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政治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1)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古代史p18)
(2)经济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 产 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政治条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 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 统治 ⑤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 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 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 繁,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 流、发展和提高,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9、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⑴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 主张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 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近代史上册p58) 1905-1911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近代史上册
p80)
9、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6、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1912、1、1 历史意义: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诞生:100周年三 Nhomakorabea深度分析
1、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 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 流。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阻碍历史发展;在思想 上表现为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封建社会末期阻碍社会 的进步。
⑴贞观之治、措施、影响 ⑵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影响 ⑶开元盛世的措施、影响
4、元朝
忽必烈改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
5、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 制度(明朝);设立军机处(清朝) 思想上: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文字狱(文化专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腐朽性和逐渐衰落阻碍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雍正:设军机处 辛亥革命:废除 5、中央机构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制度、设军机处 6、地方控制 汉武帝:推恩令 7、思想控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字狱
二、基本线索
1、秦朝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等
2、汉武帝
⑴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⑵政治上:推恩令,主父偃;强化监察制度 ⑶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⑷民族上:张骞通西域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发展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书
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 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 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 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
材料二: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
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Hale Waihona Puke ——北师大版七下教材(1)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改变了材料一中所述的现象? 隋朝时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2)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与汉武帝采 取的措施各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危害?
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 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 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1)“中国之政,自秦始皇始”指什么制度?此制度发 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和二的现象,秦始皇和元世祖分别采取 了什么对策以巩固如此庞大的版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黄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西周(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 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官员 是世袭产生。
主要官员的方 式:皇帝任命 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制
成吉思汗(铁木真) 建立蒙古政权;其 孙忽必烈建立元朝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其根本的着眼点在于
A 压制知识分子 C 完善法律体制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始皇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安徽省含6县第一中学陈继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初 中学生的思维中,往往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概念。
其实,我们在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应当把它分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
君主专制是针对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其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独断及独裁—权力,政治、经济、军事均由皇帝一人独揽。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上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作为初中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含义,在遇到相关试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各主要王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
秦朝正式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皇帝制度。
秦始皇嬴政创建皇帝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他认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讨论称号问题,最后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取“皇帝”二字为称号,自称为“始皇帝”,希望后世传至万世。
秦始皇从“议帝号”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在中央机构中,采用三公九卿制,无论是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各官僚皆服务于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即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的初次尝试”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长官均为丞相”此举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奠定了唐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的政治基础,也使中国封建帝王加强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明朝在前朝的基础上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创新,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解决了君相矛盾;设立锦衣卫,用以监督臣民”这些措施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因此,明成祖朱棣时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尽管内阁权力看起来很大,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源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内阁大学士一旦失了宠,地位便一落千丈”由此可见,内阁长官的权力与前代丞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明成祖时期,增设东厂,这使得君权空前加强”清朝初期,沿用明朝的制度,也设内阁和大学士°但清初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进行的诸多举措中,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的措施尤具代表性”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徒有虚名,变成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
考点3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 其诘难大臣。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3分)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 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 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 分)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014北京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 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2014福建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 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 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6.影响: 积极作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 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 和文化在较大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民主受到压制和打击,易产 生暴政和腐败现象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 新和文化进步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全面理解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全⾯理解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019-05-19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不对其进⾏全⾯的分析认识,就⽆法完整、深⼊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化、民族关系及外交关系等,针对不少学⽣对这⼀问题的困惑,在此,我对这⼀制度作⼀分析。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式,与民主政治相对⽴,指⼀个⼈或少数⼏个⼈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即以帝位独尊显⽰皇权的⾄⾼⽆上,以皇位世袭显⽰其地位的不可转移,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专断独裁,集国家最⾼权⼒于⼀⾝,从决策到⾏使军、政、财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分权⽽⾔的,指中央和地⽅的关系和权⼒分配⽅式,其特点是中央对地⽅有统治权,地⽅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没有独⽴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切受制于中央。
⼆者之间的联系:①地⽅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时。
⼆、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的⾃给⾃⾜的⾃然经济。
分散、落后、封闭、脆弱的个体⼩农经济模式需要⼀个强有⼒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农经济的⽣产和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建⽴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封建⼟地所有制度和镇压农民反抗。
这种封建的⽣产⽅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的需要。
秦吸取周天⼦在诸侯割据局⾯下⽆能⼒的教训,在统⼀全国后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割据势⼒,维护国家统⼀。
(3)思想根源:韩⾮⼦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思想及西汉武帝后的儒家思想,形成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4)地理因素:中国属于⼤河⽂明,以农业⽣产为主,⼟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业。
全面理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含 义
1 .概 念 : 制 主 义 中 央 专 集权 制 , 含 专制 主义 和 中央 包
集权 两 个 概 念 。专 制 主 义 是 就 中央 的决 策方 式而 言 , 要 主 是帝 位终身 制 与皇位 世袭 制 。
封建 皇帝从 决策 到行 使 立法 、 行政 、 司法 权 , 具 有 独 断 性 都 和 随意性 , 皇权是 至高无 上 和 不 可分 割 的 。中 央 集 权 是 针
三 、演 变历 程及矛盾 、 表现的特 点
1 变 历 程 : 朝 建 立 一 两 汉 巩 固一 隋 唐 完 .演 秦
这种主 张顺 应 了历 史 发 展 的 潮 流 , 战 国时 期 得 到 善一 北宋 加强一 元 朝新 发 展一 明空前 强化 一 清 到顶 在 发展 , 被秦 国所采 纳 , 秦朝 开 创 了这 一 制度 。汉 武 峰 。详见 表格 : 到
帝采纳 董仲舒 的建 议 , 行 “ 黜 百 家 , 实 罢 独尊 儒 术 ” ,
封 建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制 的 演 变
\ 秦
君 r 位 世袭 皇 2
.
