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图
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
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达尔文学说”主张进化是微小变
异的积累,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只能是 缓慢的、渐变的过程。 地层中发现的各种过渡类型的生物
化石,为“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达尔文的对长颈鹿进化的解释
⑴原始的长颈鹿产生大量后代;
⑵后代中存在个体差异,有的颈和前肢较长,有的 则较短;
总结: “自然选择学说”中心观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
1.在1850年前,为什么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 尺蛾? 答:在1850年前,树林中的桦树未被污染而 呈浅色,浅色尺蛾的体色与环境相似,所以不易
被天敌发现,生存的机会较大,数量就会逐渐增
数量减少了。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 个体既存在有利变异,也存在 达尔文生物进化模型 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 微小的有利变异。
“达尔文进化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腿 和颈为何那么长?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长颈鹿的后代头颈都一样长吗? 2.相对长颈的长颈鹿能产生头颈相对较短 的后代吗?相对短颈的长颈鹿能产生头 颈比自己长的后代吗? 3.能活下来的长颈鹿是因为它能适应环境 变化呢,还是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4.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进行选择? 5.长颈鹿的头颈是在短时间内变长的吗?
“拉马克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腿和颈 为何那么长?
拉马克的解释:
长颈鹿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周围没有青草的地
方,为了生存,长颈鹿就要时时刻刻伸长脖子去吃树
上的叶子。这样经过许多代,脖子就慢慢变长,最后 就发展成了今天这样的长脖子。
讨论:比较布丰和拉马克的理论,在有关 现存物种的来源、进化原因等方面有什么共同 和不同之处。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
生物进化理论历史演变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人类对于生物进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从最初的朴素猜测到如今基于大量科学证据的严密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有所观察和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生物进行过分类,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生物变化的初步观点。
然而,这些观点大多基于直观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辨,缺乏科学的实证。
直到 18 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学,为生物进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对大量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试图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但林奈仍然坚信物种是固定不变的,是由上帝创造的。
真正开启生物进化理论大门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
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的变异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尽管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为后来的进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19 世纪,英国地质学家莱尔的《地质学原理》出版,他提出了地质渐变论,认为地球的表面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变化的。
这一理论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框架。
而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当属达尔文。
达尔文在环球航行中,对各地的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采集。
他发现,在不同的岛屿上,即使是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达尔文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包括两个核心观点: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物之间激烈的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物种逐渐发生了进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达尔文的观点。
例如,古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了大量过渡类型的化石,证明了生物是逐渐进化而来的;比较解剖学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支持了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胚胎学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物种在胚胎发育早期具有相似的阶段,进一步证明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1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1、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持续殖民的过程,欧洲人越来越多地面对在体质和文化上都与他们迥异的人群,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2)人们对于是否应将这些非欧洲人视为“真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无法确切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体质和文化的差异;(3)当时流行的解释基于传统的宗教观点,不是根据系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就在这时,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可能的解释,而进化论就成为了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进而发展成为人类学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1859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释了其生物进化论。
1871年,他又发表《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明确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
启蒙哲学崇尚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提倡理性、自然、利益、秩序和进步。
在这些社会思想的影响下,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了社会进化论。
这样,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代表的社会进步观,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道构成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两大思想来源。
2、谈谈泰勒等人的“残存法”和信仰研究中的进化论。
泰勒认为,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进步”,而人类看待世界的三种方式:巫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科学的方式,代表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
