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修订

合集下载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修订内容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修订内容

修订内容

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检数量的规定;

3.1.1 基桩检测可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基桩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适应性、桩基的设计条件、成桩工艺等,按表3.1.1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当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的相互补充、验证,能有效提高基桩检测结果判定的可靠性时,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

3.3.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应依据设计确定的基桩受力状态,采用相应的静载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当预计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3.3.3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3.1.1条的规定;当一种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基桩完整性时,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基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2除符合本条上款规定外,每个柱下承台检测桩数不应少于1根;

3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大直径灌注桩,应在本条第1~2款规定的检测桩数范围内,按不少于总桩数10%的比例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

4 当符合本规范第3.2.6条第1~2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宜增加检测数量。

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减半。——取消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修订内容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修订内容

修订内容

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检数量的规定;

3.1.1 基桩检测可分为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工程桩检测。基桩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检测方法的适应性、桩基的设计条件、成桩工艺等,按表3.1.1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当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的相互补充、验证,能有效提高基桩检测结果判定的可靠性时,应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

3.3.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应依据设计确定的基桩受力状态,采用相应的静载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当预计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3.3.3混凝土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3.1.1条的规定;当一种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基桩完整性时,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基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2除符合本条上款规定外,每个柱下承台检测桩数不应少于1根;

3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大直径灌注桩,应在本条第1~2款规定的检测桩数范围内,按不少于总桩数10%的比例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

4 当符合本规范第3.2.6条第1~2款规定的桩数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宜增加检测数量。

对干作业挖孔桩和单节预制桩,数量可减半。——取消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论基础
☻ 高应变法检测桩承载力时,桩必须产生贯入 度;悖论
……等等。
2021/7/7
第一章 总则
1.0.4 与其他相关标准之间的关系: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基桩动测仪》JG 3055/T-1999
9 取消了高应变法对动测承载力检测值进行 统计的要求;
10 增加了高应变法桩身完整性系数计算应考 虑长桩提前卸载影响的要求;
11 增加了声波透射法现场自动检测及其仪器 的相关要求;
2021/7/7
修订内容
12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声速异常判断临 界值的确定方法;
13 增加了采用变异系数对检测剖面声速 异常判断概率统计值进行限定的要求; 14 改进了声波透射法的桩身完整性判 定方法。
3 《规范》针对我国国情和检测中暴露出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相应的技术内容进行了增删、完善或重大修改,对 部分争议较大的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
2021/7/7
四、《规范》主要特点
4 为杜绝评定标准不一致而造成相互扯皮或各 行其是的现象发生,2003版规范统一了桩身 完整性分类标准;在修订本规范各章的内容 中,统一协调的原则仍能得到贯彻和体现, 例如:考虑到行业和地方行政管理要求的差 异,取消了符合行政管理规定的要求;水平 受荷桩的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等。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修订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修订

4 大体量筒仓、储罐桩基,宜按内强外弱原则布桩。
3.1.7 软土地基上8层及8层以下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建筑物,当地基承载力满足 要求时,为减小沉降可设置摩擦型疏桩,按桩土承台共同作用计算复合疏桩基础 的承载力和沉降。
3.1.8 桩基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 列规定:
3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采取不扰动试样进行室内试 验或根据土质情况选用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原位测试,提供设 计所需参数。
3.3 桩的选型与布置 3.3.1 基桩可按下列规定分类 3.3.2 桩型与工艺选择 3.3.3 基桩的布置
3.4 特殊条件下的桩基
3.4.1 软土地基的桩基应按下列原则设计:
2) 嵌岩桩的控制性钻孔应深入预计嵌岩面以下不小于3~5d,一般性 钻孔应深入预计嵌岩面以下不小于1~3d。当持力层较薄时,应有部 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在岩溶、断层破碎带地区,应查明溶洞、溶 沟、溶槽、石笋等的分布情况,钻孔应钻穿溶洞或断层破碎带进入 稳定土层,进入厚度应满足上述控制性钻孔和一般性钻孔要求。
2) 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及现场运行条件。 5 供设计比较用的有关桩型及实施的可行性。
3.2.2 桩基的详细勘察除满足现行勘察规范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 以下要求:
1 勘探点间距
1) 对于端承型桩(含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 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 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 件适当加密勘探点;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XX(修订)简介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XX(修订)简介






