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摘
要: 通过 层序 地 层 学研 究 , 川 东北地 区下 三 叠统 飞仙 关 组划分 2个三 级层 序 ( Q 将 S 1和 S 2 , Q )8
个体 系域 , 分析 了飞仙 关组 三级 层序 的 岩相 古地 理 特征 和 演化 。研 究表 明 : Q1 序 时期 , 东北 S 层 川
地 区受晚二 叠世 长兴 末期 的 区域 构造 抬升 影响 ,一度 开宽 水深 的 台盆水 体逐 渐 变浅而 转化 为 开 阔
we . r gtesc n eoio f h i — re q e c y l S ) u o a d a dh t rc ma , l Dui eo dd p sin o et r odrs u n ec c s(Q2 ,d et r n o e l t 1 n h t t hd e e i t i e
台地 相 沉积 环境 , 中 台地 边缘 和 台 内的鲕 滩相 极 为发 育 , 形成 整 个 飞仙 关 组鲕 滩 的 主要 时期 , 其 是
其 中尤 以 海侵 期 的鲕 滩 最为 发 育 ; Q S 2层序 时期 , 由于 受极度 干 旱 炎热 的 气候 影 响 , 海平 面 下降 和
水循 环 受限及 台地 暴 露 , 东北地 区鲕 滩 消减 , 入 局 限和 蒸发 台地 沉积 环境 , 川 进 最后 沉 积地 貌 基本
C h n xng sa e o t r in n no t at r Sc ua a g i tg fLaePem a i rhe sen i h n,t e w a e nc e nd w i e be a e s lo , a d he sa t ro e de p a d c m hal w n t d po ii n l e o u i n c a g d fom a i a is t pe p a o m a is o h c o l e b a h de eo d he e sto a v l to h n e r b s fc e o o n— lt r fc e , f w ih o i e c v l pe n f t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溶蚀作用探讨
扬子旋 回
136
西 部 探矿 工 程
2018年 第 6期
代 地 层 时纪代 世 构 造 旋 回 构 造 运 动 构 造 层
Q 新 生 代 R
K
中生 代 J
T
P
C 古生 代 D
S O
N 喜 马拉 雅旋 回 喜 山 晚期
E
喜 山 早期
K2
Kt
燕 山 晚期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 国发 现 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 ,可采储量 已达到 5000xlOam。 左右 ,同时在开江一梁平 陆棚东侧发 现 了普光 、罗家 寨 、铁 山坡 、渡 口河等多个大 、中型天然气 田,这些鲕滩 气藏的可采储 量已超过千亿方 ,川东北 已成 为我 国油 气的勘探重点地 区之一 。所发现的气 田(藏 )主要是残 余鲕粒 白云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作用形成的孔 、洞 及缝 隙。飞仙关组发育 的鲕粒 白云岩 ,溶蚀孔洞 十分 发育,有效孔隙度可达 2O%以上 ,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厚 度较大 ,并且部分 I类储层厚度可达近百米 ,连续厚 度 的有 效 储 层 大 于 300me卜 。加 强 对 川 东 北 地 区 飞仙 关组碳 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及溶 蚀作用研究 ,厘清碳 酸盐 岩储 层 的成 因机理 具 有重要 意 义 。 1 区域地 质特 征 1.1 区域构 造特 征
一 段 :上部 为黄灰色薄层含泥质灰岩 、鲕状灰岩 , 灰岩含泥砂质重 ,局部形成泥质或砂质条带 ,具波状层 理及 斜 层 理 构 造 。下 部 为 青 灰 色 薄 层 状 泥 岩 、中层 状 泥灰岩反映了形成水体较深。形成于台盆一 台地相沉
收稿 日期 :2017—11-13 修 回日期 :2017—11-22 作者简介 :庄倩 (1985一),女(汉族 ),黑龙江哈尔滨人 ,工程师 ,现从 事矿产资源规划工作 。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鲕滩展布特征研究.
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鲕滩展布特征研究
2010-07-19
在川东南地区,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了飞仙关组和鲕滩的发育特征.飞仙关组发育完整,可以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底界面,均为Ⅱ型层序的岩性、岩相转换面.第1层序海侵期主要发育混积陆棚环境,从第1层序高位期开始研究区进入碳酸盐岩台地演化阶段,鲕粒滩开始发育.第1层序高位期至第2层序高位早期,主要为开阔台地沉积环境,灰岩和鲕粒灰岩为主要岩石类型;第2层序高位晚期,沉积局限台地环境的`紫红色泥页岩、白云岩夹石膏层.鲕粒滩主要发育于第1层序高位期和第2层序高位早期.第1层序高位期鲕滩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第2层序高位早期鲕滩则为北东-南西向展布.鲕粒滩分布以第2层序高位早期较佳,为潜在的最有利勘探层位.
作者:徐胜林陈洪德林良彪陈安清 Xu Shenglin Chen Hongde Lin Liangbiao Chen Anq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
都,610059 刊名:石油物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 年,卷(期):2009 48(6) 分类号:
P631.4 关键词:层序界面层序划分与特征鲕滩展布飞仙关组川东南地区sequence boundary sequence divi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of oolitic beach Feixianguan formation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川东奉节及周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相带演化
川东奉节及周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及相带演化腾飞;胡忠贵;刘忠保;蔡家兰;左洺滔【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摘要】根据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结合最新钻井资料,以岩石学、古生物及地球物理解释成果为基础,确定研究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早期的孤立碳酸盐台地模式和晚期的连陆碳酸盐台地模式,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前缘斜坡和陆棚/盆地等沉积相类型.通过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将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5个四级层序,建立了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演化规律表明,飞仙关期,自早期到晚期水体逐渐变浅,发生充填补齐的沉积作用,奉节地区沉积格局逐渐由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前缘斜坡-海槽相过渡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至飞仙关晚期完全准平原化为局限台地潮坪沉积.【总页数】9页(P23-31)【作者】腾飞;胡忠贵;刘忠保;蔡家兰;左洺滔【作者单位】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重庆;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武汉;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 [J], 邓雁;张延充;李忠;王勤耕;曹明;巫芙蓉;张翠兰;王玉华2.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地震相分析 [J], 章婷;王长城;李强3.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特征及演化 [J], 程锦翔;谭钦银;郭彤楼;邓萍;王瑞华;王正和4.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J], 段金宝;彭劲5.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J], 任婕;胡忠贵;胡明毅;李雄;庞艳荣;左洺滔;黄宇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3. 1 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技术 传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
编图单元, 一方面其跨度时间较长, 图件相对粗糙, 另一方面是其等时性较差, 很难真实地反映古地理 面貌和相带展布特征。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 层序 界面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不整合面或相关 整合面组成, 界面上发育有与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物 性标识, 能够加以识别。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界 面也有相关的物性标识, 也能识别。体系域是在海 平面统一上升或统一下降过程的地层旋回中形成 的, 具有强的等时性。因此, 依据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编制的层序- 岩相古地理图更具等时性、成因连续 性和勘探实用性, 并能较好地克服同时异相地层之 间 的 等 时 比 问 题 [ 7] 。
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
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
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
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
飞仙关组一段、 飞仙关组二段、 飞仙关组三段
66
岩性油气藏
第 19 卷 第 4 期
2007 年
李国军等: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67
盆、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 5 个 相带和包括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在内的 9 个亚相, 各亚相带按其岩性和沉积构造等特征再细分微相 ( 由于受篇幅限制, 对各亚相和微相特征不再细述) 。
表 1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划分简表 Table 1 Sedimentar y facies classification of Feixianguan For mation in nor theaster n Sichuan Basin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刘雁婷【摘要】为研究川东北地区黑池梁台地南江东—黑池梁、镇巴地区储层特征及差异性主控因素,开展了露头及新增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岩石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地震解释等工作.从沉积、成岩方面入手,系统对比与剖析了南江东—黑池梁及镇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储层厚度及物性的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地区在储层岩性、厚度、储集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认为古地貌及基底断裂、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均是造成储层差异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9页(P78-86)【关键词】储层特征;差异性成因;长兴组—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作者】刘雁婷【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勘探研究院,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0 引言四川盆地是海陆相叠合的沉积盆地,其油气资源主要蕴藏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1]。
