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历史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导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提炼信息,按照时序完成时间轴上拉丁美洲独立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拉美独立的性质和影响。

2. 完成“亚洲的觉醒”一览表,了解印度、中国、伊朗等亚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 结合课文,填表整理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突出事件、时间、领导者、结果;认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世界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完成下列要求。

1. 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在哪些内外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答案】内因:(1)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2) 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的增长。

外因:(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不断衰落。

(2) 美国独立的鼓舞。

2. 在下列时间轴上填写拉丁美洲独立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与19世纪前期的拉美独立运动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拉美革命运动有何发展?据此概括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答案】①海地独立,②巴西独立,③西属拉丁美洲基本实现独立,④巴西建立共和国,⑤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⑥墨西哥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19世纪前期的独立运动主要任务是:赶走殖民者,获得独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主要任务是:除了继续进行民族革命外,还有推动拉美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任务。

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拉美独立运动的意义: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各国相继在形式上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西、葡的封建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拉美各国的政治格局。

3. 合作探究:拉美新生民族国家虽然赢得了独立,但是却并未像邻近的美国一样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导学案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原创精编)学习目标重点关注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

2、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的史实。

3、掌握和理解内阁制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5、了解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

6、掌握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举措及历史意义。

7、了解清朝崛起及明朝灭亡的史实。

内阁、票拟、批红、宦官专权、郑和下西洋、倭寇、朝贡贸易。

首先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同学们阅读课文,讲一讲,明朝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史料实证】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看下面的材料,说出独特性的表现【史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1 :明代废除宰相的原因宰相与明朝内阁的比较(完成表格后面的内容)比较项宰相明朝内阁性质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教师拓展】1明朝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制度,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史料实证2、【史料实证】内阁的权力史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根据上述材料,谈一下内阁的权力如何?【教师解读】:材料显示阁臣拟旨,皇帝审定,直至符合帝意。

参考答案:(1)(2)(3)(4)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个内容: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首先关注学习聚焦,,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2)(3)(4 )【史料实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2019-2020⼈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标】1.知道东汉的建⽴,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新课】刘邦建⽴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了⼀系列不切实际的改⾰,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

这个时候正需要⼀位有作为的⼈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个这样的⼈建⽴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较安定的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向了衰亡。

3.黄⼱起义年,经过精⼼策划,太平道创⽴⼈________领导的⼀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合作探究】⽐较“光武中兴”和“⽂景之治”,古代盛世局⾯的出现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当堂达标】1.(结合下边的时间轴)计算⼀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 B.193年C.210年 D.194年2.在中国历史上有⼀个王朝,虽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新朝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位⼈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4、东汉的⾸都在()A.长安 B.洛阳 C.⼤泽乡 D.巨⿅5.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的话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每年到了五月四日,我们都要举行纪念、庆祝活动。

我们知道五月四日被定为“青年节”。

那么,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它与什么事有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的?这些问题,在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明白。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1919年,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举行。

学生们提出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答案)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兴亡的史实、“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等基础知识;2.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逐渐养成历史对比意识,掌握历史对比的方法,培养历史对比能力;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分析表格与史料,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表现与原因;同时通过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2..从歌词与民谣中,知道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解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3.根据东汉从“光武中兴”到黄巾起义的基本脉络,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央视《探索与发现》“海昏侯大墓考古”专题片片段。

2016年4月,官方公布:南昌海昏侯墓已出土珍贵文物2万余件,包括…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黄金总重量超过80公斤。

文物展现了高级贵族奢华的生活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先解释概念: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实际上是秦朝中央集权的延续和巩固。

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方面。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 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

第13课红军建军与万里长征【学习目标】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知识梳理】1.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起义军,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

2.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秋收起义。

3.1927年11月到1928年一二月间,以宁冈为中心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了。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起义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毛泽东、朱德将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6.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出发开始长征。

