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
浅述中原汉服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
浅述中原汉服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
作者:金芸竹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7期
摘要:高句丽(公元前37- 668 年)自立国到灭亡,长达700年。历经了中国西汉末、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和唐初。在这700年间,高句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服饰文化上,根据文献资料对高句丽服饰的描述和对高句丽壁画墓中服饰形象的分析,高句丽时期,中原汉服饰在高句丽广为流布,对高句丽服饰的影响颇为深远。
关键词:服饰;高句丽;中原;影响;
汉服之所以在高句丽境内,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平壤地区及周边流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诸多原因的。一是深远的历史影响。从箕子入朝鲜到汉四郡的设立,中国服饰文化对朝的影响由来已久。箕子朝鲜时期,“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二是以中原政权赏赐的形式对高句丽王、高句丽权贵,甚至投降的高句丽将领,进行赏赐,其中就有汉人的衣冠朝服。三是民众避难求生,自发性的人口迁徙和军事征伐掠夺人口被动型的乔迁安置,使移民成为汉服饰文化传播的最直接的方式。
从文献资料和高句丽壁画墓看,这种汉服饰对高句丽集安地区的影响不大,虽然集安地区也有汉人居住,但毕竟是少数;同时,尽管集安地区的壁画墓中也有这种汉服饰出现,但着此装者少有凡夫俗子,而是跣足坐榻、乘龙驾风,或是立于莲台之上的仙人。而平壤地区则不同,此地区出土的壁画售中汉服形象数量众多,而且汉服式样亦非常丰富:从首服看,有帻,弁,笼冠,进贤冠,还有从鲜卑帽演变而来的平顶软脚帽(中国服饰史中亦称软脚幞头)等,身衣有袍服、襦裙、袿衣等,女子还有丰富的譬式,有撷子髻、餐髻、双髻花钗大髻等。从整体来看,这些汉服与同期汉文化区内人们所穿着的汉服在形制、款式上差别都不大。
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图像遗存与创造性转化研究
一、引言
敦煌地处西北边陲,位于丝绸之路三道交汇的咽喉之处。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广受西域、印度与中亚文化影响,同时因其海纳百川与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东部域外文化自然也会在此驻足,由此东西方文化在此往复融汇,促进了世界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在敦煌莫高窟这个瑰丽纷繁的艺术宝库中,赓续千年而浩繁无比的壁画里,囊括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类题材。其中舞蹈形象,亦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除了有南方舞(东南亚一带佛教国家的舞蹈)的风格与西域诸国舞蹈的风格之外,亦受到东部域外文化的影响[1],呈现出高句丽乐舞的风格。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主室北壁下部的《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以下简称《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四人对舞舞蹈形象,无论是舞姿动作、体态特征,还是服饰造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古代高句丽乐舞的典型特点。为论证此观点,本文将从时间脉络、动作特点、服饰型制三方面出发,并结合文物、文献等材料加以多元论证,从而对《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四人对舞的舞蹈形象进行综合分析。
二、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遗存图像考释
(一)高句丽乐舞的文化背景
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其中所说的“句
敦煌莫高窟156窟高句丽乐舞图像
遗存与创造性转化研究
李想李婷婷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本文从时间脉络、动作特点、服饰型制出发,运用图像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高句丽乐舞图像遗存进行综合考释,剖析出高句丽乐舞的风格特征与美学特质。而根据敦煌壁画、墓室壁画与古代诗词中的高句丽乐舞形象,运用舞蹈编导学空间理论进行实践转化,又可最终形成活态舞姿,突出敦煌壁画之实践价值,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承。
高句丽壁画墓所绘冠帽研究
作者: 郑春颖[1]
作者机构: [1]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2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109-12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高句丽;壁画;冠帽;服饰文化
摘要:高句丽服饰文化研究是高句丽社会文化研究和古代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壁画墓所绘大量高句丽史料没有载录的冠帽一直是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对公开发表的117座高句丽壁画墓中冠帽图像较为清晰的个体逐一梳理,确定研究对象417例。拟从定名入手,分类分型剖析各种冠帽的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各种冠帽的服饰文化内涵,力图从性别、等级、民族、地域等方面全面揭示高句丽壁画所绘冠帽的整体风貌。
韩国传统服饰文化分析及欣赏
韩服的种类
韩服可根据身份, 功能, 性别 , 年龄, 用途, 材
花甲宴服
是子女们为花甲的 父母举办的仪式, 祝父 母身体健康, 长寿, 这 时摆上宴席祝寿。花甲 宴的男性穿戴金冠草服; 女性穿小礼服一唐装。
婚礼服
传统婚礼上的韩服比 平常韩服华丽。 婚礼上, 新郎的穿戴是裤子, 短衣 背心, 带结上穿外套, 戴 纱帽冠带, 穿木靴。 新 娘是红裙黄短衣上穿圆衫, 戴发簪, 龙簪上垂着前缀 和飘带。
