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_2008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_严晓瑜
2008年7月15日辽宁中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2008年7月15日辽宁中部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康晓玉;杨俊玲;孙英歌【摘要】利用高空及地面等各种实况资料的分析,从动力抬升、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等对暴雨形成条件及急流与暴雨落区的关系等方面对2008年7月15日辽宁中部地区暴雨天气进行总结,为以后做好暴雨天气及落区的预报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农技服务》【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3页(P128-129,131)【关键词】暴雨形成条件;急流;暴雨落区【作者】康晓玉;杨俊玲;孙英歌【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114004;吉林省吉林市气象局,吉林吉林,132011;辽宁省东港市气象局,辽宁东港,11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 概述2008年7月14 日20:00到15日20:00,受蒙古冷空气和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地区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过程,其中辽宁中部地区普降暴雨,此次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大,为稳定性降水。
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15日11:00~18:00,降水量较大的是营口、鞍山、铁岭,降水量均超过90 mm。
其他各站降水在50~70mm。
2 环流背景分析14日20:00 500 hPa高空图上,在河套地区为一南一北2支槽。
且槽后有来自新疆东部的冷空气南下补充。
槽前河套东—华北—辽宁地区为西南气流。
至15日08:00(图1~3)南支槽在加速东移与北槽合并,并略有北抬,且槽前西南风明显连续增大,平均风速达20 m/s,形成高空辐合风区。
图1 15日08:00 500 hPa实况3 垂直运动和涡度分析观察15日08:00高空槽垂直结构500 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具有随高度向槽线移动方向(向东)倾斜的特征。
前倾结构使高层的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的暖湿空气之上,使层结愈来愈不稳定,当受到抬升力作用时,这种对流不稳定能量就会得到释放而使强降水发生。
图2 15日08:00 700 hPa实况图3 15日08:00 850 hPa实况14日20:00 垂直速度剖面图(图4)可以看出,辽宁地区(在38°N到44°N)上游500 hPa高度上有一个中心强度-30的垂直速度中心(上升运动区)向辽宁地区移动。
1961—2010年辽宁省季节性冻土变化特征分析
份为 1 0月 , 为一 0 . 0 8 e m / l O年 。 由此 可以看 出 , 冻 土 的融化 期
明显提 前 。
2 . 3 气 候 变 化 与 冻 土 深 度
[ 2 ] 徐 学祖 , 王家澄 , 张 立新 . 冻 土物理 学【 M] .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 2 0 0 1 :
于玉 米 螟越 冬 , 越 冬 虫源 基 数较 大 , 冬 后存 活 率 高 , 蛹期 幼 虫 质量 较 好 , 幼虫 死 亡 率较 低 , 玉米 螟 为 害加 重 , 反 之越 冬
1 9 9 9, l O ( S 1 ) : 2 3 — 3 3 .
部地 区 冬 季 气候 变 暖 的事 实 , 进 一步 说 明 了冻 土 要 素对
气候 变化 响应 的敏 感性 。
3 结 语
【 5 ] 郭志梅 , 缪启龙 , 李雄 . 中 国北 方 地 区 近 5 O年 来 气 温 变 化 特 征 及 其 突 变性 『 J ] . 干 旱 区 地理 , 2 0 0 5, 2 8 ( 2 ) : 1 7 6 — 1 8 2 . [ 6 】 翟 盘茂 , 任 福 民. 中 国近 四十 年 最高 最低 温 度变 化 [ J ] . 气 象学 报 ,
致。 最 大 冻土深 度 随时 间和 空 间的 变化 分析 表 明 , 全省 最 大
度减 少趋 势显 著 。 其中, 南部 地 区及 沿海 地 区冻 土深度 减 少
趋势显著 , 东部 、 西部 、 北 部 山 区如 黑 山 、 西丰 、 清原 、 本溪 、
冻 土 深度 变化 呈 减 小趋 势 。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
一
现 代农 业科技
1 O
一
2 0 1 3年 第 2 1 期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摘要】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
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from 1971 to 2011 provided by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authors used wea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facts of cold w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ed wavele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d wave occurrences and distribution from 1971 to 2011,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of cold wave which affect-ed Liaoning province , and found that:cold w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 northern area , andcen-tral plai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there existed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mong different decades;the monthly and ten-day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lso had certain featur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d wave were summarized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小波分析【作者】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91278部队,辽宁大连116041;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2(1. Ji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 C hina; 2. 91278 Regiment, Dalian 116041, China; 3. Longcheng Meteorologic 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寒潮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
