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完成版)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模版(3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模版1. 概述本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工作场所中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有效管理,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该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并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2. 危险源辨识2.1 识别危险源的责任2.1.1 所有员工应积极参与危险源的辨识,并及时报告发现的危险源。
2.1.2 部门主管应负责确保危险源的辨识工作的开展,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汇总相关数据。
2.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2.2.1 定期组织危险源辨识工作,包括现场观察、洞察和讨论等方式进行。
2.2.2 借鉴过往的经验教训,根据常见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2.3 危险源辨识的记录和汇总2.3.1 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发现的危险源,并详细描述其特点、位置和可能的风险。
2.3.2 部门主管应负责对危险源辨识的记录进行汇总和整理。
3. 风险评价3.1 风险评价的责任3.1.1 风险评价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确保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2 部门主管应负责组织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3.2 风险评价的方法3.2.1 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
3.2.2 风险评价应综合考虑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3.3 风险评价的记录和汇总3.3.1 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按照风险的等级进行分类和标识。
3.3.2 部门主管应负责对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控制措施的制定。
4. 控制措施的管理4.1 控制措施的责任4.1.1 部门主管应负责控制措施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4.1.2 所有员工应积极遵守控制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4.2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2.1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4.2.2 控制措施的实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等多种手段。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模版(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有效管理和控制危险源,确保人员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的编制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的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第三条定义1.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因素或条件。
2.风险:危险源对人员、财产、环境造成的潜在损害程度。
3.辨识:通过调查、研究等手段,确定危险源的种类、数量、特点和分布。
4.评价:根据危险源的特征、暴露途径等因素,分析和评估危险源对人员、财产、环境的潜在危害。
5.控制:采取技术、管理等手段,降低、消除危险源造成的风险。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四条辨识目标本企业应对全企业内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确保辨识结果准确、全面。
第五条辨识方法本企业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文献查阅: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和行业经验等文献,了解和辨识常见的危险源。
2.实地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寻找存在的危险源。
3.员工意见征集:通过员工意见调查、安全巡查等方式,征集员工对潜在危险源的看法和建议。
4.专家咨询: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和指导,提供专业意见。
第六条辨识结果记录本企业应对危险源的辨识结果进行记录,并制定相应的辨识报告。
对于发现的危险源,应明确其危险性级别、暴露途径、可能的损害后果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建议。
第三章风险评价第七条评价范围本企业应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其对人员、财产、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
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安全:评估危险源对人员安全的潜在危害,例如人员伤亡、中毒等。
2.财产安全:评估危险源对财产的潜在损失,例如设备损坏、火灾等。
3.环境安全:评估危险源对环境的潜在破坏,例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4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基础,它们对于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基础知识。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找出潜在的危险源,以便进一步评估和控制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通过观察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现象和状况,寻找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现场布局、设备的运行状态、工作人员的行为等。
2.调查法:通过询问和调查,了解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例如,询问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和设备的看法和意见,调查工作场所的历史记录和事故情况等。
3.检查法:通过检查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文件和记录,找出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检查安全标志、操作规程、设备维护记录等。
4.测量法:通过测量和监测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的相关参数,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测量仪器测量噪音、震动、温度、湿度等。
5.分析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和环境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使用因果图、故障树分析等方法,找出危险源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潜在危险源造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确定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定性评价:使用专家判断或经验法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估,将风险分为高、中、低等级。
例如,采用专家访谈法、专家意见法等。
2.定量评价:使用统计分析或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得出具体的风险值。
例如,采用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
3.层次评价:将风险分成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分析风险的组成部分和相对重要性。
例如,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动态评价法等。
