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休谟-

休谟-

• ③形成的结果:
• 我们以心灵的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获得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 必定要借助因果关系去认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必定是因果 知识。
• ④结论:
• 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因果知识。
因果知识的形成
因果关系
来源 前提
经验归纳
形成方式
因果知识
中介
因果观念
• 因果关系定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 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 • 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
感觉经验是唯一的实在

因果观
• 一、对知识的分析
观念之间的关系 两类知识 含义 构成 正确性标准
现有观念自身之 间的关系 观念关系的知识
通过新的知觉而 发生关联的关系 事实的知识
心灵对观念的思考和推 心灵对于感觉的组合和 理,从而形成关于观念 分解,从而形成了关于 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就 感觉观念的认识。 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
• 形成的方式: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 1.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之间的关系 区别:因果关系在心灵之外,因果观念在心灵之中 联系:虽然因果关系是因果观念形成的外部原因,但 因果关系的特点必然决定了因果观念的特点
2.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知识
a、因果关系引发了因果观念的形成,而因果观念一
几何、代数、三角等 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 史学等
自身
事实与感觉经验 相符合
意义
前者有必然性,于实际生活无益 后者有或然性,与外部事物密切相关, 对实际生活很有帮助
二、事实知识的形成
①形成的基础:感觉经验 ②形成的方式:分解、组合 • a、类似关系:以外部事物为基础,比较感觉经验 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关系) • b、接近关系:以外部事物为基础,比较感觉经验 之间的时空差距性。(相邻关系) • c、接续关系:直接关注感觉经验之间的先后承接 关系。(因果关系) • d、比较(关系)

休谟

休谟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1]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2]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3]究其原因,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又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litical),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

休谟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

从1752 年起,休谟担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利用那里丰富的藏书写作了多卷本《英国史》,他生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历史学家而著称的。

1763 年,休谟应驻法公使赫特福德邀请担任使馆秘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与许多著名的法国进步思想家如卢梭、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交往密切。

休谟的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

著作简பைடு நூலகம்:
《人性论》写于1934-1937年。 该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 德学。 休谟被称为“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 表人物”,可见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经验和 观察为线,逻辑推理为针,将人性理论给编 织起来的。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 性科学”。
《人性论》第一卷中,休谟主要探讨的就是人类对 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是 如何发生作用以构成人类头脑中的世界,人是如何 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第二卷探讨情感,不同情感会引导人不同的行为。 休谟探讨人性的特点,研究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 说明其对于道德、正义、权利等抽象观念的产生的 意义。所以,在第三卷中,休谟阐述了正义观念、 财产权利观念,甚至国家的形成等问题。
第十章
休谟和他的《人性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休谟的政治思想, 对其观点和立场能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休谟论政治社会的人性论基础 难点:休谟的正义规则论
作者简介:
大卫•休漠(David Hume, 1711-1776),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 也被认为是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 列奥•施特劳斯:“休谟自己就是一个内容 丰富的政治学说的作者,这个学说旨在探讨 关于下述主题的真理:自然法,公正,公民 服从的义务,以及最好的政府。”
政治社会的正义规则问题:
正义的规则并非是为了某个人而制定的,而是着眼 于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正义规则一定是某种适用于 人类社会所有人的普遍规则。 休谟的正义规则论包含三个基本的正义规则:财产 权的稳定占有,依据同意的财产权的转移和许诺的 履行。其中核心的规则是确立财产权的稳定占有, 其他两个规则都是对它的补充。 休谟把财产的稳定与否看成了社会能否存在、人们 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 “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是由演化而来的,由于生物 繁殖众多的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在变异的物种中, 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得到生存。”
19
亚瑟·叔本华 (1799-1860)
基本态度: 1)人类必须杀食动物才能存活 2)应该让动物的死亡“尽量不痛苦”
理论依据: 1)动物有感知能力,但是没有抽象思 维,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同情是道德的唯一的基础
人与动物的关系
——启蒙运动及之后时期
1
支持动物权利
18世纪
大卫·休谟 让·雅克·卢梭 亚历山大·蒲柏 伏尔泰
威廉·裴利 杰里米·边沁
19世纪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亚瑟·叔本华
赛尔特
19世纪末与20世纪 伊文思
摩尔
反对动物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
阿道司·赫胥黎 马丁·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会感受到痛苦,有资格受 到某种考虑。但还没有人认为动物有权利可言,同时人 类的利益当然要比动物的利益优先。 其次,人们发现了“自然”。 最后,反教会的情绪对动物的地位有利。
基本态度: 1)动物拥有权利 2)人类可以随意食用动物。
理论依据:功利主义原则 1)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异 2)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 3)食肉对我们有利,对动物却无害
15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 功利主义学说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 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 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 的总和。)
理论依据: 1)人类中心论
24
列维纳斯 (1906-1995 )
基本态度: 动物是人类的工具、享乐的对象、审美的 客体,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在场。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 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1725年 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二、 论知性
1、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联系 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强者为印 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故印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 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现。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这是休谟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 一条原则。 一条原则。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入 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有 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的 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说 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性 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颜 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 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 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 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的。

