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复习重点整理.docx
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整理
![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ab96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f.png)
幼儿园课程知识点整理一、语言类 1.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园会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能力的培养、用简单词句表达意思、初步识字等。
2. 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幼儿园会给幼儿介绍各种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了解并欣赏儿童文学的作品。
二、数学类 1. 数字的认识与应用:幼儿园会教幼儿认识数字,并进行简单的数字应用,如通过游戏、实物等方式进行数字的教学。
2. 数量的认识与比较:幼儿园会教幼儿认识和比较不同数量的物品,如使用积木、珠子等进行数量的比较。
3. 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幼儿园会教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并进行分类和比较,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三、科学类 1. 生活常识的学习:幼儿园会教幼儿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包括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等。
2. 探索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幼儿园会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和观察,如观察小动植物、实验等,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四、艺术类 1. 视觉艺术:幼儿园会教幼儿欣赏和模仿各种美术作品,如通过画画、拼贴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2. 音乐与舞蹈:幼儿园会教幼儿唱歌、跳舞,锻炼幼儿的音乐感和动作协调能力。
五、社会与人际交往类 1. 自我认知:幼儿园会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家庭等基本信息。
2. 社交技能的培养:幼儿园会培养幼儿与他人的良好交往习惯,如互相尊重、分享等。
3. 家庭与社区的认识:幼儿园会帮助幼儿了解家庭和社区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如家庭成员、社区服务等。
六、身体和运动类 1. 运动技能的培养:幼儿园会教幼儿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跳绳、踢球等,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2. 健康与安全:幼儿园会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正确的饮食习惯等。
七、综合类 1. 学习方法的培养:幼儿园会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集中注意力、归纳整理等。
2. 创造力的培养:幼儿园会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如自由玩耍、自由绘画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文件.doc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文件.doc](https://img.taocdn.com/s3/m/5c27b1979e314332396893bd.png)
《幼儿园课程概论》思考题一、概念(23个)1.P5幼儿园课程: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P12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内容,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音乐等。
3.P1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所有体系的完整性。
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综合课程并不以牺牲学科体系为代价。
5.P12显性课程: 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6.P39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7.P40生成性目标: 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8.P41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
是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9.P66幼儿园课程内容: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10.P89课程组织: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1.P97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支架教学: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doc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7df5d4b4b9f3f90f77c61b53.png)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对课程的词源进行追溯,可以发现中文中|“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
2、在英语中,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词义,课程的含义是跑道。
用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课程的含义是奔跑。
3、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及科目、学科即经验、课程及目标、课程及计划。
4、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的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的课程定义维度是经验课程。
5、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6.各种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异首先也主要反映在所依据的教育哲学和所确定的教育目标的不同上,主要表现为相对更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还是相对更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技能以及强调的程度如何等方面。
7.按教育活动的途径来划分,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8.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提出的。
4.在蒙台梭利课程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9.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10、受唯理派哲学思想影响的是福禄贝尔设计的恩物。
11、较多地被运用在艺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表现性目标。
12、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生成性,因而它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13、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是儿童行为的训练者。
14、婴幼儿好动不好静,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大脑皮层易兴奋。
15、婴幼儿眼球小,前后距离短,呈现生理性远视。
16、转移注意力是矫治吃手的好方法。
二、选择题1、儿童中心课程是从( C )来界定的课程。
A、从学科维度B、从计划维度C、从经验维度D、从目标维度2、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反映“准各状态”的概念,是依据( A )A、浪漫主义B、文化传递C、进步主义D、行为主义3、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 A )的问题。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20bba728e9951e79b892779.png)
1、课程维度的定义:①学科维度;②经验维度;③目标维度;④计划维度2、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隐形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在隐形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3、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4、幼儿园课程特点:①基础性,启蒙性;②全面性,生活性;③整合性;④;⑤动性和直接经验性;⑤潜在性5、幼儿园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6、幼儿园课程目标:1)、行为目标含义: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再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代表人物:搏比特泰勒特点:客观性可操作性2)、生成性目标含义: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代表人物:杜威斯坦豪斯特点: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表现性目标含义:表现性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它强调的是个性化,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清静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及反应的多元性。
代表人物:艾斯纳特点: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后,因该获得的行为而关注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总结: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的互补,从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
