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2.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三、平面镜成像(1)
三、《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三、学法指导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平面镜成像》,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本节课的地位:《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平面镜较为熟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容易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例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
三、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本节将采用实验探究法、实验分析法、质疑导学法、讲练结合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情景。
四、说学法本节课采取探究实验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首先我通过一个活动引入新课,开玩笑说把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带来一起打起,拿一块平面镜让学生观察我和“妹妹”的区别,然后在用学生做镜面动作来提出问题:当你照镜子的时候,镜子后面出现了另外一个你,这是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引出新课的实验探究。
第二环节,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的顺序进行。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如下猜想:(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像与物上下一致、左右相反猜想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惑,这时应及时引导,让学生比较所用的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还有的学生会有疑惑,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这时可用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实验,观察现象,直观形象的得出玻璃板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总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的帮助学生完成对上述猜想的验证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可靠的结论,结论过后,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苗爱强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平面镜成像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新教材初二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平面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等八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光的传播”内容的延伸。
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以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
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有铺垫作用。
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学好本节乃至本章知识的关键。
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节课的知识是平面镜的有关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索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略物理教学的特点与魅力,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学到了书本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以上两点的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通过平面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训练点及其要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提高通过观察提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3、德育渗透点及其要求在探究实验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感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
结合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具体的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四、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及依据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平面镜和球面镜是上一节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4、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二、说教法:等效替代法、数据归纳法三、说学法:数据归纳法四、说学情:关于平面镜成像,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怀有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是学生呢个学好本节的基础,但是普通的平面镜只能看到镜子里的像,却不能找到像,这为研究像的特点带来了很大困难。
五、教学设计:本节课从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到找到像,并且研究像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研究,探究过程逻辑性强,实验的结论得出自然。
让学生真正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体会平面镜成像中对称的美。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本课题的引入,我们力求新奇而又熟悉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学习平面镜的兴趣和动力。
为此,我们开始想用水浇蜡烛不灭的实验引入,但是这个实验大家都熟悉,没有什么新意,最后想到了魔盒实验了,我们自己动手加工了大木箱,虽然粗超了些,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激起了学习平面镜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本节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探究平面镜的特点,第二是成像原理;第三是球面镜。
第一个知识点成像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的设计又是难点。
在突破该难点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点播引导,最后自然的得出结论。
3022.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 说课稿
三、《平面镜成像》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的具体应用,它在光学中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又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的基础。
同时又是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喜悦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四、教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学法: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启发式五、教学准备:玻璃板、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小平面镜、多媒体等六、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引入教师请每一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小平面镜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接着教师结合发现讲解什么是平面镜,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平面镜的材料不一定非得是玻璃的。
再让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像”,你发现了“像”和你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说出它们的发现,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2、新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般思维程序:猜想。
此处要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切身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说出这样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有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它们的设计,也就是实验的步骤,不全的可以有其他的小组代表进行补充。
最后通过大家的交流共同确定实验的思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2.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2.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所以《平面镜成像》是这个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升学习水平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因为学生缺乏经验,思维水平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另外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有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精选学习文档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反射规律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程秀玲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平面镜成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设置、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活动、训练方案、与教材处理评价方案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时间安排:1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它在本章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因此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道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2.情感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的确定的理由和根据: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探究性的实验。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全过程的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数据和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信心的建立打下基础。
由此确定了目标:3.通过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物理是有用的,他的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光学也是有用的,因此要密切的联系实际,并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确定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道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并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2、通过探究环节分析误差的原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在实验中重视过程与方法,所以本节课我除了用到常用的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之外,还用了对比法和归纳法教材处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的猜想入手,验证猜想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到结论,这节课有三个难点,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虚像的理解,下面我来说说如何利用自制教具来突破这几个难点三、教学过程(一)探究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设计中,课本直接给出用玻璃代替平面镜,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个环节我改进的方案为“在寻找像的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从平面镜到玻璃板的全过程”,首先学生活动“照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抛出问题,如何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测量,,但是在测量中学生们发现,测量时刻度尺无法和被测物体紧贴,测量不准确。
其次,尝试把物和像放在一起比较大小,镜前物体不动的情况下,谁去替他和像比较呢?学生想到找一个和镜前物体大小相同的替代物体和像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最新《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
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
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
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周爽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十堰十三中的物理老师周爽,我今天实验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法学法;4、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
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
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由于初二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观认识,还没有能过向抽象认识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如何研究虚像的环节中运用平面镜和平板玻璃的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虚像。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物理八年级第二章4。
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1、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2、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程文洁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光现象》教学单元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下面我将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说一下我对本届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平面镜成像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方面,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这就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知识上的储备;此外,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在从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由于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将三维目标进行融合,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关系,能准确描述出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2、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说出平面镜在生活中的两个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八年级学生在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我把探究实验最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中联系已有知识,对实验加以详细的讲解,关键步骤作相应的演示,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已有知识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已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如果能够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就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知识,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知识。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3篇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市xx中学。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平面镜成像》。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成虚像的初步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因此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应用拓展等程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2.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理解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所以《平面镜成像》是这个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升学习水平的好素材。
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因为学生缺乏经验,思维水平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
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另外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有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个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从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实行“猜想”。
)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能够实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自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然后我将放手,让学生实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结论。
并实行针对性反馈练习。
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实行课堂小结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解,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