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ppt课件
休谟-
实体论
因果观
伦理学
情感主义道德观
彻底的经验论
•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观念(洛克)
经验对象
知觉(休谟)
印象
观念
感觉印象
反省印象
简单观念
复合观念
产生背景
时代背景: 17世纪中期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 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 各民族的前列。 哲学背景: 洛克:英国经验论逻辑起点。 沿着洛克的思路,可以抛弃常识,得出彻底的前后 一致的唯心论和怀疑论,这是贝莱克与休谟的立场。
• 观念
是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通过心灵的思 维活动及其推理作用而产生的微弱的意向,或者 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们的心灵所意识 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
特点:a、是印象在心灵中的摹本或再现 b、是比较不生动、比较不活泼的
构成:记忆、想象、推理、反映等
意义:是知识形成的一种中介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 个环节。
伦理学:情感主义道德观
同情原则 • 把关于他人的感觉印象转变为关于自己的感 觉印象的联想。大体上相当于孟子所说的” 恻隐之心“
道德
追求快乐
比较原则
一个可以给人以快乐的 事物,如果伴随着羞耻, 卑贱的观念,也不能是 善,反之给人以痛苦的 事物若伴随着高尚,光 荣的观念,也不能是恶。
• 休谟认为,人类的 道德实践以快乐痛 苦,愉快和不快的 情感为基础。凡是 能够增加人们快乐 和利益的就是善, 反之就是恶。
休谟人性论.
一、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 联系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 两种。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强者为印象,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 之分,故印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我 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 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 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 来自复合印象。总之,印象先于观念,这是休 谟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
人性论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 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我们无 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 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 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 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 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 结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 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 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 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 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 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因果问题)我们对于世上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 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 然定律。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年旧历4月26日(注:新历是1711年5月7日:18世纪旧历比新历早11天)-1776年8月25日)首先提出的,是个未成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1 认知论的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休谟的人性论
政治社会的正义规则问题:
正义的规则并非是为了某个人而制定的,而是着眼 于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正义规则一定是某种适用于 人类社会所有人的普遍规则。 休谟的正义规则论包含三个基本的正义规则:财产 权的稳定占有,依据同意的财产权的转移和许诺的 履行。其中核心的规则是确立财产权的稳定占有, 其他两个规则都是对它的补充。 休谟把财产的稳定与否看成了社会能否存在、人们 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
理性与情感:
情感和理性的斗争自柏拉图以来就成为哲学史上的 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柏拉图提到个人是城邦的缩 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因此一个人的灵魂与美德 的要素与城邦相应的要素之间是同构的。 一个人的灵魂中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 理性在价值上无疑是最高层次,激情次之,欲望又 次之;相应地,城邦中哲学家代表理性,军人象征 激情,而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者则代表了欲望。并 且,柏拉图指出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 地位,统率激情,控制欲望。
著作简介:
《人性论》写于1934-1937年。 该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 德学。 休谟被称为“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 表人物”,可见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经验和 观察为线,逻辑推理为针,将人性理论给编 织起来的。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 性科学”。
《人性论》第一卷中,休谟主要探讨的就是人类对 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是 如何发生作用以构成人类头脑中的世界,人是如何 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第二卷探讨情感,不同情感会引导人不同的行为。 休谟探讨人性的特点,研究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 说明其对于道德、正义、权利等抽象观念的产生的 意义。所以,在第三卷中,休谟阐述了正义观念、 财产权利观念,甚至国家的形成等问题。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理论依据:大自然的首要原则指出, 凡 是弱者都要被猎食
13
托马斯·阿诺德
基本态度:人类有权利取用动物的肉
理论依据:这么深奥的问题不是人类心 灵所能掌握的
米歇雷
基本态度:人类有权利取用动物的肉 理论依据:不宰杀动物我们便无法生存
14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我们对动物不负有直接义务,只负有间 接义务。我们之所以反对虐待动物,不 是因为动物本身值得我们关心,而是因 为虐待动物会使人性变得残酷无情,会 导致人对人的残酷。所以我们唯一关心 的是人性,动物只是人的工具。
11
小科普
卡尔·冯·林奈(1707-1778) • 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
理论依据: 1)达尔文进化论 2)人文主义
22
1891年人道主义者赛尔特成立人道主义联盟,并发表《动物权利与社会进 步》 “要想做到真正的公正的对待低等物种的前提,就是人类要舍弃认为动物和 人类之间是具有区别的观念,要意识到共同的人道契约才是将宇宙中所有生 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1894年美国学者伊文思发表《人类与兽类间的伦理关系》, 反对基督教义中人类中心主义信念,认为人类之外的生命体 也应拥有不被人类所侵犯的权利。
