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高薪养廉为何不能奏效
“高薪”未必“养廉”

“高薪”未必“养廉”“高薪养廉”作为一项防止腐败蔓延的政策备受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将这一政策制定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内推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面对我国公共权力腐败日益蔓延滋长的严峻形势,有人提出应效仿如新加坡等国推行“高薪养廉”政策来加以遏制,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不宜实行“高薪养廉”,“高薪”未必“养廉”。
治理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加快法制建设、建立强力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等方面着手。
一、我国腐败产生的根源分析1.历史文化根源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源于封建传统文化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极其深刻。
封建社会高官权力过分集中,势必导致腐败产生。
另外特权思想、官本位意识、人治观念等,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我国行政权力腐败的历史文化根源。
“养廉”始于宋代,兴于清代。
清代官员原有俸银、禄米收入,列为正俸。
但由于俸禄较薄,故官员在向民间征收银、粮时,形成加征耗羡等陋规,以补正俸之不足。
清代之“养廉银”并不全按品级,而是视职官之重要程度及事务之繁简逐步核准固定。
因此,养廉银便由附加俸一变而为官员的主要收入。
清雍正年间,皇帝更是为了遏制各地官员的腐败,颁诏增加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但这不仅没有保证官吏清廉,反而使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并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员薪俸是普通劳动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结果却以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黑暗、官员最为腐败的时期而载入史册。
2.政治经济根源现行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是产生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政治根源。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某些方面和环节存在着严重缺陷,给行政权力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具体而言,就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对权力运行缺乏制约机制,造成权力失控;公共权力运行机制以及某些公共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干部人事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和缺陷;政治透明度低等,均为公共权力掌握者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较多机会。
【宋朝历史】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何仍未能“养廉”

【宋朝历史】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何仍未能“养廉”?导读: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
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皇帝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高薪养廉

中国历史上两次“高薪养廉”皆以失败告终宋代“厚俸养廉”,结果财政负担增加,官员贪腐依旧,并且“议者不以为善”反腐倡廉问题以历史的观点来看是一个“吏治”问题,古代中国每个朝代都必然会涉及这一问题。
古代官吏待遇最为优渥的当属宋代,“厚俸养廉”之说也是首创于宋。
从宋太祖开始,就着手改变五代的低俸禄制度,发布“省官益俸诏”,其预设的逻辑起点是官吏的“贫困化”:若不给予官吏厚俸,是很难促其廉政的。
官员的收入大大增加,就会更加谨慎,不敢以身试法。
但这一方法实行效果却不好。
据史料所载,王安石“增中书、审官东西、三班院、枢密院、三司、吏部流内铨、南曹、开封府吏禄,受财者以仓法论”——这是典型的高薪养廉的模式,但是结果却是官员收入大大增加的同时却没有达到“厚俸养廉”的效果:“三司上新增吏禄数:京师岁增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余缗,监司、诸州六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缗”,“良吏实寡,赇取如故,往往陷重辟,议者不以为善。
”由此可知,王安石采用的高薪养廉的方法在增加了无谓的财政负担的同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议者不以为善”。
[详细]清代“养廉银”为官员本薪的10倍到100倍,清朝地方贪腐情况仍为史上之最清代雍正元年开始实行“养廉银”制度,“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10倍到100倍。
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银,养廉银则达10000两银。
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银,军事加给144两银,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银。
但是,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大幅提高官员收入的结果却是“入愈丰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
纵倍给薪津,岁增经费,何补若人之挥霍,空益小民之负担”。
宋代高薪养廉的是非

宋代高薪养廉的是非作者:文_张宏杰来源:《廉政瞭望》 2017年第8期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以高薪闻名,中级以上官员生活总体上来讲比较优裕,高级官员更是腰缠万贯。
著名宰相吕蒙正出身贫寒,任官期间也算廉洁。
然而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
中级官员试户部侍郎苏辙退休后,还享有职事官从三品试户部侍郎职钱月45千。
不过,宋代俸禄制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级官员与低级官员收入差距过大。
以《嘉祐禄令》为例,最高等的节度使,料钱为400千,最低的内侍郢、唐复州内品才0.3千,差距非常明显。
总体来说,宋代五品以上官员收入很高,但是五品以下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所以低级官员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巨大。
当时有公务员作打油诗说:“平江(治今江苏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宋代采取高官厚禄而低级官员薄俸的矛盾制度,也自有其不得已,这就是宋代官吏数量过多。
宋代以文官治国,大力推行科举,中者无不授官,财政不胜负担,“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广大低层官员只能承受低薪。
这种低薪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州县官员的贪污不法。
宋代已经出现“常例钱”的说法,所谓“常例钱”,就是官场上半公开化的礼金,性质同于元明两代的“常例钱”和清代的“陋规”。
与州县官员腐败比较起来,宋代吏员腐败更为严重。
官与吏的比例一般为一比二十左右。
可见胥吏数量之庞大。
朝廷对官员收入考虑得还算尽心,对吏员则基本不考虑其收入来源。
中央政府的胥吏,只给予极为微薄的俸禄,而地方州县吏干脆“无常俸”,不给任何报酬。
这是因为宋代把充作吏员作为百姓为国家服役的方式之一,要求他们义务为国奉献。
虽然没有工资,吏员们却有很大的权力。
这是因为科举时代,进士举人们腹中只有几句圣人之言,对于治理地方,并无任何专业知识,所以很多公事都要交给胥吏去具体处理。
吏员是专制权力的终端,他们处理的事务表面上看琐碎细小,但是却关系百姓生活甚重。
中国为何不实施高薪养廉