主要 出现在每年 l 1月下旬至翌年 3月 1 5日, 2月为最 多月。近 5 0a区域性暴 雪过程 次数呈上升趋势 , 并且存在 9 5a 3a的 、 和 周期变化 ; 的周期 变化信 号一直存在 , 强度 自2 纪 6 9a 但 0世 0年代末开始 增强 ,0 0年代 最强 ; 7 —8 5a的周期 变化信号 自7 0年 代初期 开始 出现 , 强度在 7 0年代 中期 开始增 强 ; a的 变化信 号一直存在 , 3 强度 在 7 0年代 中期 、O年 代最 强。区域性暴 雪过程 8 次数和暴 雪总量 自东南部 向西北部逐渐 减 少, 间分布有 3个 中心 , 空 分别 为 : 阳~ 抚顺一本 溪一 带、 山附近和 丹 东凤 城地 沈 鞍 区。辽宁 区域性暴雪 落区主要有 4种 分布 , 别为 中东部暴雪型 、 分 东部暴雪型、 南部暴雪型和 西部暴中国气象局 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 106 2 辽宁 沈 阳 1 0 1 ) 10 6
摘 要: 利用 16 - 2 0 辽宁 5 90 0 9年 8个测站逐 日降水资料 , 分析 了区域 性暴 雪 气候 变化特 征 。结 果表 明 : 宁 区域 性暴 雪 辽
关键词 : 辽宁 区域性暴雪 ; 气候 特征 ; 小波分析 ; —K 突变检验 ;O M E F分解 中图分类号 :4 6 P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X(0 2 0 0 4 0 17 5 3 2 1 )4— 0 3— 6
1. ll 0 0nl降雪 的过 程 , 为 一 次 区 域 性 暴 雪 过 程 ; T 定 通 暴 雪是 辽 宁 冬 半 年 的 主 要 气 象 灾 害 , 经 常 造 过第二次筛选 , 它 共选出 3 6次区域性暴雪过程 。 成交通运输 中断 , 时造成输 电、 有 通信 中断 , 交通事 应用选出的 3 6次过程计算 出辽 宁区域性暴雪
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蔡福;明惠青;纪瑞鹏;张淑杰;冯锐;武晋雯;张玉书;王阳【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0(031)002【摘要】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利用近50a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对无霜期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平均无霜期初日以2.2d/10a的速率提前(P<0.01),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以1.9d/10a和3.9d/10a的速率延后和增多(P<0.01),终日在1975年前后发生突变.辽宁大部地区无霜期日数以3~4d/10a速率增加(P<0.01).(2)不同基准年的气候平均值(A时段:1961-1990年,B时段:1971-2000年)有明显差异,B时段较A时段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无霜期日数延长.(3)从年代际变化来看,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值和低值区域较60年代有所扩大,80年代高值区再次扩大,低值区缩小,90年代较前者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0年以后高值区已覆盖辽宁大部地区,低值区明显缩小.【总页数】6页(P188-193)【作者】蔡福;明惠青;纪瑞鹏;张淑杰;冯锐;武晋雯;张玉书;王阳【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抚顺市气象局,抚顺,113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J], 明惠青;唐亚平;孙婧;关键华2.江苏省近48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J], 张旭晖;居为民;霍金兰;杨建全;谢小萍3.黄淮海流域近50年气候分区时空演变特征 [J], 董国强;杨志勇;袁喆4.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J], 徐佳奥;李谢辉5.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温度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J], 徐佳奥;李谢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 份 Ye r I a
图 1 辽宁省近 5 0年 无 霜 期 积 温 区域 平均 值 年 际变 化
Fg. Itr n u lc a g so r sls eid a c muae i 1 n ea n a h n e ffo tes p ro c u ltd
t mp r t r n L a n n n r c n 0 y a s e e a u e i i o i g i e e t5 e r
中 图 分类 号 :S6 . 2 1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1 2 1 ) 20 7 .5 0 07 0 (0 1 0 —2 60
无 霜期 是一 个地 区最 为重 要 的 热量 指 标 之 一 , 指 一 年 中终 霜 后 至 初 霜 前 的 一 整 段 时 间 … , 这 一 在
以及 大 连 部 分地 区 增 多最 多 , 6 ℃ ・ 在 0 d以上 。从 年 代 际变 化 来 看 , 0 % ・ 260 d以上 的 积 温 高值 范 围 由环 渤 海 地 区 向
东北不断扩展 , 0 2 0年 后 达 到 最 大 , 盖 了辽 西 大 部 、 0 覆 中部 、 北 大 部 和 辽 南 大 部 地 区。 辽 关键 词 : 宁 ; 辽 无霜 期 积 温 ; 空 演 变 ; I 术 时 G S技
2 3 不 同 时 期 辽 宁 省 无 霜 期 积 温 气 候 平 均 值 的 空 .
