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现状及发展之思

合集下载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发展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本课程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这两大部分的内容。

首先,我将介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

现在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时,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哪些原则和规律?达到什么目的?随着形势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方面,越来越清晰。

为了便于记忆,我概括了五句话:确立两个目标,遵循两个规律,坚持两个原则,树立两个意识,达到两个目的。

确立两个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这几年文化产业特别热,热到什么程度呢?去年年底我们市里增加了两个编制,面向社会招收公务员,结果有800多人报名,最后招了两个,一个是中央党校的博士生,一个是广东的大学生。

为什么这么热呢?我想有两个原因:1、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这两个是文化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2004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3.65万亿,可比价格比上年增加了9.5%,2005年3月,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

经济学上说,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超过1000美元之后,整个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国际上用恩格尔系数反映这一变化。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发现的规律表明,随着家庭个人收入的不断增加,家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在逐渐缩小,并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计算。

根据恩格尔系数,联合国组织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五大类,系数越高、越高越贫困,30以下的最富裕。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湾区背景下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与思考——以佛山为例

湾区背景下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与思考——以佛山为例

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21年第4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兴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体系。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务实重商等特有的文化性格,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建构湾区认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岭南文脉的传承好坏直接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粤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考察时要求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

可以说,城市文化、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最显著的城市标志,它既体现了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历史温情,也展示了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可能性,即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实践。

推动城市文脉的传承重点是要不断重视和挖掘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现代与传统互相成就的契合点;城市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有包括正在被不断建构的“即时文化”,但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而是在不断的城市实践中相互交融、相互转换的,但是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现代并形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如何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化中逐步失真,甚至被恶意篡改的现象?在创造性转换中如何能将传统中有利于现代发展的要素挖掘并应用,以及针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而建构起一套能激活传统文化活力的运作系统?这些都是本文拟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优秀岭南文化的“双创”发展研究对象,总结提炼当前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原因,以岭南文化资源丰富的佛山为例,分析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当前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中逐渐失去主导地位,遗落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古建筑、古祠堂、古桥等有形遗产,因其作为特定的文化承载空间至今仍有部分文化功能尚存,但多数已随着城市化浪潮逐渐破败乃至消失。

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思考

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思考

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分析以及发展思考摘要:随着“三农”问题提出以来,党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均出台相关政策,来为“三农”工作制定计划。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提出,成功促进了各地农村的发展步伐。

乡村风貌的建设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研究对象,文章主要阐述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现状,并提出该地方乡村风貌建设的遵循原则,同时提出乡村风貌的发展思考。

关键词:乡村风貌;现状分析;发展思考;设计要点。

发展乡村风貌是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建设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在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以来,要求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做出行动,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会议要领,为建设良好的乡村风貌而努力。

由于这一作战计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工作开展前期要做好准备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关键工作内容,才能保证乡村风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1.广东省中山市乡村风貌的概况和分析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西岸,全市陆地面积1800平方公里,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是地级市、镇(街道)两级建制,市下面直接管辖5个街道、1个开发区和18个镇。

5个街道:东区、南区、石岐区、西区、五桂山区;1个开发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8个镇:板芙镇、大涌镇、东凤镇、东升镇、阜沙镇、港口镇、古镇镇、横栏镇、黄圃镇、民众镇、南朗镇、南头镇、三角镇、三乡镇、沙溪镇、神湾镇、坦洲镇、小榄镇。

