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方文献特点_乔彤
医科类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探析
医科类高校图书馆构建学科馆员制度探析乔彤(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059)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医科类高校图书馆现状,提出实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论述了学科馆员制度在医科类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科类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个性化服务中图分类码:G25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095-512X(2013)02-0252-031引言校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用户主要是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
身处信息爆炸的今天,他们在文献信息需求方面所面临的不再是信息总量的不足,而是如何使用最少的时间将真正对其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从海量无序的信息中筛选出来。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其他科研人员,他们都比较熟悉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但是当其面对庞杂的文献信息集合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经常在文献信息搜寻和获取方面耗费大量无谓的时间和精力。
1.1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是指由图书馆委派的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并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高的馆员,他们负责与指定的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Sub-ject Librarian System)是指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或学科的负责人保持长期持久的联系,进而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而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专业素养、领导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于1981年推出,当时被称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
我国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理论探讨最早出现于1989年,实践层面上最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相继构建了学科馆员制度。
浅谈内蒙古图书馆读者服务演变
浅谈内蒙古图书馆读者服务演变发布时间:2022-06-09T07:20:18.8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4期作者:康建平[导读] 内蒙古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地区图书馆之一,长期以来对自治区的社会康建平内蒙古图书馆 010020摘要:内蒙古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地区图书馆之一,长期以来对自治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宗旨是为人民、社会、党政领导机关和主要科研生产单位服务,总之为读者服务。
关键词:内蒙古;图书馆;服务引言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的服务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内蒙古图书馆在馆藏和读者服务方面与时俱进,从内容、手段、形式、深度等多方面不断发展,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以藏为主”变为“藏用结合,以用为主内蒙古图书馆过去主要收集文献资料,忽视使用,集中收藏。
服务模式基本上符合位置服务的传统模式,服务模式简单,深度受限,文献利用率低,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改为“馆藏与利用相结合,注重利用”。
内蒙古图书馆经过三年的改建和扩建项目,改善了阅读环境和规模,从“封闭式管理”到“开放式管理”,即以往的封闭式框架管理已经转变为开放式框架管理,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利用率,实现了灵活性。
收集和整理文化经典和当地民族和地方文档,在建立完整和系统的收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有针对性、高效和共享的虚拟收集,在整个过程中打开收集,将工作重点从收集转向收集和利用,并形成一种有效的收集和利用模式例如,2005年,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建立了100多万册藏书的追溯数据库,为图书馆全面开放系统和传统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图书馆全面开放TAS系统以及从传统管理方法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今后内蒙古图书馆馆藏将在馆藏的查准率、虚拟水平、揭示深度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全文文献资源的数量和速度方面的工作,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摘要:一、引言二、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背景与意义三、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四、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成果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背景与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古代蒙古族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学科。
它关注的是古典文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传播、整理、研究和发展,对于揭示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1.古典文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古典文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传播过程,以及其对当地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内蒙古自治区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发现的古典文献进行整理、解读,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
3.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研究古典文献,探讨古代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情况。
4.内蒙古自治区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四、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成果1.发现与整理了大量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古典文献,为研究古代蒙古族及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2.揭示了古典文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了我国文化底蕴。
3.培养了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为内蒙古自治区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浅谈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浅谈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摘要]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形成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也是开发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源泉,蒙古族文献在内蒙古地方文献中最具特色,是研究内蒙古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强调对蒙古族文献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地方文献;蒙古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因地域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多种灿烂民族文化。
