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报告系列总 10设计依据之要点解析

合集下载

超限报告的主要内容

超限报告的主要内容

超限报告的主要内容(虽说报告编制和样式具有多样性,但主要内容大多数是相似的,根据项目的特点重点分析内容会有差异)目录1 工程概况 (X)1.1 总体概况 (X)1.2 分区及分缝 (X)2 设计依据 (X)2.1 设计规范及标准 (X)2.2 相关文件 (X)2.3 耐火等级 (X)3 材料 (X)3.1 混凝土 (X)3.2 主要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 (X)3.3 钢筋 (X)3.4 混凝土保护层 (X)3.5 钢材 (X)3.6 主要钢材等级 (X)4 荷载取值及验算要求 (X)4.1 楼面活荷载 (X)4.2 各层楼盖的活荷载折减系数 (X)4.3 风荷载 (X)4.5 温度作用 (X)4.6 作用效应组合 (X)4.7 中震弹性 (X)4.8 大震不屈服、不屈曲 (X)4.9 验算要求 (X)4.10 结构竖向变形限值 (X)4.11 结构水平变形限值 (X)4.12 结构舒适度控制 (X)5风洞试验结果及设计 (X)5.1 风洞试验的目的和原理及方法 (X)5.2风洞试验结果分析 (X)5.3规范风荷载取值与风洞试验结果的比较 (X)5.4结论及建议 (X)6 工程地质条件 (X)6.1 概述 (X)6.2 地形地貌 (X)6.3 地质构造 (X)6.4 水文地质条件 (X)6.5 岩土层分布 (X)6.6 主要岩土层的力学指标 (X)6.7 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X)7 基础 (X)7.1 持力层选择 (X)7.2塔楼基础 (X)7.3塔楼核心筒底板偏心距计算 (X)7.4 裙房及地下室基础 (X)7.5 地下室外墙及底板 (X)7.6 沉降及差异沉降计算 (X)8 基坑开挖与边坡稳定 (X)8.1 东侧基坑边坡 (X)8.2 西侧基坑边坡 (X)8.3 南侧基坑边坡 (X)8.4北侧基坑边坡 (X)9塔楼结构体系 (X)9.1 结构体系概述 (X)9.2 楼面布置 (X)9.3 核心筒 (X)9.4 外框柱 (X)9.5 加强层环向腰桁架和伸臂桁架 (X)10塔楼抗震超限情况及性能设计目标 (X)10.1 结构基本情况概述 (X)10.2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措施 (X)10.4 抗震性能设计目标 (X)11塔楼弹性分析(小震和中震) (X)11.1 计算软件 (X)11.2 结构计算参数 (X)11.3 计算模型 (X)11.4伸臂桁架敏感性分析 (X)11.5 弹性分析计算结果(周期、位移、重量、刚度、剪力、稳定等) (X)11.6结论与建议 (X)12 弹性时程分析 (X)12.1 分析软件 (X)12.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12.3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底部剪力对比 (X)12.4 时程分析计算结果分析 (X)12.5结论与建议 (X)13 静力弹塑性推覆(Pushover)分析 (X)13.1 分析软件 (X)13.2 分析模型和计算假定 (X)13.3 加载顺序与水平作用力的竖向分布 (X)13.4 计算结果分析 (X)13.5结论与建议 (X)14动力弹塑性分析 (X)14.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14.3 计算结果分析 (X)14.4结论与建议 (X)15 构件检算(小震和中震及大震) (X)15.1 验算要求(偏压、偏拉、受剪、受弯) (X)15.2 荷载及内力组合 (X)15.3 构件设计内力调整 (X)15.4 框架柱的验算 (X)15.5 核心筒墙验算 (X)15.6 剪力墙连梁验算 (X)15.7 框架梁和楼面次梁验算 (X)15.8 腰桁架和伸臂桁架验算 (X)15.9 加强层区楼板分析与设计 (X)16楼板分析 (X)16.1 分析软件 (X)16.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16.3 楼板应力分析 (X)16.4楼板振动舒适度分析 (X)16.5结论与建议 (X)17施工模拟分析 (X)17.1分析软件 (X)17.3 施工阶段划分 (X)17.4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分析 (X)17.5 计算结果分析 (X)17.6结论与建议 (X)18 节点分析 (X)18.1 分析软件 (X)18.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18.3计算结果分析 (X)18.4结论与建议 (X)19整体和局部稳定屈曲分析 (X)19.1 分析软件 (X)19.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19.3 计算结果分析 (X)19.4结论与建议 (X)20加强层伸臂桁架分析 (X)20.1 分析软件 (X)20.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20.3 计算结果分析 (X)20.4结论与建议 (X)21跃层柱屈曲分析 (X)21.1 分析软件 (X)21.3 计算结果分析 (X)21.4结论与建议 (X)22转换梁应力分析 (X)22.1 分析软件 (X)22.2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22.3 计算结果分析 (X)22.4结论与建议 (X)23抗连续倒塌分析 (X)23.1 分析软件 (X)23.2 分析原理和计算假定 (X)23.3失效构件的选取 (X)23.4荷载组合 (X)23.5材料参数取值 (X)23.6计算结果分析 (X)23.7结论与建议 (X)24 针对性抗震措施 (X)25 总结论 (X)附件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 (X)附件2: 模型主要输入输出资料 (X)附件3 结构初步设计图纸 (X)附件4 建筑初步设计图纸 (X)。

超限超载检测站点设计规范说明

超限超载检测站点设计规范说明

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设计指南(试点工程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二〇〇五年十月目录前言 (1)1总则 (2)编制目的 (2)适用范围 (2)一般规定 (2)分类 (3)建设规模 (3)检测站选址 (5)2总体设计 (6)检测站的工作流程 (6)检测站的组成 (6)安全设施 (7)连接道路 (7)3超限检测系统 (8)预检系统 (8)精检系统 (9)4交通工程设计 (9)安全设施 (9)视频监视 (11)通信系统 (11)照明设施 (11)防雷接地系统 (12)5连接道路设计 (1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连接道路设计 (12)其他等级公路的连接道路设计 (17)6房建设施 (20)建筑功能构成 (20)总图设计 (21)建筑设施 (21)建筑设计 (21)给排水设施 (22)供配电设施 (22)附图 (23)附录一:超限超载检测站各种用房建筑面积 (39)附录二:超限检测站布设示意图 (40)统筹规范地建设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是未来一段时期治超工作的基础任务。

作为《治理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布局规划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设计指南》旨在对全国治超检测站点建设规模、选址、连接道路设计、检测设备配备、交通工程及房屋建筑设计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以规范治超检测站点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配合全国治超办领导组织的治超检测站点试点工程建设,在初步成果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编写了这部试点工程版指南,供试点工程建设或改造设计过程中参照执行。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前无经验可借鉴,难免有不完善甚至不妥之处,冀望通过试点工程实践广泛吸纳智慧和经验,便于进一步修改完善,为指导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规范化基础。

各有关单位在试点参照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及建议,请及时联系编写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地址: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二路63号邮编:710075电话:,联系人:张社升、杨晓东Email或——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甲240号通联大厦邮编:100029电话:0,联系人:谭小平、王燕弓Email或编制目的本指南用于规范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的设计,指导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消防超限审查报告

消防超限审查报告

消防超限审查报告一、审查目的本次消防超限审查的目的是确保建筑符合国家消防安全法规,提高建筑的火灾防控能力,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建筑消防设施、设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全面审查,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建议,为建筑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

二、建筑概述本次审查的建筑为一栋高层商业楼,建筑面积约为XX平方米,楼层高度为XX米,共有XX层。

建筑用途为办公、商业和餐饮等。

建筑内设有电梯、楼梯、走廊、房间等多种功能区域。

三、消防设施与设计消防设施:建筑内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

消防设计:建筑的消防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包括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方面的设计。

四、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执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消防安全职责。

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整改火灾隐患。

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进行演练和培训。

五、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

将消防安全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六、消防安全检查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包括消防设施、电气线路、燃气管道等方面的检查。

建立检查记录和隐患整改台账,及时跟踪整改情况。

七、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根据建筑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制定相应的灭火预案。

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和人员职责,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撤离。

定期进行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火灾的能力。

八、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对新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和应急措施。

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再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九、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建立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制定应急救援流程,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展开救援工作。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思考治超限载十

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思考治超限载十
优化运输结构
鼓励发展高效、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优化物 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某地区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与效果
提升道路质量
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道路建设和维护水平,确保 车辆安全通行。
分流措施
通过建设绕城高速、专用货车通道等措施,引导过境车辆分流 ,减轻道路承载压力。
智能交通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交通 事故发生率。
根据不同车型、不同路况制定相应的限载标准,明确处罚措施, 为执法提供依据。
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对超限超载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超限行为, 强化执法威慑力。
完善联合执法机制
建立交通、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执法 效果。
强化源头管理,建立车辆管理制度
1 2
严格车辆登记制度
对车辆进行严格的登记管理,确保车辆合法合 规。
超限载车辆对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设施造成破坏,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 。
危害运输市场秩序
超限载车辆破坏了运输市场的 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守法经 营企业的利益。
超限载车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 化,往往会降低运输成本,导 致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整个行 业的健康发展。
超限载车辆的存在使得合法运 输企业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增加了行业的不稳定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
治超限载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它通过限制超限运输,保护自然资 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治超限载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
04 治超限载的措施与政策建 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执法体系
制定严格的超限超载法规

超限建筑设计的精髓总结(值得收藏)

超限建筑设计的精髓总结(值得收藏)

