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西湖“十景”变迁研究

合集下载

杭州西湖景观分析

杭州西湖景观分析

(三)、资源利用不当
? 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具有多重性。但目前对这多重性 的风景区资源利用存在某些错位现象,如抽取地下 水和拦截溪水作为生活、生产用水,将污水就地排 放,照成水景受损水源受污染,片面满足交通需求 而把停车场、道路盲目引入风景核心景区,都造成 了对景观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二、发展对策:
(二)、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 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 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 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 并损害了景区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 方面是价值较高的西湖山区风景资源尚未挖掘利用, 不能合理有效地疏散游客,使游人在本风景区游览 时间过短,影响了对景区的全面了解。
? 评价标准 (iii) :西湖景观是体现唐宋时代演变而来的系 列景观入画这一天人合一的特定文化传统的杰出见证,其 关联性一直延续至今。得到提升的西湖以及其背衬青山、 怀抱堤、岛、桥、园、塔、寺的独特布局,可以被看做是 反映这种传统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实体。
? 评价标准(vi) :唐宋时期,设计完善景观并由画家为景观 作画、由诗人为景观提名的这一彰显天人合一的文化在西 湖景观及其岛、堤、寺、塔和特色植物上得到完美体现。 西湖在七个世纪以来秉承这一传统价值,使其传遍中国甚 至日韩,使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三)水文特征
? 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 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 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 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形成 各湖区水质差异的特点。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 西 侧 3 个子 湖 区 , 再进入 外西湖 。 湖水 总面 积 5.593 平方公里。总容积 1.10 亿立方米,平均水深 1.97 米。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西湖风景区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美丽的湖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除了湖水美景,西湖风景区的植物造景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片风景区内,各种植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营造出了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美丽景观。

西湖风景区的植物造景呈现出了多样性。

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从树木到花草,从水生植物到园林植物,应有尽有。

最著名的莫过于杭州植物园内的植物了。

这里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植物,如银杏、欧洲刺槐、红杉等,每一种植物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美丽与魅力。

这些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组合搭配中展现出了统一的美感。

在西湖风景区内,植物的搭配运用巧妙,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景观。

在湖边的樱花和杜鹃,山腰的梅花和桂花,以及西湖周边的各种丛林植物,都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典范。

这些植物种类相互搭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除了植物的种类组合,西湖风景区还利用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使植物在不同时间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春天,樱花绽放,整个风景区披上了粉色的纱裙,如梦如幻;夏日,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荷花和莲蓬点缀其间,仿佛置身于仙境;秋季,枫叶红遍山岗,一片火红的世界,令人心驰神往;冬季,寒风凛冽,梅花含苞待放,清雅高洁。

这样的景色变化,使得西湖风景区的植物造景呈现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风景区的植物造景不仅仅是景观的呈现,更多的是在众多景观之中,保留了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尊重。

通过保护和利用当地独有的植物资源,西湖风景区的植物造景展现出了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统一性美感。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与人的游赏和休闲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对于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湖风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植物的栽植和保护面临较大的挑战。

一些外来的植物品种对当地的原生植物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杭州西湖湖泊植物景观调研-8页word资料

杭州西湖湖泊植物景观调研-8页word资料

杭州西湖湖泊植物景观调研09级研究生孔祥骏1090809026 一、植物景观概念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

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

目前大多数风景园林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

植物景观是具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塑造的空间,是一种生命材料,其形体、色彩在不断变化。

这是植物不同于其他园林要素的独特性。

中国工程院汪菊渊院士对植物景观的定义为:植物景观,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景观的概念又注入了新内涵,不仅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还兼顾其生态效应。

二、西湖风景区空间格局现状“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西湖”,杭州西湖以其独特的风光和璀璨的文化冠压群芳,名列众多西湖之首。

驻足西湖岸边,一副江南水墨卷卷铺显眼前:山清水碧、绿荫环抱、柳烟袅袅、云雾缭绕,一派旖旎,风光无限。

西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中涵碧水”的城市山水空间格局,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经典。

西湖南、北、西三面被连绵的群山包围,东面与杭州城相邻。

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灵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