7、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幼儿园课程的取向:①课程;②课程内容即学习内容即学习活动;③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2)、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③直线式组织与螺旋组织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以合适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纵向组织: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向内容: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联为一体。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总结].docx
![幼儿园课程复习资料[总结].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3a4559689eb172ded63b7e5.png)
幼儿园课程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1、对课程概念大体有几种不同的理解?你倾向于哪种?为什么?(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和学科的代名词,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
也有人把课程与教材合二为一,视教材为课程的具体体现。
这使得通过课程而进行的教育被简化为“教书”(教教材、教课本)。
于是,教师就成为“教书匠”,学生也就成为“读书郎”。
评价:这种课程定义虽然把握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把教师的视线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了里,使得教师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耍、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定义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认知方面的学习,而非学主的全面发展。
它对课程内容木身的理解也过于狭窄,仅局限于外在的间接经验,而忽略了学习者在校获得的直接经验。
所以,这一定义虽冇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
(2)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观念以及它所导致的“教材屮心”、“教师屮心”、"课堂屮心”的弊端,从学习者的角度而提出来的。
由于这-课程定义强调学习者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所以它始终成为20世纪课程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基本观念:山于学习经验是学牛在与学校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心理半成物,所以,把课程理解为学牛的学习经验,最人的好处在于它能扩人研究者的视野,转换研究者注意的屮心, 使教师从过去主要关注“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等这样的问题。
评价:这种课程概念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以及所学东西对他们的个人意义。
所以,冇人将这一转变称为课程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核心就是界定这-•概念的视角的转移,即从关注书本到关注学主,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贴近它的本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总结Word版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资料总结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27d077dd3383c4ba4cd21b.png)
《幼儿园课程理论》复习资料总结1、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3、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整合性;活动性、直接经验性;潜在性4、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层次把课程分为:观念层次课程、社会层次课程、学校层次课程、教学层次课程、体验层次课程5、美国斯坦福教授艾斯纳从课程内容出发,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
6、隐形课程发挥的作用:从物质空间方面:学校的建筑、活动场地、绿化设施、设置等物质条件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从组织制度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无形中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联;从文化心理方面:学校的文化价值、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与其行为表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都大大超过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开放的正规课程。
7、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依立足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实践,对目标模式进行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并系统的确立了过程模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9、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1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以学习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以儿童发展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1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直接经验性);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价值性原则12、不同的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13、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本质不同的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它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14、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是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幼儿园课程期末复习
![幼儿园课程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3357905195f312b3169a5f8.png)
幼儿园课程期末复习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要求掌握的零散知识点:1.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
”他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从课程即经验的维度来下的。
2.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
3.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课程的教育理念。
4.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
5.“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大系统在发挥作用。
6.光谱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7.一般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心理学、哲学与社会学。
8.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和课程即计划。
9.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较多地采用活动的形式。
10.具有源于内在动机、自由选择、过程导向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11.按教育活动的途径来划分,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12.幼儿园教育面对一个两难问题: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
在幼儿园课程中,处理好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幼儿园教育中这一两难问题的关键。
13.皮亚杰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与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14.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如何教问题。
15.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教什么问题。
16.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强调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7.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是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幼儿园课程内容考试复习要点
![幼儿园课程内容考试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725ba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7.png)
幼儿园课程内容考试复习要点目录幼儿园课程内容考试复习要点 (1)(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2)1.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2)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2)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 (2)(三)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2)3.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3)4.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3)(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3)1.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的内容: (3)2.如何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 (3)(五)教案的设计: (4)(六)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4)1.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4)2.教育教学的方法 (4)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 (5)4.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5)(七)幼儿园课程评价 (5)1.课程评价概述 (5)2.课程评价的内容 (6)3.课程评价的原则 (6)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从这一课程意义上来说,课程不仅包括课表上所指定的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学生自动自发和有计划组织的所有课外活动,甚至包括课间10分钟活动。