历史上,韩服是朝鲜半岛居民的普及服装,不过如今却 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了。韩国朋友告诉我,之所以平时不穿韩 服,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传统韩服穿起来相对复杂, 活动也不很方便。不过这反而提高了韩服的档次,使之成为 重要节庆活动的礼服。在韩国人心中,正式场合穿韩服已经 上升为一种规范,如果有晚辈违反,长辈便不会接受他们的 “请安”。过年过节,上街不穿韩服还会被陌生人指为“粗 鲁、没有礼貌。”也正因为如此,不管韩国人身处何方,韩 服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韩服欣赏
0 tp 图:韩国“ 08:33:27 2010-08-0 http://ww 4_8_24390
高句丽服饰的民族特色试析
⾼句丽服饰的民族特⾊试析
龙源期刊⽹ /doc/0010250177.html
⾼句丽服饰的民族特⾊试析
作者:李绍俭
来源:《⽂艺⽣活·⽂海艺苑》2014年第10期
摘要:⾼句丽当年的服饰,没有实物能够遗留下来,但仍有可寻找的线索。⾼句丽服装
的服式、服饰、服⾊形成了⾃⼰的民族体系,其裁缝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平。⾼句丽服装是⾼句丽灿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的影响使周边的诸多民族受益,⾄今仍闪现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句丽;服饰;民族特⾊
中图分类号:K89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36-01
⼀、⾼句丽服饰的渊源
⾼句丽当年的服饰,没有实物能够遗留下来,给今天的研究⼯作带来了极⼤地困难,但仍有可寻找的线索,⼀是遗留下来诸多的历史资料记载,⼆是⾼句丽墓室壁画的描绘。
⼀是陶纺轮,这在集安、通化、浑江等鸭绿江沿岸地域多有发现,其中有三件采集于集安市郊区乡胜利遗址,保存完好。陶轮是古代居民原始的捻线⼯具,孔⾥穿⼀⽊棍,捻动⽊棍,即可捻线,这是纺织的前提。陶轮的普遍使⽤可以证明⾼句丽民族的先⼈即已掌握原始的纺织技术。这种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纺线⼯具,⾄⾼句丽时代,直⾄近代仍在⼴泛应⽤。
⼆是布纹砖⽡,⾼句丽时代的砖与⽡在集安的诸多建筑遗址和墓区遗址中均有出⼟。在集安市禹⼭公园的东⼭坡⾼句丽古墓区,地表散布许多残砖断⽡,⽡⽚下⾯有布纹,其砖⼀⾯有布纹。这些布纹可以说明,⿇布在当时已得到普遍应⽤,不仅缝制⾐裤,在⼿⼯业⽣产中也⼴为使⽤。
⼆、⾼句丽服饰的民族特⾊
(⼀)剪缝技术的发展
集安市高句丽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研究
城 、平 原 城 、城 垣 、宫殿等古城遗址,古 墓 、壁 画 、歌 舞 等 艺 术 形 式 , 仁两县紕邻;西北与通化市、通化县以浑江为界[5]。集安市气候温
文 化 景 观 属 于 很 多 学 科 共 同 的 研 究 领 域 。虽 然 其 含 义 仍 然 存 在 分 歧 ,但 基 本 认 同 它 是 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体 现 ,指自然环境在 人 类 活 动 作 用 之 后 所 形 成 的 结 果 ,包 括 其 周 围 的 历 史 环 境 及 文 化 载 体 。美国国家公园局认为文化景观包含着某一地区的自然资 源 和 文化,显示了该地区传统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或者联系着历史 中的事件、人 物 或 活 动 [1]。文 化 景 观 随 着 人 类 的 活 动 不 断 地 变 化 ,反映了某个地区的地理特征[2];反映了特定时期内构成某种 地 域 特 征 的 自 然 与 人 文 因 素 [3];是 在 自 然 环 境 所 提 供 的 机 会 和 限 制下以及其所影响的经济、社 会 和 文 化 背 景 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
第2 04
14
卷8
第 年
13
期 月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03-0009-02
S山HANXI西ARC建HITEC筑TURE
JVano.l.442N01o8.3
集安市高句丽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研究
汉世胡风 明代社会中的蒙元服饰遗存研究
高句丽服饰研究展望
本次演示对高句丽遗存中所见服饰的研究仅为初步探讨,未来学者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深入挖掘高句丽服饰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进一步 研究和比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高句丽服饰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价值。
2、探讨高句丽服饰与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高句丽服饰具 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但也受到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影响,学 者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细节。
二、云肩的文化内涵
除了装饰作用,云肩在蒙元服饰中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从宗教角 度来看,云肩上的图案往往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相关,如“八宝”、“八 卦”等图案,寓意着祥瑞和庇佑。此外,云肩还承载着历史和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蒙元时期,云肩是贵族阶层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穿戴。同时,云肩的工艺 和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
汉世胡风 明代社会中的蒙元 服饰遗存研究
基本内容
汉世胡风,指的是汉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种社 会现象。这一现象在明代社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蒙元 服饰遗存。本次演示将从汉世胡风的概念和意义、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 传承、遗存研究等方面,探讨明代社会中的蒙元服饰遗存。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探讨云肩在蒙元服饰中的运用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云肩和蒙元服饰的背景。 云肩,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以其独特的形状、材质和颜色,为 蒙元服饰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本次演示将从云肩的装饰作用、文化内涵和现代 意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云肩在蒙元服饰中的独特地位。