西湖山不高,大都在100"400余米之间,山形圆润、起伏有致。

泛舟湖上或散步湖边时的视线仰角大约为0.13,整体空间疏朗,视野开阔,形成了以湖面为中心的具有一定内聚性的空间形态。

近现代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_余婞

近现代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_余婞
关键词:近现代 西湖绘画 视觉变迁 中西融合
运用绘画的 方式诠释西湖,已 有逾千年的历 史。现今可见的 最早记载这方面 的文献是唐《张文 昌 集》中《答 白 杭 州郡楼登望画图 见寄》的诗作:“画 得江城登望处,寄 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 更想工人下手 难。将展书堂偏 觉好,每来朝客尽 求看。见君向此 闲吟意,肯恨当时 作 外 官 。”① 此 后, 西湖绘画历经五 代、北宋的孕育发展,于南宋达到鼎盛。南宋时期西湖风景形成 的标志性事件——“西湖十景”的形成,其过程可说是完美呈现 了当时西湖与绘画之关系——“因湖而画,画湖成景”。南宋之 后,西湖景观因战乱一度呈萧条之态。在经过了元代整个朝代 的沉寂之后,西湖绘画于明代重新复苏,达到第二个兴盛期。到 清代,因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江南山水的热爱,此时期的西湖 图卷多为奉敕作画。奉敕作画所显示的问题是,为方便皇帝游 览,画家在描绘西湖时要考虑到兼具地图的实用性,因此很难做 到和湖山真切、彻底地对话,这或许便是清代西湖图略显刻板的 原因。西湖绘画的演变在宋元、明清时期大抵总不过是发生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中。时至近现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极 大的变局之中,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画家对 西湖的描绘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势态,有的追随先人意趣,以中 国绘画传统笔墨表达自我感受;有的结合西湖独特的湖山风貌, 以西方绘画技法画出了时代特色鲜明的作品;还有的运用中西 融合的描绘方式,赋予西湖绘画新的风貌。
结语
此时的西湖已不是千百年前的那片湖山。自古,走近西湖 就有着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时代氛围,形成各个时代独具特色 的文人际遇和文化气质,因而造就了不同的西湖绘画风格,西湖 绘画的形式与内涵由此更为丰富。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当 下,在传统文脉与现实视觉感知交织的语境下,画者在面对历史 人文之湖与自然之湖、面对传统与当下的不同时空境遇时,反思 应如何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视觉方式诠释这片曾经启发过无数 先辈大家创作的湖山,对于西湖绘画和西湖景观营造的未来发 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西湖的变迁和当代西湖人文特征

历史上西湖的变迁和当代西湖人文特征

历史上西湖的变迁和当代西湖人文特征杭州西湖风景区历经千年演变,从唐朝的人工湖泊发展成当代城市开放空间,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优秀代表。

从古至今,人们对西湖进行的疏浚、筑堤、堆岛等行为,使其优美的风景和珍贵的遗迹得以保留。

本文主要研究西湖景区的历史变迁和当代西湖的人文特征,总结西湖在不同时代的主要功能,探究当代西湖的美学内涵。

杭州是今浙江省省会城市。

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山水城市,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从古至今,人们对西湖进行的疏浚、筑堤、堆岛等行为,使其优美的风景和珍贵的遗迹得以保留。

基于西湖景区的历史变迁和现代西湖的人文特征,西湖在不同时代主要功能不同,特别是在当代西湖更具美学内涵。

一、历史上西湖的变迁(一)唐朝以前——基础设施的城防建设在唐以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迁回曲折的道路而前进,商业及都市生活都相对贫乏,同时由于战事的频繁,西湖的建设大多都是考虑实用功能,为了城市防御而建。

其中,《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记载“昔吴王阖闾筑吴城,使百姓辇土于此,浸而为湖。

”可见唐朝以前的西湖主要承担城防建设的功能。

(二)唐朝——水利建设为主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疆域辽阔,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水平的文化。