在幼儿园,课程就不再是传统的“六科”学习活动,而应包括各类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各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
课程的基本要素通常是指目标、内容、组织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课程融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的话,幼儿园课程就会“小学化”,幼儿园课程也就不成其为幼儿园课程了。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三)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1.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2.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课程复习备考重点总结-思维导图2
![幼儿园课程复习备考重点总结-思维导图2](https://img.taocdn.com/s3/m/58231a54d4d8d15abe234ef3.png)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五指活动
课程内容包含的程
界定的主动学习的五个要素
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理论基础(或称瑞吉欧教育的儿童观)(2次) 项目活动的概念
瑞吉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
弹性计划的概念 记录档案的作用
单选
单选
1.选择主题
主题的来源 选择主题时应考虑的因素
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步骤
2.确定主题目标 3.制定主题网络
主题网的概念 制作主题网的步骤
4.拟定活动纲要
5.设计具体活动方案(主题活动、科学活动)
活动名称、目标、 准备、过程、延伸
主题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学科活动
心理逻辑的概念(2次) 学科活动的特点
概念
区域具有的特点(2次) 区域活动的特点(2次) 区域活动的价值(2次) 表现性区域的概念(2次)
学习品质指导的概念
游戏过程中幼儿观察的内容(2次) 进行介入指导的方式 交叉式介入的概念
游戏活动
(案例)日常生活活动开展的原则
环境创设的挑战性的概念
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单选
家园合作中的家长角色
坚持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的注意事项
(案例)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概念(2次) 质化评价、评价准则的概念
(案例)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的理解
档案袋的概念
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理念
档案袋评价
建立档案袋的目的(2次) 作品取样系统评价的优越性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设计 幼儿园课程实施 幼儿园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 主观题
常见幼儿园课 程类型的设计
几种典型幼 儿园课程方案
核心课程的概念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b54c663968011ca30091dd.png)
《幼儿园课程》知识汇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一、课程的内涵1、课程的四大类定义①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的内容,课程简述教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②课程即计划: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③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还包括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④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简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二、课程的分类①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②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③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情意性课程④古德莱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习的课程、经验的课程⑤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又称正规和形式课程)隐性课程(没有列入教育计划,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但却实际存在的影响)第二节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2、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3、经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活动或做事,包括正规和非正规,也包括计划和非计划4、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各地各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5、幼儿园课程强调整体结构简言之: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
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课程目标: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2、课程内容:指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教育经验3、课程实施:是帮助幼儿获得经验、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4、课程评价:既要判断课程目标是否完成,同时也要监控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p33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4、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一、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含义1、课程理念:就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与支点2、幼儿园课程理念:指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实施者付诸实践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信念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1、确立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2、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3、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①做中学、②玩中学、③生活中学)4、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1、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三个来源①对幼儿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知识的研究2、筛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个依据①教育哲学②学习心理学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①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②年龄阶段目标③单元目标④教育活动目标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p43-45①以内容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五大领域分别确定的目标②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p45-461、整体性原则2、连续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1、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类型①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儿童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因而其特点就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②表现性目标:指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一致性2、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①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培养、鼓励、帮助)②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如,增进、注意、能理解)3、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主要事项①对于总目标:不用表述太具体,原则性地指出目标涵盖的范围和方向②对于单元目标:1.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五大领域的目标以及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3.单元目标虽要兼顾全面,但可有重点4.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③对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1.