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鄂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邶风》,《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4、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叙辞,命辞,占辞,验辞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毛诗,鲁诗,齐诗,韩诗,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宋裴骃,《史记集结》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风》《雅》《颂》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2、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酰酱千瓨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锺薪藳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巵茜千石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斗糵曲盐豉千荅鲐鮆千斤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鼦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锺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会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五、翻译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1、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从《史记》三家注到考史三大家 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

封面故事从《史记》二家注到考史二大家那些为二十四史做注的人得一部靳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方书,免为万世安功。

”—请•张潮《幽f影》文I震江在古代著书立说被称为是“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写新书不易,注古书更难。

注古书是译注古人的思想与学说,使其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流传。

为古书作注,便于今人与后人研读,自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事。

注释古籍,起源于战国,当时学术初由官府流入民间,此前为官府专有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成为儒家诵习的教材,称之曰“经”。

这些经最初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含义,到了儒家手里就给予种种哲理化的讲解,用文字写出来就叫“传”或“说”,流传至今的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礼记》以及《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之类。

到了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不能完全读懂,有 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 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 的注解家。

裴驱:采自诸家,兼附己见受经传注疏之学的影响,对子部、史部中比较著名的书也先后有人作注 释。

作为史学名著,历代为《史记》作 注的人不少,最早的要算东汉末年桓帝时的延笃,他著有《史记音义》一卷,东汉有无名氏的《史记音隐》五卷。

魏公/《毛诗注疏》,清同治十年(1871 )重刻。

由汉代毛亨作传的《诗经》称为《毛诗》,唐代孔颖达又为 之作疏,S P《毛诗注疏》晋以后,随着《史记》传播范围的扩大,给《史记》作注释的人越来越多。

如东晋南朝时期的徐广、裴胭、邹诞生等。

到了唐代,注家蜂起。

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M乍注。

但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刘宋时期裴胭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了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先后递补传承,相得益彰,从文字校订、注音释义、天文地理、名物典章等方面对《史记》作出诠释,几乎是无所不包,对后人深入研读《史记》,了解太史公意旨有很大的作用。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1. 《清史稿》:编纂于清朝末年,是对清朝历史的系统性记载和总结,包括了清朝开国、政治制度、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清史纲目》:由钱大昕主编,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清代史书。

它按照年代顺序,提供了清朝历史的概览和详细资料,对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3. 《清实录》:清朝官修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诏令、谕旨、奏章等重要文献资料。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朝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乾隆实录》:清朝乾隆时期的实录,是对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全面记录,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国家状况和帝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 《欽定大清会典》:是清朝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包括了宪章、刑律、礼仪、军制等方面的条文。

这本书反映了清朝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是研究清朝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

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

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

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

《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

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

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

”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

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知识研究]
博古而不通今:未考议《明史》。
资料类
11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bò),一精于 经,一精于史”(朱一新《无邪堂答问》);
资料类
8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资料类
9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资料类
5
《廿二史考异》介绍
一、作者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 年自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家境清贫,全 家靠祖父王炯、父亲桂发出外授徒,母亲纺织维持生活。 “幼慧,善读书”。乾隆十六(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 赴行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与王鸣盛 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 上书房,迁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 《续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修。乾隆四 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 述。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资料类
10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清代文学史年表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
学作品和文学家。

以下是清代文学史的主要事件和作品年表:1644年-1796年:清初和康乾时期
-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 1658年:清代第一部文学史《古文辨》出版,由吴调侯撰写。

- 1678年:黄景仁的《贝叶》,被认为是清代早期短篇小说的
代表作。

- 1693年: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出版,对明代文学进行了系
统的总结和批判。

- 1715年:袁枚的《随园诗话》出版,成为清代最具影响力的
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1796年-1911年: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时期
- 1796年:曹雪芹的《红楼梦》开始写作,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 1836年:郑板桥的《京华烟云录》出版,描写了清朝晚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 1873年:吴澄的《儿女英雄传》出版,开创了新的白话小说形式。

- 1894年:《小学新解》出版,是清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本之一。

1911年-1949年:民国时期
-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 1919年: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28年:郭沫若的长诗《临江仙》出版,描写了人民抗日斗争的英雄壮丽场景。