4.多指标评价:考虑多个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模版(三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模版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1. 介绍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办公室、工厂、生产线等作业场所。
2. 总体流程2.1 危险源辨识流程- 收集资料和信息- 识别潜在危险源- 评估风险程度- 制定控制措施2.2 风险控制流程- 实施控制措施- 监测效果- 定期评估和改进3. 危险源辨识3.1 收集资料和信息- 研究相关法规和标准- 审查过往意外事件和事故报告- 采集员工意见和建议3.2 识别潜在危险源- 检查工作场所、设备和工艺流程- 识别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的因素3.3 评估风险程度- 根据危险源的潜在严重性和频率评估风险程度- 使用风险矩阵进行风险级别划分3.4 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优先处理高风险的危险源4. 风险控制4.1 实施控制措施- 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指定责任人负责实施和维护4.2 监测效果- 开展巡检和检测活动- 定期进行员工健康检查4.3 定期评估和改进- 定期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制度和行动计划第二部分:风险控制制度1. 介绍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在组织内部识别和评估的危险源得到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以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部门和员工,包括办公场所和生产作业现场。
2. 主要内容2.1 风险控制措施- 按照危险源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2 责任与义务- 确定相关岗位的责任人和责任范围- 负责控制措施的实施和维护2.3 培训和教育- 培训员工识别和管理危险源的能力- 定期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的培训2.4 监测和评估- 定期检查和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和相关环境参数2.5 应急管理- 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 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及时响应和处置3. 制度实施和维护3.1 制度宣传- 向所有员工宣传制度的目的和要求- 分发制度并进行解读3.2 制度培训- 为相关岗位的员工开展制度培训- 确保员工理解和遵守制度的要求3.3 制度更新和修订- 定期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制度3.4 管理评审- 定期进行制度的管理评审- 确保制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4. 处罚措施4.1 一般措施- 对于未遵守制度要求的员工,进行适当警告和教育4.2 重大违规- 针对重大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相应处理4.3 处理结果记录- 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 做出决策和改善措施5. 应急管理5.1 应急组织- 制定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 安排应急责任人和联络人5.2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 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5.3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 评估演练效果并改进5.4 应急处置- 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组织和指挥- 确保应急资源的协调和配置第三部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参与和沟通- 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的过程-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渠道2. 规范操作和使用- 确保员工按照规范操作和使用设备和工具- 建立工作记录和操作规程3. 定期检查和维护- 对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确保设备和工具正常运行4. 外包和合作- 对外包和合作单位进行资质审核和评估- 确保外包和合作单位遵守相关安全要求5. 应急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评估演练效果并改进6. 绩效评估和考核- 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列入绩效考核指标- 对相关岗位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总结: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是确保组织员工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管控的方法完整版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管控的方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危险源识别与风险管理方法一、常用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1.现场观察是一种通过检视生产作业区域所处地理环境、周边自然条件、场内功能区划分、设施布局、作业环境等来辨识存在危害因素的方法。
开展现场观察的人员应具有较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标准知识,对现场观察出的问题要做好记录,规范整理后填写相应的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2.工作前安全分析(JSA)是指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方法。
新工作任务开始前,理论上均应进行完全分析。
若工作任务风险低且有胜任能力的人员完成,以前做过分析或已有操作规程的可不再进行安全分析,但应进行有效性检查,并判断工作环境是否变化及环境变化是否导致工作任务风险和控制措施改变。
3.安全检查表(SCL)为检查某一系统、设备以及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事先对检查对象加以剖析和分解,并根据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有关标准规范和事故信息等确定检查的项目和要点,以提问的方式将检查项目和要点按系统编制成表,在设计或检查时,按规定项目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辨识危害因素。
安全检查表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其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的对评价对象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安全检查表一般由序号、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备注等组成。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指在开展工艺危险性分析时,通过使用指导语句和标准格式分析工艺过程中偏离正常工况的各种情形,从而发现危害因素和操作问题的一种系统性方法,是对工艺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
HAZOP分析的对象是工艺或操作的特殊点(称为“分析节点”,可以是工艺单元,也可以是操作步骤),通过分析每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由引导词引出并识别具有潜在危险的偏差。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二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范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划程序,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的范文,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程序1.确定辨识对象:确定需要进行危险源辨识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辨识小组:召集辨识小组,由不同部门的代表组成,在辨识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收集信息:收集与辨识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物料危险性、人员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4.分析辨识对象:对辨识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等方面的危险源。
