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语文5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二〕掌握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三〕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生死观,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生死观的成因及现实意义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白板、QQ图片传输六、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约5分钟〕教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网络热词产生,我今天就说一个词看看大家了解不了解——“毁三观〞中的“三观〞是指哪三观?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人活世上,这三观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人大家对其进行过深刻地思考、探讨。
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X胡兰题词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都有对生死的看法教师:对,今天我们通过《兰亭集序》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一下王羲之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2.课堂检测:文言基础知识测试〔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任务一:《古文观止》一书辑录了古代优秀的散文,《兰亭集序》就位列其中,吴调侯评价这篇文章时说“通篇围绕死生二字……〞,我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表达生死二字了?〔教师提示古文观止说是“通篇〞,应考虑全文〕学生展示:1.第三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一二段说了“生〞的快乐——“信可乐也〞。
任务二:第三段说到生死问题的时候,作者说“岂不痛哉〞,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为何“痛〞?学生展示: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之悲。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
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2)、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2、结合课文,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叙事的借题发挥的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分析理解对山水佳胜和宴会胜况描述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于悲伤感慨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之情,培养正确的生死观是难点。
三、教学内容1、了解有关兰亭宴集的概况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感悟人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3、讨论法五、教学手段1、教科书2、录音机3、黑板六、教学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对王羲之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请数位同学回答一下。
学生A:学生8:学生C:教师回答: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但是可能大家平时不太关注书法的历史,下面由我为大家稍微介绍一下: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无疑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二转法作品《兰亭集序》一共324个字,但是在他的神笔之卜.,个个字都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书圣”。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圣”。
流传下来的是唐代的模本,其中的一个细节,二十个“之”字字不同,今天我们课上领略他的文章美。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并能够列举出相应的文言词句;(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
(3)能够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4)能够欣赏其他古代散文,归纳出它们与本文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体会并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以及书序的特点。
(2)感悟文章的韵味和节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对生死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写实事,不宜空谈玄诞之意。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为学生进一步品读文章语言、品味作者情感铺垫。
析文品情:重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乐-痛-悲情感变化中的生命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书法”引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介绍关于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
1、王羲之“醉写《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著名的兰亭集会上,名流隐士饮酒赋诗,王羲之酒意正浓,被众人推举作序,他晃晃悠悠地站起身,走到案前,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作序一篇。
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它是王羲之生平最好的手迹。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他有些不相信,一连重书几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华。
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自己不可能再超越它了。
2、“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手书《兰亭集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各有面目,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一绝。
4、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被极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设计从王羲之后人的手中骗出,随着他一同下葬。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主办单位:半塔中学语文组课型:公开课授课人:曾宪国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时间:2008年12月17日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
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得深沉感情。
3、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评法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背诵第一段(见投影)板书:记会写景状物叙(乐)畅叙幽情二、“乐”,也可以说作者是“乐之极”,我们说,“乐极生悲”,作者在立意上,独出机柕,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人生感慨,就显得顺理成章。
好,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二段,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又是如何逐层展开的?一)、全班齐读第2段二)、体会: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投影显示思考题)提示:师生互动,讨论后明确:作者乘上文的“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其实,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来,却也顺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难免产生一种曲终人散的凄凉之感。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当”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问题,当然也包括这次兰亭集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用它们的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作者紧接着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躁者……;作者没有把问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紧跟着就说,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为什么?作者从二两方面进行了解剖:首先来自生命本体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修改版]
第一篇: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教学目标:1、积累: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如多义词“信”“修”“期”“致”“临”等、虚词“毕”“咸”“所以”等、富有生命力短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背诵全文。
2、理解:理解文意和主旨,领悟作者于深沉的感慨中蕴蓄的对人生的眷恋、热爱之情。
3、评价:作者借宴游所生发的生死观、所感悟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情感脉络,理解文章主旨;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发、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CAI课件(内容主要有:作者像、作者介绍文字、《兰亭集序》摹本、古今名人评价语、兰亭古迹风光、有关背景资料、背景音乐等)、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2教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
1、再现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353年3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万木葱茏、江花似火、碧水如蓝的季节。
3日,一群文人雅士、名流俊才,齐聚浙江绍兴“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此日也,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也,环境清幽,风光独好,“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人也,把酒临风,吟诗啸歌,畅咏怀抱,放浪形骸,俯仰天地,游目骋怀,“其喜洋洋者也”,他们“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极视听之娱”。