休谟

休谟

• 印象“是指我们的较活跃的一切知觉,就 是指我们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 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而 言。” • 观念“就是在反省上述的那些感觉和运动 时我们所意识到的一些较不活跃的知觉。
• 人类的观念全都起源于简单印象 论证一:“当我们分析我们的观念(不论如 何复杂)时,我们常会看到它们分解成简单 的观念,而且那些简单观念是由先前的一种 感情或感觉来的。” 论证二:一个人如果因为感官有了缺陷,那 他就不能形成于此相应的观念。
• 反例:如果有人从未有过某种色调的印象, 那么当这种颜色的各种色调由浅入深地排 列起来时,就会发现没有印象的那个色调 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空白。这时,他可以不 需要那个色调的印象而评想象率先得到那 个色调的观念。
• 观念的联系 (1)相似关系,一张画片自然把我们的思想 引导到原物上 (2)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我们提到一 所房中的一间屋时,自然就会谈论其余的屋 子 (3)因果关系,我们如果想到一处伤处,便 不由得想到由此引起的痛苦
2、因果关系
• 关于知识的分类 (1)观念的关系,具有直觉和演绎确定性的 知识,如数学、几何。 (2)实际的事情,以经验推理为特征的或然 性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 学等在内。
• 因果关系 “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理论似乎都是建立在 因果关系上。”现在的事实和由此推得的事 实之间,必然有一种联系,即因果关系。 • 问:我们是怎么得到因果的知识的? 因果关系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 得来的,“完全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看到 某些特殊的物象是常恒的相互连合在一块的”
• 由此可以看出必然性实质是取决于两个因 素:一是对象之间的常恒会合;二是心灵 由观察到一个对象的出现到另一个对象也 将出现的习惯推断。源自•Thank You!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休谟和贝克莱一样,也不是一个“为哲学而哲学”的人,他与贝克莱不同的是一生的主要经历不在宗教方面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其学术生涯与自身的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休谟做为贝克莱主观经验论的继承者,同样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他的哲学也是从分析感觉或知觉开始的。

休谟认为,人心中的知觉有两种:一种叫“印象”,另一种叫“思想或观念”。

所谓印象,就是较强烈、较活跃的知觉。

用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的话来说,就是人在“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

所谓“思想或观念”,则是比较弱的、模糊的印象,是印象的“摹本”。

按照休谟的说法,印象和思想都是观念,但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思想虽然是一面“忠实的镜子”,它可以把我们过去的印象(感觉或情感)按照实在的样子摹拟出来,但是——休谟说:“思想所用的颜色是微弱的,暗淡的,还不及我们的原来知觉所有的颜色……诗中的描绘纵然很辉煌,它们也不能把自然的物质绘画得使我们把这种描写当做真实的景致……最活跃的思想比最钝暗的感觉也是较为逊弱的。

