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课本注释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课本注释

第四部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2016版)课内文言文梳理孙权劝学【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下注解】〔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

阿,名词词头。

〔务〕事务。

〔更〕重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木兰诗【参考译文】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

(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七年级课文论语12则

七年级课文论语12则

七年级课文论语12则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附重点语句翻译①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②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注:选自《归田录》,题目是编者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看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只是微微点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活板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活板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活板及翻译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下面是关于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木兰诗 /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闻通: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通: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从房里传出来,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与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哪些呢,大家是否想了解一下?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10.《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4.《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初一(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

初一(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

初一(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_古诗大全初一(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共计7篇,分别如下:《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及词语解释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及词语解释

《孙权劝学》译文及重点词语解释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初:当初,当时。

谓:告诉。

对……说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今:现在。

涂,通“途”。

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管政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辞:推辞。

务:事务。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治经:研究经书。

经:指《易》《诗》《书》《春秋》《礼》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

但:只,仅。

当:助动词,应当。

涉猎:泛览,粗略的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往事,历史。

耳:通“尔”,语气词,罢了5.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孰若:与……相比呢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7.蒙/乃始就学。

译: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乃:于是,就。

就:本义是靠近,这里是从事,去做。

8.及/鲁肃过寻阳,译: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过:经过。

9.与蒙/论议,译:鲁肃和吕蒙一起商议,论:讨论议:议事10.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大:非常,十分今:现在。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11.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待,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即:就。

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七年级下册】竹里馆王维独坐幽里,弹琴复长。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云,决入归鸟。

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七下(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整理

七下(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整理

七下语文必背古诗文寒假作业要求:背熟所有古诗,读熟所有文言文注意:需要打印此文档,对照背诵!一、需要背诵的篇目:《木兰诗》《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二、需要读熟的篇目:《孙权劝学》《卖油翁》《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活板》【第一单元】《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第二单元】木兰诗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 ě),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初一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初一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初一文言文大全及翻译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1《伤仲永》(王安石)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木兰诗》(《乐府诗集》)译文:织机的声音连绵不断,花木兰正在窗户下织布。

听不到织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什么、回忆什么。

木兰既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

昨天晚上见到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

木兰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去东边买了匹好马,去西边买马鞍,去南变买笼头,去北边买马鞭。

早上辞别了父母,傍晚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

次日早上,离开黄河而去,傍晚到了黑山脚下,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上,敌人骑的战马的声音。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渡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打更的声音夹杂在北方的寒气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

许多将军战死了,壮士很多年才归来。

回来见皇上,皇上坐在明亮的大堂中。

册封了许多官职,赏赐了许多立功的将士。

可汉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愿意远足,回故乡。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

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翻译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5《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
翻译: 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
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 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 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 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 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 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 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接着,小孩子也 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摸着孩子喂 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 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 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 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唱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 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 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全场的 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

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理应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

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

”吕蒙从此开始读书。

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理应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口技》(林嗣环)译文: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

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

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持续地说话不停止。

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

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逐步(或稍微)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

两个孩子齐声啼哭。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注释及翻译孙权劝学一、1.孙权劝学选自《》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史,记载了从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陕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字,吴郡富春人,时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3.卿,4.当涂,5.辞,6.务,7.孤,8.治.经,经,指《》《》《》《》《》等书.9.博士,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1但.当涉猎..,.12.见往事...,..见,.往事,13.蒙乃.始就.学14.及.鲁肃过.寻阳15.才略:16非复:,17更:18刮目相待:刮目19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0孰若..孤:,,21,权谓.吕蒙:22肃遂.拜蒙母:23,士别三日:二、写出自本课的成语:三、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卿言多务,孰若孤?木兰诗一、文学常识及字词1.《木兰诗》选自代编的《》(《四部丛刊》本)卷二五。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

2.注音机杼.〔〕鞍鞯..〔〕辔.〔〕头鸣溅溅..〔〕金柝.〔〕阿姊.〔〕霍霍..〔〕可汗..〔〕军帖.〔〕贴.〔〕黄花字帖.〔〕胡骑.()3.当户4. 惟:5. 何:6. 军帖:7.大点兵7. 爷:8.愿为市.鞍马:市鞍马9. 辞:10. 溅溅:11. 朝、旦:12. 但.闻:13. 胡骑:14. 天子:15. 万里赴戎机..:戎机:16. 关山度.若飞:度,17. 朔.气传金柝:朔,18. 寒光照铁衣:19.明堂:20. 策.勋十二..转(zhuǎn):策勋:十二转:21. 赏赐百千强...:百千:强:22.问所欲:23.不用:24. 愿.驰千里足:25. 郭:26. 扶:27.将:28.姊:29. 理:30.红妆31.著:32.帖.花黄:33.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3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翻译下列句子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陋室铭一.作者,字,朝代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全部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全部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文言文全部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篇①《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②《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归田录》。