在长征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夺取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一望无际的草地,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7.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课堂导学】1.简述南昌起义的意义?答: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说一说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是毛泽东根据国情,以退为进,走出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当时,①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武装、人数不足以正面抗敌;②农村国民党力量较弱,农民大多支持我党,群众基础好;③城市支持者不足,敌人势力较大,不能硬拼。

3.简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答: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如何认识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3课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2)主阵地:和;人物:、和;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1)兴中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 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4、国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清政府:②袁世凯: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⑤孙中山: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13课某某和澳门回归祖国知|识|目|标|我|明|确①简述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②知道“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③理解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某某问题、澳门问题和某某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_____”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某某、某某、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某某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某某和澳门回归祖国1.概况(1)某某回归: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某某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某某如期举行某某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某某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将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意义:某某、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知小结巧学妙记数字助记一个人物:。

一个出发点: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

(时空观念)2.知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东汉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光武帝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3.措施:(1)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

(2)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无法主政。

、交替专权。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人民困苦,民间反抗情绪蔓延。

2.概况:年,爆发了由创立太平道的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4.影响:沉重地打击了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西汉灭亡后,接着建立的新政权是新朝,而非东汉。

2.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并没有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灭亡。

探究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比较探究二:东汉衰败的原因探究三: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知识拓展】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学内容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课型 新授课 编号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理解历史)结合图片、资料,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并交流收获,将正确理解进行标识记录。

探究:史料研读材料一:“拒签和约”是……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

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

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材料三: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尝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2.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运动的情况?根据材料一回答“学生的要求”是什么?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场运动出现的新变化是什么?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A .学生B .商人C .工人D .市民主备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2.用教材及其他材料实证五四运动的性质;3.通过教材和其他材料,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体会五四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小组探讨 合作探究 学 习 活 动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了解历史) 浏览课本小标题及正文,写出本课学习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1) (2) (3)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识记历史) 阅读教材,请注重基本的知识点,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注意在课本上勾画要点。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VI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 新人教版(VI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新人教版(VII)教师寄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学习目标:1、掌握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了解法国大革命的经过,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2、识记《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3、掌握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及其巩固政权的措施。

二、重点、难点:《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5——90页,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开巴黎人民攻占通过了年9月,成立了经过被推上了断头台。

高潮:掌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

法国大革命影响1804年对内措施拿破仑帝国对外行动帝国灭亡A.马拉B.丹东C.罗伯斯庇尔D.拿破仑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A.1788 B.1804 C.1812年D.1814年5.宣称人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文献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法典》6.标志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是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C.罗伯斯庇尔专政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7.阅读材料“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他们产生了欧洲社会新政治制度。

”请回答:(1)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别写出“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

(3)材料中所指“旧政治制度”是什么?(4)“新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在英国、法国各表现为什么形式?英国哪一部文献为本国“新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5)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8.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请回答:(1)上述内容是哪国的什么文献?这个文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它的发表有何影响?【链接中考】1.拿破仑认为他一生中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A.成功发动了“雾月政变”B.颁布了《拿破仑法典》C.取得了40多次战役的胜利D.创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是A.实现了民族独立B.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C.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3、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其主要原因是法国大革命A.处死国王路易十六B.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彻底摧毁法国封建制度D.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4、下列图片反映了法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是①颁布《人权宣言》②攻占巴士底狱③拿破仑称帝④处死路易十六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5、下列对17、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 B.革命前夕资本主义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C.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D.革命过程都曲折复杂,出现了封建势力复辟6.材料解析材料一:《蒙娜丽莎》《哈姆雷特》材料二: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伏尔泰材料三: 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文艺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当时哪一个阶级的愿望?(2)材料三与材料二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3)你如何看待《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原则?答案 7(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长期关闭议会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3)封建制度(4)资本主义制度、英: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法国:共和国(5)不仅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名校联盟]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华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十三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导学案

[名校联盟]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华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十三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导学案

[名校联盟]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华师大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十三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导学案记住戚继光抗倭战争的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刻、中俄第一边界条约名称和签订时刻。

