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标准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规范篇

沉降观测规范篇

沉降观测标准沉降观测标准精选2篇〔一〕沉降观测标准是指进展沉降观测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降观测标准:1. 观测点的选择:观测点应具有代表性,可以真实反映监测区域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应选择在土地沉降较为显著的区域。

2. 观测仪器选择:应选择高精度的沉降仪器进展观测。

观测仪器的测量精度应满足实际要求,并且应定期进展校准和检验。

3. 观测时间:观测时间应至少包括建立前、期间和建立后的阶段。

观测时间应长达数年以获得准确的沉降数据。

4.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应根据详细情况确定,通常建议每月观测一次。

在建立期间,观测频率可以适当增加。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应经过严格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采集、校正、滤波和拟合等步骤。

应采用适宜的数学模型进展数据分析,以得到准确的沉降结果。

6. 数据记录与报告:观测数据应详细记录并进展备份。

观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并编制详细的观测报告,包括观测过程、仪器校准、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

7. 观测误差控制:应采取措施降低观测误差,包括仪器的校准、环境条件的控制、操作人员的培训等。

观测误差应根据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请注意,这些标准仅为一般性建议,实际的沉降观测标准可能因详细情况而有所不同。

建议在进展沉降观测前,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最新的准确标准。

沉降观测标准精选2篇〔二〕沉降观测标准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观测范围:规定测点的布设范围,包括垂直和程度方向。

2. 测点数量:确定需要设置的测点数量,以保证对沉降变化的全面观测。

3. 测点布设:规定测点的位置、间距和深度,以保证测点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4. 数据采集:指定数据采集的频率和方式,一般要求每天定时测量。

5. 数据处理:规定沉降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标准,包括数据的计算、校正和分析。

6. 报告要求:要求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结果、数据图表、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7. 质量控制:规定对仪器仪表的校准和维护,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于监测土地表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着重规范观测的方法、仪器设备、观测点的选择、数据处理等各方面,以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观测方法1.观测方法应根据工程类型和施工过程中的土体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数学模型法等。

2.观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按照工程施工进度和需要进行连续观测。

二、仪器设备1.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稳定可靠的特点,能够满足观测的要求。

2.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验,并有相关证书和检测报告。

三、观测点的选择1.观测点应根据工程区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工程部位,以及周围的监测点。

2.观测点应具备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工程范围内的沉降情况。

四、观测数据的处理1.观测数据应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方式进行采集和记录,包括观测点的坐标、沉降量等数据。

2.观测数据应进行校正和修正,排除仪器误差和环境因素的干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相关图表和图像,以便于观察沉降趋势和变化规律。

五、观测报告1.观测报告应包括沉降观测的目的、观测方法、观测点的选择、仪器设备的使用、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2.观测报告应具备可读性和科学性,必要时还应提出相关改进和建议。

总之,沉降观测规范要求对于工程建设中的沉降观测提供了详细、准确的要求和指导。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才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障。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测试方法,用于监测土地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它是通过测量某个点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水平位移来确定地面或结构物的变形情况。

在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测中,沉降观测的结果对于了解土层的变形特性以及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遵循一些稳定的标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沉降观测的设备和仪器需要经过准确的校准。

这包括水平仪、测量杆、水准仪等设备的校准工作。

校准计量设备可采用JJG标准或相应的国家标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选择观测点的布设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

观测点应根据工程或地质情况确定,布设应尽可能均匀分布于被观测区域,且考虑到地质特征和结构的影响。

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当,以覆盖整个观测区域,尽量避免封闭环路或重复观测点的设置。

同时,观测点应尽量设置在稳定的地基上,避免设置在非均质土层或高风险地区。

观测时的测量间隔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般情况下,沉降观测的测量间隔应根据工程或地质情况确定,但通常选择较短的间隔时间,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观测结果。