如何有效地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好这部分民族文化遗产,发挥其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是每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履行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一件极为重要而富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一切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是形成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也是开发利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源泉。
图书馆应根据民族地方文献的特点,采取一些特殊的采集方式方法,及时有效地搜集民族地方文献资料,抢救和保护民族地方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应有的社会功能。
民族地方文献是本民族发展的痕迹。
任何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都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有关。
而民族地方文献记载了地方民族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有力证据,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内蒙古地区就以蒙古族为主,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其独有的民族特色,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地方文献资源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结晶,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候、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各种信息载体。
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是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最珍贵、最全面的文献。
内蒙古地方文献的采集是建立有内蒙古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的基础,是为本地区各项事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保障。
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信息是一种具有开发性、利用和价值转化性的资源。
但是,要使内蒙古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信息转化成为有效益的价值,必须吸收技术和资本与其他产业“联姻”来加以实现。
内蒙古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探究
文献档案图书情报\2018年第5期 41内蒙古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探究谭宏利赤峰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主要利用网络调查法,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各类型图书馆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汇总。
针对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使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域差异性和分布情况,提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献阅读推广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文献;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1;G258.6;G353.1引言根据内蒙古地区民族文献的分布特点、馆藏布局,通过对民族文献的搜集和分析,掌握民族文献的分布情况,收录查看现有的民族文献。
本文对民族文献的界定主要是指能够反映蒙古族在人类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特点与状况的一种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文字记载。
目前国内外研究民族文献建设方面的文章有很多,研究阅读推广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但是结合民族文献和阅读推广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稀少。
进入21世纪,伴随大数据计算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数字资源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数字资源建设和发展的实例,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具体情况,提出优化民族文献的推广推广策略。
建设书香社会,开展全面阅读推广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图书馆人的责任和义务。
1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内蒙古地区各类图书馆的蒙古族民族文献资料为数据集成,主要包括内蒙古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民族文献资料,调研内蒙古地区现有的民族文献,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优化地域性民族文献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来利用该资源;对于偏远地区、农牧区等没有网络或网络条件不适合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推广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民族特色,探索出适合本地区阅读推广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推广民族文献、传承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目的。
内蒙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内蒙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作者:郝建平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第05期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宜农宜牧,在距今五十万年前就是古人类生产、生活、繁衍的地方。
他们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和弘扬内蒙古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促进内蒙古的文化大区建设事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据科学普查和统计,目前内蒙古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1.5万处,古代岩画3万余幅,历代长城2万余公里,历代古城遗址数百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3处,旗(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
此外,全区由国有文博单位收藏的文物已达50万件套。
著名的元上都、辽上京、居延等大遗址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些文物古迹组成了内蒙古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和收集、研究、展览、宣传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文物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不同时代的考古发现,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发现、发掘。
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清理,大批富有草原游牧生活气息的匈奴、鲜卑、契丹和蒙古等各古代北方民族的文物出土和大量岩画的发现等,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文物考古的空白。