超限建筑设计的精髓总结(值得收藏)综述在工作中,屡次碰到结构专家、业主单位的结构工程师提到“结构错层的不利性”,建议在超限报告中对结构错层进行分析.但在超限报告中,却很少看到结构错层的专项分析,至少深圳地区是这样.这种“阳奉阴违”的事情,我觉得挺好奇.偶尔想起来,“阳奉阴违”的原因无非两点,一线的结构工程师不知道怎么分析,或者认为没必要分析.这次,我们自己做一个复杂项目的超限报告.结构错层比较严重,终于有机会,仔细思考“结构错层”究竟该怎么分析.错层给结构带来的不利性,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1)错层削弱楼盖整体性,降低结构受力的协同性,并使传力路径出现薄弱环节,引起应力集中现象;2)在楼板错层位置,会形成短柱,短柱延性较差,对抗震不利;3)错层位置楼板布置不均匀,不对称,质心和刚心严重偏置,在水平地震或风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对错层位置的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第1点,首先要补充楼板应力分析,尤其要搞清楚错层附近的楼板应力.如果水平推力较大,为了保证水平力的传递,可以梁侧水平加腋.加腋之后,梁的刚度变大,在梁柱节点位置,梁会将更多的弯矩传递给柱,此时就要复核柱的承载力是否足够.有些单位,加腋作为一项构造措施,并未在计算模型中反映,也未手算复核,在梁柱节点位置,可能违背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这点应引起注意.针对第2点,结构错层,短柱是客观存在的.在计算中,短柱的问题是容易抗剪超.我们的办法是,确保短柱在小震及中震作用下,均保持抗剪弹性.其中,抗剪截面验算,要预留足够的富裕度.抗剪计算中,有一个重要参数,剪跨比,需要谨慎确定.根据《高规》10.4节,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针对第3点,楼板采用弹性板计算,评估水平力对梁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可采用配置一定量抗扭纵筋和箍筋的方式提高梁的抗扭能力.另外,如果结构错层非常严重(大范围错层),还应在整体概念上进行把控.主要可采用以下思路:1)结构水平位移、扭转位移应该从严控制.原因在于,错层处的楼板水平位移差与结构整体水平位移基本呈正比,控制结构整体水平位移,相当于间接控制了楼板水平位移差;相比常规结构,结构扭转对错层结构影响更加不利,容易出现楼板翘曲及应力集中,因此,结构扭转位移需要偏严控制.2)设法降低短柱的轴力,提高短柱延性;降低短柱剪力,提高短柱抗剪承载力富裕度,具体办法可在结构布置上着手.在全国的超限审查技术要点中,错层只是一个很小的超限项,隶属“楼板不连续”.但它明显比普通的楼板不连续要更复杂,值得大家关注.这篇文章,可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下次,如果再有专家、业主提出对“结构错层”的分析要求,我们可以照此做点工作,积极相应专家号召,积极听取业主意见.计算长度我们在做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时常碰到计算长度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理一理这个问题.结构设计,为何会有计算长度这个参数?计算长度除以回转半径,就是长细比.结构规范对长细比本身就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结构构件太柔,结构构件太柔,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二是在构件受力时,容易出现失稳.对长细比的规定,可以看做是对构件刚度层面的要求,这并不难理解.但是,长细比又和稳定系数挂钩,在结构规范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稳定系数.稳定系数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折减承载力,那长细比为何又与承载力相关呢?即,长细比与构件强度挂钩,这个理解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直接了.我们仔细想想,在材料力学的前面几个章节,我们学习的都是构件截面承载力(强度),但截面强度和构件强度是一回事吗?很明显,构件强度不大于截面强度.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呢?结构规范沿用了截面强度的计算公式,但在过渡到构件强度的时候,引入了稳定系数.这其实就是一阶线性分析方法的处理办法.在结构计算时,采用理想无缺陷计算模型进行一阶线性计算,并基于计算得到的内力进行构件强度(包含稳定承载力)验算,引入稳定系数,是为了考虑结构和构件自身的缺陷以及二阶效应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一阶分析法,方便快捷,但明显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二阶非线性分析为基础的直接分析法.当然,这是后话,我们还是说回计算长度.计算长度如何确定,结构规范给了很多说明.对常规的结构,规范规定已经相对明确.但对一些非常规结构,我们如何确定计算长度呢?在超限报告中,时常看到大家采用材料力学中的欧拉公式来反算计算长度.但不要忘记,该公式是有假定条件的,即,中心受压直杆.如果不能满足此条件,强行采用该公式计算,后果不堪设想.大家有个错觉,根据欧拉公式计算的稳定承载力一定小于截面强度承载力.也许,我们太久没有翻看材料力学了.实际上,只有长细比大于某一特定值时,稳定承载力才小于截面强度承载力.比如,对Q235钢,根据理论计算,长细比大于100时,构件强度由稳定承载力控制,否则,应由截面强度控制.Q345、Q390、Q420的界限长细比分别为83、78和75.长细不大于界限长细比时,理论计算的稳定系数为1.00,但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相应长细比的稳定系数如下表最后一列所示(均小于1.00).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规范在计算稳定系数的时候,考虑的因素要比单纯的材料力学中的欧拉公式复杂得多,比如初弯曲、残余应力、初始缺陷、不同截面等(参考《钢压杆的柱子曲线》,李开禧).在无法直观得到计算长度系数的时候,我们按欧拉公式来反算,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如果实际条件与欧拉公式的假定有一定偏差,比如,存在初始弯曲、存在一定弯矩、构件并非等直等,欧拉公式给出的结果是偏保守,还是偏不安全,到目前为止,我还无法判断.钢构件设计时,稳定应力时常大于强度应力,而稳定应力又依赖于计算长度.算到最后,你会发现,计算长度的确定是绕不过去的坎.在一阶分析法这个方向上,欧拉公式作为最后,又几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又常常“失稳”,这真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除非我们选择第二条路,直接分析法,但这个方法也有不少假定,比如对初始缺陷、初始弯曲的假定,针对这些假定的经验,我们可能更缺乏.我们以为超限报告专项分析中,构件计算长度的确定是最容易的一件事,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想得简单了.从截面承载力到构件承载力,再到结构承载力,这是一名结构工程师的进阶之路,琢磨得越多,脑子里面的概念反而会越来越少.结构错层在工作中,屡次碰到结构专家、业主单位的结构工程师提到“结构错层的不利性”,建议在超限报告中对结构错层进行分析.但在超限报告中,却很少看到结构错层的专项分析,至少深圳地区是这样.这种“阳奉阴违”的事情,我觉得挺好奇.偶尔想起来,“阳奉阴违”的原因无非两点,一线的结构工程师不知道怎么分析,或者认为没必要分析.这次,我们自己做一个复杂项目的超限报告.结构错层比较严重,终于有机会,仔细思考“结构错层”究竟该怎么分析.错层给结构带来的不利性,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1)错层削弱楼盖整体性,降低结构受力的协同性,并使传力路径出现薄弱环节,引起应力集中现象;2)在楼板错层位置,会形成短柱,短柱延性较差,对抗震不利;3)错层位置楼板布置不均匀,不对称,质心和刚心严重偏置,在水平地震或风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对错层位置的梁,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第1点,首先要补充楼板应力分析,尤其要搞清楚错层附近的楼板应力.如果水平推力较大,为了保证水平力的传递,可以梁侧水平加腋.加腋之后,梁的刚度变大,在梁柱节点位置,梁会将更多的弯矩传递给柱,此时就要复核柱的承载力是否足够.有些单位,加腋作为一项构造措施,并未在计算模型中反映,也未手算复核,在梁柱节点位置,可能违背了“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这点应引起注意.针对第2点,结构错层,短柱是客观存在的.在计算中,短柱的问题是容易抗剪超.我们的办法是,确保短柱在小震及中震作用下,均保持抗剪弹性.其中,抗剪截面验算,要预留足够的富裕度.抗剪计算中,有一个重要参数,剪跨比,需要谨慎确定.根据《高规》10.4节,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配置,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针对第3点,楼板采用弹性板计算,评估水平力对梁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可采用配置一定量抗扭纵筋和箍筋的方式提高梁的抗扭能力.另外,如果结构错层非常严重(大范围错层),还应在整体概念上进行把控.主要可采用以下思路:1)结构水平位移、扭转位移应该从严控制.原因在于,错层处的楼板水平位移差与结构整体水平位移基本呈正比,控制结构整体水平位移,相当于间接控制了楼板水平位移差;相比常规结构,结构扭转对错层结构影响更加不利,容易出现楼板翘曲及应力集中,因此,结构扭转位移需要偏严控制.2)设法降低短柱的轴力,提高短柱延性;降低短柱剪力,提高短柱抗剪承载力富裕度,具体办法可在结构布置上着手.在全国的超限审查技术要点中,错层只是一个很小的超限项,隶属“楼板不连续”.但它明显比普通的楼板不连续要更复杂,值得大家关注.这篇文章,可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下次,如果再有专家、业主提出对“结构错层”的分析要求,我们可以照此做点工作,积极相应专家号召,积极听取业主意见.层间位移角超限关于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问题,颇受争议.前段时间,吴伟河在iStructure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层间位移角超限怎么办?”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讲得非常好.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自己曾经陆陆续续读过的相关资料,也一并在脑海中浮现.索性,把不同的观点都罗列出来,各种缘由,便一目了然.1、《抗规》5.5.1条及条文说明“计算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计算时,一般不扣除由于结构重力P-△效应所产生的水平相对位移,高度超过150m或H/B>6的高层建筑,可以扣除结构整体弯曲所产生的楼层水平绝对位移值,因为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结构,这部分位移在计算的层间位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加以扣除比较合理.如未扣除,位移角限值可有所放宽.”2、魏链总相关文献《论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控制》“在高层建筑中,发生最大层间位移的楼层一般位于结构的中部、偏上或偏下,恰恰那里的竖向构件两端转角较大,造成无论是柱或剪力墙,它们的非受力层间位移均很大,而受力层间位移则很小,因此用总的层间位移作为控制高层建筑竖向杆件的受力层间位移的措施是值得商榷的,那种认为层间位移角最大的楼层是受力最危险的楼层,在概念上是不正确的.”框剪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与受力层间位移角曲线框筒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与受力层间位移角曲线“结构竖向杆件,无论是柱或剪力墙,其受力层间位移往往都是底部最大,沿高往上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减小,因此控制结构的受力层间位移应着眼于控制结构的底部而不是结构的中上部.”魏总对不同结构类型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如下.《地王大厦结构设计若干问题》“在地王大厦结构设计中,日本新日铁公司开始也是以层位移差计算结果作为层间位移,结果在第57层出现层间位移角达1/274的情况,远超我国规范的规定.”“地王大厦横风在风荷载作用下,第57层的层位移角虽达到1/274,但是,筒体剪力墙的受力层间位移角只有1/28195,原因是层底转角引起了层顶很大的刚体位移,由此可以肯定剪力墙不但承载力足够,而且一定不会出现受力裂缝.至于层间变形对于装修构件的影响,另有专门措施考虑解决.”《XX项目超限报告》“风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需考虑以下因素:1)计算层间位移角时考虑结构重力P-△效应;2)计算层间位移角时考虑地下室构件的影响;3)采用结构刚度折减系数时,限值规定宜增大,反之宜减小;4)保证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a.