根据中山市目前村庄环境特点整理出七大环境风貌,部分村庄环境风貌较为突出,而部分村庄环境风貌为多种环境风貌并存。

七大环境风貌为:岭南水乡风貌、农田生态风貌、山林生态风貌、城乡结合风貌、侨乡文化风貌、岭南建筑风貌、城中村风貌。

其中具有代表性风貌特征的村庄有:1:岭南水乡风貌:民众镇:(新伦村、民平村、义仓村、裕安村、沿江村等);横栏镇(宝裕村、五沙村、六沙村等);东凤镇:(西步罟村、东步罟村、等);板芙镇:(板尾村、四联村等);神湾镇:(竹排村,外砂村等)2:农田生态风貌:南朗镇(崖口村、冲口村、濠涌村等);三乡镇(桥头村)山林生态风貌:五桂山区(石鼓村、龙塘村、桂南村等、南桥村);三乡镇(西山村、南龙村等)3:城乡结合风貌:火炬区(海滨社区,联富社区,张家边社区);石岐区(民族社区、湖滨社区、东明社区等);东区(桃苑社区、起湾社区、齐富湾社区等);古镇(海州村、古一村、古二村等);小榄(永宁社区等、盛丰社区、东城社区);沙溪镇(云汉村、圣狮村)4:人文历史化风貌:南朗镇(左步村、翠亨村等);三乡镇(雍陌村、古鹤村);火炬区(珊洲村等)5:岭南(侨乡)古村落风貌:大涌镇(安堂村、南文村等、起凤环村等):南区(曹边村、北台村、沙涌村、金溪村、寮后村等);黄圃镇(鳌山村,三社社区等);三乡镇(古鹤村等);南朗镇(茶东村、崖口村、大车村)等。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解决思路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特点是创意性强、产业链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最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对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它不仅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培育,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众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从国家层面加强制度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党中央提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后,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主要门类都实现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一是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自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从2004年的3100亿元、占GDP的1.94%增加到2012年的18071亿元、占GDP的3.48%,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速超过23%,比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高出约6.6个百分点。

2012年,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5%。

各地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总量达270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近1/6,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50亿元,占GDP的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参考答案

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参考答案

2014-034-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2学时)判断题:直接谈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的建设和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区别的。

对社会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源头,就是人的这么一种态度:精神上平视天下众生。

对公元前300年—公元前800年的文化轴心时代开创了人类基本的精神秩序和外面扩展的社会秩序。

对作为一个执政党,超大规模国家的执政党来说,最应该看到的是作为文明之魂的文化。

对政治权力多么地强悍、经济财富多么地有效,这些都是所谓文化比不了的。

错文化也是一类物,只不过它是所有物当中最重要的。

错“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过去偶尔提到的文化立国、文化兴国的战略是同一回事。

错《决定》里面在有些地方指出,要把文化的指标纳入到评价官员政绩的评价体系中。

对所谓的文化发展规律的独特性,体现在它既囊括、涵盖经济的规律和政治的规律,又不局限于这两者。

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自己和中华文明的血缘关系,在文化上认祖归宗。

对文化发展的规律的独特性在于是和经济、政治分立而并列的一种关联发展的规律。

错文化是永远面对未来所有可能性开放的存在。

对今天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最稀缺的是作为个体的一种态度的文化。

对十五大开始的政治报告中专章、专节地谈论文化建设问题。

对人类学家、文化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在90年代初谈到过一种文化自觉,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对单选题:文化的本质性力量在于()。

道气分离文化社会化道气合体凝聚力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是()。

文化利益生存自由()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文王孔子孟子经济领域,它的轴心原则是()。

理性自由民主合法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体现了()。

作为现代的一切理性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的变化作为制度灵魂的文化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价发展的指标的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一个独立领域的文化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

广东人性格

广东人性格

关于粤人性格的调查报告学院:人文学院班级:10级文秘2班作者:黄云凤摘要:对广东人来说,也许黑格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比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式的抽象说法更符合他们的性格。

如果想给广东人一个确切的描述,很难。

因为,广东人是中国人中最复杂的一群。

这繁杂的人员难以按地界进行区分,由于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体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要掌握某种语言,这同时也就掌握了语言中所包含的该社会的文化。

因此根据语言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广东人分为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

关键字:广东人性格迷信从商红绿灯一、粤人的异:广府人、潮汕人与客家人三足鼎立(一)、广府人广府人指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人。

早在南北朝时,梁、陈两朝均设广州都督府,其后、唐设广州总管府,明、清设广州府,因此俗称广州为广府。

广府人说广府话,广府话也称广州话、广东话、省城话、白话,即我们说的粤语。

但粤语流通的范围远不止此,包括广东境内的西江流域和部分北江、东江地域,广东西南部、广西东部的部分地区以及海外广府侨民聚居之处。

广府人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典型的广东人,他们是广东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

他们具有性格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商品意识较强,务实、精明、敢干、敢于创新等特点。

