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4、蚯蚓》教学设计
六拨子小学李德春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概述:
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通过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多学习科学课的深层次的认识。
2、本课概述: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二、教材分析: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
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王为锋
一、教材简析:
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
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蚯蚓的
身体特征明显,尤其对应激性的反应强烈。通过本课教学,会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样。多样性的背后,仍然隐含着动物
的共同特点,体现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的比较,利
用维恩图的帮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
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
不同。
二、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
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
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
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应激性(二)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科学方法:观察,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
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核心价值观:了解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2023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2023新课标版)
一. 教材分析
《蚯蚓的选择》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主要讲述了蚯蚓
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特点,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保护蚯蚓。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学会观察和
保护蚯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
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
2.难点:如何观察和保护蚯蚓。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蚯蚓的生活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蚯蚓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蚯蚓、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课件: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等。
3.场地:实验室、教室等。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蚯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王为锋
一、教材简析:
从动物的多样性去考量,蜗牛代表的就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就是坚硬的,但它
属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就是学生比较熟识的动物,在课堂上很难观测。蚯蚓
的身体特征显著,尤其对应激性的反应猛烈。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并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
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不仅仅就是形态的多样,更是结构的多样。多样性的背后,仍然
暗含着动物的共同特点,彰显着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所以本课的最后,设计了蜗牛与蚯蚓
的比较,利用维恩图的协助总结两种动物的相同和相同。
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
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对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和
不同。
二、教学背景: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
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
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三、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1、蚯蚓存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够对外界的提振产生适当的反应,例如对外力提振的反应、对水的反应。科学词汇:蚯蚓,环带,肛门,症候
群性(二)过程与方法会用珍图画出来蚯蚓的形态结构,能够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相同。
科学方法:观测,画图记录,维恩图比较(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讨厌蚯蚓这样的小动物,践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测态度,努力做到不打搅、不危害小动物。核心价值观:介绍蚯蚓特征,与蜗牛展开比较。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测,初步认知动物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蚯蚓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环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蚯蚓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2)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动物? (3)引出课题:蚯蚓。
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蚯、蚓、钻、洞、土、壤、松、软、肥、沃、环、境、保、护”等字的读音。 (3)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和停顿。
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蚯蚓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②蚯蚓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③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④ 蚯蚓有什么作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3)检查学生的讨论情况,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准备蚯蚓标本和相关资料。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
准备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食物。
教学步骤
引入:向学生介绍蚯蚓的特点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蚯蚓的兴趣。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习性,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和食物的反应。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蚯蚓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收集学生对蚯蚓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蚯蚓》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激发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掌握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实验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观察蚯蚓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观察蚯蚓对环境的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4.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蚯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蚯蚓是什么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蚯蚓吗?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
蚯蚓的形态结构
讲解蚯蚓的身体结构: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上都有刚毛。
展示蚯蚓的解剖图,让学生观察并了解蚯蚓的内部结构。
蚯蚓的生活习性
讲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讲解蚯蚓的食性: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力。
蚯蚓的运动方式
实验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基本生态特征,掌握蚯蚓的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性。