据统计,世界上52%的油气储量富集在碳酸盐岩中。
近年来,随着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勘探,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礁滩气藏[2-3],特别是以普光、元坝、龙岗等为代表的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大中型气田的发现,使生物礁滩作为油气储集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4-6]。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台缘礁滩储层,特别是对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的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已从不同角度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7-9]。
马永生等[10]探讨了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的关系,认为层序高位体系域中的储层岩石孔隙发育,储集条件较好,分布面积较广,从而成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杨威等[11]认为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粒滩储层中的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并控制孔隙的演化过程;郭彤楼[12-13]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普光、元坝、盘龙洞等不同部位的台缘带沉积及储层分布明显受同沉积古地貌、白云石化强度、断裂、埋藏期成岩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综合因素的控制。
川东北普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带 上 的 一 个 鼻 状 构 造 , 藏 类 型 为 高 含 硫 、 造 — — 岩 性 气 藏 。主 要 储 层 为 飞 仙 关 组 。根 据 古 地 理 、 性 气 构 岩 组 合 特 征 、 井 相 分 析 , 区主 要 发 育 台 地 边 缘 暴 露 浅 滩 相 、 阔 台 地 相 、 地 蒸 发 岩 相 , 中 台地 边 缘 单 该 开 台 其
关 键 词 : 光 地 区 ; 积 相 ; 积 模 式 I 积 特 征 普 沉 沉 沉
川 东 北 地 区 位 于 四 川 盆 地 的 东 部 , 侧 西 段 为 北
米 苍 山 隆 起 及 其 前 缘 , 段 为 大 巴 山 推 覆 带 前 缘 褶 东
皱 带 , 邻 川 中平 缓 构 造 带 , 侧 及 南 侧 为 川 东 断 皱 西 东
上 属 于 川 东 断 褶 带 东 北 段 双 石 庙 一 普 光 NE 向 构 造
带 上 的 一 个 鼻 状 构 造 , 藏 类 型 为 高 含 硫 、 造 — — 气 构 岩 性 气 藏 。 。 川 东 北 下 三 叠 统 飞 仙 关 组 是 继 石 炭 系
带 m( 1 。普 光 气 田位 于 四 川 省 宣 汉 县 境 内 , 造 图 ) 构
中 的 流 体 体 积 , 正 确 评 价 孔 隙 度 和 渗 透 率 提 供 了 对
很 好 的基础 。
4 2 在 准 确识 别 流 体性 质 和 计 算 孔 渗 等储 层 参数 . 方 面 , 磁 共振 测井 较常 规 测井 具有 明 显的优 越 性 , 核 与 常 规 测 井 结 合 , 有 效 解 决 复 杂 疑 难 储 层 遇 到 的 能
问题 。
4 3 核 磁 共振 测 井 前 , 根 据 地层 特 性 , 学 合 理 . 要 科 地 选 择 正 确 的 观 测 模 式 , 有 适 用 的 观 测 模 式 才 能 只 提 供正 确 的地层 信 息 。 ( 考文 献 ) 参 [ ] 肖 立 志 等 著 . 磁 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振 测 井 资 料 解 释 与 应 用 导 1 核
四川东北部长兴一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及储层发育
阔 台地 、 限 台 地 及 台 地 边 缘 礁 滩 等 沉 积 相 单 局
元 - 图 1 。 卜 ( )
回升 降 造就 了该 区 沉 积 巨厚 的 台地 边 缘 高 能 鲕 粒
虽小 , 但与 其 共 生 的浅 滩 面 积 广 , 成 规 模 巨 大 的 形 台缘礁 滩相 白云岩组 合 储 层 , 储 层 沿 东 部 及 北 部 该 台地边 缘 分 布 。 主要 分 布 在 鄂 西 陆 棚 及 广 旺 陆 棚 边 缘 , 布在 通江 一开 县 碳 酸 盐 台地 东西 两 侧 。东 分 侧礁 滩组 合 相 带 出露 于 盘 龙 洞 、 古 洞 、 县 红 花 羊 开 及 马槽 等地 , 测 该 相 带 要 向 北 西 及 南 东 延 伸 , 推 在
孔 隙度 高 的岩 石 , 起 区 四 周低 洼 地 区 为开 阔 台地 隆
沉积 环境 , 积大 套 灰 岩 为 主 ; 三 时 , 东 北 地 区 沉 飞 川
积长 兴组碳 酸盐 岩 。台 地 与盆 地 问地 形 坡 度 小 , 表 现为碳 酸盐 缓坡 沉 积模 式 , 台地 边 缘 发 育 有 生 物 在
碳 酸 盐 岩 , 探 证 实 这 类 高 能 环 境 下 发 育 的 粗 结 勘 构颗 粒 岩 最 易 形 成 优 质 储 层 ; 成 岩 过 程 中 的 埋 而 藏 白云 化作 用 及 多 期 溶 蚀 是 川 东 北 构 造 储 层 储 集 性能 进 一 步优 化 的关 键 因素 。本 次 通 过 对 川 东 北
有 陆棚 、 缓坡、 阔台地 、 限台地及 台地边缘礁滩等沉积单元 , 开 局 台地边 缘礁 滩相为该 区最有利 的储 层微相 , 滩 相发育有 关 礁、 的各种颗粒岩 、 泥粒岩或鲕粒岩 , 白云 石化和选择性 埋藏溶 解作用形 成 的各 种次 生孔、 缝 的储渗体 , 经 洞、 它们被周 围致 密岩 体 的包 围、 封堵及上覆含泥质、 膏质岩层 封盖 而形成 圈闭。 关键词 沉积相 储层 发育 长兴-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鲕滩预测郑荣才;罗平;文其兵;徐发波;李瑜;耿威【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9(27)1【摘要】以沉积相和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沉积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对鲕滩发育规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Q1层序发育期,飞仙关组受持续海侵影响,形成以深水台盆为中心的台盆-台地边缘-开阔-局限-蒸发台地的相带展布格局,以海侵体系域的台地边缘和台内鲕滩最为发育,该体系域也是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最发育的层位;SQ2层序发育期,受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干旱炎热气候影响,区域沉积格局由开阔台地转化为局限台地,鲕滩逐渐消失,最终进入频繁暴露的蒸发台地环境,以沉积膏云岩为主,为飞仙关组天然气藏极其重要的第一套区域性致密盖层发育层位.【总页数】8页(P1-8)【作者】郑荣才;罗平;文其兵;徐发波;李瑜;耿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P539.2【相关文献】1.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李国军;郑荣才;唐玉林;汪洋;唐楷2.鲕滩储层预测技术、流体识别方法在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J], 黄先平;张健;谢芳;欧阳永林3.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J], 胡明毅;魏国齐;李思田;杨威;朱露;杨运海4.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谭先锋;李洁;何金平;彭平5.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_廖明光
2010年10月O ct .,2010地 层 学 杂 志JO URNAL OF S TRA TIGRAPH Y第34卷 第4期V ol .34 N o .4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①廖明光1) 周素彦1) 罗 冰1) 李 凌1) 牟晓慧1) 夏吉文2) 周小刚3) 冯 钰4)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2)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四川泸州 6460013)中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泰国项目部 北京 100101; 4)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 四川遂宁 629000摘 要:针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存在多种不同划分方案,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蜀南地区飞仙关组台地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岩芯、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性突变面、沉积相转换面、沉积物空间堆积样式的变化、早期成岩变化、电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识别出不同级次的11个层序界面,据此将本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 SQ1和T SQ2)和10个四级层序,其中T SQ 1可细分出6个四级层序,T SQ 2可再分出4个四级层序,并将其与传统地层单位进行对比:三级层序T SQ1和TSQ 2分别对应于飞一段+飞二段地层和飞三段+飞四段地层。
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指出这些层序在全区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每个层序均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特点,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未发现低位体系域和凝缩段。
层序与储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四级层序Ⅲ和Ⅷ是台内鲕滩这种有利储集相带的主要发育层位,所形成的滩相鲕粒灰岩储层与高位体系域的向上变浅序列和早期暴露及其所导致的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有关,平面上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关键词:层序地层,层序界面,层序格架,储层,飞仙关组,三叠系,蜀南地区,四川中图法分类号:P 534.51,P 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10)04-0363-08①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 ZD0414)资助。
会泽地区飞仙关组地层沉积相及地质演化浅析
根据地层分析 , 该地区总体为湖一 海环境 , 从地形上 , 符合 陆棚环境。区域上仍是一个 以海侵为主的
稳定 台地 沉 积环境 。( 图 4)
2 . 4古气候 、古地理特征 依据前人资料和实地观察 , 在二叠纪末期 ,由海西运动使得兴安一 蒙古海槽隆起 , 广大的北方地区变 成 陆地 ,形成 如今 亚 洲 大陆 的基 本形 态 。气 候 向干 热转 变 ,一 直延 续 到三 叠纪 ,而在 我 国南方 ,为半 干 旱 的炎热气候 ,红色沉积发育。早中三叠世 以海相沉积为主 ,早期印支运动使得南方地 区的海水由东 向 西进一步扩展 ,形成较多近海盆地和山间盆地 ,加之温暖的气候 ,植物大为茂盛 ,为形成能源矿产提供 了较 好 的物 质来 源 。” 剖 面 地 层 岩 性 及 沉 积 构造 相 环境 地 质 演化 根据古气候的特征 ,与会泽地区的飞仙关 组地层的沉积特征相符 ,地层颜色为干旱炎热 ■■■—■— —■■I , … ~ 一 一 … … 4 氧化环境下的紫红色 , 局部 出现少量还原作用 黑 慧誊盛 甄蠢 物质 ,沉 积环 境 由陆相 向滨海 相变 化 。
。 一
t _ _
。 一 ~ = i . ・ 、
—i 一 r
紫 级 蝴 混 老
平 镅嘎 斜 狸
,
辜
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 细 瑚
细
相
《
I 善 . 1
!