中国为何不实施高薪养廉?2015-01-16 李从国目前中国公职人员工资的确很低,如中国最高的公务员年薪不足4万美元,不到世界最高公务员年薪(新加坡总理年薪205万美元)的1/50.而一般公务员的工资,普遍低于私企员工。
不少人自然联想到应该在中国实施高薪养廉政策,认为大部分公务员的工资收入高了,腐败问题自然可以大部分解决了。
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
在中国,把公务员的工资提高十倍,平均水平提到全球第一,对反腐亦没有任何作用,该腐败还得腐败。
原因在于:一是高薪养廉是一个伪命题。
高薪养廉一词起源于人们对新加坡政府公务员的说法与新加坡公务员高收入的联想。
其实,新加坡是一个法治社会,加上公务员系统监督机制健全,本身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把公务员的权力全部关在笼子里,公务员的行为都是阳光行为,暗箱操作没有空间,因此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廉洁本身不是问题,其机关工作,而不是防治腐败。
新加坡开国之父李光耀说:一个政府必须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
新加坡公务员高薪,是与精英政治相匹配的,与反腐没有关系。
二是腐败的克星不是高薪,而是法治。
从网络上可以清楚明了地看到,很多国有银行的头头、国有企业的高管、公营部门的老板们被反腐抓出来的,合法收入年薪都在100万元以上,在中国可以说是够高了,是一般公务员阳光收入的10倍以上,然而同样贪。
人都是有欲望的,没有了欲望就不是人了。
只要权力没有有效的克星,没有公开透明有效的监督防范制度,权力就一定会与欲望结合,产生防不胜防,无法防治的腐败。
握有实权的欲望强烈的人,岂是高薪能满足的。
很多小苍蝇的贪腐数额,比大老虎还要大(当然大老虎们具体的贪腐数,涉及的贪腐数,不可能彻底追查得出来,也不可能公开报道)。
在权力没有有效监督的历史条件下,把公职人员工资提出十倍,都无利于防治腐败。
败的唯一手段。
没有法治文明的社会,腐败的大量存在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公德的意志甚至政权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清的薪酬改革为何无法养廉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中国清朝特有的官员俸禄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
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这一制度实施了将近二百年之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是,养廉银却并没有真正使官场清廉,官员们逐渐将养廉银作为自己的正常收入,而忽略了该项收入设立的意义,养廉银外又私征养廉银,捞取灰色收入成了官场潜规则,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况几乎为史上之最。
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推行养廉银制度?在实际的施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项以高薪养廉为初衷的薪俸制度为什么并没有达到涤荡官场、根治腐败的目的?清朝初期,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再往下,巡抚是130两,知府是80两,知县是45两。
这一薪酬标准根本不够官吏开支,加上地方官还需要相应的办公支出,朝廷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们入不敷出,生活窘迫。
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各级官员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捞钱的措施,就是征收耗羡。
当时,凡是州、县官,主要靠征收钱粮时进行盘剥。
钱粮就是田赋,最初征收实物,后来改成征收银钱。
无论征收实物或银钱,都有一种“耗羡”陋规,所谓“耗羡”也就是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征收的银两中,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一石粮要加征二升,整个州、县的总量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实际上这笔耗羡并不归公,而是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成为公开的、照例的好处。
有时候各种各样的额外陋规,甚至超过正常税收的十几倍。
各级衙门私征耗羡的增加,对整个吏治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上司与下属通过私征火耗,上下勾结,相互庇护,官吏由此肆无忌惮,不仅更加严重的征收火耗,还侵吞挪用公款,造成数百万的亏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对于贫苦百姓的盘剥,使得清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薪养廉制为什么不能养廉?

高薪养廉制为什么不能养廉?
高薪养廉制为什么不能养廉?萧绍良
最近,少数“精英”用心险恶地极力鼓吹
“高薪养廉制”,一些高官和高管也确实心动了,央企也早就行动了。
实行“高薪养廉制”,能养廉吗?非也!不但不能养廉,反而扩张和加速贪腐。
高薪养廉制为什么养不了廉?请允许我举例据理道来。
我国古代政府早就实行过高薪养廉制。
据《清朝文献通考•国用四》记载:清政府“顺治元年八月首次议定在京文职官俸禄”,并称“仍照故明例
”。
二年“定在京官员每月支给公费银有差
”。
十三年又议准:“文武官俸,不论满汉,一例照品支给。
”当时议定的文职官俸禄标准成为后来
沿用的定例,如下表所列:
清代文官俸禄定例品级
俸银(两)
俸米(斛)
品级
俸银(两)
俸米(斛)正从一品180
180
正从六品
60
60正从二品155
155
正从七品45
45正从三品130
130
正从八品40
40正从四品105
105
正九品
33.1
33.1正从五品80
80
从九品
31.5
31.5。
高薪养廉

