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
义。 表现了人的异化,人和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对立,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能为力的恐慌感。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表现了人的异化,人和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对立,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能为力的恐慌感。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 按照作者内在情感重新组合,人物、情节都为表现主观思想的存在。 他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诞的世界。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二、卡夫卡
1、生平介绍
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 格一个犹太商人之家, 是一位德语业余作家。 他与爱尔兰的乔伊斯、 法国的普鲁斯特被认 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特点
孤独意识 • 恐惧意识 • 障碍意识 • 负罪意识
卡夫卡铜像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年第16期
周刊
己 任 , 表 现 主 义 则 认 为 “艺 术 不 是 以 现 实 生 活 的 反 映 或 再 现 , 而 是 艺 术 家 先 于 经 验 的 主 观 自 我 表 现 和 潜 意 识 的 宣 泄 ”; [2] 传统文学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表达对社会的讽刺或批 判, 表现主义文学则几乎难以找到对人物形象完整的塑造, 它更多的是展现人物的抽象精神, 体现的是一种人物自身主 观精神的外泄, 演示了西方现代人的普遍精神, 淋漓尽致揭 示了人的异化及其在高度物质文明重压下西方现代人的精
的环境观照他的要求, 这体现出格里高尔自然人性意识的复 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三次爬出房门, 是因为他听到了 妹妹美妙的琴声, 它标志着格里高尔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 恢 复, 而 对 美 的 欣 赏 , 只 有 在 纯 洁 人 性 的 照 耀 下 才 能 进 行 。它 一方面与文本中多次描写格里高尔通过做木工活体现自由 意志, 借助木工工具箱表达内心潜在欲望的人性相契合; 另 一方面, 却是他恢复到被异化前人性的外在流露。卡夫卡在 文本中通过格里高尔表达了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对人生真理 的永恒追求。文本中当他母亲和妹妹把他的家具搬出房间 时, 他虽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但当她们要取走他所喜爱的 女士画像时, 他却要用自己的身体和奇异的外形去保护它。 这一细节, 虽然有的研究者从考证的角度认为是卡夫卡婚姻 状况的潜意识表露, 但笔者认为这是对格里高尔人性的展 示 , 同 时 也 是 他 欣 赏 美 、保 护 美 、追 求 美 的 意 识 显 现 , 它 恰 恰 表明格里高尔自然人性的复归, 是卡夫卡以表现主义文学对 美好人性的顽强不懈的追求和真诚的呼唤。
文本中格里高尔的形象无疑是西方现代人被物质异化, 人的无奈和对异化人的环境摆脱的显现。这从文本的叙述便 可清楚地看到。文本内容以格里高尔变形后三次爬出房门分 为三章, 他身体异化前的生活, 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 奔波, 不如说是为家人辛苦地活着。首先作为家庭经济来源支 柱 的 他 , 必 然 成 为 家 庭 责 任 、义 务 的 负 担 者 , 一 方 面 为 了 还 清 父母的债务, 他必须夜以继日地在外奔波, 以便早日解脱; 另 一方面, 他要把妹妹送进理想的音乐学校而不停地获取金 钱。为此, 他不得不在公司老板面前低声下气, 唯恐丢掉饭 碗 , 把 自 己 的 愿 望 、理 想 、对 自 由 的 渴 望 埋 藏 在 心 灵 的 深 处 , 只 在 自 己 房 间 的 一 隅 天 地 里 为 自 己 保 留 了 创 造 美 、欣 赏 美 的 可能性, 甚至在身体变形后, 还以异化的躯体去争取那不可 能 再 得 到 的 工 作 。这 是 现 实 社 会 中 物 质 和 金 钱 异 化 人 的 真 实 写 照 , 是 西 方 现 代 人 不 幸 命 运 的 缩 影 , 是 在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 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 生 产 才 能 , 扼 杀 了 人 们 智 力 、体 力 和 个 性 自 由 , 全 面 发 展 的 一 切 潜 在 可 能 性 ”的 真 实 体 现 。[3] 其 次 , 格 里 高 尔 的 异 化 揭 示 了 西 方 现 代 人 之 间 不 可 理 解 、不 可 沟 通 的 人 际 关 系 。 格 里 高 尔 变形达到自然本性复归以后, 本是他值得庆幸并为之生活下 去的基础, 但他却凄凉地死去, 原因是他的家人失去经济来 源 而 迁 怒 于 他 的 棍 棒 、牢 骚 , 以 及 最 亲 近 的 妹 妹 对 他 的 “爱 ” 的丧失。这表面上看是家庭关系中亲情的淡薄, 人的不能相 互理解和沟通给他造成的悲哀, 实质上, 他的死却是人被家 庭异化的悲剧的真实再现; 是现代关系下, 人被笼罩在温情 面纱下的血缘关系所扼杀的真实写照。这从他不能挣钱开 始, 亲情的逐渐冷淡到最终被遗弃致死, 家人反而感到庆幸 而 得 到 证 实 。尤 其 可 贵 的 是 文 本 中 在 表 现 格 里 高 尔 被 异 化 的 同 时 , 揭 示 了 他 对 人 生 真 理 的 追 求 。高 里 高 尔 由 人 变 形 为 “甲 壳 虫 ”, 表 面 上 看 来 是 荒 诞 不 经 的 事 , 其 深 层 意 义 却 是 他 潜 在 意识的不自觉的表露, 是他摆脱异化的人性的潜在表现, 是 他对自然人性复归执着追求的心理外化, 这可以从他变形后 三 次 爬 出 房 门 的 表 现 得 到 印 证 。文 本 对 其 变 形 后 三 次 爬 出 房 门的叙述, 第一次爬出房门如果说他还没有真正摆脱异化人 性, 被父亲强行赶回房间的话, 第二次爬出房门他却已初步 恢 复 了 人 性 。此 时 , 他 虽 有 对 家 人 的 些 微 关 心 , 但 更 关 心 别 人 对自己的态度, 他关注的是自己爱好和喜欢的食物, 对此人 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格里高尔的自私, 应而须从他所处