能说出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斗争胜利的缘故。

能说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能说出《尼布楚条约》的意义[来源:Z。

xx。

k ]<学习重点>戚继光抗倭战争的地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刻、中俄第一边界条约名称和签订时刻。

<教学难点>正确明白得民族英雄的概念,明白得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

正确分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

[来源:1ZXXK]【知识链接】1、早在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台湾,当时称夷州,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琉球,琉球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琉球。

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台湾的海防。

2、《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一平等性要紧表达在这一条约是通过谈判的方式,采纳了对等的原则,即双方代表所签订的条款均是在两国政府同意的前提下签订的,符合双方利益。

这一条约的签订,划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确信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宽敞地区差不多上中国的领土。

尽管条约是在中国政府作出一定让步的情形下签订的,但这并不阻碍那个条约的平等性。

【自主学习】一、戚继光抗倭1.缘故:明朝中叶,军备废驰,军队斗争力削弱,倭寇入侵中国沿海,烧杀抢掠。

2.过程:戚继光功勋最为卓著,当时称他领导的军队为“”。

在平定了、两地倭寇之后,又挥师,扫除倭寇残余。

3.结果:年,长期危害中国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倭患差不多解除。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17世纪20年代,殖民者和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五、过程自主学习一、辛亥革命爆发1、历史条件①②③④⑤2、爆发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1、原因①②③④⑤2、过程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自主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大陆政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出要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___________。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___________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台湾政策(1)政策:_______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_______”政策。

(2)意义: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海峡两岸的交往(1)“两会”的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海基会”)。

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 (简称“海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 _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在_________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表现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3.影响海峡两岸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问题1】海峡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有哪些?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出怎样的努力?【问题2】为什么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同时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自学检测】1.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④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2.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实施,大陆与台湾地区交流日益密切所体现的基本方针是()A.和平方式解放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八项主张3.下图预示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坚持资本主义道路C.坚持国共两党平等对话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解放台湾(2)和平(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八项主张(5)一个中国2.(1)1987;三不(2)三十八3.(1)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1993;汪道涵;辜振甫;新加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二、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3.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合作探究】【问题1】探究:(1)因素:①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第13课《五四运动》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生的社会背景;2. 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3. 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师放映五四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感受,并讨论五四运动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 学习新课(1)背景知识:讲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青年为主体的爱国运动,并不只是一个标注时间的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加入同盟国,希望能在战争结束时夺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 经过激烈斗争,中国人赢得了对山东的领土和权益。

- 但是,柳条湖会议后,巴黎和会又将山东归还给了日本。

(2)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所学知识,讨论五四运动的经过。

- 步骤二:让学生回顾相关课文材料和资料,再次检查他们的推断是否准确。

- 步骤三: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讲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顶峰,表现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呼吁追求科学、民主和新文化。

- 爱国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四运动彻底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

- 形成了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3. 拓展思考(1)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请学生回答“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2)请学生以“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你的影响”为题目,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

三、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发展,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培养了学生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习指导】❖概况: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理解:①理解明朝的盛世与危机;②闭关锁国的含义、根本原因、危害?❖记忆:①清朝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特点;②督抚制与边疆治理;【项目探究】一、概览:清朝的盛世与危机1、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疆域巩固并开拓;2、清朝中前期的统治危机:(1)内部危机: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乱象逐渐萌生,如川陕白莲教起义;(2)外部危机:①此时期,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②面对外部危机,清政府的对策: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指限制海外贸易,既限制国人出海,有限制外商来华。

乾隆时期仅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的危害?二、清朝中枢权力结构的调整:奏折制度与军机处材料一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

……宪皇帝(雍正)夙知其弊,乃命内外诸臣,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折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

——《清史稿》材料二军机处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皆于当天办完。

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1、据材料,概括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共同特点。