2。调整内容

基桩和复合基桩承载力设计取值与计算; 单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经验参数; 嵌岩桩嵌岩段侧阻力系数和端阻力系数;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基沉降经验系数; 钻孔灌注桩孔底沉渣厚度控制标准等
第一章 总则
桩基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 水文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 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重视地方经验,因
3-5
桩基设计采用的作用效应、抗力
1 布桩时,荷载效应采用标准组合;抗力为基桩或复合基 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沉降和水平位移时,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计算水平地震和风载引起的水平位移时,按荷载效应 标准组合。 3 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时,采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验算坡地、岸边桩基整体稳定性时,采用荷载效 应标准组合(由于采用综合安全系数)。 地震设防 区,采用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与原规范基本一致
3-2
桩基设计等级划分
甲级 : 第一大类:功能重要、荷载大、重心高、风载和 地震作用效应大 (1)重要建筑物 (2)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 第二大类:荷载和刚度分布极为不均,对差异沉 降适应能力差 (3)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含纯地 下室)连体建筑 (4)20层以上框架-核心筒结构及其他对差异沉降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建筑施工中的基桩施工及基桩检测。

二、术语定义

1. 基桩:指建筑施工过程中钻机钻获的土基体,且随施工阶段的变化不断受到破坏的土质。

2. 基桩检测:指按照建筑施工调查报告要求,通过在钻孔中插入不同规格探针,测量孔道内基桩壁面余量以及孔道深度等参数,以验证施工质量状况的行为。

3. 预钻预测:指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钻取的土层情况,对将要钻取的土层类型和体积,进行合理预测,以优化施工进度的行为。

三、施工准备

1. 搭建保护措施:施工方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搭建规范的防护墙,并完成各种安全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现场的完成。

2. 质量检查:施工方应当检查各种施工材料和设备,以确保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并达到规范要求。

四、施工步骤

1. 预钻预测:钻孔负责人根据场地现状及先前施工进度表,对接下来钻进的土层,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判定预钻深度,在合理范围内优化施工进程,以确保施工完成。

2. 计算余量:施工方应当首先确定钻孔的深度及各孔道余量,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基桩安装,让基桩表面平整并能达到规范能提供的安全作用。

3. 离心加固:基桩表面安装完毕后,需对基桩表面进行离心加固,以减少基桩内部土层及其两侧土层的渗水弱化作用。

4. 检测:施工完毕后,基桩孔道应当按照设计要求,逐一进行内部检测,以确定检测参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五、安全措施

1. 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施工现场,熟悉钻孔设备的操作,准确掌握提供的设计要求,以确保工作安全。

2. 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安全距离,以确保施工人员和次级责任人的安全,并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灌注桩:

4.1.2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混凝土预制桩尖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30。

2.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灌注桩的主筋混凝土

保护层不得小于50mm。

6.1.4成桩机械必须经鉴定合格,不得使用不合格机械。

6.2.6粗骨料可选用碎石,其骨料粒径不得大于钢筋间距最小净距的三分之一。

6.2.7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直径大于1000mm或单桩混凝

土量超过25立方米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1组试件:直径大于1000mm的桩或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25立方米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

6.3.2泥浆护壁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00m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应高出最高水位1500mm以上;

2.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注水下混凝土;

3.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5:含砂率不得大于8%;粘度不得大于28s;

4.在容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应采用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6.3.9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6.3.26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安置导管或气泵管二次清孔,并应进行孔位、孔

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等检查,合格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是对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规范和要求的综合性文件。其目的是确保桩基施工达到安全、稳定和可靠的要求,同时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一、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桩基设计和测量: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土体条件,确定桩基的类型、直径、长度以及布置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测量工作。

2. 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桩基设计和测量结果,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设备的选择与配置、施工队伍的组织和安全管理等。

3. 基坑准备:清理基坑内的障碍物和杂物,确保基坑的周边和底部平整,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排水和防渗处理。

二、桩基的施工方法和要求:

1. 钻孔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钻孔方法,包括打孔机械的选择、钻孔参数的确定、钻孔过程中的监测和钻孔质量的控制等。

2. 筒井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筒井施工方法,包括筒井材料的选择、筒井连接形式的确定、筒井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筒井质量的控制等。

3. 灌注施工: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灌注施工方法,包括灌注材料的选择、灌注设备的配置、灌注量和浇注方式的确定等。

4. 检查和测试:在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工作,包括桩身和桩顶的检测、灌注材料的强度测试等。