- 1944年:周作人的《美丽岛》出版,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只是清代文学史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它展示了清代文学的重要发展和成就。

清代文学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朝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使得史家们的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起来,对历史、对史学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

先是李贽提出“经史相为表里”。

嗣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方针。

在他们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等著作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家、民族的观点,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严加限制。

他们的进步历史思想,在清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十分注意在史学领域强化封建专制。

其控制史学的办法是:大兴文字狱,对反对和触犯清朝的历史家进行镇压;大量禁毁有碍清朝统治的史书;利用“宏博”、开设各种史馆等手段,引诱和笼络广大知识分子;诏修大量史书,并由史馆垄断近现代史的修撰,借以压制私史;提倡“博古”,在“稽古右文” 的幌子下,把广大知识分子挤进考据、训诂的狭小圈子里去。

清代的官修史书,无论在数量上卷帙上以及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但官修诸史,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撰方法,都要绝对服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要绝对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史官每修一史,都要奉旨,修撰过程中要随时接受皇帝的审查,撰写完毕必须经皇帝“圣裁”、“钦定”之后,方才可以定稿。

清朝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之严,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比较著名的几部史著略作一是《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

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十二部,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

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

《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许多史事曲加隐讳,质量远不如《明实录》。

二是《大清会典》,一百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

体例仿照《明会典》,但具体类目颇有增损。

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督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

是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总集。

全书除汉文本外,又有满文本。

古代文学史明清考试重点

古代文学史明清考试重点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的《浣沙记》、王世贞或其门人所作的《鸣凤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今古奇观》: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者,见“三言”与“二拍”共200种,“卷秩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为明代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书非借不能读也”出自清·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黄生借书说》。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明:“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八股文: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

题出《四书》,则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宋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能随意发挥。

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

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称作大结。

自起股至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成为八股文。

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同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造成萎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对当时的文人实则是一种政治高压下的思想奴化和禁锢。

“清真雅正”。

清顺通畅。

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清代三大史考著作
暇,复加讨论。”
二、《廿二史考异》的体例与内容
《廿二史考异》100卷。对除《旧五代史》、《明史》 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并将司马彪《续汉书 志》从《后汉书》分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 总目实列为廿三史。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3卷,《续汉 书》2卷,《三国志》3卷,《晋书》5卷,《宋书》2 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隋书》2 卷,《南史》、《北史》各3卷,《新唐书》16卷, 《旧唐书》4卷,《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 《辽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学。
•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地理沿革,以暨辽金 国语、蒙古世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之外。” (王昶盛《春融堂集·詹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不足:
重考据,少议论:
•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褒贬自任,强 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 代,不揆时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义 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序》)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题;标题之 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文,接续列出证据,指 其异同疑误,间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考史重点:
•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 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集·二十二 史同姓名录序》);
•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 便误”(《考异·北史外戚传》);
《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 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中国历史文选整理(下)

《三国志》1.记载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史学、文学名著。

共65卷,西晋陈寿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2.分《魏书》正统30卷(设本纪、列传,前4卷帝纪,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和匈奴)《蜀书》15卷《吴书》20卷。

作者从天下三分角度修史,分国记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3.以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开端,从汉末军阀割据到归晋近百年历史写成系统全面的史书。

文笔简洁,议论渊雅。

(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政治军事经济等重要人物;受时代风气影响,作者还注重品评人物,大都从大处着手,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4.其他书目:①裴松之《三国志注》(《上三国志注表》)历史主义态度: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观点评价人物,主“近实”反“虚妄”)编撰学、史料学成就:注重史源、分析史料、探寻史法史例、频频史识高下、追求史料完备、注重采访资料,熟悉史实、考证娴熟不足:直笔、反对神秘主义、简洁行文的不彻底性②卢弼《三国志集解》《世说新语·任诞(任性放纵)》1.本名《世说》,唐朝改为《世说新书》,北宋改为《世说新语》。

是一部笔记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撰。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

2.《世说新书》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篇,一千两百多则。

体现了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习惯和特性。

3.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包括帝王将相、士庶僧道的生活情趣、思想状态。

还记录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上起秦末陈婴,下至南朝宋谢灵运及孔淳之,而以东汉末至刘宋初为主。