”在休谟看来,思想或观念所反映的不是客观经验世界,而是印象。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这些印象的混合和配列的集合。

观念摹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思想可以没有被反映物从“观念摹拟印象”中产生,这就是休谟主观经验论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休谟认为,感觉“最初是由于一种未知的原因产生在心中的”。

英国哲学家:休谟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休谟人物简介
休谟的政治观点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对启蒙运动的政治观点
休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 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主张,政治应该受到理性的指导, 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宗教和言论自 由,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 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论观点对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产 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道德哲学观点对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影 响
休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他在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 他在1763年被授予爱丁堡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产 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怀疑论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
• 他的观点对康德的先验哲学产生了重 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现象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情感理论
休谟认为,道德观念源于人类的情感
•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观念并非来自理性 • 他提出,道德观念是由同情心和道德感产生的 • 同情心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道德感使我们能够评价行为的好坏
05
大卫·休谟的影响与现代哲学
休谟对后世哲学家的 影响
• 休谟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经验主义观点对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怀疑论观点对康德、现象学等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道德哲学观点对亚当·斯密、情感主义伦理学等哲学家产 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哲学中
休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等
• 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 三原则

休谟 三原则

对印象与观念区分的争议
印象与观念的界限模糊
休谟认为印象是感觉经验的直接产物,而观念则是印象的再现或回忆。然而, 在实际思考和感知过程中,很难明确区分印象和观念,它们的界限显得模糊。
主观感受与客观认知的混淆
印象和观念的区分涉及到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的关系。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 区分可能导致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之间的界限模糊,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 理解。
观念
指在记忆中复现的形象,是印象的再现,具有抽象、概括 的特点。
区分意义
休谟认为,印象是先于观念产生的,是观念的来源和基础。通过 区分印象和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形成过程和局限性

情感与理性的区分
情感
指人类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
理性
指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思考。
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
感知与认知
认知科学关注人类如何感知和认 识世界,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 义和归纳逻辑为这一领域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支持。
记忆与学习
认知科学中的记忆和学习机制与 休谟三原则中的经验主义和归纳 逻辑相呼应,探讨人类如何通过 经验和学习形成知识。
语言与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人类认知的核心, 休谟三原则中的语言哲学和逻辑 推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
休谟的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
休谟的哲学思想受到经验主义的 影响,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经
验。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的理性能力,认 为通过推理和演绎可以获得知识。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无法确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质。
02
休谟的三个原则
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印象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中文名:大卫·休谟外文名:David Hume别名:休谟国籍:英国出生地:苏格兰出生日期:公元1711年4月26日逝世日期:公元1776年8月25日职业:哲学家主要成就: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之一代表作品:《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物简介大卫·休谟,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因为形象迷人占尽优势。

不管和历史事实是否相符,有数不清的诸如左岸咖啡馆,Gauloise牌香烟,黑色高圆翻领等的浪漫故事,充满绝望和自由的深刻谈话等。

人物轶事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儒略历)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

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式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

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

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休谟本体论思想

休谟本体论思想

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 对于实体的观念不是来自印象,就是来自对印象的反省 “实体观念正如样态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观念被 想象结合了起来,被我们赋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可以向自己或向 他人提到那个集合体”。
☻☻☻☻☻☻☻☻☻☻
想象自由原则
观念虽由印象产生,但在 心里可自由结合,从而产 生印象中没有的东西。 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 念,因此观念无论多么荒 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 依据。
休谟与他的经验论
休谟
大卫·休谟(David Hume, 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 元1776年8月25日),苏 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 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 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 西方哲学历史中最
♠♣♥♦ ♠♣♥♦
♠ ♥♦♠♣♥♦♠♣♥♦♠♣♥♦♠♣♥♦♠♣♥♦♠♣♥♦♠♣♥♦ ♠♣♥♦
♠♣♥♦♠♣
经验论
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 则:
印象在先原则。
☻☺☻☺☻☺☻
想象自由原则。
印象在先原则
☺☺☺☺☺☺☺☺☺☺☺☺☺☺☺
观念是印象的摹本 印象(Impressions)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的感觉、情感和情绪 观念(Idea)指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微弱的意象
质疑:是否是“微弱的”?仅仅是“摹本”?
不 才果地 ☺在 ☺
的 问 题
是 可,产 ☺吗 ☺