5. 质量控制和验收:在桩基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三、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

1. 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包括编制施工安全方案、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防护用具、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等。

2. 环境保护: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要求,做好土方开挖和土方填筑的管理工作,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_2011)修订内容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_2011)修订内容
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 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 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 面标高算起。(修正原理:即基础底面以上土对地基变形的约束作用)
W
11
W
12
W
13
地基土的回弹变形(新增,三层地下室以上应考虑)
3.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 小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 筑物高度的1/18(删除1/20,与高规统一,多层也应满足)。
W
9
在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地基上可采用防冻害措施
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基础侧表面应回填不冻胀的中、粗砂,其厚度不应小 于200mm;对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可采用桩基础、保温性基础、自锚式基础 (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也可将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做成正梯形的斜
2 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70mm,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0;
3 扩展基础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 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 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应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5% 。 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和发布的一部规范性文件,它用于规范建筑桩基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工作。本规范规定了建筑桩基的概念、分类、材料及质量检验要求、加固增桩方法、抗震性能验收要求等内容,并对桩基的各项施工应注意的事项作了详细规定。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工程施工之中桩基的设计和施工。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技术规范之一,它对于

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下面是关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的1000字

的介绍。

首先,在最新版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对桩基工程的设计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详细化。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桩基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地质条件、荷载性质、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和桩基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分析。同时,还对桩基的直径、长度和间距等参数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确保桩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其次,在施工方面,最新版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桩基施工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确保施工过程中土层的周边和桩身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还要求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桩基施工技术,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另外,在质量验收方面,最新版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范要求验收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桩基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桩基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同时,还要求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施工记录和检测报告,作为质量认可的依据,并对验收结果进行书面成果的制定和公示,确保质量验收的公正和透明。

最后,在管理和维护方面,最新版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管理和维护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要求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桩基工程的档案和管理制度,对桩基施工和维护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桩基的安全和稳定。同时,还要求工程使用单位要加强对桩基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桩基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桩基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前、后和过程中的检测。验收检测时,建议低应变 普查在前,承载力检测在后。
2021/7/7
第三章 基本规定
4 验证时,最好采用直接法或至少比原检测方法的准 确度或可信度更高一级的方法。——原则一 有验证或扩大检测要求,应得到有关各方确认。 主要是考虑责权问题,还有就是当检测结果出现不满 足设计要求的情况时,还可通过设计复核、补强等措 施,在不影响上部结构正常使用与安全的情况下,让 步验收。 ——原则二
3 《规范》针对我国国情和检测中暴露出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相应的技术内容进行了增删、完善或重大修改,对 部分争议较大的内容进行了淡化处理。
2021/7/7
四、《规范》主要特点
4 为杜绝评定标准不一致而造成相互扯皮或各 行其是的现象发生,2003版规范统一了桩身 完整性分类标准;在修订本规范各章的内容 中,统一协调的原则仍能得到贯彻和体现, 例如:考虑到行业和地方行政管理要求的差 异,取消了符合行政管理规定的要求;水平 受荷桩的承载力特征值确定等。
3 规范编制组第三次工作会议于2011年6月在黄山召开, 对规范征求送审稿进行了讨论。
4 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召开。 2021/7/7
修订内容
1 进一步明确基桩检测方法选择原则及抽 检数量的规定;
2 对验证检测的方式进行了扩充; 3 针对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取消了通 过统计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 4 除抗裂控制条件外,明确了抗拔桩验收 检测时施加荷载的最低要求;修改了抗拔 桩上拔量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

引言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关键参考文件之一,它为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人员提供了规范和指导。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和桩基技术的不断创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为标题,探讨其内部结构、主要内容以及对工程实践的影响。

一、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的背景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是在前一版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修订的目的是综合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满足新的建设要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前一版本遗留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桩基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性。

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的结构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包括导则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解释

性文件。其中,导则性文件阐述了规范制定的目的、原则和适用范围;规范性文件对桩基工程的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提供规定和

指导;标准解释性文件对规范中的专业术语、定义和解释提供了解释。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还根据桩的材料、工作原理、施工方法等

进行了结构划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规范和指导。

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最新版的主要内容

1. 桩基设计:规定了桩基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参数确定等。根据桩的不同类型和工作原理,规范对其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荷载计算、桩长确定、桩径设计、桩顶埋置深度等。

