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600字10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600字10
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征文600字精选篇1
时间在岁月中流过,黎明破晓,霞光四照,那时间宝物依旧无可泯灭,亘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对那笔酣墨饱的文学留下其诗歌赋词,赞颂至今。而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沉淀的瑰宝——中国十大国粹,无一不积攒着传统文化。而书法,作为其中国十大国粹之首,自是颇有一番韵味的。
书法,举手投足间,都有那古人书写字的意境。常一拿起笔间,便认为自己俨然是位书法家,大笔一挥,却没有想象之中的秀字,可见,这书法也不是那么好书写的。一笔一画间,从笔尖处微微荡开书法的韵味来,不禁令人书写下千百年来的古诗。同样都是古人所传下的文化,其文化气息也弥漫在教室之中,久久未散。
书法书法不但要写,也要会赏析。令我无法忘怀的是那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端详其著作,字字恢宏雄壮、大气磅礴,仿佛站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瀑布前。一点一画之间,无不筋肉丰满,浑厚有力。如同那瀑布若千万匹白马从断崖上倾泻而来,势不可当。有的白马仰大长啸,震耳欲聋;有的白马奋起奔腾,一跃而起。“哗—哗—”的响声响彻云霄,抽象云雾间,飘扬在空中,如那急转直下的横折般。
从断崖倾泻而来的瀑布,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白龙,喷吐着气息笼罩着整个瀑布,飞冲直下,这般气势浩大,无不凝聚在一笔一画之中,促就辉煌字体。急流而下,激起一层又一层浪花,正如那一撇,撇得浑厚有力,无法割舍。点点浪花被巨龙腾空而起,溅起点点晶莹剔透的露珠,又散落在瀑布之中,正如那画龙点睛的一笔--点也是极具筋肉丰满,浑厚有力的。一笔一点之间无不令我深深熏陶其书法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点滴谈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点滴谈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点滴谈
一、以学习唐诗宋词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唐诗宋词的学习,让诗歌陪伴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可以通过不定期开展如“赛诗会”、“小诗人”等的文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以诵读经典为主要途径,让传统文化与学生同行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看了多少书,看了什么书和怎样看书,取决于他们写了多少文章、写了什么文章和怎样写文章;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完成这些工作。多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有关立身之本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古代经典的诵读,以此为学生储备知识,让他们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道理,实在是有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发现美的素养,不但能够把古代文化中美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要开掘其美质,把美的东西传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热爱了,才会去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多给孩子挖掘一些文化中的闪光点。比如讲到《楚辞》的时候,可以讲讲屈原,结合我们的生活,聊聊端午节的故事,夸夸屈原的爱国情怀等等。教师能讲出这么些东西,孩子自然就会爱听,更能受到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养成醇厚的道德人格,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
语文教案二: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教案二: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理解古诗文中
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元素,本教案将分别从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等方面,探究句式、思想、事件、人物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具体的课文,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
一、文学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
1、沉稳平淡
唐诗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诗,其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首诗中运用的是沉稳平淡的手法,用正常的语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喟叹之情。这种写作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即不过于张扬,也不过于低调。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此诗歌,感受其中的内敛之美。
2、意境凝练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写的是一位登上鹳雀楼的人在楼上眺望过往,感叹人生的文字。此诗写意境着,将这个情景凝练成寥寥数笔,带出了深刻的意境。教学中可以选用此类诗歌进行阅
读、诵读,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哲学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
1、道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有一首名为《彼亦死矣》的诗,其中包含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彼亦死矣,其肯留我哉?其逝彼远,其将复何辞?”这句话通篇表达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做而为,大道自然。在教学中可以以庄子的诗歌为例,介绍和解读道家思想,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
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我有幸于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9-10T15:07:17.7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第9期作者:姚波[导读] 古诗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华夏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值得我们永世珍存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
摘要:古诗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华夏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值得我们永世珍存的宝贵物质文化财富。我在教学中深有感触,优秀古诗词是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环节中的重要资源,意境纯美、字字珠玑,内涵深邃,佳句永世流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适量、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经过儿童特征化释疑解惑,努力将其精髓内化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力争让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魅力之花、民族之魂。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一)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传统形式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单一地要求学生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这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强化古诗词教学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切实做好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和意境分析,克服小学生因一遍遍机械式的背诵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疲倦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有助于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级阶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思维实际出发,要精心做好相关知识教学的前置预设,立足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古诗词教学内容,科学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于古诗词教学当中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 。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优秀模板5篇)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优秀模板5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心得体会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
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
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
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
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
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
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
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
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
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
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
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
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
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
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1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的文明。
这个寒假,我品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后,在为人处事上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我一直沉浸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里;感动于一个个克服万难而成功的人物之间;穿梭在一首首韵味无穷的唐诗宋词中同时也让我懂得如何爱父母、重亲情、勤奋学、立志向,这些思想像一股清流,沁入心间,浸润心灵,拨云见日。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多次搬家,可孟轲却不晓母亲的用心良苦,还是不思进取,心急如焚的孟母就将织布用的梭子摔坏,久久凝视着孟轲,语重心长地说:我摔断这根梭子就如同你荒废了学业一样。孟轲终于幡然醒悟,深感惭愧。从此,他昼夜勤奋学习,日后成了有大学问的人。读了这个典故,我深有感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在背后默默注视着她们的子女成长
我不禁一颤:我现在不就像当初的荒芜学业的孟轲吗?
