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个人课件yanhuan
合集下载
2024版《数学史》课件
2
归纳分类
中国古代数学家善于运用归纳分类的方法, 将数学问题按照其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 方法。
3
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古代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 法,即通过将数学问题与几何图形相结合, 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来辅助解决数学问 题。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能收 到奇效。
文化的相互影响。
研究方法
数学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等。其中,文献考证是数学 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解读,可以还原数学发展的历史 面貌;历史分析则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比较研究则侧重于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数学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数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 深入,未来数学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8
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与贡献
古希腊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
古希腊数学家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 奠定了数学的基础,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是几何学的经典之作,阿基米德则在数学分析 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注重实际应用。如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 一,包含了丰富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
抽象代数
拓扑学与微分几何
拓扑学研究空间的连续变换性质,微 分几何则将微积分与几何学相结合, 为现代数学和物理学提供了强大的工 具。
抽象代数研究代数结构的本质属性, 如群、环、域等,对现代数学和物理 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1/29
数学史演讲课件第二讲
数学推理是数学的核心,通过演绎推 理和归纳推理等方法,数学家们建立 了严密的数学体系。
02
中世纪数学
阿拉伯数学
阿拉伯数学是中世纪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数学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数学在代数、几何、三角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阿拉伯数学家 引入了代数的符号化表示,使得数学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数学史演讲课件第二讲
• 数学的起源 • 中世纪数学 • 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 • 现代数学的诞生 • 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01
数学的起源
数学的早期发展
01
02
03
计数与测量
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 追溯到计数和测量,用于 记录数量和度量长度、面 积、体积等。
几何学萌芽
古代人类在建筑、土地测 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对图 形和空间的认识,几何学 开始萌芽。
同时,代数问题开始与实际问 题相结合,推动了数学在实际 领域的应用。
解析几何的诞生
解析几何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 数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引入了坐标系 和变量观念,将几何图形与代数 方程相结合,为微积分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解析几何的诞生,使得几何问题 可以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同时也 促进了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
古印度数学家发展了十进 位制计数法和算术,对世 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数学的哲学思考
数学与哲学关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哲学有着 密切的联系。古代哲学家常常通过数 学来探讨世界本原、宇宙结构等问题。
数学推理
数学与现实世界
数学作为描述现实世界的工具,在物 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同时,数学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数学史PPT课件
流形、张量、微分形式 等基本概念介绍
外微分、变分法等基本 方法探讨
微分几何在物理学中应用
1
微分几何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应用
2
爱因斯坦场方程与黎曼几何的联系
时空弯曲与引力效应的解释
3
微分几何在物理学中应用
微分几何在其他物理学领域的应用举 例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领域的应用实 例
04
分析学领域里程碑式进展
高斯、波尔约、罗巴切夫斯基等人的贡献
非欧几何诞生及其意义
双曲几何
罗巴切夫斯基的创立,基于不同的平行公理
椭圆几何
黎曼的创立,考虑弯曲空间中的几何性质
非欧几何诞生及其意义
非欧几何的意义与影响 打破了欧几里得几何一统天下的局面
为现代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扑空间概念引入和性质探讨
拓扑空间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开集、闭集、邻域等基本概念介绍 连续映射、同胚等拓扑性质探讨
数学应用领域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也面临着 一些挑战,如数学模型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计算复杂性等。
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数学研究中仍有许多前沿问题有待解决,如P=NP问题、黎曼猜想等 ,这些问题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数学教育的创新与普及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 普及数学知识,提高全民数学素养。