2. 桩基施工:规定了桩基施工的程序、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包括

桩基施工的准备工作、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施工设备和试桩等方

面的规定。同时,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规范也提供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修订要点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修订要点

变刚度调平设计
武汉某大厦桩箱基础桩顶反力分布
高层框剪结构,φ 500PHC桩,L=22m,均匀布桩; 中、边桩反力比=1:1.9
变刚度调平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就是通过调整地基或基桩的刚度
分布,减小差异沉降,消除马鞍形反力分布,从 而使基础或承台内力显著降低。
变刚度调平设计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应用
ηc——承台效应系数; fak——承台下l/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地基承
载力特征值的的厚度加权平均值; Ac——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
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 --承台效应
承台效应系数ηc
▲ ▲
为简化计算,不区分内外区,采用统一的承台效应系 数ηc。 对于独立桩基偏于安全,对于筏式承台差别不大。
变刚度调平设计

变刚度布桩模式

按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桩基,宜进行上部 结构-承台-桩-土共同工作分析。
复合基桩承载力--承台效应
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 --承台效应
群桩效应
1.桩侧阻力 在常用桩距(3d~4d)条件下 ▲ 除粘性土以外,只要不处于密实状态,其群桩侧 阻存在明显的增强效应; ▲ 对于粘性土和软土则存在削弱效应。 2.桩端阻力 ▲ 对于各类土中的非挤土桩,在常用桩距条件下, 其端阻存在增强效应; ▲ 对于挤土桩由于土体上涌,不仅不导致端阻增强 还可能降低。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附条文说明)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附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84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

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

编号为JGJ 106-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3.4、9.2.3、9.2.5

和9.4.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2003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

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lesJGJ106-2014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

和符号;3.基本规定;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6.单桩

水平静载试验;7.钻芯法;8.低应变法;9.高应变法;10.声波透射法。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取消了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通过统计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的要求;2.修改了抗拔桩验收检测实施的有关要求;3.修改了水平静载试验要求以及水平