客 能只生 ☺? ☺

观 成有, ☺ ☺

存 为在单 ☺ ☺
☻ ☻ ☻ ☻
在 , 而 是
因果人的独的 。思维事件
☺ ☺ ☺ ☺
☺ ☺ ☺ ☺

在 对甲 ☺ ☺

人 甲或
们 乙乙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物简介

03 大卫·休谟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大卫·休谟对启蒙时代哲学的影响
休谟的经验主义思想对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产生了深 远影响
• 如康德、黑格尔等,他们的哲学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休谟的影响 • 休谟的经验主义为启蒙时代的理性主 义和科学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
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也对启蒙时代的宗 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思想
休谟认为,人类对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
• 他提出了休谟之问,质疑人类能否确 切地知道因果律等基本原理 • 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持怀疑态度, 认为它们缺乏理性的基础
休谟的怀疑主义并非彻底的怀疑,而是 一种审慎的怀疑
• 他主张在怀疑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 信仰和道德观念 • 认为怀疑是人类理性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
• 这些论文对当时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卫·休谟的其他著作与贡献
休谟的其他著作包括:《政治论》、**《经济论》** 等
休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还 体现在他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上
• 这些著作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体 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 这些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后世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了理论借 鉴
休谟在爱丁堡 大学学习,主
修法律
02
• 对哲学、文学和历史等领域 也有浓厚兴趣 •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发展自 己的哲学思想
休谟在23岁时 离开爱丁堡, 开始了他的欧
洲之旅
03
• 在法国和瑞士等地居住和学 习 • 结识了许多当时的知名学者 和哲学家
大卫·休谟的教育背景与学术成就
休谟在爱丁堡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 位
02 大卫·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
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点

休谟——西方哲学史

休谟——西方哲学史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6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由于把这种哲学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难以相信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着一条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

自从他著书以来,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间的一种时兴消遣。

在我来说,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然而,我还是不得不希望能够发现比休谟的体系怀疑主义气味较差的什么体系才好。

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

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在他一生中,提出了很多有名的哲学论点,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可能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论。

休谟的《人性论》分为三卷,各讨论理智、情感和道德。

他开始先讲“印象”和“观念”的区别。

它们是两类知觉,其中印象是具有较多的力量和猛烈性的知觉。

“我所谓的观念,意思指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

”观念,至少就单纯观念的情况说,和印象是类似的,但是比印象模糊。

“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和它相似;而一切单纯印象都有一个相应的观念。

”在相反方面,复合观念未必和印象相似。

印象居先,这件事的证据出于经验;例如,生来瞎眼的人便没有颜色观念。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一、休谟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下午4点钟),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智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休谟问题带来的影响休谟问题,在《人性论》这本书中提出的诘难,后人所赋予的这一哲学专名。

在认识方法论层次上,休谟把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无情而深刻地揭示了出来,向根深蒂固的主流观念发起冲击。

康德把休谟提出的因果关系问题看作是对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致命打击,导致了康德的认识论转向;在逻辑推理上,逻辑实证主义把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视为对经验主义和科学理性的严重威胁。

因果关系问题直接挑战了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归纳问题却成了经验主义难以治愈的心病;可见,,休谟问题动摇了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休谟问题的提出是整个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它的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作为真正读懂休谟问题的康德来说,尤其感受到了休谟问题对西方哲学的强大冲击力:“自从洛克《人类理解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解新论》出版以来,甚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二、休谟问题1)因果问题因果关系,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休谟从感觉经验论出发,强调一切知识最终都来源于感觉经验。

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觉,知觉被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当下感觉或由感觉复合而成,观念是对印象的记忆或由这些记忆组合或推导出来的。

