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第三章 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
第三章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矿井在用带式输送机(包括运送人员带式输送机)。
二、依据文件《煤矿安全规程》(2009版)《煤矿用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技术条件》 MT872-200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2007三、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带式输送机的防滑保护、堆煤保护、跑偏保护、沿线急停装置、烟雾保护、防撕裂保护、欠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应接入胶带输送机控制回路或主回路,当任何一种保护动作时应可靠动作,并中止带式输送机运行。
超温自动洒水保护应接入带式输送机电控回路,当出现温度超限时,能够实现自动打开水源洒水降温,并报警。
倾斜井巷中使用的带式输送机,上运时,必须同时装设防逆转装置与制动装置;下运时,必须装设制动装置。
3.1防滑保护3.1.1安装要求:带式输送机防滑保护应安装在带式输送机回程带上面,固定式带式输送机安装时,应装在机头卸载滚筒与驱动滚筒之间,当两驱动滚筒距离较远时,也可安装在两驱动滚筒之间,其它地点使用的带式输送机,应安装在回程带距机头较近处;简易防滑保护应设在改向滚筒侧面,与滚筒侧面的距离不超过50mm,防滑保护安装时,传感器应采用标准托架固定在胶带机头大架上,严禁用铁丝或其它物品捆扎固定。
3.1.2保护特性:当输送带速度10s内均在(50%~70%)Ve(Ve为额定带速)范围内、输送带速度小于或等于50%、输送带速度大于或等于110%Ve时防滑保护应报警,同时中止带式输送机的运行,对带式输送机正常启动和停止的速度变化,防滑保护装置不应有保护动作。
3.2堆煤保护3.2.1安装要求:3.2.1.1两部带式输送机转载搭接时,堆煤保护传感器在卸载滚筒前方吊挂,传感器触头水平位置应在落煤点的正上方,距下部胶带上带面最高点距离不大于500mm,且吊挂高度不高于卸载滚筒下沿,安装时要考虑到洒水装置状况,防止堆煤保护误动作。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合同书甲方:(公司名称)地址:(公司地址)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电子邮箱)乙方:(公司名称)地址:(公司地址)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电子邮箱)鉴于甲方与乙方就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特订立本合同。
一、目的本合同的目的是明确双方在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的合作关系,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双方应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共同遵守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保证其合理有效的实施和执行。
二、内容1.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甲方负责制定或改进技术标准与规范,并提供给乙方参考和应用。
乙方应认真学习和理解甲方提供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和服务。
2.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乙方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管理体系,确保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效执行。
乙方应定期进行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甲方可对乙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培训为了确保乙方全面理解和掌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要求,甲方可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包括讲座、培训班等形式。
乙方应积极参与培训,并按照培训内容进行实践和应用。
4.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标准与规范可能需要进行更新。
甲方应提供更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及时通知乙方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三、保密条款双方同意将在合作过程中获取到的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保密,不得擅自泄露或向第三方透露。
除非经对方书面同意,否则不得将这些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目的。
四、合作期限本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后,双方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可协商续签合同。
五、违约责任任何一方如违反本合同约定,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其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承担违约金。
六、争议解决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
广西河池汉军龙江·帝景项目工程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制度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河池项目二O一O年四月七日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使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建四局汉军龙江·帝景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程测量、施工技术调查、施工作业指导书、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试验和检验、工程施工技术总结及竣工验收、编制竣工文件等工作。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项目总工程师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并对施工技术工作负主要责任。
第四条工程部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及监理规程等,具体实施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有关办法,负责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实施工作,对现场施工技术负指导责任。
第五条安质部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颁发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有关文件,熟悉监理程序,与监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负责对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督促自检及自检记录的填写工作,负责对隐蔽工程及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六条试验室在总工程师领导及指导下工作,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试验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负责项目部的所有试验、检测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调试设备,保证生产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参与项目部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及工程中间交接检验。
第七条测量队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等施工技术资料。
负责项目恢复定线和控制测量工作,负责现场交桩及测量资料的交付工作,检查、指导架子队队的测量、放样。
配合监理做好工程测量检查、报验等事宜,作好工程质量检查及交工验收中有关测量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图纸会审第八条由总工程师主持负责组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试验人员、测量人员、物资部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会审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并做好会审记录。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文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称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单位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生产经营场所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强制执行。
对违反本制度的人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各个环节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和废止必须按照合法、合理、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征求有关部门和职工的意见。
第五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工作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第二章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第六条单位应当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业务需求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进行存档。
第七条安全技术标准应包括:职业卫生、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八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并在明显位置进行公示。
第九条单位应当定期检查和修订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科学合理和时效性。