在短周期观测过程中,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容易获得。

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条件的稳定。

尽量避免观测点附近有明显的振动或震动源,如交通流量、机械设备运行等。

同时,观测点的周围环境应保持稳定,如避免有松软土地、施工活动等可能对观测产生干扰的情况。

最后,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是确保测量结果稳定的关键步骤。

观测数据在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去噪、数据对比等。

同时,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结论,观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如平均值、方差等指标的计算。

使用科学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提高观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沉降观测的稳定标准包括设备校准、布设规划、测量间隔、环境条件的稳定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要求。

遵循这些标准,能够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测提供科学依据。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一)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一)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一)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在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设计中,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沉降观测可以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基础工程的安全性。

而沉降观测的稳定性标准则是评估沉降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1. 观测点应平稳沉降观测的第一步是确定观测点,而观测点的选取必须要求平稳。

如果观测点存在严重的不平稳情况,那么观测结果会受到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造成数据波动不稳定,从而影响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周围环境应稳定除了观测点本身要求平稳外,观测点周围的环境也必须要求稳定。

环境不稳定比如周围存在工地施工、地铁运营、地下水泵站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观测点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观测结果不准确。

3. 测量设备应精准沉降观测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测量设备的精准性。

为了得到准确的沉降数据,需要选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和校准,确保测量设备的精准性。

4. 观测时间应适当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时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适当的观测时间可以确保数据的充分和准确,但过长或者过短的观测时间都会对观测数据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5. 观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在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比较明显的趋势和变化,对沉降观测的数据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印证作用。

以上就是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只有在这些标准条件下的沉降观测数据才是真正可靠有效的,才能为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

6. 观测数据应连续性稳定沉降观测的连续性稳定也是衡量其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观测数据应该在持续的时间内稳定,没有显著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稳定。

7. 观测数据应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归并为了更好地理解沉降观测数据,需要将同一时间段内多个观测数据以及不同地点的观测数据进行归并。

通过把无序杂乱的数据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识别变化趋势和进一步分析数据。

沉降观测仪标准

沉降观测仪标准

沉降观测仪标准一、概述沉降观测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建筑物、桥梁、路基等工程建筑物沉降量的仪器。

其原理是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通过测量建筑物表面的位移变化,计算出沉降量。

由于沉降观测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沉降观测仪的标准也至关重要。

二、技术要求1. 精度要求沉降观测仪的精度要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一般来说,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即最大允许误差不超过±0.05mm。

同时,在观测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传感器要求沉降观测仪所使用的传感器应具有高灵敏度、低零漂、高分辨率等特点,同时应具备防尘、防水、防震等性能,以保证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3. 仪器稳定性要求沉降观测仪应具有稳定的性能,即在长时间连续观测过程中,其测量结果应保持一致。

此外,仪器还应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

4. 外观要求沉降观测仪的外观应简洁、美观,操作界面友好,方便用户使用。

同时,仪器应具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损坏。

三、使用要求1. 观测点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置,并确保观测点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对于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观测点的设置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2. 观测周期与频率沉降观测的周期和频率应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

一般来说,在施工期间应每2-3天观测一次,而在使用期间则应每周观测一次。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应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3. 数据记录与分析沉降观测的数据应准确记录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出建筑物的沉降量以及沉降速度是否正常。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还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四、质量保证体系要求1. 产品质量保证沉降观测仪的生产厂家应具备相应的生产资质和经验,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产品出厂前,应对每一台仪器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其性能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

沉降观测稳定的标准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地基和土壤的沉降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承载能力和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下面是沉降观测的稳定的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沉降速率:沉降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量。

工程建设中,沉降速率会影响土壤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通常情况下,沉降速率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突然的加速沉降。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筑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87-2008)中对不同类型土地基的沉降速率要求的规定。

2. 极限沉降:极限沉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壤或建筑物的沉降达到的最大值。

极限沉降的判断和评估对于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建筑物的极限沉降限制值的规定。

3. 沉降差异:沉降差异是指不同位置或不同时间的沉降量之间的差异。

当土壤或建筑物的沉降差异过大时,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倾斜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差异沉降的要求和规定。

