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 掌握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3. 理解蚯蚓对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 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教学难点:1. 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原理。
教学准备:1. 蚯蚓标本或活体蚯蚓。
2. 显微镜或其他观察工具。
3. 实验材料(如土壤、纸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标本或活体蚯蚓,让学生对蚯蚓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对蚯蚓有什么了解?蚯蚓有什么特点?二、蚯蚓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15分钟)1. 讲解蚯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体色、体表特征等。
2. 讲解蚯蚓的生态习性,如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三、蚯蚓的运动和呼吸方式(15分钟)1. 讲解蚯蚓的运动方式,如肌肉收缩、刚毛辅助等。
2. 讲解蚯蚓的呼吸方式,如皮肤呼吸、湿润的体壁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情况,如在纸巾上、土壤中等。
2. 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肌肉结构和呼吸孔。
五、蚯蚓对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作用(10分钟)1. 讲解蚯蚓对土壤改良的作用,如增加土壤通气性、改良土壤结构等。
2. 讲解蚯蚓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等。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运动和呼吸方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人类对蚯蚓的保护意义。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调查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了解蚯蚓的生态适应性。
2. 让学生参与蚯蚓保护活动,如蚯蚓养殖、蚯蚓栖息地保护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蚯蚓标本和活体蚯蚓,让学生对蚯蚓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运动和呼吸方式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准备蚯蚓标本和相关资料。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
准备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食物。
教学步骤
引入:向学生介绍蚯蚓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蚯蚓的兴趣。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和食物的反应。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收集学生对蚯蚓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蚯蚓》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激发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大班《蚯蚓》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蚯蚓》科学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蚯蚓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2.了解蚯蚓在土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幼儿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
1.真实蚯蚓若干。
2.玻璃容器若干。
3.土壤、饲料等物品。
4.小铲子、镊子等工具。
三、教学内容
1.引导思考: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思考:蚯蚓是哪种生物?它们
生活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特征?
2.实验探究: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只玻璃容器和一些蚯蚓。
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蚯蚓的生活状态,如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进食情况等。
3.模拟环境:让幼儿模拟蚯蚓生活的环境,为蚯蚓提供适量的土壤和
食物,观察它们如何生活和移动。
4.小结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幼儿认识蚯蚓在土壤中的重要作用,如
促进土壤通风透气、促进土壤中物质的分解等。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蚯蚓》科学活动,幼儿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然生态系统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幼儿们在合作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增强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健康快乐成长。
以上是《蚯蚓》科学活动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幼儿在探究中快乐成长!。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掌握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实验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观察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4.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蚯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蚯蚓的形态结构讲解蚯蚓的身体结构: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刚毛。
展示蚯蚓的解剖图,让学生观察并了解蚯蚓的内部结构。
蚯蚓的生活习性讲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讲解蚯蚓的食性: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
蚯蚓的运动方式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蚯蚓的运动方式:蚯蚓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支撑和固定,实现身体的蠕动。
蚯蚓的呼吸方式实验探究蚯蚓的呼吸方式:将蚯蚓放在水中,观察蚯蚓的呼吸方式。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蚯蚓的呼吸方式:蚯蚓通过体表的湿润来进行气体交换,它们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蚯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蚯蚓》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三、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1个,黑塑料袋、报纸、塑料薄膜、蚯蚓15条、干土、洒水瓶、培养皿、镊子四、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蚯蚓。
)教师板书。