原来我们一家四口稳居在桥头村,住着200多平的大房子,离我所读的小学仅2分钟的路程。我每天不用早起,不用父母接送,令身边好多的家长和同学羡慕。然而爸爸妈妈考虑到周围的环境,人文教育等诸多因素,毅然通过辛苦努力,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又买了一套环境优美的学区房,同时我也如愿以偿进了更好更美的新校园里学习。爸爸妈妈的付出我并没有领情,依然不好好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总是对父母抱怨不适应新学校,不喜欢新同学,不适应新老师爸爸妈妈不是责怪、厌烦,而是循循善诱开导我,帮我去适应一切,依然每天起早贪黑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不管日晒雨淋准时接送我上下学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有效尝试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有效尝试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有效尝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从诗经的浅吟低唱,到楚辞的仰天长啸、诸子百家的思想光华、史记汉书的历史长卷、唐诗宋词的华美辞章、明清小说的艺术形象……这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无不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掌握语言符号,优化思维品质,浸润母语文化,涵养人文情怀。”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古诗文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的浅吟低唱、把古诗文与生活对接起来、与古人心灵对话”等三个方面的尝试,很好地品味了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感悟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了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在浅吟低唱中品味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
教育研究中心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说过:古人把上学叫“读书”,把教师叫“教读”;古人形容学校是“朗朗书声”,形容优秀诗文是“脍炙人口”;古人作诗、作文、作曲,都是先吟后写。汉诗文基本上是先吟后录的,所以基本上是口头作品。国际知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古典诗歌的吟诵和教学》公益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学诗,必须要学习吟诵,教师学会正确的吟诵,才能将孩子引上古典诗歌学习的正途。”
2023年最新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023年最新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鉴赏古典诗词,传承传统文化——新课标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年肠 断 处 , 月 夜 , 松 冈 。 这是 一 首悼 亡 诗 , 的是 对 明 短 ” 写 亡 妻 的思 念 。 句 写难 忘 , 句 写难 见 , 假 设 写 十 年 来 首 次 再
定 的示 范 朗 读 。情 绪 和 感 情是 诗 的基 础 , 着 感 情 . 带 学
中 华 民族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 统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 唐 诗 传 而
生 们会 深 化 对 诗 歌 的理 解 。 生 感 情 投入 , 结合 教 师对 学 再
宋 词 更 是我 国传统 文 化 的 精髓 。打 开 《 诗宋 词 选 读 》 唐 这 本 教 科 书 , 会 发 现 这 是 一 座 溢 彩 流 光 的 美 的 殿 堂 。 漠 你 大 孤 烟 , 河 落 日 , 射 出唐 诗丰 盛 热 烈 的 光彩 ; 桥 流 水 , 长 折 小 杏 花 春 雨 , 露 出 宋 词 沁 人 心 脾 的 韵 味 。 徉 在 唐 诗 宋 词 透 徜
_
鉴 赏 古 典 诗 词 , 承 传 统 文 化 传
新课标 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张 玉 霞
( 光 现 代 中学 , 东 寿 光 寿 山 220 ) 6 7 0
古诗词鉴赏-题材与技巧
山水田园题材
描绘自然风光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展现了清新
自然的山水画面。
抒发隐逸情怀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隐逸
情怀。
表现闲适生活
源自文库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绿树 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了宁
静的田园生活。
边塞征战题材
01
02
03
意象分析
解读诗词中的自然景物、 人物描绘等具体形象,体 会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所传 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意境营造
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整体氛 围和情境,理解作者如何 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叠加来 构建独特的艺术境界。
象征手法
探究诗词中常见的象征手 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等,领悟作者通过这些 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怀古咏史题材诗词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历史感慨
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历史追忆
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怀古,追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辉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 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乌衣巷》中的历史兴衰
通过描绘乌衣巷的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者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悟10篇