4.价值:①保存了东汉末至刘宋时期门阀士族制度②展现了清谈、饮酒、服药等魏晋风度,是研究魏晋名士风流、历史脉络的珍贵史料。

③记载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状态,对玄学思想及儒释道思想都有所表现。

5.注解:①南朝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四大名注”之一(《三国志注》《水经注》《资治通鉴注》))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6.思考题:1、“竹林七贤”是个怎样的团体?他们价值观念的异同有哪些2、任诞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类型?其本质是什么3、俭啬的行为与任诞行为有关系吗?俭啬的本质是什么?4、谈谈酒在魏晋士人生活中的作用5、谈谈对“语体”文献的感觉6、谈谈对魏晋文化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的认识《文心雕龙·史传》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专著,作者南朝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刘勰(约465-532),字彦和)。

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廿二史札记2【清】赵翼撰

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廿二史札记2【清】赵翼撰

清代史学考据三大名著之一:廿二史札记2【清】赵翼撰卷四后汉书後漢書編次訂正光武紀開首即稱「光武」,至即位後稱「帝」。

此仿班書高祖紀,初稱「高祖」,繼稱「沛公」,稱「漢王」,即位稱「帝」之例也。

惟光武曾封蕭王,此紀乃省卻稱蕭王一節,稍不同耳。

列傳例皆稱名,獨光武兄縯,則書其字伯升。

此亦本班書王莽傳內,已稱伯升故也。

至其編次卷帙,如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外戚等傳,既各以類相從矣,其他列傳自應以時代之先後分別編次。

乃范書又有不拘時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類相從者。

此亦本之史記,如:老子與韓非同傳;屈原與賈誼同傳;魯仲連與鄒陽同傳。

但以類相從,不拘時代。

漢書:黃霸為丞相,朱邑為大司農,而皆入循吏傳,以其長於治郡也;夏侯勝治尚書,京房治易,宜入儒林傳,而另為列傳,與眭弘等同卷,以其皆精於占驗也;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或國初人,或中葉末造人,而列為一卷,以其皆利口也。

後漢書亦仿此例。

如:卓茂本在雲臺圖像內(明帝永平中,追感光武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乃與魯恭、魏霸、劉寬等同卷,以其皆以治行著也;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范皆國初人,王堂、蘇章皆安帝時人,羊續、賈琮、陸康皆桓靈時人,而同為一卷,亦以其治行卓著也;張純國初人,鄭康成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深於經學也;張宗、法雄國初人,度尚、楊璇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為郡守,能討賊也;王充國初人,王符、仲長統漢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著書,恬於榮利也;鄧彪、張禹、徐防、胡廣等同卷,以其皆和光取容(與世無爭,討好他人以求容身),人品相似也;袁安、張輔、韓陵、周榮、郭躬、陳寵等同卷,以其皆明於法律,決獄平允也;班超、梁慬同卷,以其立功絕域也;楊終、李法、翟酺、應奉同卷,以其文學也;杜根、劉陶、李雲同卷,以其皆仗節能直諫也;樊宏、樊謙、樊準、陰識、陰興、陰就同卷,以其皆外戚而有功績可紀,故不入外戚而仍列一卷也;蘇竟、楊厚、郎顗、襄楷同卷,以其皆明於天文,能以之規切時政也;周燮、黃憲、徐稚、姜肱、申屠蟠同卷,以其皆高士也。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26页文档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26页文档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清代三大史考名著

历数: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 方法。五纪之一。日月运行经历周天的度数。 计算它们的历数,可以确定闰月,调和季节。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 辰,五曰历数。” 音律: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 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 标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 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 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 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 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 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 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 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
考史方法:
(1)取证:汇集材料; (2)比较:以断定史籍记 载的真伪与是非; (3)专题考索:卷九《汉 书》四“侯国考” 。
特点: 重考据,少议论: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 褒贬自任,强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 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代,不揆时 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 义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 (《序》)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 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朱一新 《无邪堂答问》); “所著《廿二史考异》皆实事求是,于 天文、舆地、官制、氏族数大端,说之 尤极精,字耘松 (亦作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江苏武进)人。乾隆十五年 (1750),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座师汪由敦赏识其才,延于家中代 应笔札;十九年(1754),考选为 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756),选 入军机处行走;二十六年(1761), 中探花;历任南方几省地方官。乾 隆三十七年(1772),辞官返乡, 专于著述;后应李侍尧之邀,入闽 献计破林爽文起义,事平辞归,再 专于著述。
• 文字校勘:

赵翼凭啥成为清代三大家之首

赵翼凭啥成为清代三大家之首

赵翼凭啥成为清代三大家之首赵翼凭啥成为清代三大家之首赵汗青“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就是出自清朝乾隆时期的大才子赵翼的诗中。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乾隆二十六年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

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

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

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

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

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

当时他仅15岁。

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

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

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

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又考中明通榜。

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

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

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

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入直军机。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

清代四大奇书及其文学价值评析

清代四大奇书及其文学价值评析

清代四大奇书及其文学价值评析1. 引言清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四大奇书是清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这四本奇书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它们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清代四大奇书进行介绍,并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2. 清代四大奇书简介2.1 《红楼梦》 - 作者:曹雪芹 - 内容:以贾宝玉为主角,描述了贾府的盛衰兴衰之间的故事。

- 文学特点:虚实结合、意境深远、人物形象丰满。

2.2 《西游记》 - 作者:吴承恩 - 内容:讲述了孙悟空等主要人物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 文学特点:巧妙融合了佛教思想,形象生动有趣,语言风趣幽默。

2.3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以及部分袁粤楚、杨雄等人的贡献)- 内容:描绘了宋江领导的一群好汉落草山的故事。

- 文学特点:情节曲折、充满激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2.4 《三国演义》 - 作者:罗贯中 - 内容: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之间的争斗故事。

- 文学特点:战略策略、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智勇和个性。

3. 四大奇书的文学价值评析3.1 艺术价值这四本奇书不仅在叙事技巧上有所突破,更在艺术表现上极具创新。

通过丰富多彩的描写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它们成功地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世界。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无论是深情的爱情故事还是英雄豪杰的英勇壮举都让人深受感动。

3.2 社会价值这四本奇书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封建制度、家族伦理、权力斗争等。

它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矛盾,对于启迪读者,增长见识具有重要意义。

3.3 文化影响清代四大奇书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西游记》则是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神话传说之一。

这些作品在文化上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象征。

清代编辑的几部类书

清代编辑的几部类书

清代编辑的几部类书
清代编辑的几部类书包括:
1.《古今图书集成》:清代著名的百科全书,共6100卷,收录
了从古至清代的各种知识和文化资料,是当时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之一。

2.《四库全书》:由乾隆年间开始编纂,历经十年完成,共
36,000卷,收录了汉族文化的几乎全部内容,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的著作。

3.《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辑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分为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丛刊五部,收录了当时所有的著作,共
22,877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大规模的百科全书。

4.《文苑英华》:清代的文学选集,收录了唐代至清代的文学佳作,包括诗、词、曲、赋、文、笔记等。

该书在清朝时期广为流传,
成为文人必读之书。

清朝文学十大代表作

清朝文学十大代表作

清朝文学十大代表作1、《红楼梦》作为中国人小编相信这部《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不仅是清朝文学代表作,更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经典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性。

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

3、《三侠五义》如果问清朝名著有哪些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话,maigoo小编要提名《三侠五义》,这部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作品,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掀起了各类武侠题材文学作品的高潮,大家熟悉的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古龙的《楚留香传奇》、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等等武侠小说都在它的影响之下。