是啊,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土壤里)(鱼具店里)(河边)……3、奥,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说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阴暗)教师板书。
(二)、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哦,我们先来请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如蚯蚓、土壤、盆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随机点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二)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1、引出蚯蚓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
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
”有谁猜出来了吗?生:蚯蚓。
(揭题板书)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
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二、新课展开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1、预设情景: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生:亲眼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
《蚯蚓作业设计方案》
《蚯蚓》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性;2. 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解剖结构;2.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3. 蚯蚓的珍爱和利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蚯蚓的外观和生活环境,引起学生兴趣;2. 激发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蚯蚓的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感受蚯蚓的活动;4.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珍爱和利用方法,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5.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蚯蚓的作文或制作蚯蚓模型等。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蚯蚓的观察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评判方式:1. 观察实验记录:评判学生对蚯蚓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的情况;2. 作文评判:评判学生对蚯蚓的认识和理解;3. 模型评判:评判学生制作的蚯蚓模型的质量和创意。
六、作业要求:1. 观察实验记录:记录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2. 作文撰写:撰写一篇关于蚯蚓的作文,包括蚯蚓的重要性和珍爱方法;3. 模型制作:制作一个蚯蚓模型,展示蚯蚓的外观和解剖结构。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科学,热爱大自然。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蚯蚓》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为了有效地进行《蚯蚓》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蚯蚓》的文本课堂讨论和分析的问题学生练习册和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蚯蚓》的插图或简要介绍作品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作品的问题,如“你们读过《蚯蚓》吗?”、“你们对这个题目有什么想法?”等。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步骤二: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你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什么感受?”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观察与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的训练,让学生观察作品中的细节和想象作品中未写明的情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作品中的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蚯蚓的生活是怎样的?”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象。
步骤四:写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观察学生在文本分析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的表现和创造力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准确性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朗诵或表演活动,展示学生的表演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的续写或改编,拓展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
3. 知道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蚯蚓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掌握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出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探讨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二、讲解
1. 外部特征:身体圆长,表皮湿润,身体呈现明显的粘润性,富有弹性,体表具有黏润腺和感光细胞。
2. 生活习性:生活在泥土中,对水分敏感,不耐干燥,常在夜间爬出土壤表层活动,主要以有机残体、腐植质和细菌为食。
3. 生态作用:蚯蚓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能够促进土壤通气、排水,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指标。
三、实践
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在校园或自然环境中寻找蚯蚓,观察其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记录下所见所闻。
四、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蚯蚓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和生态作用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五、总结
让学生总结蚯蚓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加深对蚯蚓的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
1.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蚯蚓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写一篇关于蚯蚓的作文。