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悟10篇
如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篇1
本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案:唐诗三百首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案:唐诗三百首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案:唐诗三百首
引言: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这一伟大的诗歌辑录将孩子们引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在幼儿园阶段,引导孩子们接触和学习唐诗三百首,将有助于他们在情感、语言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唐诗三百首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份针对幼儿的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唐诗三百首。
第一部分:深入了解唐诗三百首
1.1 什么是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收录了唐代著名诗人作品的选集。这三百首诗作涵盖了各个时期和不同题材,其中既有抒发爱情之美的诗篇,也有抒发自然景色之美的作品。这些诗歌以其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和意境深远而蜚声中外。
1.2 幼儿学习唐诗三百首的意义
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幼儿能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欣赏和吟诵这些诗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另外,唐诗三百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部分:唐诗三百首传统文化教案
2.1 教学目标
- 让幼儿初步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背景和特点。
- 培养幼儿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 帮助幼儿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
- 导入唐诗:通过展示一些简单易懂的唐诗,引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了解唐诗三百首的背景:向幼儿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流派特点。
- 欣赏经典唐诗:选取几首孩子熟悉的唐诗进行欣赏,引导他们品味其中的美妙。
- 吟诵优秀唐诗:指导幼儿学会吟诵几首简短而有趣的唐诗。
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涵,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想真正让学生接受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在语文课程中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多种途径,比如课文内容、课外读物、作文题目、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 课文内容
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融入许多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名篇散文、诗歌等,让学生在课文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古文观止》中的古文名篇、《唐诗宋词》中的经典诗歌等,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选取一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5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5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
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09-05-21T16:05:17.7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申战旗[导读] 新中国的当代文化,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唐诗宋词其精华部分。摘要:我国的诗词文化,我们常常以唐诗宋词为骄傲。自有唐诗宋词的那天起,中华文明文化就从来没有抛弃过她。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对于古代文化,历史以往的文化,我们都必须采取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方法。新中国的当代文化,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从来都没有
放弃过唐诗宋词其精华部分。
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化
1 “初唐四杰”诗是我国格律诗及诗文化的开创和奠基之作
我们就唐诗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初唐四杰”之诗是那样地占有一席之地。生活在唐初这一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但能够面向生活,并以“文章齐名天下”。初唐四杰的作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巨大的贡献。内容上,一是反映边塞生活。杨炯在《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表现了诗人为国效劳的雄心壮志。卢照邻的《紫骝马》写道:“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于?”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的苍凉及战争的残酷。骆宾王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等诗篇都比较著名。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对后来盛唐时边塞诗的繁荣有直接的影响。二是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乱的生活和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形式上,王勃的律诗、绝句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初唐四杰”之诗作开辟奠定造就了唐诗繁荣的前提与基础2 唐代李白诗是激情浪漫雄伟一体的顶峰
