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病理改变
1脊髓损伤概述
脊髓损伤
-、根底解剖结构
〔一〕脊椎节段
1、颈椎7块,以C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颈椎第5节段为
C5;
2、胸椎12块,以T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胸椎第3节段,为T3;
3、腰椎5块,以L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腰椎第2节段,为L2;
4、既椎5块,合并为一块既骨,以S为开头字母,后使用数字标明节段,如既椎第
4节段,为S4;
5、尾椎4块,合并为一块尾骨
〔二〕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1、神经系统分类
神经系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和
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整合与协调神经信号的输入与传出;承载高级精神功能,例如思考、学习等。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神经纤维与细胞体,或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纤维或细胞体,如12对颅神经,31对脊柱神经根及相应的外周神经。
2、脊髓
脊髓共包括31对脊神经,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既神经,1对尾
神经。脊髓终止丁第2腰椎上缘,以下为马尾神经。
脊髓包含灰质与白质。脊髓的横断面解剖显示,灰质位丁脊髓横断面的中部,呈H形区域,夕卜周包围着白质。灰质内主要为神经细胞,H形的四周支柱成为角〔horn〕。灰质包含有左、右两侧前角和后角。
灰质外周包围着白质,白质内包括神经纤维、神经胶质和血管。神经纤维组成了脊髓传导通路,包括上行通路、下行通路和节间通路〔具体功能详见图2与表1〕。
脊髓损伤诊断和治疗
脊髓解特点
脊髓白质特征
脊髓白质三个索 下行运动上感觉 薄楔在后深感觉 外侧前索是混合 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
脊髓解特点
▪ 脊髓血供较丰富,供血方式与脊神经分布一样都 是呈节段性,互相吻合支少,侧支循环供血能力 差,容易发生缺血。 脊髓的动脉供应来源主要 有:①椎动脉的脊髓前、后动脉;②颈深动脉、 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髂动脉的脊髓支,这些脊髓 支伴相应的脊神经进入椎间孔,称为根动脉。根 动脉又分为前、后根动脉,沿脊神经前后根进入 脊髓。 脊髓外动脉主要指主动脉和根动脉之间 的血管,椎动脉为上部颈脊髓血供之主要血管。 椎动脉循椎间孔绕寰椎侧块后方经枕大孔人颅, 沿延髓腹侧上升并向中线接近,至桥脑尾侧缘合 为一基底动脉。
▪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原发性脊髓损伤
▪ 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 ▪ 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
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 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 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 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 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 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在S2~4 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脊髓解特点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大体病理无明显
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
现象。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
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
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
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
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如腰、骶段脊
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
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
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
神经病学改变:
① 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 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
耳大神经。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
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
脊髓损伤.
精品文档
34
甘烷类 ( EICOSANOIDS )
TXA2 和 PGI2是一对重要前列腺素产物,具有 非常强烈相互对立的血管活性
生理情况下,TXA2 和 PGI2的产生和分解保持 相对平衡,以维持机体循环功能正常
TXA2/PGI2失衡后,一方面病理性FR增加,加 重LPO;另一方面加重血管内皮损害,血管渗 透性增加,发生微循环障碍
精品文档
28
内源性阿片肽
类阿片受体主要有、 及 三种,纳络 酮对受体最具选择性,但大剂量对三种 受体的配体均有活性
强腓肽(dynorphin)即 类阿片受体的配 体,在SCI最易被累及,SCI后,强腓肽 的免疫反应有选择性地增加,与损伤严 重程度相关
精品文档
29
内源性阿片肽
纳络酮可逆转颈段脊髓横切后引起 的低血压,可改善SCBF
精品文档
33
甘烷类 ( EICOSANOIDS )
TXA2 刺激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收缩,细胞 内 Ca2+ 增加,cAMP 降低
PGI2 作用相反,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使血 管扩张,细胞内 Ca2+ 外流,cAMP增加
