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上)
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上)本报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引言和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下半部分是2016年宏观政策评价以及2017年经济形势展望和宏观政策建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教授。
本报告下半部分请关注: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下)。
一、引言宏观经济政策(本报告简称为宏观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调控,这个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宏观调节”的概念,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宏观调控”的概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中国,宏观政策的内容比较宽泛,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还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内容,最近又加入了宏观审慎政策等多种新政策。
这些政策可以统称为广义的宏观政策。
虽然广义宏观政策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但是符合宏观政策本质(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策,它们一般被称为狭义的宏观政策。
宏观政策的广泛运用源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经济体受到总需求或总供给等外部冲击时,由于价格与工资粘性及公众“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资源配置不会在受到冲击后迅速回到均衡状态,从而导致经济呈现出扩张或紧缩的短期波动现象。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政策缓冲外部冲击,从而实现对短期波动的逆周期调节,而这要求调控工具具有灵活有效、时滞较短等特点。
理论与各国政策实践均表明,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为核心的狭义宏观政策最适合用来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也越来越聚焦于狭义的宏观政策,尤其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政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十三五”规划也要求,宏观政策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不可预见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青海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相结合,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优结构的措施,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氛围。
一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的历程极不平凡,受国内外大市场环境的影响,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换挡调速的压力凸显,稳增长面临多年少有的困难。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基本呈现“趋稳、优化、提质”的运行特点。
(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运行缓中趋稳自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特征更加凸显。
2017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1.75亿元,增速7.0%,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0.1个百分点,经济仍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分产业看,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8.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高于全国同期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0.80亿元,增长6.0%,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12.27亿元,增长8.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
从纵向比较看,青海省经济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7.0%~8.0%的水平,增速走势与全国增速的趋势越来越接近。
从横向比较看,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民间投资能力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在西北五省(区)中,前三季度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仅高于甘肃省,排名处于中下位置,与上年同期青海省在西北五省区中增速排位第二的情况相比有所下降(图1)。
从结构上看,青海省一、二、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86∶51.96∶41.18变为6.68∶51.04∶42.28,第一、二产业占比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增加1.1个百分点,表明经济结构正逐渐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图2)。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 引言1.1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找准发展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
其中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背景分析、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分析、外部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以及金融领域风险防范措施分析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形势背景分析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
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3万亿元,增速为6.6%,稳定在6%-7%之间。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为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背景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是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是金融领域风险仍然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面临负债较高、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需要加强风险防范。
三是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形势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激发内需潜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还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高市场监管能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2.2 经济增长趋势分析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困境重重及2018年必须有效应对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困境重重及2018年必须有效应对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摘要: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GDP突破82万亿,实际增速较上年有所回升,但是仔细进行数据分析,实际社会总需求增速再创历史新低,为2009年经济最差近一年,情况并不乐观,需要新的改革措施,尽快设立周口、阜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解决当前困境有效措施,确保改革措施符合国情;有序退出竞争性国有企业,从而有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高效健康发展;有序推出其他各项改革,推进经济和社健康运行,改善经济增长,有效改善民生。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年度GDP突破82万亿,实际增速较上年有所回升,但是仔细进行数据分析,情况并不乐观,需要引起关注。