承载力特征值的判定方法;4.补充、修改了钻芯法桩身完整性判定方法;5.增加了低

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QS
0 .8 m s ( ) d
式中 d—桩身直径; n —经验指数,对于粘性土、粉土,n=1/5;对 于砂土、碎石土,对于砂土、碎石土,n=1/3。
(3)尺寸效应系数比较 报批稿
JGJ94-94
3 钢管桩承载力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 验关系确定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可按下式计算:
位于同一轴线上的联系承台及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的回填处理承台及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的回填处理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应采用灰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应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回填夯实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回填夯实轻型击实压实系数不宜小于轻型击实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4094
1 桩距影响
桩周离桩中心的任一点r处的竖向位移为:
实测 nd=5d~8d(Es小影响范围小)即桩距
Sa=10d~16d处,桩间土竖向位移为零,土抗力
发挥率接近100%。
因此桩距愈大,承台效应系数η c=qc/fak愈大。
2 承台土抗力随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而变化
图5-5-1 承台分担荷载比Pc/P随Bc/L的变化
6
柱与承台之间的连接
(1) 对于一柱一桩基础,柱与桩直接连接时,柱纵向
主筋锚入桩身内长度不应小于35倍纵向主筋直径。
(2)对于多桩承台,柱纵向主筋应锚入承台不应小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预应力管桩应 用规定的背景
1.规范4.1.13条,桩端嵌入预水易软化的强 风化岩、全风化岩和非饱和土的预应力混 凝土空心桩,沉桩后,应对桩端以上2m范 围内采取有效防渗措施。可采用微膨胀混 凝土填芯或在内壁预涂柔性防水材料。
2. 规范3.3.2 中3小条,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及以上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产生缩径的原因和地质条件和成桩工艺有 关,具体如下:
(1)对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当桩侧存 在软塑性的粘土时,易出现缩径的现象。
(2)对于挤土桩和半挤土桩,如沉管灌注 桩和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在饱和软土地区, 易出现缩径断桩现象。(天津汉沽某工程、 济阳某工程)
(3)基坑开挖造成断桩,如软土地区,基坑开挖 高差过大,造成土的明显侧向流动,桩发生断裂 或倾斜,如常州、营口工程。
0 0 5 10 15 20 25 s(mm30)
1700
3400
5100
6800
8500
1Q0(2kN00)
S1 S2 S3
5)承德某桩基工程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s(m8m0)
1600
3200
4800
6400
8000
Q9(6k0N0)
一)灌注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 灌注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的几种原
因,包括桩身质量问题、桩土结合状态、 地质条件变化。
1. 桩身质量问题
桩身质量问题主要发生在灌注桩,包括桩 身材料强度不满足要求、桩明显的缩径和 断桩、挤扩桩扩径部分达不到设计尺寸要 求等。
1)桩身材料强度不满足要求的几种情况
3.不同基础形式偏位处理方法 (1)桩筏基础或柱下承台 (2)承台梁下桩
三、桩基事故的处理原则
1.处理的最高原则:满足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 如能满足上述要求,可对事故桩不做处理。本文提到的处 理方法都是遵循以上原则
2.进行综合判断,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可能产生的危害, 明确处理的目的,如河北邯郸某夯扩桩工程。
67# 77# 85# 96#
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 质量问题包括以下几 种:
1.桩的垂直度不满足要 求
(1)造成的原因:挤土效应。 (2)危害:改变了桩的受力模式,基底土
性质越差,危害越大。
(3)处理方法。 综合评价、纠偏、采取其他方法。
2.断桩 (1)产生的原因:挤土效应。 (2)处理方法,根据桩的受力情况,包括
而桩侧和桩端土承载力的发挥和桩土结合 状态密不可分。
根据多年工程经验,总结影响桩土结合状 态的几个施工因素:
(1)护壁泥浆比重大,造成桩侧泥皮过厚; (2)成孔后混凝土灌注间隔时间过长
以上两种情况典型的Q-S曲线如下:
0
500 1000
Q/KN
10 20 30 40 S/mm
(3)孔底沉渣过厚或超钻 图为天津杨村某工程试桩曲线:
(1)混凝土导管内的泥浆没有被排除,影 响因素,山东威海某工程。
(2)混凝土离析,离析的 几种情况,干孔灌注、混 凝土泵送,潍坊工程。
(3)地下水的流动,包括 人工降水和地下自然流动, 山东东平工程。
2)桩身材料强度不满足设 计要求的处理方法
(1)局部增强方案
(2)高压注入水泥浆方案 (3)补桩方案 2)灌注桩缩径和断桩的几种情况
3)缩径断桩和支扩桩尺寸不满足要求的处理方法 (1)缩径
先摸清楚缩径的位置及程度,验算缩径后桩身承 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如不能满足要求,可采用局 部增强的方案。
(2)断桩
判断断桩的位置,如断桩部位在桩下部,不受水 平力,且竖向承载力满足要求,可不处理。
对于上部断桩,一般需处理,可在紧邻断 桩部位补桩。
0 0 10 20 30 40 50 60
s( mm)
660
1320
1980
Biblioteka Baidu
2640
3300
3Q (9k6N0)
32# 222# 234#
0 0 10 20 30 40 50 60
s(m m )
620
1240 1860
2480
3100 Q(3k7N2) 0
166# 224# 243#
4) 山东某人工挖孔桩工程
(3)支扩桩部位支扩尺寸不满足要求
产生的原因:由于支扩的挤土效应,特别 是在标高接近的部位挤扩,易造成未凝固 的混凝土被挤发生移动,造成支扩尺寸小 于设计值,甚至小应变检测不能发现挤扩。 如北京通县某工程。
处理方法:对问题桩进行静载试验,如满 足设计要求可不处理,不满足补桩。
2. 桩土结合状态 桩的承载力是由桩侧和桩端土提供的。
受水平力和不受水平力两种情况。
3.长短桩
(1)长短桩的产生原因
(2)处理方法,主要针对不同的结构形式, 关键点是考虑变形。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 墙结构。
三)桩的偏位
1.偏位产生的原因,灌注桩空孔段长、挤土 效应造成预制桩偏位。
2.偏位的危害,影响重心和形心的吻合,改 变基础筏板受力。
预应力管桩常见事故处理
一 、桩基工程特点
1. 应用范围广且数量巨大。 2.在建筑工程中作用重要。 3.桩基础出现问题,特别是对于已建成的工
程,责任不好判断,且维修困难,如河北 涉县、天津、山东淄博。 4.桩基工程的质量的关键是施工过程控制。
二、桩基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及处理
桩基常见质量问题包括灌注桩承载力达不 到设计要求;预制桩的断桩、斜桩、短桩; 桩的偏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