残存,就是仪式、习俗、观点等,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而来的较古老的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这样,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泰勒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animism)。
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成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范灵信仰。
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
达尔文学说与微进化一、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1.达尔文是进化理论的主要创立者(1)第一个坚定的进化论者是法国学者拉马克。
(2)达尔文最重要的两个理论突破①提出共同由来学说;②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2.多重证据支持共同由来学说(1)共同由来学说达尔文推断所有动物有一个共同祖先,所有植物有一个共同祖先,乃至所有生物有一个单一的起源。
(2)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①生物地理学,如加拉帕戈斯地雀;②形态学,如比较解剖学、胚胎学;③化石纪录,马科谱系是第一个搞清楚的化石生物谱系。
3.人工选择的效应是自然选择的一个有用的佐证(1)自然选择达尔文推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而且是在互有差异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代复一代,具有“有益的”性状的个体增多,具有“有害的”性状的个体减少,这种有差别的存活和生殖就是选择。
通过连续的选择,可以更加适应所处的环境,使轻微的变异积累起来,出现新的结构和功能,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人工选择效应人工选择的效应即是微小变异积累成显著变异。
达尔文将自然选择学说看成是人工选择原理在自然界的应用,在达尔文的理论框架中,可遗传变异和繁殖过剩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重要事实根据。
二、生物的微进化1.现代进化生物学对生物进化的划分(1)微进化微进化是在物种范围内,随时间的推移,群体遗传结构发生的变化。
(2)宏进化宏进化是研究物种及物种以上的分类群是如何演变的。
2.群体是生物微进化的基本单位(1)群体的定义①遗传学上是指一群能互相繁育的个体;②生态学上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即种群。
(2)群体思想的内容群体思想认为一个生物群体是由同种的而又互有差异的个体所组成,是达尔文全部理论特别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
(3)实现遗传重组的环节①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独立分配;②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③精子和卵的随机结合。
3.理想群体的哈迪-温伯格平衡(1)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的总和。
生物进化论
1855年写成《控制新种出现的规律》一文,提出了解释 物种灭绝、产生、更替和进化的见解。1858年2月又写成 《论变种无限地偏离原始类型的倾向》一文,指出生物大 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由于食物、天敌、气候等自然环 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了大量个体的死亡,才保持着生物体间 的一定比例。环境变了,那些在结构、习性、“能力”上 产生了“有益变异”的个体将在生存竞争中占优势并趋于 增多,而产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趋于减少或消灭。 这样,占优势的变种最终将取代原始物种。后经赖尔和植 物学家胡克商量和推荐,华莱士的这篇论文与达尔文在 1844年起草的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论文摘要连同达尔文 1857年写给美国学者爱沙· 葛雷的信一起宣读,并发表在 1858年的“林奈学会会报”上“论物种形成变种倾向,兼 论借助自然选择方法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它奠定了科 学进化论的基础。
拉马克
拉马克的进化论
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 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传衍而来 生物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阶梯发展序列,动物和植物分类均应遵循这种 阶梯序列。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 展的内在趋势 进化图是一种树状谱系 两种力量推动生物的进化:内部固有的进化倾 向;外部环境对进化的影响。 获得性遗传理论 用进废退
拉马克在其《动物哲学》一书中,特别强调 的提到,“无论环境怎么改变,也不可能直
总的来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种主观推测较多,相对的争议也较 多,但他的学说较系统和完整,内 容更丰富,拉马克的学说为达尔文 的科学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他的《动物哲学》和达尔文的《物 种起源》被称为现代进化论思想的 两大源泉。 由于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 持真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不变论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对 居维叶的激变论,受到了打击和迫 害。他的一生是在贫穷与冷漠中度 过的。晚年双目失明,病痛折磨着 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借助幼女 笔录,坚持写作,把毕生精力贡献 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上。
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课件(人教版必修2)
2.关系图示
•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 ①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三者 Content 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的原因——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 祖先。 ③科学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局限性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说明: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 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他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 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②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应立足于群体水平。 ③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 大爆发等现象。
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有什么作用?
2.枯叶蝶腹面的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这是枯叶蝶的祖先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
C )
学点三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完善着生物的进化理
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1) 过度繁殖 :增加了变异数量,同时加剧了 生存斗争 ; (2) 生存斗争 :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 (3) 遗传和变异 :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4) 适者生存 :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评价 (1)历史文献 a.合理地解释了 生物进化 的原因。 b.揭示了生命现象的 统一性 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 祖先。 c.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 多样性和适应性 。
• Content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例3中A选项属于生物进化的何种观点?