)③《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节选自《刘禹锡集》。

)④《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集》。

)⑤《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七年级(下)文言文一、《赵普》原文:普少习⑴吏事,寡学术,及⑵为⑶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⑷,阖⑸户启箧⑹取书,读之竟日⑺。

及次日临⑻政,处决如流。

既⑼薨,家人发⑽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⑾多忌克⑿,而⒀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⒁循默⒂,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⒃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⒄奏牍掷地,普颜色⒅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⒆悟,卒⒇用其人。

注释:(1)习:熟悉(2)及:等到(3)为:任,做(4)第:府第,大的住宅(5)阖:关上(6)箧:书箱(7)竟日:整天(8)临:面对(9)既:已经(10)发:打开(11)虽:虽然(12)忌克:对人忌妒刻薄(13)而:但是(14)龌龊(wòchuò):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15)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16)明日:第二天(17)碎裂:把……撕碎(18)颜色:脸色(19)乃:才(20)卒:终于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书箱里面,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旧奏章修补连接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

【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本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一、伤仲永王安石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

庆历进士。

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

仁宗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

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隶,属于。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生长。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

啼:放声痛心地哭。

○生五年,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

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题写。

○不并自为其名。

识而求书具,奇;不学而能作诗,更奇。

但作者竭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要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聚、团结。

意:主旨。

一乡:全乡。

一,全。

读书人观赏。

:读书人。

○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值得。

○“立就”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写其才思敏捷,“文理可观”写其文才全面。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邑人:同县的人。

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奇:以……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为奇。

稍稍:渐渐。

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作父亲去做客,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以“宾客其父”示奇,妙绝。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或:有的(人或物)。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其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

○样有利可图,“利其然”之心态必导致“不使学”,“世隶耕”之不足可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日:天天。

扳(pān):同“攀”,牵,引。

环谒(yè):四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处拜访。

○“不使学”乃全文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学习。

“泯然众人”埋下了伏笔。

(本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

注意两点:一是仲永幼年才能非凡,一是其父贪利而“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余:人称代词,我。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1033)。

先人:常指祖父辈以上的祖先,这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身在异乡却“闻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之也久”,仲永之声名远扬,实为其才华神异古今难得。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称(chèn):相当。

闻:名声。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自:从。

○从“生五年”啼求书年,(我)从扬州回来,具至今不过七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可见其才能衰竭之速。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焉:他,此指方仲永。

泯(mǐn)然:消失。

指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矣,语气的)才能已经消失净尽,成为普通的人了。

”词。

○再七年即“泯然众人矣”,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

(本段写不过十四年,方仲永便才能衰竭,成为普通人。

与其年幼时天资过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结局自会令人沉思。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悟:通达聪慧。

受之天: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

“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强调受之于天,意在强调才能不一般。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天赋的才能自然超过一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最终。

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

天、人对举,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教育。

不至:没有达到。

教育。

○不俗之人也沦为凡人,巨大反差令人吃惊于“不使学”之害。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再次强调天他接受了天赋的才华,是那样的聪明,(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也要才不学习也要成为凡人。

成为普通的人;为下文的推论做了铺垫。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停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才华的人,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较之方仲永,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没有天赋才能的普通人,若不接受后天的教育,结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局必然更为可悲,最终恐怕连普通人更不如。

怕都不能够吧?(本段就方仲永的事例发表议论,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

作为随笔,它叙事的成分常占较大比重,不过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的支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不太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无疑,王安石正是朝着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你看,全文的叙事不过200多字,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

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之简省,以致于难以再删一个字。

但尽管这样可作者还是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一方面采取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鲜明的对比,互为反衬地强调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特别令人警醒、惋惜。

另一方面,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来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便依次写出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段作者先是以“闻”详尽铺陈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而后作者又于第二段用“见”与“问”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方仲永的才能迅速衰退以致最终泯灭。

不但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而且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从而使一篇短短的文章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感受。

由于有了前文叙事的极好铺垫,后文的议论,特显得集中强烈而言简意赅。

“受之天”与“受之人”之差异的步步推进阐释,令人深悟“受之人”之重要。

寥寥的几十个字画龙点睛般使前面所叙的事例立即得以升华,赋予了典型的意义。

仲永之伤,作者之伤,顿弥全篇。

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现代人真难以企及。

二、木兰诗背景简介“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

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乐府民歌,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唧唧,织布机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木兰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木兰姑娘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呀。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现在起替父亲去应征。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在集市上买来骏马,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买来马嚼子和缰绳,买来长长的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程,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点兵:征兵。

军书:征兵名册。

十二:“卷卷有爷名”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后才得胜而归。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