数学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数学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推动科技进步。
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未来数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领域共同解决复 杂问题,推动数学研究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学史概论》课件
80%
理解数学的本质
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更好 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想。
100%
启发创新思维
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 ,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80%
培养综合素质
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应用能 力。
课程大纲概览
数学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介绍数学的起源、古代文明中的数学成就以及中 世纪数学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数学研究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数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各国 数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05
数学的应用
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生态学等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 于环境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06
结论
回顾课程重点
数学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01
从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文明的发展,探讨数学史的起源
和早期发展。
中世纪欧洲的数学成就
02
介绍阿拉伯数字的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以及几何学的
远古人类通过使用手指、石头或其他物品来计数,逐渐发 展出十进制、二进制等计数法。同时,他们还学会了使用 简单的工具进行长度、重量等度量。
图形与几何
在建筑、农业和天文等领域的需求推动下,人们开始研究 图形的性质和几何原理,如圆、三角形等的基本性质。
算术与代数
随着贸易和天文观测等活动的需要,算术和代数逐渐发展 起来,人们开始研究数的性质、运算规则以及方程的解法 。
《数学的历史》ppt课件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 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 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 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 《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 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 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 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
上的科学家。
5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
第一时期 数学形成时期
第二时期 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
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
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
2
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 当指头不敷应用时,人们开始采用“石头记 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直到距 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 相应的记数系统。早期记数系统有:古埃及 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 字;希腊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数码;印度
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 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 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 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 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 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
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 《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 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 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 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
上的科学家。
5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
第一时期 数学形成时期
第二时期 初等数学,即常量数学时期
第三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
第四时期
现代数学
2
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 当指头不敷应用时,人们开始采用“石头记 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直到距 今大约五千多年前,才出现了书写记数以及 相应的记数系统。早期记数系统有:古埃及 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 字;希腊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数码;印度
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 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 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 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 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 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