囊
3 地质演化 分析
紫 红 色长 石 岩 属 砂 岩
综合地层层序 、古生物特征 、区域特征 、 古气候及古地理等 因素和矿产特征, 通过做出 沉 积演 化柱 状 图分析 可知 :( 图 5) 位 于扬 子 准地 台西缘 的会泽 地 区 ,在早 三 叠世期间 ,台地相对稳定 ,以下降作用为主。 在半干旱的炎热气候条件下 , 从晚二叠世晚期 到早三叠世, 整体最初为陆相成煤湖泊环境, 随 着早期印支运动, 会泽地 区的地 台开始慢慢 地 下降 ,同时海水从东到西逐渐扩展。随着地 台
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
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李凯【摘要】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地区在飞仙关期飞二段发生相变,导致T1f1~T1f3地层不易对比划分,前人划分层序标准不一,致使无法精细刻画沉积相展布范围.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以最大海泛面为依据,确定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的分层界面,以沉积旋回为表示方法,从岩性、电性上进行对比,将飞仙关组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沉积旋回,并建立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在等时单元内对沉积相带进行精细刻划,为正确认识有利微相在等时格架内的纵横向分布奠定坚实的基础.【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川东北;龙会场—铁山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沉积旋回;沉积相【作者】李凯【作者单位】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龙会场—铁山区块处于四川省达县和渠县境内,属于川东南中隆高陡构造区双石庙构造群,西有龙岗气田,东邻双家坝气田(图1),沉积分区隶属于长兴中晚期-飞仙关早期发育于上扬子台地北缘的开江-梁平海槽西侧[1-2]。
研究表明[3-6],研究区飞仙关组顶界是一个二级层序的Ⅱ型层序界面。
飞仙关组是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由快速到缓慢的过程中形成的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总体为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2.1 飞仙关组顶界飞仙关组飞四段和嘉陵江组之间为一层序界面,飞四晚期沉积作用发生在海平面加速下降的过程中,形成向上变浅、间歇暴露和有强蒸发的潮坪沉积,岩性由紫红色-褐灰色的泥岩、泥质白云岩、云质泥岩、云质灰岩夹膏岩组成,富含黄褐色、紫红色泥页岩。
飞四段沉积期由于海平面的急剧下降,全区演变为蒸发-潮坪环境,部分沉积物出露水面,沉积物间歇暴露,受大气淡水作用,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溶蚀孔隙,局部还发生了选择性白云岩化,具有典型的暴露面的沉积特点。
界面之上的嘉陵江组,早期海平面缓慢上升,为开阔台地或局限台地沉积,发育中-厚层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白云岩和膏岩。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和海槽盆地等六种相类型。
以单井、野外剖面层序划分和连井层序地层对比为基础,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SQ2)以及四个高位和海侵体系域,编制了全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平面展布图。
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自西南向东北的相带分异明显。
在SQ1层序时期,四川盆地以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积为主,在中部和东北部一带发育鲕滩和浅滩微相沉积;在SQ2层序时期,四川盆地的中部和东北部广泛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沉积。
指出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为飞仙关组中的鲕滩最为发育的层位,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sedimentary system of carbonate platform that develops in Sichuan basin consists of six sedimentary facies, including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open platform facies, evaporite platform facies, platform margin facies, platform foreslope facies and trough basin facies.According to the single-well and outcrop se-quence division and the well-to-well sequence correlatio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SQ1 and a SQ2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corresponding HST and TST system tracts. Feixianguan sequence-based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ic maps ateach system tract in the whole basin are compiled. It is shown that Feixianguan sedimentary facies presents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from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basin. During the SQ1 peri-od, the open platform facies and the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commonly developed in the basin but the intraplatform oolitic beach microfacies and the platform-margin shoal microfacies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and the east of the basin, and during the SQ2 period, the restricted platform tidal flat subfacie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east of the basi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oolitic beach microfacies deposited in the HST (SQ1) and the TST (SQ2) may be the good reservoirs for exploration potential.【总页数】9页(P1-9)【作者】孙春燕;胡明毅;胡忠贵;薛丹;王振鸿【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开江—梁平海槽区带南段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谭先锋;李洁;何金平;彭平2.川东-渝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戴荔果;郑荣才;李爽;郑超;胡忠贵3.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徐胜林;陈洪德;林良彪;陈安清4.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要成盐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J], 谭志远;侯学文;魏继生;熊鸿鸽5.川东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徐文礼;文华国;刘均;马智超;孙权威;蔡家兰;陈守春;韩建;蒋欢;荣浩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井 岩 心 的研究 可 以发 现 , 常被 泥质 、 机质 和 黄铁 矿 其 有 等充 填 ( 图 2) 从其 发 育部 位来 说 , 区鲕粒灰 岩 和 见 f。 本 泥 晶灰 岩 中都 有发 育 , 且 由于其 穿 插鲕 粒 而过 , 并 因而
之 间可见发 育有多期 次 的重结 晶作用 。鲕粒 灰 岩多发 生较 弱的 白云石化作 用 ,部分 鲕核被 晶型完好 的 白云 石颗 粒交 代 ( 图 2 ) 因而 鲕粒 和鲕 粒 之 间有少 量 的 见 a, 晶间孔洞 、 内和粒 间溶 孑 , 粒 L 具有 较 好 的储集 性 能 , 为
构 。 粒类 型多样 , 鲕 真鲕 、 薄皮鲕 、 变形 鲕和结 晶鲕 都有 发 育 ,但 同一剖 面或钻 井在不 同的井 深鲕 粒发 育 的主
要 类 型有 所 不 同 , 粒大 小 以 02 06Hm为 主 , 粒 鲕 .~ . i 鲕
3 储 集 空 间类 型
通 过对研 究 区岩石 手标本 、普通 薄 片和扫 描 电镜 图像 等 资料 的分析 ,区 内飞仙关 组储 层 中主要 的储集
结 构 。手 标本 和薄 片下都 可 以观 察到 裂缝体 系 十分发 育 ( 图 2 ) 其 中部 分 裂缝 中仍 然 充填 黑 色 有机 质 , 见 b,
因而 裂缝 发育 的泥 晶灰 岩构 成 了本 区另 一个 重要 的油
气储集 体 和输导体 。 飞一段 、 三段地 层 中泥 晶灰岩 十 飞
空问为 次生成 因 的晶 问孔 、 问溶孔 、 内溶孑 。裂缝 粒 粒 L
较 为发 育 , 本 区具 有双 重 作用 , 在 既可 为储 集 空 间 , 又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
针对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主要发育陆相和 过渡相地层 ,砂体厚度 、岩性和岩相变化较大 ,产出 层位不很稳定的特点 ,本文采用更适合于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 方法 ,作为层序分析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层序划分 。 以不同级别的基准面升降运动周期作为不同级别层 序划分的依据 ,以基准面下降达最低点位置时发育 的界面为层序边界 (往往为大型底冲刷面) ,一个完 整的层序包括基准面从最低点位置上升到最高点位 置后 ,重新下降并返回到最低点位置时的沉积记录 , 即由上升和下降两个半旋回相域组成[8] 。通过对控 制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的构造 、气候 、物 源 、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之比 (即 A/ S) 以及地 层自旋回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识别出 4 种不同 性质 、成因和产出规模的界面类型据此划分出 2 个
第 25 卷 第 3 期 2005 年 9 月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 25 No. 3 Sept. 2005
文章编号 :100923850 (2005) 0320038208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2005 年 (3)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2岩相古地理特征
41