韩国的祖先是中国吗
韩国的祖先是中国吗
令人没想到的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竟然成了韩国人破防的导火索,有网友戏称,冬奥会的每一天,都有一个令韩国人破防的事情发生,在外网上,大量的韩国人也是认为中国“偷走”了他们的文化,认为中国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是“偷”韩国的,甚至这几天,还有不少韩国人说,“冰墩墩”也是韩国的。
当然,韩国人的“偷窃”行为,早已经在国际上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甚至此前因为想要将“汉字”申遗,还受到了联合国警告。
而韩国人的种种行为,事实上在中国人,甚至其他国家人民的眼里看来,就和“跳梁小丑”没有什么两样,当然,这其实也与他们的历史“自卑”有关。
比方说,前段时间,有韩国专家表示,通过DNA追溯,发现中国人是韩国人的祖先,这个观点也在韩国国内引发了热议,很多韩国人都表示,对于这种说法无法接受。
当然,这不是他们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就好像是在研究日本人起源的时候,DNA也显示,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
有趣的是,和韩国人“炸了锅”的反应不同,很多日本人知道自己的祖先可能是中国人之后,还有不少日本人前往中国“认祖归宗”,想要搞清楚自己在中国的祖先姓氏。
那么,中国人真的是韩国人的祖先吗?
不仅是韩国专家,我国的专家也通过DNA研究,找到了证据。比方说,来自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发现,中国的汉族是血统非常纯正的
民族,而且在古代,曾经很长时间里都是东亚地区的绝对统治者,这也导致现如今东亚地区的很多国家,人们的DNA中,都有着中国汉族的基因。
韩国也不例外。从时间上来看,大约2200多年前,最早的韩国政权国家建立,当然,更为准确来说,应该是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国家,这个国家叫“扶余国”,而在我国古代,将其称作“高句丽”。
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_吴晓玲
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
吴晓玲
中韩两国因其地理、气候的相近性以及哲学、美学的相通性,故服饰文化具有相似性,又由于文明进程、民族性格、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其服饰文化又有其差异性。总结中国和韩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源与流,同与异,以此作为两国交流的基础和发展的根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中韩服饰构成上的
联系与区别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华夏民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中生息繁衍起来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观念等相互碰撞,融会贯通,再加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长期统治,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服饰文化波及并影响到的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
形制在西周以前,中国人的正式服装主要是上下两截式的上衣下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衣裳,名曰深衣,深衣属衣裳连属制。衣裳连属指把上衣下裳分别裁剪,然后在腰间缝合。汉代的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袍服属于上下通裁制。上下通裁制指上下身连贯一体,直线裁剪,腰间无接缝。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存在三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衣裳连属和上下通裁,这三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韩民族服装历史悠久,从韩国大田出土的青铜器纹样和高句丽时代的贵族陵墓中的壁画里可以看到最初韩服的痕迹。当时人们的服装样式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穿/二重结构0的服装。不论男女,上穿窄袖衣,下穿灯笼形裤,头戴帽,系腰带。韩民族服装历经统一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最终定型并流传下来,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裤和上下通裁。女装由短襦和高腰长裙组成,属于上衣下裳制。短襦在前面交叉,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高腰长裙系在胸部,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形鞋。男装由宽袖短袄、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属于上衣下裤制。有些场合需要穿上下通裁的长袍。
试论《三国史记》中的服饰记载
试论《三国史记》中的服饰记载
作者:刘琳
来源:《祖国》2019年第16期
摘要:《三国史记》中对于朝鲜三国时期的服饰记载主要集中在杂志色服条当中。对《三国史记》中所记载的服饰源流及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能使当时各国服饰的发展脉络及其变化呈现于眼前。同时,还可以看出新罗、高句丽及百济服饰与中原王朝服饰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服饰; ;新罗; ;高句丽; ;百济
一、新罗服饰演变概况
据新罗法兴王七年(520),新罗“颁示律令,始制百官公服”[1]并采“朱紫之制”[2],这是新罗官服制度的开端。
但根据中国史书《北史》,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四月中国就出现了“始制五等公服”[3]这样的记载。中国的官服制度虽然早已存在,但从北孝文帝开始才趋向严格,对公服的等级进行划分。对于《北史》中的所载的公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再次提及,且此记载与《北史》中的记载相差无异。同时,在胡注版《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更是进一步将五等公服的颜色进行了标注即公服有朱、紫、绯、绿、青五种颜色。[4]
