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波法
6、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6、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当桩基在施加外力作用时,桩周围的土会产生一系列的微小的位移,使桩周围的土体发生破坏,
破坏的过程中既吸收了部分的能量,又向外释放了能量,引起着土质
的应变和形变。
而桩基的低应变反射波测定法则是:数据采集仪将采
集到的大量反射波连续发射到桩基中,发射频率和能量均是正常水平,采集仪会按照预定的时间将反射波捕捉到,反射波通过antenna缓慢
接收到桩基中,经过反射,再次发射出来,进行收集分析,桩基的破
坏程度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波型分析得出。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章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t0
2h cos i V1
2h
V22 V12 V1V2
水平三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
(2)三层介质 V3>V2>V1, 当入射波在R2界面上的B点 产生折射时,则入射射线在 界面处必须满足:
i23 sin 1(V2 /V3) 和
i13 sin 1(V1 /V3)
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1)上倾与下倾方向时 距曲线斜率不同,其视速 度不同,上倾方向视速度 大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2)上倾与下倾方向观 测到的初至区距离和盲区 大小不同,在下倾方向接 收时,初至区距离和盲区 较小,截距时间也要小些。 在上倾方向接收时,初至 区距离和盲区要大些,截 距时间也要大些。据此可 以判断界面的倾向。
共反射点示意图
O1
O2
O3 O4 O5 O6 D’ 4 8 12 16
20
24
D
单边激发6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的具体作法介
绍在该观测系统中可用
下式计算炮点的移动道 数 S • N d
2n x
N为一个排列的接收道 数;
n 是覆盖次数; d 是激发点间距(炮间 距); S 是一个常数,单边 激 发S=1, 双边激发 S=2; x是检波距(道 间距)。 (双边激发多次覆盖观 测系统,三维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介绍 水平叠加的概念: 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 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 叠加,这样可以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从而大 大提高了信噪比和地震剖面的质量,并且可以提取速度 等重要参数。宽角范围的观测系统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结合使用是目前地震反射波法中使用最广泛的观测系统。
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
二、地震测线的布置 布置测线的原则: 测线为直线,尽量垂直地层或构造线走向; 测线均匀分布于全测区,最好与钻探线重合; 测线间距和疏密程度应根据地质任务、测区勘探程度 及探测对象等因素确定。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3、多次叠加观测系统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 炮点和排列之间的关系。 1. 如图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 换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 连续单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
检波器又叫检震器,是把地震波到达引起地面微弱振动 转换成电讯号的换能装置。目前常用的检波器主要由线 圈、弹簧片和永久磁钢架及外壳组成。
检波器输出的信号电压和其振动时的位移初速度有关, 因此又叫速度检波器。
用晶体压电效应特性制成的晶体检波器,固有频率高的 特点,可以测量物体震动加速度,又叫加速度检波器。
如下图示:在O1、O2、O3…激发,在与M点为对称的S1、 S2、S3…接收R界面上同一点A的反射波。
A点: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M点:A的投影点,共中心点或共地面点。
S1、S2、S3…地震道: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叠加道。 集合称CDP(共深度点)道集。
以炮检距X为横坐标,以反射波到达各叠加道的时间t为 纵坐标,可绘出对应A点的半支时距曲线。将炮点和接收点 互换,得到另半支时距曲线。
观测系统适用条件
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适用于地质情况简单,折射界面规则且近水平情况。 特点:施工简单,效率高,界面起伏较大误差大,不适用。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折射界面起伏明显,不规则。 特点:解释精度高,中间部分重复观测。
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对折射界面连续追踪,曲线形态和折射界面形态相关。 特点:时距曲线平行相似;界面上凸,则不平行
基桩动力检测低应变反射波法