为许多研究课题提供了宝贵资料,补充了文献记载之不足。
(二)加大对重点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
近年来,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投入文物保护维修的资金数以亿计。
成吉思汗陵、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喀喇沁王府、阿尔寨石窟寺、汇宗寺、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等数十个大遗址和历代建筑通过维修焕然一新;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得到了科学保护。
如由国家文物局和各地方投资维修了位于固阳的2000米残损、坍塌的秦长城。
《2024年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其在民族传播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跨民族、跨区域乃至国际间的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二、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分布及文化特色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主要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为该地区的主体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蒙古长调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对内蒙古地区的跨境民族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三、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跨境民族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蒙古国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
这种跨区域的民族传播现象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特点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性: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多元且具有包容性,这为跨区域的民族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为传播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区域互动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内蒙古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
这使得跨境民族传播在区域互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媒体多样性:在信息时代,媒体在跨区域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内蒙古地区的媒体种类丰富,既有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形式,也有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形式。
这些媒体为跨区域的民族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五、影响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因素影响内蒙古地区跨境民族传播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跨境民族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如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为内蒙古地区的跨区域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内蒙古地方文献特点_乔彤
内蒙古地方文献特点乔 彤(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3)03—0134—01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
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
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1 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意义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
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
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
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
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
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
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
民族地区图书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的新思路
品位·经典图书档案Tu shu dang an48【作者简介】 梅花,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民族地区图书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的新思路○梅 花(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民族地方文献记录着民族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民族地区图书馆承担着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保护与利用的重任。
通过阐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民族地方文献库的建设、民族地方文献搜集的新思路等,使民族地区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开展民族地方文献保护工作,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和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国家,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由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民族地方文献承载着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点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内涵丰富,既包括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权利,促进民族地区书香社会的构建,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包括挖掘本地区民族地方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就后者而言,民族地区图书馆责任重大,它承担着民族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收藏与保护,共享与利用的重任,对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如何全面搜集民族地区文献,合理保护民族地方文献,充分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优质民族地方资源文献库,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地方文献库的建设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馆内古籍的保护、古籍宣传、古籍数字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科尔沁民族地方文献的系统征集
对于一些 尚未修志的行业文字资料则收集廖廖 。这种
源 自游 牧 民族 特 性 和 文 献 自身 及 人 为 造 成 的 不 系 统
性 ,在科尔沁 民族地方文献 中存在 ,而且在其他边疆
少 数 民族 文献 中也 存 在 ,是 一 个带 有 普遍 性 的 问题 。
目录》 2 ,编 辑 了 《 册 通辽市 文学 作 品序 跋 目录 》 《 通 辽 市 馆 藏 作 家 作 品名 录》 和 地 方性 报 刊 目录索 引 ,历
的 记述 ,至今 尚未 进 行 过 系统 的整 理 。 清代 以后 关 于 科 尔 沁 的文 献 记 载虽 多 ,但 流 失 严 重 ,收集 起 来 比较 困难 。其 四 ,建 国以来 对 各 行 业 的 志 书 收集 较 全 ,但