游宴之后,大家将赋诗汇集成册,并公推书法家王羲之为之作序。
王羲之当仁不让,欣然命笔,借着酒兴,用行草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其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无愧“行书第一”之美誉;其文章,文笔简约流畅,情感深沉苍凉,意蕴丰厚深邃,手法独具一格,借宴游谈生死观,借题发挥论人生意义,实为“大家手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过程: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课文讲解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PART ONE
教学目标
PART TWO
知识与技能
掌握《兰亭集序》的文体特点和行文技巧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自主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拓展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与过程
PART THREE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业与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家长沟通: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合作。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指导思想】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黑龙江省《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要求》,从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提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重视语文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大语文的观念。
教学中应重视语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给予正确引导。
本文是模块2中的三单元的文本,属于古代散文教学模块。
考虑到模块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个性化特点。
既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又要注重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解决办法】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教学方法】诵读悟情点拨斧正探究解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教学: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兰亭序帖卷》.同学点评一下看看名家的点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宋代米市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萧衍评价:“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从中更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兰亭集序》不仅是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更是文采精美思索厚重的名篇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羲之对人生思考的丰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兰亭集序》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水掩映中的生命情怀【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比较,体会兰亭集会的清雅环境,领略千年盛会的自然境界。
2.理清文脉,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喟中蕴涵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由情及理,深刻探寻“痛”、“悲”中的生命情怀【教学重点难点】在了解兰亭集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材分析】这个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其共同特点是在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含有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而阅读鉴赏这类文章,不但要置身情境,感受古人徜徉山水的情趣,还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旨趣。
从《兰亭集序》文章本身来看,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其字面落实和文意理解的难度不小,虽然情感脉络清晰,可是情感变化的内在逻辑以及生死感慨背后所折射的时代特征等内容才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兰渚山间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要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大家的簇拥之下,他拿起毛笔,蘸上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
待到作品出炉,他把手中的毛笔往旁边一掷,瘫坐在一块石头上打起呼噜来。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不如昨日醉酒时写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这位醉里泼墨作文的人就是王羲之,而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今天我们穿越历史的云烟,一起走进千年前的兰亭盛会,来体悟那山水掩映中的生命情怀。
三、诵读感知1、配乐诵读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感受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2、理清情脉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迅速找到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吗?乐——痛——悲(板书)四、“文本比读”品乐景那我们先来看到宴会之乐,一想到春天三月的兰亭欢聚,老师脑海中就出现了很多宴酣之乐的画面,于是我把我想象中的画面变成了文字,请同学们说说老师改写的文本和原文的一二段对比有什么不同呢?(请重点抓住文中的景、情来分析)展示老师改写的文本:烟花三月,兰亭欢聚。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
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此正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
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精品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在品读了许多中外优秀的诗歌,灵魂受到涤荡之后,本单元我们要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
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
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
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
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
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
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5 兰亭集序从容说课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和利于背诵的角度,本文采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呢?生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生欣赏美景啊!师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
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
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
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师怎么样?师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生(齐声)书圣!师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
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
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多媒体课件显示】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
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生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悟.言一室之内(通“晤”)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
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
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师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
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师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
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
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师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生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生可是不全嘛。
师哪一组来试试呢?生我来试试。
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生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
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
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生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
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信任!师还有难点吗?生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师你认为呢?生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
“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
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