基桩动力检测低应变反射波法第一节反射波法动测技术反射波法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弹性波,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阻抗存在明显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发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以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并校核桩的实际长度。
一、反射波法动测原理桩完整性的反射波法诊断技术是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的。
由一维波动理论可知,桩阻抗是其横截面积,材料密度和弹性模量的函数Z = EA/C =ρcA (2.1)式中Z为桩的广义波阻抗(单位为N⋅s/m),c为桩的声波速度(单位为m/s),E 为桩的弹性模量(单位为N/m2),ρ为桩的质量密度(单位为kg/m3),ρc为桩的声特性阻抗或声阻碍抗率(单位为kg/m2s)。
将一维波动理论用于线弹性桩(桩的长度远大于直径且入射波波长λ大于桩的直径)。
在桩顶锤击力作用下,产生一压缩波,此波以波速c沿桩身向下传播。
假定桩的材料沿长度不变(即ρc不变),则桩的阻抗变化仅依赖截面积的变化。
截面的任何变化都使部分入射波产生反射。
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幅值大小及方向由前述的理论决定。
(一)不考虑桩周阻尼的的影响,桩顶入射波在变截面处的反射与透射σT = σ1 [2A1 /(A1+A2)]σR= σ1[(A2 – A1) /(A1 +A2)] (2.2)及v T = v1 [2A1 /(A1+A2)]v R= -v1[(A2 – A1) /(A1 +A2)] (2.3)式中下标I、R、T分别表示入射、反射和透射。
由式(1.2)及式(1.3)可得:(1)对于截面均匀,无缺陷的桩,即A1=A2,或Z1=Z2,则有σT = σI v T =v IσR= 0 v R = 0 (2.4)可见,均匀桩不产生反射波,入射波以不变的波速和应力幅值与方向向下传播。
若在桩的顶端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则可测得各截面反射波加速度信号(或速度信号)为零。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 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第二章折射波反射波法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核心技术 • 速度分析
速度参数是地震资料处理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常选用速度扫描及速度谱分析来求取。 当试验速度V(k)与地层反射波的叠加速度相一 致时各道同相叠加,此时平均振幅A(k)最大。
速度分析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核心技术 • CDP道集抽取 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徘,是把具有相 同炮检中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以共深 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二、t0法求折射界面
三、折射波法应用实例
PRMB 为珠江口盆地,SWTB为台西南盆地,S2006-3的测线位置,其中的黑点为OBS站位; CSS为潮汕坳陷,CNS为潮南坳陷,BYS为白云坳陷.
第二节 浅层反射波的资料处理和解 释
2、反射波的对比和识别
• (1)、波的对比。 •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特征: • 强振幅特性:处理后的地震剖面上各反射波一般 都有较强的能量 • 波形相似性和同相性:时间相近,波形相似 • (2)、多次波和特殊反射波 • 多次波 • 绕射波 • 断面波
3、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 • • • (1)地层标准层的确定和追踪 (2)断层的识别 反射波同相轴错位---常为中、小型断层的反映。 反射波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 化---常为基底大断层的反映; • 反射波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 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 位转换等现象---常为小断层的反映 • (3)不整合面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核心技术
• 静校正
功能:将所有激发点和接收点校正某一基准面上, 消除地表起伏及低速层的影响。
• 动校正
功能:消除由于源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正常时差。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核心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核心技术 • 水平叠加
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低应变反射波法(Low Strain Reflection Wave Method)是一种用于地下工程检测的非破坏性测试方法。
它通过观测地下土层的反射波特征,可以获取有关土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信息,从而评估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低应变反射波法利用了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
当地震波传播到不同介质的交界面上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观测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变化,可以推断出不同土层的厚度、密度、弹性模量等信息。
