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大全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大全

地理公式在初中地理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以下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公式大全,供同学们参考和研究。

气候与天气

1. 气压差公式:△P = P高 - P低

2. 比湿公式:e = ea / emax × 100%

3. 露点温度计算公式:Td = (23

4.5 × ln(e / 6.11)) / (17.67 - ln(e / 6.11)) - 273.15

4. 空气相对湿度计算公式:RH = (e / emax) × 100%

5. 露点温度与温度差公式:Td - T

6. 露点温度与相对湿度关系:Td = T - (100 - RH) / 5

土地与环境

1. 土地平均坡度计算公式:坡度 = (h2 - h1) / l × 100%

2. 土地尺度计算公式:土地尺度 = 实地长度 / 地图长度

3. 土地面积计算公式:土地面积 = 面积单位 ×各边长度的乘积

4. 土地资源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土地资源利用系数 = 实际利用的面积 / 可利用的面积

5. 土地覆盖度计算公式:土地覆盖度 = 覆盖面积 / 研究区总面积 × 100%

人口与城市

1. 人口密度计算公式:人口密度 = 人口数量 / 面积

2. 给定面积下的常住人口数计算公式:常住人口数 = 人口密度×面积

3. 年增长率计算公式:年增长率 = (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 基准年人口 × 100%

4. 平均密度法计算城市扩展区面积:城市扩展区面积 = 城市总人口数 / 平均人口密度

以上是部分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公式,希望能对同学们在地理研究中有所帮助。如果需要更多公式,可以参考相关教材或向老师寻求帮助。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地理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汇总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包括以下方面:

1. 长度和面积计算:地球周长、地球表面积、大气层厚度、海洋深度、洲的面积、国家的面积、领土面积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日射量、日照时间、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等。

3. 气候和天气:温度、湿度、降雨量、降雪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天气现象等。

4. 地形和地貌:山峰高度、山谷深度、海岸线长度、海洋深度、地形起伏、地貌类型等。

5. 地质和地理构造: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火山喷发、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等。

6. 环境和生态系统: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

7. 人文地理: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民族组成、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具体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1. 地球周长和面积:

- 地球周长 = 2πr,其中 r 为地球半径,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

- 地球表面积 = 4πr2,其中 r 为地球半径,π为圆周率,约等于 3.14。

2. 地球自转和公转:

- 地球自转速度 = 每秒钟自转 1 圈。

- 地球公转速度 = 地球每秒钟公转 1 圈。

- 日射量 = 太阳辐射能量除以太阳常数。

- 日照时间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日出日落时间 = 地方时除以 60 再除以 2(分钟数)。

- 时区差 = 时区 1 的时区差乘以 15(分钟数)。

3. 气候和天气:

- 温度 = 温度摄氏度 (°C) 乘以 1.8 + 32(°C)。

- 湿度 = 相对湿度乘以 100%。

- 降雨量 = 降雨量毫米 (mm) 乘以 10 除以降雨量平均值。 - 降雪量 = 降雪量毫米 (mm) 乘以 10 除以降雪平均值。 - 日照时数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

地理计算公式(图与公式结合)

地理计算公式

一、地球

1、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仰角)φ= 当地纬度δ

2、对跖点的计算

A(x°N , y°E)的对跖点A′(x°S ,180°- y°W )

3、AB之间的实地距离=AB的纬度差×111km,

AC之间的实地距离= AC之间的经度差×111cosφkm〔其中φ为AC

的纬度〕;

二、地图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1)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2)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3)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2、等高线:(1)最大海拔:200≤H A<225。

(2)最小海拔:50<H B≤75

(3)AB的相对高度:A:200 225

十字交叉法

B:50 75

(4)陡崖相对高度:

取值范围公式是(n—1)×d≤H<(n+1)×d。

注:陡崖相对高度为H,n为重合的等高线条数,等高距为d。

(5)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3、温度的计算

1、对流层的气温变化: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2、当对流层的气温变率小于0.6℃/100米时可能产生逆温现象。A

B

B 18:00

D 0:00

A 日出

B 日落

F 00:00

E12:00

C

D

3、焚风效应:气团每下沉100米,气温增加1℃;

三、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的速度:

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 φ=V 赤道cos φ=1670cos φ km/h 其中φ为当地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太阳直射点一年移动4个黄赤交角的度数,每日大约移动0.26°(23.5°×4÷365日)。每个月大概移动8°。 3、几个度数间关系:

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一、时间的计算

1、求时区:

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3、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太阳高度的计算

1、求正午太阳高度:

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

2、求子夜太阳高度:

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

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

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1、求昼长:

(1)昼长=昼弧∕15°

(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24-夜长

(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

(5)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求夜长

(1)夜长=夜弧∕15°

(2)夜长=24-昼长

(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

(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1、求日出时刻:

(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

(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

五、球面距离的计算

(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

(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 θ(θ为当地的纬度)

(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

六、比例尺的计算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

七、相对高度的计算

(1)陡崖相对高度:(n-1)d≤H<(n +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详细大全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详细大全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公式详细大全

本文档旨在为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学科提供一份详细的公式大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公式:

距离计算公式

1. 直线距离公式:$d = \sqrt{{(x_2 - x_1)^2 + (y_2 - y_1)^2}}$,其中$(x_1, y_1)$是起点坐标,$(x_2, y_2)$是终点坐标。

2. 曲线距离公式:$s = r \cdot \theta$,其中$r$是地球半径,

$\theta$是弧度。

面积计算公式

1. 矩形面积公式:$A = l \cdot w$,其中$l$是矩形的长度,

$w$是矩形的宽度。

2. 圆形面积公式:$A = \pi \cdot r^2$,其中$r$是圆的半径。

3. 三角形面积公式:$A = \frac{1}{2} \cdot b \cdot h$,其中

$b$是三角形的底边长,$h$是三角形的高。

速度计算公式

1. 平均速度公式:$v = \frac{d}{t}$,其中$v$是平均速度,

$d$是距离,$t$是时间。

2. 瞬时速度公式:$v = \lim_{{\Delta t \to 0}} \frac{{\Delta

d}}{{\Delta t}}$,其中$v$是瞬时速度,$\Delta d$是位移,$\Delta

t$是时间变化量。

密度计算公式

1. 线性密度公式:$\rho = \frac{m}{l}$,其中$\rho$是线性密度,$m$是质量,$l$是长度。

2. 体积密度公式:$\rho = \frac{m}{V}$,其中$\rho$是体积密度,$m$是质量,$V$是体积。

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整理

一、地理位置计算公式

1.经度:经度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经度的计算公式为:

经度=时间差×15°/1小时

2.纬度:纬度也是地理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度(°)表示。纬度的计算公式为:

纬度=午时角×15°

3.距离计算: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球面三角法,常用公式有哈弗式公式和扁球面公式等。

二、气候计算公式

1.平均气温:平均气温通常是通过对其中一地区一段时间的温度进行统计得到的。平均气温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气温=总温度之和/测量天数

2.日辐射量:日辐射量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常用计量单位为焦耳/平方米(J/m²)。日辐射量的计算公式为:

日辐射量=日照时数×平均辐射强度

3.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湿气的含量与该温度下最大饱和湿气含量的百分比。相对湿度的计算公式为:

相对湿度=实际蒸发量/饱和蒸发量×100%

三、环境保护计算公式

1.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综合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数×指数)之和/总物种数

2.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指数是反映其中一地区环境负荷的一个综合指标。环境负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环境负荷指数=(环境负荷因子×权重)之和

四、人口计算公式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

2.出生率:出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出生人口数量。出生率的计算公式为: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

3.死亡率: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的死亡人口数量。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25个地理计算公式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

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史上超全地理计算公式

总结的最全地理公式分享给大家,把这些计算公式了解透,吃透。遇到题直接拿公式上去套,但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地理计算没想象中那么难,慢慢来给自己一些信心。

距离计算

1.原理

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

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cosφ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

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

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总结的最全地理公式分享给大家,把这些计算公式了解透,吃透。遇到题直接拿公式上去套,但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地理计算没想象中那么难,慢慢来给自己一些信心。

一、距离计算

1.原理:纬度1 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 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 km

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 55ˊ,11 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 -78 55ˊ)1221km

二、地方时计算

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 l时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1 经度差