对比《北史》与《三国史记》中官服制度的相关记载及胡三省对官服颜色所代表等级的标注或可看出,新罗法兴王七年所制定的服饰制度或是受到中国南北朝时期服制的影响,仅局限于新罗高级官员。此时的新罗服饰仍具有夷俗化特征。
法兴王十年(523),新罗根据十七等官爵的不同对官员的服色、冠及笏板的穿着和佩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等的伊伐餐至五等的大阿餐穿紫色官服,六等的阿餐到九等的级餐官服颜色为绯色,十等的大奈麻到十一等的奈麻着青色衣服,十二等的大舍至十七等的先沮知则穿黄色衣;伊尺餐及迎餐戴锦冠,波珍餐和大阿餐戴绯冠。太大角干至级餐均可手持象牙笏板上朝。(三国史记卷33色服条)由此可以看出,法兴王十年的服制改革在之前一次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当时的五等公服制度对新罗的官服制度进行了完善。新羅十七等官服制度在模仿南北朝官服基础上又保留了自身原有服制的一些特征。
朝鲜族服饰文化的教育功能研究
样和高句丽古墓壁 画中出现的风俗人 物画上 ,也 可 以进一步得 到佐证。当时的人 们 ( 无论 男女 )
在 服 装 样 式 的 结 构 上 , 主 要 以适 合游 牧 民族 生 活
劳作的窄袖束腰的上衣、上肥下窄的灯笼形裤 、 头戴帽、系腰 带、在襦和袍 的领 襟与袖口上环绕
有着相当成熟的民族传统文 化。服饰 文化在迁移
到 中国之后,基本 上没有变 化。朝鲜族 民族服饰
文化作为朝鲜 民族智慧 的结 晶, 具有独特的审美、
实用价值和教育功能 。
朝 鲜 族 服 饰 文 化 的 历 史 起源 及工 艺 特 点
制。短襦在前面小交叉,领 口成 V型 ,由两个长
带结成结系住 ,具有装饰作用 。高腰长裙 由上面
饰 ,均利用右侧 前襟与左侧前襟上 的两个 飘带在
右 前 胸 系 上 一个 蝴 蝶 结 ,使 左 右 两襟 不用 纽 扣 就 可 以 自然 地 加 以连 接 , 美 观 又 起 着 御 寒 的作 用 。 即 女 性 服 装 与 上 衣 比起 来 , 子 的 结 构 就 比较 简 单 。 裙 裙 子 一 般 是 由一 块 大 四 角 形 的 布 来 制 成 的 。缠 裙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反映的是一个 民族
的生存条件 、生产方式、习俗、风 尚、审美情趣 乃至 宗教信仰 、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是民族 文化 的积淀 。一部服饰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史是民族文化 的发展史 ,是社会制度文明 的发展史 。所 以,有 人甚至说服饰文化 是人类文 明的 “ 活化石 ” 在现 。
高句丽瓦当莲花纹饰特征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高句丽瓦当莲花纹饰特征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张春艳
高句丽王朝是在我国北方长白山地区两千多年前存在的,历经七百余年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它的生命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内容。随着它的消亡,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除却大量的陵墓外,其他的也仅剩下一些零散的建筑残留。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建筑遗址中莲花纹饰瓦当的考察,分析其构成特点并探讨它在现代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这对我国北方长白山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对整个地区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句丽民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长白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它存在的700余年里深受汉文化熏染,在很多艺术形式里都具有汉文化的烙印。在高句丽遗址中,出土数目最多的就要数瓦当了,作为建筑屋顶檐口重要的装饰构件,它的艺术形式便成为高句丽民族文化的一个简小的缩影。通过对高句丽瓦当的相关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面的装饰纹样当中处处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高度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在众多出土的瓦当中,莲花纹饰的瓦当以它的多样性、复杂性、独特的审美性而最具魅力,不仅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探索的对象,也成为地域文化传播与地方艺术设计的宠儿。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受人们喜爱,它既有着崇高廉洁的人格象征又带有吉祥美好的希望;它上可拟天下可富民;尘世保太平,超脱意重生。莲花用其自身的形象与延伸的意境征服了高句丽民族,莲花图案点缀着他们的生活,充斥着每个角落。随着人们对莲花图案使用的日益频繁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富有民族独特个性的高句丽莲花纹饰应运而生,高句丽瓦当中的莲花纹更是以其独有的构成特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清代宫廷服饰变革与文化传承
清代宫廷服饰变革与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清朝统治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在这
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宫廷服饰的变革与演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仅体现了王朝时代的时尚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
一、清初服饰的繁杂与传统
早在清朝建立之前,中国就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文化
的影响下,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逐渐变得绚烂多彩。随着唐朝的盛世出现,中原地区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唐朝的宫廷服饰以红色和绿色为基调,色泽鲜艳、样式华丽,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样式和品质也逐渐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到了清朝,由于民族政权的更替,服饰的变化更加明显。清初宫廷服饰以刻薄严谨为主,服饰的款式多样性已经不如唐宋之时。清初帝王穿着的服饰,尤其贵重而华丽。可以说,清初的服饰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宋元明的风格,但又承袭了唐朝宫廷服饰的严谨和质感,具有独特的风韵。
