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S框架结构+Feb[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析
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 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 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 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 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 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 震作用和构造。 6. 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 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序 号
项目
高度(m) 跨数 尺寸边长(直径)
一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2010规范 60, 50, 40(35), 24 H>24m不应单跨 ≥400mm(450) (一~三级且n>2)
Vj
jb M b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 符合下式要求:
Vj
1.15 M bua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2010抗震设计规范与2001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比较
2010抗震设计规范与 2001抗震设计规范
基本比较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 戴国莹
010-64517448
2010年10月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老规范条文变化情况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场地划分和基础设计 结构抗震计算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钢结构抗震设计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新增某些结构抗震设计 性能化设计
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 20%
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 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 <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 错层>500mm 应按两层计算 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
不得采用独立砖柱 跨度≥6m 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
多层砌体房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布置的改进
△
房屋类别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 屋盖 多层 砌体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 屋盖 房屋 木楼、屋盖 上部各层 底部框架-抗 震墙砌体房屋 框架-抗震墙楼层
●蒸压砖抗震强度为普通粘土砖 70%,应降一层和 3m
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 7.1.7
△承重墙 横墙或纵横墙,不应 M+RC 墙 △纵横墙布置 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 △窗间墙 △墙洞位置 △平面轮廓 △楼板开洞 △错层 △楼梯间 △砖柱
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 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
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
2
7.1.5
8度 9度
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m)
6度 7度
1518 1518 1115 711 1115 1115 9 11 4 7 9 11 9 11 4 7 —
PKPM计算软件2010规范版本介绍之一
结构体系—带转换层结构
➢ 通过“转换层所在层号”区分是否为带转换层结 构
➢ 通过“结构体系”区分“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与其他结构类型
➢ 通过特殊构件属性区分是否为转换构件
结构体系—带转换层结构
带转换层结构
其他带转换 层结构
部分框支剪 力墙结构
• 判断底部加强区高度 (10.2.2)
• 输出转换层上下刚度比 (10.2.3)
➢ 转换柱底端组合弯矩放大
抗规6.2.10-3: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 柱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 和1.25(高规1.3)
嵌固端所在层号
• 相关的调整
➢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起始位置(嵌固端所在层号 -1)
抗规6.1.10-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 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 端
2010新规范版多、高层设计软件 SATWE和PMSAP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1 年 9 月
目录
1. “嵌固端所在层号” 2.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从节点” 3. “结构体系”的相关修改 4.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5. 抗震构造措施的独立控制 6. 抗震性能设计 7. 指定相对偶然偏心 8.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9. 梁刚度放大的相关修改 10. 连梁刚度折减 11. “加强层个数和层号”指定 12. “保护层厚度”概念的更新 13.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 14.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15. “结构中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照纯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16. 钢筋类别的修改 17. 分塔指定“约束边缘构件层”、“薄弱层”、“过渡层”、“加强层”等
结构体系—短肢剪力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第一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_学习总结2010抗震规范已经到货,抽空学习了一下,与去年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课时学的送审稿略有改动,以下简要记述认为对自己设计工作影响较多的修改,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本人接触不多的内容就不赘述了。
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送审稿是放在表5.1.4-1处的,正式版本不知为何又改到了这里):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1.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新版结构抗震设计规范2010