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 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 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

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 Ε地方时为12点时,60 W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 Ε+60 W=180 );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 15 =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 Ε位于60 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三、区时计算

1.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1.人口密度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总人口数/地区面积

2.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3.出生率计算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

4.死亡率计算公式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0‰

5.结构指数计算公式

结构指数=(60岁以上人口数+0.5*15-59岁人口数)/0.5*15*100% 6.人口转移率计算公式

人口转移率=(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7.城镇化率计算公式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8.土地资源密度计算公式

土地资源密度=可利用土地面积/总人口数

9.人类发展指数计算公式

人类发展指数=GNI指数+教育指数+预期寿命指数/3

10.生产总值(GDP)计算公式

GDP=主要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11.人均GDP计算公式

人均GDP=GDP/总人口数

12.经济增长率计算公式

经济增长率=(当前年份GDP-上一年份GDP)/上一年份GDP*100% 13.农业人口比例计算公式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从业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14.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口数

15.工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工业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工业从业人口数

16.第一产业比例计算公式

第一产业比例=第一产业增加值/GDP*100%

17.第二产业比例计算公式

第二产业比例=第二产业增加值/GDP*100%

18.第三产业比例计算公式

第三产业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GDP*100%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

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完整版)

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公式和方法。在高中地理研究中,掌握这些公式及其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完整的高中地理公式大全,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1. 地球的基本形态公式

- 地球的周长公式:C = 2πr

其中,C表示周长,r表示地球半径。

- 地球的表面积公式:A = 4πr²

其中,A表示表面积,r表示地球半径。

2. 地理坐标和经纬度公式

- 经纬度的计算公式:P = 90 - φ + λ

其中,P表示地理纬度,φ表示纬度,λ表示经度。

3. 气候和天气公式

- 纬度与气候关系公式:W = 90 - φ

其中,W表示纬度,φ表示纬度。

- 大气压力梯度公式:ΔP = ρgh

其中,ΔP表示大气压力差,ρ表示气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高度差。

4. 地质和地形公式

- 高度与气温关系公式:T = T₀ - 0.65h

其中,T表示气温,T₀表示海平面温度,h表示高度。

- 斜坡的坡度计算公式:α = arctan(m)

其中,α表示坡度角度,m表示坡度。

5. 经济地理公式

- 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 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 人口增长率计算公式:r = (P₂ - P₁) / P₁ * 100%

其中,r表示人口增长率,P₁表示起始人口数,P₂表示终止人口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地理公式,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请注意,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计算。不同地理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在学习地理时,还要注重深入理解概念和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题公式大全

地理计算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种测量和计算,包括距离、角度、面积等。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地理计算公式。

1. 距离计算公式:

- 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d = √[(x2 - x1) + (y2 - y1)]

- 两点之间的曲线距离(大圆距离):d = R * arccos(sin(lat1) * sin(lat2) + cos(lat1) * cos(lat2) * cos(lon2 - lon1)],其中R为地球半径,lat为纬度,lon为经度。

2. 角度计算公式:

- 太阳高度角:h = arctan(sin(δ) / (cos(φ) * cos(ω)) - tan(φ) * tan(δ)),其中δ为太阳赤纬,φ为观测点纬度,ω为太阳时角。

- 两点间的方位角:θ = arctan2(sin(Δλ) * cos(φ2), cos(φ1) * sin(φ2) - sin(φ1) * cos(φ2) * cos(Δλ)),其中Δλ为两点经度差值。

3. 面积计算公式:

- 正方形面积:A = a,其中a为正方形边长。

- 矩形面积:A = l * w,其中l为矩形长度,w为矩形宽度。

- 圆形面积:A = π * r,其中r为圆的半径。

- 三角形面积:A = 0.5 * b * h,其中b为三角形底边长,h为三角形高。

4. 比例尺计算公式:

- 比例尺:S = Ds / Dr,其中Ds为实际距离,Dr为地图上的距离。

这些公式在地理学研究、测量和制图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使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地球上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和面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相关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进行更精确的地理计算。

地理的计算公式

地理的计算公式

地理的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地理公式大全

地理公式大全

地理公式大全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1.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

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

常用千分率表示。

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

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

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