5.评价危险源: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综合考虑其频率、严重程度、暴露程度、可能性等因素,确定危险源的级别。
6.制定辨识报告:根据危险源的级别,制定辨识报告,包括危险源的描述、评价结果和建议的控制措施。
7.审查和确认:组织辨识小组对辨识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二、风险评价程序1.确定评价对象:确定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工作场所、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
2.召集评价小组:召集评价小组,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安全工程师、职业卫生师、环境工程师等。
3.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等。
4.收集信息:收集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包括事故记录、职业病发病率、环境污染指标等方面的信息。
5.分析评价对象:对评价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风险,包括人员伤害风险、职业病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
6.评估风险:根据评价标准,对确定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其概率、严重程度、可预见性、可控性等因素,确定风险的级别。
7.制定评价报告:根据风险的级别,制定评价报告,包括风险的描述、评估结果和建议的控制策略。
8.审查和确认:组织评价小组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和确认,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保护环境并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
一、程序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确保对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及时、全面的辨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 范围: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或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类型。
二、程序的基本内容:1. 危险源辨识(1)制定危险源辨识计划,明确辨识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2)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包括现场巡查、设备检查、操作步骤分析等方法。
(3)进行危险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危险源台账。
(4)识别出可能导致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2. 风险评价(1)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员工接触情况相结合,评估潜在的风险。
(2)采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3)确定风险等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应用风险矩阵或其它方法,确定风险的具体评估结果。
3.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高风险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优先考虑控制措施的根本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的目标、方法和期限。
(4)组织实施控制措施,确保其有效性。
(5)监督和检查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和完善。
4. 监督和管理(1)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程序的有效实施。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立事故和职业病的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事故和职业病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5)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程序的执行和监督:1. 确保程序的有效执行,需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由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并进行定期检查和审核。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1)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以发现隐患和未控制的危险源,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危险源辨识要全面、细致、准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等方面。
(3)危险源辨识要视具体情况制定辨识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2. 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后,对于发现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后果等级。
(2)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可能的损害程度、是否有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多个因素。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被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四、风险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原则危险源控制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控制:(1)优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如改进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其次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3)最后采取个体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岗前培训等。
2. 危险源控制文件和制度的建立(1)建立并完善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建立并完善工艺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工艺的顺利进行。
(3)建立并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消防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范本(2篇)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范本概述: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范本,以帮助企业和组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有效控制风险。
在使用本范本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危险源辨识:1. 标示和描述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 机械设备:旋转部件、移动部件、高速运转、电气设备等;- 物理环境:高温、低温、辐射、噪声、振动等;- 化学物质:有害物质、易燃物质、腐蚀物质等;- 生物风险:细菌、病毒、致病动物等;- 人为行为:不当操作、不合理使用设备、违规行为等。
2. 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导致的风险等级。