二、乾隆时期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的变化是必然的。在清朝,最为经典的宫廷服饰变革出
现在乾隆时期。在18世纪中叶,清朝引进了一批西方内衣以及織织机等现代技术,这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乾隆时期的服饰款式,明显地受到了欧洲各国的影响。它摆脱了宋元明清时期
服饰款式的束缚,更加独特且个性化。在服饰的配色上,乾隆时期明显地多了一些鲜艳的颜色,比如红色、金黄色和深蓝色等,这些颜色也是当时欧洲几个世纪的主流颜色。此外,在配饰方面,乾隆时期的服饰变得更加繁复,如各种装点皇后头饰的头冠,此外还有手镯、抽屉、项链、环耳等,都是可以用来彰显地位的重要装饰品。
高句丽都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高句丽都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杨洋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
摘要:高句丽都城文化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本文重点从都城建筑所体现的文化,以及高句丽都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展开叙述。
关键词:高句丽;都城文化;建筑类型;中原文化
高句丽都城遗址承载的是逝去的高句丽文明,聚集了高句丽人民曾经创造的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处于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高句丽都城经历了高句丽政权的改朝换代,也目睹了其与中原王朝的历史关系,即有时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而独立自主,但有时又必须依附于中原王朝。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高句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明。高句丽都城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历史文献得以保存和发展,也维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平衡,而且还将东北地区民族文化呈现出的多样化和动态化发展的特点展现给当今人们。
高句丽都城一共有三个演变的时期,早期建造的高句丽都城主要有五女山山城和下古子山城,由于那时的高句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都城的风格都有奴隶社会城市建筑的特点。高句丽中期都城从变迁的时间表上是指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主要是集安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代表。高句丽都城中期以集安市区平原城和山城子山城为代表。在集安发现了大量规模宏大的墓葬遗址,比较著名的是好太王陵和好太王碑,还有平原城和山城子山城这两座高句丽城址。有关高句丽后期都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长寿王十五年(472年),在集安“国内城”(前期平壤城)迁移到了大同江流域的后期“平壤城”之后的时间里,囊括了以平壤城为核心的在今大同江下游地段建成的“三城一宫”格局。
高句丽论文:高句丽服饰探析
高句丽论文:高句丽服饰探析
【中文摘要】高句丽是源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668年被唐罗联军所灭。高句丽人在漫长的705年历史中,在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不但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东北亚古老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成果;且以其灿烂的文化影响着东北亚其他古老民族的发展,为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文明传播作出了贡献。服饰文化是高句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相关高句丽服饰的文献记载为主,以高句丽古墓壁画所提供的素材为辅,对高句丽的服饰发展史进行探析。以时间为线,将高句丽服饰发展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高句丽服饰发展的初期阶段,即高句丽建国初期,服饰处于混乱多样的状态。通过分析高句丽建国传说,研究其服饰的渊源,得出高句丽初期民族构成复杂,各组成部落的服饰存在差异。第二部分为高句丽服饰的发展时期,即在中原服饰文化的影响下,融合各民族服饰之后的高句丽服饰的基本形态。此部分详细介绍其服饰的基本构成因素:折风、帻、袍、襦、袴、裙。并通过分析其冠帽、体衣的变化,探讨影响其服饰发展变化的三大原因。第三部分为高句丽服饰的最终成熟时期,即高句丽灭亡前后,高句丽各阶层服饰的最终基本形态。主要以分析唐朝时期高句丽服饰文献记载为主,将高句丽国王、王公贵族、贵妇、将士、舞女、百姓的基本服饰一一展现。上层统治者的服饰多锦绣,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下层人们多麻衣短衣裤,便于劳作,变化不大。第四部分为高句丽服饰特点的总
结及其对后世东北亚地区古老民族,主要是对渤海和新罗服饰的影响。在705年的发展中,高句丽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融合发展,创造了独特、多样而又具有南北差异性的服饰文化。高句丽灭亡之后,其灿烂的文化为后世东北亚古老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流向渤海、
高句丽研究
高句丽研究——相关文献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
668年),也简称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
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
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
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
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
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