抗震设计1 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3 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一般的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1.0.5 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1.0.6 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动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010混凝土规范》最新解读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解读1.用下面的一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示意图说明该结构的每一层楼层为什么都要起“膈板作用”(既水平方向的传力作用)。
如果要对楼板在其平面内的受力状况进行验算,应采用什么计算简图?答:在侧向力的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共同抵抗侧向力。
剪力墙的侧向位移曲线为弯曲型,框架的侧向位移曲线为剪切型。
而由于各层楼板或连梁的作用框架和剪力墙在各楼层处必须有共同的侧向位移。
在底部,框架的变形受到剪力墙的制约,在顶部,剪力墙受到框架的扶持。
因此每一层楼层都起水平方向的传力作用。
我认为应该使用模型来分析。
2.什么是”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框支层”。
框支层与上部楼层之间的一层楼盖在传递水平力方面具有什么特殊作用?在设计中应如何考虑?为什么要求框支层和上部楼层层间相对位移(层刚度)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为什么要求落地的剪力墙要在全局同方向剪力墙中占有足够的比例?答:见有关资料1.从技术术语的角度分清什么是“框架”什么是“框架结构”。
答:框架: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中的框架部分。
框架结构:仅仅由框架组成的结构。
(推荐答案)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P44)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规范第3页)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什么要对框架结构的最大高度做出限制?答:框架结构在25层以下是经济的,超过25层的框架其侧向相对较柔,需要根据水平位移的控制而不经济的加大构件尺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P44)框架结构构件接截面尺寸较小,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水平位移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由于大变形而引起非结构结构的破坏。
因此其建造高度受到限制。
(《混凝土结构下册》P175)。
从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壁式框架→普通框架,水平抗侧刚度会削弱到只有原来的整截面墙的百分之几。
因此剪力墙结构的位移限制条件较容易满足,而框架结构往往是位移限制条件起控制作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实施后框架结构的设计
作者简介: 冯江源(9 3 )女 , 17 ‘ , 工程师, 一级注册结构师, 天津市建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 司, 天津 305 04 1
第3 8卷 第 5期
・
52 ・
2 2 2 1 年 月 0
山 西 建 筑
1 地下 室部 分柱 轴压 比超 限 , ) 柱超 限 的轴压 比值 为 0 7 的约束 影响系数 ) . 5~ 是唯一办法。改变梁 的偏 心 , 使梁柱 中线重合 , 08 , . 2 大于 07 .5的限值较多 ;
第3 8卷 第 5期
2012年 2 月
山 西 建 筑
S ANXI ARCH I H TECTURE
Vo . 8 No 5 13 .
Fb 2 1 e . 02
・51・
文章编号 :0 96 2 2 1 ) 5 0 5 —2 10 -8 5(0 2 0 -0 10
《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00版实施后框架 结构 的设计 21
冯 江 源
摘 要: 通过框架设计 实例 , 剖析新版 G 0 1-0 1 筑抗震 设计规 范 ( B 50 1 0 建 2 以下 简称 《 抗规 》 应 用过 程 中经常遇 到的 问 )
题, 并结合规 范提 出了合理 的解决方案 , 对今后框 架结构设计 工作提供 了一定指导 。 关键词 : 规定水平 力, 架柱节点域 , 移角 框 位 中图分类号  ̄U 7 . T 354 文献标识码 : A
On a a y i fi f e c lme t fu tma e n l sso l n e ee n s o li t n u
l a n a ct n pr sr s e o r t o p ne t o di g c pa iy i e t e s d c nc e e c m o n s
2010新规范框架结构设计若干问题
楼梯间震害
�
金叶宾馆的另一幢年 代稍久的房子的楼梯 间。可以看出,悬挑 出的楼梯休息平台, 几乎完全损毁
楼梯间震害
�
断裂处的柱子中,裸 露的钢筋清晰可见, 在节点处,似乎并没 有箍筋加密。
框架结构中楼梯破坏情况
�
楼梯在结构整 体设计时,一 般是不考虑梯 板及中间休息 平台对主体的 影响,在这次 地震中,楼梯 破坏情况较 多,说明楼梯 是框架结构抗 震的重要组成 部分
强柱弱梁---柱端弯矩调整
�
�
�
6.2.2 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 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 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 要求: ∑MC=ηC∑Mb 一级的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 求,但应符合下式要求: ∑MC=1.2∑Mbur ηC——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框架结构,一、 二、三、四级可分别取1.7、1.5、1.3、1.2;其 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 1.2,三、四级可取1.1。
�
� � � �
框架结构震害
框架结构中柱体在一层梁下出现压屈破坏
框架结构震害
�
都江堰金叶宾馆去年才建 成的楼。在这次地震当 中,主体结构基本完全损 毁,庆幸的是没有倒塌。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一层 边柱、尤其角柱顶节点 处,出现严重损毁:钢筋 屈服、混凝土压碎。但 是,框架梁及柱身部分完 好。这完全违背了,我们 通常说的强节点、强锚固 的概念设计。
新规范推广高强钢筋
�
�
�
增加强度为5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推广 400MPa、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 向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准备逐步淘汰 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应用; 用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钢筋。 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时, 235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仍按原规范取值。 由于新混凝土规范加大了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利 用高强钢筋可以不明显增加用钢量
混凝土框架结构标准
混凝土框架结构标准混凝土框架结构标准一、引言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其优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