生物的进化 PPT
。
化石
②研究生物进化历共程同得进主化要依据:________。
③形成原因:生物________得结果。
返回目录
第24讲 生物得进化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第24讲 生物得进化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得打“√”,错得打“×”。 1、[2012·海南卷]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得基因频率一 定会发生改变。( ) × [解析] 环境发生变化,自然选择未对种群基因频率产 生影响时,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2、[2012·广东卷] 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得方向。( ) × [解析] 突变就是不定向得,不能改变生物进化得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得方向。
返回目录
第24讲 生物得进化
► 考点二 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得理解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物种形成得解释
返回目录
第24讲 生物得进化
分析:(1)基本观点:①种群就是生物进化得基本单位;②生 物进化得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得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 组产生生物进化得原材料;④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基因 频率,决定生物进化得方向;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隔离就 是物种形成得必要条件。 (2)变异与环境得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 境只就是起选择作用,不就是影响变异得因素。通过环境 得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得不定向得有利变异选择出来, 不利变异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就是将抗药性强得 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就是使害虫产 生抗药性变异。
返回目录
第24讲 生物得进化
对物种形成得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 (3)图乙为对一块甲虫成灾得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得实验 结果曲线图,①使用杀虫剂Ⅰ和Ⅱ后,曲线不会下降到0得 原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曲线回升就是通过________之间得________来实现得。 ③杀虫剂得使用对甲虫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就是 ________(定向、不定向)得,结果导致甲虫得抗药性 ________(增强、减弱)。 ④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B.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C.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D.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9.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 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 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 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
推论2:具有 有利变异的 个体,生存 并留下后代 的机会多
推论3:有利变 异逐代积累, 生物不断进化 出新类型
2、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②斑马为什么越跑越快?
事实1:生物都 有过度繁殖的 倾向
事实2:物种内 的个体数能保 持稳定
事实3:资源是 有限的
推论1:个体间 存在着生存斗 争
1. A点使用农药之前,害虫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 为什么? 提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能产生多种变异。 2. 使用农药后,大量害虫被杀死,但是又不会全部 被杀死,这是为什么? 提示:害虫种群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抗药性的变异, 大部分没有抗药性,使用农药后,大部分被杀死, 只有少部分抗药性个体生存下来成形态上退化。
鼹鼠眼睛已经退化了
③拉马克认为,这些 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 状是可以__遗__传_____的, 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 主要原因。
3、进步意义 ①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__进__化__理__论____的学者; ②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4、局限性 (1)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_科__学__证___据_ 的支持。 (2)拉马克过于强调_环__境__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环境的 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第十五章 生物的进化.
2.3 生物进化的证据
2.1 生命的起源
上帝创造
宇宙固有
进化起源说
2.1.1 生命起源的条件
• 初生大气(氢、氦为主)消失,形成的还原性次
生大气(主要是CO2、CH4、N2、水蒸气、H2S和NH3
等)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原始素材;
• 热能、太阳能和放电提供了能源;
• 原始海洋提供了场所。
2.1.2 生命起源的过程 化学进化
绝灭原因
• 球外事件
灾变论 新突变论(超新星爆发、外星体撞击地球) • 球内事件 磁极倒转、海平面升降、火山爆发、地球板 块构造运动
•第6次物种大灭绝的特点
• 在生物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有如此众多的物种在 如此短的时间内遭受灭绝的威胁 • 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 标志是鸟类和哺乳类,其灭绝率是“本底灭绝”
1)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
的方向发展。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机制。
• 第三次修正。 进行中
当前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领
域的成果对其进行修正。
–古生物学证明大进化过程并非“匀速”、“渐
变”的,而是“快速进化”与“进化停滞”相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其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1)变异和遗传。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至少有一
部分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2)自然选择。
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任何生物所产生的生殖细胞或后代的数目要 远远多于可能存活的个体数,在所产生的后代 中,一般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 体有较大的生存机会,并繁殖后代,从而使有 利变异可以世代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
第2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
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
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
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种间互助
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
__不__同__物__种___之间 种间斗争
捕食 寄生
猎豹和斑马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_厌__氧___生物→光合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
生物出现→空气中有_氧__气___→出现好氧
④_生__殖__隔__离__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
界限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_生__殖__隔__离__出现
_基__因__频__率__改变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_生__殖__隔__离__才能
二者联系 形成新物种;
②_进__化__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_进__化__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02
题型1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
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
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
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突变、选择和隔离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
频率的改变。 5.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 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 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6.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 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 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个体。
生物的关系
殖隔离,质变
率改变,量变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 二者联系 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②进 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 存在进化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1)隔离的类型: 类型 定义 特点 关系
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 同种生物地理 ①一般先经过长 地理 的种群,由于地理上 隔离消失后仍 期的地理隔离, 隔离 的障碍,使彼此间无 然可以进行基 然后形成生殖隔
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生殖
因交流
离;
②有时不经过地 理隔离直接形成
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 一旦产生生殖 由交配,或者交配后 隔离,就不能 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进行基因交流
隔离
生殖隔离,例如
多倍体的产生
(2)物种形成的方式:
①渐变式物种形成:
②骤变式:少数物种在很短时间内不经过地理隔离即
可形成,如自然界中多倍体的形成。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中性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
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有害,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
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
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答案] D
[例3]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 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 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 ________提供,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进化论(2)