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测试过程相对简单,只需要在地下钻孔中安装一个传感器,通过敲击地表或者通过震源产生地震波,然后观测传感器接收到的反射波信号。
根据反射波信号的特征,可以确定地下土层的性质。
低应变反射波法具有以下优点:1. 非破坏性:低应变反射波法不需要在地下进行开挖或者钻孔,对地下结构没有任何破坏,可以在不影响地下工程施工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2. 快速高效: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过程简单快速,只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可以在工程施工现场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
3. 高分辨率:低应变反射波法可以提供较高的测试分辨率,可以检测到较小的地下结构变化,对于评估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 适用范围广: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于各种土层和地下结构的测试,包括土壤、岩石、混凝土等。
可以用于评估地下管道、桩基、坑道等地下工程的安全性。
低应变反射波法在地下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地下管道的安全评估,通过观测反射波信号的变化,可以检测管道的泄漏、破损等问题。
同时,低应变反射波法也可以用于桩基的检测,可以评估桩基的质量和稳定性,及时发现桩身的缺陷和不均匀性。
除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还可以用于地质勘探和地下水资源的评估。
通过观测反射波信号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岩石、土层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为地质工作者提供有关地下地质结构的重要信息。
低应变反射波法是一种有效的地下工程检测方法。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法是一种测量地基桩芯的有效方法。
它利用从
桩芯中反射出的声波,通过位移变化率测量桩内的应变,从而得到地
基的竖向变形的信息,是一种地基桩低应变监测的先进技术。
原理是利用声波法原理,在桩顶部内装入(或者放置在桩芯上方)触发器发射声波,声波从桩底反射并传导到接收器。
接收器采集到的
数据被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根据声波时间变化来测量桩芯的应变值,监测桩芯在低应变条件下的变形情况。
如果声波时间变化显示了变化,表明地基桩已经发生了一部分变形,继而延伸至地表变形,当前的位
置的变形对地基桩的位移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桩基低应变监
测方法。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振幅谱~(A-f) 相位谱~(φ-f)
一个非周期波动可以由许多不同振幅、 不同频率、不同初相的谐和振动合成。
3、频谱分析的作用
发现地震波特征(振幅、初相位)的频率差异,为 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干扰波的压制、资料的解释
提供依据。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概述
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 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即两个特征: 波的运动学特征(v、s、t) 波的动力学特征(波的成因、 振幅、频率和相位)
所以,水下激震可以使地震波的频率丰富、能量增大、 改善勘探效果。 但也给识别界面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水面?基岩面?)
3、地质剖面 的均匀性
断层、溶洞、尖灭层、人工堆积物等都 使地质剖面纵向或横向不均匀,从而影 响地震波的走时、走向,增加了勘探、 解释的难度。
4、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
前者是不同波速或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后者是不同岩 性或年代介质的分界面;它们有时可能一致、有时可能 不同,要结合多种资料才能识别。
流体静压力
•切变模量(剪切)(Pa)
剪切应力与 切变角之比; 液体 µ=0。 横、纵向应变之比; 在0.05~0.45; 越硬越小,液体为0.5。 PXX~横向拉应力
•泊松比
•拉梅系数(Pa) •互换关系
三、振动与地震波
1、弹性振动
在应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质点 围绕原平衡位置发生的振动。 质点以弹性振动的形式在介 质中的传播所形成的波动。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
反射波法基本测试原理与波形分析反射波法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地下的结构和性质。
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它通过在地面上布设一系列地震源(如炮点)和地震接收器(如地震传感器),并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反射和折射波。
在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在地下介质中遇到不同密度和速度的层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当地震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地面,形成反射波;同时,一部分能量会继续传播到下一个介质中,形成折射波。