为了保证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规范其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二、设计标准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应遵循以下标准:1.《建筑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2012):该标准是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基本规范,包含了结构荷载、材料力学性能、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该标准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规范,包含了混凝土的材料性能、构件设计、施工要求等内容。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标准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规范,包含了地震荷载、结构抗震能力、抗震设计方法等内容。
4.《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该标准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规范,包含了建筑节能设计原则、节能措施、节能计算方法等内容。
5.《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 50016-2014):该标准是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规范,包含了建筑防火等级、防火分区、防火材料等内容。
三、材料标准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材料应遵循以下标准:1.《混凝土结构用水泥》(GB 175-2007):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结构用水泥的分类、标志、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
2.《混凝土用砂》(GB/T 14684-2011):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用砂的分类、标志、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
3.《混凝土用石子》(GB/T 14685-2011):该标准规定了混凝土用石子的分类、标志、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
4.《钢筋、钢筋焊接连接及钢筋机械连接》(GB 50010-2010):该标准规定了钢筋、钢筋焊接连接及钢筋机械连接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内容。
5.《建筑用钢筋》(GB/T 1499-2018):该标准规定了建筑用钢筋的分类、标志、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
建筑工程设计现行标准规范目录(2010年版)建筑工程行业
代替GB50153-92 代替GB50156-92、CJJ84-2000 代替GB50160-92(1999年版)
已有修订计划 代替GB50166-92 代替GB50168-92
3
8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8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箱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 88 范 8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 90 规范 9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9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93 氢气站设计规范 94 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候区划分标准 9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96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97 港口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98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99 镇规划标准 10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01 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 10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999年版) 104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安全规范 105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 106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2年版) 107 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08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109 防洪标准 110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11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13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169-2006 GB50170-2006 GB50171-92 GB50172-92 GB50173-92 GB50174-2008 GB50176-93 GB50177-2005 GB50178-93 GB50180-93 G850183-2004 GB50186-93 GB50187-93 GB50188-2007 GB50189-2005 GB50190-93 GB50191-93 GB50193-93 GB50194-93 GB50195-94 GB50196-93 GB50198-94 GB50200-94 GB50201-94 GB50202-2002 GB50203-2002 GB50204-2002 GB50205-200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防震技术规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防震技术规程一、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防震设计和加固。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防震设计和加固,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规范引用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建筑抗震设计细则》(GB50011-2010)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三、防震设计1. 设计地震烈度和基本加速度设计地震烈度和基本加速度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进行确定。
2. 设计地震力设计地震力的计算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进行。
3. 结构抗震性能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进行确定。
4. 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防震设计应采用等效静力法或动力时程分析法进行。
5. 设计参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防震设计参数应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进行确定。
四、防震加固1. 加固原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防震加固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尽量减小结构的变形,保证结构的使用性能;(3)尽量减小加固的成本。
2. 加固措施(1)加固节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加固节点是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固节点应采用加强节点刚度、加强节点连接等方式进行。