因此,在认识上,印象先于观念,从总体上讲,观念是对印象的复现或反映;并且,“我们的印象是我们的观念的原因,而我们的观念不是我们的印象的原因。

相应地,休漠把因果推理看作:从某些印象推移到某些观念的过程。

休漠对因果推理的质疑就是对这一过程的质疑。

因果推理的存在,是出于理智的先天必然性的保证吗?如果是,人们当能不借助于任何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而仅凭理智就从原因中必然性的推出结果。

休谟

休谟

• (三)关于归纳思维与因果性知觉相关的 思想引发了关于心理主义的争论 • (四)对现代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观点产 生了预见性的影响.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因果关系说
• 休谟的因果关系学说是其经验主义心理学 思想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他 把传统的经验主义原则引入到因果关系理 论中,深刻揭示了经验推理的性质、特点 和局限性,使经验哲学获得了某些新的重 要含义。
三、对后世的影响
• 休谟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比洛克和贝克 莱更加彻底,其主观主义色彩也更加浓厚。 但是,由于其学说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混杂,以及他所持的温和的怀疑论立场, 致使他的学说引起了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和 学派的长期争论。时至今日,休谟的某些 观点仍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中广泛地讨 论着。 • 休谟的主要思想影响如下:
• (一)关于因果关系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 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 (二)关于因果关系的经验论与先天论之 争引发了康德和19世纪科学的反驳
• 他们主张在科学研究中不要追寻事物的原因,科学家应注 意的是各种表述规则的一致性。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告 诉我们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而没有告诉我们它们为什么运 动。同样的道理亦可适用于光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 学。因此,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 释性的。科学不应该关心形而上学问题,也不关心对存在 的最终实质的思考。作为描述性的科学,它应该是讲究实 际的、实证主义的。 • 19世纪自然科学所采取的这种研究倾向对于以自然科学为 楷模的现代实验心理学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心 理学家主张应研究心理现象是“什么” (what)和“怎 样”(how)的问题,而不应关注“为什么”(why),应该多 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而不要寻求对它们作出解释。这正 是休谟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对现代科学,进而又对心理 学产生的间接影响。

西方哲学史课件10.休谟

西方哲学史课件10.休谟

我们如何获得自我的观念
• 首先,同一性归属的实质是把某种性质归属于一系列 相关对象而不是某个单一对象。其次,如果某对象的 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我们很可能认为,它们与原来的 东西是同一个东西。第三,对象的组成局部〞对它们 的共同目的有一种感应〞。
• 相似和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把各种知觉合而为一。对 相似性的记忆提供给我们连续同一性的印象,因果关 系在想象中将自我观念与以往经验相联系。
我们为什么相信对象存在
• 问题,什么原因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
• 〔1〕我们为什么假定,即使我们不再知觉到物体, 它们也能持续存在?〔2〕我们为什么假定,物体具 有独立的、外在于心灵的存在?
• 休谟的答复:对象观念不是通过感官或理性产生的。
• 就感官而言:a)我们知觉观念
• 休谟认为:〔1〕理性不能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 向上,理性与情感不是对立的。
〔2〕在行为倾
道德理论与实践
• 道德判断是应该诉诸于理性来完成还是应该诉诸于情 感来完成?道德是理性范围内的事情,从而存在与某 种普遍法那么中,与经验无关;还是依赖于人类的感 知方式和世界的结构,从而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
道德理论:心理学情感主义
• 道德的区分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当我们称某一行为或品格是善的或恶的时候, 我们的道德判定是根据何种原那么作出来的,道德的根源何在?
• 我们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我们服从理性而克服了许多情感的缘故吗?情感在道 德生活中是否发挥作用?
• 流行的道德理论认为,道德动机的形成只靠理性而无须情感,道德的根本原那么 是理性原那么,通过这些原那么我们能够推断出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应 该如何行动和生活。我们的动机应该受理性原那么的指导,但我们的情感却阻碍 理性的命令。