在 SLSC1 上升半旋回早期 ,即 LSC1 上升半旋回 时期 (即须二段底界面至“腰带子”沉积阶段) ,基准 面上升缓慢 、沉积物供给量远大于有限的新增可容 纳空间 。在川东北前陆盆地主要表现为由辫状河三 角洲平原 —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含砾中 —粗粒砂岩和 中 —细粒砂岩组成 ,间夹分流间沼泽或分流间湾暗 色薄层泥岩 、粉砂岩和煤线 ,具向上略趋加深 、变细 和泥碳质组分增多的进积 →加积序列 。在米仓山2 大巴山前缘的宣汉七里峡 、万源固军坝和石冠寺 、通 江平溪 、南江阮家湾以及广元千佛崖等地 ,均发育有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大多数砂体呈相 互叠置的透镜状 ,砂体内大型斜层理和底冲刷构造 非常发育 ,或砂体间往往夹有薄层状废弃河道泥岩 和粉砂质泥岩 ,泥岩 、粉砂岩中含大量植物树干化石 和薄煤层 ,形成特征的煤系地层组合 。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年 代 剑 阁分 区 梓 潼一 巴 成 都 一 雅 宜 宾一 习 地 层 中分 区 安 分 区 水 分 区
E E 1 缺 失 缺失 芦 山组 名 山组 柳 嘉 组
1 层 序 地 层 特 征
K 2 缺 失 缺 失
灌 口组 高 坎 坝 组
三 合 组 夹 关 组 打 儿 凼 组 窝 头 山组
Ta l S r tg a h cd v so n o r l t n o h be1 ta i r p i i iin a d c re a i ft e o Cr t c ou — r ir n Sihu n Ba i e a e s Te ta y i c a sn
【 上
【 善 l -: _ 一 I 1 】 I 三0 j )
[ 稿 日期 ]2 1—62 收 0 00 —4
缺 失 古 店 组 剑 阁组 七 曲 寺 组 Kl 汉 阳 铺 组 白龙 组
缺 失 缺 失
剑 门 关 组 苍 溪 组 天 马 山 组
[ 金 项 目] 中 国石 化 科技 攻 关 项 目( J —0 0 5T 1 基 Y Y P 4 3一 O ) [ 者 简 介 ]耿 旗 (9 4 ) 女 , 作 1 6 一 , 工程 师 , 事 层 序 地 层 和 油 气 藏 描 述 研 究 , - i malq 1 3 cm。 从 E ma : i @ 6.o l g
成 都理 工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 N L FC E G UU IE S YO E H O O Y(cne e nly di ) O R A H N D NV R I FT C N L G sic &Tc o g Ei n O T e h o t o
Vo . 8 No 4 13 .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耿旗【摘要】Using the data of drilling and seismic prospecting, outcropping sedimentary facies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the authors recognize 4 unconformities and erosion hiatus surfaces, 2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within the Cretaceous-Tertiary in Sichuan Basin of China. Further more, they divide the Cretaceous-Tertiary into 4 tectonic sequences and 6 sequen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 sedimentary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are studied by tectonic sequence units. The study shows that from the earlier Early Cretaceous, Sichuan Basin has been effected by multi-times thrust nappes and tectonic emplacements of the periphery structure mountain system. Especially, the strongly squeezing action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fault-fold belt of the southeast of Sichuan Basin has made the basin recession towards northwest and shrink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sedimentary basin gradually to atrophy and die out, and finally the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Sichuan foreland basin e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Early Cretaceous), the basin was opening and the southwest of Sichuan Basin was connected to the Xichang basin by channels. Later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Tertiary period), the channels closed gradually, the basin sedimentary of an inland, dry and enclosed saline lakes appeared, and this has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ramontane basin.%利用石油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露头沉积相研究,在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中识别出4个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2个最大洪泛面.以此为基础,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以构造层序为单元,对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的沉积格局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早白垩世开始,四川盆地因受到周缘构造山系的多次逆冲推覆和构造侵位影响,特别是川东南断褶带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作用,使盆地向北西方向后退和由北向南收缩,沉积盆地逐渐萎缩衰亡,最终结束了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历史,在这一过程的早期(早白垩世),在盆地西南角还有水道与西昌盆地相通,盆地处于开放状态;晚期(晚白垩世—第三纪),水道逐渐关闭,出现内陆干旱封闭盆地的盐湖沉积,具有一定的山间盆地沉积特征.【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8)004【总页数】8页(P394-401)【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萎缩衰亡;半开放盆地;内陆盆地;四川盆地【作者】耿旗【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燕山中晚期是四川盆地陆相地层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关键时期。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
谢谢观赏!
三、典型井层序特征
以储层发育厚度最大的普光 2井为例,阐 述其三级层序的特征。 (1)三级层序 SQf1 由飞仙关组一段及二段组成,底部层序 界面为一岩性转换面,界面平直。该层序主 要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具平行层理、 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纵向上,下部泥晶白 云岩、上部为鲕粒白云岩组成多个序列,鲕 粒含量向上增多,储层性质优越。
2、暴露不整合层序界面 以海平面相对下降为 主导,使原沉积区暴 露地表或处于渗滤带 与大气之间,造成原 岩部分溶蚀或溶解而 形成。
3、成岩标志 碳酸盐储层形成,沉积 是基础,成岩是关键。前 人研究表明,普光气田飞 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的准同 生——早期成岩溶蚀作用 可以作为层序的划分标志。
4、地震反射标志 普光地区层序界面为Ⅱ型,剖面上可划分为2 个三级层序。 (1)SQ1 SQ1 对应于飞一段及飞二段。其底部层序界面 为长兴组和飞仙关组分界面,两者呈整合接触, 为中—弱振幅、中连续的一个退积层顶面。 (2)SQ2 SQ2 对应于飞三段及飞四段。其底部界面位于 飞仙关二段和三段分界面,弱振幅,中—低连续 特征的退覆层序顶界面,反映出退积层序特征。
(2)三级层序 SQf2 由飞仙关组三、四 段组成,层序底界为短 暂的暴露不整合界面, 顶界面为飞仙关组和嘉 陵江组的不整合面。 该层序下部主要发育局 限台地的潮坪,泻湖沉 积,上部主要为蒸发台 地的蒸发坪、膏坪、云 坪沉积。
四、结论
(1)野外露头描述过程中,出露地层特征与钻遇储 层特征不能完全对比;利用暴露不整合面来划分层 序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判断其形成的期次,除从工 区整体构造演化来判断外,更多需要根据其微观特 征来分析。 (2)通过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曲线来识别层序界面的 方法,观察到了2种特征的异常峰点:Th-K 占主导 的异常点一般代表较大规模的海侵,U占主导的异常 点则代表规模相对小的海平面上升。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_黄思静
第33卷第1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3 No.1 2008年1月Earth Science—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f G eosciences Jan. 2008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黄思静1,卿海若2,胡作维1,裴昌蓉1,王庆东1,王春梅1,郜晓勇1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2.Departm ent of Geology,University of Regina,Regina S K S4S0A2,Canada摘要: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层,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碳酸盐储层都分布于白云岩地层中,因而碳酸盐的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的成因为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学家高度关注.对四川盆地东部罗家寨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42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结合与之有关的M n、F e、M g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研究,讨论了包括白云岩化作用在内的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可能的成岩流体性质及来源.