第十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安全技术标准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确保员工全面掌握并严格遵守。
第三章操作规程管理第十一条单位应当根据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
第十二条操作规程应当包括:工作设备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操作规程等内容。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按照安全规程制定和完善作业指导书,确保员工能够正确、规范地操作设备和生产作业。
第十四条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岗位操作培训,确保员工具备操作规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技术考核和操作规程培训,对职工的操作水平进行监督和提升。
第四章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第十六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当周期性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技术标准和规范
技术标准和规范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防雷减灾治理方法3上海市雷防护治理方法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度标准GB 50057-94主编部分: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赞成部分: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扶植部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一节一样规定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五节其它防雷方法第四章防雷装配第一节接闪器第二节引下线第三节接地装配第五章接闪器的选择和安排第一节接闪器选择附录一建筑物年估量雷击次数附录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附录三接地装配冲击接地电阻与附录四滚球法确信接闪器的爱护范畴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建筑物,下同)防雷设计随机应变地采取防雷方法,防止或削减雷击建筑物所产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家当损掉,做到安稳靠得住、技巧先辈、经济合理,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有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有用于无线塔、共用无线电视接收体系、油罐、化工户外装配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卖力查询拜望地舆、地质、泥土、气候、情形等前提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爱护物的特点等的差不多上,具体研究防雷装配的情势及其安排。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履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相符国度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依照其重要性、应用性质、产生雷电变乱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2.0.2条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应用或贮存火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年夜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庞大年夜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 区或10区爆炸危险情形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情形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庞大年夜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度级重点文物爱护的建筑物。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订立、使用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依据企业发展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发布、更新、使用、备案及管理等一切相关活动。
第三条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技术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原则,基于可行性和实际应用。
2.公正公平原则:订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应公正、公平,排出不合理的限制或鄙视。
3.共享共用原则:鼓舞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共享、共用,避开重复订立和资源挥霍。
4.创新导向原则:鼓舞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财产发展。
5.连续改进原则:技术标准和规范应与时俱进,连续提升质量和适应性。
第二章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编制第四条编制机构和责任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由特地的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负责。
2.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应由专业人员构成,具有相关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3.编制机构和人员应乐观参加行业标准化活动,与外部机构及行业同仁保持定期沟通和合作。
第五条编制程序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程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化要求。
2.编制程序重要包含技术调研、起草、论证、审定、发布等环节。
3.编制程序的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掌控和记录,确保流程的透亮和规范性。
第六条参加范围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应充分征求相关单位和专家的看法,听取行业和用户的建议。
2.相关单位和专家应乐观参加标准订立的论证和评审工作,确保订立出的标准和规范符合各方利益需求。
第七条保密原则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过程应严格保密,防止泄露和不正当竞争。
2.参加编制工作的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保障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保密性。
第八条发布和备案1.通过审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应及时发布,并向全体相关人员进行通知和培训。
2.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应负责将发布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备案,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技术工作的文件或准则。
它们的制定和遵守对于确保技术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同时也需要遵循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确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可以评估和确认产品是否满足特定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例如,在电子产品领域,有关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身安全和其他设备造成危害。
其次,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
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可以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例如,在5G通信技术领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促进不同厂商的设备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从而提升通信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此外,技术标准与规范还可以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协作。
通过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减少各个环节的重复工作和沟通成本,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技术标准还可以作为各个环节之间交流和协作的桥梁,确保技术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
最后,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保证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技术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从而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此外,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可以推动技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技术方法和工艺,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总之,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于指导和规范技术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保证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协作,保障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和遵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技术标准与规范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技术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和更广泛领域发展。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和流程。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的概述:1. 目的和范围:明确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