地震接收器可以记录到这些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到达时间和幅度。
在波形分析中,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幅度差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其中到达时间差反映了不同层界面的深度,而振幅差则与地下介质的物性有关。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绘制出地下层界面的剖面图,并进一步解释地下地质构造和储层性质。
波形分析还可以通过计算地震波的速度来推断地下介质的密度和岩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会受到地下介质物性的影响,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密度会导致地震波的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可以推断地下地质中的不同岩性类型和密度分布情况。
这对于石油勘探和地质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反射波法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介质异质性、波场衰减等,波形的解释和分析较为复杂。
其次,反射波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如在存在大量散射介质的区域或井下存在水层等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过程会发生多次散射,导致波形分析结果的精度下降。
总之,反射波法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记录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到达时间和幅度,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在波形分析中,通过解释地震波的速度和振幅变化,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密度和岩性。
然而,反射波法也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和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培训
实战演示
通过真实案例演示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应用,展示检测结果和诊断能力,加 深理解与应用。
培训效果
专业知识
通过培训,您将掌握低应 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的专 业知识。
操作技能
通过实操训练,您将熟练 掌握仪器பைடு நூலகம்作和数据处理 技巧。
能力提升
培训结束后,您将具备解 决基础设施损伤和安全隐 患问题的能力。
检测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变化, 预防地基沉降和移动带来的安 全隐患。
隧道检测
准确评估隧道的结构状况,预 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运营 安全。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选择适当的仪器和传感器,并对检测区域进行清理和标记。
2
数据采集
在合适位置安装传感器,通过仪器记录并保存数据以供后续分析。
3
数据处理
利用专业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构健康评估结果。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培 训
探索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的奥秘,培训您成为专家。了解其原理、应用领域 以及实战操作步骤,通过实例演示提升培训效果。
培训目标
1 掌握技术
2 解决问题
3 提升性能
深入了解低应变(反射波 法)检测技术,掌握使用 方法和仪器操作。
学习如何利用低应变(反 射波法)检测检测方法解 决结构损伤和安全隐患 问题。
结论和总结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培训旨在提升您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您 成为基础设施检测领域的专家。
通过培训,提高您的维 修和维护技能,优化基 础设施的性能。
检测原理
1 波速分析
通过测量波速变化,分析结构的应力 和应变情况。
2 衰减检测
检测短时应变的能量衰减,推断结构 的变形程度。
物探精品课程 第二章第三节 反射波和折射波波法
室内填允物飞出去时对物体的作用力
,力的作用时间短,产生的波形是尖 脉冲形,而F2作用时间较长,产生波 形的宽度要宽些。
第三节 反射波和折射波波法
2)接收 在接收SH横波时,接收方式 和要求基本与P波相同,唯一 不同的是采用水平检波器接收
,并且多道接收时各道检波器
的埋置方向要求一致。接收与 激发详情见图2-29。
压制干扰以及观测参数选择问题。因为此时目的层深浅相差较大,
很难选取甚至不可能选取最佳时窗。
第三节 反射波和折射波波法
(三)地层构造的剖面解释和应用 地震剖面经过对比解释后,为进行地质构造解释,还必须将 其转换成深度构造剖面。同时为进行地层岩性解释,还必须将 速度资料转换成随深度变化的层速度剖面资料。在有条件的情 况下,反演出用速度表示的波阻抗剖面,以及砂泥岩剖面和孔 隙度剖面,以便于较精确地解释地层岩性和岩相的横向展布变 化。
第三节 反射波和折射波波法