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普遍具有很弱的阴极发光性,这与其很低的M n、Fe含量有关,说明沉积期后非海相流体对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影响非常有限,海源流体在成岩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不同石灰岩类型和不同白云岩类型仍然具有不同的阴极发光性,成岩组分含量越高的碳酸盐岩,或者说与沉积期后流体(主要是孔隙流体)关系越密切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强度越低,说明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碳酸盐岩孔隙流体受海源流体的影响是逐渐增强的;阴极发光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形成机制与埋藏过程中的深循环流体有关,这种深循环流体没有或很少穿越铝硅酸盐地层,但穿越了三叠系内部的某些海相地层,这些海相地层可能是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三叠系的蒸发盐地层,由蒸发盐成岩过程提供的海源流体参与了结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关键词: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阴极发光;成岩流体.中图分类号:P57;P618 文章编号:1000-2383(2008)01-0026-09 收稿日期:2007-02-18Cathodoluminescence and Diagenesis of the Carbonate Rocks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riassic,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ChinaH UANG Si-jing1,Q ING H ai-ruo2,H U Zuo-w ei1,PEI Chang-rong1,WANG Qing-do ng1,WANG Chun-mei1,GAO Xiao-yo ng11.S tate K ey Labor atory o f Oil/Gas Reser voir Geolo gy and E x ploitation,Institute o f Sed imentar y Geolog y,Cheng du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 y,C h eng du610059,China2.Depar tmen t o f Geolo gy,Univer sity o f Regina,Regina S K S4S0A2,Canad aA bstract:T he Feixiang uan carbonates of T riassic in Ea ster n Sichuan basin a re the most impo r tant gas reserv oir o f China, and the reservo ir with higher poro sity and pe rmeability is all dolo mites,so the diagenesis,specially o rig in of do lomites is dr awing increasing a ttentio n o f pe troleum g eolog ists and sedmento lo gists.42carbo nate samples,fro m Feixiang uan F or ma-tion,Luojiazhai Gas F ield of Ea ster n Sichuan basin,we re studied by cathodolumino sco pe.The results,tog ethe r w ith the pe-trolog y analy sis and M n,Fe,M g element tests,show tha t the carbonate ro cks in Feixiang uan Fo rmation o f T riassic,East-er n Sichuan basin of China g ener ally have dull cathodoluminescence,w hich results from v ery low M n and Fe contents,sug-g esting the limited influence of no n-marine fluid during post-sedimenta tion.T he diag ene sis of the ca rbo na te s sho uld have been go verned by so me kinds of marine fluid.H owev er,the limestones and do lo mit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also display various ca tho do luminescent intensities.T he carbonates with more diag enetic components luminesce dulle r,in o ther w ord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67207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No.20050616005).作者简介:黄思静(1949-),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从事沉积地质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h sj@cdu 第1期 黄思静等: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the car bo na te s influenced by mo re po st-sedimentary f luids(mainly por e w aters)luminesce dull,sug ge sting the enhanceme nt of marine fluid effect w ith the process of burial diage nesis.T he cathodolumine scence of cry stalline do lo mite,w hich is the most impor tant g as reserv oir,reflects the deep burial conditio ns of diagenetic fluids that have no t circula ted thro ug h clastic rocks within the ba sin,but thr ough so me marine beds such as thick eva po rates w 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 riassic of Sichuan basin.T he dissolution o r dehydra tion of ev apo rates prov ided the marine fluid that par ticipated in the do lo mitizatio n of cry stalline do lomite.Key words:eastern Sichuan basin;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riassic;carbonate ro ck;cathodoluminescence;diagenesis fluid. 阴极发光分析是碳酸盐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关M n作为激活剂、Fe作为猝灭剂的阴极发光原理(Pierson,1981;Ten-H ave and H eijnen, 1985;黄思静,1992)已为人们普遍接受.近年来有关碳酸盐成岩作用(包括白云岩化作用)的研究都把不同结构或不同成分碳酸盐的阴极发光性的差别作为恢复成岩历史、判断成岩机制、推测成岩流体性质、鉴别与评估碳酸盐成岩蚀变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如Bruhn et al.(2005)对德国西北部上侏罗统碳酸盐岩成岩历史的研究,El-Tabakh et al.(2004)对澳大利亚西部的南Carnarv on盆地志留系浅海相碳酸盐白云岩化作用的研究,Sw ennen et al.(2003)对加拿大British Co lum bia地区中寒武统地层中与高温盐水有关的成岩白云岩形成机制的研究,Török (2000)对匈牙利南部中三叠统碳酸盐白云岩化作用的研究,Azmy et al.(2001)对巴西SãoFrancisco盆地前寒武白云岩化的流体性质和白云岩化机制的研究,Walter et al.(2000)对前寒武840~544M a时间段碳酸盐样品成岩蚀变性的评估,Veize r et al. (1999)在公布显生宙海水同位素(锶、碳、氧、硫)曲线时对样品成岩蚀变性的评估,黄思静等(2003, 2005,2006b)对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和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成岩蚀变性及其对海水信息保存性的评估等,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阴极发光分析.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集层,可采储量已超过1000×108m3(王一刚等,2004),成为近年来中国油气的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冉隆辉等,2002;王一刚等,2004).飞仙关组储集岩不仅物性很好,且主要分布于白云岩地层中(王一刚等,2002;苏立萍等,2004;魏国齐等,2005),因而人们必须面对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成因等问题.已有较多的成果探讨四川盆地东部飞仙关组白云岩的成因,并提出了不同的成因机制和模式:如混合水白云岩化和深埋藏溶解模式(王一刚等,2002),混合水、渗透回流和埋藏白云岩化模式(陈更生等, 2005),渗透回流和埋藏白云岩化模式(苏立萍等, 2004),混合水白云岩化模式(魏国齐等,2005).这些成果主要来源于油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目前白云岩形成机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本文试图从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分析出发,结合与之有关的Mn、Fe、M g元素分析,讨论包括白云岩化作用在内的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可能的成岩流体性质及来源,为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1 研究区位置、样品和实验方法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四川省宣汉县和重庆市开县境内(图1),所采集的42个样品中有37个分布在罗2井3196.2~3299.1m之间厚约100m的深度范围内(图2)、有5个样品分布在罗6井3926.0~3967.9m之间厚约40m的深度范围内.四川盆地东部及邻区飞仙关期可以划分为海槽(盆地)—陆棚(斜坡)—台地3个基本的沉积单元(江兴福等,2003),台地沉积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台缘鲕粒滩坝和泻湖潮坪等次级沉积单元(图1),总体具有向上变浅的剖面层序(杨雨等,2002;并参见图2).