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导学案》word版
第二章 第二节 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0 月日编号:7 学习目标: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思维导航:从生活中体会声音的三个特征,体验它们的影响因素。
一、合作学习【学点三】音色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阅读课本35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_______。
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二、课堂小练(一)填空题: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________。
3.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______。
4.人们把高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________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A.较高;B.较低;C.一样;D.无法比较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7.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4.3 第2课时 利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掌握“角边角〞、“角角边〞作为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精读一遍教材P100-P101页,利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针对课前预习二次阅读教材,并答复以下问题.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随时记录在课本或导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课前预习】1.以下三角形全等的是2.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或 3. 如图,,那么与相等吗?3.自主预习书本P100-P101页.【课堂探究】专题一、探究“角角边〞的判定方法1.假设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和,它们所夹的边为2。
你能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出这个三角形吗?4 2 44 2342 3(1)(2)(3) (4)2.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专题二、探究“角角边〞的判定方法1.假设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45°,且45°所对的边为3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3cm2.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由此我们得到两种新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规律整理表述:〔1〕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或“〞〔2〕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或“〞专题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应用例1: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BOD吗?为什么?例2:如图,∠B=∠C ,AD平分∠BAC,你能证明△ABD≌△ACD?假设BD=3cm,那么CD有多长?【学习小结】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课堂检测】1.如以下列图,∠B=∠C,AB=AC,那么△ABE≌△ACD吗?请说明理由。
★2.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请说明理由。
★★3.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BC,且AD=BC,你能说明BO=DO吗?〔请用两种不同方法去说明〕【稳固作业】1.如右图,∠A=∠D ,∠1=∠2,那么要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A .∠E=∠B B .ED=BC C .AB=EFD .AF=CD2.如上图,∠A=∠D ,∠1=∠2,要根据“AAS 〞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导学案 2022年最新word版
第2课时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学习目标】1.通过由正方形面积求边长,让学生经历的估值过程,加深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感受无理数,初步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2.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感受无理数。
2.学习难点:感受无理数。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填空: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a的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2.填空:(1)因为_____2=36,所以36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2)因为(____)2=,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3)因为_____2=0.81,所以0.81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4)因为_____222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即=_____.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它的边长等于多少?谁会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它的边长等于多少?用算术平方根来说这个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指准图〕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面积1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边长=,等于多少?〔看以以下列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它的边长等于什么?因为边长等于面积的算术平方根,所以边长等于〔板书:边长=〕.〔上面三个图的位置如下所示〕=2,=1,那么等于多少呢?求等于多少,怎么求?在1和2之间的数有很多,到底哪个数等于呢?我们怎么才能找到这个数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等于的那个数,它的平方等于多少?第一条线索是那个数在1和2之间,第二条线索是那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来找等于的那个数.2=〕1.3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1.69不到2,说明1.3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小.1.3小了,那我们找1.5,1.5的平方等于多少?〔师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2.25超过2,说明1.5比我们要找的那个数大.找1.3小了,找1.5又大了,下面怎么找呢?大家用计算器,算一算,找一找,哪个数的平方恰好等于2?等于1.41421356点点点,可见是一个小数,这个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相比有点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第一,这个小数是无限小数〔板书:无限〕. 是无限小数,又是不循环小数,所以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除了,还有别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吗?无限不循环小数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怎么求、、、这些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值呢?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求.二、边学边练1、用计算器求以下各式的值:(1)〔精确到0.001〕; (2).〔按键时,教师要领着学生做;解题格式要与课本上的相同〕2、填空:(1)面积为9的正方形,边长==;(2)面积为7的正方形,边长=≈〔利用计算器求值,精确到0.001〕.3、用计算器求值:(1)=;(2)=;(3)≈〔精确到0.01〕.4、选做题:(1)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2)观察上表,你发现规律了吗?根据你发现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以下各式的值:=,=,=,= .三、我的感悟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四、课后反思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 平方差公式一、导入激学灰太狼开了租地公司,一天他把一边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慢羊羊种植。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导学案(人教版新教材)
第二节离子反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导电及原因,理解电解质导电能力强弱的本质原因。
2.理解电解质概念,能利用分类的方法判断物质属于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3.理解电离概念和学会书写电离方程。
4.结合电离总结物质的性质,从电离角度解释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
