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课前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寻证据以解决问题。
●改进实验方法,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根据已有知识,运用推理对现象做出解释。●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仪器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课前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 学 过 程
我的修改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1.热起来了【教材简析】《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热源和热的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引发学生对热探究的兴趣。

本课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

从当我们觉得手冷时,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热源,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并思考“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最后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第二部分: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教材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最终对“多穿衣服让我们身体热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思维论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促进他们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仅用毛衣包住温度计,会出现温度计温度略微上升的现象,最佳方法是用一杯常温水,先测出水的温度,然后用毛衣包住水杯再测水的温度。

【学情分析】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这一点学生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晒太阳、烤火、取暖器取暖、吃热的食物都是从其他热源获得热量让身体热起来,运动则是加快血液循环让身体热起来,而对于多穿衣服让身体热起来的原因,有些学生并不真正清楚,这正是本节课要弄清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能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所以本课在引出研究问题:“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吗?”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进行实验验证,形成正确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多种方法可以给人体带来热量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的。

2.添加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只起到了保温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热起来了教科版一、教材简介《热起来了》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启示课。

本单元是以“热现象”的观察、发现、解释和假说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本课的引入部分,要以现象的发现和体验为主要途径。

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

二、教学背景冷热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小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也是经常和普遍的。

所以本节课既是对他们前概念的一种全面展现,更是新知识的有效补充。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

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或许会不置可否。

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就让学生重点开展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加穿衣服、多盖被子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热量。

2.过程与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被子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实验实事求是。

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衣服不能直接给身体增加热量。

五、教学难点通过做对比实验,明白衣服、被子不能直接给身体加热。

六、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卡纸、厚毛巾、温度计、记录表教师:温度计、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新课很高兴能到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从大家一进教室,我就发现了我们班同学们的几个优点……【设计目的: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激情,通过适当的肯定,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有意识的在上课过程中更好的展示他们的优点。

】1.今天气温比较低,我的手有点冷,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我的手现在热起来?【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各种能让手热起来的各种生活体验。

】预设:把手放在口袋、对手吹气、搓一搓……2.师:我们就选择用搓手的这个方法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大家跟我一起用力搓一搓手。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是物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 掌握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物理特性的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方法的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水银温度计、铝制勺子、锅、火源等。

2. 实验材料:冷水、热水、冷、热和温热的物体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在哪些情境中感受到水的温度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Step 2:探究水的热传递方式1.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热传递方式的实验。

2. 第一组:在实验器材中加热水,用水银温度计测试水的温度变化。

3. 第二组:用烧杯盛满冷水,将冷水注入另一个烧杯并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4. 第三组: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水的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特点。

Step 3:理解水的热传导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粒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传导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热水中,观察铝制勺子的变化。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4:理解水的热对流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中物体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2. 进行热对流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入温热的水中并观察。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5:理解水的热辐射1. 向学生解释水的热辐射是热量通过辐射传递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介质。

2. 进行热辐射实验,将一根冷的铝制勺子的一端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的现象。

Step 6:复习与总结1. 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用自己的话总结水的热传递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热传递方式?”3.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小学科学《热》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热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2、冷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器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位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汗青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XXX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甚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位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进程与办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办法研讨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进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第1课《热起来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1课《热起来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课件PPT 。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板书——热起来了)二、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

大致有如下内容:(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PPT: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晒太阳外界物质给予热量烤火吃热的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开空调开取暖器血液循环加快运动多穿衣服?盖被子(设计意图:利用PPT多种笔的划线功能,师生现场互动,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呈现出不同学生针对“多穿衣服和盖被子” 的不同连线,引导学生陷入矛盾冲突之中,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三、暴露前概念,体会研究的必要性。

(三)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反馈器)1.利用反馈器了解学生前概念。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

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热起来了-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起来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交流研究方法。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