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不必面面俱到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1、课程内容的范围①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②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情感态度的内容③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行为方式的内容2、课程内容的类型(1)按学科结构分类: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2)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健康、自然、社会、语言、艺术(3)按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现与表达(4)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自我意识、社会能力、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动作与感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感与创造意识(5)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划分:游戏、工作、唱歌、律动、感觉训练、故事、实物观察、烹饪二、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50-p531、目的性原则2、适宜性原则3、生活化原则、4、兴趣性原则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1、幼儿园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①连续性:指主要课程经验的直线式重复②顺序性:强调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③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性强调课程应加强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幼儿逐渐获得统一观点,并逐渐增强经验对行为的指导作用④平衡性:考虑各领域课程内容的比重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和方法p54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②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3、不同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①学科课程:强调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②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组织课程内容最关注的是儿童自身③核心课程:强调围绕社会问题组织活动内容第四节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选择1、游戏活动(主导活动)2、日常生活活动3、教学活动4、环境创设5、家园合作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类型1、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是幼儿园教育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也是蕴含各种教育目标的园内外的有形和无形的各种因素2、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类型(1)按课程资源的性质分类①自然课程资源:指自然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环境②社会课程资源: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及所有社会活动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类①园内课程资源:指幼儿园范围内的人、物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和精神文化②园外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幼儿园之外的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3)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类①素材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者来源的资源②条件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的资源,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组织方式二、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开发利用社会资源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3、开发利用家长资源三、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1、深度开发本园所拥有的优势课程资源2、定向开发本园欠缺的课程资源3、做好课程资源的整体规划第六节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一、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内涵1、幼儿园课程计划是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的目的性、计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组织有效教育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监控的重要依据二、各类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1、总体计划(纲要)p612、年龄阶段计划:从幼儿年龄的角度出发,分别制订小、中、大班级教育活动计划3、学期计划①一般在开学之初幼儿来园之前制订②从方向上和整体上把握主要工作,内容不必过于详细③须基于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同一年龄段各班级年度计划可以有所不同4、单元计划①一般应在活动组织之前一周的周四或周五完成。
幼儿园课程自考重点整理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自考重点整理 幼儿园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7cbb11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4.png)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述1. 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孩子可以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有着与其他芳龄段不同的特点。
它需要注重的是通过游戏和学习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原则1. 发展幼儿的全面能力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它强调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社交和体能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2. 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在制定幼儿园课程时,必须以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为依据,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要求1. 语言与交往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语言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幼儿与他人愉快合作的态度。
2. 认知与探究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幼儿的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社会与情感培养幼儿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社交能力。
4. 安全与健康注重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四、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评价1. 实施方式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该以“活动”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究为主要方式,注重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2. 评价标准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主要以观察记录为主,全面而及时的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状态,将观察记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不局限于课堂表现。
五、幼儿园课程的优化和改进1. 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接受不断的培训与学习,以适应幼儿园教育发展的需要。
2.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幼儿的成长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需要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
![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286e9380eb6294dd886c7f.png)
.;.1幼儿园课程:由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需要,有目的,有组织,计划地为幼儿安排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
2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在幼儿园通过活动所获得的所有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3学科(领域)课程:将幼儿园的课程分为若干学科,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
4单元主题(综合)课程:以主题或单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学活动,运用系统的学科理论,以各领域的知识内容为主导线索,有机地构成一系列的主题或单元,再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
5项目(主题)活动: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
6课程实施:将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
7福禄贝尔:德国人,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称为幼儿园之父,提出一套教育玩具“恩物'',使幼儿教育成为独立的部分,并把游戏列入幼儿园课程。
提出儿童内在的力量和心理发展的原则。