浅析高薪养廉的利与弊摘要:对公职人员实行适当程度的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养廉的。
这个适当程度受经济的、教育的、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个高薪的高有它天然的局限性,它只能对腐败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只能从数量上抑制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而从本质上看,大贪、巨贪却难以受到高薪养廉制度的抑制。
因此,中国要想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
关键词:高薪养廉;腐败;国情我国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腐败的重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较好地完成,严酷的刑罚、严明的法律、简单的道德教育和提高公务员薪资、公务员心理健康等等,这些制度只能作为促进廉正的条件之一,只有他们一起综合作用,才能真正地有效地防止腐败的产生。
但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把高薪养廉制度与中国的其他制度完美地结合,在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国反腐败斗争的顺利完成添一把火。
一、简述高薪养廉的概念什么是高薪?在一个国家的总体制度内,一个在岗劳动者的年收入高出这个国家人平年收入的数倍,就是高薪了. 什么是养廉?在一个国家的总体制度内,一个在岗劳动者按国家规定获得劳动报酬,不图非法所得,这就是养廉.什么是高薪养廉?在一个国家的总体制度之内,一个在岗劳动者获得高年薪之后,不为别的非法利益所吸引,不去以权图谋私利或接受非法所得,不破坏公平公正,保持廉洁自律,这就是高薪养廉.二、“高薪养廉”的必要性官员腐败,部分原因是因为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的薪金太低,因此,实行高薪养廉势在必行。
应当说,一名公务员,尤其是具有较高地位的行政首长,都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担负着组织、调控、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
作为社会精英人物,自然有理由获得国家给予的较高的薪金待遇。
不可否认,现行的官员薪金标准的确与其工作责任相比显得偏低,亟待进行改革。
但“镇长书记30万元年薪”能否作为一参照细则是值得推敲、商酌的。
“高薪不能养廉”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感谢正方一辩精彩的开篇陈词,但对方辩友误以为只要高薪对养廉起作用,高薪就能养廉,这显然是一个谬论。
下面我将阐述我方的观点,我方认为高薪不能养廉。
首先,让我们就辩题来明析几个概念。
“高薪”是指工资、报酬等非常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薪是从不同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比而来的。
而“廉”是相对于腐而言的,指的是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受贿,它涉及的范围远大于经济层面,还包括为官正直、政治清明、尽忠职守。
而“养廉”的意思是使人廉洁。
对于“能”我们强调起主导作用,其作用需利大于弊并且其实际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当高薪作为一种核心力量使得公职人员从整体上趋于廉,它才能养廉。
正是因为目前国内外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用高薪养廉制度来抵制腐败,但是我方认为“高薪不能养廉”,原因有三个:1、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有限的高薪无法满足一个人无限的欲望。
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满足现状的,即使有人对生活感到满意,可是面对诱惑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定的说“不”呢?这完全取决于人的私欲是否膨胀。
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可谓高官厚禄,那他为什么不好好为官,却去贪污呢?说到底还是他永不满足的占有欲啊。
由此可见,高薪无法填补欲望的无底洞,又何谈“高薪养廉”呢?2、从集体的角度上来说,高薪不能养廉。
高新起初可以提高公职人员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但是廉不在于高薪,信仰的丧失才是走向腐败的温床。
早在18世纪初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对官员实施了高薪养廉的政策。
起初,有些官员感激涕零,但是没过多久,官员们视“养廉银”为理所当然的收入。
他们贪心未改,利用自己的职权,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不正当的收入。
由此可见,高薪不能养廉。
3、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高薪在养廉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特定人群的高薪加强了社会的分配不公,同时也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人们心理的失衡,无形中滋生了新形式的腐败。
所以,能否真正达到“养廉”的目的,关键要“依法治国”,即要制定并执行好制度、纪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定,同时要搞好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和廉政教育,从而才能真正的达到“养廉”的效果。
从古代官俸看高薪养廉的成败