4. 形变:形变是指土壤或建筑物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

土壤和建筑物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形变的大小和稳定性是评估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参数之一。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土壤和建筑物形变限制的规定。

5. 监测方法和设备:沉降观测通常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监测方法的选择和设备的精度对于沉降观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沉降观测方法和设备的要求和规定。

6. 数据分析和评估: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判断工程稳定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沉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和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以及工程的稳定性。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对沉降数据的分析与评估的要求和规定。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标准1、初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初测应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25%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封顶后1~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一般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若沉降速度小于0.01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六、竣工验收标准《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第5.0.6条规定:对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时,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值在没有相应的规范、设计要求时,可参照本条执行。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标准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标准

沉降观测资质要求标准?
答:沉降观测资质要求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沉降观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例如土木工程、地质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观测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 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专业的观测设备,例如自动水准仪、变形仪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特点,并且需要经过校准和检验。

3. 观测环境:进行沉降观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观测点位,并且保证周边环境稳定。

例如,在城市中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避免地铁、桥梁等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干扰。

此外,不同级别的沉降观测资质对观测的要求也不同,主要从建筑面积、层数、高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甲级单位无限制,乙级单位要求总建筑面积50万m2以下,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得承担。

丙级单位要求总建筑面积30万m2以下,30层以下的住宅、高度70m以下的非住宅性质的民用建筑,不得承担精密工程测量。

丁级单位要求总建筑面积20万m2以下,7层以下的住宅、高度24m以下的非住宅性质的民用建筑。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沉降观测资质要求标准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规定文件。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应选择合适的资质单位,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环境,以保证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沉降观测资质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当地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标准及验收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1. 观测设备选用,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应选择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观测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斜仪等。

2. 观测方案制定,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应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时间、观测频次、观测点位、观测参数等内容,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报告,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建筑物沉降观测验收规范。

1. 观测设备检定,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应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确保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2. 观测人员资质,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熟悉观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记录和报告,观测记录和报告应详细、准确,包括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等内容,确保观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4. 观测结果评定,观测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定,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 观测报告审查,观测报告应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审查,确保观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意义。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对建筑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稳定。

同时,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结果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四、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发展趋势。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规范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规范

工程施工沉降观测规范一、总则1.1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及其周边地面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1.2 沉降观测应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同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

1.3 沉降观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测量单位或者专业人员进行,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观测准备2.1 观测方案设计观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施工进度等因素进行设计,包括观测点的位置、数量、观测方法、仪器设备及观测周期等。

2.2 仪器设备沉降观测应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仪器设备,并应经过检定和校准。

观测仪器应具备足够的精度和稳定性,以满足观测要求。

2.3 观测点设置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建筑物和地面沉降特征的位置,如建筑物的角点、中线、重要支撑点等。

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观测方案的规划。

三、观测实施3.1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测量、激光测量等方法。

应根据工程特点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3.2 观测步骤观测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测定初始值:在施工前,对观测点进行初始值的测定,作为后续观测的基准。

(2) 施工过程中的观测:按照观测方案确定的周期和时间点进行观测,记录观测数据。

(3) 施工后的观测:工程竣工后,对建筑物和地面进行长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

3.3 观测数据记录和整理观测数据应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编号、观测值、观测人员等信息。

观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

四、观测成果分析与处理4.1 观测成果分析观测成果应进行分析,包括沉降量、沉降速度、沉降分布等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以评估建筑物和地面的沉降状况。

4.2 观测成果处理观测成果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修约、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观测成果的汇总和报告等。

五、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5.1 质量控制沉降观测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观测成果的质量审核。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路基沉降是指道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沉降现象。

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规范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测设备和工具。