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 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 的恐惧感。(同样不满社会现状,描写事 物表现实质)
《地洞》(1931)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 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不满社会现状) 《在流放地》 《中国长城建造时》(1931)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腼腆、害羞、胆怯,与其 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系;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大学时代,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 勃洛徳的鼓 励下开始创作,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 过少量作品。
(二)短篇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城堡》的多重象征意蕴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 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 堡》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对于它的解 释是无止境的,所以小说具有复义性的 特征。
1、主题思想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这一概念最初运用在绘画评论,后来用于文学艺术各领域,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均有表现,其特征为思想上不满社会现实,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在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与特点,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自下而上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4、意识流:包含的意思可以指一个现代主义的流派,指一种小说文体,指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5、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6、心理时间: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理论,他的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7、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技巧,是人物内心无声无息的的语言意识的表达。
8、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指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
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
9、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战后形成了高峰,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自由选择”及“荒诞体验”是其重要的观念和基本主题,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哲理化。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之一,通过描写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 奇特变形,暗示了现 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与迷失。
《城堡》
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 机构对个人的控制力 量,以及人们在体制 中感到的无望和困惑。
无望的人生观
卡夫卡作品中常出现 对绝望和无望的探讨, 以揭示现代人面临的 精神困境。
细节描写的精 细和深刻
3 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现主义思潮为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重要性
了解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 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通过学习卡夫卡的作品及表现主义思潮,我们可以 拓宽对文学的理解,拓展思维与审美的边界。
表现主义的特点
突破传统文艺审美
表现主义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与直接。
表现内心情感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作者的情绪与体验。
夸张的形式和肆意的色彩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作品的主题与情 感。
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变形记》
卡夫卡的作品以细致 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内 涵的隐喻,打动了众 多读者的心灵。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