明惠青 , 亚平 , 唐 孙 婧 , 关键 华
( 宁省 气 象 科技 服 务 中心 ,辽 宁 沈 阳 1 0 1 ) 辽 10 6
摘 要 : 用 G S技 术 对 辽 宁 近 5 同 时 间尺 度 无 霜 期 积 温 的 时 空演 变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果 表 明: 宁无 利 1 0a不 结 辽
1962—2008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
1962—2008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严晓瑜;赵春雨;任国玉;王颖【摘要】采用1962—2008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积雪深度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用统计方法和小波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近47 a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3 d;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0.2 cm;年累积雪深也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9 cm/10 a。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前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偏小;而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则经历了一个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均增加的过程。
%Based on the daily snow cover depth,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52 weather stations from 1962 to 2008,the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variation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of a statistics and a wavelet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annual snow cover days is not significant and it only increases 3 d from 1962 to 2008.The increasing trend of annual maximum snow cover depth is also not significant with 0.2 cm/decade,so is that of annual cumulative snow cover depth with 8.9 cm/decade.The number of snow cover days,annual maximum snow cover depth and annual cumulative snow cover depth are all relatively small before 1980s in termsof their inter-decadal variations,while they all increase after 1980s.【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总页数】6页(P34-39)【关键词】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年累积雪深;变化特征;辽宁【作者】严晓瑜;赵春雨;任国玉;王颖【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宁夏银川750000;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5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积雪对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尤其在干旱区或寒冷区,季节性积雪是最活跃的环境影响因素,也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
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杨森;周晓珊;高杰【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1(037)008【摘要】文章利用辽宁省2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夏季6—8月的逐时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特征。
发现:降水日变化特征地域性较强,沿海站与内陆站存在差异。
总体来说,沿海站降水量的最大值基本出现在午前04-08时,内陆站点则呈双峰值的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前和午后,午后1 4—20时为降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降水频次的日变化特征和降水量基本相同;持续时间长的降水多在午前达到峰值,持续时间短的降水多在午后达到峰值;沿海站点午前的降水峰值区基本是由持续时间在6 h以上的长时间降水造成,内陆%The diurnal cycl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hourly rain-gauge data from 25 stations during 1961—2008.The results show there are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cycl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astal station and inland station.In general,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coastal station occurs at 04—08 BT before noon,while inland station's diurnal cycle has a form of double peak,one before noon and one afternoon,and the maximum value occurs at 14—20 BT afternoon.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of coastal station is before noon,while the diurnal cycle of inland station's frequency also has a form of double peak.The maximum value of precipitation with persistent 6 h or more occurs before noon,which is thereason for coastal station's peak before noon. On the other hand,the inland station's afternoon peak is attributed to the short time precipitation which is less than 6 hours and mainly caused by strong convection in the afternoon.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iurn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can affect TS scores.【总页数】7页(P943-949)【作者】杨森;周晓珊;高杰【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沈阳11001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7.6【相关文献】1.2004—2016年浙江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J], 王颖;刘丹妮;张玮玮;马辛宇2.乌苏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J], 张玉;许铭;靳晶;杨丹3.基于逐小时数据的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晓婷;刘利民;李雪洋;王婷婷;肇同斌4.2012-2019年乌鲁木齐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J], 苗运玲;宫恒瑞;王健;葛怡成;李如琦5.新疆天山山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关系 [J], 郭玉琳;赵勇;周雅蔓;黄秋霞;余贞谊;顾张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赵春雨;王颖;李栋梁;罗勇;严晓瑜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2010(29)3
【摘要】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
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
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
终止日期主要在3、4月。
降雪初始日期在近47年有所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2.2天。
降雪初、终日间天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减少3天。
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突变现象。
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2~6年的周期。
气温与降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降雪的初始日期与同年10月和11月的平均
最高气温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10月和11月的平均气温。
【总页数】8页(P755-762)
【作者】赵春雨;王颖;李栋梁;罗勇;严晓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沈阳区域气候中
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
【相关文献】
1.吉林省雷暴初、终日期气候变化特征
2.吉林省雷暴初、终日期气候变化特征
3.石羊河流域降雪初、终日及雪期特征分析