科尔沁民族地方文献的特征之一 ,在于文献内容上
所 体现 出的鲜 明 的民族性 。这里 的 “ 民族 ”是特指 世居
族地方文献 的 “ 原生性” 。对这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 其传承方 式的系统性研究 、收集 与整理 ,2是科尔沁 _ 民族文化建设 中的重要 内容 ,也是科尔沁民族地方文
献 收集 工作 中必 然会 遇 到 的研 究课 题 。
13 不 系统 性 .
清科 尔沁 民族 地方 文 献 的特 殊 性 ;二是 收 集
[ 中图分类号]G 5 . 2 3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 -8 1(0 )9 09 -0 05 24 2 1 0 - 0 1 3 1
1 科尔 沁 民族 地 方 文献 的 特点
文献的一 大特征 。形成这种不 系统性 的主要 因素有 4 个方面 :其一 ,早期的历史严重失载 ,失载 的原 因与
《2024年蒙译《水浒传》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范文
《蒙译《水浒传》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篇一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一、引言《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
这部作品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尤其是在蒙译版本的推动下,对于促进中蒙文化交流、丰富内蒙古地区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及影响。
二、蒙译《水浒传》的版本及特点内蒙古地区是《水浒传》蒙译版传播的重要区域。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蒙古地区流传的蒙译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这些版本不仅保持了原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融入了蒙古文化的元素,使得这部作品在蒙古地区得以更好地传播。
三、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途径(一)口传文化传播在内蒙古地区,蒙译《水浒传》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传文化。
通过民间艺人、说书人等途径,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给广大群众,使得这部作品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二)书籍出版与传播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蒙译《水浒传》版本得以出版,为内蒙古地区的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
这些书籍的出版与传播,进一步推动了《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
(三)影视作品传播近年来,随着影视作品的普及,蒙译《水浒传》的影视作品也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这些影视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音效,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作的文化内涵。
四、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一)文化交流的桥梁蒙译《水浒传》的传播,为中蒙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通过这部作品,蒙古人民得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丰富内蒙古地区文化生活蒙译《水浒传》的传播,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生活。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谈资和娱乐方式,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蒙译《水浒传》的传播,为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024年蒙译《水浒传》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范文
《蒙译《水浒传》内蒙古地区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家喻户晓。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蒙译《水浒传》的传播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推动内蒙古地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参考。
二、蒙译《水浒传》的翻译与出版蒙译《水浒传》的翻译工作始于20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译本。
这些译本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为当地读者了解《水浒传》提供了便利。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蒙译《水浒传》的出版也日益增多,不仅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三、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特点1. 传播渠道多样化: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渠道包括图书出版、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这些渠道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
2. 受众群体广泛:蒙译《水浒传》的受众群体包括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读者,其广泛性为《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 文化交流的桥梁:蒙译《水浒传》的传播不仅促进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交流,还推动了内蒙古地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四、影响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传播的因素1. 政策支持:政府对文化交流的支持为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翻译质量:高质量的翻译对于促进《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至关重要,优秀的译本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与情感。
3. 媒体推广: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等媒体的推广对于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论蒙译《水浒传》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促进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文化交流,还为内蒙古地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未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蒙译《水浒传》的传播将更加广泛,对于推动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研究》范文
《《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研究》篇一标题: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研究一、引言《兴安日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地区的重要媒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内容特点、编辑思路、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以期为地方媒体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专刊内容特点1. 丰富的报道内容《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报道内容紧扣当地实际,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2. 独特的报道角度专刊在报道中注重从不同角度切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使报道更具深度和广度。
同时,报道语言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3. 精准的定位专刊针对兴安盟地区的读者群体,精准定位,为当地读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新闻和信息。