例如:- 机械设备:判断设备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存在意外启动的风险,是否存在滑移和摔落的风险等;- 物理环境:测量温度、噪声等参数,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超出安全范围;- 化学物质:评估化学品的毒性、易燃性、腐蚀性等,确定其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的风险等级;- 生物风险:评估细菌、病毒等对员工健康的威胁程度,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人为行为:分析过去的事故记录,评估不当操作、违规行为等的可能后果和风险等级。
二、风险控制:1.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消除危险源:如果可能的话,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源。
例如,更换危险机械设备、改变工作流程、使用替代品等;- 替代危险源:如果无法消除危险源,可以考虑替代危险源,降低风险等级。
例如,更换较安全的化学品、使用更安全的设备等;- 隔离危险源:采取物理隔离的措施,防止危险源对员工造成直接伤害。
例如,安装防护栏、设立隔离区域等;- 控制曝露程度:限制员工对危险源的暴露时间和频率,减少潜在风险。
例如,控制工作时间、轮换工作岗位等;- 进行有效培训:确保员工具备正确的使用设备、处理危险物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风险意识;-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危险源的不同,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安全。
2.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明确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安全性能达到要求;- 监测和记录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进行事故和故障的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和危机意识。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完成版)
8.10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辨识8.10.1总则a.(1)开展本单位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2)辩识重大危险源,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b.(1)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3)对危险源进行建档,重大危险源单独建档管理。
8.10.2职责a.企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b.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
c.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并报当地安监部门和公司备案d. 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8.10.3管理要求a.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订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监控及管理制度。
b.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危险源防范措施。
c.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应急措施。
d.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f.每年12月份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结果修订下一年度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e.针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及时传达到全体职工。
8.10.4相关文件/记录a.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与代码》(GB/T13861-200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与控制
用于泄压的阀门、爆破片、放空管等设施,用于止逆的阀门等设施,真 空系统的密封设施。
⑺紧急处理设施
紧急备用电源,紧急切断、分流、排放(火炬)、吸收、中和、冷却 等设施,通入或者加入惰性气体、反应抑制剂等设施,紧急停车、仪 表联锁等设施。
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
⑻防止火灾蔓延设施
阻火器、安全水封、回火防止器、防油(火)堤,防爆墙、防爆门等 隔爆设施,防火墙、防火门、蒸汽幕、水幕等设施,防火材料涂层。
频繁程度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越大,风险越大。 包括:连续暴露、每天工作时间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每月一 次暴露、每年几次暴露、非常罕见地暴露
严重性C:事故发生后能带来多大的人员作伤亡和财产损失。 包括:大灾难,许多人死亡;灾难,数人死亡;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重大,致残;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
2.风险控制的原则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 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使用环保材料等;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 使用安全电压、漏电保护器、安全带、安全帽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有害因素 的措施。如使用通风装置、耳麦、护目镜、防毒面具等; 警告:在易发生危险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标志、警示标志等。
步骤(策划)
成立工作小组:
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生产副总经理,工程师,技 术员,安全员,班组长,机械司机,管库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 有经验的工人 。 确定活动场所划分依据,危险源辨识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方法等。
识别相适的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编码》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 等等。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
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主要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对其 性质加以判断,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进行提前进行预防
Hale Waihona Puke 理论基础第一类危险源(根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 )或危险物质:如带电导体、遇水自燃物质、运动的机械、行驶 的汽车、压力容器、悬吊物的势能、有毒品、粉尘、噪声等
04
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设备失 修、保养不当、设备失灵
人的不安全行为
02
04
06
01
03
05
任务:
所执行任务的期限、人员、该任 务实施的频率;包括岗位名称、 所属工段班组、在岗人数、工作 制度等
作业环境:
包括作业场地及有关人员、车 辆通行条件,作业过程中的环 境温度、湿度、能见度、视线、 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及其 它情况
设备、物料: 进行活动时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 工具、附件 进行活动时接触的物料、能量的危 险情况,如易燃、易爆、有毒、物 料的存贮、运输、使用等异常情况
工作安全分析法(JSA)
工作安全分析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
2
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
及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及危险程度
安全检查表(SCL)
3
根据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国内外事故
案例系统分析及研究的结果,结合运行经
历,归纳总结所有的危害,确定检查项目
并按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Step5
确定危险源特性 :是否属于是非 判定法
作业活动信息收集