2.1 李白的诗具有激情浪漫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是何民族,也不管你是唐代后何一时代的人;只要会说话,没有不会背《夜思》这首诗的。在中国小孩子学说话,小孩子学文化,无不是从李白作的这首诗为开始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有研究当时李白写这首诗的必要,而更多的在于研究它,今日这首诗对我们受何益的更加之必要。李白这首诗是“思”,是思想的一种,是思想中人情感的一种,这是李白这首诗人们共识的主题与灵魂。作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都是有情感的,有亲情的,只要读起来就会浸人心脾,使人思念难以忘怀之情油然而生。热爱之情,难以忘怀之情,思念之情,优美之情,情感情怀文化之不尽。《夜思》,李白之夜思,当化作多少个人之夜思,也成就了多少个夜思之人的不限之遐思!床前明月光,一句非常而简单的诗句,说明了天与地与此同时与人与物是何等的大溶合,有何等的优良优美浪漫之激情啊?!活着的人,有谁不感到月亮,心思是多么的一样的宁静宁静而又明亮无限的空间,脑海里心里不尽的思绪,床前、明月、光,谁都会很容易的读懂它的意思。低头思故乡,人在它乡,有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啊!它乡越美,思绪就会越来越多越多,越发觉着自己的家乡可美可贵可亲的呀。
2.2 李白的诗具有激情雄伟的优良传统我们再看李白另一首诗中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的诗眼,诗心均在情上,这是明点;但是,当我们认真读来,诗眼诗心由情却饱含于激情雄伟文化之中;我看还是叫激情雄伟优良文化为好。读李白的诗无论那一首,都唤发着诗人的浪漫雄伟之激情,汇聚成无限多彩的文化!“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另一首诗中的诗句,后人大都说是夸张之作;明月光、地上霜;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人有说夸张的也有说比喻的。我说情感不能夸张;夸张情感从修辞上讲,从形式逻辑上讲,从科学上讲都是讲不通的。唯有从思想上讲,从情感上讲,浪漫、浪漫、再浪漫方成激情、激情之喷薄欲出之雄伟激情啊!人的思想来自于激情;没有激情浪漫的情感是死的情感,没有情感的灵气与生气。唯有浪漫的情感才会成为思绪、思想、思念、理念发明与创造性的文化。唐代李白的诗,具有雄伟的气势;无限丰富多彩的浪漫;奔腾的激情;多角度多色彩顶极大成文化的海洋!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文化宝库!
3 唐代杜甫诗是史诗成就一代人观点观念
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杜甫的诗多以实际事实为着眼点。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事而展开思想的,也是没有浪漫与夸张的某些想象;我看这也是杜甫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饱含着人间事理真情实意的想象,我认为他是真实文化,为真实而思想,为实事生观点成观念。杜甫诗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点,那就是真实思想文化。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再现了诗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情感文化,无不散发着人间真情实意的无限思想的崇高观点,曾经激励着多少人为之而学而做!再看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论何时何地何角度来分析杜甫此句诗,都得到一个真实事实的解释,真的文化情思,真正的事理史实文化!唐时的长江与水流侧两岸,今日的长江水流侧两岸,以后的长江水流侧两岸,也会永远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事实。再看杜甫的《春望》诗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而又是从现象中写出了真实的事理。杜甫的诗是对现实的看法,是对史事的看法。
4 唐代白居易诗,通俗易懂,是大众通俗文化,后人历来认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留给我们诗作最多的一位。白居易诗的特色,以写志的见多,如《杜陵》,描写杜陵老头遭天灾后,颗粒不收,而那些“钩瓜锯牙食人肉”的豺狼,逼使他“典桑卖地纳官租”从而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在《轻肥》中,抨击那些“朱绂大夫”,“紫绶将军”过着“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在那个年代,杜甫的诗却有今日时代鲜明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性,及受憎分明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精神。所以,我认为白居易的诗,是我国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是现实主义,现实思想文化。劳动人民的友情文化,仁义文化;反对剥剥的文化,反抗压迫的文化;斗争文化,民情文化。如在《新制布裘》等诗中,诗人还希望那些无衣的穷人“稳暧皆知我”提出“天下无寒人”的空想。白居易的这种思想,尽管不能成为现实,可是,这却是诗人的见正思想或者说叫见正文化。有人说这是白居易的讽谕诗,我看倒是真正的民情现实主义文化。让我们再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尽用现实浪漫主义可塑性,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和和谐的声律等艺术手段,把唐皇和杨玉环的情感悲剧“精雕细刻”,博得历代人们的喜爱,创一代思情情爱文化之典范。白居易的许多诗,都贴近民众之情,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构建了现实主义文化的诸多方面。迄今为止,话诗谈诗讲诗离不开唐诗;分析诗研究诗离不开“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初唐四杰”之杰作,开创我国诗作格律诗的先河。李白诗最鲜明的特色是以抽象的无限激情和精神创文化宝库之峰;杜甫诗最鲜明的特色是对现实的种种观点造就种种传统观念文化之清泉;白居易诗贴近民众通俗易懂,开创劳动人民优良传统文化的先河。历史告诉大家说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不愧为文化上的三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