当时,社会的安定,政治的宽松,经济的发展,使西湖建设逐渐转向民生工程,水利设施建设成为唐代西湖建设的重点。

在唐代虽以水利建设为主要,但风景建设也开始兴起。

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期间,把水利作为任内的头等大事。

如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三)宋朝以后——城市公园宋代开始,西湖的建设动因转向以城市形胜的风景营建为主,西湖逐渐成为杭州的城市公共园林。

宋代城市性质变革,从农业社会逐渐转向商业娱乐型城市,城市生活活跃,使西湖作为居民日常休闲场所开始普遍发展,风景游赏上升为主要功能。

苏轼到杭州任职期间,他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丰富了西湖的空间层次。

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湖十景ppt课件

中国古典园林史西湖十景ppt课件
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 林木葱郁
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 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 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夕照林涛,景色富丽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
双峰插云
(Twin peaks piercing Clouds )
巍巍天目山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 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
平湖秋月
(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古称“平湖 秋色”
以游客在湖 船中举头望 月为画面主 体
南宋时平湖 秋月并无固 定景址来自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Melting Snow at Broken Bridge )
在西湖古今诸多 大小桥梁中,断 桥的名气最大
地处江南的杭州, 每年雪期短促, 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 便会营造出与常 时,常景迥然不 同的雪湖胜况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Lotus in the Breeze at Crooked Courtyard)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 西湖十景第二位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 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莲叶田田,菡萏妖娆 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
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苏堤春晓
(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苏堤是北宋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 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治 理西湖的功绩,将堤命名为苏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 妩媚的风景线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 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西湖十景变迁研究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西湖十景变迁研究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西湖“十景”变迁研究摘要:文章基于符号学和建构理论,结合方志、游记等景观文本,对“西湖十景”题名景观的变迁过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发现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十景”景观的符号化过程,同时也是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和对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西湖形象演化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映射。

本文认为,理论上旅游景观的符号意义是可以被无限衍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和旅游者新需求的产生会激发形成新的符号意义,最终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意义循环,但始终保留着景观文脉和地方记忆,这也是“西湖十景”得以保持可持续旅游吸引力的最本质原因。

关键词:西湖十景符号学景观变迁地方(place)是记忆的仓库,而景观则是地方历史记忆的符码[1]。

英国地理学家D·格温塔尔论述了景观与记忆的关系,认为历史必然存在于现在的景观中,而历史景观提供了文化连续性,可视的物质文化景观可以再现或重塑地方记忆,从而实现地方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八景”、“十景”作为中国传统景观概念的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涵,承载着丰厚的时代记忆,它们通常有文学化的景观题名,以数字的集合来称谓某一时期、某一范围的景观,有学者称之为“集称题名景观”[2],其中兴起于南宋的“西湖十景”题名景观流传最为广泛、保存最为完好、也最具影响力。

2011年6月,杭州西湖被作为“关联性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化传播价值在西湖成功申遗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那么,作为西湖标志性景观的“十景”,其变迁会不会影响西湖的形象表达,景观变迁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呢?一.相关文献综述(一)集称题名景观及“西湖十景”关于集称题名景观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历史学、文化学视角研究其起源和发展脉络、文化内涵[3-6]、产生原因[7]及演进特点[8];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9,10]以及通过大量组景序列研究中国古代游憩偏好和游憩行为[11]、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方式[12]。