随着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口岸之后,广州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广州人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他们开始产生现代意识,如开放、竞争、惜时、平等、变革等观念。

然而,广府人没有经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其价值体系(除少数精英)还停留在地层面上,集中表现为:缺乏深谋远虑,无长远观念,无大理想、大目标;一但生活舒适,就开始满足现状。

广府人心灵手巧,其手工业制品精美,素称“广货”,与“京货”相提并论,“京广杂货”脍炙人口。

其中“广绣”闻名全国,与苏绣、湘绣蜀绣湘媲美;广州玉雕、牙雕、石雕、砖雕、木雕、角雕精致美观;“广式家具”选材名贵,雕工精美。

广府人喜欢喝茶。

广府人清晨见面打招呼时常说“饮佐茶未?”但若你把广东人的“饮茶”理解为仅仅是清茶一杯,那就大大的错了。

岭南派古琴生存现状及思考—— — 以广州七木琴社为例

岭南派古琴生存现状及思考—— — 以广州七木琴社为例

岭南派古琴生存现状及思考———以广州七木琴社为例●脱凡马达[摘要]岭南派古琴目前在广州的传承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琴人们创办琴社,重视古琴生存空间的保护和人文关怀,通过多重努力,将岭南派古琴的传承发展落到了实处,其知音递增使传承有了生存的土壤,不再后继乏力。

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岭南派;古琴艺术;琴社;传承作者简介:脱凡,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马达,博士,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4YJA760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之传播和传媒的力量,古琴推广力度不断增大,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古琴。

岭南派古琴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传承发展岭南派古琴,培养后继人才,广州市诸多古琴社团在政府、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区文化馆、广东古琴研究会等单位以及上级主管领导、部分高校的重视和支持下,做了很多努力,把重点放在了当地的生存空间保护和人文关怀上,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尤其在社会音乐教育层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七木琴社是集古琴交流、创作、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生活琴”为理念,援引博大精深的琴学精髓与古琴艺术爱好者共同传承,长年致力于公益性的古琴艺术活动、课程的推广。

七木琴社成为广州市岭南派古琴传承社团的典型范例之一。

一、七木琴社传承成效(一)成立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岭南派古琴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老师及其团队,近年分别受邀在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广州图书馆等多方平台开办古琴音乐专题讲座;在广州友谊剧院、星海音乐厅、南海都市剧场等专业剧院举办多场古琴音乐会,并不定期组织举办各类传承活动。

还坚持协办广东古琴研究会,风雨无阻持续多年,每月一次的公益雅集,分别在广州市非遗中心、海珠区博物馆、岭南古琴艺术馆、白云山能仁寺、粤秀书院、大佛寺等多个场地举办。

[生活]必须发扬积极进取精神

[生活]必须发扬积极进取精神

必须发扬积极进取精神,从小富即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2008-06-27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指出:“解放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要想成为排头兵,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经常对广东发展面临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刻内省,时时理性地把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方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东能否保持和提升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关键在于思想能不能进一步解放。

今天的广东必须摆脱过去小富即安、沾沾自喜的心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反躬自省。

古之所云“天道酬勤”,其实,市场经济体制下,“天道”不只“酬勤”,“天道”更要“酬进”!要争当排头兵,既要靠我们的拼搏和勤奋,更要靠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发扬积极进取精神,要破除自满观念,树立自强不息意识。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

”先贤之言,既是肯定更是激励。

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首先必须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要深刻审视所处环境变化,深刻分析优势与不足,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

这些年,“经济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某种优越感。

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审视成绩、观察现状,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排头兵的标准审视自己,坚决摒弃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自我欣赏、自我满足、停滞不前的思维定势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要弘扬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凡事力求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快人一拍;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增强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做到与强的比、向高的攀、同勇的争、跟快的赛,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在发展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发扬积极进取精神,要破除吃老本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感觉不到危机,恰恰是最大的危机。

危机的根源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守摊子吃老本”的思想观念,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小生产观念。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摘要:粤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对其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广东粤剧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广东粤剧的发展现状,并对保护与传承广东粤剧艺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粤剧;保护;传承0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越来越重视。

而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象征,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于2009年被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

