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隐逸诗鉴赏(公开课)
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闲适隐逸诗鉴赏课件31张
桑麻、南亩、五柳、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
渔歌等。
遇的苦闷。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渴望归隐、 闲适恬淡、 悠然自得、 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 动为静)、点面结合、正侧 结合等。 (3)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 景写哀情(反衬)。
山水田园(隐逸)诗的主要特点
静谧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景色清幽静谧、富于生机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寒山苍翠,秋水缓缓流淌, 渡口挂着一轮落日,村子的上空升起炊烟,一切是 那么美好。②隐居生活的闲适愉悦。诗人每天倚杖 观景,临风听蝉,饮酒交友,悠然自在。③对友人 的真切情谊。裴迪在自己面前醉酒狂歌,足见二人 相对坦诚,互相欣赏,无须作态。
“村非远”则点出诗人与朱山人相距不远。
【注】南邻,杜甫草堂南侧有一位姓 D.第六句既表明了诗人与朱山人喝酒时间长,又从
朱的隐士邻居,号锦里先生。杜甫曾 侧面体现了二人酒逢知己,相谈甚欢。
在《南邻》诗中称之为“锦里先生”。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朱山人居住处绿竹参差、满树小花、流水细细,表现了诗人对朱山人居住处优美 环境的羡慕之情。②尾联“看君多道气”直接称赞朱山人超凡脱俗,于是相谈甚欢, 喝酒还要移席,表达了作者对朱山人超凡脱俗的赞美之情。③朱山人隐居在优美的 山水之间,诗人回来之后,酒逢知己,“从此数追随”,表达出作者对隐居山林的 向往。
政治失意后心灰意冷
不满官场的勾心斗角 已归隐、向往归隐
(诗人状态) 不满社会的世俗污浊
隐 逸
描写隐居环境 (诗歌内容)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隐逸诗详解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隐逸诗一、明确概念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常出现的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①常出现的景物: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②常出现的人物: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3.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019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寒山荒野寻隐士:读懂隐逸诗
问:请分析诗人山宅环境的特点。
答:诗人山宅环境的特点是荒僻、清幽。山中小径被春草覆 盖,山中藤蔓遮蔽这山石,显得环境十分荒僻;山花自落、古 柳低垂、山鸟飞散,表现了山宅环境的清幽。
一起品读隐逸诗(其八)
处士卢岵hù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问: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一起品读隐逸诗(其一)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问: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4:山径、危崖、苍苔、山坳、云气、山泉、石头、落花。 5:溪水、柴门、蝉声、渡头、落日、村落、炊烟。 6:空斋、山涧、山花、暮雨、水潭、树林、白云、小径、山峰、鹿群。 7:芳草、山径、落花、垂藤、幽石、卧柳、飞鸟、茅檐、云气、山涧。
8:古树、石头、泉水、沙、山峰、小径、落日、鸟、荞麦花。
张帆老师仿写隐逸诗
一起品读隐逸诗(其六)
高冠谷口招郑鄂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释:①此诗当为岑参隐居终南山时因拜访友人郑鄂不遇而作。
问: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中郑鄂的人物形象。
一起品读隐逸诗(其六)
高冠谷口招郑鄂①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隐逸诗鉴赏(公开课)
讲 后 专 练
举一反三
迁移意识
(2014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 么?请简要说明。(4分)
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 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 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闲适隐逸诗总结
常用意象与典故 松竹梅菊荷鹤白云柴扉鸥鸟鳜鱼
环境特点
隐者生活 惯用手法
渔父樵夫泉鲈鱼堪脍 蓠菊南山
“幽”:幽僻幽静幽雅幽美 远离尘世 淳朴闲适自由自在 超逸 脱俗 高洁 闲适 恬淡 自由 洒脱 侧面烘托 写景手法
多么让人泪酸的一幕啊。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义未尽:渔 人迎风斗浪一叶漂流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待,但 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他的小船一定又破又小,说不定还是租 来的吧,所以只能顶蓑戴笠浅江浮钓;所得本少,说不定还要层层盘剥;丽 日清明还好,遇到恶风狂雨只能空载而归,因此柴扉之内无余米……日日经 风斗浪,却不能哺儿饱家,买得一醉,暂求片刻解脱……一幕日常生活之景, 寓含了多少渔人的酸辛之泪……
例题引路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 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1)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 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 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 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幽僻清静高大深远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二):隐逸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二):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写下了大量极富隐逸闲趣的诗歌。
【一】特征感知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清平乐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知识储备常见主题有:(1)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2)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三】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
陆游(1125-1210)在50岁-63岁之间: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诗歌之情”,重点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及诗歌创作意图。
2. 能够分析《琵琶行》的韵律、意象、情感,提高诗歌赏析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古代诗歌进行独立赏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掌握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白居易及《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3.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讲解古代诗歌赏析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古代诗歌,并进行小组讨论。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琵琶行》赏析2. 板书内容:a. 诗人:白居易b. 创作背景:贬官、送别c. 意象:月、水、马、琵琶等d. 情感:离愁别绪、忧国忧民e. 赏析方法:关注背景、把握意象、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古代诗歌赏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诗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歌艺术。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诗歌鉴赏之隐逸诗鉴赏
现了寻梅的(
)后句突出了
得梅的( )
(3)、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 感慨,表现了他这样的志趣?