5.用实验证明离子反应的发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6.用“写”、“改(拆)”、“删”、“查”的方法书写离子方程7.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判断8.探究离子反应在分离、物质鉴定、离子共存等方面的应用初高衔接1.金属单质可以导电,酸、碱、盐的溶液可以导电,它们导电的原理是否相同呢?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试分别写出不同类别物质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方程(至少写3个不同的情况)知识点思维导图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梳理一、电解质导电原理探析1.物质导电的原因: 。
2.化合物(以NaCl 为例)导电的原因。
结论:电解质能导电的状态为 。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 或 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
如: 。
2.非电解质:在和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 。
如: 。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的电解质。
如:①强酸:HClO 4、H 2SO 4、HNO 3、HCl 、HBr 、HI 等②强碱:KOH 、NaOH 、Ba(OH)2、Ca(OH)2 等③绝大多数盐:NaCl 、KNO 3、BaSO 4、NaHSO 4、NaHCO 3、CH 3COONH 4 等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的电解质。
如:①弱酸(中强酸):H 2SO 3、H 3PO 4、HF 、CH 3COOH 、H 2CO 3、H 2S 、H 2SiO 3 等②弱碱:NH 3·H 2O 、Fe(OH)2、Fe(OH)3、Cu(OH)2、Zn(OH)2 等③水:H2O④少数盐:Pb(CH3COO)2等二、电离和电离方程1.电离概念:电解质在或解离成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表示,如:HCl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表示,如:CH3COOH 。
最新word版初中生物《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导学案精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学习目标1、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难点1、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2、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问题导学1.阅读课本第9-11页内容,结合课本上给出的调查活动,根据给出的材料,完成下面设计方案。
材料:学校中午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爱去食堂用餐,仅以方便面、肉串、汉堡包一类食品果腹,你为了同学们能健康成长,在制定平衡膳食方案之前,先要作广泛的调查。
那么,你将怎样去作这个调查呢?(1)我的调查目的是:。
(2)我的调查对象有:。
(3)我的调查范围是:。
(4)我设计的调查表是:。
2.生物分类你能对所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吗?结合课本第11页最后一自然段,给生物进行归类。
⑴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将生物归为、、三大类。
⑵按照生活环境,可分为和等。
⑶按照用途,可分为、、、等。
试一试,你能行: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分类方法吗?学习检测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根据短文回答问题:沐浴着早上的阳光, 在一阵阵的稻花香里, 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外婆家的村子. 对于久居城市的我来说, 农村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美好. 一条弯弯的小河绕村而过, 河边绿树成阴; 河里不知名的小鱼儿欢快地游动, 不时还看见几只小河蟹在笨拙地爬动; 透过柳树的枝叶, 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 来到外婆家, 门外是一畦菜地, 种着辣椒、茄子、西红柿、豆角、小葱、韭菜……真是生机勃勃! 哇! 还有一只大黄狗! 可能是护卫主人吧, 它竟冲我直叫, 我赶紧躲到了一边. 咦! 那边是什么? 噢! 原来是几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吃草. 那边还拴着一只大山羊, 与它为邻的几只大白猪在猪圈里“哼哼”叫着。
瞧,一棵大树下还拴着一头黑色的小毛驴。
真有意思!我抬头望去,几只小燕子盘旋在天空,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
⑴结合该同学的见闻,请你替他设计一个调查表,将他看见的动物和植物分别写在调查表中。
第二节呼吸作用导学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课堂导学案一、激趣导入动画片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熊二一进入光头强的地窖就晕倒了呢?二、目标导向1.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分析描述实验结果。
2.探究呼吸作用的部位,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3.说出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解释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重点、难点、考点】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重、难点)三、预检反馈1、呼吸作用是的共同特征。
2、呼吸作用在中进行的,细胞利用,将有机物分解成,并且将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3、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散发出去。
5、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疏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
四、探究释疑知识点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1、说出演示实验中煮熟种子的作用2、为什么将实验装置放到温暖的环境中?3、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设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瓶萌发的种子蜡烛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________ 乙瓶煮熟的种子蜡烛【演示实验二】、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1、演示实验中乙瓶的作用。
2、分析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萌发的种子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1、煮熟的种子能呼吸吗?为什么?2、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设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瓶萌发的种子温度计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________ 乙瓶煮熟的种子温度计小组讨论:能量从哪里来的呢?1、火柴燃烧时,能量从哪里来?2、能量原本就储存在这些有机物中。
火柴被划燃后,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持续燃烧呢?3、结合前面的实验结果。
有机物利用氧气,进行燃烧就能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产生了什么?4、植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呢?知识点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在中进行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课时:第一课时编号4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4.通过对摩尔质量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2.摩尔质量概念和相关计算学习难点1.物质的量概念及其理解2. 摩尔质量概念的建立学习任务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物质的量1.定义: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_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n 。
<二>摩尔1.定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2.符号:mol3.标准: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 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 6.02×10234. 计量对象: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
【注意事项】(1)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理解,也不能简化“物质量”等。
或“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是构建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的桥梁。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和米、千克、秒等一样,不是物理量,不要将二者混淆。