但是,当前由于流行音乐以及现代文化的冲击,广东粤剧逐渐被当代年轻人所忽视。

对此,文章进行了相关介绍。

1 粤剧的起源与发展粤剧又称“广东大戏”,素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在广东、广西、台湾以及港澳地区十分流行,同时在国外广东华侨聚集区都有演出。

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外省的戏曲班频频入粤进行演出,所以外省的戏曲音乐就传入了广东,于是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就成为了粤剧的源流。

牌子曲在演化中多直接化为粤剧里的牌子曲。

现如今被粤剧吸收的牌子曲,约有110首。

而江南的小曲小调,如《送情郎》《剪剪花》《卖杂货》《凤凰台》《梳妆台》等,约有百余首。

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粤剧渐渐具有了地方色彩,逐渐被称为“广东小曲”,最后基本成为粤剧里的曲目。

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粤、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

在唱腔上粤剧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作为辅助。

在音乐上节奏鲜明、变化灵活、旋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生、旦、丑各个行当里衍生出多种流派的唱腔。

粤剧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洗礼,不管是从曲牌、题材、规模还是唱腔上,各个方面都有大的发展。

通过粤剧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吸收其他剧种精华,也更一步地完善了粤剧,使粤剧更富活力。

2 粤剧发展现状分析首先是缺乏市场。

由于粤剧的老化及其他媒介表演艺术的兴盛,现在喜爱看粤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且偏于老龄化。

观看粤剧心得报告(实用14篇)

观看粤剧心得报告(实用14篇)

观看粤剧心得报告(实用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观看粤剧心得报告(实用14篇)阅读和学习范文可以开拓我们的写作思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与文化史迹展示的现状与思考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与文化史迹展示的现状与思考
要 的部 分展 示 。
关 的 临时 陈列 1 1 次 ,主要集 中在广 东省 博
广东 省博物馆 的基 本陈列 《 广东历 物馆和广州博物馆。这些临时陈列或将平 史 文 化 陈 列 》第 二 篇 “ 扬 帆世 界 ”内容 为 时珍藏于库房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
广东 对 外开 放 与交 流 的精 彩历 程 , 是 陈 列 出,或引入其他地区博物馆所藏文物 , 起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展 示 了 “ 外 销 瓷 器 ”、 到 了 良好 的宣传 作用 。 ( 见表1 ) “ 广 雕 ”、 “ 外 销扇 ”、 “ 外 销画 ”等几 个 具有 典型 意义 的海 上丝绸 之路代 表商 品 。
史 ,被称 为 “ 永 不 闭关的 贸易 口岸 ”。海上丝 绸之路 是 广 州极 为 重要 的文化 名片 。市委 市政 府在 文化 建设 中注意保 护相 关的文 物 古迹 和 史迹 遗存 。 目前 ,广 州地 区的博 物馆 对 海上 丝绸之路 文物精 品的展 示十 分重视 ,除 了常设 陈列 的部分 外 ,还举 办 了一 系列相 关 的临 时陈列 。广 州海事博 物馆 、十三行 博物馆 、华侨 博物 馆也 在建 设之 中。文化 古迹 大 部 分 已向公众 开放 ,水上 的展 示也 在探 索之 中。但 是 广 州还 有更 深的潜 力 可挖 ,应 主要 从 统一 管理和 对 外宣传 、增加 休 闲 因素 、增加 “ 水”元 素等方 面 来考 虑 。
关键 词 :海上 丝绸之路 通 商 口岸 文化 史迹
【 中图分类 号】 G2 6 5 d o i : 1 0 . 3 9 6 9 4 . i s s n 。 1 6 7 4 — 7 1 7 8 . 2 0 1 4 . 0 4 . 0 1 0

论广州陈家祠未来发展思路

论广州陈家祠未来发展思路

论广州陈家祠未来发展思路作者:张虹逸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彰显广州陈家祠的文化内涵及建筑意义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重点对广州陈家祠的历史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对陈家祠未来发展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关键词:广州;陈家祠;发展1 历史背景广州陈家祠初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主要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目的是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广东全省陈姓的合族大宗祠,陈家祠不仅承担着供奉各房陈姓祖先牌位、举行春秋祭祀的功能,同时也为陈姓各房子弟到广州应考科举时提供入内居住的场所。