景点命名探讨——谈“西湖十景”名称之启示

景点命名探讨——谈“西湖十景”名称之启示
2 景名名称突出景观特色,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西湖十景”在名称就突出其景点的特色,每个听到景名 的人几乎不需要专业导游,就知道什么时候赏什么景色(见 表 1)。
例 1:苏堤春晓,听到此名,一般都知道在春天时,看长堤 卧波,春意盎然。而此景点特色确实如此,寒冬一过,苏堤卧 波,犹如一位姗姗来迟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 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 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 上,勾魂销魄。
“西湖十景”,景名合一,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深受 国内外广大游客欢迎,堪称景点命名的典范之作。“西湖十 景”景名之美,甚至打动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 评审专家,对西湖申遗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1 景名名称直观,包含景观要素,景如其名,景名合 一,让游客感觉名副其实
将“西湖十景”的名称、景观要素、景观特色列表分析(见 表 1),名称很直观,包含景观要素,让游客闻名就知其景点有 什么景观。
白娘子
三潭印月 石塔、圆月 水月烛影
明聂心汤、清彭玉麟
平湖秋月 双峰插云
湖、月 山峰、云
皓月中天 云峰穿雾
清骆成骧、明孙隆 八艺社 康熙
南屏晚钟 古寺、钟声 钟声缭绕
净慈寺、兴教寺等
作者简介:严柳(2001-),女 ,湖北孝感人,高二学生。
结构。 3.3 生产功能
乡土树种在园林建设中,除了作为景观树种之外,还可 以作为生产树种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园林的经济效 益,例如石榴树、板栗树、核桃树,既可以作为景观树种,也可 以作为生产树种。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考虑好乡土树 种各种功能的科学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大力强调自然式与乡土化结合的 设计理念,从而使设计人员重视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 用,同时要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与园林绿化 建设的相关人员充分了解乡土植物的特点和优点,从而加大 乡土树种的应用力度。

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研究

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研究引言杭州西湖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湖园林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杭州西湖园林的变迁,分析其历史和现状,并揭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文献综述西湖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营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早在明代,西湖园林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并通过不断的修缮和改建,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以后,虽然园林的规模和数量有所减少,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西湖园林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园林被拆除或改建为公园,而另一些则由于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废。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园林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了旅游景点。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西湖园林的历史沿革和变迁过程;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园林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此外,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园林变迁的看法和建议。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西湖园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园林数量的减少: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一些西湖园林被拆除或改建为公园、旅馆等现代化设施。

这导致了园林数量的减少。

2、园林风格的改变:一些园林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建,其风格和特点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湖心亭”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缮,其建筑风格从最初的“黄鹤楼”风格转变为了“凉亭”风格。

3、园林的开放与保护:一些园林逐渐向公众开放,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另一些则由于保护不当或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废。

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给园林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结论本文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发现这些园林在经历多年的变迁后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寻常”与“非常”的影像西湖

“寻常”与“非常”的影像西湖

“寻常”与“非常”的影像西湖“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West Lake Images文|郑晓林1239 On 15th January, 2017, though the West Lake were still in perfect hibernation, “Extraordinary West Lake—2016 (First Session) West Lake Image Art Show”, jointly launched by both China Academy of Art (CAA) and Zhejiang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took place in the busy gallery of CAA.How will social and historical status and valu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West Lake sublimate when image production is generalized? What’s the relevance and diversity between the West Lake presented by image art and the West Lake presented by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ybe that’s the topic that “Extraordinary West Lake” aims to discuss.2017年1月15日,西湖还在寒冷的冬天里慵懒休眠,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却在人声鼎沸中报出了早春的气息,“非常·西湖——2016(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在这里热闹开幕,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联发起的重大实验性影像艺术活动也同时隆重登场。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

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浅析西湖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西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古典园林建筑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在西湖风景区内,植物造景作为美化环境、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其多样性与统一性对于风景区整体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样性和统一性两个方面对西湖风景区植物造景进行浅析。

一、多样性在西湖风景区内,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植物的种类多样性。

在西湖风景区内,有大量的树木、花卉和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种类繁多,包括了樱花、梅花、茶花、梧桐树、柳树、松树等等。

这些植物的多样性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使得他们在游览时能够欣赏到不同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植物,增强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其次是植物的分布多样性。

西湖风景区内,植物布局得当,不同种类的植物被布置在不同的位置,既有片状的园林,也有点缀在湖边的树木,还有分布在山脚下的花卉。

这种植物的分布多样性使得整个风景区呈现出层次感和变化感,游客在游览时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的植物带来的不同氛围和景观,增加了游览的乐趣。

最后是植物的形态多样性。

在植物造景中,植物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植物形成了茂密的草丛,有的植物则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如盆景、花境等,这些植物的形态多样性为风景区增添了灵动和活力,使得整个风景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植物造景的多样性为西湖风景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使得整个风景区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植物造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统一性,以形成整体的美感和协调一致的景观效果。