16
19世纪
动物地位于 18 世纪在思想方面的进步,到了 19 世纪带 来了实际方面的改善。这类改善多半出自于立法禁止无 故虐待动物的行为。 1822年,世界上第一个反虐待动物的法案在英国诞生。 (规定无故虐待某些为他人财产之家畜的行为违法。) 1824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反虐待 动物协会” (PSPCA)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心灵既然具有想象的自由,人类的心灵在简单观 心灵既然具有想象的自由, 念和复合观念之间产生推移的规则有三:即类似、 念和复合观念之间产生推移的规则有三:即类似、 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至于人的心灵因为类似、 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至于人的心灵因为类似、 时空接近、 时空接近、因果关系这三种性质为什么会产生一 种想象?那就像心灵为什么会产生印象一样, 种想象?那就像心灵为什么会产生印象一样,我 们是不知道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人性使然, 们是不知道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人性使然,或许 这就是上帝使然。 这就是上帝使然。 根据这三种性质, 根据这三种性质,人类的心灵进行一定的观念推 移或想象,其结果就是产生一些复合观念, 移或想象,其结果就是产生一些复合观念,这些 复合观念有关系、样态和实体三种。 复合观念有关系、样态和实体三种。
1745年休谟担任安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 1745年休谟担任安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 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 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 两次光顾欧洲大陆,一次是无功而返的军事征伐, 一次是几无成效的外交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但休谟因此而获得了对上层社会的认识和丰厚的 收入两项好处。而且在都灵时,还与孟德斯鸠成 为好友。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印象分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 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 种。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 从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 从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当这些 观念再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希 观念再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 望和恐惧等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 望和恐惧等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 这些反省印象又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又成为新的 观念,如此发展。 观念,如此发展。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 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 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仍然保持初次出现时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变成 了纯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 了纯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 记忆的主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 记忆的主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而 想象的作用则在于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 即使幻想,也是如此。 念,即使幻想,也是如此。这是休谟人性科学的 第二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
休谟
• 首先论证因果不是先验的 “人在遇到一个完全新的物象时,纵然极其 精确的考察那个物象的各种可感的性质,他 也不能发现出那个物象的任何一种原因或结 果来” “每个结果都是和它原因不一样的事情。因 此,它就不能在其原因中发现出来。”
• 那么,如何从经验上证明因果关系,从已 知推断未知,从单称命题推断全称命题呢? 休谟先将推论分为两类,一种是解证的(演 绎),涉及观念的关系;另一种是或然的( 归纳)。由此可以看出因果属于归纳推理
生平
• 大卫·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 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在很早的时 候,我就被爱文学的热情所支配,这种热情是我 一生的主要感情,而且是我的快乐的无尽宝藏” 虽然上了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却没有毕业。 • 1734年到1737年间,在法国隐居期间写成《人 性论》,出版后如他自己所说“它从机器中一生 出来就死了,无声无臭”
• 休谟一生独身,于1776年去世,终年65岁。 他在遗嘱中委托亚当· 斯密处理出版他的著 作,其中《自然宗教对话录》一书的写作 长达20年之久,终于在1779年出版问世。
二、著作
•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人性论》 (1739-1740) • 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 《道德和政治论文集》 (1741-1742) •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人类理解研究》 (1748) •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道德原则研究》 (1751)
休谟问题
认知论角度
因果问题
归纳问题
因果问题
休谟指出,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 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 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 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2、由价值概念可以推导出价值命题。以物理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为基础,可以推演出一个最重要的、最基础 的、最普遍的价值命题: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或可持续的价值率最大化,再根 据这一命题可以推演出所有社会领域的价值命题,因此由价值概念可以推导出所有价值命题。也就是说,价值命 题是由价值概念按照不同的事实命题的要求取其极大值或最大值。
休谟指出,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 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 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 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 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 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 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 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因 果联系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信心或盼望的跳跃,比如我们认为明天必定会来到是基于经验中对昨天今天与明天的 “知识”,不自觉的把明天作为今天的结果,这是盼望和信心,不是知识!