2. 能够运用蚯蚓教学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一、活动准备:
1. 蚯蚓观察器材:蚯蚓、土壤、透明容器、显微镜、手镜等。
2. 实验材料:水、盐水、酸碱溶液等。
3.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显微镜玻片等。
二、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了解蚯蚓的基本生态特征
1. 导入:通过观察蚯蚓图片或实际蚯蚓,引导学生联想并讨论蚯蚓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讲解:向学生介绍蚯蚓的基本生态特征,包括身体结构、呼吸方式、摄食习性等。
3. 示范:展示蚯蚓的生活环境,包括放置在透明容器中的土壤和蚯蚓。
4. 观察和讨论:学生通过观察蚯蚓的活动和行为,讨论蚯蚓的生活方式和栖息地选择等。
第二课时:掌握蚯蚓的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性
1. 回顾: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身体特征。
2. 实验:将蚯蚓放置在透明容器内,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3. 记录:学生运用显微镜玻片和图纸等工具,记录蚯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是如何与其解剖结构相适应的。
第三课时:运用蚯蚓教学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
1. 任务分配: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蚯蚓观察项目,如蚯蚓的摄食、呼吸、运动等。
2. 观察和记录:学生运用蚯蚓观察器材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并归纳总结。
3. 报告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呈现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评估: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蚯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蚯蚓》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1个,黑塑料袋、报纸、塑料薄膜、蚯蚓15条、干土、洒水瓶、培养皿、镊子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蚯蚓。)教师板书。是啊,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土壤里)(鱼具店里)(河边)……
3、奥,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说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阴暗)教师板书。
(二)、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哦,我们先来请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如蚯蚓、土壤、盆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引言: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蚯蚓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态习性、结构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小学生的蚯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
2. 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
1. 蚯蚓标本或现场观察用的活蚯蚓;
2. 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3. 实验记录表格、图表等。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图片展示或现场观察,介绍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活动
让学生分组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并记录下来。鼓励他们使用显
微镜或放大镜来观察更细节的部分,如蚯蚓的触须、皮肤纹理等。
3. 实验活动
a. 实验一:蚯蚓的触觉实验
将蚯蚓放在纸巾上,用细毛刷或细针轻轻触碰它的头部、背部
和尾部,观察蚯蚓的反应,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分析触觉对蚯蚓的重
要性。
b. 实验二:蚯蚓对环境的反应实验
在一个容器中放入泥土和营养物质,将蚯蚓放入容器中,并观
察其反应。学生可以记录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和习性。
c. 实验三:蚯蚓的运动实验
在一个透明容器中放入泥土和蚯蚓,并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运
动方式。让学生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4. 总结与讨论
让学生针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与同学分享。引导学生
思考: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护蚯蚓及其生存环境?
五、课堂延伸
1. 作业扩展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身体呈圆筒形、由许
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等。
(2)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包括生活环境、食性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在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培养学生对生命科
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
(2)蚯蚓的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
(1)蚯蚓的运动方式。
(2)探究蚯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蚯蚓若干条、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湿土、干土、纸板、玻璃板等。
2、多媒体课件:蚯蚓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
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在土壤中做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蚯蚓。
(二)新课讲授(25 分钟)
1、蚯蚓的形态结构(10 分钟)
(1)将蚯蚓放在培养皿中,让学生分组观察蚯蚓的外形,教师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少节?体表有
什么特征?”
(2)学生观察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蚯蚓的形态结构图片,结合
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体表有黏液,前端有环带等特征。
2、蚯蚓的生活习性(10 分钟)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三上《蚯蚓》课件
三上《蚯蚓》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蚯蚓》这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蚯蚓的
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让学生
了解蚯蚓这种生物,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其生活习性。
2. 使学生认识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蚯蚓标本、显微镜、投影仪、教学PPT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蚯蚓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展示,讲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4. 互动环节(15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蚯蚓在环保方面的作用,提出保护蚯蚓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
1. 蚯蚓的形态结构
身体细长,环节分明
有刚毛,辅助运动
2. 蚯蚓的生活习性
喜欢湿润的环境
以腐殖质为食
3.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环保方面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蚯蚓生活在湿润、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蚯蚓还能分解枯枝败叶,减少环境污染。
《蚯蚓》教学设计
《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意义。
•掌握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
1.蚯蚓的外形特征。
2.蚯蚓的生活习性。
3.蚯蚓的生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蚯蚓的生态意义。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活体蚯蚓、放大镜、土壤剖面展示板。
•投影仪、教学PPT。
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引出蚯蚓在土壤中的重要性。
2.教学策略:结合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进行。
3.学生活动:观察活体蚯蚓,描述其外形特征,研究其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农民在耕地时发现蚯蚓的场景,引出蚯蚓的主题。
2.讲授新课:
o外形特征:通过展示蚯蚓的图片,描述其外形特点,如长圆柱形、褐色等。
o生活习性: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如喜湿、钻土等。
o生态意义:通过投影仪展示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讨论蚯蚓的生态意义。
4.归纳小结:总结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意义,强调其对自然环境和农业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给予学生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作业布置