中新网9月17日电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刊登/颜吾芟、张俊的文章《古代官俸今鉴》。
全文如下: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前,“高薪养廉”之说曾喧闹一时,不少人甚至将其当成灵丹妙药。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公务员队伍是否能廉洁奉公,并不完全取决于薪俸的高低,而与官德修养有着密切关系。
分析我国封建时代官吏俸禄制度,可以在这方面给与我们一些启示。
我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初步成形于夏、商、周时期,其中以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比较完备。
西周时,男子只要生在贵族之家,成年后便可依身份等级自然而然地担当相应的官职,他们的俸禄主要来自上级贵族分封的封地采邑。
封地采邑上的出产,除上缴一部分实物给上级贵族外,其余大部分作为自己的俸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以前的贵族分封制被废除了,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大小官吏开始从国家领取一定谷物作为俸禄,真正意义的官吏俸禄制度正式形成。
宋朝以后,封建官俸中的货币量逐渐增加。
纵观中国封建时代官俸制度的演变:秦汉、魏晋为发展时期,隋唐以后为成熟时期;隋唐以后,宋朝、清朝实行的是高薪政策;唐朝、明朝则实行低薪政策。
宋朝的官俸几乎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优厚的。
宋朝官吏除了领取较高的官俸禄米外,朝廷还发给职钱、职田、茶汤钱、添给钱、厨料、薪碳、衣服、马匹、草料等,其中大多数折钱付给,同时还给仆役及相当数量的公办费,这些钱加起来甚至远远多于官吏的薪俸。
如节度使的月俸为四百贯,而公用钱则高达三千至一万贯。
宋朝官吏薪俸如此之高,一是与宋朝未经农民起义洗礼而建立起来有关,统治者主要着眼于调整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企图通过发放高薪来缓和矛盾;二是企图以厚禄优酬使官吏清廉自重。
然而“良吏实寡,赇取如故”,宋朝吏治依然腐败不堪。
高薪不仅没有解决吏治问题,反而造成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
清朝官俸也是相当高的,尤其外官薪俸,远高于内官,成为一大特点。
如一品京官每年官俸合银540两,而作为一品外官的总督,虽然俸银只有180两,但养廉银则高达1.5万两,个别甚至高达3万两,高出京官30倍以上。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高薪不可养廉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高薪不可养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很高兴有机会学员论坛上与大家一同探讨。
刚才,正方的同学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高薪就一定能带来廉洁,而我方观点与之恰恰相反。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高薪并不能养廉。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做: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本性自私自利的经济。
人是理性的。
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
高薪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公务员的薪酬。
抑制公务员贪污腐败,达到廉政效果。
在这里,高薪是养廉的前提条件。
这里隐含之意为必须以最大化的原则提高公务员的薪酬。
满足公务员的最大利益。
否则高薪不足以养廉。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人的最大利益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
当一个腐败的当权者凭借腐败实现了一个较低层次的欲望时,更高级的欲望便会继续驾驭着他。
提高收入很可能只是使官员抬高索贿价码以弥补他可能丢掉这样一份好工作的风险。
如果受贿的官员因此而数量减少,腐败的范围可能会缩小,但单笔腐败金额便很有可能会增大。
对于那些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为公众服务立场不坚定的潜在腐败者而言,一般的“高薪”很难满足其私欲。
如果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无论何种“高薪”,只要行贿人的付出高于某个水平之上,“高薪”就不可能“养廉”。
无论“高薪”有多高,只要有“人”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高薪”就只能是一个相对数。
另外,从质量上看,大贪、巨贪难以受到“高薪养廉”制度的抑制,这是因为“高薪养廉”只是提高了腐败的成本,却没有消除腐败产生的根源,尽管它有可能减少腐败的总量,但对于个案来说,只要腐败的收益大于腐败的成本,腐败就仍然会存在,仅靠所谓的“高薪”是不可能杜绝腐败的。
二、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霍桑实验,霍桑实验第一次证明了人除了对于物质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工作成就感等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
高薪养廉难以遏制腐败之风

高薪养廉难以遏制腐败之风(文/新浪历史新史记朱永嘉)近日报端多有讨论北宋养廉与大明肃贪的事,先见于二〇一二年二月三十日的《学习时报》,又见于十二月十日的《中国青年报》。
二文对北宋所谓高薪养廉的问题似皆有误,他们的论述皆以《宋史•职官志》上关于俸禄的记载为依据: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各绵百两。
根据这个标准计算,他们的收入相当于当时中产之家年收入的三十倍。
地方州县官的月收入是二十千,三千户以下的知县是十二千。
不过宰相这一级整个朝廷只有几个人,不能作为一般官员薪给的标准,绝大部分州县官员的待遇是不是属于高薪养廉的范畴呢?那就很难说了。
王安石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三年的(公元一〇五八年)《上皇帝万言书》中曾这样说:方今制禄,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仓口稍众,未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
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按:这个数字已比俸禄制的规定高),以守选、待除、守阙通之,盖六、七年而后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三四千而已。
虽厮养之给,亦窘于此矣。
而其养生、丧死、婚姻、葬送之事,皆当出于此。
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以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
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
计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千百而无十一,穷而为小人,泰而为君子,则天下皆是也。
王安石说的“方今制禄,大抵皆薄”,主要是讲县一级和以下官员的薪俸,这一点他应是有发言权的。
他曾知鄞县,即今之宁波的知县,在当时属于亲民官,他能直接了解到当时中下级官员薪俸太薄的问题。
要整顿吏治,那么中下级官员的生活收支状况必须有保障,所以他才会说这番话。
他之所谓士,是指官僚及其后备队伍,即现任及后任的中下级官员。
从为人上讲,也就是士的素质以君子、中人、小人区分,大多数人是中人,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
所谓穷与泰是指其生活水平,泰是指收支相抵过得去,穷是指收支不能相抵。
试述高薪未必养廉

