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的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镜子的哲学感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眼此四自能力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我想可能是来源于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是要求我们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卡西欧在其名著《人论》中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终目标。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我是哲学基本原则。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大哲学家冯友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照镜子”看似普通生活中的一件每天都做的事,延伸开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哲学话题。

“我”的概念不是人生来就有,也不是所有动物都有。达尔文曾经在动物园里让一只猩猩照镜子并观察其行为,以测试其否有“自我意识”。这个呢叫“镜子测试”(Mirror Test)。后来,科学家发现目前除人类只有猩猩、黑猩猩、倭猩猩、大猩猩、猕猴、宽吻海豚、虎鲸、大象、喜鹊能够通过这个测试,而我们熟悉的猫和狗都无法通过此。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最早要到6个月以后才能通过“镜子测试”,大约要到两岁左右才会知道镜中人是自己。

婴儿如此,成人也是如此,《红楼梦》里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进大观园第一次看见镜子以为镜子里的自己是亲家母,书中是这样讲的“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刘姥姥那个瞬间是没有通过“镜子测试”,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万物灵长,大约就是能够有“我”的概念。很快,刘姥姥发现“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这个突然想起可能就是人的智慧):" 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其实,不光是刘姥姥,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也遇到了困惑。齐臣邹忌欲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他会见徐公,一照镜子,才知道不如徐公美,同时他也恍然大悟:老婆和客人说自己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罢了。

可见,没有镜子,完成自我相貌的认识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认识自我其他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当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很多时候,人不是故意要做出某些恶形恶状,只是不知自己这样做是什么样子,苦于不自知而已。“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对面”,人类在为认识自我苦恼的时候,镜子出现了,一个和指南针、印刷术、互联网一样伟大的发明出现了。在汉语中“镜”字从“鉴”字演化而来,而“鉴”的本字是“监”。甲骨文“监”字是一个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子动作的象形。这点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最早的镜子是远古人用的水镜。此后,原始人发明了“石镜”,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发明了“青铜镜”,13世纪初“玻璃镜”出现了。再后来“水银镜”和目前的“铝镜”。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镜子一路演变过来,其效用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也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镜子使得自我观看成为可能,很多善于观察别人善于认识世界的画家借助镜子创作了自画像。达芬奇曾经说到“镜子是我们的老师”。在镜子帮助男男女女修饰容貌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道德、宗教层面上修身的意义。苏格拉底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照照镜子,他说,如果你美,那就要配得上你的美;如果你丑,那就要用内在价值去弥补不足。

另一方面,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一面绝对平面绝对完美的镜子。镜子里的你我即永远不是真实的你我,也永远和真实的你我存有差距。换句话说,镜子可以让人认识自我,也可以迷惑自我。它能反映一部分真实使它代表着真实和圣洁,成为真理、道德和宗教之镜;同时

它离绝对真实的差距还可能是虚荣、欲望甚至错误的陷阱。西蒙·韦弗女士有一句名言:“美丽的女子,照镜子时,也许会认为自己就是如此。丑陋的女子则知道自己不只如此而已。”人对虚幻之美、理想之我的渴盼,特别是当自身的缺陷在镜前无处可遁时,人们制造出了“恭维的镜子”也叫“昏镜”与今天的“魔法相机”类似,于是“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自欺的朦胧之美,满足了人的自得心理,也让人在镜子面前迷失了自我。据说伊丽莎白女王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这种镜子,在临终前,她希望照照真正的镜子,之后开始申斥那些奉承她的人。“朝闻道夕死可也”,女王最终是明白了。可很多人却像三国大将“盲夏侯”那样,“恶影不将灯做伴,怒形常以镜为仇”,把自己的丑陋归因于镜子,每每把镜子摔碎在地上。

镜子只是工具,镜子只是道具,何苦为难它呢?照什么镜子,怎么照镜子,其实是我们的自我选择。彭德格拉斯特说:“我们在镜子中能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把什么带到镜子跟前。”就像《红楼梦》里的贾瑞,我们在镜子里所能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手里的那柄双面的风月宝鉴正是人生两面性的绝妙反照,虚/实、善/恶、美/丑恰是背靠背的存在,而命运取决于个人的自我选择。

比镜子更为重要的是反观自照的镜子意识和镜子思维。唐太宗有镜子思维,他有铜镜、历史、他人三面镜子。时下,每一个党员干部至少有党章、廉政准则、八项规定、群众期盼、先进典型五面镜子。面对镜子,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自己的选择,反思镜子,实际上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身。无一例外,我们在镜子里发现自我的美,本能地会愉悦;在镜子里照见自我的不足和丑陋,至少会下意识的拒绝、反感甚至愤怒。反过来,面对镜子感觉舒服那是在欣赏自我,感觉难受那是在自我厌恶。无论我们面对明星偶像还是身边的平常人,我们所崇拜或喜欢的其实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投影到他们身上的积极特质,张爱玲说“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我们觉得别人很伟大或优秀,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我们自己也有可能表现出来的伟大或优秀。潜意识告诉我们:“我与那些我所崇拜的人同样伟大或者优秀。”当然,我们并一定像他们那样,已经把内心中的伟大优秀的特质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具备的话,就不可能被他们的特质所触动。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心中潜藏的积极特质投影到他们所崇拜的人身上,追星其实是追己。与之类似,我们厌恶别人,也可能是在别人身上发现了属于自己所不能正视的毛病。试想一下,一个真正慷慨的人怎么会在意别人的吝啬呢?一个真正宽容的人又怎么会对别人不太妥当的只言片语耿耿于怀呢?鲍叔牙不介意管仲的那些小动作仅仅是了解管仲的难处吗?张爱玲说:“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能够发明镜子,把“自我”当成一个永恒的主题进行关注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标志;选择“恭维的镜子”进行自我麻醉是人类不完美和不自信的流露。镜子从出现那天开始就与人类的自我探询和反思紧密相连,映射出人类哲学和文化的发展轨迹。如何对待镜子其实就是如何对待自我,如何看待镜像其实就是如何看待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