2、材料三反映怎样的时代潮流?3、结合时代潮流,谈谈你对清前期皇权强化的认识?三、清朝地方治理1、在课本P85地图上标记地方治理的相关信息2、内地管理的加强——督抚制材料 明朝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布政使也称藩台)、都指挥司和按察司(按察使也称臬台),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不利于提高地方管理的效率;明中后期,为加强地方管理平定倭患,中央政府临时派出总督或巡抚处理地方事务,后总督、巡抚,逐渐变成明清时期高于“三司”的正式地方行政首长3、边疆管理(1)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方式有哪些?(2)说明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意义。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标要求】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状况。

【学习目标】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学习难点】一国两制【学习方法】分析资料、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台湾称夷州,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首次到达夷州,加强了同那里的交流。

隋朝时,台湾称琉球,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加强同那里的联系。

元朝时,台湾称流求,元世祖在那里设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明朝时,始称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清朝时,1884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直属中央管辖。

近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割占台湾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余部队败退台湾,从此两岸形成对峙,隔绝的局面。

一、自主学习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__________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

在邓小平__________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______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协会。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学习目标:1、通过回忆学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3、通过港澳的回归,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学习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歌曲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七子之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复习旧知: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

2、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货物为由,上岸居住。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推行扩张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蚕食,占领了关闸以南的澳门半岛。

1851年,葡萄牙占领氹仔岛。

1864年,葡萄牙占领路环岛。

1887年,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署《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取得澳门的“永驻管理权”。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提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邓小平以一国两制”的构想。

3.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背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南宁市沙井中学2022年秋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带答案)

南宁市沙井中学2022年秋学期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带答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学习目的】1.知道东汉兴亡的史实、“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等根底知识;2.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表现与原因;同时通过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场面的理解3.知道东汉后期的社会状况,理解黄巾起义的社会背景;4.根据东汉从“光武中兴〞到黄巾起义的根本脉络,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根本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________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乱,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________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1〕措施:光武帝屡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视,惩办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拟安定的场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开展,史称“________〞。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场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______________,时局动乱不安,加上______________,对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过程:_______年,经过精心筹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指导的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 ___________________被镇压下去。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基础认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______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______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_____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成立_____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标志:1954年通过《______________》规定: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______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3.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____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___自治区先后成立。

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中学七年级历史科导学案
使用日期:3月主备人:刘志学备课组长审核:刘志学督评:学生姓名:
【课题】第十三课《宋元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
的科技成就。

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3
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习程序】
(一)、自主学习
1、造纸术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早期用麻做的纸。

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教日历和诗集。

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活字印刷术: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年。

3、指南针
战国: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

南宋:指南针时用于航海,还由传人欧洲。

4、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火炮等。

13、14
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二)、合作探究
1、
么新发展?2、根据所学知识你能讲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发展过程吗?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3、阅读材料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展示提升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沈括和郭守敬的主要科学成就。

2、毕升、沈括和郭守敬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高峰。

你认为促使宋元时期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
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达到大西洋,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指南针的应用
C、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D
2
是()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3
代毕昇的成就是()
A、改进造纸术
B、发明雕版印刷术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发明火药
4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5、古代史上,将指南针和火药传到欧洲的是()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意大利人
D、波斯人
6、根据以下四个片断联想:①前身称“司南”
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被称为“航海的眼睛”
所指的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7
环形山以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位科学家是()
A、祖冲之
B、张衡
C、郭守敬
D、僧一行
8、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的人发明的,火药在军事上开始广泛使用是在什么时期()
A、唐代
B、隋
C、宋元时期
D、三国时期
二、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4世纪,火药从阿拉伯那里传人西欧,
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恩格斯
材料二:(毕升的活字印刷术)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请回答:
(1)在我国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什么时间?
(2)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发明于那个朝代?你认为它们的发明有何意义?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4)中国的四大发明除以上三项外,还有哪一项?其改进者是谁?
2、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石为筒,内安子窠(ke),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近百五十余部。


请回答:
你能从材料中获得什么信息?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