4.辽阳市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5.贵州冻雨初终日的气候变化及其异常年环流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辽宁省两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辛艳辉;王宪彬【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2009年2月12 ~ 13日和2010年3月14 ~ 15日2次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乌拉尔山阻高的稳定维持,有利于中纬度高空槽的生成,它的东移与辽宁降雪密切相关;2次过程在50°~60°N建立的低涡以及东北西南向的大槽是产生辽宁区域性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如螺旋度、涡度、温度平流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为暴雪落区和持续时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and reanalysis data (horizontal resolution 1 ° X 1 °) from NCEP, circulation change and physical quantity of the two regional snowstorm processes in Liaoning on between 12th - 13th Feb 2009 and 14th - 15th Mar 2010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analogies exist between the two processes. Both processes occurred under stable Ural blocking high and the low vortex and trough between 50°N and 60°N. Low-level jet established before the snow provides enough moisture and energy. Relative helicity and vorticity both the processes who show positive values in the lower-level and negative values in the upper-level lead to a coupling of the intense divergence on upper levels and intense convergence on lower levels as well as intensive ascending motion. That i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heavy snowstorm occurrence. When the southwest airflow on lower levels meets the inrush of arid cold air on upper levels, snowstorm happens. While the lower level is taken over by the cold air, the snow is on the way out. Theboth processes have humidity frontal zone on the east of liaoning and the frontal zone continuing for a long tim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vy snow in the east.【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2【总页数】5页(P15812-15815,15887)【关键词】区域暴雪过程;乌拉尔山高压脊;环流形势;对比分析;辽宁省【作者】辛艳辉;王宪彬【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辽宁阜新 123000;辽宁省阜新市气象局,辽宁阜新 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辽宁位于东北南部,冬季大雪、暴雪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通常伴有大风、降温和寒潮,给交通和水电输送等带来很大影响。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
1960—2009年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阎琦;蒋大凯;陈传雷;崔锦;陆井龙;桑明刚【摘要】利用1960—2009年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
近50 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的周期变化;9a的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增强,70—80年代最强;5 a的周期变化信号自7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年代中期开始增强;3a的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最强。
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
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Based on the diurnal precipitation data at 58 weather stations from 1960 to 2009,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nowstorm were analyzed in Liaoning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al snowstorm mainly occurs from the last ten day of November to March 15 of the nextyear,especially in February.The number of snowstorm is in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recent 50 years,and there exist the 9-year,5-year and 3-year cycles.The 9-year cycle always exists,and its intensity enhances since1960s,especially from 1970s to 1980s.The 5-year cycle occurs since 1970s and strengthens since the middle of 1970s.The 3-year cycle always exists,and its intensity is the strongest in the middle of 1970s and in1980s.The number of regional snowstorm and snowstorm amount decrease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and three centers ofsnowstorm are located in Shenyang-Fushun-Benxi area,around Anshan area and in Fengcheng area.The falling area of regional snowstorm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i.e.the middle and east snowstorm,the east snowstorm,the south snowstorm and the west snowstorm.【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辽宁区域性暴雪;气候特征;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EOF分解【作者】阎琦;蒋大凯;陈传雷;崔锦;陆井龙;桑明刚【作者单位】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引言暴雪是辽宁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它经常造成交通运输中断,有时造成输电、通信中断,交通事故频发,还可能造成房屋、蔬菜大棚及育苗大棚坍塌,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摘要】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Based on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from 5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5-2014,and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manually and automatically from 4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2003 in Liaoning province,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ground tem-peratur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nd and air temperatures ( GATD) in Liaoning province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their cau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 and ground temperatures are linearly correlated each other and both demonstrate an increasing trend,while GATD varies little during 1965-2003. Since 2004,air temper-ature has slightly changed and ground temperaturehas continued to rise as well as GATD has increased relative to the last 10 years. However,the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most significantly occur in winter in the northeast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Manual observation has been entirely replaced by automatic one i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 since 2004. Under snowfall weather,the ground temperature is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by the snow surface temperature for manual observation and with the temperature below the snow for automatic observa-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ound temperature caused by different observation ways plays a dominant role for ground temperature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during 2004-2014. Therefore,the northeast of Liaoning province with the longest duration of the snow cover becomes the region where GATD increases most significantly. Thu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es in ground temperature and GATD during 2004-2014 attribute mainly to the change of observation ways.【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气温;地表温度;地气温差;人工观测;自动观测【作者】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作者单位】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沈阳1101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大气污染程度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辽宁省气候特征