《建筑幕墙》(GBT21086-2007)规范规定,建筑幕墙平面内变形性能以建筑幕墙层间位移角为性能指标.抗风设计时指标值应不小于主体结构弹性位移角限值,一般约1/200~1/300;b.填充墙正常使用状态允许的层间位移角可大于1/400;c.基于以上两条,风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限值不需按不同结构类型区分;5)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角越大,结构的顶点加速度越大,对结构的舒适度不利;6)考虑到层间位移角计算中有些因素难以定量考虑,确定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时应适当留有余地.以上分析和研究表明,现行弹性变形计算方法未考虑刚度折减的因素,使计算结果偏小;也未能考虑非结构构件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使计算结果偏大,二者都难以准确定量计算,再考虑到风荷载存在一定的非确定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当不考虑刚度折减系数时,各类高层建筑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取1/350~1/400是基本合理的.”3、方小丹总相关观点1)我国规范认为小震作用属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应保持“弹性”,故以钢筋混凝土构件(包括柱、剪力墙)开裂时的层间位移角作为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位移角限值.2)规范要求对计算周期乘以小于1的系数来加以修正,框架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为0.6-0.7,框-剪结构为0.7-0.8,剪力墙结构为0.9-1.然而,结构分析得到的位移却没有相应修正.3)钢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差约5~10倍,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或大偏压(拉)构件而言,混凝土开裂时钢筋的应力还很小.即使是竖向荷载长期作用的受弯构件,如一般的钢筋混凝土梁,正常使用状态下也是带裂缝工作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的内力.4)钢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正常使用阶段主要内力是竖向荷载引起的压力.在风荷载和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只要钢筋不屈服,仍处于弹性阶段,即使混凝土开裂,也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并且,在短时间作用的横向力卸载后,可能出现的裂缝也会闭合,这比竖向荷载长期存在的受弯钢筋混凝土梁更容易满足耐久性要求.5)对于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剪力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相同层间位移角,各剪力墙的受力却可能差异较大.结构中和轴附近的剪力墙可能小偏心受压,没有裂缝;远离中和轴的剪力墙可能大偏心受压,即截面中有受拉区,混凝土可能开裂.以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方法保证剪力墙、柱混凝土不开裂实际上并没有根据.6)重现期50、100年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属短期荷载,需进行构件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一般无需限制墙、柱的混凝土是否开裂.有特别要求的,可由构件截面设计加以解决.7)考虑到设计上的方便,可采用《混凝土高规》的做法,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的影响,但大幅度放宽层间位移角限值.重现期50年风荷载作用下只需控制结构的顶点位移,一般1/500~1/400;小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1/350~1/300.之所以不是钢结构的1/250,是考虑对混凝土结构刚度的折减.4、广东省东莞会议纪要“框架结构不宜大于1/400;高150米及以下的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结构不宜大于1/500,剪力墙结构不宜大于1/600;高250米及以上结构不宜大于1/400;高150米~250米之间可内插确定;钢结构不宜大于1/250;小震作用下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可按上述限值控制,但应进行中、大震抗震性能设计,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现行规范规定执行.”5、深圳超限预审专家观点以下是我们参与的一个项目,超限预审会时,五位超限专家给出的意见.探明真相之后,“层间位移角限值”便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有时反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我们做了足够的论证,证明“位移角超越规范限值”并不会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专家依然“恪守规范”,要求我们增加结构刚度的话,我们该怎么办?楼板薄弱连接位置抗剪计算在实际工程中,我们时常碰到验算楼板薄弱连接位置(包括细腰)的面内抗剪问题.以下为两个工程的结构平面图.从下图可明显看到结构布置中的楼板薄弱位置.楼板协调两侧的主结构时,面内将受到较大的水平力,包括轴力和剪力.楼板面内承受拉力或者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计算,但面内抗剪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通常的做法是,按《混凝》或《高规》中梁或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复核.但这样做,有无问题呢?它们的抗剪机理是否一致呢?先来看梁的受剪机理.翻看教材,抗剪破坏分为斜压破坏、剪压破坏以及斜拉破坏.简单粗暴(并不准确)来说,梁的跨高比较小时,发生斜压破坏,这种破坏多发生在剪力大而弯矩小的区段,以及腹板很薄的梁内.在这种破坏机制下,受剪承载力取决于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斜截面承载力中最大的.梁的跨高比适中,梁截面中的剪力和弯矩均可能其控制作用,这种破坏由拉区边缘的裂缝开始,然后延伸形成斜裂缝,剪压区高度逐渐减小,当最终剪压区混凝土破坏,斜截面承载力丧失.梁的跨高比更大的时候,截面破坏由弯矩控制,受拉引起的垂直裂缝一旦出现,就迅速向压区延伸,斜截面承载力随之丧失.混凝土楼板承受横向荷载的破坏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它的承载力是由弯矩起控制作用,所以,在规范中,我们主要对楼板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计算,对斜截面承载力,通过构造措施(比如楼板厚度,跨厚比要求),是可以天然保证的.无论是规范,还是教材,梁的受剪承载力推导均是基于剪压破坏这种模式得到的.给出的抗剪截面承载力限值,也是基于剪压破坏的.但对跨高比较小的构件,比如上面提及的楼板面外抗剪验算,跨高比很多情况下,是小于1.0的,破坏模式应该是斜压破坏才对.也就是说,抗剪承载力上限应该更高.另外,斜压破坏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否应该有所不同呢?从受力机制来看,长墙肢的面内受剪似乎与上文提到的楼板面内受剪很接近?如果把剪力墙旋转90°,边缘构件看作梁的话.但是,规范给出的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其实是兼顾了长墙肢和短墙肢的,如果按此计算楼板面内抗剪的话,针对性不强.那怎么办呢?如果要提供计算依据的话,个人认为,楼板面内抗剪验算与深梁斜截面抗剪验算最接近.《混规》附录给出的深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这个公式有什么不同呢?1)当跨高比不大于2.0时,计算剪跨比取0.25,也就是说,混凝土部分前面的系数为1.4;如果按梁的公式来算,此系数为0.875,按墙来算,此系数为0.5.系数变大的原因,即是“随着跨高比的减小,剪切破坏模式由剪压型向斜压型过渡,混凝土项在受剪承载力中所占比例增大”.2)抗剪承载力同时与水平钢筋与竖向钢筋相关,“当跨高比等于5.0时,只有竖向分布钢筋(箍筋)参与受剪;而当跨高比较小(小于2.0,则取2.0)时,只有水平分布筋能发挥有限的受剪作用”.以2.0为例,水平钢筋项前面的系数为0.5,这一点与梁或墙的抗剪计算公式有很大不同.同时,规范还对深受弯构件的受剪截面承载力进行复核,换算的剪压比依然为0.15,依然是偏安全考虑.假定混凝土强度为C30,0.15fc基本与1.4ft相当,也就是说,抗剪承载力计算时,钢筋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如果出现抗剪不足,只能增大构件截面或者提高混凝土强度.另外,为了保证面外稳定性,规范还对高厚比及跨高比限值进行了规定,即不大于25.“试验表明,当仅配有两层钢筋网时,如果网与网之间未设拉筋,由于钢筋网在深梁平面外的变形未受到专门约束,当拉杆拱拱肋斜向压力较大时,有可能发生沿深梁中面劈开的侧向劈裂型斜压破坏,故应在双排钢筋网之间配置拉筋.”楼板配筋,不专门设拉筋,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筋的作用不应考虑.以对3m宽,120mm厚的楼板为例,其最大面内抗剪承载力为1.4X120X0.8X3000=403kN.如果要求不出现斜裂缝,规范也给出了参考值,即0.5ftkXbXh0=288kN.(注意h0=0.8X3m)如果注意到《抗规》附录E关于“矩形平面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楼板设计要求”的一些规定,我们又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此处验算的也是楼板面内的抗剪承载力.在公式E.1.2中,剪压比相当于0.1/0.85=0.118,是偏保守的,这是由框支层楼板的重要性决定的.公式E.1.3不考虑楼板的混凝土作用,仅按穿过剪力墙的水平钢筋验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理呢?这种情况考虑的是,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大开裂,承担传递剪力的担子全部由钢筋承担.根据程懋堃大师《创新思维结构设计》所述,按照“剪摩擦”理论计算时,受剪面钢筋fy应乘以0.7,我们规范计算的钢筋面积偏小.那对本文开头所述的薄弱区楼板,面内最大抗剪承载力能否按剪摩擦理论计算呢?如果可以,3m宽的板跨,按10@150双层配筋,最大抗剪承载力为791.28kN.事实上,在混凝土大开裂的情况下,钢筋是可以提供791.28kN的承载力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楼板(面内)刚度大大降低,相当于仅由钢筋构成的软连接(往复作用下,混凝土会逐渐剥落),已无法协调两侧的结构体。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参考格式及要点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参考格式及要点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参考格式及要点(初稿,10, 24)基本格式一封面(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合作或咨询单位)二效果图(彩色;可采用A3的篇幅,也可缩小列于工程简况中)三设计名册(设计单位负责人和建筑、结构主要设计人员名单,单位和注册人员盖章)四目录1 工程简况2 设计依据(批文、标准和资料)3 设计条件和参数3.1设防标准(含使用年限和抗震设防参数等)3.2荷载(含特殊组合)3.3主要勘察成果3.4结构材料和主要构件尺寸4地基基础设计5 结构超限类别及程度5.1 高度超限分析5.2 不规则情况分析5.3 超限情况小结6 超限设计的计算及分析论证(以下论证的项目应根据超限情况自行调整)6.1 计算软件和计算模型6.2 结构质量分布和单位面积重力分析(用于裙房相连、多塔、连体等质量明显变化)6.3 动力特性分析(用于多塔、连体、错层等振型复杂结构)6.4 位移和扭转位移比分析(用于扭转比大于1.3和分块刚性楼盖、错层等)6.5 地震剪力系数分析(用于需调整才可满足最小值要求)6.6 刚度比分析(用于转换、连体、错层、加强层等刚度明显变化)6.7 轴压比分析(底层和典型楼层的墙、柱轴压比控制). 6.8 多道防线分析(用于框剪、内筒外框、短肢较多等结构)6.9 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结果分析6.10 特殊构件和部位的专门分析(针对超限情况具体化)6.11 超限大跨空间结构的专门分析7 超限设计的措施及对策7.1 针对性抗震措施7.2 特殊的内力调整系数7.3 关键部位的性能目标8 结论(和建议)五论证报告正文(其内容不要与专项审查申报表、计算书简单重复,要求见后述)六初步设计建筑图、结构图、计算书(可另列,也可作为附件)七报告及图纸的规格A3(大底盘结构的底盘宜分两张出图),计算书可采用A4。