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的过程(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 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 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引起大 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 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 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 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 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 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 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 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 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 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 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表 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猿人的另 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 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 亿年前开始, 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 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 了距今6000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 万年前, 了距今 万年前 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 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 年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 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 动物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 喜马拉雅鱼龙, 动物化石 喜马拉雅鱼龙 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原来温暖的 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 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 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原来潮湿的地 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 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 有茂密的森林。 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 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 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 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 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 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 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 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 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返回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ppt
一、现代达尔文主义
池塘 1、种群是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同种生物 的全部个体。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 部基因。 种群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彼 此可以交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 后代。种群的个体虽然一代代死亡,但基因 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留和发展。
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 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 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地理隔离
如:高山、河流、沙漠、海洋等地理上 的障碍导致新物种产生。
东北虎
华南虎
生殖隔离
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 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马
骡 驴
5.1
学习目标: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你对生物进化了 解多少?
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 能科学的解释生 物进化的原因以 及生物的多样性 和适应性。但是 无法解释遗传和 变异的本质以及 如何对可遗传变 异起作用等。
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 生物学的发展,日本学者木村 资生首先提出了 “中性学说”。 他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 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 的随机固定。每种生物的信息 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 木村资生
9 8 7 6 5 4 3 2 1 0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 细胞色素C 溶菌酶 血纤肽 胰岛素 胰核糖核酸酶 血红蛋白a链 组蛋白H4
2、可遗传变异为 生物进化提供原 材料。
基因突变 来源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进化人类学
(一):泰勒的思想
• 泰勒(1832~1927)英国牛津大学教 授,单线进化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他把文化经 典性的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 其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 能力和习惯的总和。”泰勒对人类学 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首先,泰勒积极倡导文化进化的思 想,反对当时十分流行的退化论观点 ,退化论者认为:上帝造人后所有的
民族都是平等的,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但后来 一些民族却在上帝的眼中堕落了,他们不断退化 ,最终变成了现在的原始民族。泰勒对此进行了 针锋相对的论争,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为 理论武器,明确指出:所有的民族及其社会文化 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存在什 么退化的现象。人类社会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 发展进化,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最终会战胜错误。 也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有赖于人类的理 性思考。从当时的社会情形来看,泰勒的文化进 化论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人道主义色 彩。 二:泰勒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了 一个定义。现代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核
怀特的思想
• 首先,与单线进化论相似的一点,他坚持了人类 文化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过程,但没有按自 然发展进步趋势这样简单的方法来解释文化进化 。 • 其次,他试图分析哪些因素导致文化的变化,将 能源的获取作为进化的标志。 • 再次,他特别强调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 性。 怀特的新进化论是对单线进化论的修正与改进,他 关于进步的观点相对来说是较为客观的观点。
一:古典进化论时期
•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英国 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 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 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 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 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 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 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 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 、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 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 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 三大发现之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ppt7
课堂巩固:
3.下列哪一项符合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论述 (D ) A.变异——生存斗争——有利变异的积累——适 者生存; B.生存斗争——生物变异——有利变异的积累— —适者生存; C.环境变化——生物变异——适者生存——有利 变异积累; D.生物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有利 变异积累。
事实3:资源是 有限的
推论2:具有 有利变异的 个体,生存 并留下后代 的机会多
推论3:有利变 异逐代积累, 生物不断进化 出新类型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鱼 各种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 荚迷 多的后代。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群
人可能是繁殖能力最小的!一对夫妻最多的能产 生十几个子女。若以每对夫妻平均生三个子女,平均 30年传递一代计算,每隔50年人口就将增加一倍。只 需数百年时间世界人口就将达到几万亿人,显然,这 是不可能的!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繁殖能力比人强很多很多 倍!若全部后代都能成活下来,只要很短时间就会超 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
二是“获得性遗传”
即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
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 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 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三)历史意义 :
1、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进化理论的学者;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
生物的生存资源有限,要生存就必须与无 机环境、异种及同种的其他个体进行斗争!
