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育制度)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
题详解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指南》是教育学考试的一本教材参考书,其中包含了很多考试话题和题目,以及对这些题目的详细解释。
学生准备参加教育学考试时,此书可以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
例如,此书中提供了各种知识点的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找到学习的瓶颈,并深入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备考和参加教育学考试。
另外,此书还提供了一些典型题的解析,通过分析考试题的思路和答题技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根据考试要点建立自己的解题技巧,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此外,在考试前,学生可以利用《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中的考试预测,结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充分准备每一部分的考试内容,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攻克考试难关。
综上所述,《教育学考试大纲及指南》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难得的考试辅助工具。
该书中提供的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复习知识,把握考试要点,为学生取得理想成绩提供有效帮助。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课后习题(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目的1.什么是教育目的?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以什么为依据?答:(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头脑中预先存在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2)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主要包括:①物质生产水平。
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给教育的物质条件以及个人受教育时间的多寡,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不仅是生产力的必要因素,而且是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人的智力要靠教育来开发,劳动技能、劳动经验和各种生产知识要靠教育来获得。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力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也要靠教育才能做到。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
②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任何一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受这种关系的制约。
因此,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教育与周围现实的关系,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决定。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众多教育目的中占有统治地位。
③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总是直接指向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的个体,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学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教育学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学综合是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考察考生对于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给出一套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及答案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选择题1.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A. 传授知识B. 培养创新能力C. 培养完整的人格D. 提高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2. 班级管理中的“准则”是:A.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B. 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C. 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D. 班级管理的评价和反思答案:A解析:班级管理中的“准则”指的是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对于班级管理的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规定。
3.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A. 学生为主体B. 教学内容独立C. 教学环节连贯D. 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答案:A、C、D解析: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连贯和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 以下不属于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的是:A. 学生成绩B. 班级管理C. 教学质量D. 社会反馈答案:B解析: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包括学生成绩、教学质量和社会反馈,班级管理不属于此类指标。
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对象和载体、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等方面。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为了探讨教育的规律性和可操作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请简要介绍一下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团队,注重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关注教育与教学相统一等方面。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论述题请论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能够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 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如下:一、考试科目与学科范围1. 考试科目: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
2. 学科范围:考试学科范围涵盖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结构: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1. 教育学原理: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
2. 教育心理学: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 中外教育史:要求考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4. 教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能,了解教育研究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开展教育研究。
四、考试难度与评价标准1. 考试难度:考试难度根据考生的总体水平而定,难度水平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难度水平。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主要依据考生的答题内容、逻辑性、语言表达和知识点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具体评分标准将按照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执行。
五、考试大纲的使用与注意事项1. 使用说明:本考试大纲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考试教材和组织命题的依据。
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遵照本大纲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工作。
2. 注意事项:本大纲所列的知识点和要求,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在使用时应注意其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得随意删减或更改。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课后习题(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
第4章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1.教育科学研究结果定性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答: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其基本特点和适用范围如下:(1)定性分析的特点①定性分析注重整体的分析。
定性分析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于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的一个完整的透视;②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而不是量的资料为研究对象;③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④定性分析是对搜集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⑤定性分析易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对背景的敏感性。
(2)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①适于对过程的探讨,而不十分注重结果;②适于个体的发展,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行为上的演变以及个案研究;③适于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④适于定性的评价分析;⑤适于有关观念意识方面材料的分析。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结构。
答:(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用事实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②用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学位论文。
(2)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主要结构①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教育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写法。
分别为:a.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b.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a.题目。
必须能准确、清楚地呈现研究的主要问题,通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指明所研究的主要变量,使人对研究问题一目了然。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师、学生与学校)
第6章教师、学生与学校6.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师的劳动具有何种特点?答: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师劳动对象的能动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
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2)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教师的劳动和其他任何一种劳动一样,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
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教师的劳动手段带有很大的主体性。
具体表现在三方面:①从教育的起源来看,在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手段和教育主体是互不分离的;②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手段也具有了独立性,脱离了教育者而存在,如教材、教科书等。
但教师在使用这些独立于教育者存在的教育手段时,还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教育者亲自去掌握它们,如教师要掌握、理解和消化教材、教科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手段与教育对象发生相互作用。
③存在于教师本身的,如教师的人格、言行等都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这决定了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
因此,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也可以表达为“劳动主体”与“劳动手段”的同一性。
(3)教师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性之所在。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4)教师劳动结果的“双向性”教师的劳动不仅有助于劳动对象学生心智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劳动可以实现自身和劳动对象的双向发展和共同进步。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精选)及详解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RI3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整理者:XXX考生须知:本试卷满分Ioo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后两位数字填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第一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
夕第二至第四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6.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0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答案】A【解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L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及其派别。
因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发展B.工业革命C.科学技术进步D.文化创新【答案】A【解析】办教育必须有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作支撑和保障,倘若连温饱都未解决,也就无力从事教育了。
所以发展教育的根本动力是人力和物力的总和,即生产力。
3."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这句话出自()。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β【解析】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惜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L这是XX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琲: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为以一个角为例来教授学习者,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必再教,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2001-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加答案解析
2001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02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03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
一、选择题(略)
二、名词解释
2004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
2005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
2006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
2007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回忆版)
.