1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他被视为表现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2 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压抑和困惑。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包括表现主义的概述、特点,以 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其在表现主义中的地位。
第四章 表现主义和卡夫卡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劳动异化 •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生活
中的正常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下,劳动仅仅变成了谋生 的手段,是出卖劳动力,变成了外在的强迫性的东西,这就是 劳动的异化。
• 2.产品的异化
• 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劳动 者应该是自己产品和一切物质财富的主人,但是在资本主义, 产品是做为商品生产的,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不受生产 者支配的异己的东西。
(二)表现说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抒发或表现。这是从创 作主体——艺术家的视角对艺术进行的关照。 表现说的兴起,伴随着人的觉醒。浪漫主义和 现代主义艺术是表现说的集中体现。 遥远的春秋时期《尚书· 尧典》中就产生 了“诗言志”的观点。 《毛诗序》对这个观点作了发挥,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第一幕: 仇虎逃出蹲了8年的监狱,砸碎身上的铁链,回来 寻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复仇。谁知焦阎王已死,其子焦大 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马的恋人金子为妻。金子在焦家被压抑得几 乎窒息,她唱起了咏叹调《这一天长得永远过不完》。渴望能像 鸟一样自由飞翔。突然,仇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 第二幕:金子与仇虎重叙旧情,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 不料被瞎子焦母发现。在焦母的淫威与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奋起 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第三幕:焦母使用种种手段都不能动摇仇虎“父债子还”的 复仇决心,金子却可怜懦弱的大星。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外交织的 冲突,仇虎终于杀死了大星,并借焦母之手,杀害了焦家惟一的 后代——大星的儿子小黑子。 • 第四幕:仇虎与金子逃向那“金子铺地”的美好地方,黑暗 中却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杀害无辜而精神崩溃。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doc

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德国土生土长的文学流派。
它是一个首先发生在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然后才发展到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中。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文中。
1901年,法国画家于连·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了他的8幅作品,评论家沃克塞尔采用“表现主义”来说明他的这些作品。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德文中,大约是在1911年,这年4月柏林举行第22届画展,主要展出包括毕加索、布拉克、杜飞等在内的一批年轻的“分离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在画展目录的前言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
于是,“表现主义”开始流传,后来,艺术史家韦尔海姆·沃林格正式使用这一名称,把包括塞尚和梵高在内的一批巴黎画家称作“年轻的综合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这样,就使它合法化了。
许多人跟着沃林格使用这一术语,到1911年底,凡是与印象主义意见相左的画家都被戴上了“表现主义”的帽子。
1911年7月,库特·希勒尔在《海德堡人报》增刊上发文,抨击那些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原则的批评家,明确提出“我们是表现主义者”的口号。
然而,应者寥寥,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提法持冷漠态度,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似乎没有一人愿意标榜自己是“表现主义者”。
直到1915年之后,这一提法才逐渐在文学界流行起来。
1915年之后,不少人使用这一术语,但却鲜有令人信服的论证,他们的说法不是汗漫无际,就是夸张偏激。
但库特·品图斯的《论最新的诗歌》(1915)、奥托·弗拉克的《论最新的文学》(1915)两文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却表现出某种冷静和审慎。
他们对1910年前后诗歌和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潮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评估,较为客观地讨论了这一术语的意义。
对“表现主义”做出明确论述的当首推德国短篇小说家、批评家卡斯米尔·埃施密特(1 890-1966)。
1916年他在美因茨的讲演中称一批新的画家和作家为“表现主义者”,引起了轰动。
卡夫卡及其表现主义

卡夫卡及其表现主义读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提到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
