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 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 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 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 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 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 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 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 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 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 1.中成药治疗:2010 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1/ 3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 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5 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诊疗流程

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诊疗流程
大面积脑梗死的诊疗流程如下:
1.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疑似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急诊室。
2. 初步评估:在到达医院后,医生会进行初步的评估和诊断,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
3. 确诊: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确诊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
同时,还会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4. 病情评估: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颅内压是否增高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
5.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6. 实施治疗:根据治疗方案,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给予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等;对于严重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会采取脱水降颅压措施;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7. 观察和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
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和血液化验,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 调整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 康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康复治疗可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10. 定期随访:在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上是大面积脑梗死疾病的诊疗流程,具体操作以医生的建议为准。
脑梗塞诊疗计划

脑梗塞诊疗计划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甚至坏死。
脑梗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脑梗塞的诊疗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脑部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急救处理。
对于疑似脑梗塞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循环稳定。
同时,应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三、药物治疗。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则能够预防血栓再形成,减少脑梗塞的复发。
四、介入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脑梗塞患者,如大血栓或无法溶栓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直接清除血栓或扩张血管,恢复脑血流。
五、康复治疗。
脑梗塞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言语康复、肢体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
同时,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预防复发。
对于脑梗塞患者,预防复发同样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诊疗计划需要全面、系统的进行。
及时的诊断和急救处理、科学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康复治疗以及预防复发,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全面、系统的诊疗计划,才能更好地帮助脑梗塞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诊疗常规

脑梗死【病史采集】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3.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
3.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血沉、肝肾功能、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CT:8 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 小时后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脑干病变显示欠清。
3.MRI:对于发现小灶梗死和脑干梗死有明显优势。
4.DSA5.TCD6.其它:如心脏彩超,血管彩超,胸片。
【诊断】1.脑血栓形成:(1)发病年龄多较高;(2)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3)病前TIA 发作;(4)多于静态起病;(5)症状多于数小时以上达高峰;(6)多数病人意识清,但偏瘫、失语等体征较明显;(7)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病变。
2. 脑栓塞:(1)突然起病,于数秒或数分钟内症状达高峰;(2)部分病人有心脏病史或骨折、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3)多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抽搐;(4)常有其他部位栓塞;(5)CT 早期正常,24 小时后出现低密度。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指南规范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CT、MRI、颅内血管造影、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
其中,脑CT和MRI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梗死部位、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颅内血管造影可用于明确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可用于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血脂和血糖等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三、治疗原则: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恢复脑功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变类型和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四、预防措施:脑梗死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预防等。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戒烟限酒等不良嗜好,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保持心情愉悦等。
药物预防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是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重要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
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脑CT可以显示病灶的低密度、局部脑组织肿胀和致密动脉影等特征。
脑MRI能更早地发现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
DSA、MR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可以寻找脑血管病的血管方面的病因。
脑脊液检查一般不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多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正常,但在梗死面积大、脑水肿明显者压力可增高。
少数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现红细胞增多,后期可有白细胞及细胞吞噬现象。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情、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措施。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4.预防复发: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三、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血压、血糖,降低颅内压等。
(4)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3.预防复发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于有房颤等心源性脑栓塞风险的患者,可服用华法林。
四、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第1篇
脑梗塞最佳治疗方案
一、方案背景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疾病。在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为提高脑梗塞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治疗原则
1.早期诊断:脑梗塞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
(3)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干预,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
(4)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
3.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心源性脑栓塞风险患者可服用华法林。
(3)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遵循药物使用规范,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

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脑梗死是指大脑内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康复诊疗方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治疗1.住院治疗:脑梗死患者需进行早期的住院治疗,以争取最佳的治疗窗口期。
2.药物治疗:在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以减少脑损伤。
二、康复训练阶段1.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在脑梗死的早期进行,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语言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包括听觉理解障碍、说话障碍等。
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
3.吞咽训练:脑梗死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这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摄入。
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训练、咀嚼训练、吞咽动作训练等。
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训练还要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包括自理能力、步行能力、上下楼梯能力等。
三、长期康复护理1.定期随访:脑梗死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了解康复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2.家庭康复护理:家庭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康复回家后,家人的护理和支持。
家庭康复护理包括定期按摩、康复训练协助、提供适宜的日常生活环境等。
3.良好的生活方式:脑梗死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锻炼、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再次发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包括早期康复治疗、康复训练阶段和长期康复护理。
患者和家人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预防复发和促进康复。
脑梗死治疗方案

一、概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脑梗死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早期救治(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循环。
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神经保护治疗(1)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时的细胞损伤,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
(2)自由基清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减轻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常用药物有维生素E、维生素C等。
3. 脑水肿治疗(1)甘露醇:甘露醇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减轻脑水肿,常用剂量为0.25~0.5g/kg,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
(2)呋塞米:呋塞米可以增加尿量,减轻脑水肿,常用剂量为20~40mg,静脉注射。
4. 脑保护治疗(1)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常用药物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
(2)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脑组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5.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2)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6.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牵引、理疗等方法,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轻肌肉萎缩。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治疗方案调整1.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如病情恶化,可增加溶栓治疗剂量或改用其他溶栓药物。
脑梗的最佳治疗方法