猫 L2髓节从腹侧打击后 6h,TXB2 5倍, 6–Keto–PGF1 TXB2/6–Keto–PGF1 近三倍
精品文档
32
甘烷类 ( EICOSANOIDS )
(完整word版)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
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
1.脊髓震荡:脊髓受损伤之后短暂的传导及反射功能遭到抑制,是可逆性的生理性紊乱。无肉眼及显微镜下可见的病理改变。
2.脊髓挫裂伤:其损伤程度可有所不同。轻者有挫伤改变,但软膜保存完好,叫脊髓挫伤;重者脊髓软膜和脊髓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出血及坏死,称脊髓裂伤,甚至有脊髓断裂。
3.椎管内出血:椎管内有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及脊髓内。血块可迫脊髓引起坏死。
4.脊髓缺血:当颈椎过伸或脱位时可使椎动脉牵拉,引起脊髓供血障碍、缺血缺氧、坏死。血管本身受损、压迫也可产生同样现象。
5.脊髓中央灰质出血性坏死:是一种特殊而又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可在伤后立即发生,并成为不断发展的脊髓自体溶解过程。在伤后数小时和数天,受力点附近的脊髓中央管周围和前角区域出现许多点状出血,并逐渐向上下节段及断面周围扩展,有时可遍及整个脊髓,但脊髓表面的白质区较少出现这种出血。
脊髓坏死、水肿,各种神经组织成分被破坏。整个病理过程在2~3天达到高峰,2周后逐渐出现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征象。脊髓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脊髓受损后,有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积储及释放,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等,使脊髓局部平滑肌受体处的浓度达到中毒的程度,有微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及栓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诊断]
一、病程
(一)髓休克期
脊髓遭受创伤与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得暂时性抑制,表现出运动、感觉、反射与自主神经系统得一系列变化,称为脊髓休克期、脊髓休克期得长短不同,在脊髓震荡及不完全脊髓损伤,可无脊髓休克期或甚为短暂,至临床检查时已无休克表现,脊髓损伤平面愈高(如上颈髓),损伤愈严重(如脊髓完全损伤或断裂),其休克期愈长,可达8周,临床上脊髓休克期长短可有不同,一般以出现肛门反射认定脊髓休克期结束。
(二)髓休克期后
二、症状与体征
(一) 完全性脊髓损伤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得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消失、参照脊神经皮节分布可判断脊髓损伤平面(表1—1)、
表1-1脊髓感觉水平皮肤标志
2、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就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及病理反射、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见表1-2。
表1—2 脊髓运动水平肌肉标志
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毫升,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得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腹部用手挤压)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可出现便秘与失禁。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依脊髓损伤节段水平与范围不同有很大得差别,损伤平面以下常有感觉减退,疼痛与感觉过敏等表现。重者可仅有某些运动,而这些运动不能使肢体出现有效功能,轻者可以步行或完成某些日常工作,运动功能在损伤早期即可开始恢复,其恢复出现越早,预后越好。临床上有以下几型: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概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变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为“四瘫”。
按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⑴脊髓震荡: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迟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短暂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⑵脊髓挫伤与出血:为脊髓的实质性损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达纤维束的中段。脊髓损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者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⑶脊髓断裂: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⑷脊髓受压: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进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也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完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⑸马尾神经损伤:第二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着少见。
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驰援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脊髓损伤病理分型
脊髓损伤病理分型
1.完全性脊髓损伤:指脊髓损伤后,患者出现完全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包括四肢瘫痪、尿失禁和肛门括约肌失调等症状。
2.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指脊髓损伤后,患者出现部分运动和感觉障碍,包括四肢肌力减退、感觉减退和部分尿失禁等症状。