休谟-情感主义道德学

休谟-情感主义道德学

c.直接使他人愉快的品质
如关心、尊重、机智、性情好、明智、谦逊等
道德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 在休谟看来,他认为苦乐感 是判断行 为道德善恶的标准。凡是能给人以快乐并 引起满意情感的行为和品质,就是道德的; 相反就是恶的。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 还是恶的,不仅仅是因为它使我们产生了 苦乐感,更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种有益或 有害的倾向。
(3)道德的分类 a.有益于我们自己的品质 如小心、谨慎、进取、勤奋、刻苦、俭朴、 节约、简练、机智等 b.直接使我们自己愉快的品质 如幽默、自重、骨气、文雅等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我也,我 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
• 此外,关于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观中,有两个 道德原则,一个是同情原则,一个是比较原则。 • 按照比较原则,一个可以给人以快乐的事物, 如果伴随着羞耻、卑贱的观念,也不能是善; 反之,如果一个可以给人以痛苦的事物,如果 伴随着高尚、光荣的观念,也不能是恶。道德 伦理经常要求人们为了长远的、公共的利益而 牺牲暂时的、个人的利益。 • 那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那比较原则大致相当 于孟子所说的四心中的哪个心呢?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 《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 (1757)等。与约翰· 洛克(John Locke)及 乔治·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英国 的三大经验主义者。
2、情感主义道德学
情感主义:休谟认为,人类的道德实践要 以快乐和痛苦、愉快和不快的情感为基 础,凡是能够增加人们快乐的,就是善, 反之就是恶。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4.26-1776.8.25)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4.26-1776.8.25)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4.26-1776.8.25)1711 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专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在苏格兰,如在西方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复兴运动是18世纪流行的哲学运动,其特征是对科学和理智的依靠,对传统宗教的质疑和对全球人类进步的信仰。

休谟在童年时代从两个方面看不出他怎么有可能成为这个运动的权威人士:他出生在爱丁堡一个优越的长老会家庭,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卡尔文教的神学观点。

作为一个小孩,他看上去很木讷(他自己的母亲说他是个“很精细,天性良好的火山口,但是,脑袋瓜子却不怎么灵”),不过,这种木讷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迟钝和身体过重的倾向而造成的错误印象;他很聪明,12岁就进了爱丁堡大学。

至于他的卡尔文主义,在15岁的时候,他已经就在热切地阅读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著作,而到18岁的时候,他已经就成了卡尔文主义的叛教者。

后来论及此事的人说:“自从他开始阅读洛克和克拉克的作品以后,他就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信仰的快乐了。

”休谟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只继承了很少的遗产。

他因此而攻读法律,可一点也不喜欢法律,以至于后来差点精神失常。

他觉得商人办公室里的吝啬也同样难以忍受。

23岁时,他决定靠当哲学家谋点饭吃,因而去法国谋个便宜生计。

他在拉弗莱奇安顿下来(笛卡儿曾在这里学习过),然后,虽然没有能够上大学,可他终于说服了耶酥会,让他使用这里的图书室。

仅在两年时间内,他就完成了他的两卷本《人类天性论:实验(牛顿)推理法引入道德主题的尝试》(1738 年),在这部著作里,他第一次引入了自己的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3

资料查找:周畅、黄赛娣 编剧:丁瑞阳、范一鸣 PPT制作:周畅 讲解:吕亦菲 拍摄:韩晨晨 后期制作:周畅
14
7
———之实践理性
8
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 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 “合理”。举例而言,吞 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 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 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 9
———之归纳问题
10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
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 “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 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 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 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 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 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11
5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 (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 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 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 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 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 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 直“互相连结”
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恒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 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 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中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 (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 不相信“因果关系”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在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 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 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 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 的连结
1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 -1776年8月25 日[1])是苏格兰 的哲学家、经济
2
《英国史》 《论奇迹》(Ess 《人类理智研究》(In 《自然宗教对话录》(Dia3ຫໍສະໝຸດ ———之因果问题4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 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 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休 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 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 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 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 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 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 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