一个物种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停地 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斗争!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第2节 进化论内容 (共35张PPT)
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使用这些资源
注意保护、不浪费、合理开发、有规划的使用……
原始地球想象图
资料4:46亿 年前,地球形成 时原始大气中没 有氧气,最早出 现的生物是?
厌氧型的单细胞生物
原始地球
表格
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由简单到 复杂, 由低等到 高等, 由水生到 陆生 。
共同进化含义2: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也 存在着共同进化。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
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不仅出现了 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 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即:共同进化的结果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视频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
古语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子•齐物论》
这里的“天人和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观 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重要渊源。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共同)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生物)化石 (4)生物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中性突变理论: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
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 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1.共同进化 请观察并分组讨论:各图中的生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资料1: 倒挂金钟 的花对蜂鸟 传粉的适应。
这说明:蜂鸟与这种花之间存在着 共同进化。
资料2:一种 长着细长的花矩的 兰花,为它传粉的 昆虫有着吸管式的 长口器!
进化理论的发展
进化理论的发展进化理论是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并逐渐被广泛接受。
然而,进化理论在20世纪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我们对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1. 遗传学的进展在进化理论的发展中,遗传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研究了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揭示了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变异对进化的影响。
格里高利·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存在和传递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约翰·华生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詹姆斯·华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的提出了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模型,为进化理论提供了分子基础。
2. 突变与基因漂变突变和基因漂变是进化理论中另外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解释了遗传变异是如何在物种中产生和维持的。
突变是基因组中的随机改变,它们能够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这些突变可能对物种适应环境提供优势或劣势,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基因漂变是指在小规模物种群中,由于偶然的遗传漂变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基因漂变对于那些处于孤立状态的种群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导致物种的遗传差异和多样性的累积。
3. 分子进化与DNA比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分子进化成为进化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DNA序列,我们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并重建物种的进化树。
DNA比对是分子进化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将不同物种的DNA序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并推测它们的共同祖先。
这为我们理解进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自然选择的机制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描述了物种适应环境和生存竞争的过程。
根据遗传变异的累积和对环境的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可以产生适应性更强的个体和物种。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为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适应性提供了关键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理论的发展历史一、从进化思想到进化学说进化学说产生与发展是一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进化思想形成、发展阶段(从古希腊时期,中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18世纪)和进化学说产生、发展阶段(18世纪以来)。
所谓进化思想,即是指对自然界的朴素的认识,认为自然界是变化的、可相互转化或演变的。