2. 总则和要求:阐述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包括依法合规、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等。
3. 标准和规范管理:规定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修订、发布、实施和废止程序。
4. 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发布、实施和废止程序。
5. 监控与评估:明确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监控和评估程序,包括设定监控指标、定期检查、评估结果分析和改进计划制定等。
6. 培训和宣传:规定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和宣传要求,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宣传方式等。
7. 管理责任和权限:明确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责任主体和权限范围,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8. 文件管理和变更控制:规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文件管理要求,包括文档编号、版本控制、变更审批等。
9. 管理体系建立和改进:规定建立和改进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管理程序和档案保存等。
10. 监督和检查:明确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监督和检查要求,包括内部和外部审核、自查等。
11. 法律法规遵从:要求公司或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安全规定,且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要与法律法规相协调。
12. 附件: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附件,包括需要参考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等文件。
以上概述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要求,实际制定时应根据企业或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完善。
施工中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
施工中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本文将介绍施工中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并探讨其中涉及的各个方面。
一、技术标准的作用1.1 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标准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它们通过明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统一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规范施工流程技术标准可以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组织、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
通过制定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可以避免施工中出现误操作,减少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1.3 保障工程安全技术标准中通常包含了工程安全的相关要求。
它们确定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规范要求的内容涵盖2.1 施工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在施工中,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对于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有着重要影响。
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中通常包含了对施工材料的规格、性能、质量检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施工材料符合标准要求。
2.2 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技术标准中通常包含了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包括各个工序的施工方法、要求和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
2.3 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随着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中通常包含了对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的具体要求。
例如,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废弃物等对环境的污染要求进行规范,以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要求等。
2.4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为了确保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可靠性,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中通常包含了工程质量验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可以用于检验和评估工程质量,并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和使用寿命。
三、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实施与管理3.1 制定与修订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修订是持续的过程。
建筑项目技术标准与规范
建筑项目技术标准与规范在建筑领域中,技术标准与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确保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和维护过程中,按照行业标准和规定进行的关键性文件。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订和执行对于保障建筑质量、提高工程效益、保护环境和确保工人安全至关重要。
1. 意义与价值技术标准与规范是建筑项目中的基础文件,它们的制订是为了保障建筑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我们可以确保建筑工程符合安全、稳定和持久性的要求。
这些标准和规范为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施工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保证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遵循相同的准则。
2.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订需要多方合作,包括建筑行业协会、政府监管机构、专业工程师和科研机构等。
这些组织和个人通过研究历史数据、实地考察和专业分析,制定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项目的标准和规范。
制订过程中,要确保这些标准与规范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相一致,以确保建筑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内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内容通常涵盖建筑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法、设备配备、工作流程和维护要求等方面。
各个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有助于确保建筑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益和降低风险。
4.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重要性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于建筑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们确保项目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设计和施工,避免了低质量建筑和工程事故的发生。
其次,标准和规范提供了施工者所需的指导,确保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
此外,技术标准与规范还有助于降低建筑项目的成本和时间,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与监督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和监督是确保建筑项目质量和符合法规的关键环节。
建筑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负责确保标准和规范的全面执行。
这包括对建筑工地的实地检查、工艺流程的审查和建筑材料的质量监控等。
通过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我们可以保证建筑项目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为了保证产品、工程或服务的质量、安全、可靠性、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则和规范。