首先是植物的布局统一性。

在西湖风景区内,植物的布局需要符合整体的景观规划,既要考虑到植物的品种多样性,也要考虑到植物的布局是否协调一致。

在布局上要避免品种过多、布局杂乱无章的情况,要注重植物之间的协调和搭配,使得整体景观呈现出统一的美感。

其次是植物的色彩统一性。

杭州西湖风景区历史变迁初探

杭州西湖风景区历史变迁初探

第40卷第6期2015年12月林 业 调 查 规 划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Vol.40 No.6Dec.2015doi :10.3969/j.issn.1671⁃3168.2015.06.029杭州西湖风景区历史变迁初探郑涵中1,史建忠2(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91;2.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摘要:杭州西湖风景区历经千年演变,从南宋的邑郊园林发展成当代城市开放空间,是中国自然山水园的优秀代表。

从古至今,人们对西湖进行的疏浚、筑堤、堆岛等行为,使其优美的风景和珍贵的遗迹得以保留。

文章通过研究西湖景区的历史变迁,探讨其在南宋、元明清、近现代及当代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总结西湖景区不同阶段的整治更新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杭州西湖;邑郊园林;城市开放空间;西湖西进;整治更新中图分类号:S7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5)06-0129-05A Preliminary Study on Historical Change of West Lake Scenic Areain Hangzhou.ZHENG Hanzhong 1SHI Jianzhong 2(1.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China ;2.Academy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China )Abstract :After experiencing thousands of year′s evolution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Hangzhou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 South Song Dynasty suburban garden into contemporary urban open space ,and is re⁃garded a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China′s natural landscape garden.Since ancient times ,dredging ,diking ,island building and other efforts carried out on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have helped to pre⁃serve i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precious historic sites.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asures taken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South Song Dynasty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nd summarized the important renovation strategies during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Key words :scenery garden ;West Lake in Hangzhou ;suburban garden ;urban open space ;westward expanding of the West Lake ;renovation收稿日期:2015-11-30.作者简介:郑涵中(1992-),男,浙江兰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史建忠,男,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就中最美是杭州”,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西湖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灵秀的人文景观。

晚明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_余婞

晚明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_余婞

在经过了元代整个朝代的沉寂之后,西湖绘画于明代重新复苏。

明代描绘西湖的作品风格与形式都呈现出多样的趋势。

若简单地按画史划分,明代初、中期,无疑是“浙派”和“吴派”占据了画坛主流地位,发展到晚明,绘画流派呈现出纷纭繁杂的状况。

而对于西湖的描绘,则趋向于两种路线,一条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仿古西湖”,另一条则是以蓝瑛为首的“实景西湖”。

一、仿古西湖万历三十八年,董其昌自福建途经杭州返乡,被“阻雨湖上”,他“日望(南北)两峰,如水墨画,每有所会,辄为拈笔,成此长卷,几半阅月。

雨霏图穷,别构一境,不复米氏父子可伎俩矣”,可见西湖山水对其画艺之影响。

董其昌信奉传统,主张画家应“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而画家作画的过程,便是将自己从前人画作中所习得的作画方式付诸自然的过程,可以说是对自然的再创作。

从他描绘西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提倡是不无裨益的,画家先从古人的画中找出章法,再以西湖为师,领受西湖的诗韵、体悟西湖的禅意。

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西湖也在画纸上得到了符号性的升华。

具体就董其昌的西湖题材作品《林和靖诗意图》来分析,其描绘的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的绝句“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

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的诗意。

此画应属董其昌中期的作品,构图有点接近倪云林典型的三段式图式。

在其后来的题语中可得知这幅画是以“黄法”作画。

和他所有的模仿作品一样,都让人觉得他的“黄法”无从得知。

但将此幅画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做比较时,可以发现《林和靖诗意图》近景的那五棵树和《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近景的树丛的势态极为相似,这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但是在我们仔细比对两人的画法时,又会面临极大的挫败感。