5论证正文的若干要求一工程概况地点,周围环境、建筑用途和功能描述,房屋地上和地下的高度、层数、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和特点,主楼与裙楼布置及防震缝布置等;必要时提供小比例剖面示意图。

超限高层设计重点与难点

超限高层设计重点与难点

华东院周建龙总工讲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重点与难点编制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11号)《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设防管理实施细则》 (沪健 【2003】702号)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补充规定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6】220号)《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作的建议》 (2007年工作会议)《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技术把关的建议》 (2009年2月6号)《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工程抗震设计指南》 (第二版吕西林主编)超限的认定《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建质【2006】220号新抗震规范及高层混凝土结构规范推出后,其划分范围作相应调整将大跨结构纳入审查将市政工程纳入审查CECS如与抗规及高规矛盾,以高规及抗规为主上海工程还需满足《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设防管理实施细则》 (沪建建【2003】702号)计算分析总体要求总体判断,根据受力特点建模计算参数选取要合理计算假定要符合实际受力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计算参数的选取连梁的单元形式(杆单元或壳单元)巨柱采用杆或壳单元墙单元最大单元尺寸楼板单元是否合理阻尼比的选择连梁刚度的折减周期折减系数最不利地震方向(正方形增加45°)最不利风荷载方向施工模拟的方式嵌固端的选取特殊构件的定义足够的振型数量是否考虑p‐△效应考虑偶然偏心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地下室、悬臂梁)计算结构的总体判断质量&荷载沿高度分布是否合理振型、周期、位移形态和量值是否合理地震作用沿高度分布是否合理单工况下总体和局部力学平衡条件是否满足对称部位构件的内力及配筋是否相近不同程序的比较受力复杂构件(如转换构件等)内力及应力分布与概念、经验是否一致嵌固端的要求地下室与土0.00的刚度比≥2(上海地区为1.5)楼板厚度大于180地下室刚度不计入离主楼较远的外墙刚度土0.00水平传力不连续时,嵌固端应伸至地下室,并对大开口周边梁、板配筋加强 地下室外墙离主楼较远,可在主楼周边设置剪力墙,直接将水平力传给底板土0.00有较大高差时,在高差处设置垂直向剪力墙,且采取存在高差处的柱子箍筋加密,水平传力梁加腋等措施,确保水平力传递嵌固端设在地面层,宜设刚性地坪,确保传力可靠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系数,一般地下室填3,几乎完全约束时填5,刚性约束填负数。

超限报告系列总 10设计依据之要点解析

超限报告系列总 10设计依据之要点解析

超限报告中的几点问题10——设计依据之要点解析无论是写计算书,图纸说明,还是写超限报告,设计依据这一部分基本是不可或缺的。

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所以大家的重视度不够,很多时候,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篇文章就来总结“设计依据”这一部分的要点。

比较完整的设计依据一般包括四个部分:1)设计规范/标准;2)相关设计文件;3)主要设计准则;4)建筑分类等级。

以下分别介绍。

一、设计规范/规程(标准)相关的设计规范包括国家规范及地方规范。

这些内容应该都是工程师所熟识的,如果参加过注册考试,对这些基本的规范应该都有所了解。

在这一部分,有两点需要注意:1)参考规范一定是最新的现行规范基本上,此部分内容我们都是从其他项目Copy过来,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一定要核实是否为最新规范。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参考的是老规范,从逻辑上来说,后面的东西都不用再看了。

目前,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如下这几本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如果是在图纸说明中引用图集,也一定是最新的图集,比如16G101系列。

2)删掉本项目中并无使用到的规范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钢结构项目,在设计依据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混凝土规范;也看到过采用浅基础的项目,却引用了桩基规范。

这样的例子看起来都很好笑,但却屡屡发生。

再比如,图纸设计说明中保留了大量的本项目根本用不到的技术说明。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让业主对工程师的专业度产生严重的质疑,所以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对初次合作的业主。

二、相关设计/参考文件除规范以外,每个项目必然存在其他的技术文件,在这一部分,都应该详细列出来。

比如:1)地勘报告(分初勘和详勘)2)风洞实验报告3)业主提供的地震波(如有)4)会议纪要达成的一些设计依据5)专家咨询会意见及答复现在一些比较大的项目,通常会有专家咨询会,会上的意见及答复通常也是后续工作的依据。

超限结构设计要点

超限结构设计要点

• 风荷载作用(50、100年、舒适度10年) • 依据:风洞试验、荷载规范
• 竖向荷载、温度荷载、雪荷载、 • 依据荷载规范 • 以上设计依据,均会影响到工程建造成本和设计成本
• 在设计合同(协议)中,如果涉及到工程的具体用量(如 用钢量等),应该慎重。以免造成被动
二、方案对比
• 复杂超限结构方案,往往会要求多个方案比较 • 将增加设计前期的工作量,增加设计成本 • 基础方案比较,采用基础的形式 • 上部结构方案比较,以确认主体结构可实施性,初步确定 截面尺寸、墙体厚度等 • 方案的特殊性,转换层、大跨度、大悬臂、通长柱、伸缩 缝、后浇带、连体等
• 性能化设计分析属于弹性分析,耗时不多,容易掌握,应 用越来越多。指定构件性能及安全度,可以在设计合同中 提出,体现设计水平
八、舒适度验算要点
• 结构舒适度对于超高层建筑、超大跨、超悬挑结构,都需 要进行验算 • 特殊荷载,比如运动荷载,对大跨度舒适度的影响 • 舒适度控制也是结构刚度的控制,显然刚度大舒适度好
七、性能化设计要点
• 性能目标(A、B、C、D)的实现,是弹塑性分析,和弹 性分析的中震、大震分析,相结合的体现 • 由于弹塑性分析离散性,以弹性分析的不屈服设计、弹性 设计已经普遍采用 • 复杂、超限结构,至少有一种构件满足中震不屈服设计的 设计控制要求 • 对于不允破坏的如转换构件,采用大震不屈服 • 针对不同目标,合理地设定构件的性能目标,即:
复杂超限结构设计要点
• • • • • 1、设计依据 2、方案对比 3、复杂、超限的判断 4、基础设计要点 5、抗震构造措施和抗 震性能目标 • • • • • • 6、弹塑性分析要点 7、性能化设计要点 8、舒适度验算要点 9、结构特殊性设计控制 10、两套软件分析对比 11、应用实例

超限高层2010讲座

超限高层2010讲座

超限⾼层2010讲座超限⾼层建筑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重庆市超限⾼层建筑⼯程界定规定》(2010年版)全国超限⾼层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邓⼩华内容提要⼀、修改依据⼆、修改的主要内容三、适⽤范围及管理程序四、超限⾼层的分类五、⾼度限值的确定六、平⾯规则性的规定七、竖向规则性的规定⼋、其它超限规定九、需报送全国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会审查的范围⼗、⾼层抗震参数表的填写⼀、修改依据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超限⾼层建筑⼯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建质〔2010〕109号)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x报批稿)4.《⾼层民⽤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xx征求意见稿)⼆、修改的主要内容1.⾼层界定⾼度变化:与《民⽤建筑通则》接轨,⾮住宅民⽤建筑⾼层界定⾼度由28⽶调整为24m。