辽宁省气候特征曲晓波、陈艳秋、赵春雨、戴廷仁、刘文明、赵连伟、李广霞辽宁省气象台气候特征概述一、年气候特征辽宁省全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在6~10℃之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温差可达6℃。
辽东半岛及沿海地区在9℃以上,而西丰至新宾一带不足6℃。
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寒冷期可达100~145天。
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500~90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的丹东、凤城、宽甸一带降水量最多,达926~1051毫米,是辽宁和东北地区的最大雨量中心;西北部边界附近降水量最少,仅为450~500毫米。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
年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在2300~3000小时之间。
沿海和平原大部地区,年平均大风(等于或大于8级)日数可达30~66天。
二、四季气候特征1、春季气候特征:春季回暖迅速,风大少雨。
入春以后,侵入辽宁的冷空气已逐渐减弱,各地气温回升较快。
春季各地气温在7~11℃之间。
4月中、下旬大部地区终霜先后结束。
5月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辽西地区已达35~40℃。
但个别年份有强寒潮入侵,极端最低气温除沿海地区外,仍可达0℃以下。
季降水量在60~150毫米之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17%。
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西地区具有“十春九旱”的气候特征,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常出现南北大风,平原和沿海大部地区大风日数可达10~24天,辽宁西北部地区有时可出现风沙或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在1~3天。
2、夏季气候特征:夏季雨量充沛、高温潮湿。
入夏以后,东南季风盛行,从海上带来大量暖湿空气,辽宁常出现大片雨区,雨量集中,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季雨量大部地区在300~600毫米之间。
夏季各地平均气温在21~25℃之间。
大部地区以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2~25℃,8月次之。
极端最高气温除丹东地区和长海低于35℃之外,其余地区均超过35℃,辽西大部地区在40℃以上,朝阳最高达43.3℃,但高温持续时段较短,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并不酷热。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7年度学术年会日程(2008年2月25-27日)2月24日下午16:30-18:3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2月25日上午08:30-09:00 注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李维京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主持人:罗勇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2008年冷冬的启示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12:00-13:30 午餐午休2月25日下午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分会报告专题讨论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闭幕式主持人:罗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参观活动(京外代表)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专题讨论:20-30分钟第一分会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2月25日下午13:30-17:45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主持人:封国林宋燕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王遵娅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梁萍,上海市气候中心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2月26日08:30-12:0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主持人:王永光曾刚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吴统文王兰宁王在志李伟平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年度开放课题)曾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孙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李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崔振雷张华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王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刘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冯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主持人:李栋梁陈正洪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张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信飞,上海市气候中心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胡雪红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周浩,重庆市气候中心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海洋模式网页评述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二分会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5日下午13:30-17:45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主持人:任国玉陈星胡永云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周兵,国家气象中心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尹红刘洪滨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任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陈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王小玲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刘瑜,云南省气候中心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华文漪王盘兴吴幸毓翁之梅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专题讨论)2月26日上午08:30-12:0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主持人:高学杰张华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李伟平孙菽芬季劲钧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张冬峰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张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钱诚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王志立张华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石英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主持人:沈永平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何勇董文杰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田展,上海市气候中心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史军,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李军,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专题讨论)第三分会气候资源评估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2月26日上午08:30开始主持人:刘树华张秀芝朱蓉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许遐祯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董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张容焱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李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江滢罗勇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柳艳香江滢张秀芝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张德朱蓉罗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赵东罗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孙川永陶树旺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周荣卫何晓凤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风能预报研究进展柳艳香陶树旺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专题讨论)。
中国近50a积雪变化时空特征
中国近50a积雪变化时空特征
希爽;张志富
【期刊名称】《干旱气象》
【年(卷),期】2013(031)003
【摘要】利用1961 ~2012年中国1 400个站点逐日积雪增量、积雪日数和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资料,对我国积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积雪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年积雪增量均超过50 cm;在年代际变化中,1991 ~ 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积雪增量偏少;在对我国5个区域的趋势分析中,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积雪量有显著增加趋势,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气温稳定通过0℃日数均呈显著减少.