如果震源位于排列中间,也就是在激发点的两边安置数目相等的检波器同时 接收,这种观测形式叫做中间激发观测系统(或叫小间放炮观测系统),如图 2-25(c)所示。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接收段靠近激发点,能避开折射波干涉, 便于野外施工。但受面波和声波干扰较大。
图2-25 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c)中间激发;(d)间隔单次覆盖
第三节 反射波和折射波波法
图2-26 检波器和不同的大地耦合
1—最好耦台,埋置在挖过的地表里;2—好的偶合,埋置在挖过的地表里,相位畸变较小; 3一较好的耦合,埋置在粗扫过的地表里,振幅有衰减,相位畸变中等; 4一坏的耦合,埋置在没做任何处理的地表,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均较大
图2-27
组合检波器的连接
反射波法
三、地震反射波法 1、阐明有效波、干扰波的概念及其相对意义。
在数据采集中,埋臵于地面的检波器可接收到来自于地下多种波的扰动,其中只有可用于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才称为有效波,所有妨碍有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其他波称为干扰波。
由此可见,在反射纵波法勘探中,一般只有反射纵波是有效波,其他波属于干扰范畴,而在瑞雷面波法勘探中,除瑞雷面波外,均为干扰波。
2、画图表示怎样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它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观测系统图示方法。
它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激发点出发,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角的直线坐标网,将测线上对应的接收排列投影到该45角的斜线上,并用颜色或加粗线标出对应线段。
该线段在地面的投影对应覆盖的反射段。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5、什么叫最佳接收地段?反射波的最佳接收地段应怎样选取?在反射波法勘探中,为了有效地避开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对有效反射波的干扰,可把接收地段选择在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各种干扰波影响的地段,这种最佳接收地段又称为最佳时窗。
在反射波法勘探中,根据各种波在时空剖面上的视速度及到达时间差异选择尽可能避开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而最大限度突出有效反射波的地段。
8、什么叫滤波?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臵”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称为滤波。
目的是消除干扰波。
10、请画图说明理想滤波器在频率域的特点及其分类?理想滤波器是有效波在其频率范围内完全无畸变地通过,干扰完全被压制掉。
因此,要求其频率响应为:⎩⎨⎧==01)()(f H f H 其它有效波频带内 这意味着其相位响应特性为零,故理想滤波器一定是零相位滤波器,一定是非物理可实现的。
当然,它也隐含着在有效波频带内不要有干扰,否则无法滤掉。
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图形是一个矩形,像门一样,所以也称之为门式滤波器。
A 、理想低通滤波器其频率响应如图(a)所示,其数学模型为:⎩⎨⎧=01)(f H L c c f f f f ><图24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与脉冲响应其中b 图横坐标应为t ,纵坐标应为)(t h LB 、理想带通滤波器一般情况下,记录中既有高频干扰,又有低频干扰,则需要设计带通滤波器,其数学表达式为:⎩⎨⎧=01)(f H b 其它21f f f <<图25 理想带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C 、理想高通滤波器其频率响应为: ⎩⎨⎧=01)(f H H c c f f f f >< 12、请说明一维频率滤波在时间域和频率域怎样实现?在时间域:褶积运算在频率域:乘积运算13、二维视速度滤波的基本原理。
基桩动力检测反射波法动测技术
基桩动力检测反射波法动测技术反射波法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弹性波,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阻抗存在明显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发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以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并校核桩的实际长度。
一、反射波法动测原理桩完整性的反射波法诊断技术是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的。
由一维波动理论可知,桩阻抗是其横截面积,材料密度和弹性模量的函数Z = EA/C =p cA (2.1)式中Z为桩的广义波阻抗(单位为N・s/m),c为桩的声波速度(单位为m/s),E为桩的弹性模量(单位为N/m2),p为桩的质量密度(单位为kg/m3),p c为桩的声特性阻抗或声阻碍抗率(单位为kg/m2s)o将一维波动理论用于线弹性桩(桩的长度远大于直径且入射波波长大大于桩的直径)o在桩顶锤击力作用下,产生一压缩波,此波以波速c沿桩身向下传播。
假定桩的材料沿长度不变(即p c不变),则桩的阻抗变化仅依赖截面积的变化。
截面的任何变化都使部分入射波产生反射。
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幅值大小及方向由前述的理论决定。