4、《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部清代经典文学作品,这是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5卷,《汉书》4卷,《后汉书》 3卷,《续汉书》2卷,《三国志》3卷, 《晋书》5卷,《宋书》2卷,《南齐 书》、《梁书》、《陈书》各1卷,《魏 书》3卷,《北齐书》、《周书》各1卷, 《隋书》2卷,《南史》、《北史》各3 卷,《新唐书》16卷,《旧唐书》4卷, 《新五代史》6卷,《宋史》16卷,《辽 史》1卷,《金史》2卷,《元史》15卷。 编纂体例:先列各史纪、志、表传标 题;标题之下,列有考证诸条:先录原 文,接续列出证据,指其异同疑误,间 或写有按语,判明是非。
对历代正史进行认真评论。如:
“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 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汉献帝 逊位,魏封为山阳公。及薨,追谥为汉 孝献皇帝。《魏纪》即称之为献帝,不 曰山阳公也。魏常道乡公逊位,晋封为 陈留王。及薨,亦追谥为元皇帝。则 《魏纪》亦应称为元帝,乃仅以陈留王 纪事,而绝无元帝之称,则已异于山阳 书法矣。”(《廿二史札记》卷6, 《三国志多回护》);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 《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 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 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 文字校勘:
– 为全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点。用各种版本,并参群书校阅; 并非全面校,而是发现问题重点校;
• 考证典章制度:重点是地理和官制; • 评论史书、史事、人物:
– 不同前人观点。对十七史的体例、内容以及 作者,都作评论。 – 如反《魏书》“秽史”说,而称魏收“手笔 虽不高,亦未见必出诸史之下,而被谤独甚, 乃其后改修者甚多,而总不能废收之书,千 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则又不 可解”(《魏收魏书》); – 贬李延寿南、北《史》,“其书疵病百出, 不可胜言”、“其删落处不当而欠妥者十之 七八”(《新唐书过誉南北史》。
考史重点: “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 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 曰官制,曰氏族”(《潜研堂文 集·二十二史同姓名录序》); “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 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考 异·北史外戚传》); 他还长于天文、历算,通于年代之 学。 学者称钱氏“最熟于历代官制损益、 地理沿革,以暨辽金国语、蒙古世 系,故其考据精密,多有出于数君 之外。”(王昶盛《春融堂集·詹 事府少詹事钱君墓志铭》)
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 《史记》6卷,《汉书》22卷,《后 汉书》10卷,《三国志》4卷,《晋 书》10卷,《南史》合《宋书》、 《齐书》、《梁书》、《陈书》12 卷,《北史》合《魏书》、《北齐 书》、《周书》、《隋书》4卷,新、 旧《唐书》24卷,新、旧《五代史》 6卷,最后2卷为论史家议例之《缀 言》。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乐经》。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 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 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 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 洛邑王城西郊。 正朔: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为一年的 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 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节)。夏历 (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古时改 朝换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礼记· 大 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 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 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改正朔者,正 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 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 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
评价:
“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 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朱一新 《无邪堂答问》); “所著《廿二史考异》皆实事求是,于 天文、舆地、官制、氏族数大端,说之 尤极精核。”(阮元《三统术衍序》)
作者:赵翼(1727-1814),字耘松 (亦作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 (今江苏武进)人。乾隆十五年 (1750),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座师汪由敦赏识其才,延于家中代 应笔札;十九年(1754),考选为 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756),选 入军机处行走;二十六年(1761), 中探花;历任南方几省地方官。乾 隆三十七年(1772),辞官返乡, 专于著述;后应李侍尧之邀,入闽 献计破林爽文起义,事平辞归,再 专于著述。
《史记》、《汉书》3卷59条, 《后汉书》2卷25条,《三国志》、 《晋书》3卷35条,《宋书》、《南 齐书》、《梁书》、《陈书》、 《南史》4卷48条,《魏书》、《北 齐书》、《周书》、《隋书》、 《北史》3卷52条,《旧唐书》、 《新唐书》5卷64条,《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2卷27条,《宋史》、 《辽史》、《金史》6卷106条, 《元史》2卷54条,《明史》6卷109 条,书末附《补遗》,将修《御批 历代通鉴辑览》时奉敕改译辽、金、 元三史的人名、官名、地名与旧译 对照逐一录出。