作为样品主要采集钻井的罗2井飞仙关组位于台缘鲕粒滩坝沉积环境的近中心部位(图1),样品所分布的3196.2~3299.1m深度范围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滩体的厚度(图2),同时也包括少量台内泻湖潮坪相的细结构碳酸盐岩样品;罗6井飞仙关期主要位于海槽盆地环境(图1),因而代表陆棚斜坡环境的粒屑碳酸盐岩的厚度很薄,岩石没有完全白云岩化,该井的5个样品大致分布在厚度40m 左右的地层内,基本上代表了石灰岩和白云岩之间的过渡岩石类型.27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图1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纪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图(同时显示了罗2井和罗6井的位置,据江兴福等,2003修改)Fig .1Sketch paleog eog raphic map fo r Feixia ng uanstage o f T riassic ,ea ster n Sichuan basin of China在对样品进行了薄片鉴定(包括茜素红和铁氰化钾染色分析以及铸体薄片分析)和Fe 、M n 、M g 含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CL8200M K5阴极发光仪(配以Leica 偏光显微镜)进行阴极发光分析,由于大多数飞仙关组的样品都具有很低的M n 含量,因而测试时选择了较高的束电压(束电压17kV 、束电流500μA ),同时考虑到样品的可对照性,所有样品都采用了相同的测试条件.Mn 、Fe 、M g 含量分析由四川攀枝花地矿检测中心完成.Mg 含量由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分析结果以氧化物表示,检测限0.1%,误差2%;Fe 含量由比色法测试,分析结果以氧化物(Fe 2O 3)表示(为了与M n 对照,本文将其换算成了元素含量),检测限0.01%,误差<8%;Mn 含量由原子吸收光度法测试,检测限为5×10-6,误差为1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岩石中白云石的含量均由化学分析中M gO 含量换算,换算时假定白云石具有理想组成(X 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本研究涉及的白云石接近化学计量组成,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中白云石的d 104=0.2887~0.2889nm ),并假定岩石由方解石和白云石两种矿物构成,这种假定对本文的研究没有实质性影响.图2 罗2井采样井深段剖面柱状图(更详细的采样位置参见黄思静等(2006a )中的表1和本文的表2)Fig .2Ge nera l co lumna r sectio n fo r the sampling inter -val of Feixiang uan Fo rma tion of T riassic ,w ell Luo 2in easter n Sichuan basin of China2 主要岩石学特征及其阴极发光性本文涉及的四川盆地东部罗家寨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碳酸盐岩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1)微晶或泥晶灰岩,没有白云岩化或部分白云岩化,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孔隙度,白云岩化时可向微晶或泥晶白云岩过渡,分布于向上变浅的剖面层序顶部的泻湖、潮坪环境中(图2).(2)微晶或泥晶白云岩,岩石几乎完全白云岩化,也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孔隙度,白云石晶体大小在微晶以下,也分布于向上变浅的剖面层序顶部的泻湖、潮坪环境中,并与微晶或泥晶灰岩伴生(图2).(3)粒屑灰岩,粒屑以鲕粒为主,可有团粒、团块和少量生物碎屑,填隙物可以是亮晶、微晶或二者共存,分布于台缘鲕粒滩坝环境的下部(图2).(4)粒屑灰岩和粒屑白云岩在成分上的过渡岩类,岩石部分白云岩化,白云石呈极好的菱形自形晶(粉晶以上),更多地分布在颗粒内部,有的岩石粒屑全由白云石组成,而胶结物仍为亮晶方解石,在成分上可以有含云灰岩、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等,部分粒屑保存有微晶或泥晶结构,多数岩石中28 第1期 黄思静等: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图3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不同碳酸盐岩的显微阴极发光照片Fig .3Cathodoluminescence pho tomicrog raphs f or F eixianguan ca rbo na te s o f T riassic ,easte rn Sichuan basin of Chinaa .微晶或泥晶白云岩,极强的橙色阴极发光,罗2井,3196.2m ,标尺长0.5m m ;b .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强的橙色阴极发光,罗2井,3213.5m ,标尺长1mm ;c .微晶或泥晶灰岩,中等强度的暗褐色阴极发光,罗2井,3199.8m ,标尺长0.5mm ;d .细晶白云岩,弱的褐色阴极发光,罗2井,3246.9m ,标尺长1mm ;e .粒屑灰岩,在束电压17kV 、束电流500μA 条件下无阴极发光,束电压20kV 的条件下隐约可见视域中的粒屑,可与其单偏光照片;f .对照,罗2井,3290.0m ,标尺长0.5mm ;g .灰质粒屑白云岩,不均一阴极发光,白云岩化的粒屑具弱的褐色阴极发光,粒间方解石胶结物完全没有阴极发光,罗6井,3967.9m ,标尺长0.5m m .未附加说明的,测试条件均为束电压17kV 、束电流500μA含30%以上的方解石,样品均采自罗6井,采样井段的古地理环境属陆棚斜坡带.(5)结晶白云岩,白云石的晶体大小至少是粉晶级,大多数样品都在细晶以上,样品可以识别出残余粒屑结构,但构成岩石所有结构组分的白云石基本上都是细-中晶大小,多数样品中方解石含量少于10%,晶间孔(或残余粒屑的粒间孔)十分发育,该类岩石主要分布于台缘鲕粒滩坝环境的核心部位(台缘鲕粒滩坝环境的中部,图2).(6)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这类岩石基本上保留了岩石的原始沉积结构,粒屑或基质可29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表1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不同岩石类型Mg O、Mn、Fe含量平均值、白云石含量和阴极发光性T able1Av erag e co ncentra tions o f M gO,M n,Fe,cathodoluminescence and do lomite fo r different types o f car bo na te ro cks in Feix ianguan Fo rmatio n of T riassic,eastern Sichuan basin o f China岩类①岩性M gO(10-2)M n(10-6)Fe(10-6)白云石(%)样品数(个)阴极发光强度I微晶或泥晶灰岩0.4134.01678.64.42中等II微晶或泥晶白云岩18.94111.02727.792.71极强III粒屑灰岩0.307.5244.83.62极弱IV粒屑灰云(云灰)岩9.139.5160.952.48不均一V结晶白云岩20.9720.8361.697.223弱VI粒屑白云岩(原始结构)19.2666.81089.793.05强VII斑块状亮晶方解石0.1615.0769.42.611极弱 平均值或总计16.00 26.1 533.276.942 注:①有关岩类的划分与定义见正文的讨论,表2意义相同.表2 四川盆地东部罗2井三叠系飞仙关组的微晶或泥晶灰岩、粒屑灰岩和亮晶方解石的MgO、Mn、Fe含量、白云石含量及其阴极发光性T able2Av erag e co ncentra tions of M gO,M n,F e,do lo mite fo r micrite and g rainy limestones,sparr y ca lcite in Feixiang uan Fo rmatio n o f T riassic,w ell Luo2of eastern Sichuan basin o f China深度(m)岩性岩类样品号M gO(10-2)M n(10-6)Fe(10-6)白云石(%)阴极发光强度3199.8微晶或泥晶灰岩I20.426839.34.3中等3201.6微晶或泥晶灰岩I30.42422517.94.5中等3285.9斑块状亮晶方解石VII330.16①15769.4极弱3290.0粒屑灰岩III350.326258.83.8极弱3297.6微晶团粒灰岩III360.279230.83.4极弱 注:除本表中所列的5个样品以外,本文涉及的其余37个样品的原始分析数据已由黄思静等(2006a)公布;①.由于样品是方解石 单矿物,因而M g可能是方解石中Ca的取代离子.以由微晶甚至泥晶级的白云石构成(在这一点上不同于结晶白云岩),亮晶(如果能识别出亮晶)则由它形的不等晶白云石构成,多数样品的白云石含量大于90%,这类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台缘鲕粒滩坝环境上部靠近泻湖潮坪的部位(图2).在本文的测试条件(17kV的束电压和500μA 束电流)下,除个别岩石类型以外,四川盆地东部飞仙关组的大多数碳酸盐岩都具有强度不同的阴极发光(表1),并显示出从褐色-橙色的发光颜色(图3),实际上也反应了从弱-强的阴极发光强度.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本文将样品的阴极发光强度分为5级,即极强、强、中等、弱和极弱.在本文所研究的飞仙关组主要碳酸盐岩类型中,微晶或泥晶白云岩具极强的阴极发光(图3a);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的阴极发光强度仅次于微晶或泥晶白云岩而具强的阴极发光(图3b);微晶或泥晶灰岩具中等强度的阴极发光(图3c);而结晶白云岩(如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和中晶白云岩)具弱的阴极发光(图3d);粒屑灰岩和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在本研究的测试条件下几乎没有阴极发光(极弱的阴极发光)(图3e、3f);在成分上过渡的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等样品具不均一的阴极发光,已白云岩化的粒屑部分的阴极发光强度与结晶白云岩类似,具弱的阴极发光,而尚未白云岩化的亮晶方解石胶结物则基本上没有阴极发光(极弱的阴极发光)(图3g).3 讨论3.1 阴极发光性与其Mn、Fe含量的关系已有的研究(Pierso n,1981;Ten-H ave and H eijnen,1985;黄思静,1992)表明,碳酸盐的阴极发光性主要受其M n、Fe含量的控制,不同的M n、Fe 含量区间有着不同的控制机制(黄思静,1992),低Mn含量区间(如Mn含量小于40×10-6)碳酸盐的阴极发光性与M n含量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Fe含量的关系较少;当碳酸盐中Fe含量较高(如Fe含量大于5000×10-6)时,其阴极发光性与Fe含量关系密切,与M n含量关系较少.为了讨论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不同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性与其Mn、Fe含量的关系,表1列出了前边所讨论的6种30 第1期 黄思静等: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图4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具不同阴极发光强度碳酸盐样品的M n 含量直方图(a )和相应的F e 含量直方图(b )F ig .4Histog ram fo r M n co ncentra tions of th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a tho do luminescence intensities (a )and cor respo ndinghistog ram fo r F e co ncentrations (b )in Feixiang uan F orma tion of T ria ssic ,ea ster n Sichuan basin of China岩石类型和斑块状亮晶方解石的M gO 、M n 、Fe 含量和白云石含量的平均值,以及相应的阴极发光强度.大多数样品(主要是白云岩)的M gO 、Mn 、Fe 的原始基础数据已由黄思静等(2006a )公布,表2补充列出了与表1平均值有关且尚未公布的5个石灰岩(包括一个方解石单矿物)测试数据.阴极发光分析表明,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碳酸盐岩普遍具有很低的阴极发光强度,其发光强度显著低于过去所研究的四川盆地古生代的样品(黄思静等,2003).样品的阴极发光分析和相应的Mn 、Fe 含量分析表明阴极发光强度与其M n 含量显著相关(图4a ,表1),阴极发光强度从极弱到极强,其M n 含量从小于10×10-6到100×10-6以上,这与M n 作为碳酸盐矿物阴极发光激活剂的前人研究成果是一致的(Pierson ,1981;Ten -H ave and H eijnen ,1985;黄思静,1992).