这部书早就想拜读,只是人太懒,现在又提起此书,于是趁此借阅一观,领略起表现主义的内涵。
其中给我以强烈震撼的是这么一句,“一间略嫌小了些、地地道道的人住的房间静卧在四堵熟悉的墙壁之间”。
“房间”本来就包含了“墙壁”及其所围住的“空间”,而这里作者刻意将“空间”提取出来,与形成“空间”的“墙壁”这种物体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于是,“空间”在这里便成了“虚空”的代名词。
而根据我们的理解,凡是物体必占有空间,而“墙壁”在其中已立于“空间”之外,即它不占有“空间”,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墙壁”必也不存在,它也是“虚空”。
人就生活在这个“虚空”之中,方迪在其著作《微精神分析学》中写到,“虚空造成了星体星体又造就了我------”“虚空”所造就的人,使其缺乏正常人所应有的关怀与温情,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孤独,而在这之后,人又不可避免的幻化回“虚空”。
当格里高尔还没有变成甲虫之前,他支撑着全家的生活,并因此而得到全家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的爱戴。
而当一切不幸降临,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
他此时得到的,是父亲“一边跺着脚,一边摆动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到他的房间中去”;母亲“尖叫起来”,“捂住自己的脸”;他最喜爱的妹妹葛蕾特先是厌恶的“饲养”他,像是对待一只不受欢迎的小狗,但她最终抛弃了他,认为对格里高尔已经“仁至义近”了,她极力主张离开格里高尔,去开始所谓的“新的生活”。
从一开始,格里高尔这只“大甲虫”就处于一种尴尬的命运之中,他痛苦万分,却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来安慰他一句,所有的人都只感到恐惧与恶心,还有厌恶。
因此,格里高尔的悲剧性命运从一开始就已经预示,最终也如人所愿,他死了,“身体果然完全干瘪”。
“卡夫卡对现存价值观的厌弃和对现代人类生存境况的洞悉主要是根源于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紧张思考”,现代哲学家们对先导社会从理论上概括出来的“异化”概念,他却用生命做了体验和证实。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小说赏析

及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 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 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 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 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 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 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20 世纪初盛行于德国、 奥地利、北欧、俄国、美国的文学流 派,代表作家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 国的托勒尔、奥地利的卡夫卡等。这 个流派在创作 上强调表现主观感受, 注重内在心灵、感觉体验的表现,主 张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内在本质。多 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夸张、变形 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主观感受。
语言风格
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 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 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 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 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 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称的叙述手法,“作者”与主人公 “我”是与故事同质的身份。“我”是孤独的、痛苦的,“离群索居、 寂寞孤独,只是做着我的毫无指望,但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小小研究”叙 述者以第一称的视角,以个人化的角度,深入“我”的内心,用内心独白 的方式讲述“我”的耳闻目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在回忆年轻 时期时,“叙述者”就有两种眼光交替,一个为叙述着“我”追忆往 事的眼光,另一个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我”回 想起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当时处在一种快乐之极﹑无法解释的骚 动不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大概每一条狗儿时都经历过,我当时还是一条 很年轻的狗,一切都令我满意,一切都与我有关联。”
卡夫卡提出艺术不应是对客观现实的单纯墓写,而应是自我内心世 界的表现,并强调用主观的表现方法来再造世界,在这种艺术观的指 导下,他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带着他深深的心灵印记。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推销员之死》(1949) 742场
(Death of a Salesman)
主题:探讨当代美国旳社会问题,同情小人物 “一种被悲剧所困惑旳马克思主义者” “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面旳定
时炸弹”
《推销员之死》
作品内容 主人公旳现实经历(外部情节) 主人公旳心理历程(内心情节)
“我”究竟是谁?