数学史演讲课件第一讲
论。
近代数学对后世影响
推动了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提供了理论 基础。
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 工具。
近代数学家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对后世数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05 现代数学发展
现代数学背景与特点
01
02
03
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 典数学面临危机,新的数 学思想和分支逐渐兴起。
特点
抽象化、公理化、形式化, 注重严谨性和普遍性,与 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研究领域
包括集合论、拓扑学、代 数学、数论、几何学、分 析学等。
现代数学代表人物及贡献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
分类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数学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按照地 域可以分为世界数学史、国别数学史等;按照时代可以分为古 代数学史、近代数学史、现代数学史等;按照研究领域可以分 为一般数学史、部门数学史等。
02 古代数学发展
古代数学起源与特点
起源
古代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 如农耕、建筑、商业等。人们在实践 中逐渐形成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数 方法。
中世纪数学家在面临困难和挑 战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后 世数学家树立了榜样,激发了 他们的创新精神。
04 近代数学发展
近代数学背景与特点
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的复苏 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特点
以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诞生为标志, 数学开始进入变量数学时期,研究 对象由常量转变为变量、由静态转 变为动态。
传承了数学文化
古代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 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人类智 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近代数学对后世影响
推动了物理学、天文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提供了理论 基础。
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 工具。
近代数学家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对后世数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
05 现代数学发展
现代数学背景与特点
01
02
03
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 典数学面临危机,新的数 学思想和分支逐渐兴起。
特点
抽象化、公理化、形式化, 注重严谨性和普遍性,与 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研究领域
包括集合论、拓扑学、代 数学、数论、几何学、分 析学等。
现代数学代表人物及贡献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
分类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数学史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按照地 域可以分为世界数学史、国别数学史等;按照时代可以分为古 代数学史、近代数学史、现代数学史等;按照研究领域可以分 为一般数学史、部门数学史等。
02 古代数学发展
古代数学起源与特点
起源
古代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 如农耕、建筑、商业等。人们在实践 中逐渐形成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数 方法。
中世纪数学家在面临困难和挑 战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后 世数学家树立了榜样,激发了 他们的创新精神。
04 近代数学发展
近代数学背景与特点
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艺术的复苏 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特点
以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的诞生为标志, 数学开始进入变量数学时期,研究 对象由常量转变为变量、由静态转 变为动态。
传承了数学文化
古代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 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人类智 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数学史演讲课件 第一讲
古代印度的数学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 的吠陀教,形成于前7世纪,鼎盛 于前6-4世纪。 4世纪后,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8、9世纪,婆罗门教逐渐发展 成为印度教。 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区 别,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 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 回,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 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数学史演讲
主讲人:林 寿教授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 E-mail:linshou@ 主页:/ls.asp、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 德国 《数学文摘》和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1978-1980年宁德师专学习,1984-1987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1998-2000年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拓扑学方向的科研项目先后20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优 秀专著出版基金等的资助,研究课题涉及拓扑空间论、集合论拓 扑、函数空间拓扑等,在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拓扑学论文 90多篇,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3部、教材2部,修订著作1部。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 1997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 200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福建省教学名师。