8五指活动课程: 是指陈鹤琴以人的五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独立中蕴含的整体性,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9整个教学法:是五指活动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具体化,是在对儿童心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活动组织方法。
10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11隐性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在教学情景之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
12区域活动: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等,在其中投放材料,制定活动规则,幼儿自由活动。
13行为目标: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称述,指明学习后学习者所发生的可见行为变化。
14表现性目标:儿童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追求的是儿童的个性化反应。
幼儿园课程自考复习点
![幼儿园课程自考复习点](https://img.taocdn.com/s3/m/b24298d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1.png)
幼儿园课程自考复习点一、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幼儿提供组织安排的学习活动和教育内容的系统。
它是以发展幼儿身心各方面为目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幼儿园课程的目的是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特长,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充分关注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1.特色活动–体育活动:包括运动游戏、健身操等,旨在培养幼儿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
–音乐活动:包括唱歌、舞蹈等,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科学活动:包括观察、实验等,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语言活动–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富有想象力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语音训练:通过唱歌、朗读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音发音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词语游戏:通过字卡、词卡等教具,培养幼儿的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
3.数学活动–数字认知:通过数数、比较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数字概念和数量意识。
–计算能力:通过加减法、对比大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简单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形状:通过图形拼插、几何模型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形状认知能力。
4.科学活动–动植物观察: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
–实验探索: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现象:通过探索天气、季节等自然现象,培养幼儿的自然科学常识和学科兴趣。
5.社会活动–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实践:通过参观社区、家庭访问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察力。
–环境保护:通过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幼儿园课程复习重点整理 (2)
![幼儿园课程复习重点整理 (2)](https://img.taocdn.com/s3/m/98abc62010661ed9ad51f399.png)
悬置的课程含义:悬置,悬空放置。
悬置的课程,即难以落实到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
这种课程,有的放到课程表中,为迎接督导评估;有的被开发为“教材”,为成功或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提供证据;有的被列入课题研究报告中,成为课题结题的重要依据。
在一些区域性调查中,被开发的课程没有使用的比例仍然较高,说明此类现象值得注意。
当课程被悬置,无论它多么有价值,只要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就不会产生学习价值。
解决方法:所谓技术面向,包含课程方案、教材教法、环境资源的改变;理念面向则包括课程观甚至教育观的改变、思考与行动的改变及学校中学习经验的改变。
在这两个面向中,理念面向的转变极为重要。
一方面由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无论理论多么的完美,它在实践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课程理论只有下嫁———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产生理论,才能获得新生。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体会: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精髓。
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
在蒙氏教具操作的过程中,幼儿要有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同时要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幼儿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可以真正投入地去探索、学习某个问题或技能。
在班上我曾经观察过一位不到3岁半的幼儿,操作日常生活训练区域“倒的工作”(倒豆子)。
在他刚刚开始操作时,双手拿起有豆的杯子向另一个空杯中倒豆时,双手还有些抖动,有时还将少量豆子撒到外面。
但是,他在操作蒙氏教具的过程中,精神极其专注,以至他反复操作同一教具数遍。
在操作最后一遍时,他可以较熟练的将豆子倒到另一个杯中,而且豆子不会撒到外面。
后来,我将这一工作变化延伸为倒奶的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将它还原于生活,要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同样得到接触与练习。
因此,我得出结论:幼儿只有在专注的状态下,才可以对某种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产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会出现对同一种教具反复操作的现象。
在反复操作的同时,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探究,独立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幼儿逐渐吸收和提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没有课程,教育便没有借以传递其要旨、转达其意义、传播其价值观的媒介或工具”。
止因为其重要性,课程被称为教育的“心脏”。
《幼儿园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它既具有宏观性与理论性,乂具有具体性与应用性,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是幼儿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原理的具体化,乂是学前各领域教育的统整和综合,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介性”课程。
课程问题是教育系统中最繁难的问题之一。
概念的不确定性作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涉及的面广而多。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収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一)课程的词源汉语中,课程一词始于唐代:课业及进程。
英语中来自于拉丁语的"curriculums即“跑马场”,据此,课程最常见的含义为“学习的进程”。
课程的含义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二)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这种课程定义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既代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是以往学校教育实践的真实反应。
基本观点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和学科的代名词,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日的总和。
也有人把课程与教材合二为一,视教材为课程的具体体现。
这使得通过课程而进行的教育被简化为“教书”(教教材、教课本)。
于是,教师就成为“教书匠”,学生也就成为“读书郎”。
2、评价这种课程定义虽然把握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把教师的视线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里,使得教师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定义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认知方面的学习,而非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対课程内容本身的理解也过于狭窄,仅局限于外在的间接经验,而忽略了学习者在校获得的直接经验。
所以,这一定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
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针对传统教育屮的课程观念以及它所导致的“教材屮心"、“教师屮心”、“课堂中心”的弊端,从学习者的角度而提出来的。
市于这一课程定义强调学习者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所以它始终成为20世纪课程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基本观点由于学习经验是学生在与学校相互作用屮形成的心理生成物,所以,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能扩大研究者的视野,转换研究者注意的屮心,使教师从过去主要关注“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等这样的问题。
评价这种课程概念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以及所学东西对他们的个人意义。