小学五年级新版教科版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集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 昼夜交替现象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我仔细研读了本单元的教科书,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所需要的教具、试剂和实验设备进行了核对,并做好了备课笔记以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

此外,我也事先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二、授课过程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热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温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首先,在讲授环节中,我采用课件和白板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热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太阳、火炉等都是热量的来源,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到了热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随后,在实验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和温度的定义、特性和变化规律。

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总结评价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心得,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表扬。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授课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有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尚不够清晰明了,没有很好地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并具体化,这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验环节的不足:在实验环节中,虽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起来了》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下第2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温度与热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热量的传递和变化,从而深入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和热量之间的概念联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热量传递的例子,如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热水逐渐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热量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种温度的水,将温度计放入水中,记录初始温度,然后将热水加入,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记录最终温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热量对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量会使物体温度升高?热量和温度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让身体热起来》小学科学教案: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用实验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身体温度对人类健康和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需要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体温水平。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身体温度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用以展现身体温度传导的过程。

以下是本文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体温度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2.了解身体温度的变化和传导的过程。

3.掌握测量身体温度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实验箱、温度计、皮肤感受器、热水瓶、冷水瓶。

三、教学过程1.引入要求学生先洗手并准备好实验箱和所需物品,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或短片,让学生们对身体温度产生兴趣,同时告诉孩子们,在冬天或寒冷的环境中,他们的身体需要维持一个恒定的温度,以保持健康,否则会感觉不舒服或甚至生病。

2.实验一: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温度计,测量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中的水温。

要求学生用手触摸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外表面,感受其温度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热水瓶、冷水瓶和常温水瓶的温度为何不同?手触摸的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的结果有何不同?3.实验二:身体温度传导要求学生双手揉搓30秒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他们的手掌温度。

再要求一部分学生将手浸入冷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将手放在温水中10秒钟,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其手掌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思考:为何双手揉搓后手部会产生热感?为何在冷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下降?为何在温水中浸泡后手部温度会升高?4.实验三:皮肤感受器要求学生利用实验箱中的皮肤感受器,触摸不同的物质,并记录下感受的温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的物质,人体皮肤感受的温度会不同?此时教师可以介绍皮肤感受器的原理。

5.应用通过以上实验,孩子们已经了解身体温度产生和传导的过程,知道了如何测量身体温度和保持良好的身体温度水平。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保持身体温度稳定,让孩子们了解身体保健的重要性。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2.1《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加穿衣服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2001)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认识到当物体之间有温差的时候,热传递就会产生。

教学活动:一、交流让人体热起来的方法当我们觉得人很冷的时候,想让自己--------热起来。

(写出标题热起来了),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学生认为的方法)。

二、将不同的方法分类并提出新问题我们有很多的方法让身体热起来,这些方法的原理一样吗?小组讨论并将这些方法分分类。

三、问题聚焦——穿衣服为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热起来?提出问题:很多同学们都把穿衣服,盖被子分为一类,这只试管里面装了自来水,如果给它盖上一张“被子”,里面的水会热起来吗?(学生猜测,分歧)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的感觉有时候是不准确的,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借助温度计。

实验汇报总结。

毛巾不能让常温水热起来,是不能产生热量的。

(如学生都认为水温不会上升,则用视频代替实验。

)四、深入思考衣服让人体热起来的原因试管里面的水没有热起来,为什么我们穿衣服会觉得热起来呢?讨论,思考。

如果把试管里的水换成热水,里面的水会热起来吗?如果不会又是怎么样呢?(会比没有毛巾包裹的下降的慢)是这样的吗?猜测,实验,汇报。

水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有毛巾包裹的水温度下降慢,无毛巾包裹的温度下降快。

五、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我们用毛巾包住冷水和热水都不能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那怎么样才能让试管里的水热起来呢?——热毛巾(温度要比水高)播放视频有热毛巾包裹常温的热毛巾包裹并得出结论热毛巾能让水温度上升,提出新的问题:热毛巾让水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热毛巾温度高把热传递给了水,所以水里的温度就升高了。