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
埃及人创造了连续3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发明了铜器、创造 了文字、掌握了较高的天文学和几何学知识,建造了巍峨宏伟的 神庙和金字塔。
古代埃及的数学
吉萨金字塔(公元前2600年)
(刚果,1978)
古代埃及的数学
莱茵德纸草书
莫斯科纸草书
古代埃及的数学
埃及纸草书
亚述帝国:前8世纪-前612年,建都尼尼微 (今伊拉
克的摩苏尔市)。
新巴比伦王国:前612-前53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
数学史简介ppt可编辑全文
数学史简介ppt
虽然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无理数,但他们却严 禁泄露这一重要的发现,原因是这一发现彻底摧毁 了学派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信念:“万物皆数”。 他们认为:“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因 此,没有数既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 物”。但要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仅指整 数,而分数是被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但是很不幸, 是他们自己发现了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长度之比 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即现在所说的有理数)表 示,也就是找不到一个数(指整数或整数之比,即 有理数)使它平方后等于2,这就动摇了他们“万物 皆数”的根本信念。他们无法解释到底世界发生了 什么事情,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数学史简介ppt
奇妙的自然数
1 , 2 , 3 , 4 , 5 ,……这些简简单单的自然数, 是我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识的。它们是那样 自自然然,因而显得平淡无奇。但我们如果认 真研究一下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 聪明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的时候就会巧算自 然数列之和,这正是由于他对自然数有深刻的 了解。高斯小时候在德国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 数学老师是位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瞧不起穷人 的孩子,从不认真教他们,甚至还打骂学生。 有一天,他情绪很坏,一上课就命令学生做加 法,从1一直加到100数,学史谁简介算ppt 不到就不准回家。
随着对于数的认识的发展,无理数终于在人们心目
中取得合法地位,并逐渐发展了实数的严格理论。关
于实数理论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之
中。
数学史简介ppt
中国传统数学中的无理数产生于开方不尽和圆 周率的计算。不过由于中国古算与古希腊数学有 着不同的传统,希腊人总是将数与形截然分开, 对涉及无限的问题总是持有恐惧的态度。中国算 学中数与形是有机统一的,中国人自始至终对关 于无限的问题总是泰然处之,能够正视无理数。
虽然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无理数,但他们却严 禁泄露这一重要的发现,原因是这一发现彻底摧毁 了学派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信念:“万物皆数”。 他们认为:“人们所知道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数,因 此,没有数既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事 物”。但要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仅指整 数,而分数是被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但是很不幸, 是他们自己发现了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长度之比 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即现在所说的有理数)表 示,也就是找不到一个数(指整数或整数之比,即 有理数)使它平方后等于2,这就动摇了他们“万物 皆数”的根本信念。他们无法解释到底世界发生了 什么事情,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数学史简介ppt
奇妙的自然数
1 , 2 , 3 , 4 , 5 ,……这些简简单单的自然数, 是我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认识的。它们是那样 自自然然,因而显得平淡无奇。但我们如果认 真研究一下这些数字,就会发现其中妙趣横生。 聪明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的时候就会巧算自 然数列之和,这正是由于他对自然数有深刻的 了解。高斯小时候在德国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 数学老师是位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瞧不起穷人 的孩子,从不认真教他们,甚至还打骂学生。 有一天,他情绪很坏,一上课就命令学生做加 法,从1一直加到100数,学史谁简介算ppt 不到就不准回家。
随着对于数的认识的发展,无理数终于在人们心目
中取得合法地位,并逐渐发展了实数的严格理论。关
于实数理论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之
中。
数学史简介ppt
中国传统数学中的无理数产生于开方不尽和圆 周率的计算。不过由于中国古算与古希腊数学有 着不同的传统,希腊人总是将数与形截然分开, 对涉及无限的问题总是持有恐惧的态度。中国算 学中数与形是有机统一的,中国人自始至终对关 于无限的问题总是泰然处之,能够正视无理数。
数学史演讲课件第三讲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06
结论
数学史的启示
数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 程,各个时期的数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和 创新,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础。
算术与代数
古印度数学在算术和代数方面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如零的引入和使用。
几何学与三角学