进化学说则是指系统地阐述生物由来、变化、发展的原因及规律的理论或假说。
从进化思想发展到进化学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具体地区分出如下几个时期,即古代演变论的自然观形成与发展时期,中世纪创世说和不变论占统治地位时期,18~19世纪进化学说产生时期,19世纪末以来进化论修正与发展时期(图4-1)。
1、古代的自然哲学——进化思想的萌芽古代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一种近代人称之为演变或蜕变(transmutation)的概念,即认为自然界万物相互转变(由一种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认为今日的复杂的生物来自某种较简单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生物类型(一种传衍的概念)。
这可以说是进化思想的萌芽。
例如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之一、米利都的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 of Miletus,BC 550年)就表达过一种生命起源观点。
他认为生命最初是从海中软泥产生的,由海中软泥产生出来的原始生物经过蜕变而产生出陆地植物。
2、中世纪西方的宗教哲学——反进化思想宗教的“创世说”(creationism)。
基督教圣经中的《创世记》把世界万物描绘成创世主上帝的特殊创造物。
从创世论的基本思想延伸出两个教条,即对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目的论”(teleology)的解释和物种不变论(fixitism)。
创世说认为世界是一下子被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永远不变了:陆地、山川、海洋以及各种生物永远不变地存在着和存在下去,自然界无变化,无发展。
3、自然神学宗教扼杀不了科学,神学家企图调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矛盾。
它包含这样的观点:整个自然界是按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调节和安排的、和谐、完美的世界,一切自然现象都从属于使整个自然界保持和谐、秩序、平衡和完美的目的;生物是上帝直接的创造物,生物结构是按照它的功能要求而设计的,因而结构是严格对应于它的功能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绝对完美地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如果一种生物发生了变异,那也是为了适合于在新环境下生存的目的。
4、近代的进化哲学近代进化理论的开拓者是16至18世纪的一些哲学家。
奥斯本指出:“我们研究进化问题的现代方法的基础既不是由早期的博物学家们建立的,也不是由有远见的作家们建立的,而是由一些哲学家们奠定的”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 1560~1626)、笛卡尔(Rene Dascartes, 1596~1650)和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等,他们和古希腊的同行们一样,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摆脱传统的自由思考去探索生命进化。
与古希腊的哲人们不同的是,他们站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基础之上,具有较少的模糊性,更多的明确性。
培根是最早提出关于物种可变性问题的。
康德则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传衍”的概念,他说“许多动物种集合为一共同的结构图案”,物种之间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可能是因为来自一个共同祖先,实际上有血缘关系”。
当然,这些哲学家们探讨的进化理论仍停留在哲学的思考上,所以我们称之为进化哲学。
与康德差不多同时代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虽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进化学说,但他的著作中仍然是哲学多于科学,因而他自己也把他的阐述进化学说的主要著作称为《动物学的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
5、进化论的先驱者与最早的进化学说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是进化学说酝酿时期。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之前,至少有三个人曾经比较系统地阐述过生物进化观点,他们是乔治·布丰(George Buffon,1707~1788),艾拉斯姆·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和让-巴布提斯·拉马克。
可以说他们是进化论的先驱者,其中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以前的影响最大、最系统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1)传衍理论。
他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传衍而来。
他相信物种的变异是连续的渐变过程,并且相信生命的“自然发生”(由非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生命)。
(2)进化等级说。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
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
他把动物分成六个等级,并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连续不断地、缓慢地由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由一个等级向更高等级发展变化。
拉马克描述的进化过程是一个由简单、不完善的较低等级向较复杂、较完善的较高等级转变的进步性过程。
迈尔把这种进化称为“垂直进化”(vertical evolution),因为这种进化是在时间向度上展开的,没有物种形成(横向分支),也没有物种绝灭的单向过程(Mayr,1983)。
拉马克实际上不承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自然界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也不承认有真正的物种绝灭;他认为生物的显著改变使得它与先前的生物之间的联系不能辨认了,这样的情况是有的。
(3)进化原因——强调生物内部因素。
与布丰不同,拉马克不太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作用,他只承认在植物进化中外部环境可直接引起植物变异。
他认为环境对于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只起间接作用。
拉马克认为环境的改变可能引起动物内在“要求”的改变,如果新的“要求”是稳定的、持久的,就会使动物产生新的习性,新的习性会导致器官的使用不同,进而造成器官的改变。