不被认同旳处境 当代人“自我”旳丧失 家庭环境 爸爸是白手起家犹太商人,性情暴躁专制 严重压抑卡夫卡个性旳发展 父子俩从体格到气魄天壤之别 自惭形秽 恐惊感、负罪感、内疚感 所受教育 本专攻文学,后屈从父命改读法律 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正职──律师事务低档职员 业余──全情投入文学创作
结局,“消灭自己旳决心比妹妹还强烈” 临死“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旳一家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形记》旳“异化”主题
何谓异化?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本意是指主体在一定旳发展阶段,分裂出 其对立面,变成外在旳异己力量与主体相对 抗。
上帝造人? 人造上帝? 人把自然“类”旳本质异化为一种全能旳 和无限旳上帝 一切权威都是异化
《法律门前》主题
1、体现当代西方人深刻旳思想危机,无从把握自 我旳精神困顿,欲求真理而不得旳苦恼和彷徨
2、嘲讽与揭发现存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旳罪恶与 腐败。
《法律门前》艺术特色
1、变形、荒诞旳体现方式
2、比喻、象征旳体现手法
多义性
K、乡下人:
作者本身旳写照
一类人(弱势群体)、全人类旳象征
卫士:
法律、执法者、国家机器、恶势力
把往事化为详细、直观旳场面 打破时空限制、打破舞台界线 幻景 – 与现实场面相联 对“本”旳幻影 自语 心理外化 丰富了戏剧旳体现力
从表现主义分析卡夫卡的《变形记》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思想上具有强烈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重要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从思想内容上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困惑”,即揭示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人置身于其中的孤独、陌生、焦虑、痛苦的情绪。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看,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锐意创新的文学,它反对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传统美学观,强调表现人对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
从艺术手法上看,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技巧,用荒诞的情节来取代故事的逻辑性、用虚化的、富有象征性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来取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时序跳跃、交错的心理时间来取代时序递进的物理时间,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
表现主义作家不满于印象主义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和影)的描绘,他们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潜意识,用特殊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
卡夫卡是小说领域的杰出代表。
《变形记》中的表现主义1、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第三章 表现主义和卡夫卡

在中间左右为难。
“父子冲突”主题
• “父子冲突”不仅是表现主义的重要主题, 也是整个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主题。人们面对父亲 的权威,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 • 既想冲破束缚,又不得不祈求帮助; 既恐惧,又依赖;
•
既憎恨,又敬爱。
三、孤独感和恐惧感
“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标,
是对我的巨大的诱惑,不是吗?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对我如 此强烈渴望的东西感到恐惧。这两种恐惧就像磨盘一样研磨 着我。” “从表面上看,我在办公室里是恪尽职责的,但我并没 有恪尽我的内心职责,而每一件没有完成的内心职责在我身 上变成一种永久的不幸。”
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
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嚎 叫》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
先驱。
《 青 春 期 》 蒙 克
夜间咖啡馆
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
“他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 深暗的眼睛坚定而温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 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 ﹍没有一个人他不倾注热情;他在所有的同事中收到 爱戴,他在所有他所认识的德语、捷克语文学家中受 到尊敬。” ——韦尔奇《当他向我走来》
•
“我写的和我说的不同,我说的和我想
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 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工作。那样我将写出什 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卡夫卡《致菲利斯》
《变形记》
“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 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马克思《资本论》
第六讲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由于法无时不刻笼罩在人周围,因此人生没有自由可言, 而是无休无止的被审判。
4、《判决》与父子关系
理解这篇小说必须先明白两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恨儿子?并判之死刑? (2)儿子为什么要服从父亲去赴死?