2008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09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育、社会与人)
第3章教育、社会与人3.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一、简答题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答: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
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10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0.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解释品德、品德心理的结构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答: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品德的心理结构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如下:(1)品德心理的结构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这四个方面分别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
①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对己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只有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是非,才能根据这些原则或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其行动才能是自觉的,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
②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③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对善恶有了认知,但不一定去执行。
因为中间还有道德意志这一环节,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必须做出一定的努力,要有坚强的意志。
④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人的道德面貌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知识多的人不见得品德好,人的品德是一定行为习惯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有高尚的品德。
(2)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知识的获得)
第4章知识的获得4.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请解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及区别。
答: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①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
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②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
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这两种知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②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知识;③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比较缓慢,而程序性知识的加工速度很快。
2.概念、原理学习的内涵是什么?答:(1)概念学习的内涵概念是指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概念是观念的、抽象的,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
概念的特征包括:①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②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③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④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
一般认为,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即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
概念的定义特征即概念所指的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概念规则是指整合定义特征的规则或定义特征结合的规则。
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
(2)原理学习的内涵原理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的说明。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典型题详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第1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1.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①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道德教育为主;②采用观察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③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④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
在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教育进行解剖分析,他们把教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无论唯物论或辩证法思想都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当作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教育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④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②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④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⑤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心理学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中外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
中外教育史部分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1.1《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答:(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
①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是受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局限的。
②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③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三种学说都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④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典型题详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2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试述从选题到形成研究计划的基本过程。
答: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从选题到形成研究计划的一系列基本过程,这一研究过程要经过研究问题的确定、文献查阅与利用、理论构思和假设形成、研究计划的形成几个阶段。
具体分析如下:(1)研究问题的确定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
①选题的意义第一,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第二,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第三,正确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独立地判断和正确的选题是衡量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选题的来源教育研究的问题从产生和发现的渠道来说,主要包括:从社会变革与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从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提出的问题;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从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出课题,从报刊杂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课题;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出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③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过程首先,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总方向、某学科领域的方向以及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其次,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即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再次,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即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最后,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回答诸如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等。
通过课题论证,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
④研究问题的陈述问题的陈述可以是叙述或描述式,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陈述应该指明问题的中心议题和问题的前后背景,辨认清楚研究计划中的关键因素。
在初始阶段可先粗略阐述,再次陈述时,很多术语必须界定。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课后习题(教 学)【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1.教学过程有何特点?答:教学过程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要经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艰巨、复杂的过程,必须由教师组织指导并传授知识,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间接知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
受教育者要想完整系统地掌握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自实践。
通过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而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要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形成健康人格;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教育者身体各部器官及其机能的正常发育,为智力的发展打好生理基础;教学还要培养受教育者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生产的最基本的技术原理,使之在现代社会中能够适应生产的不断变化和社会职业不断流动的需求。
而要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只有以教学为主,才能完成这一综合任务。
2.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也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1)理论基础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正如乔以斯、威尔说的那样,“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典型题详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3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类型及其特点。
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旨在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有多种方法,其中基本的方法类型及特点如下:(1)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的特点:①历史性。
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是过去发生的教育事件;其次表现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个发展阶段。
②具体性。
历史研究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所以必须把握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
③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处于萌芽状态、表现模糊不清的东西。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实质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比较研究法的特点:①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②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③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④方法简单、生动、鲜明;⑤由于研究结论是从比较分析的推论中得出的,其客观性程度还有待实践证明并加以检验修正。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一、引言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类考试,旨在评估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过该考试,考生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的资格。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这项考试,我们将重点介绍该考试题库中的历年真题,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题库介绍该考试题库包含了历年真题,这些真题涵盖了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方法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这些真题的练习,全面了解考试的形式和难度,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三、历年真题分析以下是该考试题库中的部分历年真题:1、请简述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019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教育基本概念的含义,并阐述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2、请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2018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系的理解,以及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考生需要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并阐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3、请说明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概念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2017年真题)这道题目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考生需要清晰地解释学习动机的概念,并阐述其对学习的影响。
四、备考建议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学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全面复习:考生应该对教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复习,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深入理解: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教育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