(4)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5)“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不要说成”某物质它的摩尔数是多少”(6)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即表示物质的量时),必须注明粒子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可用 化学式 指明粒子种类。
例如2mol H 、1mol H 2 、1.5 mol H 2O 等,不能这样表示:1mol 氢(指代不明)。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1.定义: 国际上规定,1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的个数为与 0.012kg 12C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 ,约为 6.02×1023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导学案(共3课时,无答案)
课题: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班组名姓名日期:月日编号0 7一、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三关:训练反馈(8分钟)一、填空题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不停地自向自转,出现了的差异。
二、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A.一年B.一天C.12小时D.一个月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C.地轴是倾斜的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3.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交替B.四季更替C.五带D.极昼极夜6.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②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③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④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异产生的原因。
训练反馈:快速完成此关内容,顺利通过知识大检测,能力大挑战!【课外拓展】地球上的人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地球不但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在自转,在赤道上每秒钟的速度达465千米,比汽车、轮船的速度不知快多少倍呢!既然地球转得这样快,为什么我们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呢?有这样两个事例:当你乘着一艘小船在江河里航行时,虽然速度不快,但看到两岸的树木、房屋等在向后移动,便知道小船在往前开;而当你乘上大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时,周围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所以虽然大轮船航行得很快,但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第四章 第2节导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物理导学案《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导学案编制人:刘海波复核人:吕顺使用时间:2012 年 11 月日编号:19学习目标: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光的反射规律,会找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3、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习重点、难点:会看光路,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思维导航:认识光的反射现象,认识光路图,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去解决有关的光路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1、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2、参照课本74页图4.2—4,做出光的反射光路图。
3、什么是反射定律?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吗?(做出光路图)4:镜面反射,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然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平行光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向着_________,这种反射叫__________。
漫反射___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二、合作学习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的什么位置?(选填两侧或同侧)(2)反射角、入射角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探究步骤:(1)用激光笔沿硬板以600的入射角入射,找出反射光线,并读出反射角的大小(2)用激光笔沿硬板以450的入射角入射,找出反射光线,并读出反射角的大小(3)当入射角逐渐减小,观察反射角的变化。
(4)当入射角减小到0度时,找出反射光线,并说出反射角的大小(5)将硬板沿法线向后折,硬板上还能找到反射光线吗?这说明什么问题?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①、和在同一个;②、分居在的两侧;③等于。
这就叫光的反射定律三、当堂检测1、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60°,那么入射角是()A、30°B、60°C、90°D、120°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是由于反射面的结构所造成的。
第二节种子植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种子植物【学习目标】1、认识种子的主要结构。
2、说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列举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并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一、课前预习1.种子的结构(1)观察菜豆的种子①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观察它的。
②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
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和,看看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①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它的。
②按照图3—10中的虚线,用刀片将这粒玉米种子从纵向剖开。
③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被碘染成蓝色的以及未被染成蓝色的和、、、和。
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种子的表面有一层,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是的幼体。
子叶或胚乳里含有丰富的淀粉等。
(4)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根据观察完成下表:相同点不同点菜豆种子有和玉米种子2.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和。
(2)油松、侧柏、苏铁等,它们的种子是,这样的植物被称为;豌豆、荔枝、木瓜等必须剥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3)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保证了体内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能够畅通无阻;它们一般都能,所结果实能够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
正是因为被子植物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们能成为陆地上分布的植物家族。
二、合作探究1.我们吃的花生油来自花生的什么部分?我们吃的玉米面又是从玉米的什么部位加工而成?2.银杏的种子外层有肉质包被,为什么还是裸子植物?三、达标测试1.我们吃的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的()A.胚B.胚乳C.子叶D.胚芽2.松树与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松树的果实内有种子B.松树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C.松树的球果包被这果皮D.松树种子裸露,没有果皮3.种子的主要部分,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的是()A.种皮B.胚C.胚芽D.胚乳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株参天大树也是有一粒种子发育而来的,这是因为种子中包含有发育成一株完整植物的()A.营养物质B.无机盐C.水分D.胚5.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保护种子免受外界不良环境侵害的是()A.花被B.种皮C.种子D.子叶6.以下属于被子植物的一组的是()A.菊花牡丹水稻B.玉米松树白杨C.云杉苏铁油松D.银杏玫瑰小麦。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2·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化学式,并说出下列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水(H2O)、甲烷(CH4)。
思考:为什么不同原子结合氢原子数目不同?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元素化合价不同?化合价的数值和符号是由什么决定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化合价一、化合价由什么决定?仔细阅读PPT和课本,完成学案。