1.描述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阐述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3.研究一种其他土壤生物(如蚂蚁、蜗牛等),记录观察结果并撰写报告。
幼儿园小班认识蚯蚓教案
幼儿园小班认识蚯蚓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动物》,主要围绕“认识蚯蚓”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土壤中的小精灵——蚯蚓》。详细内容为:蚯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知道蚯蚓的生活习性。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让幼儿认识到蚯蚓对土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土壤的作用。
重点:掌握蚯蚓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蚯蚓模型、图片、视频、土壤、放大镜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蚯蚓,让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初步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
2. 例题讲解
(1)教师展示蚯蚓模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如:身体细长、环节明显、头部有环带等。
(2)教师播放蚯蚓生活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潮湿的环境、以腐殖质为食等。
3. 随堂练习
(1)教师提问,让幼儿回答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幼儿用画笔和彩泥制作蚯蚓的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
1. 《土壤中的小精灵——蚯蚓》
2. 内容:
(1)蚯蚓的外形特征:身体细长、环节明显、头部有环带等。
(2)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在土壤中、喜欢潮湿的环境、以腐殖质为食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请家长协助,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2)画出你心中的蚯蚓。
蚯蚓的日记教学设计
蚯蚓的日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蚯蚓的日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蚯蚓的日记》
2.多媒体设备
3.实验室用具:蚯蚓、盒子、土壤、食物等
4.学生用品:笔、纸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通过观赏图片或视频,介绍蚯蚓的外貌和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蚯蚓?蚯蚓是如何生活的?(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主体(30分钟)
1.师生共同阅读《蚯蚓的日记》,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师生合作:进行蚯蚓实验
a)分组观察蚯蚓:将蚯蚓放入盒子中,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
和行为。
b)制作蚯蚓的家:
-学生自行收集土壤和食物,放入大容器中。
-将蚯蚓放入土壤中,观察蚯蚓在家中的生活。
-让学生记录蚯蚓的生活和行为,促进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思考能力。
3.学生展示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蚯蚓在家里做了什么?为什么蚯蚓
喜欢生活在土壤中?
三、拓展学习(25分钟)
1.进行讨论:蚯蚓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为什么蚯蚓能改善土壤?
2.指导学生进行信息,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请学生准备一份小组PPT,介绍蚯蚓对土
壤的作用,并向其他同学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总结(10分钟)
1.学生回答问题:蚯蚓的日记让你们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们对蚯蚓有新的认识吗?有哪些收获?
3.教师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观察力和研究能力。
认识蚯蚓教案
认识蚯蚓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蚯蚓的奇妙世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对蚯蚓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蚯蚓的基本特征:身体结构、呼吸方式、生长繁殖等。
2. 蚯蚓的生活习性:栖息地、食物来源、生活习性等。
3. 蚯蚓的重要作用:土壤改良、环境保护等。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实物展示蚯蚓的外貌和生活环境。
2. 简易的蚯蚓观察器材:透明容器、土壤、蚯蚓等。
3.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蚯蚓,引发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蚯蚓是什么动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特点?探究:
1. 小组合作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蚯蚓观察器材。让学生观察蚯蚓的外貌、动作和生活环境,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
2. 分享观察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蚯蚓特征和生活习性。其
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3. 教师解释: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教师介绍蚯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并
与学生互动讨论。
拓展:
1. 探究蚯蚓的重要作用:教师向学生介绍蚯蚓在土壤改良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2. 学生小组合作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并设计一个与蚯蚓相关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总结:
1.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蚯蚓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体验和收获。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尊重蚯蚓及其他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蚯蚓》教学设计与评析
灵武市一小:王学梅
【教学内容】
“蚯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属于观察课。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动物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仍然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发展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仍然是本单元以及本课的重点。在经历了第一单元和观察蜗牛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了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特征。从动物的多样性来考虑,蜗牛代表的是软体动物,蚯蚓的身体也是柔软的,但它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结构比较简单,也使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在课堂上很容易观察。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形态特征,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最后一个活动是比较蜗牛与蚯蚓的相同与不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要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只有学生真正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能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的时候,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一节观察研究课,我注重帮学生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有效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
他们亲身经历观察、探究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用文字和简图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研究蚯蚓的身体结构及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交流发现,整理知识,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小纸盒(有盖,盖上扎小孔,把教师和学生抓来的蚯蚓装进盒内)放大镜、白纸、盛少量常温水的浅盘
小纸盒意图:沙土中的蚯蚓身体沾满了沙子,学生不易观察到体节和环带,把蚯蚓用常温下的水冲洗后放入湿的黏土中,并将蚯蚓和湿的黏土放入有盖的盒内:让学生观察时拿出,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放回。黏土也不会沾到蚯蚓身体上。这样既不影响观察,也使学生在交流研讨时不易分散注意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大家来猜!谜面是:没有手,没有脚,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属它是能手!