脑梗的最佳治疗方法
脑梗是指突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常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死亡。
治疗脑梗的最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期治疗:在脑梗发作后的4.5小时内尽早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供,减少脑梗的程度。
常用的药物溶栓剂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但溶栓治疗需要依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不是所有病例都适合溶栓治疗。
2. 降低颅内压:脑梗导致的脑水肿和高颅压可以通过使用利尿剂、呋塞米等药物来减轻,降低颅内压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脱水疗法,通过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浓度差来降低脑细胞的水肿。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梗复发。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4. 改善脑循环:可以通过进行脑血管扩张治疗,改善脑供血,促进梗死区的代谢和恢复。
脑血管扩张药物包括酚妥拉明、尼莫地平等。
5. 康复治疗:脑梗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康复、认知训练等方面,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社交能力。
总之,治疗脑梗的最佳方法是及早识别病情、尽早进行溶栓治
疗,并综合应用降颅压、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和康复治疗等综合手段。
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标准一、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假设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 (1)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⑵饮水实验。
(3)MRS评分。
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1.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
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
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
PWI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
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脑梗死诊疗流程与规范
1、接诊流程:患者到达医院15分钟内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神
经系统功能评估,医嘱下达后45分钟内获得神经影像(头颅CT)、临床实验室(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电解质)、ECG 和胸部X线检查的结果,即患者在“绿色通道”的上诉服务全部时限应小于60分钟;
2、首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时间:无禁忌患者48小时内服用阿司
匹林(有禁忌者使用氯吡格雷);
3、实施吞咽困难评价时间:在给予饮食、进食、口服药前行吞咽
困难评价;
4、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间: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检测与评估,对LDLC(≥100mg/dL)升高者行降脂治疗;
5、预防深静脉血栓时间: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在入院2天后应给
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措施;
6、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时间:无禁忌症者都需进行康复评价与康复
训练;
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无禁忌症者应继续予阿
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
8、健康宣教:对住院期间所有患者都需进行戒烟或者进行戒烟辅
导,卒中教育与培训,控制危险因素。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梗死诊疗方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梳理参考体例单位及项目名称病名编写说明:病名确定要使用内涵、外延明确的疾病名称,并加以说明。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编写说明:基于本病种临床实际梳理中医治疗方法。
可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分阶段(分期)进行整理,每个阶段(分期)的治疗措施可包括应急措施、内治、外治、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等。
治疗措施按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分清主次进行排列,同时明确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对疗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要将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编写说明:(一)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水平进行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或无办法解决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难点的中医应对措施前瞻性分析。
针对上述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本病种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应急措施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大面积脑梗死诊疗指南