拉马克所说的动物内在“要求”似乎是动物的欲望,以致后人认为拉马克学说带有活力论(vitalism)的色彩。
拉马克又进一步把他的关于动物进化原因的解释概括为如下两条法则:(1)不超过发育限度的任何动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强、发展、增大;加强的程度与使用的时间长短呈正比。
反之某些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至于丧失机能,甚至完全消失。
这就是所谓的“器官使用法则”或“用进废退”法则。
(2)某种动物在环境长期影响下,甲器官频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结果使一部分器官发达,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产生的变异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双亲所共有,则这个变异能够通过遗传而保存。
这就是被后人称为“获得性状遗传”的法则。
6、灾变说与均变说的对立时期: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灾变说的说法:地球历史上周期性地发生大规模的、突发的、原因不明的灾难事件,在每一次灾难之中原来的生物种类都全体绝灭了,灾难之后占据地球表面的是新创造出来的生物,即周期性的灾难和周期性的生物更替。
均变说认为:现在发生和进行着的地球表面微小的地质变化的原因,也正是地球历史上大的地质变化的原因;只要这些变化是连续的、恒定的、持久的,在长时间里必定产生大的地质改变。
7、历史循环观点与历史进步观点之对立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历史循环观点:地球历史是周期性循环的,生命历史也和地球的循环周期相应地循环。
历史进步观点:地球环境和生物都经历了有向的发展过程,地质历史上各时期的环境适合于逐渐复杂的、高级的生物的生存。
8、进化论的功臣——达尔文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是主要包括5个相对独立的理论:1.进化论本身。
这个学说指出世界既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循环式地变化,而是发展式地演变,一切生物都随时间而演化。
2.共同祖先学说。
达尔文明确提出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连续的趋异过程来自共同的祖先,每一类生物都来自一个祖先种,所有这些祖先种也是源于一个更远古的祖先种,从而可以追溯到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作为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3.渐变性进化学说。
这个学说指的是生物进化总是逐渐进行的,而不是跳跃式或骤变式的。
达尔文认为进化是通过积累一系列细微、连续的有利变异而产生,新物种是由原已存在的物种通过缓慢的过程逐渐进化而形成,而且在进化的每一阶段都保持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渐变性进化是在进化论者中争议最多的进化学说之一,至今仍然是争论的热点。
4.物种形成及增殖学说。
这一学说是解释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庞大的物种数目的来源问题。
物种增殖是由一个祖先种产生出几个子代种的进化,达尔文和华莱士观察到一个物种实际上是由一群群的个体组成,每一群都有特定的地理分布区域,而且具有一定的个体数量,达尔文认为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如不同的海岛)的种群对物种形成十分重要,这样的种群往往显示出种群间比较明显的差异,可以看作是物种形成的中间阶段,再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不同的物种,从而造成物种的增殖。
后来他认为在同一地理区域也有可能通过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物种形成。
5.自然选择学说。
这是最先由达尔文提出来的革命性学说,是最能代表达尔文思想的学说之一。
它涉及到进化演变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这样的机理使生物界的各类生物都表现出机体上的和谐与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也是以种群思想为基础的,他认为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个体。
正是由于物种的个体间存在着适应性、生存和生殖能力上的差异而使得自然选择可以进行,通过自然选择,就会造成“适者生存发展,不适者被淘汰”。
自然选择使得生物世界千姿百态、奇妙无穷,使得生物世界表现出完美的和谐,即生物彼此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以及生物对自然环境高度适应。
9、非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1)、中性理论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著名的“中性理论”确切地说,中性理论应称为中性突变与随机漂移学说。
中性突变与随机漂移学说的核心就是认为大部分对生物种群的遗传结构与进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意义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而自然选择对这些突变并不起到筛选的作用。
中性突变产生后是通过一代一代的随机漂移,或者被固定在种群中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或者消失。
中性理论并不是说所有突变都是中性的,实际上,相当大的一部分突变是有害的,这一部分突变具体有多少与有关分子本身可容许的变化程度有关。
有害的突变产生后,会影响携带这些突变的蛋白质以及基因的正常功能,影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因此很快就会被淘汰掉,从而在进化上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对生物有利的所谓正突变其实是很少的,从而对种群的遗传结构也没有什么贡献,不能说明分子进化中的多态性现象。
自然选择只对那些对种群的遗传结构并不重要的有害突变和正突变起作用,却不能决定对种群的遗传结构起重要作用的中性或近中性突变的命运,中性或近中性突变的命运是由随机因素决定的中性理论是通过研究分子进化而提出的,是一种分子水平上的进化理论。
那么,中性理论是如何把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和进化与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性状的进化联系起来的呢?由于很多生物性状都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控制这些性状的其中某个基因的一个变异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很小的,即一般是介乎于稍微有害和中性之间,这种变异的命运仍主要受随机漂移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