董氏近景的五棵树,每棵树的画法都不一样,而它们生长出来的那块土坡也显得极不合理,完全没有《富春山居图》给我们的静郁之感。

远景的山也是黄子久笔下不会出现的形状,虽然有点类似黄氏由近至远堆叠的势态,但董氏出乎意料地将山体一分为二。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_倪琪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_倪琪

86专题 西湖世界文化景观2011年6月24日,世界读懂了西湖。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申报的成功使这一汪碧水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回顾10多年申遗历程,西湖文化景观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西湖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西湖的历史、文化、美学等价值得以充分论证。

对西湖文化景观而言,这是从风光到文化的深刻置换,也是从物质表象到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

“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1],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互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铸就了西湖文化景观的精神内核,是西湖文化景观价值的根本所在。

1 西湖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表象是外物的呈现方式,是主体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物质表象,即人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对外界物质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认识。

这种认识会因人的主观认知变化、与物的距离不同而产生差异。

在一定的时空变化中,物质表象呈动态或静态,可通过人所感知的景观丰富度、多样性及变化程度得以体现。

“西湖是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2],西湖文化景观的空间境域内景点多如繁星,物象不计其数,本文对西湖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进行提炼,逐类分析。

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The Material Manifestation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West Lake as a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摘 要:杭州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审美实体之一,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的成功申遗证明了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原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

在研究西湖文化景观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西湖文化景观是以物质表象传达文化精神、因文化精神彰显景观深度、依题词点景实现意境升华,并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来解读西湖的普世价值,为后申遗时代的西湖文化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基于《西湖清趣图》的南宋西湖景观风貌研究

基于《西湖清趣图》的南宋西湖景观风貌研究

基于《西湖清趣图》的南宋西湖景观风貌研究
唐晓岚;钱林飞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年(卷),期】2022()6
【摘要】《西湖清趣图》以全景图的形式,结合细腻逼真的手法,描绘了南宋西湖的景观风貌,是研究南宋西湖历史景观的重要图像资料。

本文通过图像分析,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从景观尺度、环湖游线两个维度探析《西湖清趣图》中展现的南宋西湖景观风貌,以期对当下西湖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总页数】6页(P91-96)
【作者】唐晓岚;钱林飞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1
【相关文献】
1.基于景观符号学理论的福州西湖公园人文景观调查研究
2.《西湖清趣图》所绘为宋末之西湖
3.《西湖清趣图》为南宋院画考
4.《西湖清趣图》之我见
5.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人文景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杭州西湖人文景点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西湖“十景”变迁研究作者:蔡礼彬尹晓来源:《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文章基于符号学和建构理论,结合方志、游记等景观文本,对“西湖十景”题名景观的变迁过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发现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十景”景观的符号化过程,同时也是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和对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西湖形象演化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映射。

本文认为,理论上旅游景观的符号意义是可以被无限衍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和旅游者新需求的产生会激发形成新的符号意义,最终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意义循环,但始终保留着景观文脉和地方记忆,这也是“西湖十景”得以保持可持续旅游吸引力的最本质原因。

【关键词】西湖十景;符号学;景观;变迁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3.005地方(place)是记忆的仓库,而景观则是地方历史记忆的符码[1]。

英国地理学家D·格温塔尔论述了景观与记忆的关系,认为历史必然存在于现在的景观中,而历史景观提供了文化连续性,可视的物质文化景观可以再现或重塑地方记忆,从而实现地方精神与文化的传承。

“八景”、“十景”作为中国传统景观概念的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涵,承载着丰厚的时代记忆,它们通常有文学化的景观题名,以数字的集合来称谓某一时期、某一范围的景观,有学者称之为“集称题名景观”[2],其中兴起于南宋的“西湖十景”题名景观流传最为广泛、保存最为完好、也最具影响力。

2011年6月,杭州西湖被作为“关联性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文化传播价值在西湖成功申遗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那么,作为西湖标志性景观的“十景”,其变迁会不会影响西湖的形象表达,景观变迁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呢?一、相关文献综述(一)旅游符号学理论皮尔斯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3],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都是人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产物[4]。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类有赋予自己的行为、活动以一定符号意义的倾向,研究旅游就是要分析其符号内涵和文化意义(Graburn)。