2.⾼度限值分类的调整:钢筋混凝⼟结构、混合结构分别按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确定⾼度限值;钢结构⾼度限值不区分设防类别。

3.⾼度限值的变化: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按设防烈度——六度确定⾼度限值,特殊设防类按提⾼⼀度——七度确定⾼度限值;板柱—剪⼒墙⾼度限值提⾼较多。

4.与短肢剪⼒墙相关的变化:取消部分短肢剪⼒墙的相关内容;较多短肢剪⼒墙的定义由⾯积控制改为承担倾覆⼒矩的⽐例控制。

5.竖向和平⾯均不规则时⾼度限值的变化。

6.⾼层钢结构房屋框架-⽀撑体系细分为框架-中⼼⽀撑和框架-偏⼼⽀撑。

7.混合结构⾼度限值的变化:钢框架-钢筋混凝⼟核⼼按双重体系和单重体系确定⾼度限值;钢外筒-钢筋混凝⼟核⼼筒体系⾼度限值提⾼。

8.扭转位移⽐的定义和限值的调整:总位移较⼩时限值适当放宽;裙房以上超过1/3楼层扭转位移较⼤时,限值加严。

9.⾓部重叠⾯积⽐特别不规则限值适当放宽,增加不规则限值。

10.楼板有效宽度与典型宽度之⽐的限值适当放宽。

结构超限分析报告

结构超限分析报告

结构超限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某个结构的超限分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超限分析是为了确定结构是否满足设计条件、超过承载能力或者是否需要加固等目的而进行的工程分析。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先描述了所分析的结构,并说明了超限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结构的超限分析结果,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结构概述所分析的结构是建筑物的主体骨架,由柱、梁和板等组成。

该结构总共有X个楼层,每层承载的荷载和力学性质也各不相同。

在超限分析之前,我们对结构的基本参数、荷载信息和材料特性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3. 超限分析目标和方法超限分析的目标是评估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超限分析:3.1 结构静力分析通过结构静力分析,我们计算了结构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和荷载分布情况,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我们使用了某个商业软件进行了模型建立和分析,并考虑了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3.2 结构动力分析结构动力分析是为了评估结构在地震或其他动力荷载下的响应情况。

我们采用了模态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根据地震加速度谱进行反应谱分析。

3.3 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为了了解结构中使用的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进行了材料试验。

试验内容包括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刚度、变形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通过试验结果,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4. 超限分析结果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我们得到了结构的超限分析结果。

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结论:•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结果均显示该结构在设计荷载和地震荷载下的变形和应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安全系数分析表明,结构在静止和动态工况下都有足够的安全裕度。

•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符合设计规定。

5. 结论和建议基于对结构的超限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结构在设计荷载和地震荷载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超限报告范本

超限报告范本

超限报告范本目录1. 报告概述 (2)1.1 报告背景 (3)1.2 报告目的 (4)1.3 报告范围 (5)1.4 报告结构 (6)2. 超限事件描述 (6)3. 超限现象分析 (7)3.1 现象概述 (9)3.2 现象特点 (10)3.3 现象物理机制初步推测 (11)3.4 现象与现有科学理论的关联性 (12)3.5 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 (13)4. 超限事件调查 (15)4.1 调查方法和手段 (16)4.2 调查结果分析 (18)4.3 调查发现与分析结论 (18)4.4 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9)5. 风险评估 (21)5.1 超限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 (22)5.2 风险等级评估 (23)5.3 风险应对措施 (24)6. 建议及展望 (25)6.1 未来研究方向 (27)6.2 应对策略建议 (28)6.3 保障措施 (30)1. 报告概述本超限报告范本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文件,以记录和分析在生产和物流过程中发生的,超出预先设置限制或标准的情况。

这份报告是用来评估超出预期限度的事件,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提供对超限事件的详细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产品、客户及对业务的影响程度。

分析超限的原因,包括潜在的人为失误、操作错误、技术故障或环境因素等。

评价超限事件的可能后果,包括对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供应链连贯性及企业声誉的影响。

明确必要的纠正措施,以便预防类似事件的未来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运营的影响。

为管理层提供一个蓝图,用以制定策略和改进流程,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和可靠性。

事件描述:包括所有关键细节,如时间、地点、原因、涉及人员和可能的影响。

影响评估:确定事件对公司业务的具体影响,包括客户满意度、损失量、财务影响等。

原因分析:通过对事件发生前后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事件的原因和潜在风险点。

可采取的纠正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方案,以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浅析超限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分析

浅析超限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分析
[2] GB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4]方鄂华.《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概念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4.4抗震构造措施
(1)合理选择剪力墙截面,控制楼层的层间刚度比。提高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延性,底部加强区墙身配筋率取值不小于1.5%。
(2)减少扭转效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布置使之均匀对称。同时加强外围剪力墙墙肢厚度以减少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结构扭转比小于1.4。
(3)加强薄弱部位的楼板刚度,适当提高该处梁、板截面厚度及增加配筋率,并严格控制梁、板的裂缝,尤其加强洞口周边楼板厚度及配筋率。
(4)尽可能减少由于开洞形成的小墙肢现象,合理配筋并控制轴压比。
4.5墙身稳定性验算
设计时复核两层并一层后层高为6米的模型的剪力墙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
4.6夹层复核计算
结构整体计算时除将隔层作为结构层进行设计外,并同时复核两层合并为一层的层高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并取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使计算结果偏安全设计。
结合以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筑平面功能的特点,并结合审查专家组的意见,结构布置时,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厚度1~7层为400mm,8~17层为350mm,18~29层为300mm,以上均为250mm。且增加平面四边转角墙肢厚度,即29层~主屋面墙肢厚度均为300mm,增强了结构抗扭转性能。剪力墙混凝土等级底部加强区为C50,以上依次取C45~C35。楼、屋盖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体系,梁、板混凝土标号自下而上依次取C35~C30.由于存在夹层楼板开洞,现将夹层的楼板厚度均加厚至120mm,同时提高该处梁、板配筋率,将夹层楼板板配筋双层双向拉通处理,并适当增设局部楼板以增强开洞薄弱处的连接。竖向构件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大大减小截面尺寸,提高建筑面积的使用率。结构整体计算时,除将夹层作为结构层进行设计外,并同时复核两层合并为一层的层高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取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建筑结构丨超限报告写法详细解读,终于不再为写报告发愁了!

建筑结构丨超限报告写法详细解读,终于不再为写报告发愁了!

建筑结构丨超限报告写法详细解读,终于不再为写报告发愁了!展开全文1 报告的名称报告名称应为《×× 工程超限设计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以下简称《超限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第六条(二)款)或《×× 工程超限设计的送审报告》,不应称为《×× 工程超限设计的审查报告》。

笔者审查过的报告名称多数都称为《审查报告》,只有少数称为《可行性论证报告》或《送审报告》,汉语里凡带“审”的词,如审查、审核、审定、审校、审理、审批、审判等都是对第三方的,不是对自己的。

《送审报告》的意思是送给第三方审查的报告,因此笔者认为称《送审报告》是可以的。

2 报告的文本不应太长,也不应太简略超限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应按照《超限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要求编写。

报告不应太长,页数不应太多(有的长达 100 ~ 200 页),字体不要太大(以小四号为宜),A4(A3)纸每页宜为30 行以上,有的报告字体为四号字,每页只有 20 行,使页数大增。

如只需写出本工程超限的内容,没有超限的指标不需要写,很多报告都按《超限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附录一~附录四及各省(市、自治区)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界定标准》罗列了几十项指标,再在各项指标后面写“是”或“否”或打√,增加报告的页数、浪费纸张,也浪费审查专家的时间,实在没有必要(犹如医院的健康体检表,如医院只会写明某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而不会写没有肝癌、没有肺癌、没有肠癌、没有……)。

有的报告又写得太简略,内容不全。

3 报告的文本不需要精装报告的文本普通装订即可,不需要精装,用普通白纸即可,没有必要用太厚的纸(如铜板纸),太厚的纸加上精装翻页困难(会自动闭合),翻阅不便,会浪费成本。

4 应写明工程的具体地址(这是确定地震动参数的依据)如不能只写工程位于“成都市”,因为成都市所辖的不同区、县(市)、乡(镇)的地震动参数是不同的。

全国超限审查要点说明

全国超限审查要点说明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确保审查质量,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制定本技术要点。

第二条本技术要点所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包括:(一) 高度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超过规定,包括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以下简称《抗震规》)第6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8章钢结构最大适用高度,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7章中有较多短肢墙的剪力墙结构、第10章中错层结构和第11章混合结构最大适用高度的高层建筑工程。

(二) 规则性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

(三)屋盖超限工程:指屋盖的跨度、长度或结构形式超出《抗震规》第10章及《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索结构技术规程》等空间结构规程规定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不含骨架支承式膜结构和空气支承膜结构)。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具体围详见附件1。

第三条本技术要点第二条规定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属于下列情况的,建议委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一) 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的混凝土结构,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11章最大适用高度的混合结构;(二) 高度超过规定的错层结构,塔体显著不同的连体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四种类型中三种的复杂结构,高度超过《抗震规》规定且转换层位置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层数的混凝土结构,高度超过《抗震规》规定且水平和竖向均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三) 超过《抗震规》第8章适用围的钢结构;(四)跨度或长度超过《抗震规》第10章适用围的大跨屋盖结构;(五) 其他各地认为审查难度较大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