古印度数学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 也有所贡献,如球面三角学的发展。
古中国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01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丰富,其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
代表性的经典。
算筹与算法
02
古中国数学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发展出了各种算法和技巧。
微积分的创立
总结词
微积分是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函数的变化率和积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详细描述
微积分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当时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 本理论。微积分的创立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物理、工程和经 济等领域的应用。
随着数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未来的数学教育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提供更好的 条件。
随着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的数学研究将更加注重探索数学 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数学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数学基础的危机引发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数学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探讨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06
结论
数学史的启示
数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 程,各个时期的数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和 创新,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础。
算术与代数
古印度数学在算术和代数方面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如零的引入和使用。
几何学与三角学
古印度数学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 也有所贡献,如球面三角学的发展。
古中国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01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丰富,其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
代表性的经典。
算筹与算法
02
古中国数学使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发展出了各种算法和技巧。
微积分的创立
总结词
微积分是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函数的变化率和积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详细描述
微积分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当时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 本理论。微积分的创立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物理、工程和经 济等领域的应用。
随着数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未来的数学教育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提供更好的 条件。
随着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的数学研究将更加注重探索数学 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数学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数学基础的危机引发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数学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 探讨数学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1 2 n
• 进一步考虑一个方程根的置换群中某些置换组成的 “子群”。这个群,伽罗瓦称之为“方程的群”,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伽罗瓦群”。它的含义如 下:考虑由方程系数的 有限次加、减、乘、除运 算可能得到的一切表达式的集合。这个集合,现在 F = Q( 叫方程的“基本域”,并记a1 , a2 ,L, an ) 为 a1 , a2 , L , an ,Q为有理数域, 是 方程的系数,但伽罗瓦没有用“域”这个名称。伽 罗瓦群就是由方程的根的置换群中这样一些置换构 成的子群,这些置换保持方程的根以F的元素为系 数的全部代数关系不变。我们以四次方程为例来说 明这个重要的概念p210 ~p211
• 需要指出,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就意味着在此关系中根 需要指出,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 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伽罗瓦群刻画了方程的根的对称性。 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伽罗瓦群刻画了方程的根的对称性。 伽罗瓦于是指出,方程的群(即伽罗瓦群) 伽罗瓦于是指出,方程的群(即伽罗瓦群)与它是否根式可 解存在着本质联系,对方程的群的认识, 解存在着本质联系,对方程的群的认识,是解决全部根式可 解问题的关键。伽罗瓦证明, 解问题的关键。伽罗瓦证明,当且仅当方程的群满足一定的 条件(即方程的群是可解群) 方程才是根式可解的, 条件(即方程的群是可解群)时,方程才是根式可解的,也 就是他找到了方程根式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就是他找到了方程根式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伽罗瓦攻克的难题虽然是三百年前的老问题, 伽罗瓦攻克的难题虽然是三百年前的老问题,但他的思想却 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工作可以看成是近世代数的发端。 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工作可以看成是近世代数的发端。 这不只是因为它解决了方程根式可解性这样一个难题, 这不只是因为它解决了方程根式可解性这样一个难题,更重 要的是群概念的引进导致了代数学在对象、 要的是群概念的引进导致了代数学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 深刻变革。 深刻变革。