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
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
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
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
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
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
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
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
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
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
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
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
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
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服饰的形制类别 从过往的文献中的记载来看,高句丽的民族服饰种类是非常繁多的。被记录的服饰中就已 经有很多是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未被记载的史迹以及其中对于高 句丽民族服饰的描述还有更多。现今人们对于高句丽服饰的了解与分析主要来源于高句丽古墓 壁画的发现。从当下考古学家及相关学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高句丽民族服饰从形制类别上大 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种:头衣、体衣、足衣及饰物。 1. 头衣 头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帽子、头巾以及戴在头上的相关衣物。高句丽的头衣种类很多, 见于文献记载的几种常见类型为帻、折风、冠、巾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对于不同等 级、阶层的人所佩戴的头衣是有不同规定的。梁元帝《职贡图》有云: “贵者冠帻而无后,以金 [1] 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穿耳以金环。 ” 古时佩戴冠巾的通常都是贵族阶层,但戴冠的同时需要留出全发,帻就是用来罩在头上束 发的头巾。折风是用于防止冠物脱落的一种高句丽时代特有的头衣,折风的使用贯穿与高句丽 的整个历史以及不同的统治地域,是当时最为普遍也最为常用的一种头衣。文献中对于高句丽 冠的描述的文字最早出于《周书·高丽传》 : “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 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 ”[2]从这段文献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冠的基本 特点以及佩戴方式。巾也是高句丽时期头衣的常见类型,巾为黑色,多为男子佩戴,从很多高 句丽时期的古墓壁画中都能够看到当时的狩猎者会佩戴这种黑色的头巾。 2. 体衣 高句丽时期的体衣种类也很多,但总体而言可以大致归为两类:着于上身的通常被称为衣, 着于下身的则被称为裳。体衣中的衣常见类别有襦、半臂、袍等,裳则大致分为裤、裙等。襦 是当时十分常见的一种短衣,长度通常到达臀部,但从很多古墓壁画中我们看到贵族妇女所着 的襦通常会更长一些,一般会到达大腿处。半臂是当时为妇女所穿着的一种短袖襦,在当时并 不太常见,倒是到了汉代半臂才更为普及,为很多妇女的普通穿服。袍一般是指有棉絮的内衣, 通常是穿在里面的衣服,在高句丽时期只有女子才会着袍,并且通常都是长袍。袍的特征也非 常明显,大部分都是交领,长度能够到达小腿处。高句丽时期人们着的裤多为穷裤,所谓穷裤 就是一种有前后裆的裤子,这种裤子在当时男女都会穿着。值得注意的是裤子的宽窄程度通常 象征着穿着者身份的高低,贵族所着穷裤裤腿会更为宽大,侍者贱民等的裤腿则要窄的多。裙 是高句丽女子的一种传统服饰,通常男子是不会穿。在当时裙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衬于长 袍之下,能够看到的只剩下裙下摆,另一种则为与襦搭配的裙,这种裙长通常只到胯部。 3. 足衣
2)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个阶段是典型的高句丽民族固有服饰与乐浪汉晋服饰交融并存 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割据混战,高句丽民族也伺机不断扩张自己的民族势力,并且逐 渐摆脱了中原王朝的控制[5]。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有大批的北方居民向南迁徙,南北两地自然 会发生文化习俗的碰撞,过程中服饰文化也会相互沟通,这也是使得这个时期高句丽民族的服 饰颇为复杂的直接原因。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原文化非常强大,高句丽民族在服饰上也深受其影响,这个阶 段高句丽服饰自身的特点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他们慢慢接受了中原的服饰制度,也有了礼 服、朝服和常服之分。 结 语:高句丽服饰研究是高句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句丽人的生 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20 世纪以来,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文对于已有的 研究成果作出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及分析,从中可以一定程度让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高句丽民族 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年. [2].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 [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 [4].耿铁华;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J];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 01 期. [5].徐栋梁;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 01 期.
