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导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B
2.C
3.A
4.A
5.C
巩固训练:
1.B
2.C
3.D
实践探究:
(1)材料一反映的是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事违法行为。
两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是: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情节较轻,都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2)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5.1 法不可违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复习 1.复习上节课知识点2.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10分钟)二、自主学习p46-p52(15分钟)(一)自读课文,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
(二)根据学习提纲,完成本课重点难点。
*1.法律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1)法律是______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________。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________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________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种?(1)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3)_______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4.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较轻,称为________。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
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5.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的各种民事活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人教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
1、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2、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违法行为是指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分为哪三种?
答: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和。
4、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什么是行政违法行为?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
答:
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承担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
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规范,应当受到的行为,如故意杀人。
5、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哪两种?
答:和。
(怎么区分)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称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6、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答: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的行为。
我们可能想不到、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7、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答: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结婚等。
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来规范的。
民法用规定和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教案
5.1 法不可违初二政治组教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填写表格:(时间5min左右)知识释疑:1、民法:指的是一类民事法律法规,如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费、组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等2、民事责任:补偿和恢复原状的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3、行政处分: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具体见书本。
知识运用:下列镜头中的行为是何类违法行为?镜头一: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展示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示图片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这些行为。
思考:想一想,这些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何类违法行为?了解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举例: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散布谣言、违反交通规则、旅游不文明行为、破坏公物等。
案例分析: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教师总结:镜头一:触犯合同法,侵犯合法财产权镜头二:侵犯公民的肖像权镜头三:侵犯公民的知识产权——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和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打架成本:“打架成本=10日拘留+500元罚款+几千元医疗费+心情郁闷…”近日,呼和浩特市,一个写着“打架成本”的警方温馨提示牌成了网红。
民警介绍,因管辖区域学生较多,平日里,接警学生打架斗殴案件较频繁,才集思广益想到了这个办法。
警示牌挂出后,收效显著。
公民遵规守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何好处?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对三种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形式违法行为)的定义与典型案例的讲解,告诉同学们要正确辨别各种违法犯罪,并且远离违法犯罪,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法不可违》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是对下一框题“预防犯罪”做下铺垫,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2、了解违法行为的种类;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4、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导学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并填空)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规范作用1.行为的底线法律是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2.认识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3.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违法行为。
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4.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1)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2)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具有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5.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远离一般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活动,积极防范行为和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核对答案,评等级,帮扶讲解)三、师生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2.(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四、课堂小结,学生巩固,检查提问,查缺补漏)五、课堂检测1.“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导学案
⎭⎬⎫行政违法民事违法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导学案课 题 法不可违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 第1课时(第五课共3课时) 教 具多媒体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知道违法无小事,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学习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学习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分类危害社会程度违反的法律法规+举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举例 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举例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联系基础问题我探究。
(在课本上用铅笔做出预习笔记) 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含义、地位及理解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与的区分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3.青少年遵章守法的具体做法及要求【自学检测 提高能力】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 .遵守纪律B .不违背道德C .不违法D .不违规 2.根据下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 A .一般违法行为 B .不良行为C .严重不良行为 D .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3、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A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B .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一般违法行为和 4、下列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A .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B .民事违法行为和所有违宪行为C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5、2021年3月18日,一名旅客在从宁波飞往昆明的航班上谎称其同伴携带了炸弹。
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后, 这名旅客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机场公安治安拘留15日。
旅客的行为是( ) A .行政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民事违法行为6、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己有。
2020年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五课 第一框 法不可违(含答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 法不可违1.________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2.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________、________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违法行为、________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遵守规则B.不违法C.自立自强D.能承受各种挫折4.相对于严重的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①犯罪②民事违法行为③行政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A.②③B.③④C.①③D.①②5.下列四幅图,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A.B.C.D.6.驾驶人谢某因二次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依法行政拘留,并处罚款2 000元,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对谢某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A.谢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B.谢某的行为是违背道德的行为C.谢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D.谢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7.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A.都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B.都对社会构成了危害C.都触犯了刑法D.都要受到刑罚处罚8.小军拾到他人的手机拒不归还。
他这一行为属于_______ ,要承担____。
( ) 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责任B.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责任C.刑事违法行为刑罚处罚D.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责任9.材料一市民王某因酒后驾车被交警查获,经检测王某每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65毫克,属于酒后驾驶。
交警大队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王某罚款2 000元、扣12分,并暂扣驾驶证6个月。
材料二刘某在自家阳台上玩手机时不慎将手机掉到楼下,被同楼住户李某拾走。
事后,刘某找到李某,要求李某归还手机,但李某称手机是坏的,已将其丢弃,拒不归还。
刘某遂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李某赔偿刘某手机损失1 000元。
材料三广西平南的胡某醉酒后闯入一商铺,开枪将女店主吴某及其丈夫打伤,怀孕的吴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广西贵港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
2.通过了解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法行为,不盲目跟风或模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即遵守法律,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2.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让学生准确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能够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清楚不同类型违法行为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情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概念混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遵章守法: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他很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
这时,他的朋友小红告诉他不能摘,因为公园里的花草是受保护的。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如果摘了花,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种行为不对,因为公园有规定不能摘花,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摘了花,他可能会面临什么后果呢?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图片,如闯红灯、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的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对社会有什么作用?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的法律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学生可以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法律如何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的作用和原则。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共同总结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期末复习学案(含答案)
2.5.1 法不可违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点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规范,是准绳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了解违法行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知识点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民事违法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
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导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八上5.1 法不可违导学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3.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4.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2.教学难点:能区分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二、知识梳理▲1.为什么要尊法守法?(八上P46)⑴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如何理解法不可违?(P46)【变式设问】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指引作用)⑵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作用)⑶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规范作用)⑷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保护作用)(七下知识迁移)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后果。
(八上P48)⑴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⑵分类:⑶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青少年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P51、P62)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④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⑤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等。
三、合作探究活动一:【情境】景甜代言广告被罚722万(看视频)探究:结合议学情境,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1.景甜为什么会被罚722万?2.在这个事件上法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因为景甜这样做是违法的。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导学案
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根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1、什么是违法行为?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什么是刑法?4、犯罪有哪些根本特征?5、什么是刑罚?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四、预习检测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A. 不违纪B. 不违法C. 不违宪D. 守纪律2、违法行为是指( )A.违反宪法的行为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④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
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平安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
两人到达盐官古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做了什么?〔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二、随堂检测1.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到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C. 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D. 违反继承法的行为2、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到达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二、自主预习
1.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4.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有同学认为:“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四、随堂演练
1.违法行为是指( )
A.被逮捕判刑的
B.违反刑法的行为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
2.家长和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中的( )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谨慎交友④收听、观看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远离不良诱惑最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是( )
A.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B.专时专用法
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筑起心理防御的堤坝
D.请人监督法
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
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
5.八年级(2)班同学学习了“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6.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要求,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
下列选项符合底线思维要求的是( )
A.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B.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最刚性
2.违法行为
3.民事行政刑事
4.民法
三、合作探究
(1)一般违法与犯罪,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它们之间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犯罪。
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坠入犯罪的深渊。
(2)“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而来的。
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
(3)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四、随堂演练
1.C
2.A
3.C
4.B
5.C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