、
腐 败 一 直 是 中 国历 史 以来 关 注 的 问题 ,是属 于 史 治 。而 中 国 在各朝代 时针对这一 问题也有相应 的想法 。在中国宋代 的时候 就
出现 “ 厚俸养 廉 ” ,这算是高薪养廉政策在 中国历史上 的一次 尝 试 。然 而这次尝试 的结果却是财政负担增加,官员贪腐依 旧,并 没有达到最初 的 目的。在 中国的清朝 的时候 ,也有相应 的尝试 , “ 清代 ‘ 养廉银 ’为官 员本薪 的 1 0 . 1 0 0倍 ,清 朝是历史上贪 污 最严重 。 ” 由于篇幅原因,本文以清代 为例简要阐述 高薪养廉 的 历史 。 ( 一 )清代高薪养廉政策 的历史 清朝 实行低 俸禄制 度 ,雍 正即位初 时 国家岁入约 为 四千 万 两 ,而 王 公 百 官 的俸 禄 不 及 一 百万 两 。作 为 封 疆 大 吏 的 总 督年 俸 只有一 百八十两 ,至于县令 以下 官员那就 更少 了,仅仅 四十两 、 三十两左右 ,不但无法开支请办公人员等费用,连 自身生计也难 以维 持 。于是雍正 下诏 从耗羡中取 出一部分 设立 “ 养廉银 ” ,让 官吏们生活上过得 去,不去作非分之想。从 总督 到州县官 ,根据 官 职 不 同和 办 事需 要 , 养廉银从上万两到一千两不等 ; 对于京官 , 除了正俸 外,发放 “ 恩俸 ”( 实 际上就是加薪) ,使官员们 得以脱 离非法敛 财( 许多为生计所 迫) 的恶性循 环,享受合法 待遇 。 ・ ( 二 )清 代高薪养 廉政策的简要评析 清代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 了康熙末年 的时候就 已经 出 现停滞不前 的问题 。各种矛盾 凸显,特 别是财政的腐败问题成为 关注 的焦 点。雍正即位 ,认识 到问题 的严重性 ,实行养廉银的政 策 。“自然 有皇政治斗争 的因素参 杂其 中,但客观地讲 ,厚俸养 廉 的思想 也起 到重要的作用 。 这次改革彻底打破 了以前低俸制的 格局 ,使地方大小官员 的收入有 明显 的增加 。可以说,这是中 国 历史上 ‘ 高薪养廉 ’的一次典型实践 。 ” 然而 ,“ 看似 高薪养廉 , 实际上将地 方行政 费用 归于地方首长 所有 ,导致清朝地方贪腐情 况 为史上之最 。 ”④可见 ,简要地 说,清代 的高薪养廉 政策在~ 定程度 上是没有达 到其最初制定所想要达 到的 目的 。 二、高薪养廉的成功需要依赖多种构成要素 从中国清朝高薪养廉政策的历史可 以看 出, 其失败 的重要原 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套监督机制 。 监督机制 的不完善造成公职人员 在政 策执 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而不 被 发现 而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 而这种侥幸心理其背后反映 出公职 人员的伦理道德 问题 , 而公职人员 的素质 的形成又依赖于恰 当的 社会 文化 。 这无疑就在 告诉 我们 这样的事实: 高薪养廉 的成功需要 依赖于多种构成要素 。 ( 一 )完善的法律与监督机制 自古 以来 ,人性可能从未发生变化 。关键在于制度 的设计是 将 人性的哪一些要素变现 出来 。 人性 中所存在 的侥幸心理 以及谋 求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特征可能还没办法完全泯灭 , 只能通过制 度化 的设计来 达到抑制作用 。“ 高薪养廉政策仅 在腐败收入处于 较低水平时才行之有效 。 ” 而腐败 的收入水平很显然是在一套完 善的法律与监督机制之下才能得到保障 的。 完善 的法律使得公职
高薪养廉弊端凸显

44oMocrAcy法治高薪养廉弊端凸显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鼓励其为政府效力,是必要的。
但如果把它作为养廉防贪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就显然低估了人性的复杂。
»从历史的角度看,雍正发明了“养廉银”,大幅度增加了官员的收入,但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贪腐行为并没有什么大幅改善,雍正一死,养廉银未废除,贪污之风却更胜从前。
“高薪养廉”不管用,那到底该如何设计官员薪酬制度,让官员既不贪腐,又能尽心工作呢?高薪阻不了的贪腐此前,中央巡视组公布对5家央企专项巡视反馈清单。
中国联通有的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权与承包商、供应商内外勾结,搞权钱、权色交易;神华集团一些企业领导人操控重点合同某审批权谋取腐败“黑金”;中船集团有企业领导人员及其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从事关联交易等。
看到这个对几大央企的专项巡视问题清单,就会明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中纪委全会上为何专门强调要“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也会明白王岐山书记在作中央纪委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到国企,强调“从严治党,国有企业也不能例外”,要“实现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
从这份专项巡视的问题清单看,党政机关在反腐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国企身上,什么跑官要官、领导及其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权色交易、子女出国留学方面接受利益输送、工程发包和项目采购腐败、公款吃喝等,完全是政府腐败的复制版本—这不是企业病,就是权力不受约束的机关病、政府病、官僚病。
某些国企领导,拥有官员的行政级别和权力,同时还掌握着比政府官员更多的资源分配权,但却缺乏党政机关同样的监督,一家大企业很容易就成为几个领导分肥套利的家族地盘。
高薪养廉是伪命题一些官员出国考察几天归来后就喜欢津津乐道国外的“高薪养廉”。
其实,即使有高薪,也不是用来养廉,而是廉政得到制度保障后,以高薪吸引人才。
单纯高薪“养”不出廉政