实际社会总需求增速再创2009年以来历史新低;四季度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空前下滑,同价格大幅上涨形成明显反差;年度对外商品贸易总额有所回升,但是距历史高位仍有较大差距;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下滑,对外经济活动年度利润率不断走低;农民收入92%以上依靠外出务工,占比继续提高,在家经营农民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增长;外部环境,资产外流依然严重,人民币跟随美元持续贬值,当前美元大幅贬值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新不确定性。
这些信息显示经济整体状况并不理想,第一产业和农村各项产业经营效益大幅下滑,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威胁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加强数据追踪研究确保国家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国家经济决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年度GDP增速数据回升,后期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万亿,不变价格增速为6.9%,较上年有所回升。
名义增速较上年初步数据增长11.15%,为最近4年最高水平,但是GDP名义增速远远高于社会总需求增速,导致数据之间矛盾。
从发展趋势来看,四季度名义同比增幅11.03%;为上年4季度以来最低增幅,显示后期增长依然严峻。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
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_经济增长_拐点_与新积极财政一、概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探讨经济增长的拐点,并提出新积极财政政策的策略与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加速进行。
尽管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劲,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新动能。
经济增长的拐点已悄然来临,传统经济模式的动能逐渐减弱,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实施新积极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包括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投资引导、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税降费等方面的工作将成为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
报告还将探讨如何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最佳效果。
1.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概述。
全球经济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多变的变化。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稳定的发展态势。
主要经济体增长呈现差异化,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增速较高,但也面临着内外部压力的挑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全球经济也正在经历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动能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形势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对于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及财政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经济增长拐点与新积极财政的关系,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
稳中向好态势更趋明显——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解析文/本刊记者 钟 时2017年上半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政策落实,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
中国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表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明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6.9%的经济增速超出了许多市场机构的预期。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中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中国继续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下半年,经济运行当中的积极变化仍会继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将会得到持续巩固和扩大。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98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98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增长7.7%。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此外,工业增速创下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继续跑赢GDP,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都在回升。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收入增加、结构优化的格局,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态势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显示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经济增速稳定在6%至6.5%左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投资增速持续回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二、就业形势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就业市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壮大,就业岗位不断增加。
同时,政府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就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并进一步促进了稳定的就业形势。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供给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四、金融风险经济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金融风险成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风险,如债务风险、资产泡沫等,对宏观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强风险预警和监测,及时应对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
五、外部环境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较大影响。
虽然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但我国依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
