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像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3课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1)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形式
教师
单位
课题名称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从幼儿园到小学整个阶段,学生都喜欢玩橡皮泥,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认识比较模糊,很少会去思考引起橡皮泥沉浮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去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三课,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学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本课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为研究材料,观察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你能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在水面上吗
提供实验材料,对学生进行操作要求和安全提示
师进行操作指导
是什么原因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呢?
指导学生把前两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并进行推理和归纳
思考和猜测
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猜测、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修正实验方案
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生讨论、交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策略:
设疑导入法、目标导学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法、交流讨论法、推理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一块实心橡皮泥,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并通过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1 课时(35 分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目标:1. 用刻度被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2.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引起排水量发生改变后,可能会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难点:明确决定形状改变后沉浮状况改变的关键因素是排开水量的大小。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1 / 141 块橡皮泥(能在水中长久保持形状),装有 200ml 水的烧杯(外表面贴有纸质刻度线), 1 块干布, 1 支滴管, 1 只装有水的烧杯教师演示材料:同学生分组材料一样,再加 3 个装有 200ml 水的烧杯【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用时:1 0 分钟)师:前几节课,我们都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和它的材料、重量、体积之间关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师:很好,把影响沉浮的这几个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
除了材料、重量、体积外,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形状、是否空心、浸入的液体的种类师:(投影呈现橡皮泥, 4 个装有 200ml 水的烧杯)师:这是一块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把它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橡皮泥沉到烧杯底部去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教科版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2. 会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实验重难点:重点: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的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水槽,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若干块,记录表。
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
把课堂让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学会表述,学会如何解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想法,这不仅仅是小组合作的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更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实验过程: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1.提出猜想:把一块实心额橡皮泥放入水里,它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
2.分组讨论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实验要求:(1).给盛好水的杯子测量好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2). 准备四块质量相等的橡皮泥,依次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做好一种就放入水。
(需实心)(3).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后,就测量一下杯中水的高度。
(4).说说自己的发现。
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合作、交流、争辩以后,开始做实验,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仿佛能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课堂上他们合作得很好,想法也非常出色。
)3.小组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4.教师小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它的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
因此,实心橡皮泥是沉在水中的。
教学总结:《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照顾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学会表达,正确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教科版科学五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06 安全提示
注意实验安全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在实验前应检查实验场地,确保 没有障碍物和易燃物品,保持通
风良好。
注意个人防护
在进行实验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 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等,以防 止意外伤害。
避免使用尖锐工具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尖锐的 工具,以免误伤自己或他人。
遵守实验规则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
准备
确保橡皮泥无破损、无污 染,根据实验需求准备适 量橡皮泥。
水槽
材质
用途
玻璃或塑料,透明度高,便于观察。
用于盛放清水,以便将橡皮泥放入水 中进行实验。
大小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大小的水槽, 确保能够容纳实验用的水和橡皮泥。
测量工具
种类
直尺、量杯等。
用途
用于测量水的高度、橡皮泥的长度等实验数据。
准备
清洗实验器具
对于需要清洗的实验器具,应及 时进行清洗,以免影响后续实验。
垃圾分类处理
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实验室 规定进行分类处理,合理处置有
害垃圾。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确保测量工具准确、无误差,使用前进行校准。
03 实验步骤
准备橡皮泥
选取一块质地均匀、 无异味的橡皮泥。
确保橡皮泥没有受到 潮湿或污染,保持干 燥状态。
将橡皮泥切成大小相 同的小块,以便进行 实验对比。
将橡皮泥放入水槽
将水槽装满清水,确保水面平稳,没 有气泡。
注意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并记录下来。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 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
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 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1)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方法
对比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1个,橡皮泥一盒,烧杯1个,记录表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
提出概念
实验前准备
进行实验活动
全班交流结果
生活应用
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
1、教师适时提出“排开的水量”这一科学概念
2、出示提前做好的橡皮泥方块,告诉孩子们这个橡皮泥体积90立方厘米。
教师演示实验:将泥块放入水中
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立方厘米=1毫升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课题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型
实验课
教
学
目
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组长亲点实验材料
小组学习
小组进行实验
全班交流实验记录单
学生观察现象
继续观察
得出结论: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排开的水量变大,就浮起来!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表格式)
1.感知浮力:学生体验将小球按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预设:像有个力往上托着一样。
出示浮力概念,学生认识浮力。
2.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中的浮力作用
出示学习任务3: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下橡皮泥球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把橡皮泥球放进水里测一下,对比两次测得的数据,可以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沉浮现象,通过观察,提出有关物体沉浮规律的猜想。
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让学生明确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重量有关,大小(体积)相同,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
通过感知沉浮现象,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三、拓展与应用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怎样验证我们的推测?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指导及预设学生生成)
设计意图(写明本环节要达成教学目标要点)
一、情景引入
(2分钟)
出示图片
1.提问: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沉还是浮?