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
摘 要:高句丽是汉唐时期建立于我国东北部及西北朝鲜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历史 研究在东北地方史、民族史、汉魏六朝、隋唐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高句丽服饰研究是高 句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句丽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 20 世纪以来,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中外学者相关论著多达百余篇。本文将展开 对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研究。 关键词: 高句丽 民族服饰 研究
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裤,赤皮靴,五色縚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 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舞”[1]。从这一段的描 述中可以很清晰的向我们呈现出当时的乐舞者衣着的特征,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乐舞者对于服 饰的选择和搭配上已经较为讲解。 4)僧侣服饰——作为高句丽的国教,佛教自公元 4 世纪传入高句丽后很快便得到非常广泛 的传播。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高句丽僧侣服饰的记载及考古壁画都还较为有限,从这些有限的 资源中能够让相关研究人员清楚了解到的就是当时的僧人一般会外披红色条纹的袈裟,内穿黑 色长袍。 3. 军戎服饰 1)古墓壁画中的军戎服饰——作为一个尚武的民族,高句丽人民非常擅长山林骑射,高句 丽军队也是一支训练有素、能攻善守的北方劲旅。从古墓壁画中看到的军戎服饰中,盔甲是很 有特色的。头盔上有着双角状的饰物,盔甲的领高高翘起,下身铠甲呈长裤状,通常会着钉履。 从壁画中看到的军戎服饰中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当时的高句丽民族对于征战的看重,正是因为 如此在盔甲的设计上才会颇为考究。 2)考古出土的实物——在很多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高句丽民族军戎服饰中一些零散的铁甲 片,大体来看这些物件与古墓壁画中显示的高句丽军戎服饰是完全相同的。出土的大量铁甲片 中大部分都为长方形,边角为缓圆形。不同地区出土的铁甲片的大小也有着较大差异,但总体 而言铁甲的形状及相关特征是颇为一致的。出土的很多实物中,无论是铁甲片、铁钉履还是当 时军戎服饰中常见的鎏金铜钉鞋等,这些物品的特征和壁画中的描绘都是非常接近的。 三、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及沿革变迁 1. 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 1)集安、平壤两地服饰的差异——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反应最为明显的就是在集安和平 壤这两个地区,差别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头衣的差别主要体现为,集安地区 男子冠帽通常为帻和折风,这是最普遍的男子头衣样式,其上再配以鸟羽来表面穿戴者的身份。 平壤地区则不一样,通常上层阶级的男子在头衣上与当时的中原王朝很接近。体衣上也存在着 明显差异,集安地区沿袭了高句丽民族固有的服饰风格,通常为上下分开式的裤褶服饰,平壤 地区则不一样,在体衣上也和中原王朝很相像,为上下相连的深衣式。足衣方面集安地区由于 气候原因通常会穿戴他们特有的钉履,平壤地区地处平原一般不会这样穿戴。 2)集安、平壤两地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集安、平壤两地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如 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从历史因素上来分析, “平壤附近是汉代文化原封移植的地区”[3],他 们在文化上受当时的中原王朝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这一点在服饰上当然也会有很直观的体现。 从地域及民族因素上来看,平壤地区地处朝鲜半岛北部的近海平原,与大陆隔海相望,陆路水 路都十分通畅,与辽东、中原地带一直以来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往Baidu Nhomakorabea [4]。