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编辑思路分析1. 强化本土化特色《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强化本土化特色,突出地区特色和文化底蕴,使报道更具地方性和亲和力。
2. 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专刊在报道中突出重点,关注当地热点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传递信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3. 严格的审稿制度专刊在发布前实行严格的审稿制度,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同时,也注重对报道内容的把关,避免出现错误和偏差。
四、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1. 传播效果显著《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包括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覆盖面广,传播效果好。
同时,专刊的报道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2. 促进地方发展专刊的报道内容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3. 提升媒体形象通过《兴安日报》蒙古文版专刊的报道,媒体形象得到了提升。
专刊的编辑思路、报道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都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2024年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范文
《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其独特的草原群落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放牧作为人类对草原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其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研究针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群落结构、植物营养以及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期能理解其对放牧活动的响应和适应性变化。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且放牧活动频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进行详细的研究。
具体包括:1. 群落结构调查:对草原进行系统采样,记录各物种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2. 植物营养分析:采集植物样本,测定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
3. 土壤分析:采集不同区域的土壤样本,测定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
4. 空间异质性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群落结构、植物营养和土壤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一)群落结构放牧活动对草原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在频繁放牧的区域,草本植物种类丰富,但个体数量较少;而在未放牧或放牧较少的区域,木本植物和灌木种类较多,个体数量也较多。
这表明放牧活动对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营养放牧活动对植物营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上。
在频繁放牧的区域,由于动物对植物的采食和践踏作用,导致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降低。
然而,这种降低并未导致植物死亡,反而激发了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更多养分的能力,从而在群落中形成一种适应性变化。
(三)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土壤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土壤养分等方面。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中,由于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的空间异质性显著。
同时,放牧活动也会对土壤的空间异质性产生影响,如动物的采食和践踏作用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分布。
有关内蒙古历史的书籍
有关内蒙古历史的书籍内蒙古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而丰富。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内蒙古历史的书籍,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内蒙古史》是一本对内蒙古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的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地区的起源和发展,从早期的游牧民族到后来的政治经济变迁,全面展现了内蒙古历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内蒙古通史》是一本系统介绍内蒙古历史的专著。
该书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详细叙述了内蒙古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内蒙古历史的梳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内蒙古地区的过去和现在。
《内蒙古历史文化地理》是一本综合性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学著作。
该书通过对内蒙古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全面展示了内蒙古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读者可以通过该书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沿革,进一步理解内蒙古的人文底蕴。
《内蒙古史地概论》是一本对内蒙古历史地理进行综合性介绍的教材。
该书首先从地理角度介绍了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然后从历史角度叙述了内蒙古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对内蒙古历史地理的详细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内蒙古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演变。
《内蒙古通史教程》是一本针对内蒙古历史教学的教材。
该书通过对内蒙古历史的系统讲解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蒙古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同时,该书还包括了一些历史文化的案例和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内蒙古的历史文化。
这些书籍不仅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内蒙古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强对内蒙古的认识和理解。
内蒙古历史是中国历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点。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进一步加深对内蒙古历史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文化做出贡献。
国内外蒙古文文献总结
国内外蒙古文文献总结古典蒙文是从古回鹘文经过回鹘式蒙古文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拼音文字,目前主要通行于我国境内;托忒蒙文是在古典蒙文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拼音文字,主要通行于新疆蒙古族地区;基里尔蒙文(亦称斯拉夫蒙文或新蒙古文),是在斯拉夫字母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主要通行于蒙古国,其他文字类型为死文字。
蒙古文图书文献主要是用这些文字创作的,所以文字类型多、文献类型丰富等特点。
解放以来,蒙古语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
