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2)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通过三首古诗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文中的三首古诗分别出自不同的朝代和诗人,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三首诗各有特色,既有写景描绘,又有抒情表达,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一些常见的古诗文句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掌握诗句的意义。

2.难点: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深入理解,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古诗进行讲解,解释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标注好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思想。

2.多媒体材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

部编版五语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部编版五语上册12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知诗人】
《示儿》的写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 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 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 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 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 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 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解诗意】
己亥杂诗
创景抒情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 当时国家死气沉沉的局面。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 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 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 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作业:读背《己亥杂诗》第5首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读诗歌,总结每首诗的内容。
示儿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 诉你的父亲。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达官贵人,统治者。
【悟诗情】 再读全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以乐景衬哀情,是诗人独特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的写法,以此来表现诗人对当朝统
治者只会享乐的辛辣讽刺,来表达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 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知诗人】
《己亥杂诗》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1张PPT)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1张PPT)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 的特殊反应。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 (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通过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步感知 ; 2、看注释,了解诗意;3、想意境,悟出诗情 。)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试读古诗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初步印象,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通过播放视频范读,老师对读诗方法再加以指点,学生再读时就很容易进入到诗歌意境中,真正 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
不足之处:学生仅仅结合写作背景、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对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能有浅显的感悟,但学生自己的感悟太 少,可能是我给的时间不够,让学生读得也太少,以后教学要注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5、我紧紧扣住这首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指点学生朗读,领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 感情,同时进行小结: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 答后,再次提出你想对权贵们说些什么?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吟诵全诗,再现诗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我用了情势多样的朗读方式和背诵环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 (七)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我找了四句爱国诗句让学生诵读,加以拓展延伸。 (八)布置作业,迁移训练。 设计意图:设置层次性强的作业,可以照料不同层面的学生;同时,可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 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解读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背景故事:临安是杭州的旧称,也是南宋的都城。

当年金兵入侵中原,不仅掳走了皇帝,还侵占了大部分国土,导致宋王朝南迁,都城也从原来的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迁到了临安。

临安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又有美丽的西湖相映衬。

湖边有很多奢华的酒店,里面的客人都在纵情享乐,如痴如醉地沉迷于歌舞之中。

但身处其中的林升却并没有心思欣赏这一切。

他想着国家的大好河山都已经被侵略者占领,而身边的达官显贵却只苟且偷安,一味纵情歌舞,寻欢作乐,早已经将国难抛之脑后。

歌舞热闹非凡,在纸醉金迷之中,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简直把现在的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根本不顾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林升看到这一切感到痛心不已,于是在酒店的门板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表达自己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们无所作为的愤慨。

作者简介:林升,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林升像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注释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林升的《题临安邸》、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掌握诗文的表达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古诗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课文注释,想一想这首古诗讲述 了什么内容?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草地是碧绿的,绿得含烟,绿得滴翠,仿佛一块无瑕的绿毡, 轻盈地铺在地上,为大地穿上了绿衣,为世界带来了生机。 小草啊,无论是贫瘠的荒野,还是肥沃的土壤,哪里都有你 的身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啊,是不是什 么都阻挡不了你?在荆棘丛生的成长之路上,我若是也有小 草的这般闯劲,纵使鲜血淋漓,也能凭借顽强的毅力,开辟 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读这首诗,要读 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写景——青山 楼 歌舞 题 临 安 邸
抒情——游人醉 作汴州
忧国忧民、 责问嘲讽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这首诗歌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借景抒情 学方法:借景抒情,即将要表达的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 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题临安邸》中诗人借重重叠叠 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虚假 的太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不 满与谴责。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你觉得“熏”和“醉”好在哪里?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字暗示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 “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醉”字,承接 上一个 “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的精神 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出了 “游人”的丑态。