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 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这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文化的交融,民族服饰也会很直接的受到异域 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贸易过程中很可能也会存在服饰贸易,这也就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服饰 的融通。 2. 高句丽服饰的沿革变迁 1)两汉、魏、西晋时期——这个阶段高句丽民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而言民族势 力较小,也仍然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在这个阶段高句丽的民族固有服饰形制是绝对的主流, 服饰的形式、类别也没有那么繁多。
从文献记载以及相关壁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句丽时期的足衣大致能够分为如下三种: 履、靴和钉履。履的最为显著特征就是它的鞋尖反翘,鞋底与鞋口边缘会用黄色的线纹加以装 饰。靴与履有着相同之处,同样是呈现出鞋头尖尖的造型并且鞋尖会往上翘,不同的是靴比履 的靿,也就是鞋子的鞋筒要高得多。此外,钉履是高句丽时期很特别的一种足衣类型,它是专 门用来在冬季的冰雪天气下穿着的。这种足衣没有鞋面,只是在鞋底上装有铜质的鞋钉,鞋尖 同样会微微上翘。钉履特别适用于冰雪气候在深山老林中行走,会给行路过程带来很多便利。 4. 饰物 据有关史实记载,高句丽人民很早就懂得开采金矿和制造金器的技术,并且高句丽时期是 盛产金银的。正是因为如此,当地人民一直以来都有以金银为饰物的习俗,以此来装饰自己的 冠帽及服饰。针对高句丽时期发掘出土的大量的金银饰物,其中有当时的耳环、头饰、手镯戒 指等,其中坠饰物是最为常见的,并且样式繁多。从这些出土的饰物中可以充分反应出当时的 人民已经很娴熟的掌握了金器的切割、加工、焊接等基本技术,并且能够熟练的展开实际应用。 除了金银饰物这些常见的饰品外,玉器、玛瑙、水晶等也是高句丽民族较为常用的饰物,从有 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玛瑙珠饰物不仅样式非常别致,制作手工也很精良,这能 够一定程度显示出当时的人民的手工艺是很不错的。 二、高句丽服饰的身份特征 高句丽社会等级差别是很明显的,人物的身份及地位的差异在服饰上就能够很直观的得到 反应。不同身份的人,无论是服饰的款式上、饰物的类型及颜色上等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本 部分内容将从品官服饰、平民服饰及军戎服饰三个方面具体来谈谈其中的差别。 1. 品官服饰 1)高句丽王——作为一个政权的君王,高句丽王的服饰无论在色彩的运用上以及服饰与饰 品的搭配与选择上都要凸显出君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君王的服饰与大臣们相比还是有着明显 的差异的,只有王的服饰能够“咸以金饰” ,其余的王公大臣的服饰上只能够“杂以金银为饰” 。 2)大加——大加是指高句丽政权中的上层统治者,作为大加其服饰设计及搭配上也是颇为 讲究的,其与普通阶层的民众的服饰上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差异。一方面大加的头衣的款式及 颜色等与普通民众相比是很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大加佩戴的饰物通常以金银为主。 3)小加——那些官职较小、地位较低的官吏通常被称为小加,这部分人群的衣着服饰特征 也有着一定的特色。早期的小加们通常头戴折风、身著裤褶、足登短靴,到后来随着折风在庶 民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了与其做区分,小加一般会在自己的折风上插上鸟羽以显示自己的 身份。 2. 平民服饰 1)男子服饰——高句丽男子最基本的服饰为上短襦下穷裤,上身的短襦一般为交领简袖, 腰身会以细带作为腰束。男子穿的穷裤一般裤筒都很宽松,裤脚会扎起来,足衣为靴前尖上翘 的白底黑色靴子。男子服饰颜色一般为黑、白、蓝、绿、红、橙等色彩,衣物上可能会有几何 或点状条纹,头上会佩戴黑色头巾,这样的一身就是很典型的高句丽男子服饰。 2)女子服饰——从很多出图的文物及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句丽女子服饰最常见的配型 有三种。第一种为长袍配褶裙,这样的搭配中长袍通常比较长,只会露出褶裙内衬的一小段裙 摆。第二种为短襦配长裤,这种类型与男子服饰很相似,通常都是一些底层的劳动阶层妇女会 穿戴。第三种则为长襦配褶裙,这样的褶裙更长,裙长及地,往往褶裙能够遮盖住足履。 3)乐舞服饰——史书中关于高丽乐舞服饰的特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高丽乐,工人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