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 4.3.1 角(导学案)
4.3.1 角导学案
1. 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和相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 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认识角的单位,会进行度、分、秒之间的换算.
★知识点1:角的定义
角不仅能看作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角的两种描述中都隐含了组成角的一个重要元素,即两条射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是角与“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的重要区别.
★知识点2:角的表示方法
(1)角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2)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3)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
(4)角的多种表示方法中,要注意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时以该点为顶点的角必须只有一个.
★知识点3:角的度量
可类比时钟上的时、分、秒来说明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之间也是60进制,将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时,乘以60,反之,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时除以60. 同时,在进行度、分、秒的运算时也应注意借位和进位的方法.
1. 角是有的两条组成的图形,这个端点是角的,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 角可以用大写字母或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α,β,γ,……)或(1,2,3,……)表示.
3. 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1′=,1周角=,1平角=. 以度
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以弧度为基本度量单位叫.在军事上常常使用;角的测量工具有:、等.
1. 公共端点;射线;顶点;两条边;端点;
2. 一个;三个;希腊字母;阿拉伯数字;
3. 度、分、秒;60′;60″;360°;180°;角度制;弧度制;密位制;量角器;经纬仪.
问题1:(1)填表: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相反数》导学案
第一章有理数
1.2 有理数
1.2.3 相反数
学习目标:
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
称.
2.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重点: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难点: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一、知识链接
1.规定了、、的叫做数轴.
2.3到原点的距离是,-5到原点的距离是,到原点的距离是6的数有 .
二、新知预习
观察下列几组数:+1和-1,+2.5和-2.5,+4和-4,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思考:1.上述各对数之间有何特点?
2.请写出一组具有上述特点的数.
3.表示各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位置关系?
【自主归纳】1. 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为.
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到原点的距离.
三、自学自测
1.-1的相反数是________;1
3
的相反数是__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__;a的相反数是
________.
2.化简下列各数.
-[-(-1)]=_____ -[-(+1)]=_____ -[+(-1)]=_____ -[+(+1)]=_____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要点探究
探究点1:相反数的意义
问题1:观察以下两个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5.3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跟计算,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探究中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难点:
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2、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比萨斜塔视频引入,抛出问题
比萨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中,∠1=85°,能否求出∠2和∠3的度数?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观察: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 步骤:1.图中哪些角互为同位角?把它们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其中任意一对同位角,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87
65
4321a b
c
3.得出结论:
文字语言: 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
4.任意再画一条截线d ,验证结论.
5.思考: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 ,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
6.大胆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旁内角呢? 探究二:演绎推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1、如图:已知a ∥b ,c 是截线,那么∠3与∠5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大小关系?∠4与∠6呢? 解:∠3与∠5是_______角;
猜想:
证明:如右图因为a ∥b, c 是截线 所以 ∠1= ∠5
( ), 又 ∠3 = ___(对顶角相等),
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理解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3.会用象限或坐标轴说明直角坐标系内点的位置,能根据横、纵坐标的符号确定点的位置.
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和建立坐标系.
难点: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适当地建立坐标系.
二、学习过程:
课前自测
1.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有哪些方法?
2.什么是数轴?
数轴上的点A表示数1. 反过来,数1就是点A的位置. 我们说数1是点A在数轴上的坐标. 同理可知,点B在数轴上的坐标是____;点C在数轴上的坐标是____;点D在数轴上坐标是____.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的关系.
自主学习
思考:类似于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例如:下图中A、B、C、D各点)
【归纳】如图,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轴,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水平的数轴称为______或______,习惯上取______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_______或_______,取_______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_______.
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
例如,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点A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3,4).
七年级初一数学导学案(全书共80页)全书
第一讲 幂的运算(一) .........................................................................................................................................1 第二讲 幂的运算(二) .........................................................................................................................................6 第三讲 整式乘法(一) .......................................................................................................................................10 第四讲 整式乘法(二) .......................................................................................................................................15 第五讲 整式除法 ...................................................................................................................................................19 第六讲 代数式求值的方法总结 .......................................................................................................................... 22 第七讲 期中测试 ...................................................................................................................................................25 第八讲 相交线与平行线 .......................................................................................................................................28 第九讲 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33 第十讲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 39 第十一讲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 45 第十二讲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 .................................................................................................................. 48 第十三讲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51 第十四讲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 56 寒假测试卷 ...............................................................................................................................................................60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导学案
七年级(上)数学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掌握运算顺序以及运算法则
学法指导: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小结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独力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
一
1、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法则是什么?
2、在小学里学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顺序。
二
1、你能计算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的结果吗?
2、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
1、6—(—12)÷(—3)
2、3×(—4)+(—28)÷7
3、(—48)÷8—(—25)×(—6)
4、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课中探究
一
1、若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
2、若含有带分数的加减法在运算中如何处理?
(一)基础知识探究
探究点: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问题1: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你能说出这个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吗?
问题2:上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问题3: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这个算式中的括号内的运算怎么处理?
问题4:根据以上问题,你能总结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吗?
(二)综合应用探究
探究点(一):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2)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方法提炼:
探究点(二):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律
例2、计算下列各式
(1)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2)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方》导学案
1.5 有理数的乘方
1.5.1 乘方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大家都见过拉面师傅拉面,一次小明看到拉面师傅拉了6次,一碗面就拉好了,你能列出算式,帮他算算这碗面共有多少根吗?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乘方(板书课题).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②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难点:能合理地进行乘方运算.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注意积中各因数的特点,结合乘法算式,找出相同因数的个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意义.