2.学生展开讨论,进行猜测,并说出依据。
预设1:我认为橡皮泥会沉入水底,因为它重。
预设2:我认为不一定,因为它形状不一样,沉浮就不一样。。。。。。
引导学生关注有的物体会沉,而有的物体会浮。
3.总结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预设1:大小不同,材质相同的物体,沉浮情况一样。
预设2:相同大小的小瓶,里边放的沙子较多时则沉,里边放的沙子较少时则浮。
预设3:装有沙子的被吹起来的气球会浮起来,没吹起来的气球沉下去。
4.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想办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第四单元学习用品中的科学
第14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中?哪些物体会沉在水中?”•第二步: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和浮力是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第三步:开展实验环节,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并以此验证之前所学的沉浮规律。
•第四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实际生活中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1.技巧引导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我采用了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通过关键问题和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做了一些因材施教的调整。
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允许他们自主制作橡皮泥物体并记录实验结果,而对于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3.课后拓展在教学结束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课后拓展内容,比如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实际应用案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沉浮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 结合《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题目: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a. 准备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如球形、长条形等。
b. 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c.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橡皮泥沉浮的规律。
d.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橡皮泥沉浮的原理。
4. 题目:请解释如何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
随堂练习:
-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 介绍与《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学生通过猜测什么形状的橡皮泥可能浮在水面上,再通过实验验证来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实验探究,学以致用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释轮船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并布置学生课后做一艘小船,加深他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是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要把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进行下去,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四、说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沉排开的水量小浮排开的水量大
这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橡皮泥沉浮的原因一目了然。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2. 掌握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3. 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观察结果;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橡皮泥、水、容器、天平、尺子等;2. 教学媒体:黑板、粉笔;3. 教学辅助:实验记录表、实验分析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课内容,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橡皮泥在水中的表现?它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到底部?为什么?请你们想一想。
”2. 实验操作(30分钟)2.1 实验1:橡皮泥沉入水中(1)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分为三个人(其中一人担任实验记录员)。
(2)每组准备一个容器,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
(3)将小块橡皮泥放入容器中,观察其表现并记录下来。
(4)整理实验数据,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呈现观察结果。
2.2 实验2:橡皮泥浮在水中(1)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分为三个人(其中一人担任实验记录员)。
(2)每组准备一个容器,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
(3)将小块橡皮泥制成一个小船形状,放入容器中,观察其表现并记录下来。
(4)整理实验数据,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呈现观察结果。
3. 实验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将观察结果呈现给全班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结论: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与其密度有关,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沉入水中,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
2. 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理是浮力和重力的平衡。
4. 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复习关键词词汇,确保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在家中进行橡皮泥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操作实验来观察和验证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一、教材简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本课引入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二、教学背景:
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
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三、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下-【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体在水中沉,有些物体在水中浮。
2.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体积)和质量(重量)有关。
3.知道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4.能设计实验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5.能设计实验研究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6.养成善于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通过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引出物体的沉出现象和浮力的问题本课由两个科学实践活动组成。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是“沉浮的隐秘”,主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是“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主要了解漂移和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第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玩橡皮泥,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是沉还是浮。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知道沉出现象。
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知沉出现象,进而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观察一些物体的沉出现象,通过观察,学生提出有关物体沉浮规律的猜想。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个科学实践活动分为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感受浮力,通过按压在水中漂移的物体可以感受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物体被按压得越深(排开水的体积越多),感受到的浮力越大。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通过测量发觉在水中的橡皮泥变轻了,可以推知它受到了浮力。
拓展与应用部分是研究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利用物体在其他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理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
教学预备(一)老师预备水槽,水,橡皮,橡皮泥,气球,小瓶,沙,玻璃珠,泡沫块,鸡蛋,弹簧测力计等。
(二)学生预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老师出示橡皮泥和一个水槽,然后提出问题:把这块橡皮泥放入水中,猜一猜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想,然后老师演示实验,发觉橡皮泥沉在水中。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橡皮泥的特性和用途。