Ba(八 Ba(八) 代数学的新生概况
曾艳欢 2008101107
1 ,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p208
• 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把代数学看成是解代数方程的学问。直到19世 纪初,代数研究仍未超出这个范围。不过这时数学家们的注意力集中在 了五次和高于五次的代数方程上。 一、二次方程的解法古巴比伦人就已掌握。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将二 次方程的理论系统化。三、四次方程的求解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解决。 当拉格朗日宣称“不可能用根式解四次以上方程”后半个世纪,其猜测 终于在1824年由来自挪威的年青数学家阿贝尔完全证实。阿贝尔 阿贝尔在粉 阿贝尔 粹了人们对根式求解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奢望之后,并没有忘记给出一 些特殊的能用根式求解的方程,其中的一类现在被称为“阿贝尔方程”。 在此过程中,阿贝尔已在实际上引进了“域”这一重要的近世代数思想。 然而数学家们并不满足,他们又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特殊方程能够 用根式来求解?在其1829-1831年间完成的几篇论文中,一位同样年青 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对此做出了解答。 • •
• 在哈密顿建立四元数的同时,德国格拉斯曼也在试图对复数作出 推广,与哈密顿相比,格拉斯曼的推广更为大胆。他实际上涉及 的是n维向量空间。他的“扩张的量”就是一种有n个分量的超复 数。p216格拉斯曼还讨论了超复数之间的混合积。在1855年的一 篇文章中,格拉斯曼对超复数给出了16种不同类型的乘积。他对 这些乘积作了几何解释,并给出了它们在力学、磁学和结晶学等 方面的应用。 将复数推广到超复数的一个重要动力原本来源于物理中力学计算 的需要。格拉斯曼的超复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他 的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忽视了。四元数倒是很快吸引 了人们的注意力,但它却不适合物理学家的需要。将四元数改造 成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工具的第一步,是由英国数学物理学家麦克 斯韦迈出的。他将四元数结构区分为数量部分和向量部分,并在 此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向量分析,不过他还是没有把向量与四元 数完全分开,仍然经常把四元数作为基本的数学实体
• 有趣的是,魏尔斯特拉斯在1861年证明: 有有限个基元素的实系数或复系数线性 结合代数,如果要服从乘积定律和乘法 交换律,就只有实数代数和复数代数。 这才使人们了解到为什么寻求“三维复 数”的努力是徒劳的。
• •
19世纪中后叶,代数学还开拓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布尔代数。 早在17世纪,莱布尼兹就试图建立一种推理代数,通过演算完成一切正确的 推理过程。但是莱布尼兹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莱布尼兹提出的逻辑数学化 的思想在两个世纪后才获得实质性进展。英国数学家布尔的逻辑代数即现今 所称的“布尔代数”基本上完成了逻辑的演算工作。 布尔的逻辑代数建立于“谓词量化”的基础上。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所讨 论的命题是一种具有“主-谓”形式的命题,在其三段论的各种基本形式中, 只有主词是被量化的。19世纪上半叶,一些逻辑学家在对逻辑形式做出新的 分析后,发现实际判断不但要考虑主词的量,而且也要考虑谓词的量。将谓 词量化的努力使人们想到可以用等式来处理命题,从而为布尔的逻辑代数作 了技术上的准备。 布尔的逻辑代数首先是作为一种类演算建立起来的,后来,布尔又对它作了 命题演算和概率演算的解释。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集合。布尔建立了类 的符号表示和运算定律,在他的系统中,大部分运算规律在形式上类似于普 通代数的规则,但有一条是逻辑代数所特有的。那就是:不在类x中的元素组 成的类(1 – x )与类x的乘积为零。这实际相当于x2 = x。需要注意的是,这 里涉及的不是普通的数值运算,故无由得出类x是空类0或全类1。因此,布尔 的系统并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二值代数。 在布尔之后,一些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又对他的逻辑演算作了改进和发展。其 中比较重要的如:杰文斯改进了相加的类必须不相交的限制;皮尔斯则区分 了命题和命题函数,并引入了两个变量的命题函数;在施罗德的三大卷《逻 辑代数讲义》(1890-1905)中,布尔代数更是发展到了顶峰。 1879年,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开创了数理逻辑研究的另一种传统,即数学基 础传统。他的目标不是把数学应用于逻辑以实现逻辑规律和逻辑推理的数学 化,而是利用精密化的逻辑为数学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
• 哈密顿的四元数形如 i j k,其中 为实数,i,j,k满 , , 足 i 2=j2=k2=-1 ij= -ji =k ,jk= -kj=i ,ki= -ik=j 两个四元数相乘可以根据上面的规则仿照复数乘法那 样去做,例如,设 p=1+2i+3j+4k , q=4+3i+2j+k, 则 pq=(1+2i+3j+4k)( 4+3i+2j+k) =-12+6i+24j+12k qp=( 4+3i+2j+k) (1+2i+3j+4k) =-12+16i+4j+22k 可见 ,但哈密顿证明了四元数乘法具有“结合性”, 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个术语。 四元数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构造的不满足乘法交换律的 数系。四元数本身虽然没有广泛的应用,但它对于代 数学的发展来说是革命性的。哈密顿的作法启示了数 学家们,他们从此可以更加自由地构造新的数系,通 过减弱、放弃或替换普通代数中的不同定律和公理, 就为众多代数系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在哈密顿之后, 各种新的超复数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x2 x3
n−2
x3 x1
x4 x2
我们说头两个置换按上述顺序作成的“乘积”就是第三个置换, 即 。对于四次方程的情形,易知共有4!=24个可能的置换。这些 置换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而其中任意两个置换的乘积仍是原来集 x + a x + a x +L+ a = 0 合中的一个置换,伽罗瓦称之为“群”。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群” 的定义,不过它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群(置换群)所作的定义,还 不是抽象群的一般定义。但伽罗瓦正是利用他提出的群的概念来解 决方程根式可解性问题的。
•