所以,有人将这一转变称为课程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其核心就是界定这一概念的视角的转移,即从关注书本到关注学生,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贴近它的本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这一概念有其合理的一面,是一种教育观的转变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反应。
但它真正的影响范围较多地局限在学者的圈子和理论的层面上,它能够真正地被广大的教师接受并形成共识还尚待时原因Z—在于学习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带有主观性、个人性和模糊性,这对于教师来说难以把握。
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从渊源来讲,它与第二种定义都是产生于进步主义教育对第一种概念的反思和批判。
由于学习经验的主观性、个人性及模糊性,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所以,一些研究者将视角转向产生这一学习经验的“母体”——学习活动来寻求支持。
基本观点活动是儿童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形式,儿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主动的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
“做中学”是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重要方式。
所以,有人提出将课程理解为“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二评价经验产生于活动,经验依赖于活动。
由于此二者的密切联系,有人将它们统一为“活动一经验说”。
但它们的区别在于:“经验说”注重于结果,即学生的所得;“活动说”注重于过程, 即学生的所做。
“活动说”存在着最大的危险,它可能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向活动的形式这一表面的东西,从而造成本末倒置。
此外,过分强调一切学习都要从活动实践开始,强调从实践屮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并不完全反映学校经验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
课程就是教学计划把课程看作培养人的蓝图和计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
这一定义的提出,是在力图纠正前面定义中的一些问题,如“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活动说”的失之浅表。
基本观点课程作为培养人的蓝图和计划,包括対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的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内容和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涵盖了课程的基本要素。
评价从课程作为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來看,这种定义遗漏了课程的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过程常包含课程的“再设计”,即对计划的调整。
因而它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了静态的设计, 忽略了儿童的需要和反应。
这使它可能与“教材说”殊途同归,将教育者的关注点引向外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最终导致教师中心的倾向。
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一定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受企业科学化管理运动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西方两次掀起了以提高教育效率为中心的课程科学化运动。
这一定义就是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
基本观点课程关注的重心应该是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即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所以,应选择和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系统在整个课程中占中心位置,既是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所以, 整个课程的运行都应围绕目标体系进行。
评价“目标说”对于教育效率的强调,有利于课程的科学化、标准化。
但这种脱胎于企业管理的课程观是否会导致视学校为工厂,视课程为生产线,视学生为原材料,视教学为把学生“加工”成标准化产品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对能还有一些事先没有预期到但在学生身上产生了影响的结果,是否也需要关注?这都是它所面临的难题。
如何理解课程的不同定义每一种定义都有不同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也都有各自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重点(主观•客观;过程•结果;动态•静态;显性•隐性)。
尽管每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缺陷,但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都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哪种定义,而是了解每种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新问题”,从而使得我们对课程的认识更全面和辩证。
二、课程形态课程形态指的是课程存在或表现形式。
课程的木质决定着课程的形式,反过来,透过课程的形式又能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一)课程形态的分类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徳、智、体、美、劳等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课程。
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形课稈和隐性课稈。
6、还有人提出悬置课程的概念。
(二)一些课程形态的说明1、学问中心课程和经验中心课程2、综合课程的归属问题3、活动课程4、隐性课程2、综合课程的归属问题可属于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把同性质的学科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结合成为一种具有新质结构的课程。
活动课程:以实际的问题为核心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4、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屮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屮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是针对目标说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的可控性和测量性问题提出的。
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模糊性、潜在性、不易觉察性等特征。
物质•空I'可组织■制度文化•心理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壬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血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可从如下理解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活动”(二)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和目的性。
(三)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在幼儿园内的所有活动: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一)幼儿园课程是“活动”理解为活动的几个优越之处:1、可以同时关注教学内容和幼儿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的特点,前者关心谁在活动,后者关心和什么相互作用。
主体——客体活动时主客体的桥梁2、活动具有可见性,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3、活动更能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与特点,也更适于解释幼儿园课程间接经验的学习(接受学习)学习:指的是获取经验并由此而引起学习者的能力和倾向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幼儿的学习多是直接经验的学习,故用活动定义幼儿园课程较为适宜。
二、幼儿园课程的形态与结构基本以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同时,隐性课程的特点十分突出。
三、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仁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二)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生活性和直接经验型5、潜在性四、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幼儿园课程的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Z所在。
幼儿园课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课程的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冃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共同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幼儿园课程要素: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指的是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
对于课程的基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课程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一、目标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涵义: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 指导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5、对目标模式的评价确定VS偶然——怎样看待课堂内生成的内容?分解VS整合——怎样看待儿童的学习?外显VS内隐——怎样评价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二、过程模式:1、代表人物:斯坦豪斯2、涵义:过程模式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展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