现已陆续出版一批蒙古文辞书,主要有:《蒙古文辞典》、《蒙古文大词典》、《蒙汉科技术语词典》、《蒙汉对照词汇》、《蒙汉英日词典》、《现代蒙古语语法》等。
蒙古族早在公元八世纪就有自己的文字,到公元十三世纪时,蒙古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蒙古族的重要历史名著《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法律典籍《成吉思汗大扎撒》(十三世纪)、《蒙古律例》、《喀尔喀法律》(1709-1770年)、《卫拉特法律》,文学名著《乌巴审洪台吉》、举世闻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格萨尔》,佛学翻译大作《甘珠尔》、《丹珠尔》,语言学名著《华夷译语》(蒙汉合壁,1382年)等都是使用古典蒙古文进行创作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收藏蒙古文图书的省级以上图书馆有30多个、地区或盟级以上图书馆有60多个、县或旗级以上图书馆有100多个,还有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不同层次的档案馆和博物馆等相关单位有200多个。
全国蒙古文现代图书有2万多种,古籍图书有1万5千多种;过刊有1百多种,现刊有1百50多种(包括内部出版物)。
总的来看,蒙古文文献的内容可分为哲学、论理学、政治、法律、军事、宗教信仰、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和综合性图书等。
其版本主要类型为写本、竹笔抄本、木笔抄本、毛笔抄本、朱粉抄本、钢笔抄本、铅笔抄本、木刻本、影刻本、石印本、铅印本、铃印本、影印本、金银本、绣字本、复印本、誊印本、脚印本、油印本、各种拓片、散页、贝叶书、珂珞书、羊皮书、激光排印本等。
内蒙古的书
内蒙古的书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与内蒙古相关的书籍。
这些书籍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记录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与内蒙古有关的著名书籍,带您一起了解内蒙古的书。
I. 古籍经典1. 《辽金秘史》《辽金秘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辽朝和金朝的兴衰历史。
在书中,内蒙古作为这两个朝代的发源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辽金秘史》对于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草原帝国》《草原帝国》是内蒙古著名作家长航先生所著,该书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元代蒙古帝国的辉煌历史和独特的草原文化。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其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互动,是一部学术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作品。
II. 自然与生态1. 《阿尔山》《阿尔山》是内蒙古作家查尔斯·丁若尔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内蒙古地区阿尔山市的故事。
书中描绘了阿尔山的自然风光、草原牧民的生活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内蒙古特有的自然美景和生态问题。
2. 《塞外文学》《塞外文学》是内蒙古著名作家洪钧所编著的一部文集,收录了众多优秀作家创作的内蒙古相关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内蒙古的大地风光、民族文化以及草原生活。
《塞外文学》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的大自然和人文风貌。
III. 文化与传统1. 《辉煌文明:内蒙古蒙古族》《辉煌文明:内蒙古蒙古族》是内蒙古文化学者乌兰托娅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全面介绍了内蒙古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书中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展示了蒙古族的服饰、建筑、语言、信仰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
2. 《草原上的堡垒》《草原上的堡垒》是内蒙古作家张南所著的一本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的生活,展示了蒙古族人的传统价值观和家族文化。
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蒙古族Rh血型基因调查
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蒙古族Rh血型基因调查王云华;乔姝;吕瑞虹【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22(19)36【摘要】目的:对人群中Rh血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探讨Rh血型分布特征,为临床输血提供重要依据。
方法:选取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中心医院2020年3-6月就诊的蒙古族人群的299份血液样本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
调查分析Rh血型分布与C、c、E、e抗原分布,并对红细胞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型进行分析。
结果:血型分布,CcEe(36.455%)>CCee(34.783%)>ccEe(14.381%)>Ccee(10.702%)>ccee(1. 672%)>ccEE(1.338%)>CCEe(0.334%)=ee(0.334%)。
未检出CCEE和CcEE,检出1例稀有血型ee。
C、c、E、e抗原分布:e(73.08%)>C(58.70%)>c(41.30%)>E(26.92%)。
检测基因血型位点Hardy-Weinberg吻合度较好(P>0.05)。
结论: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蒙古族血型分布与其他地域不同,表现型CcEe比例较多,出现ee基因频率相对更高。
对扩大少数民族血型库,以及预防、治疗溶血症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76-78)【作者】王云华;乔姝;吕瑞虹【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怀化地区汉族献血员ABO、Rh血型系统及其基因频率分布调查2.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12种稀有血型系统基因频率调查研究3.内蒙古蒙古族Kell、Rh血型分布4.对内蒙古蒙古族人Rh血型分布的分析5.柳州地区5个民族人群ABO及Rh(D)血型基因频率调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世纪满蒙关系文书》中的蒙古文字特点
《17世纪满蒙关系文书》中的蒙古文字特点
斯琴高娃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斯琴高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蒙古林丹汗与满蒙初期政治关系 [J], 聂晓灵
2.论满蒙联姻关系的形成、影响和内蒙古满族语言文化特点r——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中心 [J], 高娃
3.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 [J], 香莲
4.《17世纪满蒙关系文书》体例特征 [J], 斯琴高娃
5.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 [J], 包雪娇[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1-2020年内蒙古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多时间尺度分析
2001-2020年内蒙古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格局多时间尺度分析翟涌光;王晓妮;郝蕾;戚文超;王雅崧;耿佳玉;兰穹穹;王志国【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24(33)2【摘要】掌握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格局对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
已有的NEP时空格局研究大多以年尺度开展分析,而NEP在多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差异尚不明晰。
基于多源遥感、气象和地面实测数据,采用CASA模型、土壤呼吸地质统计模型(GSMSR)和土壤呼吸-土壤异养呼吸(Rs-Rh)关系模型耦合模拟内蒙古2001-2020年NEP,分析其年、季、月多时间尺度时空特征,并探讨8种不同植被NEP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差异。
结果表明,1)内蒙古年尺度NEP的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这一格局与春夏秋3季及植被生长期的3-10月一致,而冬季植被进入休眠期使得空间差异显著减小。