单纯高薪“养”不出廉政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7期文/郭东阳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
审议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凌解放(二月河)用16个字“蛟龙愤怒、鱼鳖惊慌、春雷震撼、四野震动”评价当前的反腐力度。
他说,“有人主张高薪养廉,我不同意。
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上工资最高的时候是宋朝,‘公务员工资’是汉代的六倍、清代的十倍,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
”“高薪养廉”是个饱受争议的老话题,一直以来,反对者众,赞成者亦不少。
不过,如果不“预设条件”,这一话题本身却是没有争论价值的伪命题。
因为,从“人”的角度看,不少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纯的高薪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的贪欲——“落马”的大贪巨腐有几个是缺钱的?所以,如二月河先生所言,从历史的角度看,单纯的高薪“养”不出廉政。
再从国际视野来看,不少官员、专家喜欢拿新加坡说事儿,这其实是误读。
新加坡政府之所以廉洁,主要靠的是依法治国、政府公开透明、防腐严密、惩腐有力,而非高薪。
所以,仅从单纯的高薪来讨论消除腐败,既天真,也无意义。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在制度“给力”的前提下,高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诱惑,减少官员的腐败冲动。
因此,高薪加上“给力”的制度,当是最理想的反腐举措。
不过,就目前的国情而言,尚有难度。
其一,“官本位”思想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高烧不断”的“公考热”即是明证。
年轻人纷纷热衷当公务员,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可避免会造成人才浪费,降低社会活力。
一旦高薪,岂不是“火上浇油”?其二,国内公务员队伍虽在不断精简,但规模仍然庞大,实行高薪必定会挤占本就紧张的公共财政资源,使其不堪重负。
况且,公众本来就对公务员收入成见日深,实行高薪,必然会拉大公务员队伍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差距,引发民众的不满。
所以说,眼下实行公务员高薪并不可行,但低薪亦不可取。
我方论证观点是高薪不能养廉。

我方论证观点是高薪不能养廉一、背景高薪养廉提出的背景是在贫富不均导致犯罪的产生。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腐败问题。
有人提出,借鉴国外成功的高薪养廉制度,来抑制国内腐败。
然而,一个公职人员会不会腐败,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信仰。
导致公职人员腐败的重要原因,是信仰缺失、社会的贫富不均,和不公平分配,所以他们失去定力,贪污腐败。
二、条件和弊端高薪养廉是需要条件的。
需要相对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适用与特定的时空。
我国目前面临社会结构的变迁,收入分配的调整,党政机关的改革等多种问题。
在中国实行高薪养廉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高薪养廉是有弊端的。
首先,高薪养廉必然会增加国家企业和单位的支出,从而加重相应的经济负担。
第二,高薪养廉可能会引发相互攀比。
如果进行高薪养廉。
那么发达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之间的高薪如何界定?如此一来,因为手中的权力,便可以理直气壮的索要利益,按劳分配岂不是成了按权分配?第三,如果官员把高薪养廉视为一种特权,特殊地位,或者身份的象征。
那么高薪不但不能养廉,反而可能会滋生腐败。
因为,没有制度的约束,官员就会把高薪,作为一种挥霍的资本,而不是廉政的开端。
第四,我们的党政官员大多是共产党员,而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一切,为共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
高薪养廉,必然会出现高薪和低薪的差距,从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是自毁形象的。
同时党章中要求,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如果在我国实行高薪养廉,官员有房有车,社会群众却房贷车贷,这不就是激化社会矛盾吗?三、横纵对比国内:宋朝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却出现了大量的纳捐买官,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更是广为流传;雍正发明了“养廉银”,大幅度增加了官员的收入,但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贪腐行为并没有什么大幅改善,雍正一死,养廉银未废除,贪污之风却更胜从前。
高薪不能养廉论点

1.廉洁需要制度的制约,法制的完善,道德的约束,三管齐下。
2.腐败的种类有很多,除了金钱,还有女色,还有地位,还有权力,还有被迫贪污。
后面这些,用高薪能解决么?3.合理的薪水是对人们工作得肯定,可是今天讨论的是高薪可以养廉,就好似好人吃饭,和吃饭让人变好,这能一样么?4.我不赞成“高薪养廉〞,理由如下:1、于理无据。
腐败,无论是贪污还是受贿,与杀人、放火、强奸一样,都是犯罪行为,不信可以翻翻《刑法》,《刑法》对此是有明文规定的。
众所周知,普通民众都懂得“不杀人〞、“不放火〞、“不强奸妇女〞是天经地义的,绝不允许提出任何前提条件,从未有人提出过“要我不杀人政府就得给我多少钱〞,“要我不强奸妇女政府就得给我找个老婆〞等诸如此类的荒唐条件。
让人弄不明白的是既老百姓都懂得“不犯罪〞是无条件的,为何官员们“不犯罪〞就需要有“高薪〞这个前提?2、欲壑难填。
这些年来腐败分子可谓“英勇不屈,前腐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勇敢地跟上。
可是我们看看这么多腐败分子,有哪个是因为和下岗工人一样是因生活所迫才铤而走险的?据披露的资料,贪官90%以上都养有情妇。
据说某位著名的贪官就一共糟蹋了107个妇女,加人他自己的老婆,人称为“梁山108将〞。
想一想养这么多情妇需要多少钱?这还没有考虑他与家人的挥霍、子女出国留学、购置豪宅靓车等费用。
看来贪官的贪欲是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幻想靠满足贪官的贪欲来解决腐败问题,以为贪官多拿了钱就不腐败了,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就像以为扯着自己的头发能离开地球那样荒唐!3、引发攀比。
按“高薪养廉说〞,我们给官员高薪是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不腐败。
这个先例一开,后患无穷。
我们的国企高管呢?众所周知,如今的国企的高管们享有极大的权力,这其中就包括分配权。
既然党政官员们要有一笔养廉费才能做到不贪污,那我们凭什么不也要一笔养廉费,给自己多发点钱?同理,医院的医生们也可以提出索要高薪,否如此我们就要收红包!各单位的采购员们也一定会理直气壮地说:要是不给我们高薪,我们就要吃回扣!就连工厂里小小一个班组长也会索要好处,否如此在分配活计时我就要用够用足手中这点小小的权力,“我也要循私〞!如此一来,只要手里有一点权力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索要利益,那“按劳分配〞岂不成了“按权分配〞,权力岂不成了牟取物质利益的商品?4、自毁形象。
“高薪养廉”不可行