部编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部编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悟诗情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品味: 西湖歌舞几时休?
表达了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于歌舞生平, 醉生梦死生活的辛辣讽刺与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 风。“游人” 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 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 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跃然纸上。
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 的?(写作背景)
它描述西湖的美丽景色及美景中统治者们醉生梦死的丑态,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极大地愤怒和对国家无穷的忧虑。 《题临安邸》这首诗歌写于北宋靖康二年,金人攻陷北宋 都城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中原国土全被 金人占领时期。当时康王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 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 愤图强,而只求苟且偷生,对外一味屈膝。同时,一些 达官显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 达爱国情感的 诗歌,并背诵 下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几时休:__几__时__才__能__停__下____熏:吹_____醉:____陶__醉______________ 2.对划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 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 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 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 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果我是诗人,我会如何描绘我所见的美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启发他们如何运用诗词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临安邸》的背景、情感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并尝试自己创作。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收获运用到生活中,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临安邸》的基本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这首诗是林升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学习这首诗能帮助我们体会古典诗词的美,并了解历史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诗中的描写,如“山色空蒙雨亦奇”,探讨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词汇来描绘景色和气氛。
-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时代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临安邸》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景色让你忍不住想要表达出来?”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美景的。
-情感共鸣: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引导和情境创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题临安邸》、《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题西林壁》。

《题临安邸》是北宋文学家林升所作,诗中通过对临安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文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临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对临安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

3.研读诗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文,理解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6.补充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7.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诗文,增强记忆。

8.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林升。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古诗之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句的美妙。

六. 教学准备1.图片:临安城的图片,用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音频:古诗的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临安是什么地方吗?这首诗描绘了临安的哪些景色?”2.呈现(5分钟)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提问:“这首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是什么意思?”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景色。

提问:“如果你在临安城,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和意境。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教具:多媒体课件、诗歌解析资料、PPT等。

3.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保持安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诗歌,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新课讲解(15分钟)1.介绍《题临安邸》的背景故事,讲解作者苏轼、诗歌内容、写作背景等。

2.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诗歌朗读(10分钟)请学生分组朗读《题临安邸》,注意语调和节奏。

4.诗歌赏析(15分钟)1.分析《题临安邸》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与学生交流,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5.课文解读(10分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解释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

6.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目,检测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7.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调对《题临安邸》的理解和欣赏。

五、课堂延伸设计拓展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外阅读或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题临安邸》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这首诗通过对临安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讽刺。

全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中的讽刺意味,并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讽刺意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讽刺意味。

2.难点:领悟诗文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临安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然后简介诗人林升,导入新课。

2.学习诗歌a.自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讲解诗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c.讨论诗中的讽刺意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3.品析诗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朗读感悟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国家兴亡的看法。

6.总结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诗句、意境、情感2.设计理念:通过板书,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宋代的生活,尤其是产生了《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背景及历史人物。

2.能够鉴赏《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意境及美。

3.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理解及感受。

教学准备1.古代世界地图、世界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及杭州市地图。

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文、课外阅读材料。

3.表达自己对《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理解及感受的素材。

4.水杯、餐巾纸、小喇叭等准备。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出示古代地图,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位置及宋代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杭州市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了解当时权臣秦桧所生活和活动的“临安”。

2.【感受】播放优美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以“听音乐瞻景物”的方式形成意境。

3.【学习】课文朗读,学习汉字读音及词语意思。

4.【分析】让学生分组,一组负责解释诗句,一组负责背诵诗句,一组负责抒情诵读诗句。

第二课时1.【导入】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向学生介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世界知名建筑之一——埃菲尔铁塔。

2.【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分组,一组解释精选语句中的字词,另一组分析语句表达的准确意思。

3.【学习】教师讲解秦桧的生平及背景,让学生理解《题临安邸》的语境。

4.【创意】让学生以歌词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临安秋雨》。

第三课时1.【导入】教师出示杭州市地图,向学生介绍临安区、西湖区的位置及杭州市区的历史和现状。

2.【感受】播放优美的交响乐《蓝色的多瑙河》,再次让学生以“听音乐瞻景物”的方式形成意境。

3.【感悟】让学生分组,让一组朗诵自己所写的临安秋雨,另一组探讨秋雨对于自然界的作用和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表达】让学生以自由的方式,结合古诗《题临安邸》和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心中的杭州。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以《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基础,借助多媒体展示、解释字句、背诵等方式,通过三堂连贯的教学,在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同时,配合上学生自主撰写歌词、听音乐瞻景物、赏析天地人之美、表达自由等多种形式。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