本文适用于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教学。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力量目标:通过观看蚯蚓的试验,连续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通过对观看到的现象分析与争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连续培育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育“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看蚯蚓”的试验,并通过试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试验观看让同学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索问题是符合同学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同学仔细做好试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看的过程就是同学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看同学自己可以发觉很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看也使同学在爱好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看→发觉问题→提出见解(假说)→试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试验虽然从“观看水螅”就开头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洁,个体又小,同学对其又不熟识,爱好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看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同学对蚯蚓很“熟识”,有着极大的爱好;其次是试验的过程对同学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看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同学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认真地观看蚯蚓即使是对那些特别“熟识”蚯蚓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同学做好试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特别重要的。
假如同学是仔细根据试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由于在试验中,同学会观看到很多好玩的现象并提出很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学问。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
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命周期、习性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蚯蚓的模型或图片
2.放大镜或显微镜
3.手电筒
4.面包屑、泥土、新鲜草叶等食物
活动过程
1.导入环节(1)采用自然界中发现蚯蚓的方式,激发幼儿
对蚯蚓的好奇心;(2)介绍蚯蚓的形貌、特点。
2.观察蚯蚓(1)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身体特点,比
如颜色、大小、触手等;(2)利用手电筒观察蚯蚓的动态,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电筒。
3.蚯蚓的生活习性(1)让幼儿开展实验,利用泥土和草叶
来模拟蚯蚓的生活环境。
(2)介绍蚯蚓的生态作用,如为土壤增加空气和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质等。
4.总结环节(1)让幼儿总结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进
行讨论;(2)让幼儿思考如何保护蚯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活动后感
本次活动既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让幼儿了解了自然界奇妙生物——蚯蚓。
同时,活动也为幼儿以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意识培养和基础训练。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蚯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蚯蚓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环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蚯蚓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2)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动物? (3)引出课题:蚯蚓。
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蚯、蚓、钻、洞、土、壤、松、软、肥、沃、环、境、保、护”等字的读音。
(3)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停顿。
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蚯蚓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②蚯蚓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③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④ 蚯蚓有什么作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3)检查学生的讨论情况,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蚯蚓的知识。
(2)让学生欣赏一些蚯蚓的图片和视频,感受蚯蚓的神奇和美妙。
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 2. 3. 1. 2. 1. 2. 3. 4. 1. 2. 3. 4. 5.布置作业 (1)让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初中蚯蚓教案
初中蚯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蚯蚓的呼吸方式。
2. 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蚯蚓标本、显微镜等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生物吗?它们对土壤有什么作用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蚯蚓。
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10分钟)1. 教师展示蚯蚓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如身体细长、环带等。
2. 学生观察后,教师简要介绍蚯蚓的身体结构,如肌肉、神经系统等。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的横切片,了解其内部结构。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昼伏夜出、生活在潮湿土壤等。
2. 学生通过观察蚯蚓标本,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蚯蚓在生活中的适应策略。
四、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在土壤中的作用,如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五、蚯蚓的呼吸方式(10分钟)1. 教师讲解蚯蚓的呼吸方式,如湿润的体表、体腔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蚯蚓的呼吸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蚯蚓呼吸的特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蚯蚓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和在土壤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蚯蚓幼儿园教案
蚯蚓幼儿园教案教案名称:认识蚯蚓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探索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图片卡片:蚯蚓。