英国哲学家:休谟人物简介
休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他在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 他在1763年被授予爱丁堡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产 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等
• 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
休谟在英国文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他的文学作品对英国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政治观点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对启蒙运动的政治观点
休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 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主张,政治应该受到理性的指导, 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宗教和言论自 由,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02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概述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点
休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观点,认为理性无法独立于经验之外 • 他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印象和概念来理解世界 • 印象是直接来自经验的,如颜色、形状等 • 概念是通过对印象的归纳和概括形成的,如时间、空间等
休谟
“关于事实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 历史学)”是“或然的知识”。“各种事实的反 面仍然是可能产生的,因为它并不会包含任何 矛盾,而且可以同样轻易明晰地被心灵设想到, 正如那符合实际的情况一样” 。 人们之所以把物理学等或然的知识看作是 普遍必然的科学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因果观念。 首先,因果关系的发现是不可能通过理性,而 只能通过经验的。
休谟
1、经验论的原则 2、温和的怀疑论
3、因果观
生平: 大卫· 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2 岁进人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1732年休谟刚满ZI岁就 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1739年至1740年分 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 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后来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 文集》,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 宗教的名声。休谟经后来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 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 《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951年出版, 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经验论的原则 休谟把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 (impressions),一类是“观念” (ideas)即感觉和思维。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所以只是量的差 别。 “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 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 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 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 来源和材料。
休谟 三原则
目录
• 休谟的生平与背景 • 休谟的三个原则 • 休谟三原则的影响 • 休谟三原则的争议与批判 • 休谟三原则的现代应用
01
休谟的生平与背景
休谟的生平
出生与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
职业生涯
晚年生活
大卫·休谟出生于一个中 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
名律师。
休谟在爱丁堡大学接受 教育,后转入牛津大学
学习。
03
休谟三原则的影响
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01
经验主义
02
实用主义
休谟三原则强调经验观察和感性认识 的重要性,对现代经验主义哲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经验主义者主张通过观 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反对先验推理 和抽象思辨。
休谟三原则强调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 ,对现代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影响。 实用主义者主张知识应以实践效果为 标准,强调行动和实践在获取知识中 的重要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
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休谟三原则存在分歧,但行为主义 者也从中汲取了一些思想,如强调观察和实验在心理学研 究中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和内在动机,与休 谟三原则中强调的个体经验和感性认识有一定的联系。
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启示
社会学
休谟三原则对社会学产生了影响 。社会学家们从休谟的思想中汲 取了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论,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
休谟的因果论
休谟的因果论
作者:朴光哲
作者:朴光哲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年级:96级
学号:96101017
院系:哲学系
专业:哲学
指导老师:张志伟(教授)
一、因果问题的产生
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未经验过的事情呢?由因推果还是由果推因呢?休谟的回答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但其因果关系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也颇有益处。
1。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做是必然的。
培根对于由经验归纳所获得的知识的真理是坚信不移的,洛克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第一个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提出非议的哲学家是贝克莱。他认为上帝为了使人类生活方便起见使感觉世界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律。自然律的功用就在于指明感觉世界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不可移易的。贝克莱的理由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完全依照上帝的意志,而上帝的意志是绝对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假如说因果关系是必然的,那就意味着上帝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只要上帝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我们就不能说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所以因果关系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休谟本体论思想
♠♣♥♦♠♣
经验论
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 则:
印象在先原则。
☻☺☻☺☻☺☻
想象自由原则。
印象在先原则
☺☺☺☺☺☺☺☺☺☺☺☺☺☺☺
观念是印象的摹本 印象(Impressions)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的感觉、情感和情绪 观念(Idea)指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微弱的意象
质疑:是否是“微弱的”?仅仅是“摹本”?