第四条对主体结构总高度超过350m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从严把握抗震设防的各项技术性指标;(二)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或在当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工作的基础上开展。

超限审查要点

超限审查要点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确保审查质量,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制定本技术要点.第二条本技术要点所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包括:(一) 高度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超过规定,包括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6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第8章钢结构最大适用高度,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7章中有较多短肢墙(de)剪力墙结构、第10章中错层结构和第11章混合结构最大适用高度(de)高层建筑工程.(二) 规则性超限工程:指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de)特别不规则(de)高层建筑工程.(三)屋盖超限工程:指屋盖(de)跨度、长度或结构形式超出抗震规范第10章及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索结构技术规程等空间结构规程规定(de)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不含骨架支承式膜结构和空气支承膜结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具体范围详见附件1.第三条本技术要点第二条规定(de)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属于下列情况(de),建议委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一) 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de)混凝土结构,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第11章最大适用高度(de)混合结构;(二) 高度超过规定(de)错层结构,塔体显着不同(de)连体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四种类型中三种(de)复杂结构,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规定且转换层位置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层数(de)混凝土结构,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规定且水平和竖向均特别不规则(de)建筑结构;(三) 超过抗震规范第8章适用范围(de)钢结构;(四)跨度或长度超过抗震规范第10章适用范围(de)大跨屋盖结构;(五) 其他各地认为审查难度较大(de)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第四条对主体结构总高度超过350m(de)超限高层建筑工程(de)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满足以下要求:(一)从严把握抗震设防(de)各项技术性指标;(二)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进行(de)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会同工程所在地省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共同开展,或在当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工作(de)基础上开展.第五条建设单位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de)申报材料应符合第二章(de)要求,专家组提出(de)专项审查意见应符合第六章(de)要求.对于屋盖超限工程(de)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除参照本技术要点第三章(de)相关内容外,按第五章执行.审查结束后应及时将审查信息录入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数据库,审查信息包括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附件2)、超限情况表(附件3)、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情况表(附件4)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控制信息表(附件5).第二章申报材料(de)基本内容第六条建设单位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应提供以下资料:(一)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申报表和超限情况表(至少5份);(二) 建筑结构工程超限设计(de)可行性论证报告(附件6,至少5份);(三) 建设项目(de)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四) 结构工程初步设计计算书(主要结果,至少5份);(五) 初步设计文件(建筑和结构工程部分,至少5份);(六) 当参考使用国外有关抗震设计标准、工程实例和震害资料及计算机程序时,应提供理由和相应(de)说明;(七) 进行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e)结构工程,应提交抗震试验方案;(八) 进行风洞试验研究(de)结构工程,应提交风洞试验报告.第七条申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提供(de)资料,应符合下列具体要求:(一) 高层建筑工程超限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应说明其超限(de)类型(对高度超限、规则性超限工程,如高度、转换层形式和位置、多塔、连体、错层、加强层、竖向不规则、平面不规则;对屋盖超限工程,如跨度、悬挑长度、结构单元总长度、屋盖结构形式与常用结构形式(de)不同、支座约束条件、下部支承结构(de)规则性等)和超限(de)程度,并提出有效控制安全(de)技术措施,包括抗震、抗风技术措施(de)适用性、可靠性,整体结构及其薄弱部位(de)加强措施,预期(de)性能目标,屋盖超限工程尚包括有效保证屋盖稳定性(de)技术措施.(二)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岩土特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液化评价、剪切波速测试成果及地基基础方案.当设计有要求时,应按规范规定提供结构工程时程分析所需(de)资料.处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有相应(de)边坡稳定评价、断裂影响和地形影响等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内容.(三) 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软件名称和版本,力学模型,电算(de)原始参数(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或基本加速度、所计入(de)单向或双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输入地震时程记录(de)时间、地震名、记录台站名称和加速度记录编号,风荷载、雪荷载和设计温差等),结构自振特性(周期,扭转周期比,对多塔、连体类和复杂屋盖含必要(de)振型),整体计算结果(对高度超限、规则性超限工程,含侧移、扭转位移比、楼层受剪承载力比、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刚度比、结构整体稳定、墙体(或筒体)和框架承担(de)地震作用分配等;对屋盖超限工程,含屋盖挠度和整体稳定、下部支承结构(de)水平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等),主要构件(de)轴压比、剪压比(钢结构构件、杆件为应力比)控制等.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时程分析结果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多个软件(de)计算结果应加以比较,按规范(de)要求确认其合理、有效性.风控制时和屋盖超限工程应有风荷载效应与地震效应(de)比较.(四) 初步设计文件.设计深度深度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de)规定(de)要求,设计说明要有建筑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分类、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de)抗震等级等内容.(五)提供抗震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如有提供应有明确(de)适用范围和结论.第三章专项审查(de)控制条件第八条抗震设防专项审查(de)内容主要包括:(一) 建筑抗震设防依据;(二) 场地勘察成果及地基和基础(de)设计方案;(三) 建筑结构(de)抗震概念设计和性能目标;(四) 总体计算和关键部位计算(de)工程判断;(五) 结构薄弱部位(de)抗震措施;(六) 可能存在(de)影响结构安全(de)其他问题.对于特殊体型(含屋盖)或风洞试验结果与荷载规范规定相差较大(de)风荷载取值,以及特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大、高宽比大等)(de)隔震、减震设计,宜由相关专业(de)专家在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前进行专门论证.第九条抗震设防专项审查(de)重点是结构抗震安全性和预期(de)性能目标.为此,超限工程(de)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一) 严格执行规范、规程(de)强制性条文,并注意系统掌握、全面理解其准确内涵和相关条文.(二) 对高度超限或规则性超限工程,不应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等五种类型中(de)四种及以上(de)复杂类型;当房屋高度在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B级高度范围内时,比较规则(de)应按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执行,其余应针对其不规则项(de)多少、程度和薄弱部位,明确提出为达到安全而比现行规范、规程(de)规定更严格(de)具体抗震措施或预期性能目标;当房屋高度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de)B级高度以及房屋高度、平面和竖向规则性等三方面均不满足规定时,应提供达到预期性能目标(de)充分依据,如试验研究成果、所采用(de)抗震新技术和新措施、以及不同结构体系(de)对比分析等(de)详细论证.(三) 对屋盖超限工程,应对关键杆件(de)长细比、应力比和整体稳定性控制等提出比现行规范、规程(de)规定更严格(de)、针对性(de)具体措施或预期性能目标;当屋盖形式特别复杂时,应提供达到预期性能目标(de)充分依据.(四) 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当结构安全与建筑形体等方面出现矛盾时,应以安全为重;建筑方案(包括局部方案)设计应服从结构安全(de)需要.第十条对超高很多,以及结构体系特别复杂、结构类型(含屋盖形式)特殊(de)工程,当设计依据不足时,应选择整体结构模型、结构构件、部件或节点模型进行必要(de)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四章高度超限和规则性超限工程(de)专项审查内容第十一条关于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一) 各种类型(de)结构应有其合适(de)使用高度、单位面积自重和墙体厚度.结构(de)总体刚度应适当(含两个主轴方向(de)刚度协调符合规范(de)要求),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de)要求.(二) 应明确多道防线(de)要求.框架与墙体、筒体共同抗侧力(de)各类结构中,框架部分地震剪力(de)调整宜依据其超限程度比规范(de)规定适当增加;超高(de)框架-核心筒结构,其混凝土内筒和外框之间(de)刚度宜有一个合适(de)比例,框架部分计算分配(de)楼层地震剪力,除底部个别楼层、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多数不低于基底剪力(de)8%且最大值不宜低于10%,最小值不宜低于5%.主要抗侧力构件中沿全高不开洞(de)单肢墙,应针对其延性不足采取相应措施.(三) 超高时应从严掌握建筑结构规则性(de)要求,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向不规则(de)程度,应注意楼板局部开大洞导致较多数量(de)长短柱共用和细腰形平面可能造成(de)不利影响,避免过大(de)地震扭转效应.对不规则建筑(de)抗震设计要求,可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和高度(de)不同有所区别.主楼与裙房间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适当加大或采取其他措施.