它是对技术发展的总结和规范,是指导技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产品质量。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和规范,可以规范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求,确保产品在设计、生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实施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建筑、交通、
医疗、环保等领域,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在建筑领域,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建筑结构、防火、抗震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地防范建筑结构的倒塌和火灾等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
通过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总的来说,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技术创新、保障产品质量、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行各业都应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加强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规范行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它们是指导和规范生产、施工、检验、管理等活动的依据,对于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质量提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于产品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只有产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满足用户的需求,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其次,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在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而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通过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引导,企业将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技术标准与规范还可以规范行业发展。
在一个行业内,如果能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各个企业生产工艺不同而导致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合作性,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于保障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和执行技术标准与规范,才能够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标准与规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指导和规范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对于保障产品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是对产品、过程、方法、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它们是由专家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而技术规范则是对技术标准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要求,是确保技术标准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具体指南。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与进步。
通过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可以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其次,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它们规范了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验要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技术标准与规范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实施,可以规范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实际操作中,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应当科学合理,务求严谨。
首先,应当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国情和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其次,应当加强专家评审和社会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宣贯和执行机制,加强对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力和监督力,确保技术标准与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总之,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们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推动技术标准与规范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全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编写前言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有关工作要求,结合当前市政工程建设对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市政工程设计分会组织8家设计单位对《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版)进行修编。
主要修改了以下内容:1.针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提出的加强建设项目节能、安全生产措施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在部分可行性研究章节里增加了节能、劳动、安全、卫生、消防和社会评价等相关内容;2.对设计阶段的说明书内容及设计图纸做了进一步细化;3.增加了环境卫生设施工程、园林和景观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内容单独成册,未列入本规定。
本规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各专业主编单位对相应规定负责解释。
参加本次修编工作的单位有: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修编单位具体分工见专业编写分工表。
项目组织:栗元珍钟建汇稿:张燕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员:总负责人:包琦玮李艺给水工程:郄燕秋董红排水工程:李艺黄鸥道路工程:聂大华段海林桥梁工程:邵长宇马骉袁建兵邓青儿丁兴国隧道工程:曹文宏防洪工程:刘德昭燃气工程:杨永慧热力工程:冯继蓓环境卫生工程:李颜强刘淑玲刘树峰靳俊平刘峰刘东阳梁雅滨园林和景观工程:朱祥明茹雯美朱志红李青投资估算:王梅陆勇雄袁弘郭宇飙俞宏峰安晓晶蔡力专业编写分工表章(节)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防洪工程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投资估算,经济评价和概预算文件编制深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隧道工程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燃气工程,热力工程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环境卫生工程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园林和景观工程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各专业汇稿、审稿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编制说明本规定适用于市政公用工程的给水、排水、道路、桥梁、隧道、防洪、燃气、热力、环境卫生、园林和景观等新建工程的设计及其投资估算和概预算的编制。
(技术规范标准)第三章项目说明、技术规范
第三章项目说明、技术规范一、项目说明1.供应商应根据招标代理机构提供的采购文件、各自情况等进行报价的编制,报价应包括采购范围内的全部内容,含货物的设计、制造(包括质保期内的备品备件、易损件、专用工具等)、包装、保险、运输、装卸、安装(需要供应商安装的,应明确报出安装价格)、调试、主管部门验收、培训、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的所有费用。
供应商应充分考虑本项目合同实施期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费用,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风险。
凡供应商在报价中未列的项目或遗漏项目,采购人将一律视为已包括在其报价中,在合同执行中将不予考虑。
2.供应商所报货物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本章技术规范的要求,若有偏差须在报价文件中《技术条款偏离表》予以说明。
若没有填写《技术条款偏离表》或注明“无偏离”字样,即视为供应商声明其所报货物的技术指标完全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3.工厂测试和性能保证供应商必须保证的测试性能与报价时提供参数相同;如有误差,应该在报价文件中明确注明可能存在的误差范围。
4.指导与安装供应商的技术代表在接到买方的通知后,在24小时内应到达设备安装工地,在正式开始安装以前,对设备安装位置处的土建尺寸进行复核。
需要指导安装的从设备开始安装,供应商的技术代表到工作现场进行工作,需要指导买方安装、检查,提交安装完毕的证明;需要供应商安装的,在正式开始安装以前,派安装人员朱进工地对设备安装位置处的土建尺寸进行复核,并进行施工。
安装费用及其他一切服务费用自理。