独立于四元数的三维向量代数和向量分析,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 数学物理学家吉布斯和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亥维赛创立的。他们两人对这 个课题的发展结果,除了记法外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他们提出的思想, 一个向量只是四元数的向量部分,但独立于任何四元数。因此,向量 是 =ai+bj+ck 其中i,j,k是分别沿 轴的单位向量,a,b,c是三个实数,称 , , 为向量的分量。两个向量的和仍是一个向量,它的分量就是相加的两个 向量相应分量的和。 向量的乘法有两种,一种是数量乘法,用“·”表示,也称为“点乘”, 在这种情形中,i,j,k满足 , , i·i= j·j= k·k=1 i·j= j·i= i·k=k·i= j·k= k·j=0 因此,把 a’i+b’j+c’k点乘就得到 · =aa’+bb’+cc’ 这个乘积不再是向量而是一个数量,称为数量积。所以。两个向量的数 量乘法与两个实数或复数或四元数的乘法都不同,它不满足封闭性。 向量的另一种乘法是向量积,用“×”表示,也称为“叉乘”,在这种 情形中,i,j,k满足 , , i×i= j×j= k×k=0 i×j=k j ×i=-k j×k=i k×j=- i k×i=j i×k=-j 因此,把和叉乘就得到 × = i +( )j +( )k 它也可写成行列式的形式 两个向量的向量积是一个向量,它的方向垂直于和所决定的平面,且指 向通过较小的角度转到时右手螺旋所指的方向。
2 ,从四元素到超复数
• 四元数的发现是伽罗瓦提出群的概念后,19世纪代数学最重大 四元数的发现是伽罗瓦提出群的概念后, 世纪代数学最重大 的事件。四元数是推广平面复数系结构的产物。 的事件。四元数是推广平面复数系结构的产物。 当数学家们在19世纪初开始接受复数的几何表示之后,他们意识 到复数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平面上的向量。而且这种表示有一个 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人们从此不必几何地作出向量运算,就能 通过代数的方法研究它们。然而事实却使数学家们很快发觉,他 们无法在三维情况下找到复数的一个类似物。 在寻找复数三维推广的数学家中,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 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1837年 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 曾把复数处理成实数的有序数偶,并希望通过推广这种有序数偶 的思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5年的努力,发现自己所要找的新 数组应包含四个分量,而且必须放弃乘法的交换性。他命名为四 元数是将一个n 次方程 的 n个根 x1 , x2, L , xn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排 列或称“置换”。 我们以四次方程的四个根 x1 , x2, x3 , x4 为例,在包含这些 的任何表达 式中交换 和 就是一个置换,用 x1 x2 x3 x4 来表示。 另一个置换用
• 进一步考虑一个方程根的置换群中某些置换组成的 “子群”。这个群,伽罗瓦称之为“方程的群”,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伽罗瓦群”。它的含义如 下:考虑由方程系数的 有限次加、减、乘、除运 算可能得到的一切表达式的集合。这个集合,现在 F = Q( 叫方程的“基本域”,并记a1 , a2 ,L, an ) 为 a1 , a2 , L , an ,Q为有理数域, 是 方程的系数,但伽罗瓦没有用“域”这个名称。伽 罗瓦群就是由方程的根的置换群中这样一些置换构 成的子群,这些置换保持方程的根以F的元素为系 数的全部代数关系不变。我们以四次方程为例来说 明这个重要的概念p210 ~p211
• 需要指出,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就意味着在此关系中根 需要指出,保持根的代数关系不变, 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伽罗瓦群刻画了方程的根的对称性。 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伽罗瓦群刻画了方程的根的对称性。 伽罗瓦于是指出,方程的群(即伽罗瓦群) 伽罗瓦于是指出,方程的群(即伽罗瓦群)与它是否根式可 解存在着本质联系,对方程的群的认识, 解存在着本质联系,对方程的群的认识,是解决全部根式可 解问题的关键。伽罗瓦证明, 解问题的关键。伽罗瓦证明,当且仅当方程的群满足一定的 条件(即方程的群是可解群) 方程才是根式可解的, 条件(即方程的群是可解群)时,方程才是根式可解的,也 就是他找到了方程根式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就是他找到了方程根式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伽罗瓦攻克的难题虽然是三百年前的老问题, 伽罗瓦攻克的难题虽然是三百年前的老问题,但他的思想却 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工作可以看成是近世代数的发端。 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的工作可以看成是近世代数的发端。 这不只是因为它解决了方程根式可解性这样一个难题, 这不只是因为它解决了方程根式可解性这样一个难题,更重 要的是群概念的引进导致了代数学在对象、 要的是群概念的引进导致了代数学在对象、内容和方法上的 深刻变革。 深刻变革。
Ba(八 Ba(八) 代数学的新生概况
曾艳欢 2008101107
1 ,代数方程的可解性与群的发现p208
• 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家把代数学看成是解代数方程的学问。直到19世 纪初,代数研究仍未超出这个范围。不过这时数学家们的注意力集中在 了五次和高于五次的代数方程上。 一、二次方程的解法古巴比伦人就已掌握。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将二 次方程的理论系统化。三、四次方程的求解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解决。 当拉格朗日宣称“不可能用根式解四次以上方程”后半个世纪,其猜测 终于在1824年由来自挪威的年青数学家阿贝尔完全证实。阿贝尔 阿贝尔在粉 阿贝尔 粹了人们对根式求解五次以上代数方程的奢望之后,并没有忘记给出一 些特殊的能用根式求解的方程,其中的一类现在被称为“阿贝尔方程”。 在此过程中,阿贝尔已在实际上引进了“域”这一重要的近世代数思想。 然而数学家们并不满足,他们又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特殊方程能够 用根式来求解?在其1829-1831年间完成的几篇论文中,一位同样年青 的法国数学家伽罗瓦对此做出了解答。 • •
• 在哈密顿建立四元数的同时,德国格拉斯曼也在试图对复数作出 推广,与哈密顿相比,格拉斯曼的推广更为大胆。他实际上涉及 的是n维向量空间。他的“扩张的量”就是一种有n个分量的超复 数。p216格拉斯曼还讨论了超复数之间的混合积。在1855年的一 篇文章中,格拉斯曼对超复数给出了16种不同类型的乘积。他对 这些乘积作了几何解释,并给出了它们在力学、磁学和结晶学等 方面的应用。 将复数推广到超复数的一个重要动力原本来源于物理中力学计算 的需要。格拉斯曼的超复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但他 的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忽视了。四元数倒是很快吸引 了人们的注意力,但它却不适合物理学家的需要。将四元数改造 成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工具的第一步,是由英国数学物理学家麦克 斯韦迈出的。他将四元数结构区分为数量部分和向量部分,并在 此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向量分析,不过他还是没有把向量与四元 数完全分开,仍然经常把四元数作为基本的数学实体