(2)加固梁柱节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加固梁柱节点是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固梁柱节点应采用加强节点刚度、加强节点连接等方式进行。
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的标准与规范
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的标准与规范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框架结构建筑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建造过程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
这些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既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也是为了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框架建筑施工中的标准与规范。
材料选择标准框架结构建筑的基本构件包括梁、柱和框架等,而这些构件的材料决定着整个建筑结构的性能和质量。
因此,在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材料选择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从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阻燃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
此外,还需要考虑材料的供应可靠性和成本等因素,确保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材料。
基础施工标准良好的基础是保证建筑结构稳定的关键。
在框架建筑施工中,基础施工的标准要求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的设计,需要依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基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尺寸,并确保基础的稳定性与承载力。
其次是基础的施工,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包括土方开挖、基础垫层的铺设、钢筋的绑扎以及混凝土的浇筑等环节。
同时还需要关注基础施工的质量检测,包括地基承载力试验、混凝土强度检测等,确保基础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结构施工标准框架结构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其标准与规范的执行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
在框架结构的施工中,需要依据设计图纸和相关标准,对结构的各个构件进行精确地定位和安装。
在钢结构的施工中,需要保证焊接的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钢材的防锈处理符合要求。
而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中,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和表面光洁度符合要求。
此外,还需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撑和保护措施,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
安全生产标准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工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框架建筑施工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生产标准与规范,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这包括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与操作规程,以及定期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等。
混凝土规范2010修订内容
5 结构分析
条文说明:
本章对02版规范的内容作了较大的变动,丰富了分析模 型、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塑性极限分析等内容,增加了 间接作用分析一节。弥补了02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结构 分析内容的不足。所列条款基本反映了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设 计现状、工程经验和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 参考了国外标准规范的相关内容。
最大水胶比
最低强度等 最大氯离子含量
级
(%)
一
0.60(02规范: 0.65)
C20
0.30(02规范1.0)
二a
0.55(02规范: 0.60)
C25 0.20(02规范0.3)
二b
0.50(0.55) (02规范: 0.55)
C30(C25)
0.15(02规范0.2)
三a
0.45(0.50)
C35(C30)
混凝土结构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 的安全等级相同。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 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对于结构中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 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
条文说明: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由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 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确定。本条仅补充规定,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调整构件的安全等级:对关键传力部位和重要的 构件适当提高安全等级,以提高构件重要性系数等方法确保 结构的安全;对可更换构件以及重要结构中的次要构件,可 以降低其重要性系数。
新增条文。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均为新增条文。
3.6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3.6.1混凝土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避免使结构中的关键构件直接遭受偶然作用; 2 采取减小偶然作用效应的措施; 3 在结构容易遭受偶然作用影响的区域增加冗余约束; 4 增强疏散通道、避难空间及构件关键传力部位的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实施后框架结构的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实施后框架结构的设计冯江源【摘要】Based on the a frame structure design case,the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issued in 2010,and puts forward rational solutions by combining with norms,which has provided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frame structure design in future.%通过框架设计实例,剖析新版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规范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今后框架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定指导。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2(038)005【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规定水平力;框架柱节点域;位移角【作者】冯江源【作者单位】天津市建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天津300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75.40 引言随着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逐步使用,以及设计软件PKPM与之对应的改版,诸如“规定水平力”“多层结构偶然偏心的使用”等一些新概念不断成为结构工程师关注的重点。