供应商不管指导安装还是全部安装都应协助进行调试运行和配合其它设备联合试车,负责该设备进行启动前的培训和工作现场培训以及提供设备的操作规范。
5.售后服务供应商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售后服务,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
出现故障,卖方技术人员应在12小时内到达现场维修,确保24小时内修复。
供应商应在报价文件中提出详细的本地化的售后维修服务方案。
6.供应商应对采购文件中的条款做到正确理解,有疑义的条款应在询标答疑中提出,有疑义又没有在询标答疑中提出的,应按招标代理机构的解释为准。
(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规范及施工质量要求
附件三技术规范及施工质量要求第一章技术规范a)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b)GB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GB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GB50205—2001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e)GB5020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f)GB50210-2001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GB50206-2002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h)GB50207-2002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i)GB50209-200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k)GB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l)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m)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n)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o)GB/T50326—2006《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p)GB50327-2001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q)JGJ102-96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r)JGJ113-97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s)JG3035-96 《建筑幕墙》t)GB/T14683-93 《硅酮建筑密封胶》u)GB/T15227 《建筑幕墙风压变形性能检测方法》v)GB/T15228 《建筑幕墙雨水渗漏形性能检测方法》w)GB/T15226 《建筑幕墙空气渗透形性能检测方法》1x)JC485-92 《建筑幕墙窗用弹性密封剂》y)GB/T5237.1~5-2000《铝合金建筑型材》z)GB/T7106-86 《建筑外窗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aa)GB/T7107-86 《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bb)GB/T7108-86 《建筑外窗雨水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cc)GB/T8484-87 《建筑外窗空气隔声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dd)《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ee)《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ff)《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gg)《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hh)《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以及其它国家、地方或行业现行规范、标准。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模版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模版(注:以下内容仅为参考,具体制度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 为确保企业安全经营,保障员工人身财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
第二章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编制与发布第三条1. 企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由专业部门负责编制。
2. 编制工作需征求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条1. 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第五条1.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编制完成后,应由专业部门组织审核。
2. 审核通过后,由专业部门报请企业领导审批,并签署公开发布。
第六条1.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应以书面形式发布,并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
2. 各部门应将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纳入本部门的职责范围,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和实施。
第三章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执行与监督第七条1. 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
2. 违反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将被追究相关责任。
第八条1. 安全管理部门应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各部门应主动配合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
第九条1. 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
2. 安全管理部门对修订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应进行内部培训和宣传。
第四章违反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处罚第十条1. 对于违反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应根据情况严肃处理。
第三章技术规格(服务要求)
第三章技术规格(服务要求)1、主要用途:为解决中北校区图书馆图书积压和“涨库”的现状,拟购置一批密集书架,用于对积压图书的存放,同时释放出更多空间用于读者服务。
2、配置清单:3、详细要求:3.1、技术要求(1)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GB/T3325-2008金属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T1951.2-1994金属家具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 GB/T13667.3-2003 手动存储设备技术条件”。
产品主要由轨道、底盘、传动机构和架体(包括立柱、挂板、搁板、顶板、门板及侧护板)等零(部)件组成,为保证满载后的安全,各部件应严格按照需求材质和工艺加工。
架顶设有防尘装置,列与列之间装有25mm(含)以上厚特种抗老化磁封条,形成两列间的全封闭,门面列和移动列分别装有锁具和制动装置,每组储存设施闭合后可用总锁锁住,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各列移开后可单独制动,确保人员安全,底部设有防鼠、防倾倒装置,要求整个架体具有良好的防尘、防鼠、防潮、防火功能。
(2)主要用材及结构配置一览表备注:上述技术要求中如果出现了参考品牌或技术参数指向某特定产品,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承包人直观和准确地把握相应材料的技术标准,不具指定或唯一的意思表示,供应商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质量技术指标及档次不低于或更优的产品参与投标。
3.2、工艺要求(1)涂膜技术标准:光泽测定:>85%;涂膜硬度:≥0.4;耐冲击力:≥ 4N.M;涂膜厚度:60-70微米;涂膜附着力:划格法试验,100%不剥落,不低于1级标准,塑层防锈能力在30年以上,在温度-40℃-250℃,相对湿度40%-90%,海拔高度不大于6000米,地震烈度不大于6级时,产品不生锈、不变形。
耐水性:将涂层试片浸泡于90℃热水中,8小时无变化。
耐腐蚀试验:将涂层试片放置于含盐水蒸汽环境中,250小时无变化。
柔韧性:≤2mm,杯突试验76mm。
稳定性:按GB/T10357.4要求进行。
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范文(4篇)
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管理技术标准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技术标准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二条技术标准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公正性、公开性、透明性、权威性。
第三条技术标准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制定、发布、实施、监督和管理体系,推动技术标准的保持和更新。
第三章技术标准的制定第四条技术标准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技术标准制定须立足于实践,明确技术要求,做到公正客观、科学合理,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公开透明、广泛征求意见。
技术标准制定前应公开发布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组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公众参与讨论和评议。
(三)权威性、可操作性。