汉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中书 一 决 策
宋
二 府 三 司制 f 书 门 下 中
兀
一省二院制 r 中书省
2 .专 制 主义与 中央集 权 的 区别与联 系
2 .社会 根 源 : 国时 期 , 战 奴隶 制度 进 一 步 崩 溃 ,
新 兴 地主 阶级 为反 对 奴 隶 主贵 族 的需 要 , 改革 变 法 ,
需 二 者 是 不 同 的 概 念 : 个 是 政 体 , 现 君 臣 关 封建 制逐 渐 形 成 。 为巩 固 封 建 国 家 的 统 治 , 要 建 一 体 同 长 也 系 ; 个是 国 家 结 构 形 式 , 现 中央 与 地 方 的关 系 。 立 中央集 权 制 度 , 时 , 期 的 分 裂 割 据 , 需 要 中 一 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夏商时期实行的是封国建藩的地方行政体制,诸侯虽然具有地方长官的属性,但 仍保留着相对的独立性。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 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还表现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由中央对地方的统属关系所 构成的行政组织形式,称为郡县制。
西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 制。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 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5.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时期
秦朝 汉朝
官职
御史大夫 刺史
职能
监察百官
意义
北宋
明朝
通判
提刑按察 使
加强了政 府对官吏 的监督, 监督王侯 有利于中 与地方官 央对地方 吏 的控制, 监督地方 成为强化 官吏 皇权、巩 监督地方行 固封建统 政与司法 治的重要 手段。
⑺功能:
对外:抵御外患
⑻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⑼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核心 手段 主体 中封 央建 集专 权制 制主 度义 趋 两对矛盾 发展过程
思想来源
经济基础 功能
势
2.中央官制的演变
御史大夫 ⑴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丞相(下设九卿)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太尉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返回
设内阁
(5)清朝设军机处
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 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 改名军机处,由单纯处理军 务扩展到处理其他政务。军 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均 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 办事,因而军政大权掌握到 皇帝手中,进一步加强了君 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
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
同步指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所以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
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
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
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难点5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阐释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独尊、君权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人独断;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指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于中央。
易错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不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它们不仅在古代世界普遍存在,而且在近代的不少国家也得以实行,如近代的法兰西帝国、日本,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发展,专制主义国家越来越少(有些国家虽有君主,但不代表专制),中央集权也变革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如美国。
【例1】下图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服饰的演变 B.王朝的更替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解析:上图反映了一个主题——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这正是上图所反映的实质,因此应该选C。
难点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其变化过程如下:【例2】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中,皇权逐渐占据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下列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任命郡县长官②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元朝设行省④明朝废除丞相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该是削弱大臣的权力。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也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②④正确。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所谓君主专制是指皇帝是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力。
所谓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
该制度在发展中呈现的特点是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抵御外来侵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加强民族交流、中外交往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政治统治的腐败,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X。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
(1)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2)重文轻武,加强监督。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4)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2、丞相制与内阁制、军机处的区别?
(1)职责不同: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内阁只 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大权,职权大小 由皇帝的旨意而定;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 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2)作用不同:丞相对皇帝有制约作用;内阁、军 机处是强化皇权的工具,不能约束皇权。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 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 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 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 宋代是一关键”?(4分) (2)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 政事。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 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
“县”隶属于“郡”。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
(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
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
(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西汉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巩固的?
①内容:设中朝,分割宰相权力汉武帝的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 ②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统治者,错误认为秦朝灭亡于没有 实行分封制,所以主张分封同姓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加强。晁错提出“削藩” 主张,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乘机 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后来,汉武帝又通过“推恩令” 和“附益之法”、削夺王国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 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 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当 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 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 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3、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 容、特点及产生的历史原因怎样?
①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 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②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 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 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③历史根源: 一是理论来源:法家思想; 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 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 ④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 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8、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制)
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将地方行
政权、财政权、军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
(6)新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清: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 (8)消亡—中华民国:1912、2、12清帝退位。
形成原因:
1、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政治因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3、理论基础:韩非子法家理论。
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中央集权;
(2)正式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
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对外关系上,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维护 国家主权与独立。
消极影响:
经济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特别是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 萌芽;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外戚、宦官专 权;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 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两大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
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利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评价:
积极作用:
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 生产活动,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含义: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 权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 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 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 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 展相适应的。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基本线索: 萌芽 战国
建立:秦朝
巩固:西汉
完善:隋唐
加强:北宋
完善、 加强、 强化其具体 含义是什么?
强化并衰落:明清。
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
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 大发展,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 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元朝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 日。
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 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 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 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 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念:
维护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一系列机构、制度,包括专制主义 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2、特点: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于皇帝,皇权至上。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争权、君权与相权之争
3、成因: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维护统
一和安定,保证生产。 政治根源:大统一趋势;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 思想基础:法家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自然条件: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
4、评价:积极: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与小农经济相适应,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有利于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
济建设。 (3)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Nhomakorabea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明清以后阻碍经济文化发展
(1)阻碍了民主政治发展,容易导致暴政、腐败。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阻碍了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
5、发展演变历程
历 朝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选官制 监察制 谏议
程 代 (相权) (措施)
制
确秦 立
巩汉 固
完隋 善唐
加宋 强
元
强明 化
清
趋势 或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