以下通过一个工程实例,简单介绍新版《抗规》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一L形的五层框架结构,带一层地下室。
所在地区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为0.45 s,抗震等级为二级。
框架梁、柱混凝土采用C35。
设计时,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尽可能不设置防震缝。
计算采用新版PKPM软件,计算模型见图1。
图1 结构计算模型2 规范中“规定水平力”的引入2.1 “规定水平力”引入背景根据2010版抗震规范,楼层位移比不再采用根据CQC法直接得到的节点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计算,而是根据规定水平力下的位移计算。
2010混凝土规范新国标条文说明3
5 结构分析本次修订补充、完善了02版规范的内容:丰富了分析模型、弹性分析、弹塑性分析、塑性极限分析等内容;增加了间接作用分析一节,弥补了02版规范中结构分析内容的不足。
所列条款基本反映了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现状、工程经验和试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参考了国外标准规范的相关内容。
本规范只列入了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和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
各种结构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在有关标准中有更详尽的规定,可遵照执行。
5.1 基本原则5.1.1在所有的情况下均应对结构的整体进行分析。
结构中的重要部位、形状突变部位以及内力和变形有异常变化的部分(例如较大孔洞周围、节点及其附近、支座和集中荷载附近等),必要时应另作更详细的局部分析。
对结构的两种极限状态进行结构分析时,应取用相应的作用组合。
5.1.2 结构在不同的工作阶段,例如结构的施工期、检修期和使用期,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和安装阶段等,以及出现偶然事故的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多种不利的受力状况,应分别进行结构分析,并确定其可能的不利作用组合。
5.1.3 结构分析应以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受力条件为依据。
结构分析的结果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加以保证。
例如,固定端和刚节点的承受弯矩能力和对变形的限制;塑性铰充分转动的能力;适筋截面的配筋率或压区相对高度的限制等。
5.1.4结构分析方法均应符合三类基本方程,即力学平衡方程,变形协调(几何)条件和本构(物理)关系。
其中力学平衡条件必须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应在不同程度上予以满足;本构关系则需合理地选用。
5.1.5 现有的结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六类。
各类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如下:1 弹性分析方法是最基本和最成熟的结构分析方法,也是其它分析方法的基础和特例。
它适用于分析一般结构。
大部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均基于此法。
结构内力的弹性分析和截面承载力的极限状态设计相结合,实用上简易可行。
按此设计的结构,其承载力一般偏于安全。
少数结构因混凝土开裂部分的刚度减小而发生内力重分布,可能影响其它部分的开裂和变形状况。
框架结构使用规范详解
框架上部结构使用规范详解一、荷载规范各本建筑设计规范、规程采用的设计基准期均为50年,建筑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提出了设计使用年限的原则规定,要求纪念性的、特别重要的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以提高其设计的安全性。
现阶段,重要性系数增加0.1,可靠指标约增加0.5,《统一标准》要求,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建筑和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重要建筑,均采用重要性系数不小于1.1来适当提高结构的安全性,二者并无区别。
对于抗震设计,鉴于本标准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相应的设防标准已体现抗震安全性要求的不同,对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可参考下列处理方法:2)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地震动参数与设计基准期( 50年)的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可参阅有关的研究成果。
此时,如果按本标准划分规定不属于基本类,仍应按本标准的相关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需注意,只提高地震作用或只提高抗震措施,二者的效果有所不同,但均可认为满足提高抗震安全性的要求;当既提高地震作用又提高抗震措施时,则结构抗震安全性可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不考虑地震作用1.2X83.5+1.4X45.4=164(1.2X83.5+1.4X45.4)X0.8=131.2(1.2X83.5+1.4X45.4)X0.8x1.1=144.1 考虑地震作用1.2X(83.5+0.5X45.4)X0.8+1.3X100.4=232 考虑地震且考虑结构重要性系数1.5时:131X1.5=196 292X1.5=438重要性系数X(不考虑地震时的荷载组合)地震作用下的荷载组合两者取大值荷载组合频遇值:结构上时而出现的较大值,但小于标准值.准永久值:可变荷载中较稳定的那一部分值.也就是考虑荷载长期作用效应而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一种折减。
地基规范3.0.4条,变形是准永久组合,裂缝是标准组合,在砼规裂缝宽度计算时,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都有可能用到1.2X恒+1.4活VS 1.35恒+0.7X1.4活,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一、荷载取值1、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活荷载折减是有所区别的,民用建筑活荷载折减的依据是《荷载规范》4.1条款,而工业建筑活荷载折减的依据是4.2条款及附录C。
框架结构构造要求汇总表
2.标准层伸入边柱la
接 头
应用焊接
宜用焊接
可 用 搭 接
梁端受压筋与
受拉筋面积比
As'/As≥0.5
As'/As≥0.3
不 限
箍
筋
加
密
区
加密区范围
距梁端 2hb不小于500mm
距梁端 1.5hb;不小于500mm
无特殊加密要求
3
框
架
梁
箍
筋
加
密
区
最小直径
纵筋ρ≤2%
≥d/4
0.6~0.8%
0.6%
轴压比>0.6
普通箍 1.6%
螺旋箍 1.2%
1.2~1.6%
1.0~1.2%
0.8~1.2%
0.8%
2
框
架
柱
设
计
箍
筋
其他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C40,IV类场地上较高建 筑,最小配箍率取较大值。
2.局部错层、夹层、楼梯间等处的短柱,按轴压比大于 0.16 一项采用。
非
加
密
2.非通长钢筋可在柱边外 0.2Ln处切断
1.距柱边至少0.25Ln;
2.与上部跨中钢筋搭接长度 1.2La
锚
固
锚固长度
laE=la+10d
laE=la+5d
laE=la
la
构造要求
1.一、二级梁纵向钢筋伸过边柱中心线;
2.弯折锚固时,水平段≥0.45laE;垂直段不小于 10d,不小于 22d;
3.上部钢筋穿过中间节点;下部钢筋伸入中柱 laE,过中轴线不小于 5d.