卡 夫 卡 与 表 现 主 义
一、作者生平和创作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 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 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官办的波西米 亚王国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任职,在此期间,多次想摆脱工 作专心创作,却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22年因病势恶化 被迫退休为止。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 41岁时死 于肺痨。
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释父子关系,可以把父亲看成是 象征体系的隐喻,象征体系就是要消除儿子的无序性,把 他归束到自己的轨道,儿子赴死是服从象征体系的隐喻, 死亡的是过去的自己。
5、《饥饿艺术家》中的“理想”与“现实”
小说描述了一个饥饿艺术家由最初备受追捧到逐渐被观 众冷落,最后饿死的故事。
艺术家的价值通过挨饿时间衡量, 观众却不以为然,认为他肯定有办法 作弊。
(2)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城堡是官僚主义作风的 映射。同时又是对法西斯集权统治的预言。
(3)从经济的角度看,小说通过K与城堡的斗争反 映了劳资矛盾。
(4)从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小说表达了一 个艺术青年想要被社会接纳认可的愿望与这种愿 望不可得的困境。
(5)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小说揭示了人类寻找 终极意义而不可得的困境。
这种对生存困境的焦虑还可以从卡夫卡扩展到整个人类, 因此每个人读都会感同身受。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概述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形式、风格和主题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进行概述,介绍其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隐喻和象征,语言意味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代表作家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国诗人艾略特等。
1.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他的代表作品《醉舞》、《恶之花》等被认为是象征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2. 艾略特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意味。
他的代表作品《荒原》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之一,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虚无和荒凉。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它强调对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对现实的扭曲和夸张。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张力,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代表作家有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等。
1. 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代表作品《断头台上的罗莎》、《加里波第》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
2. 卡夫卡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荒诞和幻想的色彩,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等被认为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幻想性,探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深度。
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代表人物:1、表现主义小说代表: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人。
他是个生前无闻身后成名的人,善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来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
作品情节荒诞不经却蕴涵深意。
代表作:《变形记》。
2、表现主义戏剧代表: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主要代表作:《毛猿》(1917)、《琼斯皇》(1920),曾经先后四次获得美国普利策奖1936年,以“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是美国当代戏剧的奠基者。
3、表现主义绘画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呐喊》,俄国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4、表现主义音乐代表:阿诺尔德·勋伯格(Amold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是二十世纪着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摩西与亚伦》、《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表现主义产生的背景:表现主义是德国二十世纪初的文艺思潮和运动,表现主义成员对资本主义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
他们反对机械地模仿现实,从主观唯心主义角度出发,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表现“精神的美”表现主义的三个阶段:1、桥社(1905德累斯顿)。
桥社的青年艺术家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与创作结合为一体的社团。
他们到工厂体验工人的生活,对雇请的模特采取平等态度,认为艺术不仅是具有自身独立价值,还有为人生、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目地,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地位。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表现主义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怎样表现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的?《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
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在现实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卡夫卡小说艺术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荒诞变形、描写细致。
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
虚拟现实也是卡法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景。
心理时间: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4、《喧哗与骚动》所设计的班吉叙事有何意义?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整个世界在班吉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这种原初性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而班吉这个形象也是其他小说家所没有塑造的,是福克纳对世界文学形象长廊的独特贡献。
其次,白痴叙事有助于表现意思流的创作技巧。
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在一起,难以分清,更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识的混乱与混沌。
奥地利文学家卡夫卡的简介

奥地利文学家卡夫卡的简介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卡夫卡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卡夫卡生平简介弗兰兹·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
在卡夫卡简介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生命的短暂和他一生所遭遇的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时接受的是德语教育。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并于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卡夫卡在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终年41岁。
从卡夫卡简介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非常短暂,年仅41岁就离开了人世。