首先是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稳定性好。

其次是观测工具,如标尺、铁锤、支架等,这些工具要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在准备设备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对观测现场进行勘察,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布设方式。

二、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观测点应该选择在路基沉降可能发生的位置,如路基边坡、桥梁下部等。

观测点的设置要均匀分布,以全面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设置观测点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好观测点的编号和坐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观测方法和步骤。

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观测和全站仪观测两种。

水准观测是通过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全站仪观测是通过全站仪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设站、测量、记录等。

观测数据应该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和误差数据。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绘制沉降曲线和变形图,以直观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路基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五、报告编制和归档。

路基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归档保存。

观测报告应该包括观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观测点的设置情况、观测方法和步骤的执行情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数据的归档保存要求完整、可靠、方便查阅。

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1.观测目标和范围:
2.观测周期:
3.观测方法和仪器:
4.观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变形特征,应避免遮挡干扰和地质条件差异。

观测点的布置应均匀分布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和基础上,并确保能够同时观测到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沉降。

5.数据采集与处理:
观测数据应定期采集并储存,以便后期的比对和分析。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校正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数据处理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

6.观测报告:
7.安全措施:
总之,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是确保建筑物安全运行和使用的重要准则。

遵守这些规范要求,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修复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要求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一、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沉降观测测地基承载力标准

沉降观测测地基承载力标准

沉降观测测地基承载力标准一、观测点设置1. 观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10~15米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个独立基础或每道工序的每次作业区域的两侧各布置不少于2个观测点。

2. 观测点钢筋笼与主筋焊接牢固,顶部锯平,高度与保护层厚度相符,不得高出或低于混凝土面。

3. 观测点的埋设深度与建筑物一致。

二、观测周期1. 第一次观测必须在设备安装或基坑开挖后24小时内完成。

2. 在施工期间,应每增加荷载5000N增加一次观测,如果沉降观测点中间有间断,在再次施工前应重新进行观测。

3. 沉降观测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时进行,一般性项目,应在设备安装或单体调试完毕后进行第一次观测,其后第一个月应至少观测一次。

一般可按每一观测周期不超过±3mm的精度要求,按最后一次沉降观测点调整后逐次累计计算出本工程的结构沉降完成量。

三、观测精度沉降观测应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进行,精度不应低于二级。

其中观测点测量精度不低于二级,各变形阶段相邻周期的变形量及沉降速率的测量精度不低于三级。

四、数据记录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校核,并制作沉降观测表。

同时应利用沉降数据绘制沉降曲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分析沉降情况。

五、数据分析根据每次观测的数据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施工方案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加固等处理。

同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出建筑物的地基最终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等参数。

六、异常处理当发现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如数据变化大、出现负值、不收敛等),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如重新设置观测点、延长观测周期、增加观测频率等。

同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报告情况并共同协商处理方案。

七、质量保证为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质量:1. 观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且应具有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 观测仪器必须经过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且在观测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和清洁。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

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建筑变形测量沉降允许值

建筑变形测量沉降允许值

建筑变形测量沉降的允许值取决于具体的建筑规范和标准。

一般来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如下:
对于特级和一级沉降观测,沉降速率≤0.01~0.04mm/d,高程测量误差≤1/10000,相邻高程点的比较观测误差≤1/500。

对于二级和三级沉降观测,沉降速率≤0.05~0.1mm/d,高程测量误差≤1/5000,相邻高程点的比较观测误差≤1/200。

在建筑沉降观测中,通常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并使用合适的沉降观测点进行测量。

观测点的布设应合理,并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类型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范和标准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查阅最新的规范和标准,并遵循当地的具体要求。

同时,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正常沉降标准最新规范

正常沉降标准最新规范

正常沉降标准最新规范正常沉降是指建筑物或结构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自重和外部荷载作用而产生的垂直位移。

沉降标准是评估建筑物或结构沉降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最新规范的概述:1.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建筑物或结构的关键部位,包括基础、柱、墙和重要结构连接处。