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缓解外部环境不利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长稳定在6%至6.5%左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然而,金融风险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和监管,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挑战。
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金融经济-毕业论文
目录摘要 (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意义 (2)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2)1.1.1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 (2)1.1.2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容 (3)1.2 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意义 (4)2.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战略现状分析 (5)2.1我国财政政策与发展概括 (5)2.1.1“十三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政策 (5)2.1.2我国财政政策发展概况 (6)2.2 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问题 (8)3.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 (9)3.1着眼“积极有效”、减税增支并重 (9)3.2营改增继续落实减税效应将扩大 (10)3.3财税体制改革深化、个税改革有望突破 (10)4.我国财政政策发展的成就与重点目标 (12)结束语 (15)参考文献 (16)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摘要在防风险和汇率贬值压力并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所倚重的工具正在由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部《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要“更加积极有效”。
从预算增速和赤字率等指标来看,一般公共预算内财政政策在“量”上基本符合预期;亮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预算外准财政的加码;二是财税政策更加追求质量。
减收增支是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控的应有之意。
与2017年执行数相比,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352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0906亿元,同比增加8.7%。
2016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于财政收入增速,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不过,这一缺口正在相对收窄。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为23900亿元,比2017年高出2000亿元。
预算草案中报告的预算赤字率为3.1%,与上年度持平;我们的测算显示,预算收支差额相对于3.1%预算赤字率而言是留有空间的。
如果经济增速符合预期,即便实际执行中超出预算,赤字率也不会突破3%红线。
财政赤字预留空间约为530-760亿元。
中央赤字与地方赤字仍按照上年65:35的比例进行划分。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供给侧改革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同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至此,供给侧正式提上我国深化改革的日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偏移。
这一重大转向有望迎来中国经济实质性突破和转折。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现状、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原理、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措施等方面分析我国的供给侧改革。
一、经济发展原有动力已逐步失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促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转化带来的制度红利;廉价劳动力、高消耗低产出等粗放式生产形成的成本优势;加入全球化(WTO)带来的国际分工与外部市场;后发优势带来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技术进步。
然而这些动力已逐步失效,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疲软,全球需求断崖式下跌,国内经济发展的成本系统性上升,劳动力供给萎缩,工资持续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治污成本迅速上升;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加重要素成本负担。
2015年以来,央行已5次降息降准,采取了大量的货币政策,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超过2万亿,但经济颓势难改。
1、有些行业产品出现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问题,即供过于求,价格机制失灵。
如钢材、煤炭、建材等,出现了价格持续下降和产能过剩现象。
首先是工业品价格连续45个月下降。
据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初,煤炭价格下降到140元每吨,仅7分钱一斤;钢材价格降到2000元每吨,8月份继续降到1800元每吨,每斤钢材仅0.9元。
有的媒体评论“钢材卖出了白菜价”。
其次是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提出来。
随后,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赋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高的定位,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理论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提出原因的讨论,主要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述,焦点是对我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及与之相伴现象的原因的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由之前的高速转为中高速,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也是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考察经济增速的放缓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角,其中从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分析是最重要的视角之一。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界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增速的放缓,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力量作用使然(简新华、余江,2016;林毅夫,2016)[1-2]。
但至于哪一种因素占主导,则有不一样的看法。
林毅夫(2016)认为,近期增长率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外部性的、周期性的,而不是内部的体制原因,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的下滑。
例证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导致对我国的进口需求下降,另外,不但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之前高速增长的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增速也有明显下滑,但它们与我们有不同的体制。
而更多地学者认为,内部的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占主导。
比如周振华(2016)指出,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速的较快下滑并不是通货紧缩,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并且是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错配”、“要素错配”和“预期错配”[3]。