而且,卡夫卡的一生也是非常不幸的。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当时的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
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与撕拉夫人没有什么往来,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人;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语言,这样一来他的生活显得特别孤立。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绝对的权威,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
卡夫卡从小就感觉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这样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特点,以至于写作成为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真的是犹太人吗弗兰兹·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他出生于1883年7月3日。
卡夫卡是犹太人吗,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他的家庭史上来分析。
卡夫卡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犹太人,从这方面讲,卡夫卡应该是一位地道的犹太人。
对于卡夫卡是犹太人吗,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明确的。
从卡夫卡的出生地来看,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西米亚首府布拉格,也就是现在的捷克西部,那里正是犹太人的聚集地,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推断,卡夫卡就是犹太人,同时,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那么卡夫卡是犹太人那是必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前半叶,从德国绘画界兴起;1914年开始引 入德国文学界,并在2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诗歌、小 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
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奥尼尔为代表 的一批剧作家,其影响一直延续到40年代。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20年代中期开始低落的时候, 卡夫卡的重要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城堡》 等相继出现于文坛,成为表现主义文学的第二个冲击 波。
卡夫卡常常把它变成美学概念, 构成悲喜剧或黑色幽默的审美情趣。
第二,图像,或者象征
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过图像来 暗示。
第三,譬喻,或者寓言 第四,荒诞
事件设定的大框架是荒诞的, 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
第五,梦幻。
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 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
第六,怪诞。
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 之怪异,以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 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 学位,
1908-1922年,工伤 事故保险公司 职员
卡夫卡墓地(年仅41 岁)
[德]龚特尔·安德尔: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 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 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 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 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 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 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 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 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 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 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 陌生人还要陌生。”
《审判》(或译《诉 讼》)
《城堡》
《变形记》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 品,成为表现主义文 学和卡夫卡小说创作 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变形记》原版封面
1、情节 格里高尔 父亲、母亲、妹妹 秘书主任
2、思想内容
异化与变形:变形是异化的结果; 变形与反抗:变形是反抗社会的方式,变
形使格里高尔更接近内心的真实; 隔离与分裂: 无论是变形前,变形后,真实与形式之间
《审判》(或译《诉 讼》)
《城堡》
Kafkaesk(卡夫卡式)
即指那些表现主人公在一种任人摆布、无 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境地中的 虚幻感、孤独感、灾难感和无能为力感的 作品。
思想特点P120
➢ 孤独意识 ➢ 恐惧意识 ➢ 障碍意识 ➢ 负罪意识
卡夫卡铜像
艺术手段P120
第一,悖谬
奥地利小说家,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 一。
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 人物
(一)文学地位
与詹姆斯·乔伊斯、马 赛尔·普鲁斯特齐名的 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二)生平(1883-1924)
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 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 商人的家庭
卡夫卡的父母
图为幼年的卡夫卡
Franz Kafka
都是分裂的,也就是他人的世界与自我的 世界的分裂。
格里高尔形象解读
描写了主人公的灾难 感。
描写了主人公的孤寂 感。
主人公K 土地测量员 CC伯爵
《城堡》几点剖析
权力的效应,K徒劳 的斗争
“迷宫”构建: 没有 谜底的谜语
*表现主义的影响
“尽管‘表现主义’一词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指20 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的一个运动,但这一术语可 以用来泛指某些艺术家,他们试图表现感觉者的 本质,而不是被感觉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 有多少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就几乎有多少表现主 义流派,不管他们把自己叫做象征派、意象派、 超现实主义派或是荒诞派,他们都无例外地企图 表现独特的人类思想,而不是思想所观察的物质 世界。”
扭曲的一生
父母关系 恋爱 生活圈子
死前的遗嘱
“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卡夫卡的
精神世界
悲观 内向 失败 疏离 现代人的困惑
(三)创作
中短篇小说: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饥饿艺术家》 《地洞》
长篇小说-“孤独三 部曲”
《美国》(原名《生 死不明的人》或《失 踪者》)
二、基本特征
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不注重具体性,而追求抽象。 作品充满狂热的激情,惯用极度夸张。
三、代表作家、作品
1、[瑞典] 斯特林堡 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
《鬼魂奏鸣曲》
2、[美]奥尼尔 见P124-130
《琼斯皇》
《毛猿》
3、[奥]卡夫卡
卡夫卡
弗兰茨 ·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第七,神秘性
卡夫卡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 “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第八,多义性
这赋予卡夫卡的作品以深邃性和 丰富性。
第九,自传性
他的作品有一根未剪断的“脐 带”,它的母体就是作者。
第十,朴素性
“圣经方式” 的笔法,形成了冷 峻、简洁、素朴的风格。
卡夫卡与尼采
一、弱者与超人 共同点: A,内在坚定性; B,孤独; C,痛苦的娱乐 二、祈祷与狂人
“卡夫卡式的浮士德”
(四)创作特色-“卡夫卡式”
整体暗示象征、荒诞的 特征
以类型化、抽象化的模 式塑造人物
用简洁冷漠语言进行叙 述
短篇小说: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饥饿艺术家》 《地洞》
长篇小说-“孤独三 部曲”
《美国》(原名《生 死不明的人》或《失 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