3. 部分脊髓损伤:指脊髓仅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仅影响某一节段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如颈段、胸段或腰段。
4. 坐骨神经损伤:指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导致臀部和下肢的肌肉无力、感觉异常和尿失禁等症状。
病理分型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确定,对于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 1 -
脊髓损伤病理改变知识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
一、实验脊髓损伤的病理
锐器伤切割脊髓,可部分离断或完全离断。在脊椎骨折脱位,脊髓挫裂伤除严重脱位致脊髓横断病理表现为断端坏死外,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从重到轻可分三级。
(一)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脊髓灰质中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 6h灰质中出血增多,遍布全灰质,白质水肿。12h 后白质出现出血灶,灰质中神经细胞退变坏死,白质中神经轴突开始退变。24h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突退变,48h中心软化,白质退变。总之,在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是进行性加重,从中心出血至全脊髓出血水肿,从中心坏死到全脊髓坏死,长度为2〜3cm;晚期则为胶质组织代替。这一病理过程说明,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只有在早期数小时内进行有效治疗,才有可能挽回部分脊髓功能(图5-5-1)。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灰质中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此病变呈非进行性,而是可逆性的。至6〜10h,出血灶扩大不多,神经组织水肿,24〜48h后逐渐消退。由于不
完全脊髓损伤的程度有轻重差别,重者可出现坏死软化灶、胶质代替,保留部分神经纤维;轻者仅中心小坏死灶,保留大部分神经纤维,
因此不完全脊髓损伤可获得部分或大部分恢复
(图 5-5-2)。
(三)脊髓轻微损伤或脊髓震荡
仅脊髓灰质有少数小出血灶,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水肿,基本不发生神经细胞
坏死或轴突退变, 2〜3d后渐恢复,组织学上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可完全
恢复。
以上为脊髓挫裂伤的病理改变。同时脊髓继发损伤也在进行,并加重脊髓损伤,在脊髄损伤的机制中,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即是原发损伤之后果,又见于继发损伤中,出血不但由脊髓受挫裂伤直接所致,还因小血管受伤后,血管壁
脊柱、脊髓损伤(脊髓损伤,脊柱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脊髓损伤,脊柱损伤)
【病因】
本病的病因可以有以下的分类方法:
一、脊柱骨折分类。
1、根据受伤时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型、伸直型、屈曲旋转型和垂直压缩型。
2、根据骨折后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3、Armstrong-Denis分类:是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分类。共分为:压缩骨折、爆裂骨折、后柱断裂、骨折脱位、旋转损伤、压缩骨折合并后柱断裂、爆裂骨折合并后柱断裂。
4、按部位分类: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骨折或脱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为椎体、椎弓、椎板、横突、棘突骨折等。
5、外伤性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多发生于儿童和中老年患者,特点是影像学检查无骨折脱位。
二、脊髓损伤病理及类型。
1、脊髓休克脊髓损伤早期多伴有脊髓休克。表现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单纯脊髓休克可在数周内自行恢复。球海绵体反射的出现或深腱反射的出现是脊髓休克终止的标志。
2、脊髓挫裂伤可以是轻度出血和水肿,也可以是脊髓完全挫灭或断裂。后期可出现囊性变或萎缩。
3、脊髓受压由于突入椎管的移位椎体、碎骨块、椎间盘等组织
直接压迫脊髓,导致出血、水肿、缺血变性等改变。
上述病理所致的脊髓损伤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程度可以是完全性
瘫痪,也可以是不完全瘫痪。
【症状】
一、脊柱骨折
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
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
颈脊髓损伤
病
一、外伤性[八四%] 一、交通事故[四五.四%]: 撞车、翻车、 急刹车[挥鞭样损伤] 二、高空坠落[一六.八%]: 建筑、自杀、意外 三、运动损伤[一六.三%]: 体操、跳水 四、暴力:刀、枪、棍棒 五、诱因:颈椎间盘的变性 改变,至椎管狭窄
因
二、非外伤性[一六%] 一、脊柱病理性骨折 二、脊髓炎症 三、脊髓血管栓塞
二. 牵引护理
一.牵引前宣教:向患者说明牵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操作方法,取得其
配合.
二.保持有效牵引 三.预防感染:牵引针眼以七五%酒精消毒,二次/天 四.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对尾骶部枕后皮肤进行按摩,翻身时注意头部,
三、呼吸功能的锻炼:
一、指导其有效咳嗽 二、锻炼腹式呼吸 三、增加肺活量:如用力吸气后缓慢吐出
c.俯卧位卧床训练,后路手术必须训练,颈部脊髓 病人以防呼吸道梗阻,术中呼吸骤停,开始每次一0-三0 min,逐渐加至二-四小时,每日二-三次.
d. 备血、备皮 [上至下颌缘,下至双乳头水平线,左 右过腋中线.取骨植骨者备会阴及双髂部,上至肋缘, 下至膝关节,前后过正中线].
e. 术前禁食六小时、禁饮四小时.
c.观查患者的吞咽情况与进食情况 :颈前路手术二四-四八小时后,咽部 水肿反应逐渐消退,疼痛减轻,患者吞 咽与进食情况逐渐改善.如疼痛加重, 则有植骨块滑脱的可能,应及时的检 查和采取措施.