(四) 应避免软弱层和薄弱层出现在同一楼层.(五) 转换层应严格控制上下刚度比;墙体通过次梁转换和柱顶墙体开洞,应有针对性(de)加强措施.水平加强层(de)设置数量、位置、结构形式,应认真分析比较;伸臂(de)构件内力计算宜采用弹性膜楼板假定,上下弦杆应贯通核心筒(de)墙体,墙体在伸臂斜腹杆(de)节点处应采取措施避免应力集中导致破坏.(六) 多塔、连体、错层等复杂体型(de)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de)类型和不规则(de)程度;应注意分析局部区域或沿某个地震作用方向上可能存在(de)问题,分别采取相应加强措施.对复杂(de)连体结构,宜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包括施工),确定是否补充不同工况下各单塔结构(de)验算.(七) 当几部分结构(de)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de)实际构造和连接(de)可靠程度,必要时可取结构整体模型和分开模型计算(de)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八) 注意加强楼板(de)整体性,避免楼板(de)削弱部位在大震下受剪破坏;当楼板开洞较大时,宜进行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九) 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自身较高或体型相对复杂时,应参与整体结构分析,材料不同时还需适当考虑阻尼比不同(de)影响,应特别加强其与主体结构(de)连接部位.(十)高宽比较大时,应注意复核地震下地基基础(de)承载力和稳定.(十一)应合理确定结构(de)嵌固部位.第十二条关于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一) 根据结构超限情况、震后损失、修复难易程度和大震不倒等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即在预期水准(如中震、大震或某些重现期(de)地震)(de)地震作用下结构、部位或结构构件(de)承载力、变形、损坏程度及延性(de)要求.(二) 选择预期水准(de)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时,中震和大震可按规范(de)设计参数采用,当安评(de)小震加速度峰值大于规范规定较多时,宜按小震加速度放大倍数进行调整.(三)结构提高抗震承载力目标举例:水平转换构件在大震下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复核.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在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受剪截面满足大震下(de)截面控制条件.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复核.(四) 确定所需(de)延性构造等级.中震时出现小偏心受拉(de)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中规定(de)特一级构造.中震时双向水平地震下墙肢全截面由轴向力产生(de)平均名义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时宜设置型钢承担拉力,且平均名义拉应力不宜超过两倍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可按弹性模量换算考虑型钢和钢板(de)作用),全截面型钢和钢板(de)含钢率超过%时可按比例适当放松.(五) 按抗震性能目标论证抗震措施(如内力增大系数、配筋率、配箍率和含钢率)(de)合理可行性.第十三条关于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和计算结果:(一) 正确判断计算结果(de)合理性和可靠性,注意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de)差异(包括刚性板、弹性膜、分块刚性板(de)区别),通过结构各部分受力分布(de)变化,以及最大层间位移(de)位置和分布特征,判断结构受力特征(de)不利情况.(二) 结构总地震剪力以及各层(de)地震剪力与其以上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de)比值,应符合抗震规范(de)要求,Ⅲ、Ⅳ类场地时尚宜适当增加.当结构底部计算(de)总地震剪力偏小需调整时,其以上各层(de)剪力、位移也均应适当调整.基本周期大于6s(de)结构,计算(de)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低20%以内,基本周期~5s(de)结构比规定值低15%以内,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系数最小值(de)规定进行设计.基本周期在5~6s(de)结构可以插值采用.6度(0.05g)设防且基本周期大于5s(de)结构,当计算(de)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低但按底部剪力系数%换算(de)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时,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系数最小值(de)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三) 结构时程分析(de)嵌固端应与反应谱分析一致,所用(de)水平、竖向地震时程曲线应符合规范要求,持续时间一般不小于结构基本周期(de)5倍(即结构屋面对应于基本周期(de)位移反应不少于5次往复);弹性时程分析(de)结果也应符合规范(de)要求,即采用三组时程时宜取包络值,采用七组时程时可取平均值.(四) 软弱层地震剪力和不落地构件传给水平转换构件(de)地震内力(de)调整系数取值,应依据超限(de)具体情况大于规范(de)规定值;楼层刚度比值(de)控制值仍需符合规范(de)要求.(五) 上部墙体开设边门洞等(de)水平转换构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必要时,宜采用重力荷载下不考虑墙体共同工作(de)手算复核.(六) 跨度大于24m(de)连体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宜参照竖向时程分析结果确定.(七) 对于结构(de)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200m或扭转效应明显(de)结构应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300m应做两个独立(de)动力弹塑性分析.计算应以构件(de)实际承载力为基础,着重于发现薄弱部位和提出相应加强措施.(八) 必要时(如特别复杂(de)结构、高度超过200m(de)混合结构、静载下构件竖向压缩变形差异较大(de)结构等),应有重力荷载下(de)结构施工模拟分析,当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de)计算.(九) 当计算结果有明显疑问时,应另行专项复核.第十四条关于结构抗震加强措施:(一) 对抗震等级、内力调整、轴压比、剪压比、钢材(de)材质选取等方面(de)加强,应根据烈度、超限程度和构件在结构中所处部位及其破坏影响(de)不同,区别对待、综合考虑.(二) 根据结构(de)实际情况,采用增设芯柱、约束边缘构件、型钢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构件,以及减震耗能部件等提高延性(de)措施.(三) 抗震薄弱部位应在承载力和细部构造两方面有相应(de)综合措施.第十五条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一) 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测量数据(de)数量应符合规定;波速测试孔深度应满足覆盖层厚度确定(de)要求.(二) 液化判别孔和砂土、粉土层(de)标准贯入锤击数据以及粘粒含量分析(de)数量应符合要求;液化判别水位(de)确定应合理.(三)场地类别划分、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应准确、可靠;脉动测试结果仅作为参考.(四)覆盖层厚度、波速(de)确定应可靠,当处于不同场地类别(de)分界附近时,应要求用内插法确定计算地震作用(de)特征周期.第十六条关于地基和基础(de)设计方案:(一) 地基基础类型合理,地基持力层选择可靠.(二) 主楼和裙房设置沉降缝(de)利弊分析正确.(三) 建筑物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控制在允许(de)范围内.第十七条关于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震害经验:(一) 对按规定需进行抗震试验研究(de)项目,要明确试验模型与实际结构工程相似(de)程度以及试验结果可利用(de)部分.(二) 借鉴国外经验时,应区分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了解是否经过地震考验,并判断是否与该工程项目(de)具体条件相似.(三) 对超高很多或结构体系特别复杂、结构类型特殊(de)工程,宜要求进行实际结构工程(de)动力特性测试.第五章屋盖超限工程(de)专项审查内容第十八条关于结构体系和布置:(一) 应明确所采用(de)结构形式、受力特征和传力特性、下部支承条件(de)特点,以及具体(de)结构安全控制荷载和控制目标.(二) 对非常用(de)屋盖结构形式,应给出所采用(de)结构形式与常用结构形式(de)主要不同.(三) 对下部支承结构,其支承约束条件应与屋盖结构受力性能(de)要求相符.(四) 对桁架、拱架,张弦结构,应明确给出提供平面外稳定(de)结构支撑布置和构造要求.第十九条关于性能目标:(一) 应明确屋盖结构(de)关键杆件、关键节点和薄弱部位,提出保证结构承载力和稳定(de)具体措施,并详细论证其技术可行性.(二)对关键节点、关键杆件及其支承部位(含相关(de)下部支承结构构件),应提出明确(de)性能目标.选择预期水准(de)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时,中震和大震可仍按规范(de)设计参数采用.(三)性能目标举例:关键杆件在大震下拉压极限承载力复核.关键杆件中震下拉压承载力设计值复核.支座环梁中震承载力设计值复核.下部支承部位(de)竖向构件在中震下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满足大震截面控制条件.连接和支座满足强连接弱构件(de)要求.(四) 应按抗震性能目标论证抗震措施(如杆件截面形式、壁厚、节点等)(de)合理可行性.第二十条关于结构计算分析:(一) 作用和作用效应组合: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以上时,屋盖(de)竖向地震作用应参照整体结构时程分析结果确定.屋盖结构(de)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应按重现期100年采用;索结构、膜结构、长悬挑结构、跨度大于120m(de)空间网格结构及屋盖体型复杂时,风载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屋面积雪(含融雪过程中(de)变化)分布系数,应比规范要求适当增大或通过风洞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屋盖坡度较大时尚宜考虑积雪融化可能产生(de)滑落冲击荷载.尚可依据当地气象资料考虑可能超出荷载规范(de)风荷载.天沟和内排水屋盖尚应考虑排水不畅引起(de)附加荷载.温度作用应按合理(de)温差值确定.应分别考虑施工、合拢和使用三个不同时期各自(de)不利温差.(二) 计算模型和设计参数采用新型构件或新型结构时,计算软件应准确反映构件受力和结构传力特征.计算模型应计入屋盖结构与下部支承结构(de)协同作用.屋盖结构与下部支承结构(de)主要连接部位(de)约束条件、构造应与计算模型相符.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与屋盖结构不同阻尼比(de)影响.若各支承结构单元动力特性不同且彼此连接薄弱,应采用整体模型与分开单独模型进行静载、地震、风荷载和温度作用下各部位相互影响(de)计算分析(de)比较,合理取值.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安装过程分析.地震作用及使用阶段(de)结构内力组合,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de)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超长结构(如结构总长度大于300m)应按抗震规范(de)要求考虑行波效应(de)多点地震输入(de)分析比较.对超大跨度(如跨度大于150m)或特别复杂(de)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de)弹塑性分析.(三) 应力和变形对索结构、整体张拉式膜结构、悬挑结构、跨度大于120m(de)空间网格结构、跨度大于60m(de)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应严格控制屋盖在静载和风、雪荷载共同作用下(de)应力和变形.(四) 稳定性分析对单层网壳、厚度小于跨度1/50(de)双层网壳、拱 (实腹式或格构式)、钢筋混凝土薄壳,应进行整体稳定验算;应合理选取结构(de)初始几何缺陷,并按几何非线性或同时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进行全过程整体稳定分析.钢筋混凝土薄壳尚应同时考虑混凝土(de)收缩、徐变对稳定性(de)影响.第二十一条关于屋盖结构构件(de)抗震措施:(一) 明确主要传力结构杆件,采取加强措施,并检查其刚度(de)连续性和均匀性.(二) 从严控制关键杆件应力比及稳定要求.在重力和中震组合下以及重力与风荷载、温度作用组合下,关键杆件(de)应力比控制应比规范(de)规定适当加严或达到预期性能目标.(三) 特殊连接构造应在罕遇地震下安全可靠,复杂节点应进行详细(de)有限元分析,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四) 对某些复杂结构形式,应考虑个别关键构件失效导致屋盖整体连续倒塌(de)可能.第二十二条关于屋盖(de)支座、下部支承结构和地基基础:。