作者: 宋凯扬
作者机构: 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视野
页码: 77-78页
主题词: “高薪养廉”;国家公务人员;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顽症;
社会公仆;统治者;为人民服务
摘要: <正> “高薪养廉”起初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医治公务人员腐败、实现廉政而实行的制度之一。
近年来,有人把它介绍到我国,给予它许多赞许,并认为当今中国进行廉政建设也非要走这条路不可。
我们认为,“高薪养廉”在中国不可行。
第一,“高薪养廉”不是医治资本主义腐败的灵丹妙药。
腐败产生于剥削制度社会,到了经济有较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腐败日渐滋长蔓延,终成社会一大顽症。
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京也是奢侈无度。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蔡家饮食的奢侈糜费:有人在汴梁买了一个女人做妾,据说这人是蔡京家做包子的厨娘。一天,主人让她做包子,她却说不会。主人质问她,你是蔡太师家包子厨的厨娘,怎么不会做包子呢。该女子回答说:“我是包子厨房里专门切葱丝的人。”切葱丝都有专门的佣人,想像一下厨房里该有多少奴仆?
高薪制度下的贪官百态
然而,封建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高薪也没有达到养廉的目的,一些官员一手拿着皇帝发放的高薪,另一只手仍然在狂敛钱财,中饱私囊,难怪明史专家吴晗先生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王安石在实施变法、拟给胥吏增加工资时曾向神宗表白:“胥吏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意思是,胥吏工资太低不够花,所以才向百姓克扣索贿,给他们发点工资,让他们知道自重,就不会贪污了,地方政府就会达到清廉的效果了。
而且从乾隆开始,对于官吏的约束放松,各种陋习死灰复燃,且愈演愈烈,比如张集馨,道光二十七年调任四川臬台时,在北京就又收了15000两银子的“别敬”。其中军机大臣每人400两,六部尚书每人100两,侍郎每人50两,军机处秘书每人也有16两。至于使费、部费、门敬、跟敬之类,各地方、各衙门、各官员也都照收不误。
胥吏是古代中国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按道理,胥和吏本非一回事,吏是不入流的下级官员,胥则为官府里的充役之人,二者有着官民的分殊。可是自从宋代官吏分途以来,正经八本的读书人羞于为吏,在人眼里,吏也就逐渐跟胥相混淆,被混称胥吏。胥吏包括六房书吏和三班衙役,类似于今天的科级,但他们不被人们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不仅如此,他们还被称为“衙蠹”。几乎所有的官场恶习,欺上瞒下,敲诈勒索,都跟胥吏有关。
但是,胥吏是离不了的,无论什么时代,在各级政府机关里,胥吏都要占绝对多数,十倍,甚至数十倍、百倍于政府官员。清朝中叶以后,州县的衙役和书吏,少则数百,多则上千。政府的运转,实际上是胥吏在推动。
其实胥吏的为害(危害),各个朝代都知道,主要原因在于低工资,有时甚至低到了象征的地步。常识告诉我们,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行的,所以,象征性的工资,就等于默许他们自己想办法。当然,凡是跟权力沾边的所在,总能生出银子来。既然上面不给银子给“政策”,那么这些人捞过了头,也就算不上是原则性问题,顶多是制度设计者的自作自受。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往往要尽力缩小政府机关人员“吃财政饭”的比例,以减少国库的压力。也就是说,国家的财政不能变成“吃饭财政”。将“吏”排除在官员队伍之外,压低“胥”的社会地位,给他们一点微不足道的补贴,甚至对官员也采取低薪政策(最极端的是元朝,各级官员统统没有工资),无非是把负担丢给了官员和非官员的政府中人自己。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于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在这种情况下,高薪养廉惟一的出路,就是压缩政府机关中的人,但是压缩只能压缩正式的官员,那些半正式的政府机关成员吏和胥,以编外的形式膨胀,是根本挡不住的。压缩不了人,只好中薪、甚至低薪养廉,但依旧挡不住人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所以说,高薪养廉,只能是工商社会才能做到的事情。
文章摘自《另类视角下不为人知的真相:历史的空白处》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保障并提高其生活水平,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事实证明,宋代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清代也是一样。
乾隆初年,养廉银制度基本确立。但随着这一制度的深入,官员们逐渐将养廉银作为自己的正常收入,而忽略了该项收入设立的初衷,“提解已久,耗羡渐同正项,州县官员,重新征收,与耗羡之外又增耗羡,养廉之中又私取养廉”。
雍正年间,养廉银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官员养廉银数额差别较大且多有变更,如云南巡抚养廉银初定为17000两随后又减到12000两,继而又减为10550两;四川巡抚的养廉银初定为12000两,继增为18864两,后又减为10000两;山东、河南巡抚的养廉银则高达20000两以上,随后亦多有调整。其他如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府州县官员的养廉银亦参差不齐、多有变化。
北宋之所以实行官员高薪制,目的在于养廉。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宋史-职官志十一》)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实现养廉的目的而不断给百官涨工资。