能力: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 任务培训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完整表格)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3.1 办公室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 OHS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与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 公司OHS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
4.1.2 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12月份在设定第二年的OHS目标前进行。
4.1.3 在相关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 危险源辨识4.2.1 办公室将“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 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OHS危险源,填写“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并反馈到办公室。
4.2.3 对公司共有OHS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办公室进行。
4.2.4 办公室对收集回来的“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
4.3 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4.3.1 办公室依据“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的“评价栏”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
4.3.2 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级别(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Ⅰ严重伤害出现多人伤亡Ⅱ一般伤害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Ⅲ轻微伤害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可能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发生的情况A 很可能可能性极大B 极少有可能发生C 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严重性等级风险级别可能性等级轻微伤害(Ⅲ)一般伤害(Ⅱ)严重伤害(Ⅰ)不可能(C)5级4级3级极少(B)4级3级2级很可能(A)3级2级1级4.3.3风险级别的含义:风险级别风险级别的含义1级风险(不可容许风险)事故潜在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已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的风险2级风险(重大风险)◆事故潜在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或者会造成多人伤亡,但事故发生可能性一般的风险◆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3级风险(中度风险)◆虽然导致重大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危险◆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4级风险(可容许风险)◆具有一定危险性,虽然重伤可能性极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或粉尘、噪声、高温、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安全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5级风险(可忽略风险)4.3.4 重大OHS风险的确定4.3.4.1 确定重大OHS风险的准则① 1级、2级、3级、4级风险,要确定为重大OHS风险。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3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1、目的通过对危险源的正确辨识,系统地诊断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约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发展,特制度本制度。
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询问、交谈。
对于站内的某项工作要主动与有经验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现场观察。
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其存在的危险源。
(3)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组织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记录,从中吸取经验,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似组织、文献资料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本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5)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3、风险控制管理(1)依据《重大危险源清单》,根据重大危险特性和属性,组织、制定与站内相适应的管理方案或风险控制措施。
(2)选择风险控制实施应考虑:a列入目标,管理方案改进;b列入技术改造措施改进;c以程序或操作规程规范行为;d教育培训;e列入设备维修计划f制定应急计划(预案)g采取个体防护h保持现有措施(3)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由公司组织评审以下内容:a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b是否可能产生新的风险;c是否已选定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e计划措施能应用实际工作中的可能性大小等。
(4)兼职安全员负责检查监督方案和控制措施实施进程,车队在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结束后对完成效果进行检测和验证。
(5)加油加气站对潜在的重大危险源,制定详细的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加以控制。
(6)对可以承受的一般风险,可采用运行控制或测量和监控进行控制,以避免转化为重大危险源。
(7)对Ⅳ级风险较小的风险,不必采取特别或附加的控制措施,由站长组织应用现场整改或日常控制的方法予以解决。
4、危险源标识的管理对危险源应做出相应的及时的整改措施,对不能及时做出整改的应予以公示,对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源应放置明显的标识。
危险源辨识与事故预防(风险管控)
潜存危险 根源
行为 触发因素
危险源 三要素
存在条件 状态
Page ·9
一、危险源的基础知识——概念
• (1)危险源的构成
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 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 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 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 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 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 境的状态两部分。
2 生产工序
物质特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
3 设备工装
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误操作;电气设备触电、火灾、 爆炸、静电、雷电;
4 有害作业部位
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5 特殊装置、设备 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6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 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高处作业设备:
Page ·17
Electric shock 电击
交通事故 Fall from height
Slips, trips 滑倒
高空坠落
以人为本、辨识安全隐患
Page ·32
三、危险源辨识练习(1)
请您辨识图中的危险源?