从历史角度看,广州陈家祠融合祠堂、书院和会馆“三位一体”,注重绅士身份,特别是其特殊的建造背景,能够激发出各房子弟发奋读书,承担着较为重要的“潜移默化”教化功能。

同时,广州陈家祠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了西方元素,彰显了西方的开放和中式的传统,实现了“中西融合”,为建设风格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 转型与改造自1950年至今,陈家祠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造。

最初是广州市政府在陈氏书院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9年,以陈家祠为馆址成立广东民间工艺馆;1966年,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进驻陈氏书院;1980年,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把满目苍痍的陈氏书院主体建筑交还给广东民间工艺馆;1981年进行了全面大规模复原维修并重新对外开放。

3 陈家祠现状与存在问题3.1 陈家祠的现状陈家祠整座建筑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 座建筑联为一休,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建筑特点。

一般用“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来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

青砖墙上引用《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进行多层次的手工雕刻,人物形态各异,是中国古代彩绘的佳作。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思路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核心腹地,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资源。

近年来,肇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肇庆市以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和独特的风景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城区、传统文化活动如广府文化节、客家龙舟节等纷纷吸引游客参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肇庆市文化旅游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文化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产业单一化发展也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旅游的活力和创新,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探索肇庆市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思路。

1.2 问题提出肇庆市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融合的不足成为肇庆市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1.传统文化传承不足:肇庆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传承和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许多传统工艺、技艺逐渐失传,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2.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肇庆市的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和创新性,游客体验欠缺新颖感和深度。

3.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在文化旅游发展中,不同产业间的协同与融合程度不高,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体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4.文化旅游服务体验不佳:服务质量与标准不一,缺乏整体性的服务体系和标准化管理,游客反馈效果不佳,影响了口碑和形象。

1.3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肇庆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广东汉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1. 引言1.1 广东汉剧传承的重要性广东汉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东汉剧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曲艺艺术的珍贵资源之一。

汉剧曲艺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展现了古代广东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汉剧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广东汉剧通过表演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代广东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积淀。

汉剧的传承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字数:204】1.2 广东汉剧发展现状广东汉剧发展现状较为复杂,受到现代社会文化消费形式的冲击,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观众审美趋向的改变,传统的汉剧表演在现代舞台上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很多传统剧团面临着人才断层和资金困难等问题,导致剧种传承受阻。

新型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也使得广东汉剧在现代社会竞争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剧目创作困难,表演团队生存压力增大。

由于现代多元化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兴起,汉剧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推广,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关注。

这种现代化的推广方式为汉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部分传统剧团也在尝试将剧种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广东汉剧发展现状虽然面临挑战,但也蕴藏着发展的机遇。

只有深入挖掘汉剧的文化内涵,保护传统剧目,推动创新发展,才能促进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历史背景及传承特点广东汉剧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传统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其起源可追溯到宋代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广东汉剧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的思考刘小宝(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东莞523960)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本文就如何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将三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现粤港澳旅游资源共享,从而带动大湾区内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湾区经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最终完成湾区一体化的功能定位。

总体思路为:从大湾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发现大湾区旅游市场中的不足,借鉴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先进经验,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宣传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湾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以旅游带动交流,交流促进融合,以融合实现湾区产业协同,为湾区乃至全国经济带来创新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协同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简称为二区九市),从地理环境上看是围绕三江(东江、西江、珠江)两岸及珠江入海口所形成的现代城市群,区域面积达到5.6万平方公里,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发达,海岸线长,人口近7000万人,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湾区。

对于大湾区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以政府引导方式促进大湾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中,2018年广东省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对大湾区旅游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将大湾区建设成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加强粤港澳旅游合作,挖掘三地多元文化、主题公园、美食之都、购物天堂等优势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019年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将大湾区打造为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上述大湾区政策背景下,如何对大湾区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整合,减少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实现大湾区不同城市间,尤其是与港澳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大湾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就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2023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意义及心得体会10篇

2023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意义及心得体会10篇

2023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意义及心得体会10篇文化传承发展重要意义及心得体会精选篇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过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