脊髓损伤
并发症
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
由于括约肌功能的丧失,患者因尿储留需长期留置导 尿管,容易发生泌尿道的感染与结石。防治办法:1. 伤后2-3周开始导尿管定期开放,锻炼膀胱功能2.学会 无菌操作,自行导尿排尿3.如需长期留置尿管可行耻 骨上膀胱造瘘。
并发症
高热与低温 颈脊髓横断时,全身交
感神经几乎已完全麻痹,皮下血管网舒 张而不能收缩,汗腺停止活动而闭汗, 因而无法调节散热,体温随环境温度高 低而起伏,药物降温无效,以物理降温 为主。
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征椎体束征。
胸段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 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 损伤的四肢瘫由于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损毁,上肢 表现为迟缓性瘫痪,下肢仍为痉挛性瘫痪。
脊髓圆锥损伤
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 因此第12胸椎和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
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
多见于青壮年 常导致肢体运动障碍 多伴发于脊柱损伤 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 处理上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 对患者会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 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流行病学
各国均缺乏精确的统计数字 一般估计为20~60/100万人/年 占全身损伤的0.2%-0.5% 年龄高峰为15~40岁 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4~3.0/1 病死率约为4.4~16.7%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
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肢体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四肢瘫痪,简称“四肢瘫”。
1、脊髓损伤
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脊髓半切综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置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脊髓损伤的护理_查房
减 少感染机会。 • 效果评价:继续观察
九、康复护理
• 对截瘫患者的护理是否合适,往往影响到 整个康复计划的效果。护理工作的完成, 有赖于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长期不懈的努 力。必须教会病人和家属一些简单易行的 护理方法。
•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辅助康复师 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督促及 家属或护理人员给予相应的指导,如维持 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痉挛,指导合理的 姿势体位;肌力训练,可用中频电刺激改 善患者四肢肌力;平衡训练及日常生活功 能训练等。
脊髓损伤的护理查房
骨科
概述
•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 和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胸骨平面以下 运动,感觉,自主功能的改变,同时合并 膀胱,直肠等功能障碍。
• 颈脊髓损伤造成的四肢截瘫为四肢瘫 • 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和下肢瘫痪而
未累及上肢时称截瘫
解剖
• 一、 脊髓的外部形态
•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 外包被膜,它与脊柱的弯曲一致。脊髓的 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 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 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 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 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 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1、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