白重恩(2016)认为,总需求不足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如果总需求不足,劳动力市场应该供大于求,劳动力成本不应该增加这么快。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7)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7)
2017年,中国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也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
2017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9%,高于2016年的6.7%,但仍处于经济稳定时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从全国宏观看,2017年经济稳定增长,总体增速有所上升。
从一季度到四季度,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不大,经济增速微弱。
从整体上来说,2017年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一年,这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定态势。
经济增长的背后,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升正在成为重要支撑,其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1%,高于2016年58.8%,远高于投资和出口贡献率,标志着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多次采取行动,以稳定经济发展,实现持续增长。
例如,中国发布了《实施新版个税改革方案的通知》,以减轻个人税收负担,激励消费;实施稳定投资的政策措施,如小微企业贷款下调利率、减税降费、资产负债率改革等;通过发展社会服务行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总之,2017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高;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并且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促进增长。
展望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实现连续性经济增长。
2024年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2024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成为经济的重要主题。
供给侧是指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
这一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内外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
首先,供给侧迎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依赖于投资和出口驱动,过度依赖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驱动型产业,导致供给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供给侧的要求也有所变化。
供给侧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改善营商环境等措施,满足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经济增速放缓、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使得传统供给结构面临调整的迫切性。
外部环境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供应链的重构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供给侧可以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降低外部冲击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经济增速趋缓但稳定。
由于供给侧结构性的推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总体保持稳定。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符合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动能增长较快,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其次,消费需求升级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再次,供给侧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供给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向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变。
在供给侧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一些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和差异化竞争实现了提质增效。
最后,供给侧推动了产能过剩的去除。
过去几年,中国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通过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供给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稳中有进 深化改革
0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由负转正,房价上涨
2016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呈现温和上涨 走 势 。 1-11 月 CPI 上 涨 2.0% , 涨 幅 同 比 提 高 0.6个百分点。按照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增速推算, 1-11月全国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10.6%,涨幅 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
2017目标:要在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 策前提下,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
(一) 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去杠杆
2016成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 5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杠杆率有所下 降。
2017目标: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把 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一) 三去一降一补
0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生产端趋于稳定
2016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 积极进展,“ 三去一降一补” 五大歼灭战全 面发力,我国工业生产企稳回升,1-11月,规 模 以 上 工 业 生 产 增 长 6% , 连 续 9 个 月 保 持 在 6%以上。前三季度,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 率 分 别 为 4.1% 、 37.4% 和 58.5% , 分 别 拉 动GDP提高0.3、2.5和3.9个百分点。
2017我国经济发展走向
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
课程 内容
一 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曲折 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三 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向
一、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曲折
2016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经济继续保持 弱势复苏态势。