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钦佩之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无论量叟都能念诵几句古曲诗词。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慢慢消近在历史的长河中。

无论是被喻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秦腔,被叫作“国民油布伞”的传统工艺,还是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古诗河,都正从不为人知的速度在逐渐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通现,网络上便出现了网红、直播、游戏……各种与传统、正统主流文化形态相去甚远的流行文化。

这些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出一种“主流化”倾向,大有冲击和挑战主流文化价值之势。

又有新兴传媒平台的推波助澜,使得流行文化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宛如“精神鸦片”,让无数年轻人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承时泥古刻板,不懂得变通、创新,导致不少优秀传统文化渐近失传。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产物,蕴含着丰厚的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念,能够起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文化要“传”也要“创”。

所谓“传”,就是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让秦腔不被世人遗忘,陕西省各地方政府开展“让秦腔走进课堂”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从小就热爱秦腔。

此外,秦腔爱好者们自发组建戏班到各地巡演,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秦腔的魅力,喜欢上秦腔,让秦腔走上世界舞台。

所谓“创”,就是创新。

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它可以是内容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吸引港澳青年人才调研报告思考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自该概念提出,各城市纷纷确定城市定位,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

伴随着城市发展,工商业结构升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港澳科研人才存在强烈需求据统计,广州共有各类高等院校某某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某某%,名列全省第一,高校数量仅次于某某和武汉名列全国第三,甚至广东省内某某%的国家重点学科位于广州各大高校。

事实上,除广州、深圳两个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所建树外,其他内陆城市人才资源的确有限。

考虑到大湾区建设面积达某.某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万,仅依靠广州培养输送青年人才显然乏力。

香港、澳门科研实力强劲,有某所世界百强大学,某某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某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培育与全球前沿科技和资讯接轨人才与技术方面,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的地位培养国际化人才,每年为世界各地输送大量工商界精英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进港澳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储备平衡成了城市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现状根据年南风窗“调研中国”工作组对名在粤求学港籍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在职香港青年中有超过某某%常居广东,常居香港者仅占某某%;超过某某%受访者的家人支持他们在广东就业,超过某某%受访者有定居广东的想法。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每年在粤求学的港澳大学生约有某万人,仅年一年,在广东就业的港澳居民就有某.某万人(其中香港居民约某.某某万人,澳门居民约人)。

另据统计,-年两年间,由团省委、省青联组织的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项目参与活动人数超过人,而当中真正能够在内地实现创业或就业的不足人,比例低于某%。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3篇)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各地纷纷建设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将介绍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的背景、意义、特点及建设现状,以期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背景与意义1. 背景(1)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将文化软实力提升作为国家战略目标之一。

建设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教育改革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要求高等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地方文化发展需求。

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文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建设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

2. 意义(1)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3)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为文化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特点1. 主题鲜明。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以某一特定文化为主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方向。

2. 资源丰富。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博物馆、文化遗址、传统村落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和资源。

3. 创新实践。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校企合作。

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05.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高考语文作文新趋势

05.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高考语文作文新趋势
以“反训”为刀,雕琢自我,锤炼思维。在文字的“反训”现象中不断 提高自我的人生境界!
下水榜样作文——虽逆字意,训人之思
“反训”的思维方式可以映照出我们对事物的辩证思考。正如“硬币有 两面”“磁铁有两极”一样,事物的发展总是由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如果 我们只是一味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最终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无法 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语文教材的“逻辑的力量”单元中,也提到了“逻辑非 常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和周密”。在思考问题时,我们当然可以 参照给出的标准答案,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培养背后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灵动而绵长,寓意着柔韧与变通。(用“山”“水”二字论证,生动形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包蕴着文人士子的落寞与得意,而一横一竖
的书写中又释放着他们的胸襟与格局。这些看似简单的字形,其实都包含着
深邃的智慧和哲理。
呼应股首,简洁有力。
下水文段与批注
诚然,汉字因其意蕴深远而让人乐道,其实,汉字单就字形,已美得不 可方物。汉字的字形,各具特色,有的不方不圆,若行若飞;有的两边修长, 躯干稍短;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有的像小 孩嬉戏;有的如鸿鹄群游;有的似鹰隼翱翔。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美 妙无与伦比。(让步方式,提出观点。排比句展现汉字形式之美)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苏轼的《黄州 寒食帖》、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欣赏这些书法名帖,每个 字的横竖撇捺,字与字之间的勾连,都让我们震撼与折服。在字形中徜徉, 在结构中流连,通过汉字的字形、结构,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古人的智慧与
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诚然如此,汉字的一笔一画,皆为文化之精髓。
仓颉造字,中国汉字横空出世,规范化系统化的中华文化扑面而来;龟壳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文化现状及发展之思刘蒙复旦大学商学院摘要:广东是经济大省,但是在文化上的发展却远远赶不上文化大省的标准。