技术标准应由权威机构或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确保其具备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技术标准的制定程序:(一)确定制定技术标准的任务和目标;(二)组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制定技术标准的专业人员,成立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组;(三)收集整理技术资料,调研和分析相关技术情况;(四)分阶段、分组制定技术标准草案,广泛征求意见;(五)组织专家评审和论证,修改完善技术标准草案;(六)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发布技术标准。
第六条技术标准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与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相适应。
第四章技术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第七条技术标准的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发布前应公开征求各方意见,并经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二)技术标准发布应公开透明,确保信息对外公开和公众容易获取。
第八条技术标准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技术标准应主动推广和宣传,使之为各方所知晓和接受;(二)技术标准的实施应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支持,确保技术标准的正确使用和执行;(三)技术标准的实施应及时检验和评估,对不合格的应及时整改或废止。
第五章技术标准的监督与管理第九条技术标准的监督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建立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二)加强对技术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技术标准的违反者,应依法进行处罚和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目标
正 E1 地震作用 (100Y10%) 桥 E2 地震作用 (100Y3%)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
本线建筑限界执行铁道部《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函〔2005〕285 号)。跨越其他铁路时应满足各线限界要求。
2)高速公路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100 公里/小时 (3)设计荷载:公路-I 级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桥面宽度:双向四车道,桥面净宽 25.5m
护应 急 停 车
栏带
50 300
行 车 带
2*375
路中 路 央
缘分 缘 隔
带带 带
2550
75 200 75
行 车 带
2*375
设计标高
2%
设计标高
2%
应护 急 停 车 带栏
300 50
公路面桥面布置
(5)桥面类型 主桥桥面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引桥采用普通沥青混凝土铺装
¾ 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¾ 钢轨:采用 60kg/m、100m 定尺并满足客车运营速度技术条件的钢轨。 ¾ 道床:葛店南至华容东暂采用Ⅰ型平板式无砟轨道,华容东至黄冈东
采用碎石道床,碎石道砟,单层厚 0.35m。 (12)设计活载:中—活载,ZK 标准活载检算。 (13)设计洪水频率:1/100。 (14)建筑限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4
(二)公路部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G /T D65-01-2007)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初步设计
目录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1
3.1 主要技术标准 ............................................................................................... 41 3.2 主要设计规范 ................................................................................................ 44
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场地类别两岸陆地为Ⅲ类,水域场地为Ⅱ类,水平地
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155g。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本地区相对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
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本桥的抗震设防类别
应划分为乙类,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制值,以确保本桥结构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3.2 主要设计规范
(一)铁路部分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2)《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140 号 3)《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 号) 4)《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2.2-2005) 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6)《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 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 号)
50Y2%
桥梁结构
桥梁上、下部 连接构造
钢筋砼桥墩
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不损坏或 轻微损坏,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 能。 处于非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损 坏,经修补,短期内能恢复其正常使 用功能。 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产 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 抢修后限速通车。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依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主桥和引桥结构
抗震设防目标见下表。
多遇 地震
设计 地震
罕遇 地震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部位
抗震设防目标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100Y63.2% 50Y63.2% 100Y10% 50Y10% 100Y3%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3.1 主要技术标准
1)城际铁路(葛店南至黄冈)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上。 (4)最小曲线半径:3500m。 (5)最大坡度:6‰。 (6)牵引种类:电力。 (7)机车类型:动车组。 (8)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 (9)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10)正线线间距:4.4m~4.6m。 (11)轨道:
3000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横桥向(t) 顺桥向(t)
2370
650
1660
460
7)温度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 17.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41.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9
℃。月平均气温 1 月最低为 3.9℃,7 月最高为 29.3℃。
低通航水位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综合历时保证率取 98%。
位置
设计水位表(注:表中单位为 m,高程为 85 国家高程) 设计水位(m)
百年一遇水位 最高通航水位(5%) 最低通航水位(98%)
桥位
27.92
25.86
9.47
6)船撞力
通航孔分类
主通航水域 (2#、3#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5000
8)设计风速 运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5.6m/s。 施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1.5m/s。
9)抗震
根据黄冈长江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拟建项目区地震动反
船舶撞击力表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3280
2030
2300
1420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2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通航孔分类
辅助通航水域 (4#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复可继续使用
引 桥
E1 地震作用 (50Y63.2%) E2 地震作用 (50Y2%)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临
时加固后可维持应急交通使用
考虑到本桥为公铁两用大桥,其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按上表的抗震设防目标分
别进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取偏于安全的结构地震响应值作为结构的抗震验算控
3)通航净空
根据通航论证研究成果,跨江主桥通航尺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表。
项目 通航尺度不小于
通航净空尺度表(单位:m)
主通航孔
单孔单向 单孔双向 通航净空
通航净宽 通航净宽
高度
205
433
24
辅助通航孔
净宽≥ 净高≥
145
24
4)设计洪水频率:长江大桥 1/300;
5)设计水位
长江航道等级为 I—(1)级,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洪水重现期为 20 年,设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