脊柱脊髓损伤PPT课件
2019/11/30
38
(3)脊髓损伤平面的临床判定
脊髓损伤平面一般与骨折平面相一致, 但其顺序数却因成人脊髓末端止于第1 腰椎下端的解剖特点而与脊髓损伤平面 顺序数不同。脊髓损伤时其椎节平面应 该是:颈椎+1,上胸椎+2,下胸椎+ 3,圆锥位于胸12与腰1之间处。此外, 临床上尚可根据受累肌肉的部位来推断 脊髓神经根的受损平面,见表1。
2019/11/30
26
临床表现 1.脊柱骨折
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 头 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 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 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由于腹膜后血肿 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 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 相鉴别。
2019/11/30
39
2019/11/30
40
(4)其他症状
根据骨折脱位的部位、损伤程度、 脊髓受累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不同, 脊髓损伤患者尚可出现某些其他症 状与体征,其中包括:
2019/11/30
41
①肌肉痉挛
指受损椎节椎旁肌肉的防御性挛缩。 实质上,它对骨折的椎节起固定与 制动作用。
2019/11/30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前方的纤 维环。
中柱:椎体后1/2,后方的纤维环和后纵 韧带。
后柱:由后方的骨和韧带复合体组成(椎板、 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关节囊、黄韧 带);前柱、中柱、后柱分别承受40%、 30%、30%的力,因此累及双柱被认为是 不稳定的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
一、实验脊髓损伤的病理
锐器伤切割脊髓,可部分离断或完全离断。在脊椎骨折脱位,脊髓挫裂伤除严重脱位致脊髓横断病理表现为断端坏死外,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从重到轻可分三级。
(一)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脊髓灰质中多灶性出血,白质尚正常。 6h灰质中出血增多,遍布全灰质,白质水肿。12h 后白质出现出血灶,灰质中神经细胞退变坏死,白质中神经轴突开始退变。24h灰质中心出现坏死,白质中多处轴突退变,48h中心软化,白质退变。总之,在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内的病变是进行性加重,从中心出血至全脊髓出血水肿,从中心坏死到全脊髓坏死,长度为2〜3cm;晚期则为胶质组织代替。这一病理过程说明,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只有在早期数小时内进行有效治疗,才有可能挽回部分脊髓功能(图5-5-1)。
(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伤后3h灰质中出血较少,白质无改变,此病变呈非进行性,而是可逆性的。至6〜10h,出血灶扩大不多,神经组织水肿,24〜48h后逐渐消退。由于不
完全脊髓损伤的程度有轻重差别,重者可出现坏死软化灶、胶质代替,保留部分神经纤维;轻者仅中心小坏死灶,保留大部分神经纤维,
因此不完全脊髓损伤可获得部分或大部分恢复
(图 5-5-2)。
(三)脊髓轻微损伤或脊髓震荡
仅脊髓灰质有少数小出血灶,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水肿,基本不发生神经细胞
坏死或轴突退变, 2〜3d后渐恢复,组织学上基本恢复正常,神经功能可完全
恢复。
以上为脊髓挫裂伤的病理改变。同时脊髓继发损伤也在进行,并加重脊髓损伤,在脊髄损伤的机制中,出血、水肿、微循环障碍即是原发损伤之后果,又见于继发损伤中,出血不但由脊髓受挫裂伤直接所致,还因小血管受伤后,血管壁
损伤而血液渗出(图5-5-3),水肿即见于神经细胞在细胞浆中的水肿,破坏
了胞质组织,终使胞核退变坏死,在轴突中的水肿,发生在轴突与髓鞘之间,
水肿将轴突压迫终至退变消失(图5-5-4),微循环障碍发生在毛细血管中,表现为血管为红细胞或血小板所堵塞,致其供养组织缺血(图5-5-5),这些在组织学上可见的改变,即可使脊髓损伤进行性加重。