• 有趣的是,魏尔斯特拉斯在1861年证明: 有有限个基元素的实系数或复系数线性 结合代数,如果要服从乘积定律和乘法 交换律,就只有实数代数和复数代数。 这才使人们了解到为什么寻求“三维复 数”的努力是徒劳的。
• •
19世纪中后叶,代数学还开拓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即布尔代数。 早在17世纪,莱布尼兹就试图建立一种推理代数,通过演算完成一切正确的 推理过程。但是莱布尼兹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莱布尼兹提出的逻辑数学化 的思想在两个世纪后才获得实质性进展。英国数学家布尔的逻辑代数即现今 所称的“布尔代数”基本上完成了逻辑的演算工作。 布尔的逻辑代数建立于“谓词量化”的基础上。传统的亚里士多德逻辑所讨 论的命题是一种具有“主-谓”形式的命题,在其三段论的各种基本形式中, 只有主词是被量化的。19世纪上半叶,一些逻辑学家在对逻辑形式做出新的 分析后,发现实际判断不但要考虑主词的量,而且也要考虑谓词的量。将谓 词量化的努力使人们想到可以用等式来处理命题,从而为布尔的逻辑代数作 了技术上的准备。 布尔的逻辑代数首先是作为一种类演算建立起来的,后来,布尔又对它作了 命题演算和概率演算的解释。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集合。布尔建立了类 的符号表示和运算定律,在他的系统中,大部分运算规律在形式上类似于普 通代数的规则,但有一条是逻辑代数所特有的。那就是:不在类x中的元素组 成的类(1 – x )与类x的乘积为零。这实际相当于x2 = x。需要注意的是,这 里涉及的不是普通的数值运算,故无由得出类x是空类0或全类1。因此,布尔 的系统并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二值代数。 在布尔之后,一些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又对他的逻辑演算作了改进和发展。其 中比较重要的如:杰文斯改进了相加的类必须不相交的限制;皮尔斯则区分 了命题和命题函数,并引入了两个变量的命题函数;在施罗德的三大卷《逻 辑代数讲义》(1890-1905)中,布尔代数更是发展到了顶峰。 1879年,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开创了数理逻辑研究的另一种传统,即数学基 础传统。他的目标不是把数学应用于逻辑以实现逻辑规律和逻辑推理的数学 化,而是利用精密化的逻辑为数学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
• 哈密顿的四元数形如 i j k,其中 为实数,i,j,k满 , , 足 i 2=j2=k2=-1 ij= -ji =k ,jk= -kj=i ,ki= -ik=j 两个四元数相乘可以根据上面的规则仿照复数乘法那 样去做,例如,设 p=1+2i+3j+4k , q=4+3i+2j+k, 则 pq=(1+2i+3j+4k)( 4+3i+2j+k) =-12+6i+24j+12k qp=( 4+3i+2j+k) (1+2i+3j+4k) =-12+16i+4j+22k 可见 ,但哈密顿证明了四元数乘法具有“结合性”, 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个术语。 四元数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构造的不满足乘法交换律的 数系。四元数本身虽然没有广泛的应用,但它对于代 数学的发展来说是革命性的。哈密顿的作法启示了数 学家们,他们从此可以更加自由地构造新的数系,通 过减弱、放弃或替换普通代数中的不同定律和公理, 就为众多代数系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在哈密顿之后, 各种新的超复数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x2 x3
n−2
x3 x1
x4 x2
我们说头两个置换按上述顺序作成的“乘积”就是第三个置换, 即 。对于四次方程的情形,易知共有4!=24个可能的置换。这些 置换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而其中任意两个置换的乘积仍是原来集 x + a x + a x +L+ a = 0 合中的一个置换,伽罗瓦称之为“群”。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群” 的定义,不过它只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群(置换群)所作的定义,还 不是抽象群的一般定义。但伽罗瓦正是利用他提出的群的概念来解 决方程根式可解性问题的。
•
独立于四元数的三维向量代数和向量分析,是在19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 数学物理学家吉布斯和英国数学物理学家亥维赛创立的。他们两人对这 个课题的发展结果,除了记法外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他们提出的思想, 一个向量只是四元数的向量部分,但独立于任何四元数。因此,向量 是 =ai+bj+ck 其中i,j,k是分别沿 轴的单位向量,a,b,c是三个实数,称 , , 为向量的分量。两个向量的和仍是一个向量,它的分量就是相加的两个 向量相应分量的和。 向量的乘法有两种,一种是数量乘法,用“·”表示,也称为“点乘”, 在这种情形中,i,j,k满足 , , i·i= j·j= k·k=1 i·j= j·i= i·k=k·i= j·k= k·j=0 因此,把 a’i+b’j+c’k点乘就得到 · =aa’+bb’+cc’ 这个乘积不再是向量而是一个数量,称为数量积。所以。两个向量的数 量乘法与两个实数或复数或四元数的乘法都不同,它不满足封闭性。 向量的另一种乘法是向量积,用“×”表示,也称为“叉乘”,在这种 情形中,i,j,k满足 , , i×i= j×j= k×k=0 i×j=k j ×i=-k j×k=i k×j=- i k×i=j i×k=-j 因此,把和叉乘就得到 × = i +( )j +( )k 它也可写成行列式的形式 两个向量的向量积是一个向量,它的方向垂直于和所决定的平面,且指 向通过较小的角度转到时右手螺旋所指的方向。
2 ,从四元素到超复数
• 四元数的发现是伽罗瓦提出群的概念后,19世纪代数学最重大 四元数的发现是伽罗瓦提出群的概念后, 世纪代数学最重大 的事件。四元数是推广平面复数系结构的产物。 的事件。四元数是推广平面复数系结构的产物。 当数学家们在19世纪初开始接受复数的几何表示之后,他们意识 到复数可以用来表示和研究平面上的向量。而且这种表示有一个 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人们从此不必几何地作出向量运算,就能 通过代数的方法研究它们。然而事实却使数学家们很快发觉,他 们无法在三维情况下找到复数的一个类似物。 在寻找复数三维推广的数学家中,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 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1837年 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 曾把复数处理成实数的有序数偶,并希望通过推广这种有序数偶 的思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5年的努力,发现自己所要找的新 数组应包含四个分量,而且必须放弃乘法的交换性。他命名为四 元数是将一个n 次方程 的 n个根 x1 , x2, L , xn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排 列或称“置换”。 我们以四次方程的四个根 x1 , x2, x3 , x4 为例,在包含这些 的任何表达 式中交换 和 就是一个置换,用 x1 x2 x3 x4 来表示。 另一个置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