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发改委部门工作总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改委部门工作总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发改委部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发改委部门的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实现供需结构的协调和优化,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发改委部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要工作1.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发改委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推动供需结构的优化和协调。
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发改委部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在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 深化国企改革发改委部门加大国企改革力度,推动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4.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改委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在铁路、公路、市政工程等领域的投资。
同时,推动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促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供给的改善。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果1.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
传统产业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2. 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供给侧改革使得企业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供给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过财政和金融支持,以及引入市场机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的战略,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推进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对其内涵和实施路径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是一种顶层设计,其核心在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淘汰产能过剩、降低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同时,加强创新驱动,推动高端产业发展,提高供给质量。
2.促进需求升级: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同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高企业和居民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供给侧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同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制度、金融体制、价格机制等,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重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涵盖了各个领域,但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有几个重点领域值得特别关注:1.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
2.加快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
3.加强供给结构调整:淘汰产能过剩行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4.金融体制:推动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减少金融风险。
5.加强农业农村供给侧: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三、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路径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路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的先后顺序、的方式方法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路径建议:1.选择突破点:根据各领域的现状和问题,选择一个具备突破条件的领域,进行试点。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时,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采用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现下滑,甚至滞胀状态。
因此,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关键点。
“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两种基本方法,目的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2023年,作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我想就这一年的改革成果及对其的理解进行总结,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改革目标与背景、政策举措与效果、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体制的优化和下一步改革路径。
一、改革目标与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
它旨在解决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如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2023年,是这一改革任务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二、政策举措与效果2023年,中国政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首先,加大了创新驱动力度,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其次,改革推动了去产能工作的深入进行,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市场化处置等方式,剔除了过剩产能,提高了效率。
再次,环境治理成为重中之重,中国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改善。
最后,改革还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快了国企改革进程,促进了多元化竞争。
这些政策举措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方面,经济增速得以回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的活力不断增强。
当然,虽然这些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经济结构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优化经济结构,使其更加合理、适度。
在2023年,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初步显现。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在优化升级过程中,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增长质量的提高。
此外,消费升级也是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方面,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
四、市场体制的优化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推动中国市场体制的优化。
最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最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近年来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一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思想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成功实施了多轮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有效降低过剩产能,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创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中国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面临了许多问题,包括投资效益低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
供给侧结构性则注重通过改进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正在逐渐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负担、鼓励市场竞争等措施,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方面,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还推动了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措施,将消费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升级的推动,中国的零售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深化供给侧,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下是对“供给侧结构性”的正确理解。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旨在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在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旨在通过创新,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而解决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注重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是提高供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这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环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严重,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供给侧结构性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和升级。
这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协同发展。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要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我国一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不符合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加速推进。
该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通过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024年,我国经济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性。
其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人才引进,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和清洁生产,我国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农村经济、减少污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为促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精选
最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精选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供给结构,优化供给质量和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当前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
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亟待加强,增长动力和潜力亟待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是注重供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观念中,供给是被动的,需求是主导的。
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求的增长面临一定的限制,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提出了从需求导向转向供给侧优化调整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的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
第一,加快产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淘汰化解过剩产能,进行产能置换和退出,优化调整重要行业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深化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
第三,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推动金融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侧供给的能力。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供给侧。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供给侧供给的市场。
通过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降低贸易壁垒,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要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和调节供需的功能,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为市场的作用提供保障和支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经济改革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结构和动力变革,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侧结构,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短板问题,譬如过度依赖外来投资、人口老龄化、缺乏国际领先的技术、能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外,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过去的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模式,即需求侧发展模式。
所以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为后续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1.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生产而无人消费的矛盾问题,提高了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
同时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改善供需关系,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比例,促进市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3.带动就业,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可能面临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1.经济基础薄弱,相应改革措施难以落地因为环境、教育资源匮乏,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制约了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2.补短板任务难以完成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环境治理等任务相对比较困难,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暂时还很难全面完成。
供给侧改革的总结
供给侧改革的总结供给侧改革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举措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这一改革旨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外贸和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技术创新和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益,改善供需关系。
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低端产能过剩,提升高端供给能力,缩小供需两侧的差距,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改革还鼓励消费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其次,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改革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政府应重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市场活力的释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通过改善因素市场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强调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因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改革,提高资源的效率利用,对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改革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鼓励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供给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全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改革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改革还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还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大胆、扎实、精准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
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
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
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恰恰相反,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通过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
例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做最大的“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供给侧的结构和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总体供给水平的一项全面深化。
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来增加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的重大,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破除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措施,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提高经济组织效率。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程中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并逐步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配置。
三是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
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创新政策环境等方式,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
四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定外商投资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外资,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
五是加强人力资本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能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以供给侧为重点,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需求的适应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首先,它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供给侧结构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其次,它注重“结构性”。
传统的供给侧往往是对数量的,而供给侧结构性则更加注重质量和结构的。
第三,它强调市场的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
供给侧结构性要实现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这就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它强调创新驱动和开放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要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工作研究: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大家知道,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讨论。
但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不是,似乎说的还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是误读。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两是,三不是”: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
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
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
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
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
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
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
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
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大改革。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促进供给侧创新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等措施改善供给条件,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之相对的是过去的需求侧管理,即只注重拉动需求,而忽视了供给方面的问题。
过去长期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包括生产能力过剩、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包括三个层面的改革内容。
一是优化供给结构,主要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改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等手段,打破既得利益,增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退出,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首先,需要深化改革,包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次,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最后,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____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
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确定为当前经济改革的重点。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创新不足等。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必须采取的措施。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举措____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提高供给效率,逐步消除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____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政府推动简政放权,减少部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其次,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支持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第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二、取得的成就和效果____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效果。
首先,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的干预,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这使得市场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使得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资源配置。
其次,通过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支持力度,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这使得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第三,通过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一些传统行业得以转型升级,能源、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问题得到有力解决。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____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和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这项改革主要是指,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导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水平,从而实现供给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这项改革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
因此,在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产业链的创新水平。
在这方面,一些政策的引导和补助不可或缺,例如,优化研发经费补助、落户补贴、税收优惠等,还可以通过加强技术转让等手段,提高技术创新的应用程度。
二、提高产业链质量水平当前全球产业链的竞争非常激烈,不同国家的产业链质量水平是影响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提高产业链的质量水平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加大产业链的高端引领和中低端改造力度,通过有效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供给质量,提升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的质量提高了,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新优势。
三、深化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必备手段,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
在简政放权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还可以通过加大企业中小微利税政策支持,加强扶持政策、减税政策等手段,稳定市场预期,缓解产能过剩所造成的社会失业、财政减少等问题。
四、提高服务质量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对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高质量的服务可以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对市场的信任度和期望值,同时加速产业链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实践。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佐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
理解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
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
(2)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3)以往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4)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
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5)过去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
然而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四、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五个“搞清楚”,五大政策支柱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和“搞清楚怎么办”。
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
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五大任务详细来说: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库存,即消化过剩产能,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降成本,指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员工资或提高设备性能或批量生产等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农村短板,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五、改革措施及理解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
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
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
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
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
“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
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六、对改革内容的感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保持健康状态。
长期以来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需求从而发展经济的方式留下了技术创新不足的弊端,最终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供给侧的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和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前三者,技术和创新仍有很大的潜力,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资源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消除产能过剩,从而满足高水平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强高新科技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口的作用,是其一有效措施。
此
外,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足有关,一些行政部门效率低下和手续繁杂是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也是一大因素,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督,关停僵尸企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和行业“活”起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效率,从而使资源突破现有的利用极限,最终使总供给增加,为总需求和GDP上升提供稳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