2、交流:关于蚯蚓,你还对它有哪些了解? 归纳出蚯蚓的生活环境:松软、潮湿的土壤里
3、给猜对谜语的那位学生一个奖励:教师从小纸盒中拿出一条蚯蚓让这位同学摸摸它,跟蚯蚓做个好朋友。而后,提出观察问题:你想不想跟蚯蚓交朋友:去摸摸它、近距离的观察它?那我们这节就来观察蚯蚓,发现它身上更多的秘密!
(揭示课题:蚯蚓)
设计意图:谜语引课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说自己对蚯蚓的了解就能帮助学生整理对蚯蚓生活环境的认识,因为在课前我让学生试着去找寻蚯蚓。奖励学生“摸摸蚯蚓朋友”更进一步的激发了所有学生观察的欲望,也使一些胆小的学生消除了对蚯蚓的惧怕。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思考观察方法:
蚯蚓的身体应该怎样观察?
生:我们组会用放大镜来观察蚯蚓!
生:我们会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
生:运用所有感官观察!
设计意图:三年级科学属于起始阶段,教会学生怎样观察对以后的科
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只有会观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探究活动才有效。
2、再次明确观察要求:(小黑板出示活动要求)
(1)发挥小组长作用,明确分工,有序观察。
(2)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3)画出蚯蚓的简图,试着找到蚯蚓的口、肛门,并标到简图上。
(4)轻轻把蚯蚓从饲养盒中拿出放到白纸上观察,观察完后把蚯蚓放回纸盒内。
(教师提示:“为什么要轻轻的拿呢?”,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3、小组长分发饲养盒,各小组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要求能让学生有序开展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帮助学生观察到蚯蚓更多的身体特征。
4、小组间交流所观察到的蚯蚓身体特征。对于环节和环带结合较为清晰的图片来说明。教师解释没有环带的蚯蚓可能是:一是还没发育成熟,二是环带不明显,三是环带只在繁殖时出现。
板书:褐色、软、粘
有体节、环带——生殖带
没眼睛、没腿
会排泄废物
吃食物(有腐叶和小虫子的土壤)
设计意图:有序的小组活动后,能引导学生在轻松的交流活动中畅所欲言、整理思绪,形成准确、系统的科学认知。对于学生不了解的知识还
需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明白,并对学生难以表达的科学概念、术语教师能规范,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性。学生的口中吐出的要点直观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自己发现了科学奥秘,树立他们勇于探究的决心,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一目了然。
5、评价学生画的简图和记录,奖励小星星。。
设计意图:同时教师采用激励式的语言及奖励小星星的活动及时地评价了学生的活动表现,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对外力、水的反应
1、交流:大家发现了蚯蚓的脚了吗?那它是怎样运动的呢?再仔细的观察一下,发现它的秘密!好吗?并且完成一个小任务:用笔尖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看它会有什么反应?
2、各小组再次从饲养盒内拿出蚯蚓观察。
(观察完毕,学生把蚯蚓放回盒内)
3、交流与研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用笔尖轻轻触碰它以后,它的反应怎样?
板书:身体伸缩爬行
对外力的反应:身体收缩、
设计意图:如果所有的观察活动一次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小组活动混乱无序,而且发现的信息太浅、太少,三年级学生还需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发现,这样的观察才会有效。
4、交流:蚯蚓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把它放入水中,不知会有什么反应?(学生猜测)那现在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蚯蚓到底能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