Page ·33
三、危险源辨识练习(2)
喂!这是不安全行为
Page ·34
三、危险源辨识练习(3)
序号
方法
要点
询问组织内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往往能指出其工作 1 询问、交谈 中的危害。从与其交谈指出的危害中,可初步分析出工
作所存在一、二类危险源。
现地现物,通过在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
2
现场观察 危险源。从事现场观察的人员,要求具有安全技术知识
和掌握了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范文(二篇)
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范文一、引言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员工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危险源的辨识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的物质、能量、活动或环境条件。
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时,需要对企业的工作流程、设备、材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相关信息:了解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流程、设备设施、材料特性等相关信息。
2. 实地观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高处作业、电气设备、化学品存储等。
3. 文献调查:查阅相关的行业标准、法规、技术资料等,了解行业内常见的危险源及其风险。
4.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企业进行评审,了解企业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存在的危险源,为之后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打下基础。
三、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环境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具体步骤如下:1. 风险识别:针对每个危险源,识别可能发生的事故或伤害,确定可能受到的影响。
2. 风险评估: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a. 事故可能性评估:评估事故发生的概率,根据过去的记录、经验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b. 后果严重性评估:评估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如人身伤害、环境破坏等。
3. 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风险评价,可以确定哪些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较高,需要优先考虑采取控制措施。
四、控制程序建立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确保危险源的风险得到控制。
具体步骤如下:1. 措施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包括物理控制、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危险源辨识 (完美版)
3.3.4 职业安全 卫生管理方案
3.4.6 运行控制 3.4.7 应急预案与相应
3.5.1 绩效测量 和监测
3.3.2 法律及 法规要求
3.4.4 文件 3.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3.5.2 事故、事 件、不符合、纠 正和预防措施
3.5.4 审 核
OSHMS 要素之间的关系
2014年6月17日9时12分 10
危险源/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 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按导致事故、危害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 物理性2. 化学性 3. 生物 性4. 心理与主观性5. 生理性6. 行为性7. 其他
评审改进
ACTION
检查纠正 CHECK
持续改进
DO 改善计划或 管理控制 No Yes
风险评价
PLAN
可接受风险 ?
维持管理
2014年6月17日9时12分 8
■
OSHMS运行模式:
系统化模型称为戴明模型(PDCA模型),是管理体系的运行基础。按 照戴明模型,一个组织(用人单位)的活动可分为: 计划(PLAN)——确定用人单位的方针、目标;配备必要的人财物资源; 建立组织机构,规定相应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识别体系运行的相关活 动或过程,规定实施程序和作业方法等,是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行动(DO)——实施计划规定的程序,保证所有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 行。 检查(CHECK)——确保行动有效性,修正行为偏差 改进(ACT)——不断调整完善管理活动 * organization-----组织、用人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0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辨识8.10.1总则a.(1)开展本单位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2)辩识重大危险源,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b.(1)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2)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3)对危险源进行建档,重大危险源单独建档管理。
8.10.2职责a.企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b.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
c.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并报当地安监部门和公司备案d. 企业负责人负责定期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8.10.3管理要求a.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订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监控及管理制度。
b.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危险源防范措施。
c. 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应急措施。
d.企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f.每年12月份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结果修订下一年度的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e.针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及时传达到全体职工。
8.10.4相关文件/记录a.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与代码》(GB/T13861-200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产过程process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3.3人的因素personal factors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4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本标准的代码为层次码,用6位数字表示,共分四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
代码结构见图1。