我们把这样的传递过程称为热传递。

如果用一块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毛巾包在试管上,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变冷。

从热传递的角度来解释一下原因,解释为什么常温的毛巾不能让水变热的原因。

得出热发生传递需要一定的条件:两个物体要有温差时才能发生热传递。

六、将让人体热起来的方法再分一分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热起来了|教科版 (5)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热起来了|教科版 (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许多固体液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5、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6、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7、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8、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1趣味活动引入,激发学习兴趣2、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4、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5、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6、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7、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3、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4、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1、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3、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4、用“游戏”解释热胀冷缩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摩拳擦掌二、教学过程1整单元知识网络串联2用实验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在现3常见热源4观察实验解释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5实验证明液体的热胀冷缩。

6观察实验证明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7应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乒乓球踩扁,怎样恢复原样?8设计实验证明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9小结许多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金属锑铋是热缩冷涨,4℃以下的水是热缩冷胀的。

《热起来了》的教学反思

《热起来了》的教学反思

《热起来了》的教学反思《热起来了》的教学反思《热起来了》的教学反思《热起来了》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及热的原因,并且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气进入。

同时让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并且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活动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从中引发学生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方法及原因。

热起来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因此这里主要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它们分一下类,使他们的思维条理化。

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学生发生冲突的问题,那就让正反双方进行充分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

然后设计实验。

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不能提供热,只是保温,有的学生都会认为衣服、棉被能提供热,那么老师就要灵活处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服教师。

给学生经历一个辩论的'过程,让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进行充分的交流。

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动权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更容易让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更容易把握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最后我出示一个已经完善的实验设计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思绪进行条理化,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一个科学实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不足:课前准备还是显得不充分,没有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没有给与关注,造成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起来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外界给人体带来热量能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温度计、毛衣、空罐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2.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
3.师生共同搓手,体验手变热的过程,并说感受。

(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4.思考: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原因
(一)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讨论交流。

(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
(二)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1.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使我们热起来的方法,那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2.讨论汇报
3.我们多穿衣服身体为什么会热起来?
①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②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吗?
③我们怎样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方案一:如果有学生认为衣服能产生热,则进行衣服能否产生热实验。

1、设计
2、交流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致认为衣服有保温作用,则进行衣服包热水罐对比保温作用实验。

1、设计
2、交流
(四)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五)知识梳理:通过今天自己的亲自研究,你现在能较全面地解释:多穿衣服会使我们身体热来的原因了吗?
(六)拓展探究认识
其实保温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科学就在生活中,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调查:调查保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说明人们是如何应用这一知识的。

三、试教体会
《热起来了》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这一课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一般途径,了解一些影响热的产生因素。

其中通过“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的研究,让学生对热源和热传递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这一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本课主要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衣服是不能够自己产生热的。

我认为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

主要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体会。

教材上把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做为一个问题提出并进行实验探究。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早就明白衣服不能给我们带来热。

于是这样的课上起来没费多少时间就结束了。

所以课堂上时间相当宽松。

通过第一次试教,使我明白了上这一类内容简单的课所要做的是如何使内容深化,让学生学到一些学生不知或不很清楚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以学了,而不会在已知的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

经过几次试教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我从寒冷的天气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使我们手热起来的方法,并随后和学生一起从慢到快撮手,现场亲自体验热起来的感觉。

接着通过如何让手热起来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搓手使手热起来背后蕴涵的科学道理,并由此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让身体热起来的其他方法。

一个小小的搓手活动,自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2、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课中时常遇到一些类似的实验课,在教学时就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猜测,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本节课教学则让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比较注重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当问及:“衣服能否保温?”后,及时追问:“你们能列举生活中其他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吗?”引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进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在学生举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思维论证,既密切另外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又从事物的另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让学生思维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