【总页数】7页(P451-456,470)
【作者】希爽;张志富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3+5
【相关文献】
1.近50a来中国大城市体感温度变化 [J], 余永江;郑有飞;谈建国;吴荣军;许遐祯
2.中国近50a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乔丽;吴林荣;张高健
3.中国西北地区近50a气象因子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J], 罗万琦;崔宁博;张青雯;冯禹;龚道枝;吕名礼
4.近50a中国大陆无雨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吴徐燕;杨德保;王式功;尚可政
5.中国西北近50a来气温变化特征的进一步研究 [J], 王劲松;费晓玲;魏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特征
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特征吴艳青;阎琦;康晓玉;金丽颖;常国旭【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09(025)005【摘要】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辽宁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对2008年5月东北冷涡异常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5月东北冷涡活动较历年明显偏多;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在50-180°E范围内为典型的"Ω"型阻塞高压环流形势,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之间的高压脊明显偏强;高度脊加强或维持时,在高度脊后西南方有暖平流输送,高度脊减弱阶段,在高度脊后西北方向有强冷平流输送;东北冷涡频繁活动时,贝加尔湖到中国东北地区高度场表现为强负距平,副热带高压与东北冷涡位置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部副热带高压较比历年弱且位置偏东时,出现中涡的概率增大.【总页数】5页(P13-17)【作者】吴艳青;阎琦;康晓玉;金丽颖;常国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辽宁省气象局,辽宁,沈阳,11000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4;辽宁省气象台,辽宁,沈阳,110016;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114004;鞍山市气象局,辽宁,鞍山,114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3【相关文献】1.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年代际变化的联系 [J], 王迪;陈海山;赵昶昱2.气温异常偏高,极端天气频发——2008年春季(3-5月)浙江天气与气候 [J], 毛燕军;吴尧强3.东北冷涡对海河流域初夏降水异常的影响 [J], 何丽烨;马宁;郭军4.东北冷涡低频活动特征及背景环流 [J], 谢作威;布和朝鲁5.广东塑料交易所2008年5月行情综述(2008年4月22日-2008年5月20日)[J], 唐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省不同等级降雪变化特征
辽宁省不同等级降雪变化特征周晓宇;赵春雨;崔妍;张新宜;刘鸣彦;敖雪;易雪;林蓉;张海娜【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7(39)4【摘要】利用辽宁省52个站逐日降水量及降雪天气现象资料提取出逐日降雪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3 a(1961-2013年)不同等级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空间分布上山地要大于平原地区,由东部山区向沿海地区减少;降雪强度中心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所在的平原地区。
降雪量、降雪日数年内分配分别呈双峰型和单峰型分布,中雪等级以上的降雪多发生在冬末春初。
年降雪量增加,年降雪日数(降雪强度)显著减少(减小);降雪日数的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微量降雪日数和小雪日数的减少,尤其是微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的显著增大主要是暴雪强度的增大。
1960s和1970s为降雪偏多时段,1990s以来降雪量增加,降雪日数减少。
不同区域各级降雪占总降雪的比例,辽东地区以微量降雪日数最大,其他区域均以小雪日数和暴雪降雪量最大。
全省降雪量有65.4%站点呈增加趋势,降雪日数96.2%的站点呈减少趋势,降雪强度90.4%站点呈增大趋势,辽西地区降雪变率要大于辽东山区。
小雪降雪量和微量降雪日数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他不同等级降雪贡献率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纬度升高(海拔增高),总降雪量(降雪日数)和各等级降雪量(降雪日数)均增加,总降雪强度和小雪强度减小。
【总页数】13页(P720-732)【作者】周晓宇;赵春雨;崔妍;张新宜;刘鸣彦;敖雪;易雪;林蓉;张海娜【作者单位】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湖北省黄石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相关文献】1.西藏普兰县降雪和雪灾气象风险等级变化特征分析2.1961—2019年北疆冬季不同等级降雪变化特征3.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4.2009-2017年辽宁省降雪含水比变化特征研究5.1961-2007年辽宁省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明惠青;唐亚平;孙婧;关键华【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1(029)002【摘要】利用GIS技术对辽宁近50 a不同时间尺度无霜期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无霜期积温区域平均值年际变异很大,最大值超过600℃·d,近50 a极显著增多,增幅为85℃·d/10a,主要增多时段在90年代以后;其中增幅最大区域分布在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南部,超过90℃·d/10a,趋势极显著,东部山区西部和辽西西北部增幅最小,在60℃·d/10a以下,增多趋势不显著.