样品的阴极发光分析和相应的Mn 、Fe 含量分析也说明,当碳酸盐中Mn 、Fe 含量较低时(本文报道的大多数样品的M n 含量均小于40×10-6,全部样品的Fe 含量均小于3000×10-6,参见黄思静等(2006a )公布的有关原始数据),其阴极发光性与M n 含量的关系更为密切,Fe 对碳酸盐矿物阴极发光的猝灭作用是有限的,虽然样品的阴极发光性与Fe 含量之间仍表现出一种正的相关关系(图4b ),但这是碳酸盐岩中Mn 、Fe 含量本身就是一种正相关性造成的(Pier -son ,1981;黄思静,1992).3.2 阴极发光性与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已有的研究(Brand and Veizer ,1980;黄思静,1990)表明,海相碳酸盐的成岩过程是一个M n 、Fe图5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强度分布直方图Fig .5Histogram of cathodoluminescence intensity for dif -ferent types of carbo nate rocks in Feixianguan For -mation of Triassic ,eastern Sichuan basin of China的获取过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如下几个因素有关:(1)碳酸盐成岩流体(孔隙流体或大气水)中具有比沉积流体(海水)更高的M n 、Fe 含量(Living -stone ,1963;M ason ,1966);(2)化学动力学效应,这里主要指海相碳酸盐矿物沉积过程与成岩过程有关化学反应速度的巨大差别;(3)晶体化学因素,主要控制因素是Mn 、Fe 元素更容易取代方解石(或白云石)中的Ca (也包括Mg ),而难于取代文石中的Ca ,因而从海相沉积文石到成岩方解石的转变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可以获得更多的M n 、Fe .基于此,笔者可以认为,沉积海相碳酸盐矿物、或成岩蚀变性较弱的31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3卷海相碳酸盐矿物因其M n含量较低缺乏足够的激活剂而没有阴极发光或只具有很弱的阴极发光,碳酸盐岩中的成岩组分、或经成岩蚀变的海相碳酸盐的沉积组分往往不同程度的阴极发光,因而海相碳酸盐矿物的阴极发光性也成为人们用以判断其成岩蚀变强度、或判断其对海水信息代表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Veize r et al.,1999;Walter et al.,2000;黄思静,1990;黄思静等,2003;2006b).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强度极低,如果单从阴极发光分析的角度,笔者甚至可以认为,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的海相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构成(实际上也包括同位素构成(黄思静等,2006a))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海水特征,沉积期后非海相流体对其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就相对发光强度而论,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性表现出了与海相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经典理论相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在石灰岩序列中,完全由沉积组分构成的微晶或泥晶灰岩具有较强的阴极发光性(中等的阴极发光强度,图3(c)),同时也具有石灰岩序列中最高的Mn含量和最强的阴极发光强度(表1,图5);但与成岩孔隙流体关系更为密切的粒屑灰岩(包括完全由亮晶方解石构成的方解石单矿物)则具有很弱的阴极发光性(极弱的阴极发光强度,图3(e),图5),同时也具有很低的Mn含量(表1).(2)在白云岩序列中,其形成机制与海水关系最为密切的微晶或泥晶白云岩(其白云岩化作用通常发生在准同生阶段(刘宝珺, 1980))具有最强的阴极发光性(极强的阴极发光强度,图3(a),图5),同时也具有很高的Mn含量(表1);而形成机制与孔隙流体关系更为密切、且完全由结晶白云石(细-中晶白云石为主)构成的结晶白云岩则具有最弱的阴极发光性(弱的阴极发光强度,图3(d),图5),同时也具有很低的Mn含量(表1);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则介于微晶或泥晶白云岩和结晶白云岩之间,具有较强的阴极发光性(强的阴极发光强度,图4(b),图5),同时也具有白云岩序列中中等的Mn含量(表1);白云岩序列中结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强度已显著低于石灰岩序列中对海水有较好代表性的微晶或泥晶灰岩.因此,可以认为,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成岩流体具有如下特征:(1)埋藏前的相对较早的成岩阶段,如同生期,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大气水作用,如微晶或泥晶灰岩中文石或方解石的新生变形作用可能与大气水的参与有关,但参与程度也是有限的,因为这些碳酸盐组分对三叠系飞仙关组而言具有相对较强的阴极发光性和相对较高的M n含量,但对于地质历史中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而言,其Mn含量仍然是很低的(平均值只有34×10-6).(2)微晶或泥晶白云岩以及原始结构保存的粒屑白云岩的白云岩化过程可能有大气水参与,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阴极发光性和较高的M n含量,蒸发泵和渗透回流作用可能是这些岩石白云岩作用的主要机理;而四川盆地东部广泛分布的富晶间孔隙的结晶白云岩,其白云岩化作用的孔隙流体可能远离大气淡水,极低的阴极发光强度和极低的M n含量(平均值只有20×10-6左右)是作出这种假定的主要依据,前人(苏立萍等,2004)对这类白云岩所进行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研究(9个样品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变化在115.5~155℃之间)也表明其白云岩化作用是在深埋藏环境中发生的.(3)结晶白云岩极弱的阴极发光强度和极低的Mn含量还说明这类白云岩所经历的成岩流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海源流体的色彩,笔者难于在本文中对这种白云岩所经历的白云岩化流体的来源做出更为具体的回答,但可以做出这样的假定:结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流体是一种深循环流体,它们与大气水关系很少,同时这种深循环流体也不同于一些前人(Azm y et al.,2001)报道的穿越铝硅酸盐地层的深循环流体,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同样是这类白云岩极弱的阴极发光强度和极低的M n含量.(4)对于罗家寨构造碳酸盐而言,受大气水影响的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向上变浅的剖面层序的顶部(图2),因而这些岩石(如微晶或泥晶白云岩、微晶或泥晶灰岩、具原始结构的粒屑白云岩)具较强的阴极发光强度,同时也具有较高的M n含量(Mn含量在层序顶部显著增加(黄思静等,2006a),这与向上变浅过程中大气水作用向上影响增加有关,这种形式的大气水作用显然发生在埋藏前的较早成岩阶段.(5)对四川盆地东部乃至整个四川盆地范围内碳酸盐岩埋藏历史的研究、对三叠系地层中广泛分布的蒸发盐的溶解(包括含水蒸发盐的脱水)作用的研究、与溶解作用有关的海源流体的分布方式的研究以及盆地范围内流体运移与驱动方式的研究可以为作为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储集岩的飞仙关组结晶白3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郭彤楼【摘要】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发育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鲕粒白云岩及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两种储层.根据常规岩石薄片观察与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印支期以来元坝等地区构造活动强度、期次的研究,开展了鲕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宣汉 -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宣汉 -达县地区鲕粒白云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大、期次多的特征,岩石发生了5期破裂及5期溶蚀,其中第二、第三、第五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强烈;元坝地区鲕粒灰岩储层在破裂、重结晶及溶蚀等成岩作用方面具强度小、期次少的特征,岩石发生了3期破裂及3期溶蚀,其中第二期、第三期裂缝及溶孔对储层形成有利,重结晶作用弱.白云岩宏观特征研究表明,鲕粒白云岩是沉积形成的,不是灰岩交代产物.【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0(031)005【总页数】12页(P620-631)【关键词】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破裂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飞仙关组;川东北地区【作者】郭彤楼【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Abstract:oolitic dolomite,oolitic limestone,cataclasis,recrystallization,dissolution,dolomitization,Feixianguan Formation,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近年来,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继发现普光特大天然气田后,在川东北地区元坝区块、通南巴区块及龙岗区块又取得重大突破。
勘探发现飞仙关组是油气分布的重要层位,台地边缘暴露浅滩及台地边缘浅滩等是油气分布的重要相带,鲕粒白云岩及鲕粒灰岩等是形成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GEOLOGY IN CHINA第36卷第5期2009年10月Vol.36,No.5Oct.,2009四川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特别是近年来,两大石油公司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地层的天然气勘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吸引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1-5],但是与之相近的川东南地区针对三叠系地层的研究成果则较少[6-7]。
因而笔者以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研究对象,在前期详细的野外研究工作和钻井岩心资料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进行了层序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的岩相古地理研究,从而较好地揭示出与川东北地区处于相同构造背景下的川东南地区是否也具有发育较好的鲕粒滩这一科学问题,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证据。
1地质背景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部,地处扬子地台西北侧,北邻秦岭褶皱带,西邻松潘甘孜褶皱带,由于受北东向及北西向交叉的深断裂活动而形成现今的菱形构造-沉积盆地面貌,盆地面积约23×104km 2。
盆地地层发育完整,总体上可简单划分为2个部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和晚三叠世至新近纪陆相地层。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开江古隆起的东部),也就是梁平以南、垫江以东、石柱以西、涪陵以北这一区域。
早中三叠世,研究区仍为稳定的地台型建造[8];以沉积海相碳酸盐岩为特征[9]。