(一)不考虑桩周阻尼的的影响,桩顶入射波在变截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 C1 [2A1 /(A1+A2)]I o R= 01KA2- A1) /(A1+A2)](2.2)及v T = v1[2A1 /(A1+A2)]:V R= -V1[(A2 - A J 4A1+A2)](2.3)式中下标I、R、T分别表示入射、反射和透射。
由式(1.2)及式(1.3)可得:(1)对于截面均匀,无缺陷的桩,即A/A2,或Z『Z2,则有°T = °I V T =V I°R= 0V R = 0(2.4)可见,均匀桩不产生反射波,入射波以不变的波速和应力幅值与方向向下传播。
若在桩的顶端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则可测得各截面反射波加速度信号(或速度信号)为零。
低应变反射波法
传感器:用于接 收和传递地震波 信号
数据采集器:对传 感器接收的信号进 行采集、处理和记 录
计算机:对采集 的数据进行分析 和处理
软件:用于控制 测量过程、数据 分析和解释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传 感器、校准设备、确定测 量方案等
安装传感器:将传感器安 装在试件表面或内部
采集数据:通过设备采集 反射波信号,并记录数据
添加标题
弹性波的产生: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形变部分又会对周围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 而使弹性波传播开来。
添加标题
弹性波的种类:纵波和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面上常见的声波、光波和地震中的P波等都是 纵波;横波是剪切波,地震中的S波、表面张力波等都是横波。
添加标题
弹性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常数有关,弹性常数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测量原理:通过在桩 顶施加激振力,产生 低频弹性波,并记录 桩顶的振动响应信号
弹性波传播:弹性波 在桩身中传播,当遇 到桩身截面变化或桩 底时,会产生反射波
反射波识别:通过分 析反射波信号的特征 ,可以确定桩身截面 变化或桩底的位置
测量精度:低应变反 射波法具有较高的测 量精度,能够准确判 断桩身完整性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 标题
定义:低应变反射波法是一种通过在桩顶施加激振力,测量桩顶反射波信号,从而确定桩身完整性、缺陷位 置和程度等信息的无损检测方法。
添加 标题
原理:低应变反射波法基于一维波动理论,将桩视为弹性杆件,通过在桩顶施加瞬态激振力,产生沿桩身传播的弹性波,当 波遇到桩身缺陷或桩底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测量反射波信号的时域波形或频域特性,可以确定桩身完整性、缺陷位 置和程度等信息。
反射声波法的原理
反射声波法的原理
反射声波法是一种利用声波的特性来探测物体或者测量距离的方法。
其原理可以简要描述如下:
1. 发射声波:通过一个声源装置发射一系列声波脉冲,这些声波脉冲以特定频率和幅度传播。
2. 声波传播:发射的声波脉冲在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中传播,它们通过在介质中的震动以及与介质中的分子碰撞来传递能量。
3. 反射:声波脉冲到达一个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这可能是由于物体表面的声阻抗发生改变,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反射。
4. 接收反射波:一个接收器装置接收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声波脉冲,然后将这些脉冲传输到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5. 数据分析:信号处理系统会分析接收到的声波脉冲,计算出物体与声源的距离或者进行其他类型的数据分析。
6. 结果显示:最终的结果可以显示在屏幕上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输出,以便用户进行观察和分析。
总的来说,反射声波法利用发射和接收声波的原理,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声波脉冲来获得物体的位置或其他相关数据。
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可以在许多应用中使用,例如测量距离、检测障碍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地震反射波法1、阐明有效波、干扰波的概念及其相对意义。
在数据采集中,埋置于地面的检波器可接收到来自于地下多种波的扰动,其中只有可用于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才称为有效波,所有妨碍有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其他波称为干扰波。
由此可见,在反射纵波法勘探中,一般只有反射纵波是有效波,其他波属于干扰范畴,而在瑞雷面波法勘探中,除瑞雷面波外,均为干扰波。
2、画图表示怎样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它是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观测系统图示方法。
它从分布在测线上的各激发点出发,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角的直线坐标网,将测线上对应的接收排列投影到该45角的斜线上,并用颜色或加粗线标出对应线段。
该线段在地面的投影对应覆盖的反射段。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5、什么叫最佳接收地段?反射波的最佳接收地段应怎样选取?在反射波法勘探中,为了有效地避开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对有效反射波的干扰,可把接收地段选择在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各种干扰波影响的地段,这种最佳接收地段又称为最佳时窗。