2017年,由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尚未出现,英国脱欧、美法德等主要国 家大选、德国和意大利银行业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仍将持续,主要经济体之间政策 分化仍将延续,世界经济疲弱态势难以明显改变。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呈现出一些特点,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风险的防范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并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展望。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自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约9.5%。
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稳定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发展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另外,中国还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和鼓励企业创新等举措,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供给质量。
在过剩产能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减少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推动产能优化配置,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绿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经济的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在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降低税费负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压缩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范金融风险,并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
通过建立综合性监管框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非法资金流动和金融欺诈的打击,减少了金融风险的发生。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2000字(2)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2000字(2)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2000字篇二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的经济政策分析摘要: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国际经济是结合了现代经济学与我国经济特点的特定产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低迷、金融危机的贫乏,我国经济也遭遇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不利局面、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世界经济;进出口;经济政策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通过经济政策的左右着手,不断提高其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形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定的危机与动荡,因此,讨论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形势成为大家所瞩目的问题。
一、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一)进出口顺差形势遭受压力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渠道来传递,而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变化渠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很有限。
在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中,美国经济将大幅下挫,增长率由上年的5%下降到1.5%左右,是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由于过高的逆差可能导致美元的贬值和美元资产的价值缩水,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美国经济的稳定,美国内对降低经常项目逆差的呼声很高,而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所有遭受的压力也最大。
(二)在我国的跨国企业利润降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双重的。
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会因利润下降投资能力减弱而减少投资包括在海外的投资;而在替代效应的作用下,企业会因本国经济的不景气而将投资转投向其他地区,从而扩大海外投资。
因而发达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利于资金流向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发展中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节点,如何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下解决结构失衡,如何避免经济在换挡窗口因政策变更而出现落差,如何防控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与扩散并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提供温和环境,是目前一行三会需共同协调解决的难点。
宏观上来看,外储与外汇的矛盾仍需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仍需匹配,产业链条的传导阻滞仍需解决,中观层面的产能仍需出清,尤其是传统周期性行业的落末加速,房地产去杠杆与去库存的进程加快,使得经济数据更加敏感。
微观层面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游的煤炭、钢铁厂逐步进行改制,但固疾仍深,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急需找到合适渠道工具进行疏通。
产业链条上来看,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未来政策的预期,市场已将上游原料价格不断推高,但下游需求受限于房产新政的限制和去杠杆的要求而低迷,上下游的错位矛盾挤占中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供给侧与国改混改的叠加,让部分国企“死而不僵”,始终无法市场化出清。
从货币角度来看,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美元兑人民币一度下滑至 6.98。
市场保外汇还是保外储的言论左右摇摆,同时国内货币结构失衡,(M1-M2)剪刀差持续扩大,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放大,而是在一定区间内持续走平,M0的增速放缓,资金开始在银行系统中沉淀,央行投放的资金既未实际流入实体经济,增加社会投资,也未进入金融系统推高资本价格,吹大资本泡沫,造成了流动性放缓沉滞于账面上。
图 1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与货币动量对于国内经济体系而言,流动性充裕利率,但社会融资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有效放大,甚至略有减少。
证明整个经济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
这也是央行为何自2015年6月以来迟迟不能主动降息的原因之一。
经济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强劲,物价与就业稳定向好,为避免未来几年可能面对的经济危机冲击,需要尽快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美联储长期利率中值目标约为3%,而为挽回2015-2016两年美联储加息“前瞻性指引政策工具”的失信,则更进一步强化了2017年后加息频率的确定性。
预计2017年内2-3次加息。
美元的强势一方面对新兴经济体资本吸引力增加,同时造成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上的被动贬值,如何平衡外汇与外储的“跷跷板联动”,给予市场正确的预期引导,是央行重要的领导责任。
图2中国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2017年3月10日,以周小川带领的央行领导班子举办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发布会上,可一瞥端倪。
周行长再次定调2017年的货币政策为“稳健中性”,避免“大水漫灌”,但仅从现状来看仍偏向易紧难松。