编写方法: “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 志中参互 勘校,其有抵牾处,自 见辄摘出,以俟 博雅君子订正焉。 至古今风会之递变, 政事之屡更, 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 亦随所见附著之。”(《小 引》) 梁启超谓钱、王二书“其职志皆 在考证史迹,订讹正谬。惟赵书于 每代之后,常有多条胪列史中故实, 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 之原,此其特长也。”(《清代学 术概论·经史考证》)
考史方法:
(1)取证:汇集材料; (2)比较:以断定史籍记 载的真伪与是非; (3)专题考索:卷九《汉 书》四“侯国考” 。
特点: 重考据,少议论: 钱氏反对空论,“更有空疏措大,辄以 褒贬自任,强作聪明,妄生疻痏[zhi3 打伤,wei3伤口],不卟年代,不揆时 势,强人以所难行,责人以所难受,陈 义甚高,居心过刻,予尤不敢效也。” (《序》)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1722-1797),字 凤喈(jie),又字礼堂,号西庄,晚 年又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 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以 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数年内官 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八年 (1763),以母丧还乡,至此止于 仕途,定居苏州,专事著述。青年 以诗文得名;前半生以治经为主, 师友于惠栋;后半生以治史为主。 代表作为《十七史商榷》。
作者:
《十七史商榷》100卷
考订“史”、“汉”至《新五代史》的17部 正史(实为19部,加《旧唐书》、《旧五代史》)。 “自序”云:“十七史,上起《史记》,下 迄《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 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 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 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chuan, 同“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 《旧唐书》、《旧五代史》,毛刻所无,而云十七 者,统言之,仍故名也。若《辽》、《宋》等史, 则予未暇及焉。”(《十七史商榷·序》)
5
特点: • 谩骂前人,部分条文不够精审: – 李慈铭说王鸣盛治史“矜气,好诋评,心又 不细”(《越缦堂读书记·综合性笔记》)。 – 如称李延寿“庸妄”、郑樵“妄人”、颜师 古“谬妄”等; • 凡沈约所书,皆一字不可移易,一经李延 寿删改,疵谬丛生。延寿唐初人,去六朝 甚近,而下笔便误,反不如我辈之追考于 千载以下。身为职官,而竟如村野细民, 全不识朝廷官爵体制,殊可怪也。《新唐 书· 延寿传》反谓其书删落酿辞,过本书远 甚,岂非耳食之论乎?(《十七史商榷》 卷54《南史合宋齐梁陈书二》,‚顾命五 人书法‛) • 治史的局限: – 博古,未考辽、宋、元、明等史
选文: 《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赞:見也。从貝从兟shēn 。 (进财货以求谒见。) 以颂扬人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罢:遣有辠zuì 也。从网、能。 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 《周禮》曰:“議能之辟。”
(会意。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 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 写作“罒”。本义:罢官;免去;解除)
6
《廿二史考异》
作者: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 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与王鸣盛同学苏 州紫阳书院,为王鸣盛妹婿。家境清贫。乾 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赴行 在献赋,召试,特赐举人;十九年(1754), 与王鸣盛同举进士;累官右赞善、翰林院侍 讲学士、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迁少詹事、 提督广东学政。参与《续文献通考》、《续 通志》、《大清一统志》、《热河志》的编 修。乾隆四十年(1775)丁父忧,退隐苏州, 不复出仕,专心讲学、著述。著作颇丰,史 作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元史氏族志》、《元史艺文志》等,《潜 研堂全集》汇其史作和诗文之作。
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 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 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 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 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分场。
《札记·小引》:“闲居无事, 翻书度日。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 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 便于流览,爰取为日课,有所得辄 札记别纸,积久遂多。” 《廿二史札记》内容涉及全部 二十四史,以新、旧《唐书》,新、 旧《五代史》各为一史。 始撰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 五年(1800)定稿刊印。
(《札记·明史》);
评论历史人物或史事: 绍兴和议,“义理之说与时势之 论往往不能相符,则有不可全执 义理者,盖义理必参之以时势, 乃为真义理也‛;‚高宗利害切 己,量度时势,有不得不出于此 者,厥后半壁粗安,母后得返, 不可谓非和之效也。”(《札 记·宋史·和议》) 不足: 记事谬误错乱之处极多: 主要缘于作者粗疏散漫。如卷 6“裴松之三国志注”,称“松之 所引书,凡五十余种”,而所列 书名已达151种,且所引书目亦多 谬误;
《序》云:“予弱冠时好读乙部书,通籍 以后,尤专斯业。自《史》、《汉》迄 《金》、《元》,作者廿有二家,反覆校 勘,虽寒暑疾疹,未尝少辍。偶有所得, 写于别纸。丁亥岁(乾隆三十三年, 1767),乞假归里,稍编次之。岁有增益, 卷帙滋多。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 设教钟山,讲肆之暇,复加讨论。” 《廿二史考异》对除《旧五代史》、 《明史》以外的22部正史进行详细考证; 并将司马彪《续汉书志》从《后汉书》分 出,另为《续汉书》2卷。故其总目实列 为廿三史。 钱大昕40岁时始撰此书;至55岁,成 书百卷;67岁开始校刊,70岁全书告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