在反射波法勘探中,根据各种波在时空剖面上的视速度及到达时间差异选择尽可能避开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而最大限度突出有效反射波的地段。
8、什么叫滤波?数字滤波处理的目的?一个原始信号通过某一“装置”后变为一个新信号的过程称为滤波。
目的是消除干扰波。
10、请画图说明理想滤波器在频率域的特点及其分类?理想滤波器是有效波在其频率范围内完全无畸变地通过,干扰完全被压制掉。
因此,要求其频率响应为:⎩⎨⎧==01)()(f H f H 其它有效波频带内 这意味着其相位响应特性为零,故理想滤波器一定是零相位滤波器,一定是非物理可实现的。
当然,它也隐含着在有效波频带内不要有干扰,否则无法滤掉。
理想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图形是一个矩形,像门一样,所以也称之为门式滤波器。
A 、理想低通滤波器其频率响应如图(a)所示,其数学模型为:⎩⎨⎧=01)(f H L c c f f f f ><图24 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率与脉冲响应其中b 图横坐标应为t ,纵坐标应为)(t h LB 、理想带通滤波器一般情况下,记录中既有高频干扰,又有低频干扰,则需要设计带通滤波器,其数学表达式为:⎩⎨⎧=01)(f H b 其它21f f f <<图25 理想带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C 、理想高通滤波器其频率响应为: ⎩⎨⎧=01)(f H H c c f f f f >< 12、请说明一维频率滤波在时间域和频率域怎样实现?在时间域:褶积运算在频率域:乘积运算13、二维视速度滤波的基本原理。
在地震勘探中,有时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十分接近甚至重合,这时无法利用频率滤波压制干扰,需要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其他方面的差异来进行滤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分布方面有差异,则可进行视速度滤波。
这种滤波要同时对若干道进行计算才能得到输出,因此是一种二维滤波。
图32 二维视速度滤波示意图Vf k ==λ1图中斜率即为视速度 在频率波数域将干扰波信息象做外科手术一样去掉,反变换回时空域即可消除干扰。
14、 理解地震勘探反滤波的目的。
所谓反滤波仍然是一个滤波过程,这种滤波过程的作用恰好与某个其他滤波过程的作用相反。
浅层地震勘探反滤波的主要任务是抵消大地滤波作用,其中包括地震记录道中各种设备(如检波器、记录仪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滤波装置)对地震子波的滤波作用,从而提高纵向分辨率。
15、为什么要进行静校正?静校正有什么特点?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均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为假设前提,例如,平界面的共炮点时距曲线或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这一结论只有在该假设前提下才正确。
但是,在实际野外观测时,表层因素与假设往往并不一致。
例如,存在地形起伏,低、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的横向变化等。
这时观测到的时距曲线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了的曲线。
若是共炮点记录,就得不到正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的一次覆盖时间剖面。
若是共反射点记录,则达不到同相叠加,直接影响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质量。
特别在丘陵、山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此要进行表层因素的校正,即静校正。
静校正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点:(1)由于表层低速带的速度十分低,深、浅层反射波的射线路径尽管在低速带以外的各地层中传播时各不相同,但在表层附近几乎都是近于垂直的。
因此,静校正量的大小只与地面位置有关,即对于某一道而言,深、浅层反射波有相同的静校正量。
所以称之为“静”校正。
这种条件称为地表一致性条件。
当然,在某些地区,地表一致性条件不能得到满足.会出现静校不“静”的情况,不在这里讨论之列。
(2) 静校正量有正有负。
16、野外一次静校正怎样进行?需要什么资料?野外(一次)静校正:利用野外实测的表层资料直接进行,又称为基准面静校正。
其方法是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线(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等资料,将所有的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线(面)上,用基岩速度替代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它包括有: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等内容。
静校前校后真==t t t t ∆-图37 野外(一次)静校正量计算示意图1-基准面;2-地面;3-低速带底界A 、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点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j O ,如图37所示,其校正量为: ⎥⎦⎤⎢⎣⎡++-=∆h V h h V j o j 1)(10τ 式中:0V 是低速带速度:V 为正常高速岩层的速度;j o h h +为井中低速带厚度;h 为高速岩层中炸药埋置深度。