Dean MacCannell首次将符号学思想引入旅游研究,提出旅游景观的符号意义,认为旅游景观是由景物、标志(关于景观的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一个符号系统,标志是景观符号“能指”,“所指”是景物本身,两者构成表征关系[5];麦肯奈尔特别强调标志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真正吸引旅游者的往往不是景观或景物本身,而是景观的象征性标识物,后来研究者多受其思想的影响,旅游符号学研究多围绕“标志”符号的生产、传播和体验展开。

而对“标志”符号的过多关注引起旅游“符号化”危机,旅游开发忽视对地方文化内在精神的挖掘,旅游者亦停留在对目的地文化的表面参与上,旅游的文化内涵被简单化、表象化[6]。

后来,Lau(2011)指出在历史战争地点,旅游者真正感兴趣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不是关于该事件的信息(即旅游标志)。

他强调了景物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景观符号“能指”是景物本身,“所指”是真实历史事件,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着重对旅游景观的物质载体及其文化意义进行探讨[7]。

麦肯奈尔的“标志符号”与后来学者提出的“文化符号”是旅游符号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形态。

皮尔斯符号理论认为,符号始终处于符号(sign)、对象(objec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的三角关系之中[3],符号即“能指”,对象为“所指”,符号所引发的思想为“解释项”,“符号”与“对象”之间构成表征关系,“对象”与“解释项”之间构成意指关系,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符号;皮尔斯符号学将符号“表征”与“意指”过程联系起来,能够对“十景”题名景观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本文认为“十景”的题名即是“十景”景观的标志,而“十景”历经历史文化变迁,景观的文化内涵(“解释项”)不断变化并日益丰富。

因此,将每个景观的景名看作符号“能指”,“所指”即具体的景点景观,社会所赋予景观的文化内涵是“解释项”,它们共同构成皮尔斯理论中的完整符号。

(二)旅游景观的符号学建构旅游景观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其生成、演化与变迁不仅是简单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更是被注入了情感色彩的产物,它渗透了时间的深情和人文的依恋,充盈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想象和社会内涵,是在自然与社会双重意义的再生产中不断建构的产物[8]。

马凌[9]曾提出旅游吸引物不但具有客观属性,还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

旅游景观要具有旅游吸引力,需要对其符号属性进行社会建构,使其成为承载社会价值与理想的符号。

旅游景观的社会建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价值的建构和意义转移过程,且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林清清、保继刚[10]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文化变迁,发现茶王树从物理属性到具有符号属性的旅游吸引物的转变过程反映了时代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社会意义的转移,极好的印证了马凌的观点。

马凌、王瑜娜[11]运用“文本与语境”范式对凤凰古城目的地形象的社会建构进行历时性分析,揭示了随着社会语境和时代特色的转换,旅游目的地形象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意义的动态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景观建构过程中的意义转移的最基本动力是“社会人”,是多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

陈岗、黄震方[12]曾指出旅游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是基于各方旅游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马天、谢彦君[13]认为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体验是多主体(旅游生产经营部门和政府、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共同建构的结果,旅游者对景观符号的建构是基于政府和旅游生产经营部门等初次建构结果的再次建构,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对预先形成的景观符号记忆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14],实现对景观符号意义的再生产。

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关于旅游景观的建构实质、建构过程和建构主体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对本文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既有符号学和建构理论基础上,本文对“西湖十景”景观符号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历时性梳理,结合方志、游记、诗文书画等景观文本,对“十景”景名、物质景观实体和景观符号内涵进行深刻解读,探讨“十景”符号内涵的传承与变迁折射出的西湖形象演化路径及社会文化变迁;最后对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通过对“十景”景观的修复和重建来实现对历史记忆的再现和重塑进行探讨,并分析“西湖十景”传承数百年并保持持久旅游吸引力的原因,既有为其他区域集称景观资源开发所借鉴的现实意义,又开辟了集称题名景观和符号学建构研究的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西湖十景”兴与衰“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亦声名鹊起于南宋。