1、化合价的数值由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决定的,得电子元素显负价,失电子元素显正价。
2、有些情况下,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是靠各自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下,化合价的数值就是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二、化合价仔细观看视频,完成学案。
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先写正负号,再写数值,数值是1时,不省略。
2、常见元素化合价:K、Na、Ag、H是+1价;Ca、Mg、Ba、Zn、Hg是+2价;Al是+3;O是-2价,Fe是+2或+3,Cl是-1最常见,单质0价永不变。
原子团SO4CO3NO3OH NH4名称硫酸根碳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铵根化合价-2价-2价-1价-1价+1价离子符号SO42-CO32-NO3-OH-NH4+3、化合价规律(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2)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4、价的应用(1)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例如:试确定硫酸钾( K2SO4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思路:(1)先写出化学式,标出已知元素的化合价。
(2)设未知数。
设K2SO4中S的化合价为X。
(3)列等式并求解。
(+1)×2+X+(-2)×3=0。
X=+6。
(2)思路: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标化合价;交叉数字;约分(注意过氧化氢等.....化学式不得约分,有机物不约分)。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目标锁定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2.掌握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3.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知存盘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人类社会早期(史前文明,采猎文明时期)1)生产力水平:;2)人类活动:;3)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1)生产力有了的发展;2)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材料一:1.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ào)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
(春秋·管仲·《管子·水地》)2.“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3.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5.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末期·荀况·《天论》)6.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思考一:释意,并说明上述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哪种理论?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取决于所在的的性质。
第二节细菌 导学案
洮南市第八中学八年生物(上册)导学案主备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时间: 班级 姓名 组别课题第二节 细 菌课型自学验收 六、导学内容:【自主探究】学习目标一 细菌的发现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__________首先发现了细菌。
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_______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__________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______产生的。
2、法国科学家__________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学习目标二 细菌的形态结构3、细菌有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等不同形态。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__________颗小米粒。
4、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的集中区域;却没有________的细胞核;特殊结构有________ 、_________。
5、所有细菌都是_______细胞个体,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_________或_______。
但每个细菌都能________生活。
学习目标三 细菌的营养和生殖6、从细菌的结构中可以看出细胞中没有_________,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所以它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
7、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__________,是为了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__________。
8、细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9、下面是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细菌结构图(1)细菌结构中5、6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
(2) 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细菌还没有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细菌的主要特征是:一、复习提问:(2分)1、植物细胞的结构2、动物细胞的结构二、导入新课:(1分)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主备:刘波涛备课(教研)组长:审核:授课教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获得原电池概念和组成条件的基础上,能设计出一些原电池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探究设计原电池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
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②.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原电池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
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②.赞赏原电池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原电池的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对研究成果以及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
【问题导学】
(请大家复习原电池原理,完成以下三个小题)
1、原电池是一种将的装置
2、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1)
(2)
(3)
(4)
3、原电池中负极发生__________反应,正极发生__________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电子从极流向极,电流从极流
向极。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42-44 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完成练习册P24发展中
的化学电源部分)
2.我们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原电池中,一般来说活动
性较强的金属作为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为极。
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比较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即:作为负极材料的金属的活动性作为正极材料的金属。
【合作探究】
一.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内容,并展示讨论成果:
(老师订正部分答案)
二.小组合作讨论:
(请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然后小组展示,其他小组随机发问、点评)
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原电池原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利用原电池原理可以设计多种电池,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等。
原电池中,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从理论上分析,任何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1.(完成练习册P24探究讨论2)
2.现有铜棒、碳棒、银棒、硝酸银溶液。
请根据原电池原理,设
计一原电池,画出装置图,标出电子流动方向、电流方向,写出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老师最后给出答案并比较小组讨论结果)
【当堂检测】
教材 P45 3.5
练习册 P25 4.5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