3、注重实践:考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理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课后习题(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圣才出品】
第12章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1.试分析测量与评价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答:完整的教育测评包括测量与评价两个方面,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的活动。
进行测量时,测量者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然后采取一定的方法,如测验、等级评定、观察等收集资料和数据。
评价是获得信息、形成判断和做出教育决策的过程,也就是测量结果的解释。
它又是对学生的反应行为和已有水平进行的分析和判断,是建立在客观描述基础上的主观活动。
(1)测量的功能及其局限性①测量的功能。
测量具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诊断,即确定个体各项能力水平高低或特征的状况等;二是预测,即测量出个体的特征,预测个体在未来活动的表现。
从这两种功能出发,测量在实际教育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a.选拔。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凭借个人经验来选拔人才将难以适应现实的要求。
因此,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定量化地选拔人才,已成为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起点和基础。
测量作为一种科学选拔人才的方法,在人事管理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可以预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适当性,确定出最可能成功的方向,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与准确性。
b.安置。
通过测量可以了解个体的能力、性格和成就动机等特征,从而为因材施教或人尽其才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可以将刚入学的学生按照知识与能力水平分班,企业可以将新职员安置到与其能力、性格相匹配的部门里。
c.诊断。
测量能够从许多方面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他的相对优势和不足,找到行为变化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测验,以便确定学生究竟在什么方面出现了异常情况。
d.咨询。
测量还能够为学校教育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等各种咨询工作提供参考或指导。
总之,测量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教育领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测量所得资料只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要做出良好的决策还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第1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独立时期的标志性教育著作有哪些?答: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时,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并且形成了一些教育著作,促使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①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在教育学独立之前,人们已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教育知识。
这是教育学最终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须的宝贵资料,为教育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②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7~19世纪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学校。
学校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师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教育学的独立。
③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
近代以前,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
近代以来,人类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许多学科于是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的独立和科学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④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
教育学的独立凝聚了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才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
(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①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已经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③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这些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200多年的时间,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教育制度5.1 《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教育制度?学制在古代和现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答:(1)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它包括教育制度环境和教育制度安排两方面。
教育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指导教育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则,教育制度安排是支配各个不同的教育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环境的变化将决定着制度安排的变化,而制度安排则是制度环境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制在古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学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①古代学制。
在原始氏族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学制。
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因此就产生了古代学制。
由于古代学制只有等级性和阶级性,没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系统和不完善。
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②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才,因此,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生产性和科学性。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多层次的特点,从而确定了现代学制的系统和完善的性质。
在现代学制中,现代学校教育机构系统是最严密的和最有效的教育施教机构系统,并且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试述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
答:现代学制是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学校的产生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的,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教育系统,后者是群众性的现代教育系统。
从横向的学校阶段来看,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的情况如下:(1)大学和高等学校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概在12世纪时就产生了中世纪大学。
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当时大学的四科,对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文科一般为6~7年,其他三科为5~6年。
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另一条是新创办的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19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中学①古典文科中学。
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学校。
这些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6年的、也有8~10年的,它们的教学内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也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的。
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这类学校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有的就是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演变而来的。
②实科中学。
18世纪初,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提出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一类以实用学科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比起古典文科中学来,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学的特点。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中等学校在现代学校的方向上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实科中学同具有浓厚古代学校传统的古典文科中学经历了两百年的长期斗争,并取得越来越强大的地位,同时促使古典文科中学不断改进和发展,二者都逐步变成了愈益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3)小学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有一种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这些可称为小学的前身。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常识,从而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初等教育由此得到普及。
(4)初级中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发生了以电气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这一要求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延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教育延长到了8~9年。
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但是在美国,并没有类似欧洲学校的这样一种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延伸到高中,形成了单轨学制。
(5)职业学校适应电气化生产的劳动者不但应具有初中的文化水平,而且还应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而传统的学制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于是许多国家先后通过职业教育法令,在发展中等水平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
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通过群众性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学校的学制系统来适应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要求。
而实行单轨制的美国除了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外,更主要的是把普通中学办成综合中学,设立职业科,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创造了通过单轨学制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办法。
(6)高级中学从20世纪中叶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各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生产和劳动性质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每个生产者必须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
因此,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经历了一个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
(7)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学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传统,开始向大众开放,同时在中学与大学之间拓展了一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空间,如各种短期大学。
(8)幼儿教育机构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时各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前半叶,随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
同时,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在不少国家,幼儿教育机构已被列入学制系统,构成了学制系统的下延,并成为终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9)研究生教育机构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19世纪初在德国首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土),并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到20世纪,研究生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学制系统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显示了现代学制向上延伸的发展趋势。
(10)成人教育机构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的创造周期和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如果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自由时间不断增多,这就为人的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因此,成人教育在20世纪中期之后蓬勃地发展起来,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现代社会已经显示出某些学习社会的特征,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趋势正在形成,现代学制正在向终生教育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生教育制度。
3.请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近百年来现代学制的变革进行分析。
答:现代学制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的方向发展西欧各国直到20世纪初,都实行严格的双轨学制。
几十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
二战后,西欧各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延长到了10年左右,已到了中学的第一阶段,这就使原先不分段的中学分成了两段。
新发展起来的初级中学与传统的完全中学在学术水平上有很大差距,导致机会的不均等,于是,许多国家采用综合中学的形式把初中的两轨并在—起。
西欧双轨学制事实上已经变成分支型学制了,并且这种并轨还在继续上移,如英国的高中正在通过综合中学实行并轨。
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可知学制变化的特点:第一,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延伸到哪里,因为单轨学制是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第二,事实证明,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种趋势。
(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①幼儿教育阶段。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学制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