GB/T 13861-2009表1(续)图1代码结构大类中类小类细类5 分类与代码代码名称说明111 1101 110101 110102 110103 110199 1102 1103 人的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指易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等的负荷超限指伤、病期1104 110401 110402 110403 110499 1105 110501 110512 110599 1199 12 1201 120101 120W2 120199 1202 120201 120202 120299 1203 1299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级管理人员的指挥包括脱岗等违反劳动纪律行为GB/T 13861-2009代码名露说明221 2101 210101 210102 210103 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包括重心过高、底座不稳定、支承不正确指密封件、密封介质、设备辅件、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缺陷以及磨损、变形、气蚀等造成的密封不良指设备、设施表面的尖角利棱和不应有的凹凸部分等指人员易触及的运动件指结构、尺寸、形状、位置、操纵力不合理及操纵器失灵、损坏等210104210105 210106 210107 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210108 210109210110 210111 210199 2l02 2l0201210202 210203 210204 210205210299 指防护装置、设施本身安全性、可靠性差,包括防护装置、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失效、失灵等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
不包括防护距离不够包括矿井、建筑施工支护不符合要求指设备布置、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指人员易触及的裸露带电部位2103 210301 210302 210303 210304 210399 2104 210401 210402 210403 210499 2105 电伤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伤害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振动危害210502 210503 210599 电磁性震动流体动力性震动其他振动危害GB/T 13861-2009表1(续)代码名嚣说明21062107 210701 210702 210703 210704 210705 210706 2108 210801 210802 210803 210804 210805 210806 210807 210899 2109 2110 211001 211002 211003 211099 Zlll 211101 211102 211103 211199 2112 211201 211202 211203 211204211205 211299 2113 电离辐射车电离辐射紫外辐射激光辐射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运动物伤害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伤害明火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包括X射线、γ射线、a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柬等指应设信号设施处无信号,如无紧急擞离信号等指信号量不足,如响度、亮度、对比度、信号维持时间不够等包括信号显示错误、显示滞后或超前等211302 211303 211304 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GB/T 13861-2009代码名称说晴211305 211399 2114 2199 22 2201 2202 2203 2204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99 23 2301 230101 230102 230103 230199 2302 2303 2304 2399 331 31013102 3103 3104 310531063107 3108 3109 3110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坐与气溶胶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内地面滑室内作业场所狭窄室内作业场所杂乱室内地面不平室内梯架缺陷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房屋基础下沉室内安全通道缺陷房屋安全出口缺陷采光照明不良包括直射光、反射光、眩光、频闪效应等依据GB13690中的规定包括室内、室外、地上、地下(如隧道、矿井)、水上.水下等作业(施工)环境指室内地面、通道、楼梯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结冰或有其他易滑物等包括楼梯、酐择、电袖拂和话动梯槊,以厦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罔等包括电梯井,修车坑、门窗开口、检修孔、孔洞、排水沟等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指照度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照明等GB/T 13861-2009 表1(续)31113112 3113 3114 3199 32 3201 32023203 3204 3ZOS3206 3ZD7 3208 3209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3216 3217 3299 33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3307 3308 3399作业场所空气不良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室内给、排水不良室内涌水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和变通设施湿滑作业场地狭窄作业场地杂乱作业场地不平航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脚手架、阶梯和活动梯架缺陷地面开口缺陷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门和围栏缺陷作业场地基础下沉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作业场地光照不良作业场地空气不良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作业场地涌水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隧道/矿井顶面缺陷隧道/矿井正面或侧璧缺陷隧道/矿井地面缺陷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水下作业供氧不当其他地下作业环境不良指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风量不足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包括风,极端的温度、雷电、大雾、冰雹、暴雨雪、洪水、浪涌、泥石流、地震、海啸等包括铺设好的地面区域、阶梯、通道、道路,小路等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冰雪覆盖或有其他易滑物等包括不平坦的地面和路面,有铺设的、未铺设的、草地、小鹅卵石或碎石地面和路面包括连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包括升降梯井、修车坑、水构、水渠等包括建筑中或拆除中的墙壁、桥粱、建筑物;筒仓、固定式粮仓、固定的槽罐和容器;屋顶、塔楼等包括大门、栅栏、畜栏和铁丝网等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指光照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光照等指自然通风差或气流过大、作业场地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不包括以上室内室外作业环境已列出的有害因素包括通风差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指井巷(采场)周围的岩体(如煤体)等物质在外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能,当力学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瞬间释放,将岩体、气体、液体急剧、猛烈抛(喷)出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井下动力现象裹1(续)GB/T 13861-200939 390139023999 4414243 4301 4302 4303 4304 43994445 49其他作业环境不良强迫体位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管理因素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来落实操作规程不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培训制度不完善其他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指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或作业位置不符合人类工效学要求而易引起作业人员疲劳、劳损或事故的一种作业姿势显示有两种以上作业环境致害因素且不能分清主次的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包括隐患管理、事故调查处理等制度不健全包括职业健康体检及其档案管理等不完善b.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