气候平均值由南向北呈递减分布,B时段(1971~2000年)与A时段(1961~1990年)相比,东部山区中西部和辽西西部略有减少,东部山区北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大部以及大连部分地区增多最多,在60℃·d以上.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 600℃·d以上的积温高值范围由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不断扩展,2000年后达到最大,覆盖了辽西大部、中部、辽北大部和辽南大部地区.【总页数】5页(P276-280)【作者】明惠青;唐亚平;孙婧;关键华【作者单位】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相关文献】1.江苏省近48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J], 张旭晖;居为民;霍金兰;杨建全;谢小萍2.河南省近50年来活动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J], 冯晓玙;陈小素3.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J], 蔡福;明惠青;纪瑞鹏;张淑杰;冯锐;武晋雯;张玉书;王阳4.近58年来中国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J], 孔锋5.近50年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J], 徐佳奥;李谢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期
Fig. 3
图 3 辽宁省积雪日数( a) 、年最大雪深( b) 和年累积雪深( c) 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ation trends of annual snow cover days ( a) ,annual maximum snow cover depth ( b)
在中国三大积雪区( 青藏高原、新疆和东北) 之 一的东北地 区,季 节 性 积 雪 的 变 化 对 局 地 气 候 和 水 文环境会产 生 不 容 忽 视 的 影 响,积 雪 的 变 化 也 一 定 程度上反映 了 该 区 冬 季 气 候 的 变 化 特 点,但 相 关 研 究较为缺乏[18 - 19]。本文利用辽宁省积雪期和积雪 深度数据资 料,研 究 了 积 雪 长 期 变 化 规 律 及 对 气 候 变化的响应 方 式,有 助 于 认 识 辽 宁 省 积 雪 的 气 候 变 化特征。
项目( CMATG2008M19) 和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研究项目 973 计划( 2007CB411506)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严晓瑜,女,1983 年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 yanxy366@ 126. com。 通信作者: 赵春雨,E-mail: springrainscn@ yahoo. com. cn。
13 d。积雪日数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呈减 21 cm,最小值为 5 cm,出现在 1963、1984、1989、1996
小趋势,在 7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则为增加趋势,70 年和 1998 年。20 世纪 80 年代前,辽宁省平均最大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又为减小趋势,80 年代中期至 雪深年际波动较小,自 80 年代开始至 21 世纪初,年
2 结果分析
2. 1 辽宁省积雪趋势变化时间特征 1962—2008 年辽宁省年平均积雪日数呈现出较
不显著增加趋势,47 a 增加了 3 d( 图 1a) 。积雪日 数 最 长 为 1999 年 的 75 d ,最 短 出 现 于 1983 年 为
图 1 1962—2008 年辽宁省积雪日数( a) 、年最大雪深( b) 和年累积雪深( c) 变化
in the different months in Liaoning province
减小趋势最大月份为 2 月,为 - 0. 54 cm /10 a。
显的是 2 月,线性趋势为 - 5. 54 cm /10 a( 图 2b) 。
辽宁省平均年累积雪深也呈增加趋势( 图 1c) ,
综上所述,辽宁省年平均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
减小趋势,80 年代至今呈缓慢增加趋势。逐月累积 并不明显。
雪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与最大雪深相似,10、2 月和 4 2. 2 辽宁省积雪趋势变化空间特征
月呈减小趋势,其他各月呈增加趋势,但增加最显著
图 3 给出了 1962—2008 年辽宁省年积雪日数、
的月份是 1 月,线性趋势为 6. 65 cm /10 a; 而减小最明 年 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
36
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 28 卷
而 10、2、4 月 和 5 月 最 大 雪 深 则 呈 减 小 趋 势。 其中 增 加 趋 势 最 大 月 份 为3 月 ,达 到0. 25 cm /10 a;
单位为 cm / a
图 2 不同月份辽宁省平均月最大雪深( a) 、月累积雪深( b) 趋势变化
Fig. 2 Variation trends of maximum snow cover depth ( a) and accumulative snow cover depth ( b)
关于积雪 的 长 期 变 化 问 题,有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观点: 一是北半球陆地积雪面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减少,积雪面积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 - 3]; 二是很多 区域性的研究表明,积雪面积有所增加,其与温度变 化呈正相关[4 - 5]。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积雪面积呈