在脊髓火器伤,除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早期白质也可有出血外,其病理进程与脊髓挫裂伤是基本相同的,即完全性脊髓损伤是进行性加重,而不完全脊髓损伤及轻微脊髓损伤都是可逆的,因此治疗可以采用与脊髓挫裂伤相同的方法。脊髓压迫伤及脊髓缺血损伤的病理改变,都是脊髓灰质出血至白质出血,轻者为可逆性,重者为不可逆性,但很少出现坏死软化灶,基本不形成囊腔,而是胶质化。从大体病理看脊髓挫裂伤及火器伤的晚期,脊髓坏死、软化、囊腔、胶
质代替,质地较软较粗;而压迫缺血损伤则胶质化,变细变硬,这在晚期MRI
表现是不同的。
从病理改变看脊髓损伤的治疗,虽然损伤的瞬间致脊髓损伤程度是决定性的,但骨折脱位对脊髓的压迫缺血及继续损伤应当越早解除越好。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即脊髓本身进行性加重病理改变的治疗,也是越早越好,只有在伤后数小时内,才有挽救白质的可能。
二、人体脊髓损伤的病理
人体脊髓损伤,很难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但随着数量的积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还是积累了不少资料。
(一)损伤局部病理改变
Wonziewiez 等(1983)报道康司坦星 Metro-politan康复中心120例四
肢瘫或截瘫的尸解结果早期系伤后3h〜12d死亡病例,晚期生存数年,病理
改变分为:①完全失去脊髓组织;②脊髓坏死有囊腔形成;③部分失去脊髓组织,还有白质保存。有硬膜外血肿者,并未构成硬外脊髓压迫。
Kinoshita(1994—1996)共报道 23 例。其中颈脊髓20例,胸腰脊髓3例,病理改变:①早期 12h 1例,C4全瘫,T7 1例脊髓断,伤后9〜lid 4例全瘫,脊髓挫伤出血坏死,其上下灰质出血,水肿;②伤后15d 1例脊髓前动脉损坏,3cm长坏死软化,伤后20〜30d 4例,1例脊髓挫裂伤出血坏死,3例颈脊髓坏死肿胀、软化萎缩,无脊髓实质; ③伤后1〜3个月5例,1例颈髓不全瘫脊髓出血坏死3cm,内空腔0. 5cm,水肿5cm,余脊髓软化坏死,无脊髓实质;④伤后4〜6个月3例,7〜12 个月2例,18〜55个月2例,脊髓均软化无实质。
Kakulas(1999)报道西澳神经病理研究所自 1950-1999年尸解资料共1 815例脊髓,其中创伤566例,内有354例在达院前死亡,125例生存少于6个月,87例生存6个月以上。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但未构成压迫脊髓,组织学改变如下。
1、急性期伤后立即改变为组织破裂、出血,数分钟水肿即开始,1〜2h肿胀
明显。出血主要在灰质中,健存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致伤段血灌流减少、缺血、代谢产物蓄积。白细胞从血管移行出变为吞噬细胞,轴突退变,脱髓鞘
和一系列持续的或继发的生化改变。24h胶质细胞增多,5〜7d 胶质纤维产生,神经纤维损伤中断后,近端传人纤维,远端传出纤维发生退变。
2、自然过程可分为三期:①早期,即上述急性期改变;②中期,特点是反应性改变与碎块移除,中心坏死区碎块被吞噬细胞移除,常遗留多囊性空腔,胶质细胞与胶质纤维增生,其可穿过囊腔,亦有些病例完全由胶质化所代替;③终期,胶质细胞与纤维持续进行,大约半年达到终期,多囊腔常被胶质细胞衬里,上下行通道的Wallerian变性在继续进行,神经根再生已开始。
3、非完全脊髄损伤(dis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系Dimitrijevic(1983)首先提出,系在符髓组织中有健康白质纤维,电生理测
定可具有传导功能,但临床表现为全瘫,此种情况在全瘫病例中存在不少。用
discomplete以示与complete和 incomplete 的区别。
(二)损伤节段远侧改变
Perth神经病理研究所的Kaelan等观察截瘫
病人损伤节段远侧的脊髓,其前角细胞数量正常,在运动神经元疾患,其前角
神经细胞大量减少,在 18例完全截瘫中,有7例脊髓见到有轴突纤维在损伤节段中幸存,在3例不全截瘫,有正常肢体运动2/5〜3/5功能的一侧脊髓中通过伤区的中枢纤维分别为5 768〜21 978条,占其皮质脊髓束纤维总数的14. 8%〜36. 96%。另3例肢体无自主活动,其下行轴突数目分别为1 214(3.5%)、 3 426(2. 33%)和2 989(3. 5%),由此可见恢复自主运动功能达到正常肢体2/5〜3/5时,所需的中枢轴突纤维数目,至少需达皮质脊髓束纤维总数的10%以上。
据Kakulas报道,一般全瘫病人残留白质有89mm之多。6例颈椎损伤不全截瘫,在T4平面计算其皮质脊髓束下行轴突数量,1例为3 175 条,其右足可跖屈,正常皮质脊髓束的神经轴突数量约为41 472条。在感觉不全丧失的截瘫脊髓后柱中,最低纤维数为117 359条,而正常为452 480 条。
(三)脊髓缺血性损伤
胥少汀等报道创伤性上升性脊髓缺血损伤,原始损伤在下胸段或胸腰段,损伤了供养脊髓的血供有两种类型。
1、下胸段损伤主要在T10平面,脊髓前动静脉和脊髓后血管发生血栓,此血栓沿脊髓血管向上向下蔓延,向下至腰骶脊髓,向上可至Q平面,致可见中央血管堵塞及出血,白质中轴突退变成空病人呼吸衰竭而死,脊髓因缺血而坏死软化,髓内泡,灰质中神经细胞消失(图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