☺☺☺☺☺☺☺☺☺☺☺☺☺☺☺☺☺☺☺☺☺☺☺☺☺☺☺☺☺☺☺☺☺☺☺
☺☺☺☺☺不可知论 ☺ ☺ ☺ ☻
们也班也 都或感就 无许知是 从不的说 知晓。☺☺☺☺☺是以某种形式存在存在或许是以某种存在就是被感知
”
“
☺的形,
☺,式超
但存出
是在我
我的们
,
“”
的感我 ☺实 ☺
对知们 ☺体 ☺
实体的认知实际上都是感知。不等于实体本身,那么,我们所对实体的认知都来自于感知,但
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 对于实体的观念不是来自印象,就是来自对印象的反省 “实体观念正如样态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观念被 想象结合了起来,被我们赋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可以向自己或向 他人提到那个集合体”。
☻☻☻☻☻☻☻☻☻☻
想象自由原则
观念虽由印象产生,但在 心里可自由结合,从而产 生印象中没有的东西。 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 念,因此观念无论多么荒 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 依据。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物简介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思想
休谟认为,人类对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
• 他提出了休谟之问,质疑人类能否确 切地知道因果律等基本原理 • 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持怀疑态度, 认为它们缺乏理性的基础
休谟的怀疑主义并非彻底的怀疑,而是 一种审慎的怀疑
• 他主张在怀疑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 信仰和道德观念 • 认为怀疑是人类理性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
休谟的道德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影响
• 如道德心理学、道德教育等现代道德哲学领域,它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休 谟的影响 • 休谟的道德哲学为现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04 大卫·休谟的主要著作与论文
大卫·休谟的主要文学作品
休谟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 他的文学作品以幽默和机智著称,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他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如怀疑主义和情感主义等
休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 如分析哲学、道德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受到了休谟的影响 • 现代学者继续关注和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探讨其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哲学家和学者都在研究和纪念休谟
• 如分析哲学、道德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受到了休谟的影响 • 休谟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休谟知识论
休谟知识论
《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是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著的知识论著作。该书由休谟于1739年发表的《人性论》的第一部分改写而成,原名为《关于人类理智的哲学论文》,是休谟的成名之作。
该书共12章,书前附有一篇简短朴实的《休谟自传》。该书详述了休谟的认识论观点。休谟广泛讨论了有关知识、观念、因果性,以及关于观念的起源和认识的范围问题。休谟提出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考察人类理智能力的作用和范围,反对一切超越经验的“奥秘哲学”。
休谟主张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和印象,并由此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它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另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因果性的科学知识。其次,他在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习惯性联想的因果性学说,认为人们是从感觉和印象中产生因果观念的,由于某些相似的现象经常会合在一起,从而使人的想象力在一个现象和它经常伴随者的现象之间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推移联想。再次,他在本书中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温和的怀疑论”观点,主张对知觉之外的存在持“存疑”的态度,既不用外部世界的作用说明知觉,也不用神和未知的精神作用说明知觉,这正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温和怀疑论。
《人类理智研究》广泛吸取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怀疑论的有关论点,批判继承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建立了欧洲近代第一个不可知论哲学体系,对其后的康德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休谟三段论
休谟三段论
休谟三段论是苏格拉底式思维的一种推理方式,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这种推理方式通过三个命题的关系来得出结论。休谟三段论是一种简明有效的逻辑工具,用于分析和评估论证的有效性。
休谟三段论包括三个命题:前提1、前提2和结论。前提1是一个普遍真实的陈述,前提2是一个特殊真实的陈述,而结论是由前两个前提得出的逻辑推理。这种推理模式基于概括个别情况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假设前提1是"所有人类都是哺乳动物",前提2是"约翰是人类"。结论就可以得出"约翰是哺乳动物"。这个例子中,前提1是一个普遍真实的陈述,前提2是一个特殊真实的陈述,结论是由前两个前提得出的正确结论。
休谟三段论的有效性在于它基于事实和逻辑关系,而不是主观意愿或个人情感。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如科学、哲学、辩论等。
通过使用休谟三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论证的有效性,避免陷入迷信、伪科学或虚假观点的陷阱。
然而,休谟三段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得出结论是否符合前提,而不能保证前提本身的真实性。此外,休谟三段论也不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情况往往比简单的命题更加复杂和多变。
总之,休谟三段论是一种有用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分析论证的有效性。它基于概括个别情况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推理来得出结论。然而,我们在使用休谟三段论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以免误导我们的推理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 (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 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 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 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 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 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 直“互相连结”
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恒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 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 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中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 (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 不相信“因果关系”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在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 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 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 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 的连结
7
———之实践理性
8
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 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 “合理”。举例而言,吞 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 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 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 9
———之归纳问题
10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
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 “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 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 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 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 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 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11
1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 -1776年8月25 日[1])是苏格兰 的哲学家、经济
2
《英国史》 《论奇迹》(Ess 《人类理智研究》(In 《自然宗教对话录》(Dia
3
———之因果问题
4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 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 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休 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 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 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 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 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 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 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12
13
:
资料查找:周畅、黄赛娣 编剧:丁瑞阳、范一鸣 PPT制作:周畅 讲解:吕亦菲 拍摄:韩晨晨 后期制作:周畅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