项
次
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S Greater China Group (GCG) Organization Matrix
Telco (Lawrence Owen Acting) More Dedicated Account Leaders Strategy & Transformation (Steven Davidson) Analytics (Stewart Reeves) SAP (Shouhu Wang) Oracle (Li Min) AS AIS (Tang Qing) (Michelle Jao) AMS (Cliff Yu) E&U (Rong Xiang Chen) T&T / Distribution (Michael Zhang) Banking / Financial Srvc (Steve Bingham) Industrial (SB Twu) Public (Mei Xin) Smart City Health Taiwan (CH Tseng) Hong Kong (Vincent Wong) GB & Geo Exp (Richard Feng) GB (Jules Li) Geo Expansion (Kent Ting)
Sectors
FSS Steve Bingham Insurance Global Lee-Han Tjioe
EAS
Oracle Li Min
S&T
S&T Leader Steven Davidson HCM StevenCN Davidson Daniel Lee
BAO
BAO&CRM Stewart Reeves
S&C Xu Yonghua
TY Kuan
RCM Karren Wang
GBS Ji Nan Mgr Richard Yen
IBM Corporation
IBM Corporation
Global Delivery
IBM Global Business Services
* In the order of family name ** 2010 new role in blue text.
GBS GCG - 2010
GCG GBS GM Marc Chapman
Application Services
AS Leader Michelle Jao
Geo & Geo Exp. Leaders
TW GBS Leader CH Tseng HK GBS Leader Vincent Wong GB & Geo Exp Leader Richard Feng CN Geo Exp. Leader Kent Ting
Huawei Account
HW Client Relation Executive Lawrence Owen Account Leader Martin Harmer
BD & Ops.
BD & Op.
Infra.& Biz Advisors
GBS HR
Leader Rakesh Ahuja
Xu Yu CFO Janice Jin C&N
EC GBS Leader Chen RongXiang
GBS Shen Zhen Mgr Isaac Chow GBS Cheng Du
E&U Chen Rongxiang
CRM Chen Li
Cliff Yu SCM AS Large Deal Scott Liu
Tang Gongyuan PR Susan Qian
GB Jules Li
SAP Wang Shouhu
HCM GCG&GMU Denis Brousseau
AI& AS COE Tang Qing AMS
DE/QRM Chen Wen sBS Edison Chen Business Op. Annie Jiang IBV Michelle Kam Mkt
பைடு நூலகம்
NC GBS Leader Chen Wen SC GBS Leader Jules Li
COMM Lawrence Owen (Acting)
Mgr Li Ai Min
Gerry Mattios
PR FMS Joe Huang
GBS Nan Jing Mgr Peter Long GBS Wu Han Mgr Lou Xiang Hui GBS Xi’An Mgr Wang Jun Dist. Michael Zhang Industrial S.B. Twu Public Mei Xin Robin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