2飞仙关组层序地层针对四川盆地进行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成果[5,10-16];郑荣才等[10]对川东黄龙组的天然气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组碳酸盐岩为Ⅰ类层序;王兴志等[11]对资阳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段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过研究。
笔者在综合考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2,5,17-18],通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室内研究,结合野外层序地层学工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徐胜林1,2陈洪德1,2林良彪1,2陈安清1,2(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提要: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油气勘探为目标,针对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取三级层序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详细探讨了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研究表明:川东南飞仙关期发育海相地层,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二者皆为Ⅱ型层序。
SQ1TST 期,由于海平面的上升,研究区发育较深水环境的混积陆棚;进入SQ1HST 期由于前期的沉积填充,盆地水体逐渐变浅盆地进入了开阔台地沉积环境,开始了鲕滩发育演化阶段。
SQ2TST 和SQ2EHST 期研究区沉积格局基本上延续了SQ1HST 期沉积特征,其中鲕滩在SQ2EHST 进入了发展最高峰期;SQ2LHST 由于相对海平面下降和沉积物的继续填充,研究区转入局限台地沉积环境,沉积一套区域上分布广泛的紫红色泥岩、白云岩、膏岩组合。
SQ2EHST 为研究区鲕粒滩最发育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关键词:层序岩相古地理;鲕滩;飞仙关组;下三叠统;川东南中图分类号:P5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09)05-1055-10收稿日期:2008-12-15;改回日期:2009-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9901)及SGC-CDVT 复杂油气藏地球物理联合研究所资助。
1056中国地质2009年图1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重庆石柱)第36卷第5期图2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对比和地层格架图1—白云岩;2—石膏岩;3—含泥白云岩;4—灰岩;5—鲕粒灰岩;6—泥灰岩;7—石膏质白云岩;8—泥质白云岩;9—生物碎屑灰岩;10—泥岩;11—含灰白云岩;12—白云质灰岩作,认为研究区飞仙关组发育2个3级层序,分别为SQ1和SQ2(图1)。
其中SQ1由高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构成,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混积陆棚环境的泥灰岩、页岩、泥晶灰岩,高位体系域则由上期的混积陆棚转变为开阔台地相的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沉积;SQ2则由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晚期高位体系域构成(图1),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沉积物特征基本与SQ1高位期类似,差异主要表现在鲕粒灰岩发育规模上(图1~2)。
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东南地区构造环境较为稳定[8],区域沉积环境差异不大,因而区域上对比性良好(图2)。
3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3.1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单元选择采用层序及其体系域为古地理编图基本单元,覃建雄、陈洪德、侯中健等[19-21]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笔者以三级层序沉积体系域为编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法,编制了研究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详细解读了该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重点解译了各期鲕粒滩的分布发育状况,进而探讨川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古地理演化特征,同时针对油气勘探提出一些见解。
3.2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3.2.1SQ1期岩相古地理特征(1)SQ1海侵期(SQ1TST)由于受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2,23],研究区本期沉积环境由上二叠统长兴期的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转变为较深水环境的混积内陆棚沉积。
此时沉积物则也由长兴期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转变为本期的泥灰岩、泥岩、页岩沉积。
长兴期形成的开江—梁平台盆沉积环境本期仍然有遗留,沉积深灰、灰黑色徐胜林等: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1057中国地质2009年薄层-页片状泥晶灰岩夹褐色薄层钙质泥岩。
从图3看,研究区西部垫江与大竹之间的天东29井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附近天东55井—梁6井区块,以及研究区西南部长寿—涪陵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以灰岩、泥灰岩为常见岩石类型,其中天东29井地区发育有鲕滩沉积。
其他区块则仍以发育泥岩、泥页岩为主,石柱冷水溪地区为黄绿色页岩夹极薄层粉砂岩沉积。
从地层厚度来看,地层厚度极不均一,10~150 m皆有发育。
具有4个厚度较大的地区:天东55井-梁6井、天东29井(厚达153.0m,本期最厚处),池42井(厚达104.0m),石柱冷水溪(厚达64.2 m),其中前三者如上所述为灰岩沉积区,石柱冷水溪地区由于长兴期以来一直为台盆沉积环境,虽然由于后期的充填作用台盆消失,但相较其他3个区域可以看到明显沉积厚度较薄,可见古地形对本期沉积物的控制作用。
综上,结合前人对本区长兴期研究,说明在最大海泛期时,地势较高的地区碳酸盐岩的生长不受影响,继续发育碳酸盐岩沉积,但明显受海泛的影响,多发育泥灰岩;而在地势较低处或洼地地区,则不利于碳酸盐岩的成长,主要发育泥页岩沉积,而且越靠近台盆区或越靠近本区东部(城口—鄂西海槽附近)泥页岩也越发育。
(2)SQ1高位期(SQ1HST)早三叠世,四川盆地构造活动不发育[8],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则主要由古地理格局所控制。
在继承海侵期沉积格局的基础上,海平面由前期的持续上升到此时的相对下降,由图4看出,此时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已由前期的混积内陆棚转变为本期的碳酸盐岩开阔台地沉积。
沉积物主要为泥晶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研究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仍然发育,其岩石类型为深灰、灰黑色薄层-页片状泥晶灰岩夹褐色薄层钙质泥岩。
地层厚度整体而言,明显较前期要厚,最厚处龙1井可达347.5m,东部地区总体表现为地层发育较薄,但也厚至80m。
并且,研究区同样具有多个沉积1058徐胜林等: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1059第36卷第5期图4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第1层序高位期岩相古地理图Fig.4TST lithofacies and paleogeography within sequence1of T1f in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中国地质2009年中心,除了海侵期发育的天东55井—梁6井个区块、石柱冷水溪区块外,还有长寿—涪陵区块,云安8井—石宝寨1井区块,龙1井区块和黄金1井—石柱冷水溪区块。
同时本期较上期鲕粒滩的发育范围及规模有了进一步变化,鲕粒滩由海侵期的1个至现今的10个,但较大型的鲕粒滩主要是发育于开江—梁平台盆边缘相区的2个滩体,分别是天东56井—梁7井鲕粒滩和云安8井—池5井—石宝1井鲕粒滩。
3.2.2SQ2期岩相古地理特征(1)SQ2海侵期(SQ2TST)研究区再次经历海侵,但沉积环境仍然是前期的继续,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灰岩、泥灰岩,部分地区发育有鲕粒灰岩;研究区北部开江—梁平台盆继续发展,沉积物主要为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图5)。
地层厚度再次变薄,在40~120m区间波动,乌1井厚度最大,达252.0m。
鲕粒滩虽然有所发育,但是无论从滩体厚度还是规模来说较SQ1海侵期要差,主要集中于垫江地区,梁平地区的台地边缘相带和峰15—池16井地区,其余地区虽有鲕粒灰岩发育,如石柱冷水溪、苟西2井区块等,但构不成滩体。
以上说明,海侵期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碳酸盐工厂的生产能力退化或受影响,同时也导致了该期鲕粒滩的不发育,表明了在构造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海平面变化对鲕粒滩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2)SQ2高位早期(SQ2EHST)由于海平面由最初的上升至缓慢下降,碳酸盐岩工厂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恢复,同时由于前期地层沉积厚度的累积,导致了发育于研究区北部的开江—梁平台盆填平补齐,而全区仍然保持开阔台地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图6)。
由于碳酸盐岩工厂的恢复,研究区地层厚度整体上较SQ2海侵期再次变厚,最厚达264m,苟西1井。
同时如图4所示,研究区沉积厚度较大处仍然为前期地层厚度较大处,如苟西1井至草10井区块等。
同时,相较于前3个阶段而言,本期鲕粒滩极其发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说都是整个研究区1060第36卷第5期飞仙关组最发育层位,这同四川盆地东北区域具有一致性[5],其中较大型的鲕粒滩有梁平区块、万县—石柱区块、长寿—涪陵—丰都区块等。
由此本文认为本区SQ2高位早期应该为川东南地区油气研究重点层位。
(3)SQ2高位晚期(SQ2LHST)海平面由前期的缓慢下降转变为本期的快速下降,受此以及前期巨厚沉积物的影响,研究区此时主要沉积一套区域性分布广泛的紫红色、灰紫色薄层泥页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石膏,从沉积环境来看为局限台地沉积,水体相对前期都要浅(图7),并且鲕粒滩不再发育。
沉积厚度多小于60m ,一般为20~30m ,最厚达66.0m ,新2井;较厚的地层主要集中在建南构造、龙驹坝构造、新场构造、高峰场构造等地。
4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及有利区块预测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早三叠世飞仙关早期,也就是第一层序海侵期(SQ1TST ),川东南地区经历了飞仙关期第一次最大海泛事件,因此沉积了一套混积陆棚相的泥灰岩、页岩、泥晶灰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