2. 引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质地和颜色。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橡皮泥在水中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3. 让学生预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说明理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橡皮泥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评估学生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验观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活动:1. 准备实验材料:橡皮泥、水、容器。
2. 将橡皮泥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 让学生多次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橡皮泥沉浮的关键因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评估学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沉浮原理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探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泥沉浮的原理,如密度、浮力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解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2. 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2.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橡皮泥船只、浮力计等。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导学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导学案
一、导入引言
橡皮泥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材料,我们经常用它来制作各种形状的物品。
但你知道橡皮泥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探究其原因。
三、实验材料
1. 橡皮泥
2. 水槽
3. 水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水槽和水,将水倒入水槽中,水的深度为橡皮泥的一半摆布。
2. 将橡皮泥制成球状,直接将其放入水槽中。
3.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1. 橡皮泥在水中会沉浮不定,无意会浮在水面上,无意会沉到水底。
2. 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表面会有一层水花,看起来很有趣。
六、实验分析
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由于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会浮在水面上。
2. 当橡皮泥的形状不规则或表面有气泡时,会影响其密度,导致橡皮泥沉到水底。
七、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其密度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到水底。
同时,我们也发现橡皮泥的形状和表面状态对其沉浮情况有影响。
八、延伸拓展
1. 你可以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表面状态,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2. 你还可以尝试将橡皮泥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或糖水中,观察其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有何不同。
通过这个实验,希望你能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祝你实验顺利!。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第一单元沉和浮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
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
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
这样做是有依据的。
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
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名称探索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实验目的探索为什么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一样。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的排开水的水量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2.了解钢铁船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3.知道科学实验中数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量杯、橡皮泥。
实验程序一、实验导入1.现象重现教师将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有些沉,有些浮;如果没有浮的话,就问学生,怎样橡皮泥就会浮起来)2.提问引入为什么橡皮泥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橡皮泥的形状不一样)二、析因实验观察不同状况下橡皮泥的排开水的水量提醒学生用量杯观察的注意事项(水平位置、最凹处)1.小组实验,完成表格给每个小组发一个量杯,一定量的橡皮泥和一张表格橡皮泥形状原来的水量(ml)后来的水量(ml)排开水的水量(ml)沉浮状况实心团沉的形状1沉的形状2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2.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沉的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小,反之亦然;换句话说,改变了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三、拓展实验1.为什么钢铁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排开水的水量大)2.造船比赛给每个小组发同样的橡皮泥,比赛哪个小组的承载量大实验结果分析:从排开水的水量可以明显的看出沉的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小,浮的物体排开水的水量大。
结论:物体的沉浮状况与物体的排开水的水量有关。
实验及其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兴趣以及在实验过程体会数据的重要性。
而且,在这方面,本节课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
造船比赛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比赛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存在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1.在讲解用量杯观察的注意事项时,应该及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此处细节方面,我还是没能更好的处理。
2.在板书设计方面,我觉得还是有点不够清晰,这里也有待加强改进。
3.在最后结束部分,我应该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橡皮泥浮起来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橡皮泥浮起来了》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了解到橡皮泥的特性及其在与水相接触时的反应。
2.让幼儿在亲身操作的情境下,探索橡皮泥与水的互动过程,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变化。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橡皮泥2.水杯和水3.盆或盘子4.毛巾或纸巾5.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热身环节1.教师出示橡皮泥,让幼儿观察并体验橡皮泥的质地,让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橡皮泥是一种黏性材料,可以通过揉捏和压搓变成不同的形状。
实验环节1.教师分发橡皮泥,让幼儿揉搓、揉捏、压搓等操作,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橡皮泥的特性,为接下来的实验做铺垫。
2.教师在盆或盘子中注水,让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和状态。
3.让幼儿掰下一小块橡皮泥,在手中揉球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浮沉变化。
教师借助引导问题,让幼儿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
4.继续让幼儿使用橡皮泥,尝试将球压扁,再放到水中观察,记录比较此时与之前的实验现象,帮助幼儿尝试分析。
5.然后让幼儿揉一些较长条状物,或重复粘合橡皮泥,尝试不同的形状,让幼儿将橡皮泥与水的反应直观地完成。
教师可以陈述问题引导:不同的橡皮泥形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是否不同,有什么区别呢?6.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记录实验情况的记录表,鼓励幼儿思考,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7.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当橡皮泥放入水中后浮在水面上,是为什么原因呢?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呢?总结环节1.通过实验,让幼儿体验到橡皮泥与水的互动变化,并通过幼儿的记录表,对橡皮泥与水的互动变化进行简易总结。
2.教师综述总结出橡皮泥与水的浮沉原理和相关知识,以整体了解在幼儿的科学知识背景下。
3.然后教师引导幼儿以整体的思路,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用橡皮泥制作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它们能否在水中浮沉?为什么?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感知橡皮泥与水的互动变化,指导幼儿在思考中进行体验和实践,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幼儿的科学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作业设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思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放入后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初步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修改方案及教学随感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姚集小学
五年级科学学科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备课序号(节数):
主备教师
雷足兵
协备教师
教学内容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200
浮形 1
200
浮形 2
200
浮形 3
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