(4)自学参考提纲:
①2×2×2×2×2应记作25,读作2的五次方;1
2×1
2
×1
2
×1
2
×1
2
应
记作1
25,读作1
2
的5次方;(-3)×(-3)×(-3)×(-3)应记作
(-3)4,读作-3的4次方;(-0.3)×(-0.3)×(-0.3)应记作(-0.3)3,读作-0.3的3次方;猜想:a·a·a…a的结果?n个a
②一般地,n个相同因数a相乘,即a·a·a…a,记作a n,读作a的n 次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中,a做底数,n叫作指数.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 次幂.特别地,一个数也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的一次方,即5=51,指数为1,通常省略不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pdf
2.若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则它们的角平分线所夹的角为
度.
3.如图所示,直线 a,b,c 两两相交,∠1=60°,∠2= 2 ∠4,•求∠3、∠5 的度数. 3
4.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 量的角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5.探索规律:(画图探究) (1)两条直线交于一点,有 (2)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有 (3)四条直线交于一点,有 (4)n 条直线交于一点,有
是________,点 A 到 BC 的距离是_______,点 C 到 AB•的距
离 是 _______ ,
•AC>CD•的依据是_________.
三、当堂反馈(15 分钟)
1.如图所示AB,CD相交于点O,EO⊥AB于O,FO⊥CD于O,∠EOD与
∠FOB的大小关系是( )
1.如图,直线 a,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 AB、CD、EF 相交于点 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
∠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1课时:5.1.1 相交线 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
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 ,OE 是一条射线. (1)写出∠A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 的邻补角: __;
(3)写出∠BOC 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 的对顶角:____ 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初中数学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 导学案(附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经典建议收藏)
一、温故知新(5 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
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 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 P2 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
“对顶角”的定义呢?
.
自学检测一:
条;
条;
B
B
lAl
l
l
(图 1)
(图 2)
(图 3a)
(图 3b)
经过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
直. 自学检测一:
1. 如图所示,OA⊥OB,OC 是一条射线,若∠AOC=120°,
求∠BOC 度数
2. . 如 图 所 示 , 直 线 AB⊥CD 于 点 O , 直 线 EF 经 过 点
D O
B
转,∠BOD 的大小都将发生变化.
A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为直角时,叫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
一条直线叫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如图 用几何语言表示:
C
OD
方式⑴∵ ∠AOC=90° ∴ AB CD,垂足是
B
方式⑵∵ AB⊥CD 于 O ∴ ∠AOC=
二、自主探索(25 分钟)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导学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课题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学习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学习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学习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什么叫等式?
2、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3.
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
(1)要在12:00时刚好驶过A地,车速应为多少?
(2)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114-115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等式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
50
3
2
x
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4.不等式的解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七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垂线(第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刘伯晔
审核人:史卫民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手段与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学习笔记记录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运用两条直线是平行关系判断角相等或互补;
2.能够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会运用两条直线是平行关系判断角相等或互补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综合应用二、学习过程:复习回顾根据右图,填空:①如果∠1=∠C,那么____∥____()
②如果∠1=∠B,那么____∥____(
)③如果∠2+∠B=180°,那么____∥____(
)问题:通过上题可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导学案
1.2.2 数轴
一、新课导入
1.课题导入:
观察下面的温度计,读出温度,分别是5℃、-10℃、0℃,如果我们把温度计形象地看作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上有我们学过的有理数,那么像这样特征的直线,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什么呢?板书课题——数轴.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
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画出数轴, 并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反过来, 看数轴上的点说出点表示的数.
难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7页到第8页第4行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体会课本提出的问题有哪些基本要求. (4)自学参考提纲: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问题分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①课本怎样形象直观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用数轴表示.
②教材是怎样用数表示直线(图1.2-1)上的点的?
规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用对应长度的线段表示.
③直线(图1.2-2)有何特点?-3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特点:有基准点、方向、长度.-3表示的实际意义是汽车站牌西3 m处.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和交流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我学习 我收获
★1、认真阅读教材2页的探究,根据探究的要求画出表格,并将表格填写完整。 两直线相交(画图) 所形成的角
分类(两两组合)
位置关系
大小关系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2、【形成概念】
(1)邻补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 (2)对顶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 3、【对顶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导过程:法一:如图,∵∠1+∠2 = ,∠2+∠3 = 。(邻补角定义)
∴∠1=180°- ,∠3 =180°- (等式性质) ∴∠1=∠3 (等量代换)
法二:∵∠1与∠2互补,∠3与∠2互补( ), ∴∠l=∠3( ).
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
4、【例1解析】
解:∠2=180°-∠1=180°-40°=140°( )。
∠3=∠1=40°( )。 ∠4=∠2=140°( )。 变式训练:(A.B )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变式1:把∠1=40°变为∠2是∠l 的3倍; 变式2:把∠1=40°变为∠1 :∠2=2:9
★ 学法指导
2、举例说明上表中谁和谁是邻补角,谁和谁是对顶角。 注意圈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以便掌握。
3、4:根据例题学会推理,会书写解题过程,并能写出理论依据。
关键点
易错点
我存在的问题: 预习疑问:
课后疑问:
二、我展示,我精彩:(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合作交流】
2页探究 以及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过程的书写)。 【精讲预设】
流程安排
流程一:合作交流 (5分钟); 流程二:展示汇报(30分钟); 流程三:课堂反馈(7分钟); 流程四:总结反思(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