2.活动用品:纸板、纸杯、砂土、稻草、蚯蚓、水壶、花盆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活动(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图片卡片:蚯蚓,让幼儿看图并提问:“这是什么生物?”2.引导幼儿回答:“这是蚯蚓。
”教师进一步问:“你们平时看到过蚯蚓吗?它们长什么样子?它们生活在哪里?”3.鼓励幼儿回答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活动二:探索蚯蚓的生活环境(20分钟)1.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纸板、纸杯、砂土、稻草和蚯蚓,现场展示给幼儿。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蚯蚓家园。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a.将纸板剪成合适大小的块状。
b.将纸杯拿来,放入一些泥土。
c.放入一些蚯蚓和稻草。
d.将纸板盖在纸杯上,形成一个小房子。
e.放在花盆中,用水壶浇适量水使泥土湿润。
3.学生逐一观察制作的蚯蚓家园,并借助教师引导,触摸和感受蚯蚓和土壤。
活动三: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30分钟)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观察一个蚯蚓家园。
2.教师指导幼儿仔细观察蚯蚓的行为,并引导幼儿提问:“蚯蚓是如何移动的?”、“蚯蚓喜欢吃什么?”、“蚯蚓怕光吗?”、“蚯蚓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性?”等问题。
3.鼓励幼儿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
活动四:分享和总结(15分钟)1.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教师总结幼儿分享的观察结果和体会,引导幼儿认识到蚯蚓的重要性和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蚯蚓和环境,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利用其他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绘本、游戏等延伸教学。
2.带幼儿到户外参观蚯蚓生活的地方,观察蚯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3.和幼儿一起设计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光线、湿度等的反应。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让同学们了解蚯蚓生活的环境特点。
2.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1. 找来一些蚯蚓,可以从花园里或者雨后的小路上小心地挖到。
2. 准备几个盒子,有的盒子里铺上湿土,有的铺上干土,还有的一半湿土一半干土。
3. 小铲子、小木棒等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蚯蚓。
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小明在花园里玩耍,他看到地上有一些小小的、弯弯的东西在蠕动。
他好奇地蹲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蚯蚓。
小明就想啊,蚯蚓为什么会在这个花园里呢?它是不是喜欢这个地方的某些东西呢?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小明一样好奇呀?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蚯蚓的选择。
(二)观察蚯蚓。
把蚯蚓放在桌子上,让同学们轻轻地用小木棒碰一碰蚯蚓。
同学们会发现蚯蚓会一扭一扭地动。
然后让同学们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体,是长长的、软软的,就像一根小小的绳子。
这时候可以问问同学们,蚯蚓这样的身体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会比较舒服呢?(三)蚯蚓的选择。
1. 把蚯蚓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在放蚯蚓的时候,可以说:“小蚯蚓们要搬家啦,看看它们会选择住在哪里呢?”2. 过一会儿,同学们就会发现,大多数蚯蚓都钻进了铺着湿土的盒子里。
这时候就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蚯蚓都喜欢湿土呢?”有同学可能会说:“湿土软软的,就像蚯蚓的家。
”还有同学可能会说:“湿土里有蚯蚓喜欢吃的东西。
”这时候可以给同学们解释一下,蚯蚓的身体很需要水分,如果在干土里,它会很难受,就像我们口渴的时候没有水喝一样。
而湿土既柔软又能保持蚯蚓身体的湿润,还能找到食物。
3. 再看看那些一半湿土一半干土的盒子,蚯蚓大多都在湿土的那一边。
这就更能证明蚯蚓是喜欢湿润环境的。
(四)总结。
蚯蚓的选择 教案 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
难点:1. 蚯蚓的生理特点及其对生活环境的选择。
2. 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其生活习性。
2. 实验法:进行蚯蚓生活环境选择的实验,探究其选择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展示蚯蚓及其生活环境。
2. 多媒体教学:播放蚯蚓生活习性的视频资料。
3. PPT课件:讲解蚯蚓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蚯蚓。
2. 简要介绍蚯蚓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环节二: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1. 学生分组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记录观察结果。
环节三:蚯蚓的选择能力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置不同生活环境条件,观察蚯蚓的选择行为。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原因。
环节四:小组合作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意义。
环节五:课堂小结2. 强调蚯蚓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及其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蚯蚓生活环境的示意图,加深对蚯蚓生活习性的理解。
3. 学生搜集有关蚯蚓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对蚯蚓生活习性和选择能力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
初中生物蚯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观察和记录蚯蚓的行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蚯蚓的外部特征;
2. 蚯蚓的生活环境;
3. 蚯蚓的取食习性;
4. 蚯蚓的运动方式;
5. 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或者户外环境进行观察实验;
2. 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 蚯蚓模型或者真实的蚯蚓。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蚯蚓的外部特征,并引入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行为,记录蚯蚓的取食习性和运动方式。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探讨蚯蚓的生态作用。
4. 总结:让学生总结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并进行小结。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差异;
2. 联系课本知识,进一步探究蚯蚓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教学评价:
1. 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深度;