由于井深校正总是向时间增大的方向校正,故此式前取负号。
此外,该校正量也可由井口检波器直接测得。
所测得的时间j τ∆又称为井口时间。
B .地形校正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
如图37所示,炮点地形校正量为:o o h V 01=∆τ;检波点地形校正量为:s s h V 01=∆τ;故此道(第j 炮第l 道)总的地形校正量为:)(100s s o jl h h V +=∆+∆=∆τττ 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s o h h 、的正负体现出来。
通常规定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C 、低速带校正此校正是将基准面下的低速层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
求取低速带校正量的公式在炮点和检波点处分别为:l l j j h V V h V V )11()11(00-='∆-='∆ττ 故此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11(0j l l j jl h h VV +-='∆+'∆='∆(τττ 因为基岩速度总是大于低速带速度,故低速带校正量总是正的。
用计算机进行野外静校正处理,只需将各炮点和检波点的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井口时间等资料送入内存,程序按公式自动地计算出相应的静校正值,然后按静校正值的正负和大小将整道作向前或向后“搬家”即可。
需要的资料包括:地表的高程起伏、低降速带的速度和厚度、以及炮井埋深等信息。
17、为什么要进行动校正?动校正怎样进行?在水平叠加中,动校正处理是针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的。
它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按正常时差规律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实现同相叠加,使得叠加后的记录道变为自激自收的记录道.从而直观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除了在共反射点道集中作动校正外,它也可用于共炮点记录,方法完全一样但含义不同。
此时它将来自一段平界面的反射波双曲线型时距曲线校正为直线型,得到一次覆盖时间剖面,直观地反映地下一段反射界面特征。
在此我们均以共反射点道集动校正为准进行讨论。
(1)动校正量的计算对于整道而言,动校正量可有下式计算:i i j i i ij ij t t V x t t t t 02/1022200)(-⎪⎪⎭⎫ ⎝⎛+=-=∆由公式可以看出,动校正量既是i t 0的函数,又是j x 和速度的函数。
对于任一道来说(炮检距固定),深、浅层反射波(i t 0不同)的动校正量不同,即动校正值随时间而变。
这就是动校正中所谓“动”的含义。
当i t 0和j x 固定,则速度越大,校正量越小,反之,越大;当i t 0和速度固定时,则随着j x 的增大,校正量也增大。
通常采用的校正方法是将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每一个样值点时间均认为是一个“反射波”到达时,都需要校正。
道集上所有道、所有校值点均根据公式算出动校正量来进行校正。
当然,这样的校正,真正有反射之处的反射信息得到了校正,但是没有反射信息的地方也作了校正,计算机计算时必然会有许多不必要的动校正工作量,但是由于目前仍无法自动检测有效反射信息,故这种方法仍是目前流行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校正量时,关键因素是速度参数是否选取的准确。
如图40所示,若所选取的速度是一次反射波的速度,则双曲线同相轴能够被校直,从而能实现同相叠加,否则将直接影响叠加效果。
图40 用不同速度进行动校正对一次波和多次波的影响(2)动校正的实现因为在计算机中样值点的时间是通过内存单元的序号体现的,故动校正采用“搬家”的办法实现,即将相应于某时刻的内存单元中的样值数据按动校正量的大小“搬”到相应于自激自收时刻的内存单元中去。
虽然据公式计算出的任何两个相邻样值点的动校正量一般是不同的,但计算机只能进行离散量处理,当相邻样值点的动校正量经四舍五入为同样的采样间隔数时,可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动校正量(整数倍采样间隔数)。
据此,将一道中所有样值点分为若干组进行“搬家”:组内动校正量具有相同的整数倍采样间隔,“搬家”距离一样;不同组校正量不同,“搬家”距离不同;相邻组“搬家”距离总是相差一个采样间隔。
由于动校正量从浅到深的变化规律一般是越来越小,故相邻组“搬家”距离的变化规律一般是后一组比前一组少移动一个采样间隔。
因此“搬家”结束后,相邻组之间会出现一个“空”,使某些样点值空缺。
一般用“插值补空”的办法(用相邻样值点数据经运算后代入)来处理这一问题。
18、为什么动校正后会产生波形畸变?如图42(a)所示,设沿测线接收到来自地下界面R 的反射波,在自激自收点0处和在炮检距为i x 的接收点G 处,反射波到达时分别为0t 和i t 。
且假设这两道上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延续时间t ∆相同。
它们的相位时距曲线应当彼此平行,即在t t t i i ∆+~这段时间内各样值点的动校正量应当完全相同。
但是,因目前计算动校正量的思想是将t t t i i ∆+~这段时间内各样值点时间作为多个反射波时间看待,必然会计算出的各样点的动校正量不同。
因此,校正后炮检距为i x 的道上的反射波与0t 道上的反射波形状不同,发生畸变,如图42(h)所示。
图41 “成组搬家”和“插值扑空”示意图(a )“搬家”前记录道样点位置;(b)“搬家”后记录道样点位置图42 动校正引起的波形畸变示意图(a)动校正前;(b)动校正后用“成组搬家”方法实现动校正时,组内波形没有变化,组与组之间的“空”会使记录道波形产生明显畸变,即使插值补空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