北宋少数官员对高俸养廉与皇帝保持一致看法。比如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数一数二的。北宋之所以实行官员高薪制,目的在于养廉。正如宋太宗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因此,北宋从宋太祖至徽宗,都曾为实现养廉的目的而不断给百官涨工资。清代雍正帝实施养廉银,也是出于此目的。
北宋和清代官俸最高 目的是养廉
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一个同样的农业国度里,当只有在政府里工作才是获利最多,而且是最稳定职业的情况下,政府机关是不可能不膨胀的。如果把正式官员的员额硬性固定下来的话,那么吏和胥队伍就要扩张。明清两代,尽管吏的门槛一再提高,缴纳银两逐年增加,但乐意充任者依然挤破门,有的人,宁可借贷,也要充吏。衙役也是如此,没有人在乎其法律地位的低下,市井中人甚至城郊农民往往求一位而不得,于是正役之外有帮役,帮役之外还有白役。
Hale Waihona Puke 古代中国高薪养廉为何不能奏效
在古代中国,之所以“高薪养廉”对于制止政府官员的腐败不能有效,与中国当时是一个设官分治的农业国度有直接关系。
把胥吏和高薪养廉摆在一起,估计学界的专业人士会骂我疯了。不过,在我看来,很长时间以来嚷得很凶的高薪养廉问题,大概只能从胥吏谈起,才能说得清楚。
历史上的高薪养廉为何不能奏效
高薪养廉,是古今中外都在争论和探讨的话题。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低薪基本不可养廉,而高薪也未必能够养廉。诚然,历史上也存在着包拯、海瑞这样的所谓清官,然而,官员的廉洁,往往取决于其官德如何,属于偶发性原因。如果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建设,仅靠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综合的顶层设计。那么,为何低薪和高薪都不能养廉?腐败的根源究竟在何处?怎样才能使官员达到克己奉公的境界?
清代实行高薪养廉更为直接明了。清初,地方在征收正赋时,总要多收一些火耗银,以满足衙门日常办公以及官员生活的需要。雍正帝即位以后,实行耗羡归公制度,再从中支取一部分火耗银,作为养廉银发回给官员。耗羡归公的实施也就同时意味着养廉银制度的肇始。钱陈群在《条陈耗羡疏》中说:“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见吏治日就侈靡,……骤难扫除……通计外吏大小员数,筹定养廉,而以所入耗羡,按季支领。”雍正自己也说,耗羡归公以后,“恐各官无以养廉,以致苛索百姓,故于耗羡中筹定数目,以为日用之资”。
鉴于此,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提出,按照“地方远近、事务繁简、用度多寡”原则发放养廉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对各省的养廉银额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各省布政使的养廉银额已基本划一。基本上,品级越高,养廉银越是丰厚。实行养廉银制度之后,养廉银已经成为官员们的主要收入。与巨额的养廉银相比,官员的正俸显得微不足道,越来越被忽视。
王安石的“本意”未免太过天真和乐观。“仓法”刚刚实施时,胥吏确实惧怕法度,况且工资也还优厚,所以贪污受贿的情况有所收敛。可惜好景不长,能洁身自爱的官员太少了,正如《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中的记载,“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更严重的是,即使有“厚禄”,但贪婪的官员并不满足,因为厚禄也没有贪污钱财来得又多又快。连王安石也承认:“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
宋真宗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一名节度使的三公经费可高达两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完了再给,没有限制。除公用钱之外,又设“职田”。职田数量按官职高低来分配,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这些职田由佃户租种,官员则坐享其成。
我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初步成形于夏、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贵族分封制被废除,各级官吏不再拥有封地,大小官吏开始从国家领取一定谷物作为俸禄,真正意义的官吏俸禄制度正式形成。宋朝以后,封建官俸中的货币量逐渐增加。纵观中国封建时代官俸制度的演变:秦汉、魏晋为发展时期,隋唐以后为成熟时期;隋唐以后,宋朝、清朝实行的是高薪政策;唐朝、明朝则实行低薪政策。
尤其是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宋代,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官是由朝廷除授、领取俸禄的在编人员;吏则或出于招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临时工”,没有俸禄,一向靠克扣、受贿为生。王安石给这些胥吏发放俸禄,无疑是想阻止他们受贿,以恢复官员和朝廷的清望。
当然,这种“给政策”或者说政策默许的做法,弊端也很明显。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造成竭泽而渔,激起民变,导致统治危机。好在,默许往往是有限的,而且可以随时收回。县以下地方的乡绅自治,以及无所不在的监察制度以及机构和官员之间的制衡,也可以比较有效地把这种出自政府机关中人的积极性抵消一部分,地方正印官也会由于纱帽的关系,自聘幕友,“看”住书吏和衙役,至少在朝廷的制度还没有老化,年景还太平的时候,这种“给政策”的做法还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危害。当然到了王朝末期,制度老化,所有制约机制失效的时候,各级政府中人的“积极性”就会爆发式地显露出来,造成雪崩式的官逼民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