(1)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个场景有“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2)、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
梅的( 经历 、艰辛
)后句突出了得
梅的( 欣喜 )
(3)、诗的结尾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
隐逸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隐逸诗的特点。 2.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隐逸诗 入世情
隐逸诗历来被人们视作出世作品,实为误解, 甚至可以说是曲解。殊不知隐逸诗人不仅有 着超凡脱俗的胸襟,而且不甘与黑暗势力妥 协,是一群在当时黑暗国家政治之外寻求精 神家园的人。其诗,从表面上看只是用语言 弹奏着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生活之歌,而 实际上却是言志寄怀的入世之作,有着积极 的社会意义。
表达的情感:
1、悠然自得、纵情山水、淡泊 名利、超然物外的隐逸情趣。
2、对污浊官场的鄙弃,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傲岸情操,对闲 适自由的追求。
常用的手法:
侧面烘托(以景烘托人物的品性)、情景 交融、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白描(写隐者的 生活)
主题一:对污浊官场的鄙弃
隐逸诗人都是有气质的。如陶渊明的“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即污浊官场,这里面充斥着 互相倾轧,充斥着蝇营狗苟。又如王维的“晚年惟 好静,万事不关心……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如果说王维的“不关心”是隐示,那么李白的“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是一吐 胸中块垒,向污浊官场投去一瞥决绝的蔑视。可见 隐逸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另类形式的抗争。隐逸诗 之所以赢得后世的传诵,是因为其态度是积极的。 其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其行,不卑不屈;其诗, 潇洒出尘。入世深情,沧海何似!
隐逸诗课件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论语》
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张载《招隐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
——孟浩然 《 秦中寄远上人》
世俗之忧,心中之苦:
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忧国忧时、世道污浊、社会黑暗、厌弃官场……)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愁苦 年华不再的悲苦无奈 世事辛劳心为形役的苦楚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痛苦 ……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
想”,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秋怀”重在“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 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 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 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 出儒家“忧国事”、道家“望归隐”即可。4分,一点2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试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其景,清幽静谧、雅致祥和
观钓翁 唐 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 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表现了词 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 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
好事近·渔父词
高中语文《隐逸诗(山水田园诗)》课件
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
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 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
1.什么叫隐逸诗(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 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些文人对现实不满,又无力改变, 于是隐居山林,往往寄情山水,于是就形成了隐逸诗。
这类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隐逸诗的主要内容: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①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 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 ②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 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 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
京还赠张维 孟浩然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早朝非晚起,束带异抽簪。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旧潭。
1.下面对诗歌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 A.“拂衣”就是拂袖而去,表明了诀别仕途的决心。 B.“七不堪”用典,点明自己不想做官而坚决归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迁 求 诗人所写的景色萧瑟、凄 村 夜 白居易 移 同 凉、清冷,与其凄苦寂寞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 意 存 的心境相互吻合。 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识 异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 现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 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
诗歌鉴赏:隐逸诗
距离高考还有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强化四种意识
审题意识
语境意识 迁移意识 要点意识
怎样读懂诗歌?
最权威 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緣景明情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步骤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哪些词句 体现了哪些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技巧)。 (即概括形象的特征)
步骤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分析这一形 象之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即概括形象的意义)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 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人。男子隐居不出仕, 处士卢岵山居 讨厌官场的污浊,这 温庭筠 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做得出的选择。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8.“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不少诗人笔 下描写的渔翁都是“烟波钓徒”之类的高人隐士,请 你说说徐照笔下的渔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5分)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道道地地、处境艰难的渔民形 象。(2分)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 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 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 酒,在回家路上胡乱地喝了个醉,到家就闷声不响地 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 苦渔民的缩影。(3分)
读懂诗歌之老生常谈
• • • • • • 1、读标题,明内容 2、读注释,抓暗示信息 3、读作者,知人论世 4、读字眼,把握情感关键字 5、读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6、读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温故而知新 寻陆鸿渐不遇(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
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
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
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
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即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1126—1193)晚年去职 的人;同时,这名词还是文 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讲 后 专 练
举一反三
迁移意识
(2014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 么?请简要说明。(4分)
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 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 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闲适隐逸诗总结
常用意象与典故 松竹梅菊荷鹤白云柴来自鸥鸟鳜鱼环境特点隐者生活 惯用手法
渔父樵夫泉鲈鱼堪脍 蓠菊南山
“幽”:幽僻幽静幽雅幽美 远离尘世 淳朴闲适自由自在 超逸 脱俗 高洁 闲适 恬淡 自由 洒脱 侧面烘托 写景手法
例题引路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 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1)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 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 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 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幽僻清静高大深远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 人雅士的自称, 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 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 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 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 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景物。
隐士人格精神 思想内容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钦慕向往 隐逸者,归隐的决心 隐与仕的矛盾
深究情理,完善体系
统一复习思路
依法读诗,注重体悟
明确类别,举一反三
熟悉答案,求同析异
完善体系,胸有术语
四种意识,始终牢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变通提升 分题得渔村晚照(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解析】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 遗气氛的,给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注】 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2)诗歌的尾联为什么要写荞麦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请简要分析。 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 品行清高 孤高 高洁 淡泊名利 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 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 超凡脱俗 情趣高雅 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表达 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