燃2CO2 点燃C O2CO2无焰,发出白光,生成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浑浊的气体气体2CuO C高温CuO COCu CO22Cu CO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生成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的气体变浑浊的气体表 5 甲烷、酒精、醋酸的性质和用途俗名沼气酒精醋酸学名甲烷乙醇乙酸化学式CH4 2 5 3C H OH CH COOH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气体②密① 无色透明液体②有特殊① 无色透明液体②有强烈度比空气小③极难溶于气味③ 易挥发④易溶于水刺激性气味③易溶于水和水和多种有机化合物酒精④ 易结冰(冰醋酸)化学性质可燃性可燃性酸性,能使紫色蕊变红色点燃CO2+2H2O 点燃CH4+2O2 C2H5OH +3O2 2CO2+3H2O用途①用作燃料① 作燃料① 食醋中含有乙酸② 发电② 医用酒精作消毒剂② 有机溶剂③ 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来制③ 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生产醋酸、饮料、染料、香精等合成纤维、染料等④ 作有机溶剂制法秸杆、杂质等有机物发酵氧化发酵含淀粉的原料酒精酒精醋酸甲烷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形成、性质和主要用途煤石油形成古代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而的形成的元素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少量的氢、氮、硫和组成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分类合物煤焦炭干馏性质煤焦油(化学变化)焦炉气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还含有少量的硫、氧和氮等元素,是一种混合物汽油石油蒸馏煤油(物理变化)柴油润滑油等用途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料6.铁的化学性质发生的现象结论(1)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1)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