《题临安邸》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美丽 景色及美景中统治者们醉生梦死的丑态,
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极大地愤怒和对国 家无穷的忧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 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 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暖洋洋的风把那 些只顾吃喝玩乐 权贵们吹得像喝 醉了酒,
简直把杭州 当成了汴州
[全诗翻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 西湖中那些游客整日轻歌曼舞 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洋洋的 风把那些只顾吃喝玩乐权贵们 吹得像喝醉了酒,简直把杭州 当作亡都的汴州了。
西湖上的歌 舞何时才能 停止?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 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 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生情。
表达了当时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 于歌舞生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诗人触 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 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 能罢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风,暖又风指”诗社一人会语进上双一淫关步靡,抒之既发风指自。自己正然的是界感这的概股春。 “像喝暖醉风了”酒把似人的们。的头“脑游吹人得”如特醉指如那迷, 些南忘宋了统国治难阶,级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 无达跃比官然,显纸把贵上那的。些精纵神情状声态色刻、画祸得国惟殃妙民惟的肖,
•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还 暗指当时人们在西湖上那种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一语双关)
• 游人:游玩的人。这里暗指南宋朝廷中那些寻欢作 乐的上层人物。
• 直:简直,差不多。 •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当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共17张PPT)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共17张PPT)部编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第12课 古诗词三首 《题临安邸》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 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 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 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 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 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 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 样的心?
4. 把你的这种感情朗读出来。
感悟诗韵
1.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汴州在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 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 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 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 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 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 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 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汴州 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 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 怪石图卷》等。
通读全诗
1.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并读出自 己的感受。可以进行交流。

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 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 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受作者林升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腐败的忧虑。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板书、朗读、背诵等教学方法较为熟悉,但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人手一本教材,方便学生跟随教师学习。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4.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林升的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语气等,使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句段导读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句段导读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愤怒 责问
发散思维
•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 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 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
满江红 【宋】岳飞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11时50分50秒 11:50:5026 August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11时50分50秒上午11时50分11:50:5021.8.26
谢谢大家
句段导读
山外青山楼外 楼
句段导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时代背景Fra bibliotek• 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 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 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今杭州)即位, 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 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 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 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下了这首《题临安 邸》。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 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 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8.2621.8.26Thurs day, August 26, 2021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版2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版2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
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 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天公:造物主。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州”是第一声,读的时候就要长而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 这是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妓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贪图宴乐于西湖。
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 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 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 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 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 想记录在了315 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 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 亥年。
降:降生,降临。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句解释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
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 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卖唱的歌女不懂么叫亡 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 《玉树后庭花》,在清朝又何 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 要“改革”了。
诗句解释 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
一声二声可以读得长而轻; 第十一课
古诗三首 第十一课
古诗三首 我劝天公重抖擞,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 第十一课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 (2)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 (2)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及其对“游人们”辛辣的讽刺和严厉 的批判,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 隐忧。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 谁说的最好。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 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 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写,写作,把诗句写上
旅店
题临安邸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 宋都城。
题解:写在南宋皇都临安一家旅店的墙壁上。
走进作者
林升(1123年—1189年), 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 南宋诗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 人。
代表作有《题临安邸》、 《长相思》。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 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绍兴二年 (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个水光山色的 “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 商人,在以屈辱换得的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 舞享乐,沉沦腐朽糜烂的生活中。几十年来,他们把临时 苟安的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政者不思 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 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 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而作。
诗意: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宴乐于西湖,简直是把杭 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反问
“休”字不但表现出了诗人的心痛,也表 现出了诗人对当政者忘记国难、只求苟且偏安 的愤慨之情。
强化了自己对当政者的 愤怒与谴责,也表现出诗人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爱国的古诗词,选出自己喜欢 的抄下来。
谢谢
题临安邸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 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 (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 (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会认字
xūn
熏得
会写字
熏杭
初读感知
1.这首古诗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关于爱国的古诗。
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课文这首古诗的作者是_林__升___,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_忧__国__忧__民__的__爱__国__情__怀___。
朗读古诗,展示古诗。
旅店。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古诗
山外青山楼 外楼,
句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 望不见头;
西湖歌舞几时
休?
杭州的著名风 景区。
什么时候休 止。
句意: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 才能停休?
吹,用于温暖馥 郁的香风把人吹得 醉醺醺的;
即汴京,今河南开 封市。
直把杭州作汴 州。
简直。
句意: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 那汴州。
古诗赏析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 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 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 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 但基调是激昂的。
板书设计
题 权 醉生梦
临 安


邸 林升 忧国忧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讽刺的修辞手法
【讽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州。” 通过这几句诗可以看出作者用讽刺 的手法描写了所谓的“游人们”醉生梦死, 不关心国家,只知道享乐的样子。
【举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 唱后庭花。
课后作业
1. 把这首古诗背诵熟练。 2. 课下查找资料,找一找有多少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