3. 学生对生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
2.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蚯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蚯蚓【教案名称】:探秘蚯蚓的奇妙世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蚯蚓模型、放大镜、透明玻璃容器、土壤、幼儿对蚯蚓的图画、幼儿用的小铲子。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师生互动: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蚯蚓,了解蚯蚓是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
询问幼儿是否见过蚯蚓,是否知道蚯蚓是什么样的动物。
2.画画互动:给每位幼儿发放一张蚯蚓的图画,并让幼儿根据画上的蚯蚓特征进行涂色。
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色彩表达自己对蚯蚓的观感。
二、探索蚯蚓的生活习性:1.感官观察:在透明玻璃容器内放入一些湿润的土壤,并将一些蚯蚓放进去。
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外貌特征。
2.动手操作:让幼儿用小铲子轻轻挖开土壤,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情况。
3.触摸体验:让幼儿用手轻轻触摸蚯蚓的身体,感受蚯蚓的外形和质感。
4.提问互动:引导幼儿回答蚯蚓喜欢生活在哪里、为什么蚯蚓喜欢在土壤中挖洞等问题。
三、学习蚯蚓的作用和价值:1.教学导入:引导幼儿想一想,蚯蚓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自由讨论蚯蚓的作用,并记录下来。
3.分享交流: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蚯蚓的价值与作用。
四、环保意识引导:1.环境保护故事:讲述一则蚯蚓保护环境的小故事,告诉幼儿蚯蚓的工作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图片赏析:呈现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表达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想法。
3.口号创作:组织幼儿共同创作一个环保口号,强调蚯蚓作为环境保护的小助手。
五、课堂总结:1.教学复习:老师简单复习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思考提问:提问幼儿,蚯蚓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3.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幼儿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幼儿在户外观察更多种类的土壤,了解蚯蚓在不同土壤中的生活情况。
幼儿园儿歌蚯蚓教案
幼儿园儿歌蚯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基本生态知识;
2.学会唱《蚯蚓儿歌》;
3.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精神。
二、教材准备
1.音乐播放器;
2.《蚯蚓儿歌》歌词。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并谈论昨天的野外探险活动,回忆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生活在哪里,吃什么等基本生态知识。
第二步:学习《蚯蚓儿歌》
1.教师播放《蚯蚓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学习;
3.教师带领幼儿分成小组重复学唱。
>《蚯蚓儿歌》 > >刷,刷,刷,我的小铲子,蚯蚓哪里跑? > >掀,掀,掀,我的小罐子,蚯蚓快跑掉。
> >跑,跑,跑,我的小脚丫,蚯蚓跑到哪? > >跑到泥泞的土里,谁也抓不到。
第三步:合作游戏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合作游戏,游戏内容为将捉到的蚯蚓放到游戏区域的指定区域,并看哪一组蚯蚓放置最多。
2.游戏结束后,教师领着幼儿讨论谁的蚯蚓放置得最多,这些蚯蚓将被放生回到自然中。
四、教学评估
1.考察幼儿对蚯蚓基本生态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察幼儿是否掌握《蚯蚓儿歌》及学唱的能力;
3.考察幼儿是否有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主题活动(或教育实践活动),幼儿了解了蚯蚓的基本生态知识,学唱了《蚯蚓儿歌》,通过集体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精神,增强了幼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教学设计与评析
灵武市一小:王学梅
【教学内容】
“蚯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属于观察课。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动物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发展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仍然是本单元以及本课的重点。
在经历了第一单元和观察蜗牛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了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特征。
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使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要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只有学生真正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能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一节观察研究课,我注重帮学生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
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文字和简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研究蚯蚓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交流发现,整理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小纸盒(有盖,盖上扎小孔,把教师和学生抓来的蚯蚓装进盒内)放大镜、白纸、盛少量常温水的浅盘
小纸盒意图:沙土中的蚯蚓身体沾满了沙子,学生不易观察到体节和环带,把蚯蚓用常温下的水冲洗后放入湿的黏土中,并将蚯蚓和湿的黏土放入有盖的盒内:让学生观察时拿出,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放回。
黏土也不会沾到蚯蚓身体上。
这样既不影响观察,也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不易分散注意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大家来猜!谜面是:没有手,没有脚,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属它是能手!
2、交流:关于蚯蚓,你还对它有哪些了解? 归纳出蚯蚓的生活环境:松软、潮湿的土壤里
3、给猜对谜语的那位学生一个奖励:教师从小纸盒中拿出一条蚯蚓让这位同学摸摸它,跟蚯蚓做个好朋友。
而后,提出观察问题:你想不想跟蚯蚓交朋友:去摸摸它、近距离的观察它?那我们这节就来观察蚯蚓,发现它身上更多的秘密!
(揭示课题:蚯蚓)
设计意图:谜语引课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说自己对蚯蚓的了解就能帮助学生整理对蚯蚓生活环境的认识,因为在课前我让学生试着去找寻蚯蚓。
奖励学生“摸摸蚯蚓朋友”更进一步的激发了所有学生观察的欲望,也使一些胆小的学生消除了对蚯蚓的惧怕。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思考观察方法:
蚯蚓的身体应该怎样观察?
生:我们组会用放大镜来观察蚯蚓!
生:我们会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
生:运用所有感官观察!
