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2019-2020学年历史 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 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 二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解析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树立义旗:617年,在李世民的积极鼓动下,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2)推翻隋朝:617年十一月,李渊父子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3)建立唐朝: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617-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接着击溃刘武周集团。

(2)621年,李世民击溃窦建德集团,迫使王世充自缚投降,李世民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3)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特别提醒]李世民通过南征北战,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夺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即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年号贞观。

2.击破并安置东突厥(1)629-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李等出击东突厥,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2)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

3.击破吐谷浑: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击败吐谷浑,迫使吐谷浑投降。

4.击破西突厥:642年,唐军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5.与吐蕃和亲:唐太宗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6.进军西域的意义: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特别提醒]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2020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

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四作业: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四作业: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巩固1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他们之间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2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D.重用魏征,曾建议尽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被唐太宗重用。

3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步辇图》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D项。

4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为此,唐太宗( )A.选用廉吏,“不避亲仇”B.科举选官,“咸尽其才”C.轻徭薄赋,“宽仁慎刑”,“爱之如一”,即休养生息政策,C项对应正确;A、B两项对应选官制度;D 项对应民族政策。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材料三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请完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指出其治国理念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治国理念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1)问时,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清净”、材料三中的“存百姓”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

解答第(2)问时,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关于“影响”,主要回答“贞观之治”的表现即可。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以民为本,存百姓。

(2)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汲取现实政治中赋役之重扰民的教训。

影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

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2. 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

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C.为地区间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3.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奠定了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4. 唐太宗曾评价一大臣说,“随时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他评价的大臣是( )A.李靖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5. “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D.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6.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 A.提拔尉迟敬德 B.提拔房玄龄 C.起用杜如晦 D.重用魏征7. 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8. 观察下图,图中的人物密切了唐朝和哪一民族之间的联系( )1 / 5文成公主A.吐蕃B.西突厥 C.东突厥 D.回鹘)9. 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统治 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统治区域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 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10. 李世民登基做皇帝之前,曾在长安设立“文学馆”,主要是为了( ) A.收罗人才以扩展政治势力 B.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C.适应科举考试发展的需要 D.密切同少数民族的交往11.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教材第12页,本课测评1、唐太宗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本课测评2、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的生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延伸2、赞同后者意见。

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

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7)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7)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课时跟踪检测(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中国著名作家柏杨曾言:“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李世民“夺嫡成功”的关键性事件是( )A.李渊父子晋阳起兵B.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C.李渊内禅于李世民 D.长安“文学馆”的设立解析:选 B 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长兄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渊得知后惊愕但无奈,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据此可知B项正确。

A、D两项与题干无关;C项是“夺嫡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

2.司马光曾谈及唐初名臣裴矩道:“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贞观之初的社会经济得以复兴B.唐太宗虚怀纳谏C.唐朝初期吏治清明、学术自由D.三省六部制发挥了实效解析:选 B 材料阐述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出现了直言进谏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故B项正确。

A、D两项与进谏、纳谏无关;C项是直言进谏、纳谏现象的影响,而非原因。

3.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解析:选D A项表明韩非子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B项强调的是君主道德的重要性;C项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强调公正的重要性;以上三者都与“民本”思想无关,均排除。

D项表明统治者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休养生息,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4.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提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时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4一、选择题1.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位皇帝:“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2.(2013·杭州高二检测)《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完全是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

”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唯才是举4.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唐朝出现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6.(2013·北京高二检测)贞观年间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7.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8.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4专题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条件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从而为其治理唐朝,并为出现贞观之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答案】 C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

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促进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唐太宗时期,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3.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李世民重用。

【答案】 D4.“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D.唐政府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D. 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2.下图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 唐玄奘西行天竺C. 文成公主入藏D.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3.“上(唐太宗)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

’上曰:‘然。

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A. “存百姓”的思想B. 虚怀纳谏的胸襟C. “战而后和”的策略D. 文德治国的思想4.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A. 羁縻府州B. 鸿胪寺C. 安西都护府D. 宣政院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6.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主要反映出唐太宗()A. 通过科举考试,有效笼络优秀人才B. 设置圈套,引文人上钩C. 开创科举制,选拔进士D. 重文轻武7.唐都城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的宗教有()①景教②回教③摩尼教④佛教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①②③④8.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当堂检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当堂检测

1.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

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纲常”③西周的宗法制④老子的“道”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3.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B. 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 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 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4.李世民死后,其武才人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

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

这反映了唐代()A. 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B. 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C. 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D. 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5.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下列不属于唐太宗功绩的是()A. 巩固统一,维护主权B.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C.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D.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6.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 成为贤明君主B. 笼络人才C. 维护封建统治D. 减少决策失误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之如一。

”又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

”材料说明唐太宗()①主张民族平等②民族政策开明③具有民族歧视思想④带有排外倾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8.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案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达标』1.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答案』 D解析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2.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D.重视纳谏『答案』 C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要举措有()A.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B.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C.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D.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答案』 B解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在击败突厥进攻后,将这些突厥人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之间的广袤土地上。

这既有利于唐朝对西北边境地区的管辖,也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表明唐朝时对外交往发达,这得益于开放的对外政策。

5.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它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

高中历史选修四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选修四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记一记填一填一、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二、夺取王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精微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五、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涉及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

设置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

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六、晚年的反省(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研一研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1)历史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

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

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答案:不能。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晚年不愿纳谏,但并不妨碍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故选C项。

答案:C2.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减轻赋税③减轻刑罚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④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

故选A项。

答案:A3.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解析: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庶族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这就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故选A项。

答案:A4.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唐太宗重用。

故选D项。

答案:D5.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而不是匈奴,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B、C、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A6.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东突厥扬言以“将兵百万”相威胁,颉利可汗侵犯至渭水之北。

唐太宗挺身而出,订立了“便桥之盟”,突厥才撤退回去。

事后,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

”因为“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

”贞观三年冬十一月,唐太宗在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反击。

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道讨伐东突厥。

最终生擒颉利可汗,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了版图。

——摘编自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材料二(李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

帝(唐太宗)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

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新唐书·李勣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东突厥态度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具体政策,说明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

概括指出今天我们认识长城价值的角度与唐太宗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

第(1)问,根据“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唐太宗在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反击。

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道讨伐东突厥。

最终生擒颉利可汗,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了版图”可知唐太宗对待东突厥的态度是由和到战,并最终征服了东突厥。

根据“东突厥扬言以‘将兵百万’相威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突厥经常骚扰唐边境,对唐朝的百姓生产生活和统治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唐朝内部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解决东突厥的威胁。

第(2)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在击溃东突厥后,允许东突厥一部分迁到内地,一部分居于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使其归顺。

由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北方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所以唐太宗认为不需要修筑长城。

唐太宗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卫措施。

而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和文化的载体。

答案:(1)变化:由和到战。

原因:东突厥经常骚扰边境,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唐朝的统治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边疆地区。

(2)原因:唐太宗实行“战而后和”的策略,允许东突厥一部分迁到内地,一部分居于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使其归顺。

不同:唐太宗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恳,田恳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

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经济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武则天迁移人口的举措进行评价。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结合材料中的“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等信息进行归纳。

回答第(2)问时,要说明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理念:农业是“建国之本”。

(2)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在于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

移民垦荒,有利于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武则天迁移人口的举措,反映出她是一位有眼光、有作为的统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