超限超载(2010)PPT课件

超限超载(2010)PPT课件

2021/3/12
16
——完善了信息抄告制度(第31条) ——创设了违法行为追踪处理制度 (第39条)
3、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
2021/3/12
17
(二)争议的焦点问题
1、《办法》的题目与起草思路
2、会签部门意见
——省人事厅、省财政厅
在野外从事执法检查的工作人员可以享受
** 我国宪法确定、立法法进一步明确的
这个立法体制,可以概括为:
一元两级三层次四分支
一国两制、三法四域
2021/3/12
11
一 元:立法权属于全人大 两 级:中央和地方 三层次:每一级都是三个层次 四分支:——较大市的法规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 ——特别行政区 三法四域: 三个法系:中华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四个法域:大陆、香港、澳门、台湾
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 使人类学会了适应和驾驭自然,而法 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
——E.博登海默(美)
——法治的主语或主体应当是“法”
是 Rule of law
不是Rule by law
2021/3/12
21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立法原意 ——两个坐标系
(一)起草《办法》的背景
—— 依法治超,山东首创 —— 成功经验,总结提升 —— 问题尚存,亟待解决
—— 审时度势,废旧立新
2021/3/12
3
(二)起草《办法》的总体思路 ——先有法意,后有法条 先理清问题, 再设计制度 (开处方) ——三个阶段、三种思路

超限结构设计要点知识讲稿

超限结构设计要点知识讲稿

审查与优化
对完成的图纸进行审查,发现 问题并及时优化。
关键步骤
结构分析
细部设计
对超限结构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包括静 力分析、动力分析、稳定性分析等,以确 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对超限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等进行详 细设计,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
材料选择
施工方法选择
根据设计需求和结构分析结果,选择合适 的材料,并确定其规格、性能要求等。
超限结构设计要点知 识讲稿
• 引言 • 超限结构的定义与特点 • 设计原则与流程 • 结构分析方法 • 超限结构设计中的挑战与对策 • 工程案例分享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介绍超限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02
阐述超限结构设计在现代工程中 的重要性和地位。
目的和意义
根据设计需求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施 工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04
结构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结构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利用数学 方法求解这些单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从而得到结构的整体性能。
有限元分析可以模拟复杂的几何形状、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 通用性,是超限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总结了超限结构设计 的原理和特点,包括 其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探讨了超限结构设计 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 究方向。
分析了超限结构设计 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 案例和经验教训。
研究展望
01
02
03
04
深入研究超限结构设计的理论 体系,进一步完善其设计方法
和计算模型。
拓展超限结构设计的工程应用 领域,特别是在大跨度、高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限报告中的几点问题10——设计依据之要点解析
无论是写计算书,图纸说明,还是写超限报告,设计依据这一部分基本是不可或缺的。

但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所以大家的重视度不够,很多时候,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

这篇文章就来总结“设计依据”这一部分的要点。

比较完整的设计依据一般包括四个部分:1)设计规范/标准;2)相关设计文件;3)主要设计准则;4)建筑分类等级。

以下分别介绍。

一、设计规范/规程(标准)
相关的设计规范包括国家规范及地方规范。

这些内容应该都是工程师所熟识的,如果参加过注册考试,对这些基本的规范应该都有所了解。

在这一部分,有两点需要注意:
1)参考规范一定是最新的现行规范
基本上,此部分内容我们都是从其他项目Copy过来,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一定要核实是否为最新规范。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参考的是老规范,从逻辑上来说,后面的东西都不用再看了。

目前,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如下这几本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2016
如果是在图纸说明中引用图集,也一定是最新的图集,比如16G101系列。

2)删掉本项目中并无使用到的规范
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钢结构项目,在设计依据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混凝土规范;也看到过采用浅基础的项目,却引用了桩基规范。

这样的例子看起来都很好笑,但却屡屡发生。

再比如,图纸设计说明中保留了大量的本项目根本用不到的技术说明。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让业主对工程师的专业度产生严重的质疑,所以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对初次合作的业主。

二、相关设计/参考文件
除规范以外,每个项目必然存在其他的技术文件,在这一部分,都应该详细列出来。

比如:
1)地勘报告(分初勘和详勘)
2)风洞实验报告
3)业主提供的地震波(如有)
4)会议纪要达成的一些设计依据
5)专家咨询会意见及答复
现在一些比较大的项目,通常会有专家咨询会,会上的意见及答复通常也是后续工作的依据。

6)参考的国外设计文件
在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的报告中,时常有这一部分内容,常引用ASCE7-10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AISC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CISCSteel Design Guide Series:Floor Vibration Due to Human Activity 等。

设计院写报告的时候,一般不会引用相关的论文,但咨询公司引用论文是比较常见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用比较权威的论文作为证据。

三、主要设计准则
设计准则,就是后续计算指标是否合理的判据。

事实上,我们的设计准则非常多,广义来说,所有的规范都是我们的设计准则。

但就目前所看到的,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仅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结构位移控制准则
这一部分,规范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层间位移角限值。

当然,合理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最近一直存在南北派之争。

我们可以自己去辨析,但最终执行可能还是要按规范或总工意见。

2)风振舒适度控制准则
风振舒适度控制标准在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比如《高规》3.7.6条,对住宅和公寓控制值为0.15m/s2,对办公和旅馆为0.25m/s2;高层钢结构建筑,《高钢规》另有规定,a)公寓建筑,顺风向或横风向最大顶点加速度限值为0.20m/s2,b)公共建筑为0.28m/s2;顺风向及横风向风振加速度的算法一般有两个版本,即《高钢规》及《荷规》算法。

按照规范,我们可以计算出顺风向或者横风向的顶点加速度值,
这两个值可以直接与规范限值比较,有些院还会补充一个两方向的组合加速度值(0.8倍的平方根),并与限值比较。

风振加速度计算公式略显复杂,所以我们一般使用YJK或SATWE提供的计算值,但要注意,最大风振加速度仅算至主屋面,如果结构模型中还有出屋面的部分,软件给出的结果是偏大的,如果据此增加结构刚度,甚至增设阻尼器,都是不当的。

我们一般的做法是,自编程序,计算主屋面处的加速度。

3)楼面振动标准
中国规范以楼板振动频率控制楼面振动舒适度的相关要求大致如下表所示。

国际标准一般采用ATC的竖向振动峰值加速度要求,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规》3.7.7条即参考了此标准。

关于楼板振动的分析方法,影响因素,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考虑随机性人行激励的楼盖舒适度方法研究》,如有兴趣,可以参阅。

四、建筑分类等级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防火等级,环境类别,基础设计等级,抗震设防类别,结构安全等级。

1)防火等级
虽然我们在报告中常写防火等级,但笔者翻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简称《防火规范》),只有耐火等级的概念。

《防火规范》将民用建筑分为三类,一类高层民用建筑,二类高层民用建筑以及单、多层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不同的耐火等级,各建筑结构构件对应着不同的耐火极限。

这相当于我们结构中所规定的不同的抗震等级,但对不同的构件,却对应着不同的调整系数。

这些都
视构件的重要性而定。

根据《防火规范》5.1.3条的规定,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耐
火等级均为一级,对二类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可定为二级。

对单、
多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可酌情划定为三级或四级。

2)环境类别
环境类别的划分在《混凝土规范》3.5.2条有明确规定。

此处,环境类别划分为一、二a、二b、三a、三b、四、五。

但规范对裂缝宽度、耐久性以及保护层厚度的规定,只涉及一、二a、二b、三a和三b。

根据笔者的理解,如果环境类别认定为四类和五类,将属于极端特殊环境,需要专门研究论证。

对海岸建筑,如果采用桩基础,桩将长期浸泡在地下水(可能是海水)中,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环境类别定为三b即可。

3)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3.0.1条对基础设计等级进行了规定。

对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可直接划定为甲级。

4)结构安全等级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1.0.8条按照建筑物类型(重要的房屋、一般的房屋、次要的房屋)以及破坏后果(很严重、严重、不严重)将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结构安全等级在结构设计中如何体现呢?一般是反映在结构重要性系数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同时也与设计使用年限相关。

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及以上的结构构件,结构重
要性系数≥1.1;
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构件,结构重要性系数≥1.0;
安全等级为三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的结构构件,结构重要性系数≥0.9;
5)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会影响抗震措施的确定,比如,《高规》3.9.1条,对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因此,对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要慎重。

以下说一种比较有争议的情况。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定,商业建筑中,人流密集的大型的多层商场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而大型商场是指一个区段人流5000人,换算的建筑面积约为17000㎡或营业面积7000㎡以上的商业建筑。

同时,《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又通过小字注明,“区段是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由于大的商业裙房通常都会根据塔楼布置以若干条抗震缝划分,各区段的面积将小于大型商场的定义标准,抗震设防类别统统定位丙类?
直观上感觉,此处是矛盾的,抗震设防类别是以震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程度等因素划分的,除非有更多的逃生疏散通道可以降低人员伤亡,否则没理由降低抗震设防类别。

结构抗震缝与人员疏散有何干?再想想,防火分区与地震时人员疏散有何干?其实,都没有直接关系。

在此,我引用一个我不喜欢的人的观点来结束这个问题的争议。

“一个区段是指:具有同一建筑功能的相关范围,考察的是人员聚集程度,与建筑功能分区及不同区段出口有关,不完全是一个结构区段或一个结构单元,与结构是否分缝无直接联系。

‘大型商场’不会因结构设缝或增加结构单元而消失。

只有通过建筑手段,对密集人流进行合理分隔和疏导,使每一段内商业面积不满足大型商场要求、不会出现‘人流密集’现象,才能避免被划分为乙类。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