自1129年南宋王朝迁都临安,这里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文化日益繁荣。

据《咸淳临安志》载“西湖……自唐及国朝,号游观胜地,中兴以来,衣冠之集,舟车之舍,民物阜蕃,宫室钜丽,尤非昔比。

”都市经济和文化的发达,使临安市民追求起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西湖“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成为杭人首选的游览胜地。

随宋室南迁而至的画院画家惊艳于西湖山水之美,因景作画,因画命景,形成了中国留存至今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集称性题名景观——“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走过近千年岁月,于南宋兴起、清康乾时期达到鼎盛、民国时曾因大众旅游兴起兴盛一时,其余时期多因不被统治者重视或战乱处于衰败状态,“十景”景观在衰落期毁损衰颓却又在繁盛期得以重建,它见证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社会记忆和文化意涵。

“西湖十景”在南宋时其景、其人、其文达到完美融合,仿若“诗意的天堂”。

此时的西湖“湖边园圃,如钱塘玉壶、丰豫鱼庄、清波聚景……皆台榭亭阁,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贵宅宦舍。

列亭馆于水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

”[15]文人画家汇聚于此,吟诗唱词、挥毫作画,使“西湖十景”广为人知,后继文人纷纷到访,在“十景”驻足,或留恋美景,或缅怀先贤,为“十景”增添了丰厚的文人内涵和审美观照。

明清时期,杭州成为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特别是清代,统治者对处于江南经济中心地位的杭州高度重视,康熙、乾隆皇帝几度巡幸杭州,康熙帝亲为“十景”赋诗题碑,乾隆帝亦多次作诗吟咏“十景”,再次掀起文人们游赏西湖、吟诗题词的热潮,“十景”亦得以修复、重建,一定程度上恢复旧时风貌。

民国时因近代旅游兴起,杭州进行城市建设时带着“欲借天赋艳丽之湖山,吸引游客,振兴事成,效欧洲瑞士之故伎”的经济意图,对西湖进行全方位整治,“十景”也得以重新修整,且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使得“西湖十景”广为人知,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西湖十景”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多以名存而景衰的状态现于人前,其传承却从未中断,文士及其创作的诗文书画是最主要的传承媒介。

景盛时有文人歌咏美景,景衰时有文人提笔兴叹,著书以“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16],“十景”景观符号始终承载着文人情怀和时代记忆。

“西湖十景”的形成和确定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西湖疏浚历史和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的见证。

它承载着千年历史,千年记忆,更加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感情,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演化成如今系统化的景观符号体系。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部分景观被历史湮没,又被建构出的新的景观所代替,景观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历史传统与当下现实的叠加与融合,也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和时代记忆的映射,传达出不同特色的西湖形象,“十景”也因此得以传承数百年,虽沧海桑田,仍声誉斐然。

三、“西湖十景”变迁的符号学解读从符号学视角看,旅游景观除了具有自身特殊的物理属性外,还有符号属性,后者源于社会所赋予景观的价值和理想(即符号化过程)[9];而旅游景观也是在经历“神圣化”塑造、符号化建构后才具有吸引力。

麦肯奈尔认为景观的神圣化过程大致包括命名、取景和提升、神圣化、机械复制和社会复制5个阶段,“西湖十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完成了其神圣化过程,最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景观符号体系。

每个景观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符号景名“能指”、“所指”实体和符号“解释项”意涵,在文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照下聚合在一起,彼此呼应联动,形成综合性的西湖景观形象。

历经兴衰的“十景”,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文本表征和文化内涵,下面将沿着时间的脉络,通过解析景观文本探访“十景”景观的变迁形迹。

(一)古代“十景”“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更于文人墨客、宦寓游居者创作的诗文词画中声名鹊起,不仅因其别致的美景,更因发生在此处的故事、遗留在此处的记忆,以及凝聚在景中的文人情怀和审美观照。

在符号学观点下,“西湖十景”名自景始,景以名传,其景观题名的形成过程就是文人赋予其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义的生产制造就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3],因而“十景”题名的形成过程就是其被符号化建构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