广东文化在发展上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展也处在弱势,在文化产业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提升广东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参考这样一些途径:借助市民社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提高思想原创力,弘扬岭南文化,塑造“新广东人精神”:建设一批文化大品牌等。

关键词:广东;文化;现状;发展一、关于“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其中,硬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有形的国际要素,一般是可以量化和测量的,包括人口、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另外,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

软实力是一种软的力量,具有扩张性和传导性,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而且软实力产生的效力是缓慢的、长久的和内生的,而且更具有弥漫扩散性,更决定长远的未来。

因为这些特性,软实力需要长期的艰苦建设,绝对不会像有些硬实力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不具有速效特性,因此,软实力的建设比硬实力的建设更艰难。

二、广东文化软实力之“软”(一)岭南文化的某些先天不足。

世俗性是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岭南文化特点,这种现实优先性的特点,曾经使它在市场中国文化中获得一种优先地位,但当广东的现实特性在中国普遍化时,代表这种现实的岭南文化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岭南文化暂时还无法摆脱这种现实的强大支配而去激发自身内在的创造力。

岭南文化往往表现着一种生活风格和生存精神,但它没有超越现实多少,而主要保持与现实的同步,保持与最前沿时尚生活的同步。

它是追随现实、不超越现实的平面化文化,普遍缺乏一种超越性和创造性。

岭南文化的“实”很少有仰望星空的高蹈情怀,而是更多地关注眼前所见的利益与权力,始终没有确立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

岭南都市文化的可敬之处在于平民意识,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卓越意识。

而文化是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选择,它的使命是引导人们走向人性美好的社会。

岭南文化的现实性和世俗性与文化的这种超越性质格格不入。

(二)文化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大省不相匹配。

尽管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近些年来,广东呈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改革意识却相对衰减、思想观念更是裹足不前。

广东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8,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几乎没有人会说广东是文化大省,也较少有人为文化而来到广东。

广东其实很少具有权威性和原创性的文化人才。

以广东地方文艺为例,要列出几个比较成熟的粤剧编剧都不大容易。

广东的人口、面积、经济规模可与一个欧洲大国相比,却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也没有一个领先全国的创意城市。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有诸多不足。

广东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了相对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且各类文化产业均在全国内遥遥领先于其他地方,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广东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娱乐业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文化创意和内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要的内容产品和服务。

区域分布不平衡:广东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文化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产业主体“小、弱、散”:广东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全:广东经济基础雄厚,随着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消费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文化消费需求在全省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广东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

但由于大众消费习惯、城乡差距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在广东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并不高。

三、如何增强广东“文化软实力”(一)借助市民社会,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第一,增强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要赋予主流意识形态多层次的内容,使各种社会力量都能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得到思想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改变对“主旋律”的狭隘理解,只要是表达了对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都应该纳入“主旋律”的框架之内,扩大“主旋律”的合法性边界。

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使主流意识形态可悟、可信、可感、可亲、可用。

第二,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的政策。

生活的价值之源就在这个现世的世界,大众总是根据具体的利益而不是抽象的理念来衡量和评判意识形态的。

要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关注群众社会心理,摸准群众思想的实际,了解群众心理的变化特点和现实的利益诉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群众关心的和所想的,主要是现实的问题和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几代或几十代人以后能否实现某种理想社会制度的问题。

因此,通过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在这种转化中,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需求,使群众由拥护国家的政策进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生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三,重视现代传媒的力量。

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只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体系,只有当它融入于大众的心理结构和日常生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凝聚力。