央行肩负金融系统去杠杆与提振实体经济再繁荣的重任,在目前经济结构化失衡的环境中,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整个资管体系存在各机构各渠道各方产品反复嵌套,底层资产不清,数据重复计算等诸多问题,且资金多来自银行表外理财,如若遭遇期限错配缺口的共振,必然引起流动性干涸显现。
近年由于国内经济下行,资产荒现象频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金融渠道物理上的垄断,更加速了结构化延伸品与金融衍生品的涌现。
2012年,各类资管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约为27万亿,而截止2016年末这一数字已接近100万亿元左右,扩张速度可见一斑。
其中重复嵌套的规模使得整体杠杆率较高,细分各产品结构的杠杆更难以估算。
规模的扩张必然加剧各产品期限错配空挡期重叠的概率,近年国债逆回购利率在节点时利率飙升所上演的“钱荒现象”已不断预示这种风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
为防范风险,表外业务的收口严控更势在必行。
走马上任银监会的改革派主席郭树清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减少表外业务扩张,纳入表内考核,总的趋势还是在央行的宏观审慎框架下,以防风险、控规模、去杠杆,减不良为主要目标。
配合央行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从金融资本市场引入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更迭。
目前银行系统面对两大问题,表内信贷质量的划断与表外理财业务的厘清。
信贷资产的划断近年的不良率有连年上升趋势,拆解信贷结构后发现,几乎都为以老国企为代表的周期性产业,经济形势下行环境下需求低迷,叠加政策的偏移,导致企业不断的借新钱还旧债,增加负债率,最后资不抵债。
又因其特殊产权形式和背景,也为银行回收资产核销坏账设置了新的障碍。
为隔离风险传递,剥离不良资产,推动银系瘦身,需加快推进债转股进程,与各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合作,根据现实情况,针对不同债务资产结构设置对应方案。
尽早将表内不良资产转移,优化资产质量。
同时,推进市场化信贷审批标准的设立,放松优质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减少传统国企“搭便车”等行径。
表外业务的厘清同时银行体系去杠杆,挤泡沫,减少表外理财业务扩张,新发行产品向下穿透至底层资产,严控杠杆比率。
对已有产品逐步进行梳理,清洗理财资金池,把好进水阀与出水阀。
调整期限错配区间,谨防空档期共振造成的市场波动加大。
央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金融市场北京时间16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5%~0.75%调升到0.75%~1%。
随后耶伦发表“鸽派”讲话。
自特朗普上台,市场对新政刺激经济的预期就非常高,一旦新政不及预期或通胀不及目标回落,会相应延缓联储加息步伐。
大宗商品产量与价格变动黄金:近日一系列美联储官员发表讲话并未提振加息预期,这令美元继续承压回落,从而帮助黄金实现反弹。
COMEX4月黄金期货收涨12.50美元,涨幅1.0%,报1246.50美元/盎司,完成5连阳图3COMEX4月黄金期货原油虽然美元跌破100大关给予了油价一定的支撑并限制了油价下行的空间,但是因OPEC 或延长减产行动的消息后得到消化后,油价继续下挫。
美国页岩油产量回升速度持续加快,随着市场消化掉减产行动的利好影响后供应过剩的忧虑情绪再度升温,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低触及47.9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低触及50.74美元/桶。
图4WTI原油期货国债受资金面紧张影响,21日国债期货市场早盘弱势震荡,不过随着午后资金紧势缓解及央行放水消息传出,市场快速拉升并由跌转涨,截至收盘,5年、10年期主力合约分别收涨0.10%、0.19%。
短期内,季末流动性波动风险、金融去杠杆风险难以忽视,预计债市将继续承压,期债弱势震荡格局难改。
图55年期国债期货图610年期国债期货流动性与杠杆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8.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2个和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6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6.9个和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3%。
当月净回笼现金1.49万亿元。
(1)信贷增量2月社会融资新增1.15亿元,同比增加38.10%,环比减少69.14%,相对于1月3.72万亿大幅下降。
刨除春节因素影响外,央行态度以及窗口指导也为信贷收口紧缩起到一定作用。
图7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新增贷款图8社会融资规模与环比增速(2)结构拆解对2月份社融体系的解构可见,2月人民币贷款上升较快,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下降较快,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略微持平。
图9社融体系各指标占比变化图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拆解对人民币贷款分解可见,2月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与票据融资增速提升。
而中长期居民贷款由于各地房贷新政再次回落。
图11中长期居民贷款(3)公开市场操作进入三月,美联储加息预期带来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是央行近期频繁对公开市场工具进行“加价”与“加量”的原因之一。
维护流动性的总量平稳,强化金融去杠杆的预期,维持宏观货币政策审慎中性原则。
3月20日,央行分别开展了600亿元7天期、200亿元14天期、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0%和2.75%,与上期利率持平。
鉴于当日到期逆回购有600亿,故当日央行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投放400亿元。
这是时隔17个交易日后,央行在公开市场首次实现资金净投放。
图12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公开市场短期工具的使用,一方面避免了直接加息带来的波动,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加息会对实体经济尤其信贷需求较高的工业制造业提升资金成本,造成不必要影响。
提短放长,刺激市场利率走高,有助于缓解资本外流与汇率贬值,放宽长端利率,有助于实业融资便利。
但从目前周小川行长的态度来看,中国未来几年会进入一个结构化加息周期。
金融市场流动性边际趋紧,去杠杆、挤泡沫。
将资金从股市、债市、期市以及各类非标嵌套理财引流入实体经济。
同时进行结构化的降息(浮息)、降准,对国家支持的农业、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行业给予低息政策,鼓励投资刺激投入。
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与各地方政府的作用。
经济数据CPI与PPI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7.8%,创2008年以来新高。
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显著回落,同比增长0.8%,环比增幅-0.20%。
两者剪刀差达到7%,导致剪刀差的加大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同时也预示着产业链传导滞阻的现象愈发明显。
图13CPI和PPI同比与环比增速上游产业的PPI过速上涨,尤其由于政策推至的期货与现货价格齐涨,但又没有中游产业过渡,易引起现货市场的有价无市情况,同时引起滞涨。
下游产业由于房地产的敏感性,国家一定会出相应房贷的控制政策,政策偏向仍“以堵代疏”概率较大,房产库存高企,尚在去杠杆去库存的过程中,投资回落必然对中游产业的承接降低。
同时CPI的回落也体现了下游需求的结构化失衡。
PMI2月制造业PMI数据51.6,同比增长5.31%,非制造业PMI数据54.2,同比增长2.85%。
制造业连续7个月站在荣枯线之上,各地市政基建的推进、PPP项目的火热进行,都对中游制造业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图14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PMI的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与原材料库存等数据来看,此轮周期下行已行至“L型底”,从开工率和用电量来看,周期性行业已逐渐复苏,数据开始企稳向好。
但数据来源可能多由政府主导的基建类项目支持,政策影响因素较大。
图15PMI同比增速图162月用电量各产业同比变化产业:中观来看,无论是实行供给侧改革,还是央行应对美国加息周期而实行的结构化加息,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与产业链造成深刻影响。
但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游原料价格涨幅过快,有价无市现象频出,下游需求失衡,部分下游需求不能有效传导至中游产业,造成一些中游企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