来看,1956—2002 年平均最大积雪深度表现出微弱 增加,但增加主要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此后变化趋势不明显[17]。
Fig. 1 Annual snow cover days ( a) ,annual maximum snow cover depth ( b) and annual accumulative snow
cover depth ( c) from 1962 to 2008 in Liaoning province
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质量控制。本文对积雪深度资料进行质量检验,但
收稿日期: 2011 - 05 - 16; 修订日期: 2011 - 06 - 23。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 2010 年气候变化专项( CCSF 2010 - 3)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804001) 、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
第2 期
严晓瑜等: 1962—2008 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
35
对迁站和周围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可能影响和非均一 性没有进行检验和处理。一个积雪期内,若 1 /4 以 上时间的日积雪深度缺测,则将该年积雪作为缺测; 47 a 中若有 10 a 以上缺测,则剔除该站。 1. 2 研究方法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辽宁省 52 个站 点年平均积 雪 日 数、年 最 大 雪 深 以 及 年 累 积 雪 深 的 时间变化特征。建立了辽宁省平均各变量与时间之 间的一元线 性 回 归 方 程,根 据 回 归 方 程 的 回 归 系 数 分析积雪随 时 间 的 变 化 趋 势。 由 于 区 域 范 围 比 较 小,观测台站分布也比较均匀,采用站点各变量简单 算术平均 的 方 法 获 得 全 区 逐 年 平 均 值。 同 样,对 各 单站逐年积 雪 进 行 统 计 分 析,以 探 讨 辽 宁 省 积 雪 趋 势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若趋势变化通过 0. 05 的信 度检验,称变化趋势显著; 若没通过 0. 05 信度检验, 则称变化趋势不显著或不明显。
本文还对积雪变化的年代特征和周期特征进行
了分析。统 计 了 每 个 年 代 相 关 变 量 的 平 均 值,比 较 各年代之间的差异。采用小波分析方法认识周期变 化特征。这种 方 法 可 以 对 信 号 进 行 多 尺 度 细 化 分 析,得到各个 频 率 随 时 间 的 变 化 及 不 同 频 率 之 间 的 关系[20],目 前 广 泛 应 用 于 气 候 序 列 的 时 频 结 构 分 析[21]。本文采用 Morlet 小波函数对辽宁省积雪时间 序列进行离散小波变换,分析其周 期 变 化 特 征[22]。 Morlet 小波系数的实部展示不同特征时间尺度信号 在不同时间 上 的 分 布 和 位 相,正 的 小 波 系 数 指 示 分 析变量在该时段偏多; 负值指示偏少,零值对应着突 变点。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为一致的减少趋势; 冬、春 的日数; 年最大雪深是指一个积雪期内的最大日积
季积雪在 20 世纪 60—90 年代初增加,而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则呈显著减少趋势[16]。将
雪深度,年累 积 雪 深 指 一 个 积 雪 期 内 逐 日 积 雪 深 度 的累加值。 气 温、地 温 资 料 和 降 水 资 料 均 经 过 基 本
线性趋势为 8. 9 cm /10 a。其中年累积雪深最大值 和年累积雪深等均表现一定增加趋势。但由于各变
出现在 2000 年,为 640 cm; 最小值出现在 1974 年, 量的年际变异程度很高,上述趋势变化均没有通过
为 35 cm。年累积雪深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之前呈 统计显著性检验,因此,近 47 a 来辽宁平均积雪变化
了辽宁省积雪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近 47 a 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共增加了 3 d; 年最大雪深随时间变化
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 10 a 增加 0. 2 cm; 年累积雪深也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 8. 9 cm /10 a。从年代际变化来
看,20 世纪 80 年代前辽宁省年积雪日数、年最大雪深和年累积雪深偏小; 而 20 世纪 80 年代后至今,则经历了一个年积雪日数、
第 28 卷 第 2 期 2012 年 4 月
气象与环境学报 JOURNAL OF M ETEOROLOGY AND ENVIRONM ENT
Vol. 28 No. 2 April 2012
严晓瑜,赵春雨,任国玉,等. 1962—2008 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 2) : 34 - 39. YAN Xiao-yu,ZHAO Chun-yu,REN Guo-yu,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from 1962 to 2008 in Liaoning province[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2,28( 2) : 34 - 39.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平缓 增 长 态 势,可 能 与 气 温 和 降 水 变 化 均 有 联 系[6 - 8]; 新疆地区积雪日数呈轻度增长趋势,最大积
所用数据为 1962—2008 年辽宁省 52 个气象观 测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以及同期各站点逐日平均气
雪深度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且与冬季气温呈负相 温、平均地面温度和降水量等。当观测场平均雪深
今则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波动性较大。
际波动剧烈,21 世纪波动性又有所减小。图 2a 还给
辽宁省平均年最大雪深随时间略有增加 ( 图 出不同月份辽宁省平均最大雪深变化趋势特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