2)内蒙古多时间尺度NEP年际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尺度上,内蒙古总NEP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变化率为C 3.75 Tg·a^(-1);季尺度上,夏季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41.6%,春秋两季对NEP的增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占比34.9%和23.3%,冬季对NEP增长贡献非常有限;月尺度上,NEP年内变化与植被生长物候周期较为接近,1月和12月年际NEP为减少趋势,其余月份年际NEP均为上升趋势,其中9月增长趋势最大,占全年增长的19.3%。
3)不同植被类型NEP年际趋势存在差异,5种植被类型年NEP呈增长趋势,3种呈下降趋势;草地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保持增长,在夏季最高,而灌木林在季尺度年际变化中均为降低趋势,夏季降幅最大;月尺度年际变化中灌木林均为降低趋势,1月降幅最大。
该研究能够为明晰区域碳循环及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13页(P167-179)【作者】翟涌光;王晓妮;郝蕾;戚文超;王雅崧;耿佳玉;兰穹穹;王志国【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X171.1【相关文献】1.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2.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分析3.坡向对长白山区西南部蒙古栎林净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4.2000-2019 年内蒙古地区植被初级净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地方文献特点
乔 彤
(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3)03—0134—01
地方文献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某一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地方文献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文种多样,文献内容复杂不同,各民族间文献交流融合特征显著等。
内蒙古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文献,文种上主要包括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两部分。
内蒙古地方文献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蒙文文献更是独树一帜。
内蒙古地区地处北边,历来民族活动频繁,语言文字复杂,这使得其地方文献发展与内地汉文化长期单一影响下的地方文献相比较,显得更加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因而也具有与内地地方文献迥然不同的特点。
1 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意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并非只具有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更多体现出民族意义。
可以说,自从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以来,该地区民族间的交流也便自始至终地被记述下来。
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融合的印记,这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上能得到充分表明。
内蒙古地方文献的文种从北魏时期起便一直纷纭多样,有汉文文献、蒙文文献、满蒙合璧、藏蒙合璧,甚至还有梵文文献。
具有明显多文种并存的文献现象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地方文献的主要差异,而象内蒙古地方文献这样涵括了中国数个主要文种,则表现出该地区多民族互为影响、融合的激烈程度。
单看汉文文献,它集中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史。
最早在战国时,汉族人民即在该地垦务戍边,到清朝统一蒙古部落,大批汉人来到塞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解放后,汉族与蒙、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平等相处,共同为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繁荣而努力,汉族的活动使汉文文献从古至今都是内蒙古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汉文文献不仅是历史过程的反映、记录,同时也担负了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
没有汉文文献的介入,蒙文文献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再从蒙文文献来看,它不仅仅是为满足内蒙一地蒙古一族的自身需要,它也担负着内蒙古地方文化向外辐射的功能,如保持邻近八省区蒙古族聚居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又如国际研究蒙古学的需求。
蒙古族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文明贡献也正是通过蒙文文献的传播得以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
内蒙古地方文献中的语言工具书,也是出于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出诸如蒙汉会话、满蒙会话、蒙文文法等书籍,它们可以说是内蒙古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交融的见证。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它的历史发展总是伴随着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因为它的文献也总是超越了地区意义。
从这个角度,笔者在理清该地区地方文献发展脉络时,尽力更多地从民族交往、文化融合上把握。
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正反映了内蒙古地方文献“更多表现出民族交融的文化意义”这个重要特征。
2 内蒙古地方文献发展更多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内蒙古地方文献自身来看,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较为落后,内蒙古地方文献的发展自动力不足,其发展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整体带动的结果。
从脉络上看,内蒙古地方文献史有着较清晰的发端(清以前)、初兴(清末、民国)、发展(建国以来)的阶段性特征。
由于文化底蕴不足,其发展并非随蒙古族武力全盛而带来文治大兴,元朝时蒙古族虽拥有四海,内蒙古地方文献也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与同时期的内地相比,只不过是涓涓细流。
真正的兴起集中于近代,尤其是建国之后,在经济发展、与内地交流频繁的基础上,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文献,带来了当地文献事业的繁荣。
这充分表明,纳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协作的轨道,内蒙古地方文献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3 内蒙古地方文化的发展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从地方文化开发角度来看,一般而言,是整体文化发展促进了地方文献发展。
但在内蒙古,习惯以游牧为生产、生活方式,它的文化发展是缓慢而单纯的,不可能在短期内靠自身的力量立即达到多层面的现代文明高度。
这样,浓缩了大量现代信息的图书、报刊文献便成为摆脱地区落后的重要工具。
当地区文化普及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又为地方文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地方文献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么一个先由文献带动文化发展,然后又由文化促进文献发展的阶段,这种地方文化起始于地方文献的繁荣的发展过程,是我国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地方文献所没有经过的。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总编室1内蒙古:地方志文献汇编,1998
〔2〕 骆伟1论地方文献的特点1图书论坛,1989〔3〕 蔡志纯1蒙古族文化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收稿日期:2002年11月29日
431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