设计意图:三年级科学属于起始阶段,教会学生怎样观察对以后的科
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只有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探究活动才有效。
2、再次明确观察要求:(小黑板出示活动要求)
(1)发挥小组长作用,明确分工,有序观察。
(2)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3)画出蚯蚓的简图,试着找到蚯蚓的口、肛门,并标到简图上。
(4)轻轻把蚯蚓从饲养盒中拿出放到白纸上观察,观察完后把蚯蚓放回纸盒内。
(教师提示:“为什么要轻轻的拿呢?”,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
3、小组长分发饲养盒,各小组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要求能让学生有序开展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帮助学生观察到蚯蚓更多的身体特征。
4、小组间交流所观察到的蚯蚓身体特征。
对于环节和环带结合较为清晰的图片来说明。
教师解释没有环带的蚯蚓可能是:一是还没发育成熟,二是环带不明显,三是环带只在繁殖时出现。
板书:褐色、软、粘
有体节、环带——生殖带
没眼睛、没腿
会排泄废物
吃食物(有腐叶和小虫子的土壤)
设计意图:有序的小组活动后,能引导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活动中畅所欲言、整理思绪,形成准确、系统的科学认知。
对于学生不了解的知识还
需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明白,并对学生难以表达的科学概念、术语教师能规范,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
学生的口中吐出的要点直观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自己发现了科学奥秘,树立他们勇于探究的决心,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一目了然。
5、评价学生画的简图和记录,奖励小星星。
设计意图:同时教师采用激励式的语言及奖励小星星的活动及时地评价了学生的活动表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
1、交流:大家发现了蚯蚓的脚了吗?那它是怎样运动的呢?再仔细的观察一下,发现它的秘密!好吗?并且完成一个小任务: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看它会有什么反应?
2、各小组再次从饲养盒内拿出蚯蚓观察。
(观察完毕,学生把蚯蚓放回盒内)
3、交流与研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用笔尖轻轻触碰它以后,它的反应怎样?
板书:身体伸缩爬行
对外力的反应:身体收缩、
设计意图:如果所有的观察活动一次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小组活动混乱无序,而且发现的信息太浅、太少,三年级学生还需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发现,这样的观察才会有效。
4、交流:蚯蚓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把它放入水中,不知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猜测)那现在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蚯蚓到底能在水
中生活吗?实验之前,老师要要求大家不要把蚯蚓长时间放入水中,万一它不能在水中生活它就会被淹死!
5、各小组把蚯蚓放入浅盘的水中,观察记录。
6、交流观察发现并板书:对水的反应:不能在水中生活)
7、那谁能猜测到一场暴雨过后,蚯蚓的家变成了泥塘,它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经历了这两个相关联的观察活动,学生的收获是不小的。
学生能用自己发现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
1、交流:上节课我们结识的好朋友蜗牛大家还记得吗?有哪些特点?
蜗牛: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柔软
有壳、触角、眼睛,
用腹足爬行
喜欢吃菜叶,从气孔排泄。
对外力有反应,对水有反应。
教师将蜗牛的特点板书在蚯蚓的点的左边,再画出维恩图,
完成维恩图的中间部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训练学生对维恩图的填写方法,认识这两种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教师清晰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便于学生直观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五、研究的延伸。
把蚯蚓带回家,了解蚯蚓的饲养方法,饲养、观察并记录。
设计意图:学会饲养一种小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一节观察研究课,我注重帮学生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指导,重视培养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文字和简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研究蚯蚓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交流发现,整理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
2、在备课时,我发现,沙土中的蚯蚓身体沾满了沙子,学生不易观察到体节和环带,于是把这些蚯蚓用水冲洗后放入湿泥土中,并将蚯蚓和湿泥土放入有盖的盒内:让学生观察时拿出,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放回,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不易分散注意力。
3、本想将所有的观察活动一次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果在其他班试讲时发现把这些活动一次全抛给学生去做,不仅小组活动混乱无序,而且发现的信息太浅、太少,三年级学生还需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发现,这样的活动才会有效。
4、我比较重视板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希望把学生的口中吐出的要点直观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自己发现了科学奥秘,树立他们勇于探究的决心,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一目了然。
5、重视了对学生以及小组的鼓励性评价,但忽视了学生和小组的自评和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