传媒作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有其独特的优势。

随着现代文化传媒化不断扩大带来的主体接收方式、存在空间和构成结构的变化,现代传媒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公共领域和话语空间,并且通过对内容语言和过程的操纵,不仅控制人的思想,而且能渗透到人的心理结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化解意识形态的权威冰冷面孔,将抽象转化为浅显,使“服从”真正转化为“同意”。

传媒在带来巨大商业利益之外,也负载着处理人类精神事务,彰显进步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完全能够利用其来达到净化世道,浸润人心,引领精神的作用。

(二)提高思想原创力,弘扬岭南文化,塑造“新广东人精神”。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思想创造力和感召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广东要再造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思想锐气和理论勇气,破除小富即安的自满情绪,改变坐吃祖业的依赖心态,打破旧的利益格局。

在传承岭南文化的开放、务实、兼容的优秀传统的同时,要大力倡导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大力培育创业、创新、诚信精神,打造新时期广东人精神。

创新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弘扬广东人精神,发掘和锻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激活和升华了岭南文化。

广东人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都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

尤其是经过抗击非典、抗冰雪灾害、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洗礼,形成了“新广东人精神”。

应结合当代岭南文化发展的新内容、新情况、新特点,立足当代岭南文化的发展战略,借鉴和合学文化理论观点。

“新广东人精神”将包括下面这些内容:一是创新求异。

广东是我国新文化现象的重要发源地,“广东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广东人作为时尚、创新、超前的代言人,应该保持一贯的精神,继续引领时代潮流,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文化上都同样如此。

二是务实致用。

新岭南文化与市场和经济生活的结合度高,文化发展要服从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创新,不尚务虚,讲求实效。

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上,要求“贴近改革开放、贴近经济建设、贴近领导决策”。

在文艺取向上教育功能必须服从娱乐功能和经济效益。

这种文化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与渗透恰恰体现了当下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三是宽容大度。

广东人胸怀宽阔,气量宏大,宽以待人。

“排污不排外”,不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理对待异质文化。

人们不嘲笑事业上的失败,不打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独特,体现出一种文化平权主义。

只要不涉及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广东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差异的文化观念、文化方式和文化模式,给其以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宽容大度构成广东文化创新和快速成长的沃土。

四是兼收并蓄。

文化的宽容和平权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多样化,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港台文化的渗透,更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和岭南文化的承传。

广东实际成了境内外文化汇集的“蓄水库”,成了中西方文化展示的“大舞台”。

这种文化的兼容并蓄精神和多元共存格局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是大众为先。

广东人更多地关注世俗生活,加上它的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度又高,这就使得广东文化在品位上是以通俗性、娱乐性为特色,在文化结构上以大众文化为主体,文化的旨趣注重直观,讲求感性的娱乐,以获得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和放松,而较少诉诸理性和思辨,因为它较少承载学术的使命。

大众为先体现出广东文化的平民色彩,正是这一特色使得广东文化极富活力和生命力。

总之,广东从地理上来说是中国南方一个省,从文化圈来说,广东语言文化历史民俗与南洋文化圈有密切的关系,广东与南洋的文化关系亲密度甚于中原文化圈,所以要强盛广东文化,则不能着眼于一个省的概念,而是要着眼于全球,着眼于一个文化圈的概念。

如果把中国内地文化与世界华人视为一个大文化区域的话,可以看到,广东正处于中心的位置,它就北方内地文化而言是南方边陲,发挥着反思、批判、新变的作用,同时,它就南方港澳、东南亚文化圈而言,它具有中国权威,汉文化中心和大国经济的声音,对于南方各区域负有更大的文化传播交流的作用。

广东文化历经近代欧风美雨,三十年来的开放改革,移民大潮,南北交融,已发生创造性的变化,成为一种新广东文化。

新广东文化是一种显示中国市场经济雏形,是一种既超越西方和传统,也是一种呼唤探索,进取,创新,与世俱新的文化。

今天的广东文化,理应彰显其现代性、多元性、宽容性、移民性、国际性、平民性等。

(三)建设一批文化大品牌文化软实力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力,而文化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文化企业要有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要有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要有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要有开拓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