2. 沉降观测频率:对于新建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应至少每月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第一年每季度观测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观测一次,之后每年至少观测一次。

3. 沉降速率:正常沉降的速率通常不应超过2mm/月。

如果沉降速率超过这一标准,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

4. 总沉降量: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总沉降量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高层建筑,总沉降量不应超过建筑物高度的0.02%。

5. 不均匀沉降:建筑物或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应严格控制。

不均匀沉降的标准通常为相邻观测点之间的沉降差不超过10mm。

6. 沉降分析:对于沉降数据的分析,应采用统计方法和工程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并评估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7. 沉降处理措施:一旦发现沉降超标或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加固基础、调整荷载分布等。

8. 沉降记录和报告:所有沉降观测数据应详细记录,并定期编制沉降报告,报告中应包含观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

9. 规范更新:随着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发展,沉降标准也会不断更新。

因此,应定期关注相关规范的最新动态,并根据需要调整观测和评估方法。

10. 法律责任:遵守沉降标准不仅是技术要求,也是法律责任。

违反沉降标准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概述,具体实施时应参照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沉降观测标准

沉降观测标准

5 沉降观测5.1 一样规定5.1.1关于深基础或高层、超高层建筑,基础的荷载不可漏测,观测点需从基础底板开始布设并观测。

据某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如仅在建筑底层布设观测点,将漏掉5t/m2的荷载(约等于三层楼),从而将阻碍变形的整体分析。

因此,对这种建筑的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就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量。

5.1.2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沉降速度的转变,原那么上能够采纳不同的沉降观测品级和精度,因为有的工程由于沉降观测初期沉降量较大或超级明显,采纳较高精度不但费时、费工造成浪费,而且也无必要。

而在观测后期或通过治理以后沉降量较小,采纳较低精度观测那么不能正确反映其沉降量。

同一测区也有沉降量大的区域和小的区域,采纳不同的观测品级和精度较为经济,也符合要求。

但一样情形下,若是变形量不同不是专门大,仍是采纳一种观测精度较为方便。

5.1.4本标准第9.1节对建筑变形测量时期性功效和综合功效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

关于不同类型的变形测量,应提交的图表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本标准对各类变形测量提出了应提交的要紧图表类型,别离列在有关章节中。

5.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5.2.1将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分为相邻地基沉降观测与场地地面沉降观测,是依照建筑设计、施工的实际需要专门是软土地域密集衡宇之间的建筑施工需要来确信的。

这两种沉降的概念见本标准第2.1节术语。

毗邻的高层与低层建筑或新建与已建的建筑,由于荷载的不同,引发相邻地基土的应力从头散布,而产生不同沉降,致使毗邻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不同沉降越大,建筑刚度越差,危害愈烈,轻者衡宇粉刷层坠落、门窗变形,重那么地坪与墙面开裂、地下管道断裂,乃至衡宇倒塌。

因此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首要任务是监视已有建筑平安,开展相邻地基沉降观测。

在相邻地基变形范围之外的地面,由于降雨、地下水等自然因素与堆卸、采掘等人为因素的阻碍,也产生必然沉降,而且有时相邻地基沉降与场地地面沉降还会交织重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易
新闻微博邮箱相册阅读有道摄影爱拍优惠券云笔记闪电邮手机邮印像派网易识字
更多
博客
手机博客博客搬家博客VIP服务
LiveWriter写博word写博邮件写博短信写博
群博客博客油菜地博客话题博客热点博客圈子找朋友
发现
小组
风格
网易真人搭配社区iStyle
下载最文艺的手机博客APP>
下载最文艺的手机博客APP>
创建博客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
微博》 | 关闭
淡然微笑
仙桃市天祥测量标志厂
导航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日志
学会高傲的活着
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问题及处理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标高宜为多少
2010-01-21 11:19:08|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标高宜为多少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1、仪器: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
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
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
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
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
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