随访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 查,如头颅CT、MRI等。
注意事项
在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
患者教育和家属支持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等,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疾病知识普及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脑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包括病因 、症状、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 焦虑、抑郁等。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同时,家属也应给予 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度过难关。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大面积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 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物理惰性、心脏病等 。这些危险因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式增加大面积 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病理生理机制
血管阻塞:血管内的栓子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 塞,使得相应供血区域的大脑组织缺血。
02 诊断和评估
临床表现和症状
头痛
大面积脑梗死时,患者常常出 现头痛,尤其是在梗死区域的
同侧。
呕吐
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出 现呕吐症状。
意识障碍
梗死面积大、位置关键的患者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根据梗死部位不同,患者可能 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 语、构音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梳理参考体例单位及项目名称病名编写说明:病名确定要使用内涵、外延明确的疾病名称,并加以说明。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编写说明:基于本病种临床实际梳理中医治疗方法。
可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分阶段(分期)进行整理,每个阶段(分期)的治疗措施可包括应急措施、内治、外治、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等。
治疗措施按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分清主次进行排列,同时明确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对疗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要将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编写说明:(一)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水平进行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或无办法解决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难点的中医应对措施前瞻性分析。
针对上述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本病种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应急措施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5)呕血、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5~1g,或加用大黄粉3g,每日3次,冲服或鼻饲。
(6)高热不退者,予紫雪散口服或鼻饲,每次1.5g~3g,每日2次。
(7)呃逆频繁,腑气不通者,予大承气汤煎服。
也可配合针刺或耳针治疗。
2.辨证论治(1)中经络①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等。
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30g、浙贝母9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清利头目。
中成药: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疗效评估:该类证候为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证候,据证候学研究资料统计,约占脑梗死患者的60%。
化痰通络方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中作为“中风病系列方药”之一进行了临床疗效的观察,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其疗效机制。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其中,化痰通络方在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
该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②痰热腑实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腑气通后改用清热化痰等法治疗。
若用药后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改用清热养阴法;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山栀9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每日1次。
疗效评估: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在脑梗死中,多见于急性期病情较重的患者。
严格掌握化痰通腑法的适应症和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本专科主持完成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将星蒌承气汤作为“中风病系列方药”之一,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和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在治疗中风病中的疗效。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中,该方药仍然是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代表方药之一。
本专科主持完成的“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研究成果提出了清热解毒治疗中风急症的新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
临床实践表明,清开灵注射液适合于中风病痰热证,临床应注意辨证使用。
(2)中脏腑①痰热内闭证症状: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粉冲服0.6g,生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9g,丹皮9g,天竺黄6g,石菖蒲9g,郁金9g,远志9g等。
如大便数日未行,可合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治疗以通腑泻热。
痰多者,加鲜竹沥、胆南星。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口服或鼻饲,每6-8小时1次。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每日1次。
醒脑静注射液,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痰热内闭证见于脑梗死急性期重症患者。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脑梗死急性期及时恰当地选择安宫牛黄丸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具有积极的作用。
清开灵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比较,其清热作用较强,临床中如热证明显者宜选择清开灵,而窍闭神昏明显者宜用醒脑静。
此类证候如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重,则往往伴有脑水肿,必要时加用脱水剂。
②痰蒙清窍证症状: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声漉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加减。
制半夏9g,茯苓9g,枳实9g,橘红9g,胆南星6g,石菖蒲9g,远志9g,竹茹6g,丹参15g等。
病情演化迅速,或肢体抽搐,加天麻9g,钩藤后下15g以平肝熄风;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9g,瓜蒌15g以化痰降浊。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每次1丸,每日2~3次。
醒脑静注射液,20ml~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疗效评估:该证见于脑梗死急性期重症患者。
苏合香丸具有燥湿化痰,醒神开窍作用,对于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醒神开窍作用,脑梗死急性期早期应用,可控制病情进展。
此类证候如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较重,则往往伴有脑水肿,必要时加用脱水剂。
③元气败脱证症状: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扶助正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另煎兑服15g,附子先煎半小时9g等。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15g,黄芪15g,煅龙骨先煎15g,煅牡蛎先煎15g以敛汗固脱;若见冷汗、肢厥者,合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每次20ml~6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 稀释后使用。
疗效评估:该类证候见于脑梗死重症患者。
此阶段属中医脱证,难以救治。
需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
3.针灸治疗一般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给予针灸治疗。
由针灸专业医师实施。
(1)中经络上肢取穴——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内关等。
下肢取穴——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阳陵泉、太冲等。
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内翻加丘墟、照海。
(2)中脏腑脱证取穴——关元、足三里,施大艾炷隔姜灸法,神阙隔盐灸。
闭证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等。
疗效评估:临床实践表明,脑梗死患者病情平稳者应尽早采用针灸治疗,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合理的穴位配伍。
大部分文献显示,针灸有助于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但也有少部分文献结论为针灸治疗疗效与西医对照组无差别。
本专科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将针灸治疗纳入了综合治疗方案中,与辨证论治中药治疗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期间仅对单一针灸治疗与西药治疗进行了小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难以准确评价。
4.护理(1)体位的选择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头部抬高15~30°最为合适,切忌无枕仰卧。
凡有意识障碍病人宜采用侧卧位,头稍前曲。
病初期可注意患者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神志清楚无吞咽障碍者,应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意识障碍早期,禁食1~2天,避免吸入性肺炎,或引起窒息;可通过静脉输液维持营养。
3日后,如病人神志仍不清楚,无呕吐及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
在拔除鼻饲管后应注意喂食方法,体位应取45°半卧位;以茶匙喂食糊状为妥;喂食中呛咳时应拍背。
(3)口腔护理急性脑血管病人宜采取侧卧位,可用镊子夹棉球蘸湿淡盐水为病人擦洗口腔及唇部,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温开水敷盖于口腔。
对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及饭后将假牙取下,用牙刷将假牙刷洗干净,放在清水杯中浸泡。
(4)呼吸道护理勤翻身多拍背。
能咳嗽者,鼓励病人咳嗽。
咳嗽困难而多痰者,应用超声雾化,属于痰热证可鼻饲竹沥水清化痰热。
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呕吐物及咽部分泌物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出,舌后坠者,可将下颌托起。
(5)皮肤护理每隔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
可应用气垫床。
定时检查骨突部位是否有发红、发紫、水泡等现象,尤其是尾骶部,髂骨,大粗隆及足跟、内外踝、肩胛骨等处。
卧床病人早晚要洗脸,定期擦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及时更换床单以免发生褥疮。
发现皮肤有发红现象,应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部位皮肤悬空,也可使用复元通络擦剂(草红花、川乌、当归、川芎)按摩受压骨突部,以活血通络,促进气血流通。
5.康复脑梗死患者,在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复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